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7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白喉如何鉴别诊断?
白喉如何鉴别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白喉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征求意见稿)198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技术指导处)
1.疑似病例: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红肿,鼻、咽、喉部假膜或伴有心肌炎、周围循环衰竭和周围神经麻痹症状者。
2.确诊病例,可疑病例加以下项目之一者。
(1)白喉流行地区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鼻、咽、喉部假膜明显,不易和粘膜下组织分离。
(3)咽拭子涂片检见白喉杆菌。
西医诊断依据: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较易诊断。
1.多发于秋、冬或初春。
儿童多见。
有与白喉病人接触史。
2.发热,咽喉肿痛,精神不振,或声音嘶哑,咳嗽如犬吠,甚则呼吸困难,面白唇紫,烦躁,嗜睡,神昏肢厥。
3.咽、喉或鼻可见白色假膜,致密光滑,边缘清楚,周围轻度充血,不易剥脱,强行擦出则易出血,并于1天内形成新膜。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鼻、咽等拭子培养或涂片镜检可找到白喉杆菌。
中医类证鉴别:1.乳蛾:喉核红肿大如乳头或蚕蛾,或喉核表现有黄白色脓液,拭之易去,而非白色假膜难以剥出,涂片或培养找不到白喉杆菌。
2.鹅口疮: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白屑易拭出,不发热或发热不高,口腔色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白色念珠菌。
3,急喉风:咽喉部突起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声难出,口噤如锁,吞咽、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但咽喉部无白色假膜。
4,飞扬喉:口腔上腭等处突生血泡,易破溃出血,无白色假膜出现。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4—1995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4—1995前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其中甲型所引起的流感流行最为广泛和严重,乙型常引起爆发,丙型则多引起小儿散发病型。
在我国虽将该病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但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健康及劳动生产力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年老体弱多病者及婴幼儿的威胁较大。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三菊。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感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流感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2 诊断原则流感流行时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对病人作出初步诊断。
如确定诊断则需要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或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
3.2 临床症状3.2.1 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
3.2.2 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
3.2.3 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3 实验室诊断3.3.1 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
3.3.2 从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见附录A)。
3.3.3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3.4 直接检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见附录C中C1)。
白喉 病情说明指导书
白喉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白喉概述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英文名称:diphtheria。
其它名称:白喉风。
相关中医疾病: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咽喉,头部。
常见症状:发热、咽痛、“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鼻塞。
主要病因:白喉杆菌感染。
检查项目:血常规、细菌学检查。
重要提醒:本病可有白喉感染者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应尽量避免与白喉感染者接触,必需接触时,应做好防护措施。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白喉的发病特点三、白喉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由白喉杆菌感染引起,其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食物、玩具及物品间接传播。
偶尔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
白喉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分泌外毒素,引起细胞破坏、纤维蛋白渗出、白细胞浸润。
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毒血症状,毒素吸收量与其形成的假膜所在部位及广泛度有关。
假膜范围大,毒素吸收多,症状重。
基本病因:1、白喉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白喉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对冷冻、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假膜中可生存12周;在玩具、衣物上可存活数天。
对湿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58℃10分钟或5%苯酚1分钟即可死亡,阳光直射下仅能存活数小时。
2、白喉杆菌的致病机制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侵入上呼吸道后仅在黏膜表层繁殖,常不侵入深部组织和血流。
白喉杆菌外毒素具有强烈毒性,可引起细胞破坏、纤维蛋白渗出、白细胞浸润。
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白喉性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细菌等凝结而形成特征性白喉假膜,假膜覆盖于病变表面,与组织粘连紧密不易脱落,强行剥脱易出血。
但喉及气管黏膜上皮有纤毛,假膜与黏膜的粘连不紧。
因此喉及气管白喉的假膜易脱落引起梗阻窒息。
咽白喉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咽白喉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短,传播快,患者多为1~7岁儿童。
本病以咽部粘膜形成灰白色假膜和白喉外毒素引起的全身毒血症为主要特征。
轻度患者发病缓慢,全身不适,体温38℃左右,轻度咽痛;严重者发病急,咽痛剧烈,可出现高烧、易怒、呼吸急促、发绀、循环衰竭等症状。
咽部检查显示扁桃体肿大,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
除扁桃体外,假膜较厚,不易剥离。
如果强行剥离,会留下出血伤口。
咽白喉主要由白喉杆菌感染引起的外毒素引起,具体病因如下。
白喉杆菌在易感人群的上呼吸道(通常是咽部)粘膜表面组织或身体表面皮肤中繁殖,并分泌外部毒素。
当外部毒素渗入局部及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组织坏死和急性假膜炎症。
血管渗出的液体含有易凝固的纤维蛋白,将炎症细胞、粘膜坏死组织和白喉杆菌凝固在一起形成假膜。
假膜为灰白色,边缘整齐,假膜与粘膜下组织紧密粘连,不易擦拭。
少数患者的病变可侵入深层组织,形成溃疡表面。
喉、气管、支气管粘膜上皮有纤毛,形成的假膜和粘膜粘附不紧,容易从气管切口喷出。
白喉外毒素在局部吸收后,经淋巴和血液散布于全身各组织,与细胞结合引起病变,其中以心肌,末梢神经最敏感,肾脏和肾上腺皮质等处病变也较显着。
外毒素吸收量与假膜的部位和广泛程度有关,咽部最易吸收,扁桃体次之,喉及气管最少。
假膜越广泛,吸收的毒素量也越大。
毒素和组织结合开始时尚松弛,时间越长结合越牢固,也就不易为抗毒素所中和。
白喉杆菌一般停留于局部病灶,不进入血行,偶可到达局部淋巴结。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咽白喉可分为两种类型。
具体临床条例如下。
1、局限型全身症状可能是发烧、疲劳、不适等。
局部症状较轻,有轻度咽痛、一侧或两侧扁桃体灰白色假膜。
假膜可能超过腭弓,覆盖软腭、悬雍垂或咽后壁。
假膜不易擦拭,强行分离,侧面留下出血伤口。
2、中毒型病情紧急,假膜迅速扩张,全身中毒症状迅速出现。
如果链球菌感染合并,常有高烧、局部扁桃体、悬雍垂、软腭等组织严重肿胀,颈淋巴结肿大,甚至使颈部变厚"牛颈"。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7—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血吸虫病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白喉应急预案
一、背景白喉是一种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
白喉的潜伏期为2-10天,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白喉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白喉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白喉疫情防控工作。
2. 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疫情处置组:负责疫情现场处置、隔离治疗、消毒防疫等工作。
(3)宣传教育组:负责宣传白喉防控知识,提高群众防控意识。
(4)物资保障组:负责防疫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5)后勤保障组:负责疫情防控工作的后勤保障。
三、预防措施1. 加强疫情监测: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进行严密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2.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积极开展白喉疫苗免费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3. 强化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白喉防控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4.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做好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场所的消毒防疫工作。
5. 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必须立即报告。
四、疫情处置1. 确诊病例:立即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2. 现场处置:对疫情发生地及周边区域进行消毒防疫,切断传播途径。
3. 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通报疫情信息,消除恐慌情绪。
4. 疫情评估: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防控措施。
五、应急响应1. I级响应:当发生较大规模白喉疫情时,启动I级响应。
2. II级响应:当发生一般规模白喉疫情时,启动II级响应。
3. III级响应:当发生局部白喉疫情时,启动III级响应。
六、保障措施1. 物资保障:确保防疫物资的供应,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疫情防控人员的培训,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3. 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资金需求。
医学知识之白喉
白喉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是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瘫痪。
【诊断】白喉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症状。
患者大多未接受过白喉预防接种,有与白喉病人接触史,临床表现有假膜,且不易和粘膜下组织分离。
鼻、咽有假膜者可作涂片,如发现有状似白喉杆菌者可初步拟诊为白喉;若培养找到白喉杆菌,则诊断基本上可以肯定。
如培养阳性而临床诊断有怀疑时,应作细菌毒力试验,以助鉴别。
早期治疗极为重要,凡临床症状提示白喉可能性大者,可不必等待培养结果而即开始抗毒素治疗。
培养阴性者不能完全除外白喉。
【治疗措施】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和减少活动,一般不少于3周,假膜广泛者延长至4~6周。
要注意口腔和鼻部卫生。
二)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能抑制白喉杆菌生长从而阻止毒素的产生。
常选用青霉素,约需7~10天,用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转为止。
对青霉素过敏者或应用青霉素1周后培养仍是阳性者,可改用红霉素,剂量为40mg/(kg・d),分四次口服或静脉给药,疗程同上。
羟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等也可能有效。
三)抗毒素治疗抗毒素可以中和游离的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结合的毒素。
在病程初3日应用者效果较好,以后疗效即显著降低,故应尽量早用。
剂量决定于假膜的范围、部位及治疗的早晚。
咽白喉假膜局限在扁桃体者给2万~4万u;假膜范围广泛,中毒症状重者给4万~10万u;喉白喉和鼻白喉患者给1万~3万u。
发病3日后方治疗者剂量加倍。
抗毒素可以肌注或稀释后静滴,一次给完。
24小时后病变继续扩大者可再以同量肌肉注射一次,注射抗毒素前应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肤过敏试验,试验阴性者方可应用,阳性者按脱敏法给予。
四)心肌炎的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烦躁者给以镇静剂。
可用强的松2 0~40mg/天,分四次口服,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
严重病人可用三磷酸腺苷(ATP)20mg,辅酶A50u,溶于5%~10%葡萄糖溶液50~100ml中作静滴。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8—1995前言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 临床表现3.2.1 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 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 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 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 实验室诊断3.3.1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 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 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 病例分类3.4.1 疑似病例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3.1。
耳鼻咽喉白喉诊疗规范
耳鼻咽喉白喉诊疗规范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时空气中的飞沫、尘埃等直接传播。
其次为通过接触带菌的物品如衣服、毛巾、用具、餐具、书报或玩具等间接传染。
本病发病季节常见于秋冬和春季。
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以2~5岁发病率最高。
咽白喉发生率最高,白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耳白喉。
本病潜伏期大约l~7d,多为2~4do主要临床症状为耳、鼻、咽、喉等部位的粘膜充血肿胀、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因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
患本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我国自解放以来重视预防接种工作,故本病已少见。
【发病机制及病理】白喉杆菌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后,在局部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阻碍易感细胞的蛋白合成,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同时,外毒素可经淋巴合血循环播散全身,引起毒血症。
白喉杆菌传染后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有局部与全身两种:1.局部病变为典型的纤维素性炎症改变。
白喉杆菌侵入人体组织后产生的外毒素损害粘膜上皮细胞,致组织坏死、白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
纤维素凝固后,与白细胞和坏死组织共同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
白喉杆菌在假膜下繁殖滋长,产生更多的外毒素,致使病变扩大及假膜向周围蔓延。
咽白喉的假膜附着较牢,不易脱落,强行拭去后病变部位出血。
喉白喉假膜附着较松,易脱落,有时可咳出。
2.全身病变白喉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反应。
外毒素抵达远处脏器如心、肾和脑等,与组织细胞结合,引起中毒性或退行性变,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肾炎、周围神经炎或脑神经损害。
【临床表现】1.咽白喉为白喉中最常见者,流行时约占发病患者数的80%。
按中毒症状轻重分为三种类型:(1)局限性:全身症状可能有发热、乏力、不适等。
在白喉流行时占大多数。
局部症状较轻,有轻度咽痛。
一侧或双侧扁桃体上有点状或小片状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强行拭去后病变部位出血。
全身症状轻微,不发热或低热。
白喉诊断治疗指南
白喉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秋冬季发病最高。
需注意有无白喉预防接种史和与白喉病人接触史,以及当时当地有无白喉流行。
2. 临床表现(1)潜伏期:1~7日,多为2~4日。
(2)起病骤急、发热、寒战、咽喉疼痛。
(3)咽、扁挑体白喉,发病24小时内,在扁挑体隐窝部,悬雍垂及咽部形成不易脱落的白色伪膜。
(4)喉和支气管白喉,有发热,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症状迅速恶化,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3.并发症(1)心肌炎:发病1~7周,多见于第二周,出现心律紊乱,第一心音低钝,心电图可有T波及S-T段改变,P-R间期延长及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2)神经炎:常在心肌炎出现后,发病第三周出现软腭麻痹,发音呈鼻声,饮水可由鼻流出。
发病第五周,可出现眼肌麻痹,眼脸下垂,视力模糊和斜视。
发病第5~7周可产生膈肌麻痹,如同时出现肋间神经麻痹,可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发病第6~10周,出现肢体驰缓性麻痹,深腱反射消失。
(3)凡在咽喉部出现假膜,特别是波及悬雍垂,假膜呈灰或黑色,不易擦去者应考虑白喉。
4.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查:咽拭子直接特殊染色镜检,或培养4小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用特异抗血清作荧光染色。
该菌是否产生毒素,还需进行琼脂扩散试验,动物接种及组织培养。
【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链球菌性咽炎,白血病并发坏死性、渗出性、溃疡性咽炎(奋森氏咽峡炎)均可形成伪膜,应与白喉伪膜相鉴别,前者的伪膜易剥脱,结合细菌学及全身检查是可以区别的。
【治疗原则】1.抗毒素:应及早予以足量,其剂量如下表:临床型用量(万单位)注射途径前鼻 1 ~2 肌肉或静脉扁挑体 1.5~2.5 肌肉或静脉咽 2 ~4 肌肉或静脉喉 2 ~4 肌肉或静脉混合 4 ~5 静脉给药前必须以1:1000稀释液作皮内注射,一次静脉给药不应超过40毫升,如过敏者,可按下列方法脱敏。
(1)0.1ml 1:20 皮下注射;(2)0.1ml 1:10 皮下注射;(3)0.1ml 不稀释皮下注射;(4)0.3ml 不稀释肌肉注射;(5)0.5ml 不稀释肌肉注射;(6)其余的治疗剂量,从肌肉或静脉给药。
白喉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白喉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发热、乏力、食欲缺乏、面色苍白等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可并发心肌炎及周围神经麻痹。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注意发病年龄,以及与患者的接触史。
以秋冬季发病率高,10-12月份为高峰。
2.临床表现潜伏期1~7d,多数2~4d。
根据病变部位和中毒症状轻重,临床分为以下类型。
(1)咽白喉:最常见,占80%以上。
①轻型:低热、轻微咽痛、扁桃体红肿,假膜呈点状或小片状,局限于扁桃体上,个别可无假膜。
②普通型:起病缓慢、中度发热、乏力、纳差、呕吐,以及咽部疼痛等。
婴幼儿可有流涎。
咽部充血、扁桃体明显肿大,并有片状灰白色假膜附着,边界清楚,表面光滑,不易剥脱。
不超过腭弓,强行剥离易出血。
③重型:全身中毒症状重、高热、极度乏力、面色苍白、畏食、恶心、呕吐等。
咽部疼痛,吞咽时加重,多伴口臭。
咽部假膜范围扩大,波及软腭悬雍垂、咽后壁。
颈部淋巴结大,颈部软组织水肿,大多数伴发心肌炎和外周神经麻痹,严重者出现心衰。
④极重型:起病急骤,局部假膜迅速扩大,呈蓝绿色或污黑色,扁桃体及咽部明显肿胀,可阻塞咽部引起吞咽及呼吸困难。
口中可有明显腐臭味。
颈部淋巴结及软组织高度水肿,使颈部粗短,形成所谓"牛颈"。
全身症状重笃,常有高热、烦躁、脉细、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口周发绀、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衰等。
(2)喉白喉:较少见,多为咽白喉向下蔓延所致。
除咽白喉的症状外,突出表现为喉梗阻症状,呈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如不及时行气管切开,可迅速死亡。
(3)鼻白喉:较少见,单独发生或与咽白喉同时发生。
常出现鼻塞、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外周及上唇皮肤流血、糜烂、结痂,全身症状轻微,仅有低热、张口呼吸、睡眠不安等。
(4)其他部位白喉:如眼结膜、舌、女婴外生殖器等部位,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多见。
白喉病症PPT演示课件
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当前白喉研究的最新成果。
针对白喉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
01
加强白喉的监测和预警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白喉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报告病例,为防控工作
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02
提高公众对白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白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
03
加强白喉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流行病学特点
地域分布
季节性
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在发展中国 家较为常见。
全年均可发病,但在秋冬季节较为常 见。
人群分布
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儿童和青少年 是高发人群。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咽喉 部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肌炎、神 经麻痹等并发症。
分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中型 和重型。其中重型患者病情凶险,死 亡率高。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白 喉棒状杆菌的核酸,具有快速、灵 敏、特异的优点。
03
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案及原则
早期治疗
白喉患者应尽早接受治 疗,以降低并发症的风
险。
抗生素治疗
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如 青霉素或红霉素,以消
灭白喉棒状杆菌。
பைடு நூலகம்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如发 热、喉痛等,给予相应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本次报告内容总结回顾
白喉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01
报告详细介绍了白喉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情况以及临床表
现,为全面了解白喉提供了基础。
白喉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02
报告阐述了白喉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
白喉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白喉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白喉轻者仅表现为喉部肿痛,严重者则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如何应对白喉的突发疫情,进行应急处置,是医务人员和公众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术方案。
前置准备在进行白喉应急处置前,需要做好以下前置准备:1.疫情监测:及时了解本地区白喉疫情情况,及时通报有关方面。
2.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等。
3.医疗物资准备:保证医院及时配备有必要的药品和设备,如抗生素、气管插管等。
应急处置流程以下是白喉应急处置的流程:第1步:早期诊断和控制传播早期诊断和隔离是白喉应急处置的关键。
如果在早期诊断了白喉,就可以及时控制疾病的传播,减少病源的扩散。
早期诊断的方法包括:1.体格检查:对喉部进行检查,观察喉部黏膜和白喉膜的病变情况。
2.实验室检测:使用革兰染色或特殊培养方式检测咽拭子和分泌物。
第2步: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白喉的治疗需要使用抗生素,及时清除白喉杆菌,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当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2.支持治疗:如提供氧气、人工呼吸机等支持治疗手段。
第3步:隔离和观察对被确诊的白喉患者要进行隔离和观察,以控制疾病的传播和防范患者的病情发展。
具体方法包括:1.采用单独病房隔离患者。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隔离和防护措施。
2.对患者进行质量控制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发展。
预防措施除了应急处置,预防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防范白喉的措施包括:1.接种白喉疫苗,加强免疫力。
2.加强卫生教育,宣传疾病的预防和传播途径。
3.做好环境卫生,注意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4.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治疗呼吸道疾病。
结语白喉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应急处置和预防措施都十分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对白喉的认识和了解,做好疫情监测和防护设备准备工作,加强宣传和卫生教育工作,以保障公众的健康。
白喉-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白喉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粘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
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
传染源:白喉杆菌是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
根据伪膜发生所在部位分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四种类型。
咽白喉病初发热,扁桃体稍红肿,其上有点状或斑片状伪膜,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严重的颈部明显变粗,形成所谓"牛颈"。
大多数喉白喉是由咽白喉蔓延而来,少数原发。
喉白喉特点是声嘶,犬吠样咳嗽,重者甚至失音。
严重者发生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鼻白喉较少见,常发生于婴幼儿。
白喉预后好坏与病人年龄、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的早晚有关。
婴幼儿的病死率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为高。
重型咽白喉可产生严重中毒性症状,多在病后第2~3周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是白喉的主要死因。
喉白喉可引起窒息。
白喉棒杆菌:白喉棒杆菌的细胞膜(M)和细胞壁(W)超薄切片发现白喉应及时隔离治疗。
预防白喉的关键是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病原学(一)形态和染色白喉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长约3~4μm,宽0.5~1μm,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鼓槌状,形态常呈多样。
不运动、无假膜、不产生芽胞。
体内含有浓染的异染颗粒,染色时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白喉杆菌形态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培养特性白喉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加血或血清培养基中生长旺盛。
生长最适温度为340C~370C,在含亚硝酸钾培养基上其菌落可分为重型、轻型及中间型,不同型临床表现症状不同。
也有人认为三型产生的毒素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引起同样的临床表现。
1966年Seragea将上述三型白喉杆菌又分为18个噬菌体型:既轻型包括噬菌体Ⅰ―Ⅲ型;中间型包括噬菌体IV―Ⅵ型;重型包括噬菌体Ⅶ―Ⅷ型。
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培训课件白喉的诊断与治疗
其他治疗手段
口腔护理
定期清洁口腔,保持口腔 卫生,以预防口腔感染和 溃疡。
呼吸道护理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提 供氧气和机械通气支持。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 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04
白喉的预
增强免疫力
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和污染物,注 意口腔和鼻腔卫生。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疫苗种类
目前国内使用的白喉疫苗主要有吸附白喉疫苗和 液体白喉疫苗两种。
接种注意事项
接种前应了解疫苗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确保接 种安全有效。
05
白喉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年龄
一名3岁男孩
症状表现
发热、咽痛、声音嘶哑
诊断过程
通过咽拭子培养确诊为白喉
病例诊断过程分析
诊断依据
咽拭子培养阳性结果
率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02
鹅口疮
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上覆盖的白色膜状物,但 无咽痛和发热等症状,且细菌培养阴性。
辅助检查
01
02
03
咽拭子培养
通过咽拭子培养可检测出 白喉棒状杆菌,是确诊白 喉的重要依据。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 毒素 IgM 或 IgG,有助 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 查。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显示白细胞 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 例增加等炎症反应表现。
白喉的诊断与治疗
目录
• 白喉概述 • 白喉的诊断 • 白喉的治疗 • 白喉的预防与控制 • 白喉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白喉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徐州市白喉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徐州市白喉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死率高,曾对儿童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白喉潜伏期一般为1~7天,患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健康带菌者传播白喉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容忽视。
通常感染后2~4天出现症状,症状持续10~20天。
临床症状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局部症状为主,扁桃体充血、稍肿胀,鼻、咽、喉部可形成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另一种为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累及全身粘膜。
患者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干咳,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紫绀,可因窒息而死亡。
广泛使用疫苗后,白喉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患者年龄构成明显趋向大龄化。
江苏省已17年无白喉,但是毗邻省份白喉时有发生,一些国家尤其是东欧地区近年多次出现暴发疫情,因此造成白喉流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
此外,我省正常人群白喉免疫水平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大年龄组情况不容乐观,所以白喉防制工作任务仍然严峻,控制局部地区的暴发是控制白喉的关键。
为及时发现白喉疫情,迅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1 适用范围和相关定义1.1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地辖区范围内出现1例或以上白喉病例后,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落实应急处置相关工作时参考。
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须遵循本方案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1.2白喉病例定义参照国家标准《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7-1995)执行。
1.2.1 流行病学史白喉流行地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1.2.2 临床症状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
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
1.2.3 实验室诊断(1) 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外毒素;(2) 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3) 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四倍以上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7—1995前言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感染特征为咽、喉、鼻部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常合并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由于白喉菌苗(百白破三联制剂)的广泛应用,典型白喉逐渐减少,不典型白喉或轻型白喉日渐增多,尤其成人白喉的发病应引起关注。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尽量结合我国流行病学,临床实践和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白喉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白喉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咽拭子细菌学涂片结果做出临床诊断;确诊则需白喉杆菌培养阳性,且证明能产生毒素或检出白喉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白喉流行地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3.2 临床症状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
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
3.3 实验室诊断3.3.1 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外毒素,见附录A。
3.3.2 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
3.3.3 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四倍以上增长,见附录C。
3.4 病例分类3.4.1 疑似病例具有3.2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3.2,参考3.1。
3.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1、3.3.3任何一条者。
4 防治原则4.1 对病人的隔离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至症状消失后,咽拭子两次细菌培养阴性为止,或症状消失后14d。
4.2 终末消毒病人隔离后对病家以及病愈出院后,对其病室均应进行终末消毒。
可用含氯消毒剂。
4.3 治疗原则4.3.1 尽早,一次足量给予白喉抗毒素。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杀灭病原菌,减少毒素的分泌。
4.3.2 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心肌炎的防治。
4.4 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4.4.1 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应采取应急接种白喉类毒素。
4.4.2 对体弱多病的易感儿则可在锡克氏试验(白喉毒素皮肤试验)阳性后肌注白喉抗毒素。
4.4.3 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7d。
对细菌培养阳性的带菌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4.5 白喉的免疫预防在白喉流行地区,用白喉类毒素应急接种,对控制流行效果十分显著。
按照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做好常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并保证接种质量,就能控制白喉的发生。
附录A(标准的附录)白喉病原学诊断方法A1 白喉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从病人咽部假膜或鼻咽部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A2 标本的采集A2.1 病人以无菌棉拭子或无菌棉拭子吸附新鲜配制的亚碲酸钾、甘油盐水保存液从疑似患者咽喉假膜边缘蘸取标本或同时采取鼻咽拭子,放入灭菌试管内同时送检。
A2.2 带菌者或疑似病人由于未见到明显的假膜,故应采集鼻咽部或扁桃体粘膜上的分泌物送检。
A3 鼻咽拭子接种吕氏血清斜面或亚碲酸钾培养基等作细菌培养观察鉴定A3.1 菌型革兰氏阳性细长杆菌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人字形、栅栏状。
庞氏染色可见异染颗粒。
A3.2 培养及生化特性白喉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圆形光滑菌落,有溶血环。
在亚碲酸钾血平板上,菌落呈中心黑色或灰黑色,边缘带灰色。
在尿素卵黄双糖培养基上,经37℃12~48h培养后可做初步鉴定。
白喉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甘露醇,一般不分解蔗糖。
不产生吲哚,能还原硝酸盐,酶阳性,氧化酶阴性,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
重型白喉杆菌能分解淀粉、糖原和糊精,迟缓分解蔗糖。
依据形态、培养、生化特性可将白喉杆菌分为轻、中、重三型。
A4 毒力试验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病因素为外毒素。
抗原性强,毒性剧烈。
白喉杆菌不是所有菌株都有毒力,只有那些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菌株才能产生外毒素。
毒力试验可测定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A4.1 艾立克(Elek)氏平板毒力试验将Elek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50℃左右,加入正常无菌(兔或牛)血清2mL,混匀后用无菌镊子取预先制好的白喉抗毒素(每毫升含5000~10000u),干燥滤纸条贴于平板中央表面,置37C孵箱内约0.5h,烘干表面水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结果。
将试验菌株划线接种于平板上成一直线,使其与抗毒素滤纸成直角相交。
同一平板可同时接种4~5个标本。
同时要用已知有毒菌株作阳性对照。
于37℃培养48~72h,如发育良好即可观察结果。
阳性者于距纸条稍远处沿接种线开始有絮状沉淀弧出现。
若干72h仍未出现沉淀弧者可作阴性报告。
A4.2 豚鼠皮内接种毒力试验将待试菌株接种吕氏血清斜面,于37℃培养16~18h,加肉汤1mL,刮下菌苔,使成悬液,吸取此菌液0.5mL,加入3.5mL肉汤中,混匀后即可应用。
同时要用已知有毒菌株作对照。
选体重250g左右豚鼠两只,一只在试验前24h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1000u,作为对照动物;另一只不注射抗毒素,作为试验动物。
接种前先将动物腹部向上,固定在架上。
以温水洗净腹部后剃毛。
剃毛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一次待干,用1mL注射器吸取菌液,准确注射0.1mL于皮内,可同时接种6~8株菌。
注射后4h,给试验动物注射抗毒素4000u,以免因毒株毒力太强而致死。
注射后经24、48、72h,各观察皮内反应一次。
对照动物无论接种有毒或无毒菌株,均应无局部反应;试验动物在注射有毒株的部位,于24h呈红肿,48h在红肿部位边缘有化脓性病变,72h可见硬块,出现灰黑色坏死斑,无毒的菌株则无病变。
动物毒力试验也可应用家兔及小鸡作试验动物。
附录B(提示的附录)白喉毒素试验(锡克氏试验)白喉毒素试验可用于测定机体对白喉的易感性及判断白喉预防接种后是否产生免疫力。
B1 方法在两前臂掌侧上1/3处,左臂皮内注射白喉毒索液0.1mL,右臂皮内注射对照液0.1mL。
B2 反应的观察与判断阴性反应:两臂注射处无任何反应为阴性反应。
两臂注射处稍有红色硬块,颜色较浅,界线不清,红色消退快,不留痕迹,在24~36h最为显著,48~72h基本消退,为假阳性。
阴性和假阳性反应表示对白喉有免疫力,但感染量大时仍可得病。
阳性反应:注射对照液处呈阳性反应或假阴性反应(48~72h基本消退),而注射试验液处呈现红色团块,界线分明,直径达1cm以上,通常于注射后24~48h开始出现,72~96h最明显,7d以后逐渐消退,遗留一个褐色斑,数周至数月后可以退净。
阳性反应表示对白喉无免疫力。
附录C(提示的附录)血清学诊断方法C1 间接血凝法测定白喉抗体C1.1 原理间接血凝法是利用红血球作为载体,并经过一定处理后,使蛋白质抗原吸附于红血球表面,此种血球称为致敏血球。
然后用致敏血球来测定相应的微量抗体。
当特异抗体存在时,发生抗原抗体结合,血球就出现凝集,为阳性反应。
C1.2 材料C1.2.1 抗原作致敏血球用。
白喉类毒素含量为20~30Lf/mL以上。
C1.2.2 标准抗毒素每毫升含10个国际单位,用以测定致敏血球效价,用前须进行56℃,30min灭活。
C1.2.3 血球健康绵羊血球(血球保存液保存)。
C1.2.4 试验溶液配制C1.2.4.1 0.15mol/L磷酸盐和食盐溶液配制C1.2.4.1.1 0.15mol/L 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12H(下标始)2(下标终)O(M.W=358.16) 53.72g 蒸馏水至1000mLC1.2.4.1.2 0.15mol/LKH(下标始)2(下标终)PO(下标始)4(下标终)KH(下标始)2(下标终)PO(下标始)4(下标终)(M.W=136.09)20.41g 蒸馏水至1000mLC1.2.4.1.3 0.15mol/LNaClNaC1(M.W=58.45) 8.77g蒸馏水至1000mLC1.2.4.2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0.15mol/L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286mL 0.15mol/LKH(下标始)2(下标终)PO(下标始)4(下标终)90mL 0.15mol/LNaCl 376mL配后测pH值,灭菌后备用。
C1.2.4.3 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0.15mol/L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 100mL 0.15mol/LKH(下标始)2(下标终)PO(下标始)4(下标终)210mL 0.15mol/LNaCl 310mL配后测pH值,灭菌后备用。
C1.2.4.4 pH8.2磷酸盐缓冲液(P.B.S)0.15mol/L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97mL 0.15mol/LKH(下标始)2(下标终)PO(下标始)4(下标终)3mL配后测pH值,灭菌后备用。
C1.2.4.5 戊二醛稀释液pH8.2磷酸盐缓冲液(P.B.S) 100mL0.15mol/LNaCl 900mL蒸馏水500mL灭菌后放冷库备用。
C1.2.4.6 1%戊二醛溶液25%戊二醛溶液4mL戊二醛稀释液96mLC1.2.4.7 1%鞣酸溶液鞣酸1g蒸馏水加至100mL4℃避光保存可用一周,用前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20000。
C1.2.4.8 血球保存液葡萄糖2.05g枸橼酸钠0.8gNaCl 0.42g蒸馏水加至100mL测pH,需用10%枸橼酸校正至pH6.15,于0.7kPa消毒20min。
C1.3 致敏血球制备C1.3.1 血球采集与处理选择健康绵羊静脉采血,注入血球保存液中(血球与保存液比例为1∶1),摇匀放冷库(2~8℃)48h,离心弃上清,用生理盐水洗涤血球三次,每次离心(2000~2500r/min)20~25min,弃上清得压积血球。
C1.3.2 血球醛化取上述压积血球1份,加入24份冷却的1%戊二醛溶液中,放2~6℃,固定时间大于等于30min,每5~6min摇动一次,离心(2000r/min,10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洗五次,再用蒸馏水洗五次,最后用生理盐水配成10%血球悬液,加入1∶10000硫柳汞防腐,放2~8℃冷库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