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浅论粤方言俗语、歌曲与文化内涵

浅论粤方言俗语、歌曲与文化内涵

是 因 为当 地人 们 了解 其字 面 意思 ,很 容 易就 能联 想 到其 背 后 的意 埋 ,砌 ” ,这些 字 都和 普通 话 的意 思 不一 样 , “ 口 左”是 “ 了 ”的 义 。 因为粤 语 俗语 中有许 多粤 语 独有 的字 词 ,对 于 不懂 粤语 的人 意 思 , “ 放 工 ”是 “ 下 班 ”的 意 思 , “ 懵 ”大体 可 以解释 为 “ 足
在 粤 语 当 中 ,有 许 多粤 语 独 有 的 字 ,如 晤 、喘 、睇 、藕 、
咽 、呀 、瞄等 等 ,这 些字 被广 泛 运用 于 粤语 俗 语 中 。如 “ 好 时糖 那 么发 达 时 ,人们 在下 班 后或 茶余 饭 后 常聚集 在 一起 聊 天 、开 展
藕豆 ,晤好 时 水抠 油 ”, “ 鹅 ”是粘 、黏 的意 思 , “ 抠 ”在这 里 集体 活 动等 ,其 中打麻 将 是最 常见 的活动 之 一 ,一直 延 续至 今 。
就是 借 用 了两 个现 象 来 比喻 两种 极端 的感 情 , 生动 且通 俗 ,这 也 为 了把 当地 某一 时 期 的社会 风 貌 、人 们 的生活 习惯等 文 化 内容 记
说 明粤 方言 区 的人 们 喜欢 用生 活 中 的事物 现象 来 做 比喻 。 下面 再 录下 来 ,并广 泛 流传 。可 以看 出 ,粤 语歌 曲是 记录 当地 不 同时 期 举两个例子, “ 陈 村码 头 ,逢 艘 ( 赌 )必 喘 ” ,这 是 一 句 歇 后 文化 内容 最好 的形 式之 一 , 同时也 展 现 出粤语 独特 的 口语 表 达 习 语, “ 陈村 ”是广 东顺 德 地名 , “ 般 ”是 渡船 的意 思 , “ 喘 ”是 惯 。 对 、合 的意 思 , “ 逢艘 必 喏 ”是 指哪 一条 船 到这 个码 头 停靠 都 可 总之 ,粤 语 作 为一种 古 老 的语 言 ,是 众多 方 言 中与普 通 话 差 以 。因 为 “ 艘 ”与 “ 赌 ”同音 ,人们 把这 说成 “ 逢赌 必 ” ,讽 异 较 大 的方 言 ,正 因如 此 ,它 那独特 的文 化 内涵才 更 突 出 。粤方 刺那些赌徒凡有赌博必然参加的行为 。 “ 娥 姐 粉 果 ,好 睇又 好 言特 有 的 口语 字 词在 粤语 俗 语 与歌 曲中有 很 明显 的体 现 ,这 些字 食 ”, “ 娥 姐 ”是 旧时 广 州 西 关 某 一 食 品 公 司 的 点 心师 , “ 粉 词 往往 展 现 了 当地特 有 的文 化 。本 文 仅从 粤语 俗语 与 粤语 歌 曲两 果 ”是广 东 民 间 的传 统点 心 ,即 米粉 蒸饺 , “ 好 睇 ”就 是好 看 , 吃 ,在 当地 家喻 户 晓 。后来 人 们 常把 娥姐 粉果 作 为美 食 的代 表 。

广东话_精品文档

广东话_精品文档

广东话广东话是中国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的一种方言。

它是粤语的一种变体,也是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方言之一。

广东话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广泛使用,并且在香港也是官方语言之一。

本文将介绍广东话的起源、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广东话源于古代的中原官话,由中原地区的官员带到广东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其他方言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广东话具有浓重的音调和音节韵律,这使得它在乐曲、戏曲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例如,在一些传统的粤剧中,演员们经常会使用广东话来表达情感和展示人物性格。

广东话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音调。

广东话有六个音调,分别是平、上、去、入、停、上入。

这些音调的变化给广东话增添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同时也为广东话赋予了独特的节奏。

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标准的广东话,而在日常交流中,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口语习惯。

另一个广东话的特点是它的词汇。

广东话有很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被广泛使用。

例如,广东话中有很多形容词和动词,可以形容物品的品质、描述人物的特征等等。

广东话也有很多俚语和谚语,这些俚语和谚语在地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方式,还传递着地方文化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广东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在商业场合,广东话都被广泛使用。

在家庭中,人们会用广东话与家人交流、商议日常事务。

在商业场合,广东话是进行商务谈判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此外,广东话也在广东省的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学校开设广东话课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地方言。

除了在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话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也非常重要。

许多华人移民后仍然使用广东话与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交流。

此外,广东话也在世界各地的中餐馆和华人社区中使用,成为联系华人社区的纽带。

总的来说,广东话作为中国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方言,有着独特的起源和特点。

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而且还在文化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

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

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作者:黄蕾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8期黄蕾(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 吉祥语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向往幸福的传统观念。

不同地方各有其特殊吉祥语,而处于现代化程度高、商业气息浓厚的粤方言地区的吉祥语更具特色。

从内容上说,粤方言吉祥语反映了粤方言区特殊的商业文化、喜庆文化、饮食文化和禁忌文化;而从文化内蕴上说,粤方言吉祥语既是地域文化、社会心理的反映,也是粤方言区人际交往方式的反映。

[关键词] 粤方言;吉祥语;地域文化;社会心理;谐音构词[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2015)08 -0082 -02[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4ssxm79)。

[作者简介]黄蕾,女,广东云浮人,华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与词汇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

丰富的吉祥语构成了汉民族独特且寓意深刻的吉祥文化。

吉祥语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传统观念。

汉民族的日常生活里几乎离不开吉祥语,无论是喜庆节日赠祝福,还是特定场合送祝愿,这些带有吉祥愿望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向往幸福、追求愿望的心理。

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吉,善也,从士口”,“祥,福也,从示,羊声”。

《说文》里从“示”的字一般表示某种预示或征兆,而“吉祥”的本义又是善与福,可见,“吉祥语”是预示某种好征兆的话语。

吉祥语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内容上多与“五福”相关,即福、禄、寿、喜、财,具有祝福性、祈吉性;在形式上则多为词或短语,且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步凝固并稳定下来。

李炳泽指出,吉祥语最早源于上古白巫术中的祝祷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人们在特定场景中所说的祝颂语,也包括一些事物的命名。

汉民族的吉祥语极为丰富,而从商者众、商品经济发达的粤方言区,吉祥语更具有鲜明特色。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转载)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

这一语言现象不仅由汉语的语音、语义特点决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跟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紧密相联系。

本文试图探析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谐音现象的成因以及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从语言人类学和文化符号论的角度看,谐音民俗是从语文巫术或其流变而来。

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人们可以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进而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

”〔‘〕所以在许多民俗民事中,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且大多反映了汉民族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

谐音在生活习俗中的运用极为普遍。

过春节必备全鱼,因“鱼”与“余”同音,谐音年年有(余)。

人们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因“倒”谐“到”,寓意福到了。

因“莲”、“连”谐音,“余”、“鱼”谐音,“鱼戏莲叶间”就成为年画最常见的题材,寓意“连年有余”。

年画中,画喜鹊登梅枝,谐音“喜上眉(梅)梢”;画喜鹊登梧桐,即为“同(桐)喜”;在门上画五个蝙蝠即为“五福临门”;画五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即为“五福献寿”。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长辈往往要在新人的床上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谐音早(枣子)生(花生)贵(桂圆)子(栗子);同时取桂圆与核桃的“圆”和“核”音,意夫妻美满百年好合。

旧时在安徽一些地方,当新郎新娘行于袋上至洞房门前时,还要将新郎新娘之鞋互换,谓之同偕到老。

清人王棠在《知新录》中谈到:“令人娶新妇,人门不令足履地,以袋相传,令新妇步袋上,谓之传袋,代,袋同音也。

”有时,不小心摔碎了东西,人们会用“岁岁(碎碎)平安”来缓解气氛。

生活中人们喜欢带“6”、“8”的号码,许多商品的标价尾数也带有“8”、“6”,因“8”谐“发”之音,而“6”则让人联想到“禄”。

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语的同时,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

【最新文档】粤语研究论文-范文word版 (21页)

【最新文档】粤语研究论文-范文word版 (21页)
一种甜点心——蛋挞 tart
3. 简化外来语词原有的复辅音或音节,以适应汉语发音习惯。例如: 话筒——咪 microphone
十二打(144个)——箩 gross
一刻钟——骨 quarter
领带——呔 necktie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外来词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书面语和普通话的印象的影响,而逐渐被淘汰掉了,如“士担”是“邮票(stamp)”之意,“燕疏”是“人寿保险(insurance)”之意等。
总体而已,粤方言的词汇在历时的范畴上,保留了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词;而在共时的范畴上,它又吸收了外来的许多词。在内部的环节里,自己创造了许多与自己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语言习惯有关的许多词汇。展现了独特的粤风采。
注释:
[1] 欧阳觉亚.普通话广州话的比较与学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3
“事实上每一种地域方言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接受着民族共同语的影响和制约。”○2粤语在二十一世纪被弱化的现象是正常的,符合语言变化发展的内部规律。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粤语为代表的方言,在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发展下,汉语中的方言文化将会走向衰亡。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在语言学上是不具有社会意义的。粤语等方言在未来一旦被普通话全盘取代,并最终由于在官方与民间的双重作用力的压迫之下彻底消失于人类文明中,这将会影响到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构筑,有可能导致中国文化走向僵硬的单一化。粤语存亡的意义重大,我们在推普的过程中,应该对粤语加以保护。那么保护粤语的意义何在呢?以下,本人将会作出详细的论述。
第四阶段是宋代至明清时期。宋代的广州方言已相当成熟,并有一定的流通范围。尽管南宋末年,元人南侵,又有大量汉人避战乱辗转入粤,但此时的广州方言已停止接受正在发展变化着的中原汉语的进一步同化,转而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与中原汉语在原有差异上相距越来越远,奠定了现代广州方言的基础。

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

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

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作者:陈覃雨儿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5期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在汉语中,各个方言使用的禁忌语有所不同,反应出来各地文化和心理状态的差异也不同。

有人说过,粤地区文化的两大特色是饮食和宗教信仰。

本文试以粤方言区饮食文化中的避讳、禁忌语方面,浅析粤方言区人民生活中独特的语言习惯。

相信从粤语饮食文化上的言语避讳,我们足以窥见粤方言区文化生活的一斑。

关键词:饮食文化;避讳;粤语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一带。

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

粤语从宏观上可分为集中,其中常见的有珠三角本地粤语(如:广州话、香港粤语、澳门粤语、佛山话、南海话、顺德话、番禺话、四邑话、香山粤语、石岐话、东莞话、围头话、肇庆话、增城话、龙门话、从化话、疍家话等),还有粤西方言和广西粤语。

本文主要讨论以佛山—广府话为主的“广东白话”,即珠三角本地粤方言。

粤方言在声、韵、调等方面都有较独特的语音特点,如有非常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多达8-9个,陰入调多上下两分等等。

这些语音特点导致形成了一些避讳语、谐音歇后语和谐音习俗等较具地方色彩的谐音文化。

一、方言的避讳需要语言词语的避讳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象不好,需要回避,如温州话遇到“虎”改称“大猫”。

还有一类是语音造成与某个音节同音,使别人引起不好的联想,也要回避,如长沙话讲“腐乳”称作“猫乳”,讲“府正街”叫做“猫正街”,因为“腐”、“府”与“虎”同音,基于方言心理要避讳“虎”。

省港等地由于商业发达,人们喜好讲求吉利,因此粤语的禁忌语在各个方言中是数量最多的。

常见的比如因为方言中的“伞”与“散”同音,所以粤方言会把“伞”叫做“雨遮”或者“雨盖”,而避讳称“伞”。

水上人家多忌讳“翻”字,因为会使人联想到翻船,而“帆”字正与它同音,故要改称“船”或者作“巾”旁。

而“空”与“凶”同音,因而凡与“空”相关的都要用“吉”代替,如“吉屋”是空房子,“吉手”是指代“空手”,“得个吉”这一短语说的其实是“空空如也”。

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

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

目录一、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二、关于粤方言和避讳语的概况 (2)三、粤方言区在饮食中的谐音文化 (2)(一)在商业行为上的表现 (2)(二)在婚庆活动上的表现 (3)四、粤方言区在衣着中的谐音文化 (4)五、粤方言区日常行为中的谐音文化 (4)六、参考文献 (6)中文摘要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语言承载着某种价值和文化情绪,于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语言的转化。

本文通过对粤方言区谐音现象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在语言学角度浅述了粤方言区谐音文化的成因和影响,从而达到更进一步了解粤方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粤方言区谐音现象文化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一、关于粤方言和粤方言谐音的概况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一带。

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

对于粤方言的语音特点,前修时贤多有讨论。

一般认为其声母特点主要有:古见母字不分开合口今读塞音 k,古溪母字今有读擦音 h、f 的现象,古疑母洪音今读鼻音耷,古日母今多腭化为 j;韵母特点主要有长短元音 a 和 r 的对立,有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特点主要包括声调有 8-9 个,阴入调多上下两分[1]。

粤方言这些较为独特的语音特点,导致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避讳语文化。

而避讳语的形成通常和谐音以及人们的社会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而言,各地谐音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各地方言语音的独特性。

一些本来在普通话中不同音的字或词,在某些方言中,由于语音演变的特殊性,变成了同音的字或词,从而形成了一些方言区特有的包含避讳或祈福意义的谐音文化。

在粤方言中,有正向度谐音文化和负向度谐音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文化,承载这一文化的语言形式是禁忌语,在禁忌语中还包括少部分由数字谐音构成的禁忌语,如粤方言区的人们忌讳使用数字“4”,因为其发音与“死”字相近(声母、韵母相同,声调相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用或尽量少用。

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

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

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吉祥语是吉祥文化的载体,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

在粤方言区,吉祥语独树一帜,成为谐音文化、意头文化、喜庆文化、数字文化、禁忌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同载体。

标签:粤方言吉祥语文化一、吉祥语的含义与特点美国已故语言学家萨丕尔很早就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吉祥语是吉祥文化的载体,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

“吉”“祥”二字古已有之,《说文》曰:“吉,善也”;“祥,福也”。

吉祥,即美好的祝福和预兆。

吉祥语是将语言作为一种神秘力量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和表现,是一种语言的“迷信”。

它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美好的向往便是身体健康长寿、事业兴旺发达、家庭幸福美满等。

吉祥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特别是在粤方言地区,吉祥语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粤地商品经济发达,经商者众,而经商必然会带来冒险性,这种冒险性促使人们做任何事都想图个吉利,都希望得到成功。

因此,吉祥语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浓重的社会心理色彩,这当然也离不开汉民族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和”“仁”“礼”等这些深厚的文化根基。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

吉祥语作为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汉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二、吉祥语与谐音文化的关系语言不仅是我们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工具,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象,而这才是其本质所在。

正如萨丕尔所指出的:“言语是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功能。

”正因如此,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留下自己的文化痕迹,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

传承粤语文化意义

传承粤语文化意义

传承粤语文化意义粤语是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通用口语,是汉语方言种类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承粤语文化,不仅是对粤语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弘扬。

下面是传承粤语文化意义的探讨。

一、表达地方文化特色二、维护地方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方言和语言正逐渐消失。

这些语言包含了当地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它们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粤语文化,是维护国内方言和语言的多样性,增加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人文历史,它们精彩纷呈。

传承粤语文化,是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珍视和爱护。

三、推动粤语文化的发展和活力四、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文化有着独特性和卓越性,而这些文化要素在粤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传承粤语文化,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达到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作用。

粤语的流行和发展,既弘扬了广府文化,也使得广府之外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广府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在推广粤语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它方言文化的存在,建立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各地文化相互借鉴,形成文化共享、相互促进的格局。

总之,传承粤语文化对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文化、历史、语言和人文价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传承粤语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历史,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维护地方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粤语文化的发展和活力,共同建设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

浅析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论文

浅析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论文

浅析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论文浅析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论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引言粤语童谣主要是在儿童之间或者是母亲等女性亲人唱给儿童的歌谣,用粤语传唱,极富粤语语言特色,是研究粤语和广府文化的重要资料。

由于粤语童谣传唱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内容简单,贴近生活,方言词汇多。

童谣是一种文学艺术,融合了文学艺术和歌曲的特色,给单调的语言加上形象的色彩,我们还能从粤语童谣中探析到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粤语是一种复杂的方言。

早期广东与中原相距甚远,交流很少,因此语言保留的古汉语成分很多。

加上有百越语的遗存以及含有许多其它方言没有的特色语言成分,因此用粤语传唱的童谣会更加精彩、生动,研究意义很大。

(一)通俗易懂粤语童谣的首要特点是通俗易懂。

儿童生活阅历简单,童谣的内容浅显,单纯地描绘一件事情,描画孩子眼中没有金钱诱惑、权利纷争、只有色彩缤纷的单纯的世界,表达了孩子们最纯真的童真。

1例如《点虫虫》: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田),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陪着)个细蚊公(小孩子)。

这首童谣主要描绘的是荔枝时节,孩子眼中红彤彤的荔枝世界。

体现了孩子关注更多的是眼中看到的简单的虫子和缤纷的色彩,以及荔枝时节丰收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而没有世俗的眼光。

(二)方言词、重叠词多粤语的方言词特别多,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词汇,粤语童谣中的方言词汇丰富生动,例如《氹氹转》:氹氹转(团团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

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吾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这首童谣的“睇、鸡仔、摞、仙”等方言词非常丰富。

“睇”是指看,是古汉语词汇;“鸡仔”体现出了粤语常加一个词尾“仔”的`构词特点;“摞”是拿;“仙”是粤语借用英语的外来词,其它方言不用。

粤方言阳江话的女性称谓与地域文化

粤方言阳江话的女性称谓与地域文化

A p r .2024V o l .44N o .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4年4月第44卷第2期[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岭南文化研究项目(G D 22L N 18)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蔚虹,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与地方文化;谭高亮,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文化研究与管理㊂粤方言阳江话的女性称谓与地域文化ʻ张蔚虹 谭高亮(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摘 要] 汉语称谓自古已有,但各地方言使用的称谓并不相同,粤方言阳江话中的女性称谓比较有特色㊂文章通过阳江话与广州话㊁电白话的称谓比较,发现阳江话中的女性称谓除了继承一些传统的亲属称谓之外,还与广州话以及周边方言有明显差异,女性社会称谓面广且复杂㊂本研究重点分析并总结出阳江话女性称谓特点,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岭南文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㊂[关键词] 粤方言; 阳江话; 女性称谓; 岭南文化[中图分类号]H 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4)02-0034-08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4.02.004 阳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沿海,扼粤西要冲㊂东与恩平市㊁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㊁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㊁电白区,南临南海㊂现辖阳西县㊁阳东区和江城区,代管阳春市(县级市),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㊂至2022年末,阳江市户籍总人口3032316人,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35108人,主要以阳春本地瑶族为主,还有外地迁徙的部分少数民族①㊂阳江地区的方言主要有粤㊁闽和客家三种㊂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瑶语,主要分布在阳春,使用人口较少㊂从传统的方言分区上看,把阳江归入高雷片㊁高廉片或高阳片㊂目前关于广东地区的方言分区不太统一㊂不少学者进行过讨论,如詹伯慧㊁甘于恩㊁张双庆㊁庄初升等学者均有自己的看法㊂实际上,阳江㊁阳春两地与周边地区的粤语有很大的不同㊂甘于恩则认为阳江话不管是从语音上还是词汇上,都足以使两阳方言(阳江㊁阳春)与其他周边方言区别开来[1]㊂从方言学者对阳江方言片的划分讨论可以看出,阳江地区的方言是有别于广东其他地区的粤语,阳江话的称谓语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㊂关于阳江话女性称谓语的记载,较早有梁方度的‘阳江土音同音字汇“[2],还有‘阳江县志“[3]㊂黄伯荣先生的著作‘广东阳江方言研究“中也收录了部分称谓词[4]㊂冼文婷的论文‘广东阳江话研究“调查了少量称呼语[5]㊂此外,‘汉语方言词汇“中收录了少量阳江话称谓词[6]㊂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并没有对阳江话女性称谓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㊂因此,文章拟把粤方言阳江话女性称谓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并探43讨称谓语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为保护和传承阳江地区的方言尽绵薄之力㊂一㊁阳江话女性称谓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同时也反映古今社会或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㊂戴昭铭先生认为: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分角色的称呼㊂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㊂ [7]211不同地区㊁不同民族的称谓语发展演变并不相同㊂从古到今,称谓差异非常明显㊂最早的训诂学著作‘尔雅㊃释亲“专门对亲属称谓进行了训释㊂如:父之妣为 王母 ,王母即祖母㊂ 妣 原指母亲,后用来指已逝母亲的称谓㊂但 祖母 的称呼,因地域不同,称谓亦有差异㊂汉代扬雄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辞书,也收录了大量古代方言不同称谓㊂这些古代称谓,有的在现代南方方言中还在使用㊂阳江地区的方言保留了很多古代称谓语,尤其是女性称谓,与其他粤方言区的称谓有显著差异㊂我们主要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介绍阳江话女性称谓㊂(一)女性亲属称谓女性亲属称谓是汉语称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称谓特征,表明了女性在宗亲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及社会地位㊂同时,还可以看出不同地域女性亲属称谓的差异㊂我们结合粤语广州话,对粤语阳江话的女性亲属称谓进行考察㊂称谓对象以我为中心,主要从长辈㊁同辈和晚辈三个体系进行分类比较,称谓形式包括面称㊁背称和他称(包括从夫/妻/子称)㊂1.长辈㊂长辈亲属称谓的主要成员包括夫(妻)两个体系的家族成员,主要包括曾祖辈㊁祖辈和父母辈,见表1㊂表1 长辈女性称谓②关系词目(普通话)广州话阳江话茂名话(电白)关系词目(普通话)广州话阳江话茂名话(电白)曾祖母亚太㊁白婆㊁阿婆太婆(个)阿祖外曾祖母外太婆外太(个)外婆祖祖母阿嫲[a 33m a21]阿婆阿婆外祖母外婆㊁阿婆外婆外婆母亲老母㊁阿妈㊁妈妈阿妈㊁阿娘㊁阿婶㊁阿奶㊁奶(个)妈妈岳母外母外母[w u i 54m o u21]外母伯母伯娘阿姆(个)[a 33m o u 24]阿奶婆婆阿嫲㊁家婆阿嫲(个)㊁家婆家婆叔母阿婶阿婶(个)阿婶舅母妗母舅娘锦=姑母姑妈父之姐姑姐父之妹大姑父之姐阿姑父之妹阿姑姨母姨妈母之姐㊁(阿)姨母之妹大姨母之姐㊁阿姨(个)母之妹㊁姨婆阿姨继母后母㊁后底乸背底奶阿姨表1是对阳江㊁广州㊁茂名三个地区的粤方言长辈称谓进行调查统计㊂其中茂名选择临近阳江的电白地区,调查对象讲粤语㊂从词汇使用上看,三地的称谓还是存在一些差异㊂例如:伯母,广州话称呼 伯娘 ,阳江话称呼 阿姆 ,茂名电白话称呼 阿奶㊂但也53有一些称谓虽然词汇形式是相同的,但语音存在不同㊂2.同辈㊂同辈称谓是指与 我 (已婚)同等辈分的亲属成员,包括丈夫(妻子)的主要家庭成员,见表2㊂表2 同辈女性称谓关系词目(普通话)广州话阳江话茂名话(电白)关系词目(普通话)广州话阳江话茂名话(电白)妻子吾之妻老婆㊁女人老婆㊁家下㊁屋几(旧称)老婆兄媳妻兄之妻阿嫂㊁大舅嫂舅爷娘锦=嫂子兄之妻阿嫂嫂㊁大嫂大嫂弟媳妻弟之妻弟妹舅爷娘㊁妗仔或直呼名细锦=弟媳弟之妻弟婶弟婶㊁小婶细婶妻姐妻之姐(大姨子)姐姐㊁大姨(背)姐㊁大姨(背)背奶姐姐夫之姐(大姑子)姐姐㊁家姐大姊㊁大姐(个)㊁阿姐(个)㊁大姑娘背奶妻妹妻之妹(小姨子)直呼名㊁姨仔(背)直呼名㊁姨仔(背)细姨妹妹夫之妹(小姑子)妹妹㊁细妹㊁姑仔小妹㊁姑娘细姑姐妹姊妹姊妹姐妹妯娌婶母婶母妯娌夫妻(两)公婆(两)公婆两公婆3.晚辈㊂晚辈亲属称谓是指 我 的子女以及他们的后代,还包括 夫(妻) 系的子孙后辈,见表3㊂表3 晚辈女性称谓关系词目(普通话)广州话阳江话茂名话(电白)关系词目(普通话)广州话阳江话茂名话(电白)儿媳心抱=[ʃɐm 53p o u 13]新府=[ɬɐn 33f u 21]新妇儿女仔女仔女㊁仔妹仔女女儿女[n øy 23]桓仔[f u n 43t ʃɐi 21]㊁妹仔㊁夫娘仔㊁女(个)妹子外甥女外甥女外甥女外甥女侄女侄女[n øy 23]侄女[n e i21]或[n u i21]侄女外孙女外孙女外甥(孙)儿女外孙女孙女孙[ʃy n 53]女孙[ɬu n 33]女孙女(二)女性社会称谓社会称谓语,也叫非亲属称谓㊂女性称谓除了亲属称谓之外,还有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㊂这种称谓包括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㊂我们这里谈的社会称谓范围非常广泛,除去表示亲属关系之外称呼女性的词语都归为社会称谓㊂在阳江方言中,女性社会称谓词有很多,特点也比较鲜63明,今撮其要列举如表4㊂表4女性社会称谓表阳江话释义阳江话释义寡母婆寡妇盥生婆(个)接生妇婆仔老婆婆(老妈子)村婆乡下妇人(贬义)火头婆(个)煮饭婆憨婆傻妇人捰米婆(个)女乞丐(旧称)盲婆瞎妇人扯索婆向嫖客介绍暗娼的女人娘(个)小孩契母夫娘婆妇人统称公婆夫妇夫娘乸妇人(憎称)妾侍(个)小老婆夫娘已婚妇女;称呼某人妻㊂八卦婆女巫;喜欢搬弄是非的人夫娘仔女儿;年轻媳妇;新婚妇女出婚婆夫未死再嫁的妇女(旧)姑婆姑奶奶;对上年纪妇人的泛称㊂贼婆(个)大盗(女的)大婆大老婆龟婆旧时指养娼妓的妇人大肚婆(个)孕妇自由女(个)不出嫁的女人肥婆胖妇女妹仔女孩;丫头老板婆店主的妻子;女店主妹仔大行旧式婚礼时,陪嫁行礼的女孩儿,又叫 伴嫁妹 (旧)老婆仔老太太;年纪小的妻子臭货㊁烂货行为不正当的女人(骂语)老姑婆老处女,比 老大姐 老些㊂老娘女人傲称,相当于 我 老举婆妓女老伯太老太太番头婆再婚的妇女三姑六婆爱管闲事或职业不当的妇女邓仔婆(个)乳母㊁保姆问花婆女巫(旧)师奶师母㊁老师的妻子;中年以上的家庭主妇野妹(个)私生女孩孖女双胞胎女孩儿野鸡(个)旧时指妓女㊂大姐(个)姐姐;闺女的泛称妹仔屎㊁妹屎仔小女孩(鄙称)仔娘母子细仔小孩(男女通用)表4是对阳江话的女性社会称谓进行调查统计,主要依据黄伯荣先生的‘广东阳江方言研究“中列举的部分女性称谓㊂我们发现,阳江话女性社会称谓语数量多而复杂,很多旧时称呼用语在现代阳江话中还保留使用㊂詈称㊁蔑称㊁贱称㊁贬称等不雅称谓多用在女性身,如对小女孩称呼 妹仔屎 或 妹屎仔 ,明显是一种鄙视称谓,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显现㊂像这样的称谓还有不少,下文我们专对女性称谓进行比较分析㊂二、阳江话女性称谓比较分析从上述女性称谓调查统计表可以看出,粤语阳江话的女性称谓与广州话㊁茂名电白73话㊁普通话都存在明显不同㊂有些称谓虽然用词一样,但读音及意义并不相同,组合形式㊁语用方面也比较有特色㊂(一)结构形式多样从女性称谓词的语义组合结构来看,语言符号的组合结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㊂附加式构词特点比较鲜明㊂主要有前附加式㊁后附加式两种结构形式㊂也就是在女性称谓的核心语素前后,总是附加一些其他语素,附加的这个语素,或表意义,或不表意义,共同构成一个称谓语㊂1.前附加式构词(1)阿+某㊂例如:阿婆㊁阿妈㊁阿姆㊁阿婶㊁阿姐等㊂这里的 阿 不表意义㊂(2)大(细)+某㊂例如:大老婆㊁大姑㊁大姨㊁大姊㊁大姐㊁细妹等㊂这里的 大 或 细 主要是用来表示长幼,用这些前缀以示区别㊂如 大姑 用来称呼父亲的姐姐,如果是父亲的妹妹,则称呼 阿姑 ㊂姐妹中年长者称呼 大姊 或 大姐 ,年龄小的则称呼 细妹 ㊂这种情况的前缀式则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算是纯粹的前缀㊂2.后附加式构词(1)某+仔㊂例如:桓仔㊁妹仔㊁夫娘仔㊁老婆仔㊁姨仔等㊂这个后缀 仔 ,在阳江话中使用频率很高㊂张蔚虹曾对阳江方言 仔 的用法做过探讨,认为 仔 表示的意义或实或虚,可表 小称 的意义[8]㊂此称谓语中的 仔 多数都含有 小称 义,或表示年龄小㊂如 姨仔 用来称呼妻子的妹妹,主要用于背称; 老婆仔 可以指年龄小的妻子㊂(2)某+婆㊂例如:家婆㊁外婆㊁姨婆㊁姑婆㊁夫娘婆㊁邓仔婆㊁老板婆㊁(两)公婆㊁肥婆等㊂这里的 婆 表示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称呼已婚的女性㊂可以指年轻的,也可以指年长者㊂如 夫娘婆 可以用来指年轻的已婚女性,也可以指年龄大的妇女,是妇人的统称㊂阳江话中 公 与 婆 还表示男女性别差异㊂如 公仔 (老头子)㊁婆仔(老太婆)㊂(3)某+(个)㊂例如:阿太(个)㊁阿婆(个)㊁奶(个)㊁娘(个)㊁阿姨(个)㊁女(个)㊁新府(个)㊁烂货(个)等,这些称谓语后面往往缀上量词 个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有时候 个 可以省略㊂如普通话的 媳妇 ,阳江话用 新府 ,在黄伯荣先生著作里也写作 新甫 ,可以不带 个 ㊂这里的 府 甫 都是方言字,本字应为 妇 ㊂广州话中记作 心抱 ,读音不同,意义相同,应属于方言异字同词的情况㊂(二)语用色彩鲜明阳江话女性称谓色彩鲜明,有的具有褒义色彩,而有的却具有贬义色彩㊂表示褒义的称谓令人喜爱,表示贬义的称谓令人厌恶㊂如蔑称㊁贬称㊁骂称有表示对女性戏谑㊁蔑视女性的色彩,尤其是旧时称谓使用较多㊂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不到尊重,于是在日常交际中出现了大量不雅的称谓语,这些称谓主要用在女性社会称谓语中㊂例如: (1)夫娘乸:是对妇人的一种蔑称㊂ 乸 本指雌性的生物,如 鸡乸 牛乸 ,粤语㊁潮州话皆有使用㊂ 乸 在这里用来指妇人,带有戏谑㊁憎恶的色彩㊂(2)肥婆:指胖妇女㊂肥,本义是脂肪多,与 瘦 相对,一般不用于指人,而是指动物㊂ 肥 与 胖 词义相近,胖是指人体内含脂肪多,是个中性词㊂如果用 肥 指人,则带有贬义的色彩㊂(3)妹仔屎㊁妹屎仔:指小女孩,是鄙视女孩的称谓㊂男孩则用 佬仔 ,不说 佬仔屎 ㊂(4)村婆:指称乡下妇人,有点儿瞧不起乡下人,带有贬义色彩㊂女性称谓的这种贬义色彩是由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㊂中国传统的男女性别歧视对称谓语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这种用法的产生跟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关83系㊂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女性称谓语不再庸俗,而是越来越和谐高雅㊂(三)简称和泛称明显阳江话称呼女性时,有趋于简化和泛化的现象㊂普通话中的双音节称谓词,在阳江话中使用单音节词㊂同一个语素,可以用来简称,还可以用来统称,有的还可以泛称㊂这种称谓语在阳江方言中非常有特点㊂如果不留意可能会用错对象㊂例如:(1)祖母:阳江话用 阿婆 ,有时直接用 婆 称呼㊂保留古代单音节字词㊂ 婆 与 公 对称, 公 称呼爷爷㊂如果 公婆 合用,则指 夫妇 ㊂统称已婚的女性时也可以用 婆 ,如 夫娘婆 ㊂(2)母亲:阳江话可用 阿娘 ,可以直呼 娘 ㊂ 娘 还可以指年轻少女,如 夫娘仔 ,后来引申泛指妇女,用作 母亲 ,与 爹 相对㊂(3)伯母:阳江话用 姆 ㊂‘说文解字“: 姆,女师也㊂ 指古代教育子女的妇人㊂福建闽南㊁广东潮汕地区多用来指伯母㊂而广州话用 伯娘 ,茂名电白话用 阿奶 ,粤语阳江话亦用 姆 ㊂(4)舅母:阳江话用 舅娘 ,这里的 娘 就是泛指已婚的妇女㊂(5)妇女:阳江话称 夫娘 ,或 夫娘婆 夫娘仔 ㊂单用 夫娘 ,不但指自己的妻子,也泛指已婚妇女㊂如果在 夫娘 后加一个后缀 仔 ,即 夫娘仔 ,既可以指女儿,还可以指新婚的妇女㊂(6)姐姐:阳江话可以用 阿大 称呼大姐;还可以用 阿姐 称呼姐姐,还可以用 大姐 泛称年长女性㊂ 大姐 词义泛化,在阳江话中使用频率较高㊂阳江话女性称谓保留了不少古语成分,这是阳江地区独特的方言文化表现之一,一些古语词在阳江称谓语中还在使用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称谓词的简称和泛称也比较明显㊂旧时一些不雅称谓一般不再使用,逐渐淡出人们的交际视野㊂三、阳江话女性称谓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关于人的称谓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㊂由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时代㊁不同地域关于女性称谓的使用也不尽相同㊂中国传统文化㊁地域文化㊁外来文化对女性称谓造成一定影响㊂阳江方言女性称谓所揭示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在多个方面,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又有方言文化的渗透,同时还吸收不少外来文化㊂(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每个人在家庭内部和社会交往中都有着不同称呼㊂但这些称谓与古代传统文化息息相关㊂古人称谓极其复杂,男女称谓有别㊂传统的宗法制家庭里,男女地位的不同,决定了女性称谓和男性不同,由此形成了男尊女卑㊁内外有别的称谓体系㊂袁庭栋认为: 在古今称谓的差异中,有关妇女称谓的差异是最为明显的㊂除了 女 妇 这两个最基本的称谓的含义和大多亲属称谓古今沿用,基本上没有改变之外,很多称谓的含义都有所变化㊂ [9]428虽然称谓含义不断变化,但大多数亲属称谓还一直在沿用古代的称谓意义㊂有些是由于方言的差异而在称谓形式上有所变化㊂在阳江话女性称谓中,同样继承了古代传统称谓㊂如 婆 娘 姆 姑 姊 妹 女 等表示女性的称谓在阳江方言中还在使用㊂例如: 婆婆 ,阳江话说 家婆 ; 岳母 ,阳江话说 外母 ; 外祖母 ,阳江话说 外婆 ㊂凡是母系亲属的称谓都要带 外 字㊂又如:父亲的姐姐,阳江话说 大姑 ,父亲的妹妹,则用 姑 ㊂而同是临近阳江地区的粤语电白话,称呼父亲的姐姐为 背奶 ,父亲的妹妹为 细姑 ㊂这种内外有别㊁长幼有序的93称谓还是明显地继承了古代传统文化,在阳江话女性称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㊂在继承这些传统称谓的基础上,又因时代发展㊁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有所变化㊂(二)地域文化的接触与变异汉语称谓的地域性差别很大,不同地区㊁不同方言就有不同的称呼㊂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民族迁徙㊁历史变迁㊁不同语言接触而引起称谓的变化㊂阳江方言称谓语亦如此㊂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方言复杂㊂两阳地区为百越聚居之地㊂阳江自汉代以来属高凉郡管辖,为俚人居地㊂历史上,阳江曾归属高州㊁广州㊁肇庆㊁湛江等不同州府管辖㊂又因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移,不同地区㊁不同民族㊁不同方言的接触比较频繁,形成了多种方言群体杂居的区域,互相影响,彼此渗透㊂因此,该地域的称谓体系也表现得非常复杂,既保留了古代传统称谓,又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称谓,同时又受周边方言的影响而发生了一些变化㊂下举几例略作说明: (1)阿姆[a33m o u24]阳江话称伯母为 阿姆 ㊂这一称谓与粤语广州话㊁茂名电白话不同,广州话称呼 伯娘 ,电白话称呼 阿奶 ㊂但却与闽语潮州话㊁厦门话称谓相同,皆为 阿姆 ,我们推断,阳江话 阿姆 应受闽语影响,与广东潮州话来源相同㊂(2)新府=[ɬɐn33f u21]阳江方言称呼儿媳妇为 新府 ,广州方言称 心抱=[ʃɐm53p o u13] ,茂名电白话称 新妇 [ɬɐn53f u23]㊂广州㊁高州方言称谓 心抱 ,也是 新妇 的方言俗称㊂清㊃钮琇著‘觚賸㊃语字之异“曰: 粤中语少正音,书多俗字,如谓平人为狫,谓新妇曰心抱㊂ 清㊃梁章钜‘称谓录“: 广州谓新妇曰心抱㊂ 清代这些文献材料说明粤语多俗字,广州话谓 新妇 为 心抱 ,亦为方言俗字㊂ 新妇 与 心抱 在古代存在音转关系㊂ 妇 在‘广韵“中属 奉 母,轻唇音,由于古无轻唇音,凡轻唇音皆读为重唇音, 妇 的声母即读作[p]或[p']㊂又因 新 字的韵尾是[n],受后面 妇字双唇音的影响而同化为唇音[m],于是 新妇 读作 心抱 ,这是古代语音在粤方言中的遗留㊂(3)桓=仔[f u n43tʃɐi21]阳江话可以称呼女儿为 桓仔 ,或 妹仔 夫娘仔 ㊂这一称谓与周边粤方言区不同㊂如广州称女儿为 女 ,茂名电白称呼 妹子 ,高州为 女㊁ 乖女 阿女 ㊂(三)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阳江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属粤西沿海城市,处于广州与湛江中间地带,但阳江方言与广州㊁江门㊁茂名㊁湛江却有很大不同,与周边的粤语也有很大不同㊂这与古代阳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㊂由于民族的迁徙㊁历史的变迁,阳江地域文化主要受俚僚文化㊁中原汉文化㊁闽客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阳江方言文化㊂从阳江话女性称谓可以看出,阳江话称谓语受这些外来文化的碰撞或冲击,导致各种文化彼此交融在一起㊂既具有粤方言文化的特点,又蕴含闽方言㊁客方言的文化内涵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阳江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具有沿海优势的阳江地区,西方文化㊁港澳台文化对其影响更为明显㊂如在阳江话女性称谓中,有的和粤语广州话相同,有的和闽语相同,还有的和客家话相同,甚至现在一些年轻人使用的称谓和港澳台地区的称谓相同㊂这些都源自于外来文化对阳江地区的波及影响㊂因此,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阳江话称谓体系㊂四、结语综上,我们从几个方面对阳江话女性称谓进行了描写与比较,可以看出阳江话女性称谓除了继承古代一些传统称谓之外,还有04反映阳江地区方言特色的称谓,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㊂阳江话女性称谓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㊂宗亲家庭中的 男尊女卑 内外有别 长幼有序 等制约了女性称谓与男性称谓不同㊂在社会生活中,自古就有的男女分工不同㊁性别歧视等原因,有些不雅称谓不可避免地烙印在女性称谓中,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㊂另一方面是阳江地区受多种方言文化㊁外来文化的影响㊂阳江与周边地区的女性称谓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语言接触而导致的变异,还有外来文化的冲击㊂从而形成了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阳江话女性称谓体系,进一步体现了阳江地区的方言有别于周边地区的粤语,可以作为广东粤方言划分片区的一个参考㊂ʌ注释ɔ①数据来源于阳江市政府网h t t p://w w w.y a n g j i a n g.g o v.c n/z j y j/i n d e x.h t m l㊂②本文引用的阳江话称谓语料参阅黄伯荣先生遗著‘广东阳江方言研究“(2018年版)㊁梁方度‘阳江土音同音字汇“㊁‘阳江县志“(2000年版)和‘汉语方言词汇“(1995年版)㊂ʌ参考文献ɔ[1]甘于恩.广东两阳粤语语音特点概说[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6.[2]梁方度.阳江土音同音字汇[M].阳江孝则图书馆印, 1921(民国十八年本).[3]阳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阳江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4]黄伯荣.广东阳江方言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8.[5]冼文婷.广东阳江话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6]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7]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8]张蔚虹.阳江方言的 仔 [J].长江学术,2010(4):102-104.[9]袁庭栋.古人称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F e m a l eA p p e l l a t i o na n d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i nY a n g j i a n g D i a l e c t o fC a n t o n e s eZ h a n g W i e h o n g T a nG a o l i a n g(L i n g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Z h a n j i a n g,G u a n g d o n g,524048)A b s t r a c t:C h i n e s e a p p e l l a t i o nh a v e e x i s t e d s i n c e a n c i e n t t i m e s,b u t t h e a p p e l l a t i o nu s e d i n v a r i o u s d i a-l e c t s a r e n o t t h e s a m e.T h e f e m a l e a p p e l l a t i o n i nY a n g j i a n g d i a l e c t o f C a n t o n e s e a r e q u i t e d i s t i n c t i v e.T h i s p a p e r c o m p a r e s t h e a p p e l l a t i o n i n t h eY a n g j i a n g d i a l e c tw i t ht h o s e i nC a n t o n e s e a n dD i a n b a i d i a l e c t,t h i s p a p e r f i n d s t h a t b e s i d e s i n h e r i t i n g s o m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k i n s h i p a p p e l l a t i o n,t h e f e m a l e a p p e l l a t i o n i nY a n g j i a n g d i a l e c t a r e a l s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C a n t o n e s e a n d s u r r o u n d i n g d i a l e c t s,t h e s c o p e o fw h i c h i sw i d e a n d c o m p l e x.T h e p a p e r f o c u s e s o na n a l y z i n g a n d s u mm a r i z i n g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e m a l e a p p e l l a t i o n i n t h eY a n g j i a n g d i a l e c t,e x p l o r i n g i t s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s,a n d p r o v i d i n g r e f e r e n c e m a t e r i a l sf o rf o rt h e s t u d y o fL i n g n a n c u l t u r e.K e y w o r d s:C a n t o n e s e; Y a n g j i a n g d i a l e c t;f e m a l e a p p e l l a t i o n;l i n g n a n c u l t u r e14。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中负荷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行在一定地区的方言则是各种地理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素,透过词汇的变化,更能直接反映各种地理文化。

由于广府地区地处亚热带珠江三角洲流域,常年高温多雨,因此粤方言中很多词汇都反映出其亚热带水乡的地理文化特点。

这种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为广府地区创造了天然良好的交通条件,成为其经济突飞的有利因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府人的经济观念也由重农向重商转变,这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粤方言词汇上。

另外,通过粤方言词汇,我们还能从中窥探出广府人“不时不食”与“无鸡不成宴”等饮食特点、与谐音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广府忌讳文化以及以英语借词著称的广府外来文化。

关键词: 粤方言词汇广府文化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The Language is rich in abundant culture. Dialect, which is prevailing in a certain geographic, is the most direct expression of geographical civilization. Glossary, a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various geographical cultures more directly through the change of vocabulary. Guangdong is located in Zhujiang Delta, which is in subtropics and with perennial raininess and high-temperature. As this reason, there are many vocabulary of Guangdong dialect reflects the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 Pearl River Delta water net in Cantonese provides a perfect traffic, as one of the favorable economic fact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economic concept of Cantonese is changing from farming focus to economic focus. Such changes embodies in the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obviously. In addition, from the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we can know the die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rom time to time, do not eat", "no chicken is not a feast" , and the Cantonese taboo culture, which ha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omonym culture, and ab extra culture which is famous for English sounds.Key words: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Cantonese culture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语言不仅是社会现象,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

粤语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粤语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粤语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 傅洁
在粤语当中,形容一餐饭非常 的丰盛,我们会用哪个词?
• “簋”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盛主 食“粟”的一种青铜器皿,是 跟鼎配合一起用的。
• “鼎”是盛肉的。 •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八鼎七
簋,一层层往下减少,到最下 层的士是一鼎,一簋。
在粤语当中,有些外地 人根本看不懂的字?
粤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四、粤语特别讲究意头,但又体现出
广州人的拼搏精神
猪舌,猪肝,丝瓜,苦瓜,草莓 “猪利”、“猪润”、“胜瓜”、 “凉瓜”、“士多啤梨” “唔好靠撞彩”、“照杀”、 “擒青”、“搞掂”、“搏硒老 命”
粤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五、广州话中体现了广州的“市态”
的特点是商业性
广州话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 字——“抵”
粤语当中的特色歇后语?
卖鱼佬── 有声(腥)气 买猪头搭猪骨—— 大件夹抵食 猫儿洗面── 系甘意 密底算盘—— 冇罅漏
粤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粤语当中保留了不少古音古用法 当中就很喜欢用“卒”代表事情的完 结,“穿”喜欢说“着” 二、粤语是一个比较创新的语言 “士多”、 “巴士” “的士”、“多 士”、“卡士”、“菲士”、“波 士”、“甫士”、“贴士”、“晒士” 三、粤语尤其是其歇后语充分发挥了 广州人幽默的本色
一粤语当中保留了不少古音古用法粤语当中保留了不少古音古用法当中就很喜欢用卒代表事情的完当中就很喜欢用卒代表事情的完结穿喜欢说着结穿喜欢说着二粤语是一个比较创新的语言粤语是一个比较创新的语言士多士多巴士巴士的士多的士多三粤语尤其是其歇后语充分发挥了粤语尤其是其歇后语充分发挥了广州人幽默的本色广州人幽默的本色四粤语特别讲究意头但又体现出粤语特别讲究意头但又体现出广州人的拼搏精神广州人的拼搏精神猪舌猪肝丝瓜苦瓜猪舌猪肝丝瓜苦瓜草莓草莓凉瓜士多啤梨士多啤梨擒青搞掂擒青搞掂搏搏晒晒老老五广州话中体现了广州的市态广州话中体现了广州的市态的特点是商业性的特点是商业性广州话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广州话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字抵有忍受忍耐的意思如抵有忍受忍耐的意思如抵冷耐寒抵力费劲抵冷耐寒抵力费劲抵肚饿捱饿等但更多地还抵肚饿捱饿等但更多地还是表示等值

从粤语的语音特点看粤语区的谐音文化

从粤语的语音特点看粤语区的谐音文化
发 , 避 讳 和 祈 福 两 个 角 度 , 避 讳 语 、 音 歇 后 从 从 谐
特点 主要有长短元音 a r 和 的对立 。有完 整的鼻
音 韵 尾 和 塞音 韵 尾 ; 调 特 点 主 要 包 括 声 调 有 8 声 — 9个 , 入 调 多 上 下 两 分 …。粤 方 言 这 些 较 为 独 特 阴 的语 音 特 点 . 致 了 一 些 具 有 地 域 特 色 的 谐 音 文 导
第3卷 4
V1 4 o. 3
第 3期
N . o3
广西 大 学 学 报 (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 )
J u a o u n x U ies y P i sp ya dS c l c n e o r l f a g i nv r t ( h oo h n o i i c ) n G i l aS e
特 殊 性 , 成 了 同音 的 字 或 词 , 而 形 成 了一 些 变 从
方 方 言 由 于 开 合 口等 因素 而 不 同音 的 古 见 母 字 ,
在粤方 言就变成 了同音字 。如“ ” 降 ”在普 杠 和“ , 通话 中这 两个 字不 同音 ,一个 读 k r ,一 个读 ar J ir , 在粤方言 同音 , 读 kr 。 由于 “ ” a r但 3 都 rr J 降 这个
2l 0 2年 6月
J n,01 u 2 2
从 粤语 的语音特点看粤语 区的谐音文化
唐 七 元
( 西 大学 文学 院 , 广 广西 南 宁 5 0 0 ) 30 4

[ 摘 要】 粤方 言在声 、 、 韵 调等方 面都 有较独特 的语音特 点 , 如声母有 古见 母 字不分 开合 1 : 7 今读塞音 k 古溪母字今 有读擦音 h f , 、 的现 象 , 日母今 多腭化为 i 古 ; 韵母有 长元音 a和短元 音 r 的对 立 , 完整 的鼻音韵 尾和 塞音韵尾 ; 有 声调 有 8 9个 , — 阴入调 多上 下两分等等 。这 些语音 特 点导致形成 了一 些避讳语 、 谐音歇后语和谐音 习俗等较具地 方 色彩 的谐 音文化 。 可见粤语 区的 谐 音 文 化 跟 粤 方 言 的语 音 特 点 紧 密相 关 。 后 者 出发 , 们 可 以基 本 断 定 前 者 的 分 布 区域 和 流 从 我 播路线 . 体现 了方 言 与 地 域 文 化 一 致 性 的 特 点 , 也 说 明 了方 言研 究 和 地域 文化 研 究 互相 结合 这

论粤方言梗摄三四等韵文白异读的来由

论粤方言梗摄三四等韵文白异读的来由

论粤方言梗摄三四等韵文白异读的来由“客家话来源说”的反对证据康熙初年(17世纪中后叶),清政府为遏制台湾郑氏政权,强行将东南沿海人民内迁,连与台湾并不相近的广东珠三角地区亦不能免,且迁界宽至五十里甚或八十里;台湾问题解决后,又实行复迁,因此大量客家人涌入珠江口地区(本节讨论客家移民问题均据曹时基1997第九章第一节)。

刘镇发先生所言即指此。

然而,这些移民只及于珠江三角洲的南部沿海地区,与珠三角北部各地无涉,与广州城更无关系。

即沿海情形也并不一律,如香山(今中山、珠海)为照管澳门,就未实施内迁措施,因此复迁时亦无客家人迁入。

然而,粤方言梗开三四有文白读的地区不但包涵整个珠三角,更超出珠三角,远至珠三角以西以北的肇庆、云浮、清远等地。

确实是说,这次移民所至地区与今粤方言梗开三四分文白的地区只有少部分重合。

另一方面,这些客家移民迁入后,与说粤方言的“土籍”之间一直关系紧张,以致到咸丰年间演变成大规模械斗,清政府不得不把大部分客家人再次迁移到粤西等地。

这期间不可能发生刘先生所想象的客家人转用粤方言的过程。

事实上,当年迁来的客家人至今大多仍说客家话,并未发觉有大规模舍弃母语的现象。

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考虑,“客家话来源说”还有几个需要回答的质疑:第一,即使真有客家人“粤方言化”的过程,人们仍旧要问:以这种方式转入的语言底层应只显现在“粤方言化”客家人的口中,什么缘故在珠三角占数量优势的、说原有的粤方言的“土籍”人要追随那些弱势的、人口少的“粤方言化”客家人的口音,从而在短短一两百年时刻里,使带客家话成分的粤方言取代了“土籍”原本的粤方言?了解到在旧时代,“土籍”把外来的客家人视为异己、“土”“客”对立乃至仇视的严峻程度,那个疑问会更重。

对此,刘镇发先生用客家人“过去两百年间在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曾经积极参与文教事业”来说明。

对此语合乎逻辑的明白得是:“粤方言化”的客家人通过文教传播了带客家话底层的粤方言。

文史资料确实说明,客家人积极参与了珠三角地区的文教事业,但那差不多上是坚持自己母语的客家人在客家社团内部的行为,在总体上不涉及“土籍”,更不涉及对粤方言的阻碍和传播。

从“搞掂”浅谈粤方言区语文词汇教学

从“搞掂”浅谈粤方言区语文词汇教学

从“搞掂”浅谈粤方言区语文词汇教学摘要:在粤方言区常可见到一个以一当百的词语“搞掂”,这一普遍现象充分反映了方言区学生思维和语言使用习惯的难以改变,并造成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词汇量匮乏、语言表达单一的特点。

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增加学生的现代汉语词汇量,通过词语的对比分析和练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相互纠错,增加学生的普通话交流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领略到普通话的妙处,从而改变长期的思维和用语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搞掂” 粤方言词汇语文教学思维习惯在粤方言区生活,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甲:我今早经已买咗啲餸返嚟,跟住点算呢?(甲:我今天早上已经把菜买回来了,然后怎么办呢?)乙:放心啦你,我搞掂啦!(乙:你放心吧,我来做饭。

)除了在生活中,在学校也常常可以听到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例一:甲:今晚啲作业真係好多,我好惊我搞不掂佢哋!(甲:今天晚上的作业真是太多了,我很害怕我会完不成。

)乙:边有嗻?我全部都搞掂咗啦!(乙:哪里多嘛,我已经全部做完了!)例二:甲:你琴日同佢闹交,衣家点啊?(甲:你昨天和他吵架,现在怎么样啦?)乙:搞掂咗啦!(乙:我们已经和好啦!)由此可见,在粤方言中,“搞掂”这个口语词汇所表达的含义甚广,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无处不在,甚至达到了以一当百的程度,对于普通话的使用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性。

笔者在任教的高二两个班级展开了一次调查:其中100%的学生在生活中都常常使用“搞掂”一词来代替其他词汇;一半以上的学生会把这个口语词汇用在书面写作中,并且写成粤语词汇“搞掂”而不是现代汉语中有类似意义的“搞定”;而在使用原因上,学生们的答案更是惊人的相似:“习惯这么用”“大家都这么讲”“这么用方便简单”;更有学生问道:“普通话中的‘搞定’不就是这么写的吗?”这样的调查结果,正好反映出粤方言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长期养成的语言表达习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现代汉语词汇量匮乏,在写作中表达不规范或者千篇一律,方言词汇在书面语中屡见不鲜。

粤语的谐音字“文化”

粤语的谐音字“文化”

粤语的谐音字“文化”很多粤吹,喜欢把用谐音字打字的习俗当做正统,还挖空心思的发掘出一批古董级的超级生僻字甚至硬性造字,把那些说成是粤语字。

这些迂腐的学究为了维护方言传统,出发点是好的,倒是可以体谅。

不过,其中夹杂着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借题发挥,心里其实是想搞分裂。

这些人大多是什么独什么独的人,借口保护方言,说粤语是正宗的汉语(注),贬低普通话,贬低汉语汉字。

配图中的“返”字,本意是“回”,所以,就算你认识这个字,也用谐音去读懂了,还是不知道本意,还要在脑子里把它转化一下---粤语口语里的返工,是“上班”的意思,而不是字面上的“回去工作”,或者是因做了次品或工作没做好,“回炉重做,返回去工作”,这样翻译后才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再举个图中没有的但现实里用的非常多的例子:“D”,这个英语字母的发音,和粤语口语里常用的一个字一样,(好看点,近一点,近一些,这几个词最后的字:点,些,就是这个D字所发的音)所以经常被用到。

请问粤吹:这英语字母也属于所谓的“粤语字”?正式的文字,汉字,就是不管用什么口音、方言音去读,都能知道这个字的本意。

而谐音字“文化”,就是非要用某种方言的发音去读那些字,才能知道它真实对应的汉字,然后在心里翻译一下,才是真正的汉字本意!这在很多省市,都有类似的“文化”,大的地方比如四川,上海。

例:“侬好”,请问粤吹,这俩字是什么意思?最后再扯一句:港人的中文平均水平不高,也许就是和很多人整天说(写)口语有关,正式文字属于雅语,是文化水平的体现。

识字,识字,认识字才是文化人。

只会说的,类似文盲。

注:这些人常用的两个依据就是,什么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了,什么差点变成联合国语言了。

这两条其实早就辟过谣了。

他们只当没看见。

总有你鼓励粤语谐音

总有你鼓励粤语谐音

总有你鼓励粤语谐音
粤语谐音是广东省广州市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交际现象。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是广东省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

与其他方言相比,粤语的音韵系统较为丰富,这种多音现象在粤语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下面,我们来谈谈粤语谐音的一些特点和应用。

首先,粤语谐音表现在单字上,比如“糖”谐音“唐”,“茶”谐音“杂”等等。

这使得粤语的音韵变得更加灵活多变,给广东人带来了很多方便。

比如,当我们在买东西时,如果听不懂卖家说的普通话或其他方言,我们可以通过粤语谐音来猜出商品的名称,这就更方便了。

此外,粤语谐音还能让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提高了交际的效率。

其次,粤语谐音也表现在词语和成语中。

比如,“冇钱”和“没钱”,“波个”和“播歌”,这些词语之间的谐音使得广东人在沟通中更加自如。

对于广东人来说,用谐音说话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种独特的交际方式也是广东省的一项文化特色。

第三,粤语谐音在语言技巧上也有很大的应用。

在相声中,粤语谐音被广泛使用来达到搞笑的效果。

这些幽默的表现方式不仅给听众带来了欢声笑语,也为节目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粤语谐音也被广泛运用,使得这些歌曲更加动听。

总之,粤语谐音是广东省的一项独特文化,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然而,在使用时,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礼貌性,以免因应用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应学院文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2011 级)题目: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涵专业:汉语言(师)班级:1104班:学号:指导教师:目录一、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二、关于粤方言和避讳语的概况 (2)三、粤方言区在饮食中的谐音文化 (2)(一)在商业行为上的表现 (2)(二)在婚庆活动上的表现 (3)四、粤方言区在衣着中的谐音文化 (4)五、粤方言区日常行为中的谐音文化 (4)六、参考文献 (6)中文摘要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语言承载着某种价值和文化情绪,于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语言的转化。

本文通过对粤方言区谐音现象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在语言学角度浅述了粤方言区谐音文化的成因和影响,从而达到更进一步了解粤方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粤方言区谐音现象文化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涵一、关于粤方言和粤方言谐音的概况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

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

对于粤方言的语音特点,前修时贤多有讨论。

一般认为其声母特点主要有:古见母字不分开合口今读塞音k,古溪母字今有读擦音h、f 的现象,古疑母洪音今读鼻音耷,古日母今多腭化为j;韵母特点主要有长短元音a 和r 的对立,有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特点主要包括声调有8-9 个,阴入调多上下两分[1]。

粤方言这些较为独特的语音特点,导致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避讳语文化。

而避讳语的形成通常和谐音以及人们的社会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而言,各地谐音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各地方言语音的独特性。

一些本来在普通话中不同音的字或词,在某些方言中,由于语音演变的特殊性,变成了同音的字或词,从而形成了一些方言区特有的包含避讳或祈福意义的谐音文化。

在粤方言中,有正向度谐音文化和负向度谐音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文化,承载这一文化的语言形式是禁忌语,在禁忌语中还包括少部分由数字谐音构成的禁忌语,如粤方言区的人们忌讳使用数字“4”,因为其发音与“死”字相近(声母、韵母相同,声调相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用或尽量少用。

但这些负向度谐音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使用者为了追求大吉大利即消除负面意义的一种消极回避。

无论是与正向度谐音文化相关的避讳语或者吉祥语,还是与负向度谐音文化相关的禁忌文化和部分数字文化都处于同一个语域的不同层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趋吉避凶,以适应交往的需要和协调人际关系。

正是这种需要促使了谐音在这个过程中的重大意义[2]。

二、粤方言区饮食中的谐音文化在粤方言区的文化背景下,有些生活中的日常食品的不同读法和避讳语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由谐音主要产生的避讳语和吉祥文化通常表现在商业活动和喜庆活动上。

(一)在商业行为上的表现像前面所述,讲粤方言的人们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商业色彩浓厚,商业活动也相对频繁,因此这对其中的饮食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人们肉菜市场上卖的猪舌,由于“舌”和“蚀”在粤语中是同音,该音表亏本之意,这种不利的取向在该地区人们的心目中非常避讳,进而影响到猪舌的销量,后来卖猪肉的人取其相反之意,也就是将“舌”重新命名为“利”,然后以“肉”为偏旁,固曰“猪脷”,意为大吉大利,“牛舌”同样被称为“牛脷”,它也是同样的道理[3]。

这一避讳产生以后得到了人们,特别是经商者的认同,符合了他们对一本万利的强烈渴望,因此在饭桌上都会有猪脷这道菜,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再如学名上的猪肝,在粤语常不这样称呼,因为“肝”和“干”同音,但由于粤语中的人都有以水为财的社会心态,认为滋润才会生财,于是为了避讳“干”,而取“猪肝”为“猪膶”。

认为“滋润才会生财”这种观念也和人所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人特别是人,都习惯和喜欢煲汤来滋润自身。

在各大商业聚餐或者每家每户的过年喜庆上,菜单上总少不了“发财就手”、“发财好市”等菜名。

其实所谓的“发财就手”就是把“发菜”和“猪手”两样东西混在一起烩,即发菜猪手,他们都是因为“菜”和“财”以及“就”和“猪”皆为谐音而来;而“好市”就是“蚝士”,粤人把晒干的牡蛎肉称为“蚝士”,因此取其谐音,表达了他们生意兴隆的美好愿望。

除了肉类在避讳上有讲究外,蔬菜在避讳上也非常有趣。

如常见的生菜,其音和“生财”相似,因此在新年大头的早饭上都有这道菜,取其新的一年中要“生财”之意。

这种吉祥意头在商业活动上显得最为别致,在过年舞狮采青的时候,商家总会请来一支舞狮的队伍到其店采青,并将生菜挂于店门槛上。

舞狮的人用纯粹的技术采青成功后,将摘下来的生菜叼给店主,狮子有辟邪之用,然后采下来的生菜就表示商家取得“生财”的彩头。

(二)在婚庆活动上的表现粤语中独特的谐音现象除了带有商业色彩外,其还应用在各种喜庆的活动中。

例如在地区比较传统的习俗——上灯,当地的男丁达到一定的年龄就要举行这样的庆祝仪式,在这样的活动中,通常请来舞狮队来采青助庆,过程中往往在生菜的基础上加多几棵葱,因为“葱”和“聪”同音,主人家当然希望其子聪明伶俐,此举因此而来。

而上灯这样的习俗也与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有很大关系。

因为“灯”和“丁”谐音,上灯的形式就是在灯笼上把灯点亮,然后挂上,意为添丁(灯)发财[4]。

猪肉为人主要肉食之一,关于猪器官的避讳自然也最多了。

例如“猪红”,本来叫“猪血”,但是人们为了避讳“血”,后以“红”代替“血”,取大红大紫之意,在粤方言区的农村地区,结婚或者大寿喜庆摆酒的时候,基本都有一道菜,配料为粉丝和猪红,都是取其意而食用。

另外,广府地区的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还会吃年糕,因为“糕”和“高”的发音相同,人们取其“步步高升”之意。

同时,为了避讳某些不吉利的取向,在说祝福语的时候,一般说“新年好”而不说“新年快乐”,因为“乐”和“落”为谐音,人们为了避讳就直接将“快乐”二字“替换为“好”字。

除了年糕还有鱼,“鱼”和“余”为谐音,取其“年年有余”之意。

这些避讳在新年的时候非常常见。

“发菜”,其真正学名为发状念珠藻,粤方言的人们取其“发”之意,且音和“发财”相似,固曰“发菜”,即“发财”。

在喜庆的酒席中,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这道菜成为各大家庭的必点之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发菜在市场上的销量一年盖过一年。

发菜的大量开采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生长地的生态环境,因此日益遭到相关部门的禁止。

还有一种食品的谐音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相对保守。

如人们在清明扫墓的时候,总会带上花生、红枣、糖和橄榄等。

这里特别要阐述一下的是为什么要用橄榄去扫墓供奉祖先。

因为在粤语中,橄榄又被叫做“榄仔”,意思是小橄榄。

这一叫法也同时被赋予另一种文化意象,因为“榄”和“揽”在粤语中同音,“揽”在这里有“抱”和“获得”的意思。

“榄仔”即“揽仔”,“仔”在粤语中又指男性,意思是希望祖先能保佑现实生活中的人能多子多福,多“揽”几个“仔”,即多生几个男丁继后香火的意思,所以扫墓的人们用“榄仔”这种食品来供奉祖先。

这种色彩在某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特别被看重。

日常食品的谐音作用在婚庆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结婚的活动中,亲人会把红枣、花生、莲子撒在新人的婚床上,意思是希望新人“早生子”,这种美好的愿望是因“红枣”的“枣”与“早”同音兼取“花生”、“莲子”中的后一字联想而成。

这与人类要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相一致。

于是与“早生子”谐音相联的红枣、花生、莲子等物便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进而被视为婚庆必备的吉祥物。

此外,结婚当天,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也和亲友共同分享百合、莲子糖水,取“百年好合,连生贵子”的吉祥意;或是用花生米掺着白糖来吃,喻意甜蜜蜜或“密密生”,因“密”与“蜜”同音,“密密生”是取传统意义上的“多子多福”这一吉祥意。

这在如今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固然不可取,但它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由此可见,避讳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带有吉祥意义的短语或句子,修辞手段就是谐音。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还有丝瓜。

丝瓜在粤语中一般不这样称呼,因其发音在粤语中“丝”和“输”相似,固取其相反之意,固曰“胜瓜”。

同理,“苦瓜”由于其特性味苦性凉,为了避讳“苦”在粤语中也被叫做“凉瓜”。

三、粤方言区衣着中的谐音文化在粤方言中,声母“f”和“k”不分,因此也产生了粤方言独特的谐音文化。

在,某些地区有岳母送裤子给女婿的传统。

因为“富”和“裤”在粤语中发音相同,“送裤”表示“送富”,表达了岳母对女婿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间接希望其女能嫁得幸福快乐。

但在广西的粤方言区中,这一谐音的背后又有不一样的文化意象,但是共同点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

在广西粤方言区,人们婚后有穿永谐裤的习俗。

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情是替新郎缝制一条裤子,取“裤”与“富”的谐音,希望新郎穿了永谐裤,夫妻永远和谐富裕[5]。

在另一方面,粤语在衣着上的避讳语对商业活动也有很大影响。

据《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176 页·记载,曾宪梓曾把他生产的领带命名为“金狮”。

可是销路很不好。

后来发现是因为的粤方言“狮”与“输”同音,“金狮”变为“金输”,意味着“金子统统输掉了”,在商业经济繁荣的,这是很避讳的,听起来也很不吉利,消费者自然就不买了。

随后,曾宪梓不得不根据“金狮”的英文名“goldlion”,将“狮子”的英文“lion”音译为“利来”。

“金狮”变成了“金利来”,此后销路大开。

自此,曾宪梓的故乡——也产生了很多以“金利来”命名的东西,如的金利来商业街取其意而来。

四、粤方言区日常行为中的谐音文化粤方言谐音对人们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避讳语的使用上。

本文开头讲到,粤方言区和食物有关的谐音文化颇具特色,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粤语中,红包又称“利是”,因为它和“利市”谐音,取其生意兴隆之意。

在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一般都窜门到各家各户送上祝福语:恭喜发财,利是逗来。

说白了就是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大人都乐意接受这样的美好祝愿,因此已婚的人都会派红包给没有成家的人,这表示成家的人事业有成,有足够的能力养家并以派红包的形式庆祝过去的一年大丰收,同时也表示对未来新的一年有更大的期待和收获。

在粤方言区,人们说一个人“胖”,通常说“肥”而不说“胖”,例如一个“肥婆”而不说一个“胖婆”,但由于直接说对方“肥了”是一种很不礼貌的现象,为了避讳,人们通常说“发福”来形容一个人胖了。

这种情况在形容一个中年男人的时候最为避讳。

在,通常说一个中年男人胖了都是以“发福”代替,这代表着这男士事业有成,能够不用操劳也长身体了。

粤方言区的数字谐音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也有很多体现。

但是单纯的数字是无法构成吉祥的意象的,数字又必须借助于汉字或社会情境的结合才能表达某种吉祥意义,从表面上看,某些数字似乎生来就带有吉祥意,但实际上只是从0-9这10个数字中的某些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通过谐音手段与带有吉祥意的汉字发生关联罢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特别钟情于选用这些数字[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