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应学院文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 2011 级)
题目: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涵专业:汉语言(师)
班级:1104班
: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一、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
二、关于粤方言和避讳语的概况 (2)
三、粤方言区在饮食中的谐音文化 (2)
(一)在商业行为上的表现 (2)
(二)在婚庆活动上的表现 (3)
四、粤方言区在衣着中的谐音文化 (4)
五、粤方言区日常行为中的谐音文化 (4)
六、参考文献 (6)
中文摘要
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语言承载着某种价值和文化情绪,于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语言的转化。本文通过对粤方言区谐音现象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在语言学角度浅述了粤方言区谐音文化的成因和影响,从而达到更进一步了解粤方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粤方言区谐音现象文化
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涵
一、关于粤方言和粤方言谐音的概况
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对于粤方言的语音特点,前修时贤多有讨论。一般认为其声母特点主要有:古见母字不分开合口今读塞音k,古溪母字今有读擦音h、f 的现象,古疑母洪音今读鼻音耷,古日母今多腭化为j;韵母特点主要有长短元音a 和r 的对立,有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特点主要包括声调有8-9 个,阴入调多上下两分[1]。粤方言这些较为独特的语音特点,导致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避讳语文化。而避讳语的形成通常和谐音以及人们的社会心态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各地谐音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各地方言语音的独特性。一些本来在普通话中不同音的字或词,在某些方言中,由于语音演变的特殊性,变成了同音的字或词,从而形成了一些方言区特有的包含避讳或祈福意义的谐音文化。
在粤方言中,有正向度谐音文化和负向度谐音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文化,承载这一文化的语言形式是禁忌语,在禁忌语中还包括少部分由数字谐音构成的禁忌语,如粤方言区的人们忌讳使用数字“4”,因为其发音与“死”字相近(声母、韵母相同,声调相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用或尽量少用。但这些负向度谐音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使用者为了追求大吉大利即消除负面意义的一种消极回避。无论是与正向度谐音文化相关的避讳语或者吉祥语,还是与负向度谐音文化相关的禁忌文化和部分数字文化都处于同一个语域的不同层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趋吉避凶,以适应交往的需要和协调人际关系。正是这种需要促使了谐音在这个过程中的重大意义[2]。
二、粤方言区饮食中的谐音文化
在粤方言区的文化背景下,有些生活中的日常食品的不同读法和避讳语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由谐音主要产生的避讳语和吉祥文化通常表现在商业活动和喜庆活动上。
(一)在商业行为上的表现
像前面所述,讲粤方言的人们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商业色彩浓厚,商业活动也相对频繁,因此这对其中的饮食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人们肉菜市场上卖的猪舌,由于“舌”和“蚀”在粤语中是同音,该音表亏本之意,这种不利的取向在该地区人们的心目中非常避讳,进而影响到猪舌的销量,后来卖猪肉的人取其相反之意,也就是将“舌”重新命名为“利”,然后以“肉”为偏旁,固曰“猪脷”,意为大吉大利,“牛舌”同样被称为“牛脷”,它也是同样的道理[3]。这一避讳产生以后得到了人们,特别是经商者的认同,符合了他们对一本万利的强烈渴望,因此在饭桌上都会有猪脷这道菜,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再如学名上的猪肝,在粤语常不这样称呼,因为“肝”和“干”同音,但由于粤语中的人都有以水为财的社会心态,认为滋润才会生财,于是为了避讳“干”,而取“猪肝”为“猪膶”。认为“滋润才会生财”这种观念也和人所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人特别是人,都习惯和喜欢煲汤来滋润自身。
在各大商业聚餐或者每家每户的过年喜庆上,菜单上总少不了“发财就手”、“发财好市”等菜名。其实所谓的“发财就手”就是把“发菜”和“猪手”两样东西混在一起烩,即发菜猪手,他们都是因为“菜”和“财”以及“就”和“猪”皆为谐音而来;而“好市”
就是“蚝士”,粤人把晒干的牡蛎肉称为“蚝士”,因此取其谐音,表达了他们生意兴隆的美好愿望。
除了肉类在避讳上有讲究外,蔬菜在避讳上也非常有趣。如常见的生菜,其音和“生财”相似,因此在新年大头的早饭上都有这道菜,取其新的一年中要“生财”之意。这种吉祥意头在商业活动上显得最为别致,在过年舞狮采青的时候,商家总会请来一支舞狮的队伍到其店采青,并将生菜挂于店门槛上。舞狮的人用纯粹的技术采青成功后,将摘下来的生菜叼给店主,狮子有辟邪之用,然后采下来的生菜就表示商家取得“生财”的彩头。
(二)在婚庆活动上的表现
粤语中独特的谐音现象除了带有商业色彩外,其还应用在各种喜庆的活动中。例如在地区比较传统的习俗——上灯,当地的男丁达到一定的年龄就要举行这样的庆祝仪式,在这样的活动中,通常请来舞狮队来采青助庆,过程中往往在生菜的基础上加多几棵葱,因为“葱”和“聪”同音,主人家当然希望其子聪明伶俐,此举因此而来。而上灯这样的习俗也与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有很大关系。因为“灯”和“丁”谐音,上灯的形式就是在灯笼上把灯点亮,然后挂上,意为添丁(灯)发财[4]。
猪肉为人主要肉食之一,关于猪器官的避讳自然也最多了。例如“猪红”,本来叫“猪血”,但是人们为了避讳“血”,后以“红”代替“血”,取大红大紫之意,在粤方言区的农村地区,结婚或者大寿喜庆摆酒的时候,基本都有一道菜,配料为粉丝和猪红,都是取其意而食用。
另外,广府地区的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还会吃年糕,因为“糕”和“高”的发音相同,人们取其“步步高升”之意。同时,为了避讳某些不吉利的取向,在说祝福语的时候,一般说“新年好”而不说“新年快乐”,因为“乐”和“落”为谐音,人们为了避讳就直接将“快乐”二字“替换为“好”字。除了年糕还有鱼,“鱼”和“余”为谐音,取其“年年有余”之意。这些避讳在新年的时候非常常见。
“发菜”,其真正学名为发状念珠藻,粤方言的人们取其“发”之意,且音和“发财”相似,固曰“发菜”,即“发财”。在喜庆的酒席中,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这道菜成为各大家庭的必点之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发菜在市场上的销量一年盖过一年。发菜的大量开采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生长地的生态环境,因此日益遭到相关部门的禁止。
还有一种食品的谐音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相对保守。如人们在清明扫墓的时候,总会带上花生、红枣、糖和橄榄等。这里特别要阐述一下的是为什么要用橄榄去扫墓供奉祖先。因为在粤语中,橄榄又被叫做“榄仔”,意思是小橄榄。这一叫法也同时被赋予另一种文化意象,因为“榄”和“揽”在粤语中同音,“揽”在这里有“抱”和“获得”的意思。“榄仔”即“揽仔”,“仔”在粤语中又指男性,意思是希望祖先能保佑现实生活中的人能多子多福,多“揽”几个“仔”,即多生几个男丁继后香火的意思,所以扫墓的人们用“榄仔”这种食品来供奉祖先。这种色彩在某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特别被看重。
日常食品的谐音作用在婚庆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结婚的活动中,亲人会把红枣、花生、莲子撒在新人的婚床上,意思是希望新人“早生子”,这种美好的愿望是因“红枣”的“枣”与“早”同音兼取“花生”、“莲子”中的后一字联想而成。这与人类要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相一致。于是与“早生子”谐音相联的红枣、花生、莲子等物便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进而被视为婚庆必备的吉祥物。此外,结婚当天,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也和亲友共同分享百合、莲子糖水,取“百年好合,连生贵子”的吉祥意;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