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动态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
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模型(管理者管理工具系列)
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模型什么是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模型?九力分析模型是一个在企业竞争力“资源观”的观照下对企业内部的静态属性与其外部的动态属性作系统分析的工具,借助它可对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得出全面的认识。
具体而言,属于企业外部属性的竞争力包括“品牌力”(Power Of Brand),“研发力”(Power Of Researching),“营销力”(Powor Of Marketing)、“制造力”(Power Of Producing)和“产品力”(Power Of Product)。
所谓“品牌力”,是对企业所拥有的各个品牌在市场上的稳定性、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所受到的支持度、受保护的程度及其发展趋势的综合评价;所谓“研发力”,即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时间、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所拥有的相对优势;所谓“营销力”,指企业营销的体系、范围、人员、潜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所谓“制造力”,是企业制造产品的技术、设备、厂房、人员等方面的整体力量:企业的“产品力”,则是其产品在质量、外观、价格等方面为消费者所赞誉的程度。
此五大外在竞争力,所对应的是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属性,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动态的外在力量,相对于企业的内部属性,这些竞争力的可变性更强。
企业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予以控制。
属于企业内部属性的竞争力包括“资源力”(Power Of Sources)、“决策力”(Power Of Decision-Making),“执行力”(Power Of Executing)、“整合力”(Power Of Integrating)。
所谓“资源力”,即企业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资金资源、政府资源。
人力资源的多寡与程度;所谓“决策力”,是企业的领导人、中高层管理者在日常企业管理中作出重大决策时的速度与效度;所谓“执行力”,指企业管理机构信息传达的通畅程度与决策执行的有效程度;所谓“整合力”,是企业在建立其整体形象、整合其各种资源方面的能力。
三大分析法——SWOT、PEST、波特五力
2、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 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多种合作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3、能搜集到一切有效信息(信息透明),制定战略者需要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
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 80 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 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 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
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 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五力模型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 现有企业 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 中现有企 业的盈利能力。 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 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 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 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 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把识别出的所有优势分成两组,分的时候以两个原则为基础:它们是与行业中 潜在的机会有关,还是与潜在的威胁有关。用同样的办法把所有的劣势分成两 组,一组与机会有关,另一组与威胁有关。
管理工具Q之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模型
什麼是企業競爭力九力分析模型?九力分析模型是一個在企業競爭力“資源觀”的觀照下對企業內部的靜態屬性與其外部的動態屬性作系統分析的工具,藉助它可對企業目前所具有的競爭力得出全面的認識。
具體而言,屬於企業外部屬性的競爭力包括“品牌力”(Power Of Brand),“研發力”(Power Of Researching),“營銷力”(Powor Of Marketing)、“製造力”(Power Of Producing)和“產品力”(Power Of Product)。
所謂“品牌力”,是對企業所擁有的各個品牌在市場上的穩定性、在同行業中的地位,所受到的支持度、受保護的程度及其發展趨勢的綜合評價;所謂“研發力”,即企業在研究與開發新產品的時間、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所擁有的相對優勢;所謂“營銷力”,指企業營銷的體系、範圍、人員、潛力等方面的綜合實力;所謂“製造力”,是企業製造產品的技術、設備、廠房、人員等方面的整體力量:企業的“產品力”,則是其產品在質量、外觀、價格等方面為消費者所贊譽的程度。
此五大外在競爭力,所對應的是企業競爭力的外部屬性,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動態的外在力量,相對於企業的內部屬性,這些競爭力的可變性更強。
企業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予以控制。
屬於企業內部屬性的競爭力包括“資源力”(Power Of Sources)、“決策力”(Power Of Decision-Making),“執行力”(Power Of Executing)、“整合力”(Power Of Integrating)。
所謂“資源力”,即企業所擁有的自然資源、資金資源、政府資源。
人力資源的多寡與程度;所謂“決策力”,是企業的領導人、中高層管理者在日常企業管理中作出重大決策時的速度與效度;所謂“執行力”,指企業管理機構信息傳達的通暢程度與決策執行的有效程度;所謂“整合力”,是企業在建立其整體形象、整合其各種資源方面的能力。
行业竞争分析五力模型综述
行业竞争分析五力模型综述行业分析是指根据经济学原理,综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对行业经济的运行状况、产品生产、销售、消费、技术、行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等行业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行业运行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而进一步预测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行业分析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分析,是发现和掌握行业运行规律的必经之路,是行业内企业发展的大脑,对指导行业内企业的经营规划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行业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而且,行业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位置,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行业分析的内容虽然因为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主要分析内容并没有因为行业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包括:行业现状、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外部环境分析、行业竞争分析。
其中,行业竞争分析是行业分析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简单的来讲,行业是企业的结合,对行业竞争的分析也就是对行业竞争关系的分析。
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行业竞争力的目的不尽相同。
但不管各部门和研究机构出于何种目的研究行业竞争力问题,最终都能通过这种产业竞争力研究客观评价行业竞争力现状和趋势,在深刻把握行业优势和劣势的条件下,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的提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也正是大家关注行业竞争力的原因。
一、研究现状及成果在行业竞争分析中,企业是行业竞争中的基本实体,而产品是产业竞争的最终比较物。
行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企业竞争力等价。
关于企业竞争力,不少专家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菲力浦·科特勒认为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张志强, 吴建中( 1999 ) 得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比较生产力这一结论;C. K . Prahalad和G .Hamel ( 1990) 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曹建海(2000) 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 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韩中和( 2000 ) 认为,企业竞争力是面向市场和顾客, 合理地运用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 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胡大立(2001) 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 企业通过自身要素的优化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有限的市场资源配置中占有相对优势, 进而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课件
电子产品制造行业进入门槛较高,但潜在进入者仍存在 ,五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替代品威胁
电子产品替代品威胁较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产品 不断涌现,五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评估替代品的威胁程 度。
供应商议价能力
电子产品制造商采购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供应商议价能 力较强,五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制定竞争策略
通过五力模型分析,企业可以明确自己在行业中的定位,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如成本领 先、差异化等,以提升竞争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
五力模型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应对关键的竞争力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 盈利能力。
五力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
跨行业应用
五力模型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未来 将更多地应用于跨行业分析,帮助企业发
起源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起源于1980年代, 是波特教授对竞争战略理论的重大贡 献。
发展
应用
目前,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已成为企业 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广泛 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竞争分析和战略制 定。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竞争实践 的深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不断得到 完善和发展。
02
五力模型分析方法
行业内部竞争力量
01
02
03
竞争者数量
行业内竞争者的数量和规 模,以及市场份额的分布 情况。
竞争策略
行业内竞争者所采取的竞 争策略,包括价格战、产 品差异化、市场定位等。
行业增长率
行业整体的增长率,以及 不同竞争者在市场中的表 现和成长性。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进入壁垒
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门 槛和障碍,包括资本投入 、技术壁垒、品牌认知度 等。
企业四阶动态能力的层级建构及其模型
( S c h o o l o f Ec o n o mi c s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No r t h Ch i n a El e c t r i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o we r Un i v e r s i t y,Be i j i n g 1 0 2 2 0 6 ,Ch i n a )
No. 6
De c e mb e r 2 01 4
企 业 四阶动 态 能力 的层 级建 构 及 其 模 型
赵振 宇 , 刘 曦 子
( 华 北 电力大 学 经 济 与管理 学 院, 北京 1 0 2 2 0 6 )
摘
要: 近年来 , 国内外对动态能力 的内涵 、 构 成要 素 和 理 论 框 架 的研 究 形 成 了不 同的 学 术 流派 , 尤 其 对
本文对一些主要文献关于动态能力的涵义归纳如表态能力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都以环境动荡性为要因以企业相应的适应性调整为目的动态能力涵义归纳比较学者发表时间t1997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构建整合或重构内外部胜任力的能力mlnch2000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过程或战略惯例或者凭借战略惯例不断更新资源配置以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ziffi和wchnl2002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活zbl等2006动态能力是企业主要决策者通过预期的被视为合适的方式重置企业资源和惯例的能力焦豪等2008动态能力是企业对所处产业变化敏感并识别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与变革是企业具备技术柔韧度和组织柔性的能力
Ba s e d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g r e s e a r c h o f d y n a mi c c a p a b i l i t y t h e o r y, a n d c o n s i d e r i n g e n t e r p r i s e
波特五种竞争力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suppliers bargaining power)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buyer bargaining power)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管理学工具九力分析模型
九力分析模型编辑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模型是一个在企业竞争力“资源观”的观照下对企业内部的静态属性与其外部的动态属性作系统分析的工具,借助它可对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得出全面的认识。
目录1简介2基本要素▪品牌力▪研发力▪营销力▪制造力▪产品力▪资源力▪决策力▪执行力3整合力4目的5方法▪操作▪评分6应用▪ A企业竞争力的外在力分析▪ A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力分析1简介编辑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并保持最大收益的能力,获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其生存能力也必然越强。
企业如何在一定时期内,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合理运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建立其生存与发展能力并形成竞争优势,显得尤为必要。
竞争分析即是使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环境机会,实现对自我认识的手段。
研究企业竞争的方法颇多,如PEST分析(总体环境分析)。
BCG矩阵和价值链分析,基准分析、竞争者档案研究等等,但其中最为经典的方法,当推SWOT分析法与“五力分析”方法。
SWOT分析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故而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五力分析”方法是美国著名战略专家波特教授提出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任何产业都有五种竞争力量控制着产业的竞争规则,它们从整体上决定着产业的盈利性。
这五种力量分别是产业新进入的威胁。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
替代品的威胁及现有企业的竞争。
由于任何一个产业中普遍存在着上述五种竞争力量,企业为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管理者必须对本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对手的劣势进行分析,然后选择一种对自己有利的竞争战略。
波特为此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分别为总成本领先战略。
竞争对策与动态竞争模型
竞争对策与动态竞争模型竞争对策的重要性在如今的商业环境中,竞争对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竞争对策来应对竞争者的挑战,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竞争对策涉及到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差异化、定价策略、渠道管理等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
动态竞争模型与竞争对策动态竞争模型是指对竞争环境进行建模和分析,帮助企业理解竞争者行为和市场变化,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
动态竞争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竞争对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企业必须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以便找到与竞争者相区别的市场空间。
市场定位的选择应基于全面的市场研究和分析,考虑到目标客户的需求和竞争者的优势劣势。
根据市场定位的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如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等。
2. 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竞争对策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发独特的产品特点和功能,企业可以在市场中与竞争者进行区分,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
产品差异化需要依靠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
同时,差异化的产品还需要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来宣传和推广,让目标客户认识到其价值和优势。
3. 定价策略定价策略是企业竞争对策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企业可以控制产品的价格,并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定价策略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定价水平、产品的成本等因素。
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如高价策略、低价策略、差异化定价策略等,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4. 渠道管理渠道管理是企业竞争对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选择和管理合适的渠道,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实现产品的有效分发和销售。
渠道管理包括渠道的选择、渠道的培训和激励、渠道的监控和评估等方面。
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选择适合自身的渠道策略,以便最大化地利用渠道资源,提高销售效益。
总结竞争对策与动态竞争模型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企业竞争力的评估模型及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评估模型及应用一、背景介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复杂,如何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估,并寻找实现竞争优势的途径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针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估模型及应用进行探讨。
二、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优势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管理水平,如资金、技术、品牌、人才、管理方式等。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竞争环境、市场需求、政策法规等。
三、企业竞争力评估模型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SWOT分析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估企业的竞争环境。
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因其只是针对当前的环境进行分析,不能全面考虑企业的发展趋势和长期规划。
2. 线性加权模型线性加权模型是一种用数学方法实现量化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将指标通过线性加权的方法组合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方法能够将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竞争力情况,但是考虑因素繁多,其建立和分析需要比较大的数据支撑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持。
3. TOPSIS法TOPSIS法是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其主要应用在企业竞争力评估中,将所有评估指标进行定量化之后,将不同企业进行对比和排序,得出不同企业在竞争方面的优劣。
该方法比较实用,对企业在制定战略方面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其评估结果会受到专家主观判断的影响,在模型构建和评估过程中需要谨慎操作。
四、企业竞争力评估的应用企业竞争力评估模型的应用主要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进行评估,判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竞争力评估模型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战略制定、经营决策、市场营销等方面,以便企业更好地了解目前的竞争环境,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企业竞争力动态因素SD模型分析
企业竞争力动态因素SD模型分析作者:管仕平商波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7期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企业竞争力动态因素间的关系,建立企业竞争力动态因素的因果关系图、动态流图和SD模型,并利用Vensim软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动力仿真。
通过计算机模拟,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人员培训时间、企业市场成长时间、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时间和资金收益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企业的市场成长时间和资金收益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水平最显著,而税收在短期内不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但在长期内对企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 ; 动态因素 ; SD模型引言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外较为流行的理论有三个派别,以Wernerfelt(1984)、Barney (1991)、Collis(1995)等为代表的资源学派;以Prahalad & Hamel(1990)、Teece(1997)等为代表的能力学派;以Michael E.Porter(1995)为代表的环境竞争学派,三种理论的提出开创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先河。
之后国内学者沿承三个角度探寻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各自视角中的具体因素并结合中国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竞争力,如石川(2013)、朱秀梅(2010)、张根明(2010)、欧阳桃花(2012)、尚航标(2010)等。
然而,诸多研究都聚焦竞争力概念辨析、因素探析、方法评价等问题上,虽有少数的研究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竞争力因素,但分析过程仍停滞于理论层面上,且有关企业竞争力因素内部逻辑关系的严谨性也模糊不清;分析方法也是在意识层面的,且有关因素对企业竞争力微妙的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尚不充分。
鉴于此,本文围绕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这个主题,运用系统动力学进一步分析和考察有关企业竞争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该方法较好地展示了企业竞争力动态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运用Vensim仿真调整参数因子以确定影响企业竞争力关键因素。
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不少于1000字随着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变化,企业竞争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动态环境下,企业需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变化,以及市场的新趋势和需求,找到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环境、战略选择、执行与反馈等方面,探讨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战略分析。
一、市场竞争环境分析企业要制定有效竞争战略,必须要先进行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在竞争环境中,有多个因素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包括国内外政策、经济形势、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人口结构等。
企业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战略。
1.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制约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需要了解政策因素对本行业的影响,包括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扶持、税收政策、法规政策等,从而更好地制定战略。
2.经济形势:企业所处的经济形势也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一个因素。
企业应该分析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
3.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依据。
企业要了解市场的需求趋势、消费者的偏好等信息,以制定适时的产品和服务策略。
4.技术水平:技术也是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企业需要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并在技术创新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5.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年龄分布、地域分布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制定产品和服务策略。
二、战略选择分析在了解了市场竞争环境之后,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
在选择竞争战略时,需要考虑企业的资源、能力和优势,以及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主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价格优势的一种竞争战略。
企业需要在生产、采购、物流等环节上不断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企业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战略。
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品牌、服务、售后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企业动态能力模型
企业动态能力模型企业动态能力模型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实现持续发展和优势竞争的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模型包括了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通过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企业动态能力模型的基础。
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
战略定位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企业动态能力模型的起点。
组织架构是企业动态能力模型的重要支撑。
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促进信息的流动和沟通。
在动态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灵活的组织结构,能够快速调整和适应变化,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转。
人力资源是企业动态能力模型的核心要素之一。
企业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技术创新是企业动态能力模型的重要保障。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应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管理,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是企业动态能力模型的重要环节。
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获取市场份额。
市场营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位,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企业动态能力模型还包括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
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供应链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财务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各种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动态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态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持续发展。
企业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匿霪霾璧墅羹鞫嚏霪睡藿霆霪蓟企业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陶志峰,陈殷华,易卫平(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要】本篇论文主要给出一个企业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把企业的动态能力概括为过程、地位和路径三个部分。
从动态能力分析框架来看,企业战略的核心是选择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投资领域和培养在这些领域的能力,并努力防止这些能力被复制和模仿。
在这种选择的过程中,企业必然受过去历史路径、现有资产结构和地位的限制,所以企业应该长期地和准不可逆地培养对应的能力。
在相关产业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的战略就是选择长期路径和何时改变路径。
【关键词】企业的动态能力;过程;地位;路径;可复制性;可模仿性【中图分类号1F270【文献标识码lA【文章编号】l004—2768(2001)06—0139—03目前,企业制定战略越来越从内部考虑,即更多地根据企业的能力和资源来制定战略;战略理论也越来越多地集中于企业本身的能力和资源,而不仅仅象传统战略理论那样主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
本篇论文主要给出一个企业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探索企业的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
一、理论基础企业的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包括企业的能力理论、企业的资源理论、企业的演进理论。
按照一般的理解,企业的能力是指企业能够基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去实现企业的目标的力量。
也就是说,外部给予企业的机遇不代表企业的能力,只有因为企业自身积累和发展的资源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才是真正的企业的能力。
企业的资源与企业的资产不同,而包括企业的资产和能力,另外,还包括企业可以利用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资产的外部资源,这部分外部资源在没有被企业利用之前称为潜在的资源,利用之后称为实现了的资源。
表1关于战略理论的观点分析战略的角度竞争力框架从市场进入/进入障碍/竞争地位的角度,分(传统战略理论)析企业如何选择应对战略博奕论框架(微观经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分析框架,竞争者对对手济学、产业经济学)都有一定的预期,分析企业行为之间如何作用资源为基础的框架如何利用企业拥有的资源实现企业的目标,(新战略理论)如何根据外部竞争环境培育企业的能力表1和表2中展示了至今为止的研究中战略理论流派和关于组织的本质的观点。
影响企业的五种竞争作用力
竞争力量及其内容
评分
非常同意
同意
不置可否
反对
非常反对
1.进入威胁
1本行业已出现大规模的生产和经营企业
2本产品具有很高的顾客忠诚度
3进入本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4顾客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很高
5获得分销渠道很困难
6政府对进入本行业实行限制
7本行业具有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如:专有技术、原材料来源优势、地理优势、政府优惠、行业经验等)
-2
2本行业大多数企业产品具有歧异性,标准化程度不高
3顾客对本企业产品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4买方转换成本高
5本企业的产品对买方具有重大影响
6买方从本企业购买的产品仅占其成本的很小的一部分
⑦买方没有表现出后向整合的威胁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替代威胁
1与本企业产品功能相同的产品很少
波特五力-swot分析法
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在于: (1)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 (2)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更灵活地处理供应商的提价行为 (4)形成进入障碍 (5)树立与替代品的竞争优势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主要包括: (1)降价过度引起利润率降低 (2)新加入者可能后来居上 (3)丧失对市场变化的预见能力 (4)技术变化降低企业资源的效用 (5)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波特五力-swot分析法
差异化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意义在于:
(1)建立起顾客对企业的忠诚 (2)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进入障碍 (3)增强了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差异化 战略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收益 (4)削弱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使得购 买商缺乏与之可比较的产品选择,降低了购买商对价格的敏感度。另一 方面,通过产品差异化使购买商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其依赖于企业 (5)由于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建立起顾客的忠诚,所以这使得替代 品无法在性能上与之竞争
波特五力-swot分析法
三种基本战略之间的区别
波特五力-swot分析法
波特五力模型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行业竞争力分析
刘芳
波特五力-swot分析法
“波特五力模型”的由来-Derivation
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 认为产业的结构会影响产业之间的竞争环境 了解产业结构与竞争的因素,构建整体竞争策略 影响竞争、决定独占强度的因素归结为五种力量
3.大量的模仿缩小了感觉得到的差异。特别是当产品发展到成 熟期时,拥有技术实力的厂家很容易通过逼真的模仿,减少产品之间 的差异。
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动态竞争优势的一个模型及其分析
作者: 龚鹤强[1];林健[2]
作者机构: [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五邑大学 广州
出版物刊名: 财经科学
摘要:一、动态竞争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战 略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企业怎样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80年代在战略管理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是波特(1980 )提出的竞争力模型。
这一范式理论基础来源于工业组织的结构———管理———绩效范式 (Mason
,1949;Bain ,195 9) ,他们强调的都是公司在评估竞争压力后应该怎样采取防卫行动。
波特认为在均衡市场中 ,只有获得高差异和低成本定位的企业才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 ,他提出了 5种基本竞争战略 :成本领先 ,差异领先、成本聚焦、差异聚焦和整合战略。
战略冲突理论与竞争力理论很相似 ,着重讨论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进入障碍和战略互动方面 (例如Shapiro
,1989)。
战略冲突理论利用了博弈理论 ,把公司通过战略投入、价格政策、发布消息和控制信息来消除竞争对手优势效率的有效性 ,视为公司获得的竞争能力。
竞争力理论和战略冲突理论对利润产生于特定的产品和市场地位持一致的观点。
战略管理文献的另一支 ,通常被称作是“基于资源的视角” ,强调眼睛向内 ,认为公司特定能力、固定资产、独立技能是公司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 (Penrose ,195 9;Rumel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动态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摘要]本文以系统科学的方法,从产业结构五力分析模型的局限入手,对企业外围环境的八种经济主体以及一般环境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各种经济主体角色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阐明了外围环境与企业内部制度、资源能力的对应关系,给出完整的基于企业层次的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
[关键词]经济主体、竞争作用力、系统边界一、引言理论界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研究分为两大主要流派或角度,即产业竞争结构(乔·贝恩,1959)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沃纳菲尔特,1984),更深一层的研究也不过是对两种视角的综合或叠加,通常的叠加是基于迈克•波特的产业竞争结构5力分析模型和资源能力学派中关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的综合。
然而,企业是具体的、特定的,纵然产业竞争结构分析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决定因素,但不能说明同产业内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性(Lippman S., and Rumelt R.P.,1982),更不能代替特定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也就不能真正说明特定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是如何同外围环境包括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保持互动关系的。
总而言之,产业竞争结构5力分析模型不适合企业层次的竞争优势框架分析,更不能表达和体现当代越加复杂多变的动态经济环境。
本文试图从企业层面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构筑基于企业的系统作用力分析模型,用以表达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作用力、外围经济主体的动态关系作用力以及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围经济主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作用力,论述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制。
二、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的局限在分析产业竞争结构时,迈克•波特构建了一个基于产业的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来分析产业中企业盈利能力大小的可能性(见图1)。
在此分析模型中,引入了5类竞争作用力,分别代表5类经济主体:①产业内的竞争者、②供方、③买方、④潜在入侵者、⑤替代品。
产业结构决定了谁占有企业为买方客户创造价值的比例。
入侵威胁决定了新企业将入侵该产业并使这种价值被夺走的可能性,这种价值或者以低价形式转给买方,或者因竞争代价抬高而化为乌有。
买方力量决定了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保留住为其创造的大部分价值,而仅留给产业里的厂商过得去的收益。
替代品的威胁决定了在何种程度上其他产品能满足买方需求,由此也为买方愿意为产品支付的价格规定了上限。
供方的力量决定了在何种程度上为买方创造的价值被供方而非生产厂商占有。
竞争强度决定了在何种程度上企业会在竞争中损失掉其为买方创造的价值,以降价形式全部转给买方或在抬高竞争成本时使之烟消云散(迈克•波特,1997)。
我们看到,在分析产业结构时,这是一个比较有力的分析工具,能比较全面地说明产业所处的竞争局面,为产业内企业的盈利情况提供了行业层次的因素研究途径。
然而,这个分析模型不能很好地为产业内特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情况提供有力的分析途径,因为特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只是由产业竞争结构来决定,还有企业特定的经营环境和本身内部的资源能力状况。
产业竞争结构是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经营环境的共同特征,而非某间企业的全部经营环境特征,产业内不同企业有时具有完全不同的竞争环境,这种具体的竞争环境是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的外部因素所在。
因此,我们在研究特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企业层次的经营环境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具体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济主体的关系作用力,这些关系作用力是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存在的依据和能动对象,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的基本维度,我们称此模型为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
图1 决定产业盈利能力的五种竞争作用力(也称产业竞争结构5力分析模型)图2 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动态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二、基于企业的系统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企业存在于特定的经营环境之中,并与周围特定的经济主体发生关系,这些关系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的重要维度。
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关系,不同类型的经济关系对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作用力,不同类型的竞争作用力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不同的作用机制。
企业外围环境除了一般环境之外,存在八种经济主体,分别对应着八大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按照对企业竞争优势作用共分为七种竞争作用力。
企业内部有一部分资源能力以结构形式和知识形式存在于这些关系之中,并且以这些关系作为能动对象。
企业之所以与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关系和作用力,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与周围经济主体存在边界。
系统的边界划分标准有很多种(许国志,2000),在这里我们不想就划分标准展开讨论,而是决定以所有权的归属作为企业系统边界的划分标准。
企业与外围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只是交易关系,虽然科斯把这些经济关系归为交易关系,并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但是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制度经济学要么遗漏了其他经济主体的作用,要么歪曲了经济事实。
企业系统以所有权的归属作为企业边界的划分标准,并不意味着企业主体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以所有权的转移为特征的交易关系,还有很多种异与交易关系的经济关系,这些关系都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作用,循着各具特色的作用机理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特定企业外围环境的八种经济主体角色是(见图2):所有者、政府、供应者、顾客、竞争者、替代者、互补者、合作者这些外围经济主体角色。
与这八种角色对应的作用客体是:股权资本、政策法律管制、其他生产要素资源、产品购买、竞争产品、替代品、互补品、合作资源。
与这八种经济主体对应的七种关系作用力分别为:所有与被所有、管制与被管制、交易、竞争、替代、互补、合作。
另外,企业外围环境还有一个一般环境因素,也就是常说的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
具体关系分析如下:(1)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是所有与被所有的关系,也是一类特殊的交易关系。
所有者提供权益资本和管理监督,企业提供收益回报。
所有者包括母公司、一般股东及股东大会等。
(2)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管制服务与被管制被服务的关系。
政府提供抑制或鼓励的管制政策、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法律保护,企业提供税金,这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关系。
(3)供应者与企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交易关系,交易的客体是生产要素。
供应者包括能源、原材料、设备供应商,有提供债权资本的银行和投资公司,有提供产业标准的行业协会,也有提供信息服务的大众传媒、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公司)、提供技术资源的大学科研机构,还有提供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员工本人,企业雇员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存在于企业之外,雇员作为人力资源存在于企业之内。
所以说,雇员是一类特殊的供应者。
(4)顾客(包括代理商和经销商)与企业两者之间是典型的交易关系,企业提供产业产品,并从顾客那里获得价格回报。
(5)竞争者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关系即竞争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服务于共同的顾客群(市场)而产生。
竞争者向顾客提供对特定企业主体来说具有竞争性质的产业产品,特定企业主体也向相同的顾客群提供产品,自然形成争夺有限顾客的竞争关系。
(6)替代者与企业的关系也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关系,即替代关系。
替代者通过向顾客群提供替代品,这种替代品是产业产品的替代品,因此对企业主体和竞争者来说都有替代作用。
(7)互补者与企业主体的关系也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关系,即互补关系。
互补者和企业主体都为共同的顾客群服务,提供在顾客的价值链或使用场合中具有互补功能的两种产品或服务。
因为互补品是产业产品的互补品,所以互补关系也存在于互补者与竞争者关系之中。
(8)合作者与企业当然是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因具体不同的合作机制而产生不同的合作关系,分战略联盟(战略合作)和局部暂时合作,或知识联盟和技术联盟,或采购联盟与销售联盟,以及虚拟组织。
(9)一般环境是企业主体所在的经营大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的广泛影响,包括信息和发展机遇,以及发展限制。
一般环境不止对企业有广泛影响,还对企业周围八大经济主体也施加了影响,从而也对企业造成间接影响。
外围一般环境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四大维度(斯蒂芬•罗宾斯,1997)。
当代的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今非昔比,具有高度的动态复杂多变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大特征:①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当地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当地化;②知识经济化,使知识成为战略资源;③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志着全球正在迅速或已经完成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度;④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是新兴产业、产业交融、产品和产业周期缩短、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⑤人本主义高度发展体现人的个性张扬,带来企业人本管理和顾客需求个性化,促使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哲学。
⑥各国政治环境纷繁复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中等收入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市场需求高涨的中坚力量。
这九大经济主体与企业的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竞争作用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
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经济主体也在发生动态变化,按照与企业关系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分为纵向变化和横向变化。
(1)经济主体的纵向变化是指同类经济主体数量的增减和集中程度的变化即结构变化,包括潜在主体变为现实主体和现实主体离去,也包括主体之间的合并和分离状况,如原来的供应商变为现在的供应商,所有者数量的增减和股权结构的分散与集中,原来的政府由新政府代替,顾客的增减等。
经济主体的纵向变化导致其与企业的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企业相应改变原有的关系策略。
(2)经济主体的横向变化就是经济主体关系角色的转变,如一个特定经济主体的关系角色由顾客转变为竞争者,供应商转变为替代商等,或者同一经济主体由一种关系角色变为身兼多个关系角色或者相反。
由于经济主体的角色发生变化,因此其与企业的关系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企业采取的关系策略也需要跟着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主体角色关系。
以企业为中心,外围的八种经济主体加上一般环境构成企业外围环境的内层结构分析框架。
按照相同的分析结构,分别以企业周围的八种经济主体为中心进行分析,把对应不存在的经济主体和重叠的经济主体删除,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不合适的经济主体,得到以各个经济主体为中心的环境结构分析框架,把这些框架结合起来就构成企业外围环境的外层结构分析框架。
把企业环境的内层结构分析框架和外层结构分析框架结合起来,最后构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外围环境整体分析框架。
四、企业外围环境与企业内部制度、资源与能力的关系企业系统内部由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资源、能力三部分构成。
企业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企业内部制度、资源、能力与各经济主体的接口。
一方面,企业从外围环境获取制度和资源的原始组成部分,通过合作的方式创新出制度或资源,通过互补的方式创造需求资源,有效抵制和防止因替代、竞争的方式吞食和削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