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学号:2013704057 姓名:张维杰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下: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的一切自然力的人。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任何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提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演进发展1、自然观概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

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自然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和最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自然观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水平来描绘自然界的图景。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人类自然观的演进历程概括地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臣服于自然,自然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

史前时期,人类尚处在蒙昧的状态,人类由于经验的稀少和大脑发育的不完善,自身始终不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去魅化”阶段,即人类意识的觉醒,自然不断人化。

随着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便不断的减弱,随着技术(此时还只是简单的工具,还是物化的自然)的发展人类踏上了“去魅化”的发展道路,自然不断的被人类了解,由服从于对自然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渐渐的走出来,“去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动因则来自技术的介入。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1 引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然而,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在当今社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说明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的形态出现。

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

用自然辩证法分析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

用自然辩证法分析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

用自然辩证法分析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要想正确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应该用自然辨证法的观点来正反两面的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要辩证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重要作用。

本文用自然辨证法的观点分析了科技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两面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使科技正确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自然辨证法马克思曾说过,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最终会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着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纽带,可以对社会进行调节、控制。

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实现改造自然,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

1 自然辨证法及科学技术简介自然辩证法是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的认识及实践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

自然辨证法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即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科学技术观,即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社会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方法论,即进行过科技发展那研究中所运用的哲学知识这三部分组成。

自然界和科学技术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研究自然辩证法有着重要作用,不仅乐意为哲学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可以启迪人们及进行创新思维,而且,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可以帮助不成熟的学科不断发展,而且,辩证法还是一个分析工具。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相互作用,两者共同发展。

自然辨证法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物质生产力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精神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积极意义。

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

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

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自然辩证法考试——人与自然、科技关系

自然辩证法考试——人与自然、科技关系

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联系和区别?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2、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科技革命与自然观

科技革命与自然观
近代以来,在人类历史上已爆发了三次较大 规模的科技革命。 • 第一次是 16 -18 世纪,这期间发生了从哥白尼到 牛顿的科学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使 人类开始步入蒸汽时代; • 第二次是 19 世纪出现的科学的全面发展和电气 技术革命,其结果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 代; • 第三次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和原 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的广泛应用,标 志着现代科学的产生和现代技术革命的到来。
科技革命对人类 自然观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的含义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
科学革命是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 破和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即人 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 法上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们在改造客 观世界上质的飞跃。
三次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的影响
• 每一次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类历史向前 运动的步伐,这不仅大大深化了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征服和 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同时也给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 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 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的自然观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学革命始 于二战结束后 标志:量子论、相 对论和基因论的提 出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 于二战结束后
标志:原子能、微 电子、高分子合成 技术、信息技术、 航天技术的出现和 使用

从演变的过程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先后 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第二次科技革命

自然辩证法 人、自然、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人、自然、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关系

人、自然、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简述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

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

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例如,由于缺水,我们实行“南水北调”工程。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

其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

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产物,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再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

第三,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

科学与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问题

自然辩证法问题

一、辨析题: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

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

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

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4、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

答:错。

因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是科学技术研究的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当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5、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

答:错。

因为: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为人类打下了自然科学基础,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科学基础的是以三在科学发现的18、19世纪一系列科学成果。

二十世纪产生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现代宇宙学、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生态学等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新的支撑,增添了新的内容(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6、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

答:正确。

因为:系统的其他特征都是建立在整体基础上的,并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整体而表现出来的特性。

7、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

论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及科学发展对人类自然观的影响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演进影响文章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一、人类自然观的概念何为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

举个例子来说,19世纪欧洲,血友病被称做“出血病”,后来又得到了“皇家病”这一颇尊贵的称号。

英国维多利亚一世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本人无病),也是这个大家族内血友病流行的肇端者。

皇族间联姻使致病基因从英国皇族传播到了俄国、西班牙等欧洲皇室,使这些皇室产生了一连串患者和携带者。

面对小公主和小王子每日挣扎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之中,高贵的身份地位不能使他们摆脱彼时自然观枷锁的束缚,依旧无助的寻求神的拯救或是依靠巫师术士来占卜命运。

也许在现在看来,我们会觉得他们当时的做法愚昧可笑,可是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得以实现,使得我们才能对我们周围的事物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准确的定义。

二、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承认并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前提, 同时又使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在古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处在模糊整体论阶段, 关于物质的科学认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主要处在经验水平, 当时人们基本上是依靠直接感知, 通过观察比较各类物质之间的异同。

到了近代,人类对物质认识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了对客观事物内部因素的探索上。

人们渐渐认识到,不是物质的类别决定物质的性能,而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能,所以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全力弄明白物质的组成,只要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明白了,科学探索的任务就完成了。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技创新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技创新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的影响深远,从改变个体生活方式到塑造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自然辩证法为理解这一复杂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探究自然世界与人类思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强调事物的动态性、矛盾性和普遍,为理解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

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

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各个领域中,呈现出客观规律性和普遍性。

科技创新的进程往往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同时,它也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不断拓展人类的生产力。

然而,科技创新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科技创新通过推动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领域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同时,社会需求和市场压力又驱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科技创新不仅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拓展了人类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自然辩证法为理解科技创新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科技创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科技创新作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力量,正是在这种统一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从而更好地利用科技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写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中,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自然科学和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思想。

在哲学创新方面,恩格斯的自然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不再认为自然界是由上帝或神灵支配的,而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内容、格式、时间要求及参考题目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内容、格式、时间要求及参考题目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内容、格式、时间要求及参考题目一、内容、格式、时间要求1、内容题目自拟,也可采用下述参考题目,可以尽情地展示你的想象力,无论对错,务必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绝对不可抄袭他人思想,一定要有创新之处,字数不少于5千字;2、格式采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格式的格式;要写出论文摘要,字数300字以内;要写出关键词,不少于6个字;要写出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论文标题统一用宋体3号加黑,关键词和摘要用宋体5号字;正文统一用宋体小四,行距为1.5单倍行距;要求有1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3、时间最迟于17周周五下午下班前将电子版发送至yauxchren@,纸质版交于如心楼218室;二、参考题目1. 何为科学?如何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线?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线划分研究2. 物质概念与实在概念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何重要性?科学研究中物质概念与实在概念的重要性研究3. 如果人人都有评判科学理论的权利,并且如果人人都有从事科学的权利,在此情况下,科学的社会组织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4. 科学能够摆脱形而上学的困扰吗?5. 唯物主义能够说明为何不同的个人选择思想价值观吗?6. 语言与科学是何种关系?7. 科学离不开操作,但科学理论是否可以归结为一种操作主义哲学?8. “潘朵拉盒子”对于科学的隐喻是什么?9. 科学与文化是何关系?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于科学发展有何意义?10. 科学家们的激情对于他的个人科学研究有积极意义吗?11.如何看待艺术与科学的关系?12.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科学是一种新型的宗教吗?13. 如何看待科学与政治的关系?14. 如何理解科学与文明的关系?为什么科学首先从西方文明中诞生出来?15. 如何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16. 科学至上主义或者唯科学主义将人类引向何处?17.中国科学体制有哪些弊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18.中国大学的“官学”体制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哪些负面的影响?如何消除大学科学研究中的障碍?19.爱因斯坦,瑞士联邦专利局的一个小职员,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20.结合你所在的学科,你认为,中国的大学应当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或技术创新能力?21. 比较科学的运行机制与技术的运行机制异同,并以此设计出一个适合中国公民(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创新的科学技术体制。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鹏飞摘要自然观,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而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演变之间具有种种在的联系,从古到今,从西方到,科技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自然观的重大进步而进步的。

因此,探讨两者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文章最后提出自己观点:只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二者旗鼓相当,相互适应,认识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才会持久。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思想逻辑思维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

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

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

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

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摘要: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必然以大自然为依托。

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统治者和征服者,而是自然的管理者和调控者,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无不为科学技术的诸多成果倍感骄傲,无不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欢呼雀跃。

然而,严峻的现实让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赫然醒目,现在,人类也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要依存于自然,就要保护自然,和自然和谐发展。

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

人与自然和谐了,人与社会也自然和谐了。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理念,确立一种全新的伦理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理念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这正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最佳状态。

一、人与自然和谐历史渊源道家学派强调回到自然,反对破坏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的活动以地为法则,地的活动以宇宙太空为法则,宇宙太空的活动以道为法则,道的活动以自满自足为法则。

儒家代表孔子提出“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 ,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

其基本道理也在于不能把鱼和鸟捕光。

《礼记.祭义》记载曾子论孝时说:“树本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菲以其时,非孝也。

”在孔子和曾子看来,乱砍乱伐乱捕杀,就是不孝。

对于山林只有保护而后取之,才能“取之不尽”,对于禽兽只有保护而后用之,才能“用之不竭”。

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和谐相处。

《萄子·天论篇》云:“列星随转,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萄子从中也讲出了自然界万物需“各得其和”和“各得其养”才能“以生”和“以成”的道理。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 . .论文题目: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学院理学院专业物理学号+++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文明辩证关系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

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

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

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

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自然界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研究对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基本内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学科性质:(1)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属于哲学的分支;(2)具有中介学科特点:处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之间;(3)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纽带和桥梁;(4)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是开放的体系。

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

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

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

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 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①哲学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学科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③交叉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

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自然观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起源、构成、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

科学技术发展是指人类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一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人类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有指导作用。

人们的自然观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然界,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机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和揭示,为人类认识宇宙和地球的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指导。

自然观的深化对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有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用更先进的设备和方法来观测和研究自然界,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和现象,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到逐渐转向理性认识,从简单的观察和直觉到深入的分析和科学实验。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方式,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

另外,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变化也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从而需要寻找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这种意识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人们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认识使得人们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因此,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变化和进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类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有指导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有影响,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变化也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李鹏飞摘要自然观,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而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演变之间具有种种内在的联系,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科技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自然观的重大进步而进步的。

因此,探讨两者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文章最后提出自己观点:只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二者旗鼓相当,相互适应,认识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才会持久。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思想逻辑思维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

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

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

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

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

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

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

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

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

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

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

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

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直到19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中国。

中国社会又一次出现思想解放的浪潮,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科学。

其主导思想是“天人相分”,“人定胜天”,在这种思潮在建国的斗争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在这种大无畏的思潮影响下,中国人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里很快搞起了科学技术,建设起了新中国。

二、西方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1、西方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大约和中国春秋战国同一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在神话宗教自然观盛行的同时,诞生了古希腊哲学,他们探究世界的成分、组成和运行,形成最朴素的自然观,创立了关于基本元素的学说。

“科学之祖”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万物生于水”,他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水。

这对后来提出原子论有很大的提示,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是由不可分割的东西相互作用组成了世界。

虽然这个时期的原子论不能算是科学理论,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但已经可以看出西方人在思想之初和中国人的不同,他们长于逻辑的推理,并形成一套体系。

崇尚科学理性, 习惯于把个体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 进行分析、解剖和研究, 热衷于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 把求知看成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商贸经济的进一步推动下, 西方人建立起一个比较严密的、系统的、形式化的自然科学体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相分”论:把主体和客体加以对立地看待。

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力;人只有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

这种自然观推动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推动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繁荣、发展, 迎来近代工业革命, 且在科学、经济文化等领域后来居上, 赶上和超过了在工业革命前的几个世纪内科技和经济力量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

2、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古希腊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各城邦之间在经济、体育和军事上的激烈竞争给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年一度的全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这种竞争与交流的盛会。

在思想上,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终于后来兴起的崇尚禁欲主义的基督教完全不同,他们信仰的是“众神”,追求的是自然美、人体美,崇尚自由和民主,这些直接导致了古希腊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后人留下丰硕的科学成就和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从5世纪到15世纪,史称欧洲中世纪,这是一段科学黑暗期,科学由于遭到基督教神学的压制和迫害沦为神学的婢女,基督教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科学虽然有所发展,但多是以对抗教会,牺牲生命为代价的,任何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只要不符合宗教教义都会遭到排斥和镇压。

13 世纪前后,人文主义学者们打着复古的旗帜, 开始了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有力批判, 重新复活了古希腊自由的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进入第二个高峰时期,枷锁被打开了, 整个欧洲成了近代科学与文明的辉煌起点。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下, 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接下来的三次工业革命,让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跨越性发展,将古老的中国远远的甩在后面,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工业革命的一百年里,创造出的社会生产力要比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

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的关系纵观东西方自然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并由此得到的理论,深刻影响着几个时代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这源于这些理论对人们初期思维的限制性影响。

很大程度上,中国人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最初这些哲人的思维习惯,而哲人的思想是足以影响一个民族的。

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不是这样。

中国是大陆国家。

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为生,耕耘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这就导致中国人对土地的强烈依赖,很容易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推崇天人合一,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而到后来的禅宗哲学,更是推崇顿悟,玄而又玄。

国人经常是似懂非懂,糊弄而过。

缺乏对真理的实践性求证,这种思维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

而科学研究正是需要这种探求精神,需要刨根问底,显然,从思维认识角度来说中国人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短板。

这是整个传统自然观给我们刻上的烙印。

整个西方世界人们的自然观,都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这是由于13世纪发现的古希腊文明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

他们根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于商业帐目的抽象数字,然后才是具体东西。

只有通过这些数字才能直接掌握这些具体东西。

这样的数字,是用假设得到的概念。

于是希腊哲学家也照样以这种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

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

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相比较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海洋国家的商人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

相反,为了畅销其货物,他们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

这种理性的逻辑思维得益于他们最初对自身环境的认识,形成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自然观,这在以后开启的工业革命中使他们受益匪浅。

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时刻检验着自然观。

这些例子就是东西方文明在宗教式的束缚下的一次次的挣脱,一次次的推翻并创造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在新的文明时代里,科技和自然观再一次达成一致,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检验。

四、总结人类生存能力的不断提升背后时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需要人类对自然正确认识观的指导。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人和自然的分野:从懵懂时期的“天定胜人”,到“天人合一”,再到“天人相分”,这是人们对自然认识上的进步;而新的自然观的形成又促进了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的进程和方式,也就是技术的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整个西方和东方的文明都是在理性的认识、主流的先进哲学的指导下取得的。

整个人类历史更进一步证明了自然辩证法的正确性:人类正确的自然观指导科学技术的进步。

恶意的或者想抹杀真理的闹剧最终会散场。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给人们认识自然提供客观证据,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共同进步,任何一方出现短板,都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阻碍。

联想到如今,自五四以后,国内很难有一种新的哲学引导,更多的是回归传统哲学,重新拾起孔儒之道。

这种哲学观必定会影响到国人对自然的态度,进而影响我们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展。

可以说目前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哲学创新的时代。

而放眼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同样没有一种主流的哲学思想来引导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速度要比哲学的更新快得多,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类究竟能走多远,这种快速的科技进步究竟还能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

近代科技的发展不过一百多年,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一段小高潮。

科技和人类自然观下一次的同步究竟在何时,我们无法估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两者旗鼓相当,这种快速发展才会持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