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起“生活”这把杠杆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撬起“生活”这把杠杆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很多人认为数学知识都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其实,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认识。数学虽然有不少数字,很多时候都是用“数字”说话,但这些用“数字”说话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不可分离。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知识,数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映衬的。对这一点的认识,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是应该而且必须清楚的,不可含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是能紧扣教材内容,立足生活实际,撬起“生活”这把杠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能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那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怎样撬起“生活”这把杠杆,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成才呢?
一、“美言”数学,培养数学感情
数学知识难不难?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莫衷一是。但有不少学生潜意识里对数学的学习是不感兴趣的,有畏难心理。这个心理存在,学习就没有干劲,没有动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甚至抵触是情绪。对此,数学教师应该对数学多“美言”几句,让学生对“数学”好感起来,进而萌生“喜爱”之情。那么,要怎样“美言”呢?
一是明确地“美言”告知学生数学不难,从源头上打消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顾虑。比如说,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很有必要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告诉学生数学并不难,只要有信心,就能学好。并“美言”数学的好处,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感情”。
二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数学知识的存在,比如说买卖、称重、算价钱、找零钱等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三是数学中有生活。比如说,六年级教材中《认识负数》一课,可以列举海拔高度、电梯升降、进球失球等正负数现象,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中有生活,从而打消学生对于数学的畏惧心理。
四是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没错。只要对数学有兴趣、有感情,就能主动学习,就能化难为易。反之,则难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伊始,如导入,或在每个单元学习伊始,教师讲解应该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把数学知识化解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或讲解、或做游戏、或做表演……诸如此类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这
样讲述:一个同学到超市里购买了3瓶同样的饮料――果粒橙,来到教室,小东喝了1瓶,小敏喝了1瓶,小玲喝了1瓶,让同学说一说,这三个同学,谁喝得多?这种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会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探究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紧扣生活,降低数学难度
数学知识是存在于现实生活的。这点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另外一个角度降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
1.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知识
实践出真知,数学知识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加以组织与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锻炼并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说一本书有多厚、有多长?一张桌子有多长?单位应该用厘米还是毫米或是分米或米?……这些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量一量、记一记的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这种实践体验习得的数学知识,是最有印象的,是最为牢固的。
2. 引用知识迁移,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来的。所以,在学习一个知识点后,我们要善于运用迁移手段,由此及彼,迁移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价值,很有用。比如说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求学生测量一下这间教室,算一算要重新粉刷墙面,有多少平方米,即粉刷的面积。之后,让学生拿来皮尺,自由组合,亲自量一量教室,记一记,引用公式算一算,解决生活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后的一种快乐之享受。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无疑是为了运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创造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个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当时当地的实际,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后,我们开展“亲子营”活动,要求本班每个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班级为大家准备的
一份点心:“每人1袋牛奶、1块面包,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包?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了解本组人数;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需要买面包的盒子;对于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做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开拓创新,充分撬动“生活”这把杠杆,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或解决生活问题,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促进学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