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五章血液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c8b2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a.png)
2024/1/26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 持机体氧供和酸碱平衡。
血红蛋白
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 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 蛋白,将氧气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
5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2024/1/26
粒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单核细胞
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异物,参 与免疫应答。
此外,纤维蛋白溶解还参与组织修复和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
16
2024/1/26
04
血型与输血原则
17
ABO血型系统特点及分型依据
ABO血型系统特点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 抗原,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 和O型四种。
分型依据
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膜上的抗 原和抗体来确定血型。
2024/1/26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
2024/1/26
1
2024/1/26
CONTENTS
• 血液组成与功能 • 血液循环与调节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原则 • 常见血液疾病及临床表现 •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2
2024/1/26
01
血液组成与功能
3
血浆成分及作用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白原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和酸碱平衡。
可分为左心循环和右心循环。左心循环包括左心室收缩、左心房舒张、二尖瓣开放、主动 脉瓣关闭等步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脉;右心循环包括右心室收缩、右心房舒张、三尖瓣 开放、肺动脉瓣关闭等步骤,将静脉血泵入肺动脉。
心脏泵血机制
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是心脏泵血的机制。心肌细胞在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通过横 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从而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心肌细胞的同步收缩使得心脏能够产生足 够的压力将血液泵出。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 持机体氧供和酸碱平衡。
血红蛋白
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 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 蛋白,将氧气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
5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2024/1/26
粒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单核细胞
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异物,参 与免疫应答。
此外,纤维蛋白溶解还参与组织修复和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
16
2024/1/26
04
血型与输血原则
17
ABO血型系统特点及分型依据
ABO血型系统特点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 抗原,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 和O型四种。
分型依据
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膜上的抗 原和抗体来确定血型。
2024/1/26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
2024/1/26
1
2024/1/26
CONTENTS
• 血液组成与功能 • 血液循环与调节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原则 • 常见血液疾病及临床表现 •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2
2024/1/26
01
血液组成与功能
3
血浆成分及作用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白原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和酸碱平衡。
可分为左心循环和右心循环。左心循环包括左心室收缩、左心房舒张、二尖瓣开放、主动 脉瓣关闭等步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脉;右心循环包括右心室收缩、右心房舒张、三尖瓣 开放、肺动脉瓣关闭等步骤,将静脉血泵入肺动脉。
心脏泵血机制
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是心脏泵血的机制。心肌细胞在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通过横 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从而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心肌细胞的同步收缩使得心脏能够产生足 够的压力将血液泵出。
血液 课件医学课件
![血液 课件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90aa1b6294dd88d1d26b36.png)
E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中央薄, 周围厚,无细胞器。胞质内主
要成分是血红蛋白(33%)。
功能:1、有结合O2和CO2的功能 2、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 3、若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 内水分析出过多,致细胞 皱缩。 4、RBC膜上有ABO抗原, 决定血型。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 8/9202 1/8/9 Monday, August 09, 2021
功能:趋化性、吞噬能力,但能选择性吞噬抗原 抗体复合物,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E增 多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
形态:球形,0-1%
结构: LM 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 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 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
EM:颗粒内呈密度不一的细粒状,或呈致密的板 层状,含内含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ECF—A)。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 021/8/ 92021/ 8/9202 1/8/98 /9/202 1 10:43:18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8/9202 1/8/92 021/8/ 9Aug-2 19-Aug -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8/92 021/8/ 92021/ 8/9Mo nday, August 09, 2021
烦恼有何惧怕,既然躲不掉,就调好心态与它共存。心向阳光,何惧风霜。 茫茫人海你我相遇就是缘分,欢迎下载!
血液
一、血液的概述 ★二、红细胞 ★三、白细胞
四、血小板
一、概述
血55浆%
1% 白细胞 血小板
44% 红细胞
血浆---水(90%)、血浆蛋白、脂 蛋白、脂滴、无机盐、 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 代谢产物。
《血液》PPT课件
![《血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12c8bd915f804d2a16c163.png)
❖ 功能:变形运动;吞噬 抗原抗体复合物;抗过敏 作用;杀灭寄生虫
一、血液 (二)白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 LM : 核 不 规 则
形或S形,色浅,胞 质内含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嗜碱性 颗粒
❖ EM : 充 满 细 小 微 粒 , 含肝素和组胺,胞质中含 白三烯
❖ 功能:和肥大细胞相似, 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一、血液 (二Βιβλιοθήκη 白细胞1、中性粒细胞❖ LM:胞体较
小,核分2-5叶, 胞质淡红色,含 许多分布均匀、 深淡不一的紫色 细小颗粒
中性粒细胞模式图(示杆状核演变至5叶核)
中性粒细胞 (示杆状核演变至5叶核)
❖ EM
1、特殊颗粒:小而量多, 含吞噬素、溶菌酶
2、嗜天青颗粒:大而量少, 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 物酶等水解酶,是一种 溶酶体
❖ 功能:离开血管后分化 成巨噬细胞
一、血液 (三)血小板
❖ 来源:骨髓成熟的巨核 细胞胞质脱落的碎片
❖ LM:呈双凸圆盘状, 受刺激后成不规则形, 细胞膜完整,无核,有 细胞器
❖ 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 完整性
❖ 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
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静止相
机能相
血小板电镜像
二、血液有形成分的发生 (一)发生部位
1:
输血原则:
2:
3:
一、血液 (二)白细胞
4、淋巴细胞
❖ LM:分大、中、小三 种,可互变;核色深,常 有凹陷;胞质少,蔚蓝色, 含嗜天青颗粒 ❖ 功能:参与免疫反应
转
❖ 按发生和功能分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一、血液 (二)白细胞
5、单核细胞
一、血液 (二)白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 LM : 核 不 规 则
形或S形,色浅,胞 质内含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嗜碱性 颗粒
❖ EM : 充 满 细 小 微 粒 , 含肝素和组胺,胞质中含 白三烯
❖ 功能:和肥大细胞相似, 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一、血液 (二Βιβλιοθήκη 白细胞1、中性粒细胞❖ LM:胞体较
小,核分2-5叶, 胞质淡红色,含 许多分布均匀、 深淡不一的紫色 细小颗粒
中性粒细胞模式图(示杆状核演变至5叶核)
中性粒细胞 (示杆状核演变至5叶核)
❖ EM
1、特殊颗粒:小而量多, 含吞噬素、溶菌酶
2、嗜天青颗粒:大而量少, 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 物酶等水解酶,是一种 溶酶体
❖ 功能:离开血管后分化 成巨噬细胞
一、血液 (三)血小板
❖ 来源:骨髓成熟的巨核 细胞胞质脱落的碎片
❖ LM:呈双凸圆盘状, 受刺激后成不规则形, 细胞膜完整,无核,有 细胞器
❖ 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 完整性
❖ 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
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静止相
机能相
血小板电镜像
二、血液有形成分的发生 (一)发生部位
1:
输血原则:
2:
3:
一、血液 (二)白细胞
4、淋巴细胞
❖ LM:分大、中、小三 种,可互变;核色深,常 有凹陷;胞质少,蔚蓝色, 含嗜天青颗粒 ❖ 功能:参与免疫反应
转
❖ 按发生和功能分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一、血液 (二)白细胞
5、单核细胞
第五章血液xuppt课件
![第五章血液xu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341f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3.png)
(三)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御功能)
1. 中性粒细胞 吞噬作用强
胞内颗粒是溶酶体 水解消化 脓液
2. 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组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肝素:抗凝血作用
与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平滑肌收缩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 (1.050~1.060):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血浆比重 (1.025~1.030):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
(二)血液粘滞性
产生机制:流动的液体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相对粘滞性 血液(4~5):取决于红细胞比容 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粘滞性
循环阻力
纤维蛋白原
A/G为1.5~2.5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以白蛋白为主 运输作用 • 功能 免疫作用:以-球蛋白为主
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血量(blood volume)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1. 形态:无色,球形,有核,体积大。 2. 数量:正常:4.0109 /L ~ 10109 /L
3. 分类: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5%~5%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0%~40%
1. 中性粒细胞 吞噬作用强
胞内颗粒是溶酶体 水解消化 脓液
2. 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组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肝素:抗凝血作用
与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平滑肌收缩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 (1.050~1.060):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血浆比重 (1.025~1.030):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
(二)血液粘滞性
产生机制:流动的液体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相对粘滞性 血液(4~5):取决于红细胞比容 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粘滞性
循环阻力
纤维蛋白原
A/G为1.5~2.5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以白蛋白为主 运输作用 • 功能 免疫作用:以-球蛋白为主
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血量(blood volume)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1. 形态:无色,球形,有核,体积大。 2. 数量:正常:4.0109 /L ~ 10109 /L
3. 分类: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5%~5%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0%~40%
血液PPT精品医学课件
![血液PPT精品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8df60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5.png)
男性 4 ~5.5×1012 120~160 女性 4.2×1012 110~150 ➢ 3. 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PH值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不容易下 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 体积之比较大, 红 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 衡量方法:测定ESR
正常值 男性:40~50%
女性:37~48%
意义:衡量全血中红细胞的相对数值。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二)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意义:间接估算RBC或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粘滞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
全血:4~5。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其在血浆 中分布状态。
血浆渗透压 :313mOsm/L,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 5. 血浆的pH值: 7.35~7.45 ( 7.4 )
✓ 靠血浆的缓冲对作用及肺、肾的调节 功能维持pH值相对稳定。
✓ 血浆缓冲对主要有NaHCO3/H2CO3、蛋 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三对,其中第一对最重要.。
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四)血浆渗透压
❖ 1.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
吸水能力。
❖ 2.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
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 3.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决定渗透压值因素: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不容易下 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 体积之比较大, 红 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 衡量方法:测定ESR
正常值 男性:40~50%
女性:37~48%
意义:衡量全血中红细胞的相对数值。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二)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意义:间接估算RBC或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粘滞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
全血:4~5。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其在血浆 中分布状态。
血浆渗透压 :313mOsm/L,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 5. 血浆的pH值: 7.35~7.45 ( 7.4 )
✓ 靠血浆的缓冲对作用及肺、肾的调节 功能维持pH值相对稳定。
✓ 血浆缓冲对主要有NaHCO3/H2CO3、蛋 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三对,其中第一对最重要.。
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四)血浆渗透压
❖ 1.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
吸水能力。
❖ 2.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
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 3.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决定渗透压值因素: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
血液PPT医学课件
![血液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d3d20f0066f5335a81212e.png)
HL+NaHCO3
NaL+H2CO3
CO2 +H2O
返回
第三节 红细胞
一 、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机能 动物红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动物的进化 和生态适应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动物越 高等,红细胞的数量越多,而体积越小,同时分 化程度也越高。 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可随年龄、性别、生理 状态和生活环境等因素而改变。
血浆渗透压各组成部分的生理意义
胶体渗透压在整个渗透压中仅占极小一部分, 但对血量和机体水平衡的维持,却具有重要作 用。 血浆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 的,致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 渗透压,因此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 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2.血浆渗透压的表示方法 鱼类血浆渗透压通常用摩尔浓度或冰点下降度来表示。 水的冰点是 0℃,而溶液的冰点一般低于纯水。浓度 越大,冰点就越低,同时渗透压也越高。故可用溶液 的冰点与水冰点之差(冰点下降度)来表示溶液的渗 透压。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一)颜色 (二)比重:血液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红细 胞的数量,其次是血浆蛋白的浓度,变化 在 1.032 - 1.051mg/cm3 之间,按比重大小 排列:血细胞>全血>血浆>血清。
(三)粘滞性:液体粘滞性来源于液体内部分子 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血液粘滞性高低主要取决 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血液粘滞性对 血流速度和血压有重要影响。其他因素不变时, 血液粘滞性降低,血流速度加快,血压下降。
(四)血浆渗透压
1.何为渗透压及血浆渗透压的组成、意义 血浆渗透压:渗透压可以理解为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 膜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吸收膜外水分的一种力 量。它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溶质颗粒的数目,而 与溶质的种类或颗粒大小无关。溶质分子或颗粒越多, 渗透压越高,纯水中无溶质,不产生渗透压。 P=cRT (c=浓度 R=常数 T=温度)
生理学《05血液(1》) 2[可修改版ppt]
![生理学《05血液(1》) 2[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d33615b45acfa1c7ab00cc41.png)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 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二) 血量
概念: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7~8%,包括循环 血量和贮备血量
血量的正常值:男性 5~6L 女性 4.5~5.5L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保证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保证全身器官、组织的血 液供应
>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O2和CO2(血红蛋白,碳酸酐酶)
(四)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 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 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 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 细胞→成熟红细胞
WBC数↑。
(二)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 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可能通过毛细血 管的内皮细胞间隙,从血管中渗出,这一过程称 为白细胞渗出。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1、形态: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um,边缘最大厚度约2.5um,
中央最薄处约1um,容积约90um3。
2、数量
男性:450~550万/mm3(4.5~5.5×1012/L);Hb:120~150g/L 女性:380~460万/mm3(3.8~4.6×1012/L);Hb:110~140g/L 新生儿:600万/mm3(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
20~30%(1500~3000/mm3) 2~8% (100~700/mm3) 0~7% (100~400/mm3) 0~1% (20~50/mm3)
变异: 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
(二) 血量
概念: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7~8%,包括循环 血量和贮备血量
血量的正常值:男性 5~6L 女性 4.5~5.5L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保证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保证全身器官、组织的血 液供应
>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O2和CO2(血红蛋白,碳酸酐酶)
(四)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 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 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 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 细胞→成熟红细胞
WBC数↑。
(二)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 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可能通过毛细血 管的内皮细胞间隙,从血管中渗出,这一过程称 为白细胞渗出。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1、形态: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um,边缘最大厚度约2.5um,
中央最薄处约1um,容积约90um3。
2、数量
男性:450~550万/mm3(4.5~5.5×1012/L);Hb:120~150g/L 女性:380~460万/mm3(3.8~4.6×1012/L);Hb:110~140g/L 新生儿:600万/mm3(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
20~30%(1500~3000/mm3) 2~8% (100~700/mm3) 0~7% (100~400/mm3) 0~1% (20~50/mm3)
变异: 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 五章血液
第一节 体液和内环境
一、体液:
人体体液(体重的60%),包括: 1、细胞内液(体重的40%); 2、细胞外液(体重的20%),它又包括:
A、血浆(体重的5%,约3000ml) B、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血液占体重的8%。
二、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必须维持各理化因素 (温度、pH、离子强度等)的相对 恒定(即内环境稳态)。通过人体神 经-体液等多种调节系统的综合作用 实现。其中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 面起重要作用。
造血干细胞的发育
EPO的作用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是由流体状态转变为胶冻状凝块的 过程,是保护性生理过程。某些疾病时可致 凝血异常。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 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有12个;多由肝脏 产生。其中VIII因子叫抗血友病因子;Ca2+ 也是凝血的必需成分。
内环境与外环境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比重1.050-1.060 1、血浆:含多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 物质,占55%。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等,占45%。
血细胞比积(比容)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
血清与血浆
凝血后放置析出的是血清,抗凝血离 心后的是血浆。
二、血浆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
蛋白原;补体;其他(如酶类)。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为主。 2、参与免疫功能:球蛋白和补体。 3、运输作用:转运血脂、激素、维生素、
钙、铁、代谢产物、药物等的节:血浆蛋白缓冲对。 6、凝血与抗凝血:纤维蛋白原等。
等渗溶液:0.9%NaCl或5%葡萄糖溶液。 低渗溶液:可引起红细胞渗透性溶血。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
溶液的特性。可通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 验检测,一般以0.45%NaCl液为指标。 红细胞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小,反之,抵抗能力大。
(四)血浆pH: 7.4 (7.35-7.45) ,
高脂血症:有几种类型。
(4)无机盐:钠、钾、钙、镁;氯、 HCO3-、HPO42-、SO42-;铜、铁、锌、 碘等。
功能:形成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血容 量(NaCl);参与酸碱平衡(HCO3- ) ; 维持多种生理生化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RBC的悬浮稳定性与红 细胞沉降率(血沉): 男性 <3 mm/h;女性<10 mm/h。 结核病、风湿病、贫血等情 况下血沉加速。
红细胞“毛毯”
拍摄者:麦卡锡和卡瓦纳
RBC功能:运输O2及CO2,参与酸碱平 衡等。
发生:骨髓造血细胞生成,需要叶酸、 维生素B12和铁;受红细胞生成素 (EPO)、雄激素、缺氧等的调节。
平均寿命120天。
贫血:有多种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 碍性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性。
嗜碱性粒细胞与某些变态反应有关。
3、白细胞异常时可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 缺乏;各种类型白血病。
白细胞吞噬细菌
(三)血小板:10-30万/μl 为骨髓巨核细胞的碎片,无细胞核. 功能是促进止血及加速血液凝固,还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过少时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多易引起血栓形成。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 数量:4 000-10 000/μl, 形态及分类: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可分叶。 2、嗜酸性粒细胞:胞浆有粗大红色颗粒。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少 4、淋巴细胞:较小,胞浆少。又分B细胞
和T细胞等。 5、单核细胞:较大,不分叶。
• 血涂片:观察 血细胞形态最 常用的方法
主要由血浆中的NaHCO3/H2CO3的比例 (正常为20:1 )决定,通过肾、肺调 节。异常时可致酸中毒或碱中毒。
第三节 血细胞的形态、发生和生理功能
(一)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成熟后无核及细胞器。
主要含血红蛋白(Hb)。 数目:男450万/μl;女400万/μl。
Hb含量: 男12-16g/dl;女11-15g/dl。
染色液含美蓝、 伊红、天青等, 将各种血细胞 一次染出。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与血液中的 嗜碱性粒细 胞共同来源 于骨髓中的 同种造血祖 细胞。二者 的分泌物相 同,可参与 免疫反应。
肥大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
1、吞噬作用:为非特异性,嗜中性及单核 细胞。单核-巨噬系统。
2、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浆细胞-抗体。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致敏T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某些寄生虫的免疫
依K因子:因子II、VII、IX、X。
(二)血液凝固过程
1.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据凝血酶原激活 物形成途径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2)非蛋白氮(NPN): 氨基酸、尿素(蛋白质代谢产物)、胆 红素(卟啉代谢产物)、肌酸/肌酐(肌 肉分解代谢产物)、氨等。代谢产物多 经肾脏排泄。
(3)不含氮有机物: 血糖:(4.48-6.72 mmol/L或80-
120mg/dl),低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 血脂:磷脂、胆固醇脂、甘油三酯等。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 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 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 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 类、糖类、维生素B12、叶酸和铁。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
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 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 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 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等。
(二)血液粘滞性:血液中 RBC数目、血浆蛋白和血脂 浓度高,则粘滞性大。
(三)血浆渗透压与RBC渗透脆性
与血浆中各种溶质的数目有关,约 7 个 大气压或300 mOsm/L。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主 要是Na+、Cl-)形成,调节细胞内外水 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白蛋 白为主)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维持血容量。
第一节 体液和内环境
一、体液:
人体体液(体重的60%),包括: 1、细胞内液(体重的40%); 2、细胞外液(体重的20%),它又包括:
A、血浆(体重的5%,约3000ml) B、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血液占体重的8%。
二、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必须维持各理化因素 (温度、pH、离子强度等)的相对 恒定(即内环境稳态)。通过人体神 经-体液等多种调节系统的综合作用 实现。其中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 面起重要作用。
造血干细胞的发育
EPO的作用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是由流体状态转变为胶冻状凝块的 过程,是保护性生理过程。某些疾病时可致 凝血异常。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 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有12个;多由肝脏 产生。其中VIII因子叫抗血友病因子;Ca2+ 也是凝血的必需成分。
内环境与外环境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比重1.050-1.060 1、血浆:含多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 物质,占55%。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等,占45%。
血细胞比积(比容)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
血清与血浆
凝血后放置析出的是血清,抗凝血离 心后的是血浆。
二、血浆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
蛋白原;补体;其他(如酶类)。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为主。 2、参与免疫功能:球蛋白和补体。 3、运输作用:转运血脂、激素、维生素、
钙、铁、代谢产物、药物等的节:血浆蛋白缓冲对。 6、凝血与抗凝血:纤维蛋白原等。
等渗溶液:0.9%NaCl或5%葡萄糖溶液。 低渗溶液:可引起红细胞渗透性溶血。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
溶液的特性。可通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 验检测,一般以0.45%NaCl液为指标。 红细胞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小,反之,抵抗能力大。
(四)血浆pH: 7.4 (7.35-7.45) ,
高脂血症:有几种类型。
(4)无机盐:钠、钾、钙、镁;氯、 HCO3-、HPO42-、SO42-;铜、铁、锌、 碘等。
功能:形成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血容 量(NaCl);参与酸碱平衡(HCO3- ) ; 维持多种生理生化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RBC的悬浮稳定性与红 细胞沉降率(血沉): 男性 <3 mm/h;女性<10 mm/h。 结核病、风湿病、贫血等情 况下血沉加速。
红细胞“毛毯”
拍摄者:麦卡锡和卡瓦纳
RBC功能:运输O2及CO2,参与酸碱平 衡等。
发生:骨髓造血细胞生成,需要叶酸、 维生素B12和铁;受红细胞生成素 (EPO)、雄激素、缺氧等的调节。
平均寿命120天。
贫血:有多种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 碍性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性。
嗜碱性粒细胞与某些变态反应有关。
3、白细胞异常时可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 缺乏;各种类型白血病。
白细胞吞噬细菌
(三)血小板:10-30万/μl 为骨髓巨核细胞的碎片,无细胞核. 功能是促进止血及加速血液凝固,还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过少时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多易引起血栓形成。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 数量:4 000-10 000/μl, 形态及分类: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可分叶。 2、嗜酸性粒细胞:胞浆有粗大红色颗粒。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少 4、淋巴细胞:较小,胞浆少。又分B细胞
和T细胞等。 5、单核细胞:较大,不分叶。
• 血涂片:观察 血细胞形态最 常用的方法
主要由血浆中的NaHCO3/H2CO3的比例 (正常为20:1 )决定,通过肾、肺调 节。异常时可致酸中毒或碱中毒。
第三节 血细胞的形态、发生和生理功能
(一)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成熟后无核及细胞器。
主要含血红蛋白(Hb)。 数目:男450万/μl;女400万/μl。
Hb含量: 男12-16g/dl;女11-15g/dl。
染色液含美蓝、 伊红、天青等, 将各种血细胞 一次染出。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与血液中的 嗜碱性粒细 胞共同来源 于骨髓中的 同种造血祖 细胞。二者 的分泌物相 同,可参与 免疫反应。
肥大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
1、吞噬作用:为非特异性,嗜中性及单核 细胞。单核-巨噬系统。
2、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浆细胞-抗体。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致敏T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某些寄生虫的免疫
依K因子:因子II、VII、IX、X。
(二)血液凝固过程
1.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据凝血酶原激活 物形成途径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2)非蛋白氮(NPN): 氨基酸、尿素(蛋白质代谢产物)、胆 红素(卟啉代谢产物)、肌酸/肌酐(肌 肉分解代谢产物)、氨等。代谢产物多 经肾脏排泄。
(3)不含氮有机物: 血糖:(4.48-6.72 mmol/L或80-
120mg/dl),低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 血脂:磷脂、胆固醇脂、甘油三酯等。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 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 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 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 类、糖类、维生素B12、叶酸和铁。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
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 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 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 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等。
(二)血液粘滞性:血液中 RBC数目、血浆蛋白和血脂 浓度高,则粘滞性大。
(三)血浆渗透压与RBC渗透脆性
与血浆中各种溶质的数目有关,约 7 个 大气压或300 mOsm/L。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主 要是Na+、Cl-)形成,调节细胞内外水 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白蛋 白为主)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维持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