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戚托景区讲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妹戚托景区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迎宾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晴隆阿妹戚托景区!我是景区讲解员XXX,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希望能给大家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现在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感受阿妹戚托景区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景区导览
阿妹戚托小镇是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特色小镇,是集搬迁安置和景区为一体打造的易地扶贫安置示范点。景区建设布局采用台阶式建筑布置,体现了依山就势、道法自然的设计思路。结合苗族、彝族信奉图腾,巧妙地将“牛头”“虎头”运用于建筑布局中,增加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感。
景区将以国家级的旅游扶贫示范小镇为目标,以感恩教育为核心,民族文化为重点,用“旅游”帮助群众摆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让他们搬出大山,走进幸福。
依托二十四道拐景区,围绕晴隆旅游布置业态,为新市民提供就业保障;保证每户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利用现有铺面帮助群众创业,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让群众幸福的生活。
主要旅游路线介绍
阿妹戚托景区是晴隆继二十四道拐景区又一张闪亮的旅游名片,集感恩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扶贫示范景区。
阿妹戚托小镇中的“阿妹戚托”起源于晴隆县境南部的三宝乡,系彝族一支群体的原生态舞蹈名称,汉语翻译为“姑娘出嫁舞”。因异地扶贫搬迁,将整个三宝乡搬迁至小镇,小镇也用三宝乡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阿妹戚托”而命名。“阿妹戚托”是一种没有乐器和音乐伴奏,全靠彝族姑娘心灵感应,跳出整齐的舞步,传达浓浓的姐妹情谊,向即将出嫁当新娘的姐妹表达深深的祝福之情,并用12种不同意思的舞步告诉新娘到了婆家后,要劳动节俭,敬老爱幼,家道才能新旺,日子才能红红火火。“阿妹戚托”在晴隆已经有了500年的历史,它在村民的堂屋里跳,在庭院里跳,在寨子的敞坝里跳。1995年,由州歌舞团依据采风所得《阿妹且朵》曾跳到意大利去;更早是在50年前的1956年,这个舞蹈曾被选送到北京为中央领导表演,但这两次都没引起太大的关注。一直到2007年黄果树“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才使它一夜成名,得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并得到东方“踢踏舞”的美誉。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行我们的游览路线是金门广场-感恩塔-虎眼公园-感恩馆-牛鼻公园-蒙娆广场-咪咕广场,全程约3公里。
感恩塔
感恩塔矗立在阿妹戚托小镇的月亮湖山上,由塔基、塔座、塔楼三部分组成,远处瞭望,气势磅礴,与感恩馆遥遥相对。塔身仿古建筑,外观融入彝族、苗族文化元素,楼层为6层,高30米,站在塔顶,景区全貌尽入眼帘;塔内设有易地扶贫搬迁艰辛过程与丰硕成果
展览厅等,体现出党中央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走进塔内,触景生情,感恩之心霎时油然而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虎眼公园
彝族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他们崇拜虎图腾。因为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吉祥平安。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彝族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他们又用虎头做天,虎皮做地,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这双炯炯有神的虎眼正瞭望着远方的感恩塔,意喻彝家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奔向新生活的信心。
感恩馆
感恩馆位于牛头山与虎头山中部山头顶点,与感恩塔遥遥相对,成一条直线,是扶贫攻坚展示线路的终点。
感恩馆作为集宣传、展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交互式的现代展馆,以创建省级感恩教育示范基地为标准,紧紧围绕“感恩”主题,设置:党建展厅、先锋模范展厅、脱贫攻坚展厅、感恩交流室、感恩书屋、感恩讲堂、民族文化展厅等。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
互动体验等方式,展现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广大干部倾力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感人故事,记录脱贫攻坚路上的点点滴滴;展示中央、省、州各级领导对晴隆及阿妹戚托小镇群众的关心、关怀;增强搬迁群众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引导搬迁群众知恩感恩,主动创业干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牛鼻公园
牛鼻公园由牛眼公园、牛顶公园、牛鼻观景台组合而成,观景台周边居住着勤劳朴实的苗族居民,而牛眼公园是他们逢年过节聚集载歌载舞的娱乐地方。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苗族对牛的崇拜来源苗族生活的各方面,在苗族人的家里和衣服上都随处可见到牛的图案和摆放祭祖的牛角。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据记载:苗族的祖先是蚩尤大帝。蚩尤是牛头人身的战神,面如牛首,背生双翅,英勇无双,刀枪不入。
苗族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将牛视为苗族的图腾,进行祭祀。牛是苗族人崇拜的图腾,苗族人村寨节日众多,每逢节日都要祭耕牛,如同祭祀祖先;农历四月八是牛的生日,在牛生日这一天,苗寨村民家家户户都要牛休息一天,杀鸡鸭、备酒饭到牛栏前祭牛神,用米洒、糯米饭和煮熟的稻谷喂牛。因为牛是苗族人生活中的伙伴,所以人们非常尊敬它。
苗族对牛的崇拜也有着很多古老的传说。苗族人对牛崇拜起源的传说主要有两种。
传说一:一种传说是,水牛与老虎要结为兄弟,水牛年长理应是大哥,但老虎并不佩服水牛,要水牛称它为大哥,水牛不干。于是,老虎心生一计,以自已的特长—-格斗方式,决出昆仲,水牛慨然答应。双方约定,七天七夜后,一决雌雄。老虎来到山上,用藤条缠绕身体,缠了七天七夜,自以为可保万无一失了。而水牛则到田里洗泥澡,打泥滚,然后站起来边吃草边晒太阳,如此反反复复,身上结了一层厚厚的泥巴。决斗时,水牛让老虎先动手。老虎得意洋洋、张牙舞爪,想一举将水牛击败,使劲朝水牛扑去。但它咬来咬去,只咬得满嘴是泥灰。轮到水牛,只见它头一摆,就用锋利的双角,将老虎身上的藤条拨开几道口,差点刺破老虎的肚皮。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不得不甘拜下风,老老实实地拜水牛为大哥。从此以后,老虎见了水牛就下跪,或者干脆避开,躲得远远的。据说如今老虎身上的斑纹就是当时用藤条缠绕身体留下来的印痕,而水牛喜欢到水田里滚泥巴也是水牛后代继承了水牛先祖的优良传统。当在许多民族心目中,老虎最厉害,可用于避邪。但在苗族人看来,最能避邪的不是老虎,而是老虎的哥哥水牛。
传说二:另一个传说是,农历四月八的一天,小男孩去山上放牛,来到一个山口口里,遇见了一只老虎,老虎把小男孩一口就吃了。水牯牛看见小主人被老虎吃了,于是怒不可遏,拼命的去追赶那只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