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自然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自然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自然教案展开回答写作,分为以下十二个小节进行探讨。

一、引言自然教案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设计一个有趣、富有创造性的自然教案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二、目标设定在编写自然教案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自然教案的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技能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情感目标则是通过自然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珍惜之情。

三、主题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大纲,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主题,如植物生长、动物习性、天气变化等。

主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四、教学方法自然教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探究法和游戏法等。

其中,探究法和游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亲手种植并观察植物的成长过程,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

五、教学材料编写自然教案时,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动画片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课堂活动在自然教案中,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讨论活动、实验活动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课堂活动还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评价和反馈在自然教案中,评价和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小学语文_写话《奇妙的大自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写话《奇妙的大自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写话《奇妙的大自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例文,能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

2. 能仿照例文,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准确运用疑问词,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明确话题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大自然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它有无限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今天,我们就走进奇妙的大自然,去寻找大自然的奥秘。

二、尝试表达,探究方法(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问句,学习疑问词。

1.雨过天晴,天上出现了什么?(一道彩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出示彩虹图,引导学生说问句。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石头,与平常的石头有什么不一样?(石头上有贝壳)你想问什么?3.大自然真奇妙!老师把刚才提问的问题都整理下来了,请看:(出示问句)为什么雨后天上挂着彩虹?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石头上怎么会有贝壳呢?石头上为什么会有贝壳呢?贝壳怎么会跑到石头上呢?明确:“为什么”“怎么”,这些词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疑问词。

把疑问词用好了,可以让我们的问题更清楚更明确。

(二)朗读例文,圈出疑问词,并积累疑问词。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2页,大声的朗读这些问句,圈出句中的疑问词。

汇报:(读句子),我圈出的疑问词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疑问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什么位置?明确:疑问词可以用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3.请大家再看,这些问句后面都用到了什么标点符号?(问号)4.你还知道哪些疑问词?明确:“为什么、什么、什么时候、哪里、哪儿、怎么、怎么样、怎样、谁、谁的”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疑问词,明白疑问词的用法,为后面的运用疑问词打下基础。

三、围绕话题,交流互动1. 孩子们,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请看:(播放视频)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空可爱的动物奇特的植物2. (出示图片)谁能用上疑问词,说说你心中与大自然有关的疑问。

教师相机指导。

指导学生尽量用不同的疑问词,来进行提问。

3.出示彩虹图,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疑问词进行提问。

小学语文_《四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四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5、《四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尖、说”等9个生子和言字旁、虫子旁、折文旁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地”的字音。

会写“天、四、是”3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

感受四季的美丽。

3、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折文等3个偏旁。

三、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创编小诗。

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欣赏四季美景。

(二)初读课文1、师示范读2、指名读。

(两个学生)师及时评价。

(三)学生字1师带拼音领读。

2小老师带拼音领读。

3带拼音齐读。

4指名去拼音读并组词语。

5多音字“地”学习(1)地:dì土地(2)地:de 顽皮地6学习偏旁(1)说:讠言字旁与说话有关拓展带有言字旁的字(话语读)(2)蛙:虫拓展带有虫子旁的字(蛇虾蚊)(3)夏:夂拓展带有折文旁的字(复冬)(四)学习词语1、(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季(2)青蛙鞠着躬顽皮地(3)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分组出示,并创编四字词语。

2、齐读创编四字词语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春雨沙沙鲜花朵朵枫叶红红白雪飘飘(五)学习课文1出示课文第一节(1)师加动作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读课文。

(2)生加动作齐读课文。

2出示课文第二节(1)指名加动作读课文,同桌读,齐读。

3出示课文第三节、第四节(1)同桌之间加动作读课文,生上台表演读。

(2)师作出评价。

4小组合作(1)小组内每人选一个季节,加动作读一读课文。

(2)小组上台展示。

5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齐背课文。

6根据四季图片和前边词语的积累提示创编不同的小诗,并齐读创编的小诗。

(六)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四”,读准音。

(1)观察笔顺 (2)一起书空(3)范写并强调第一笔竖起笔,少往左斜,第二笔横折,横要写的长一些,第三笔撇,第四笔竖弯,转弯要圆。

体现了一个笔顺规则:先里边后封口。

(4)生描红书写。

2出示生字“天”,读准音。

(1)师范写。

(2)提醒第二横比第一横长,撇捺要舒展。

沪科版小学自然三年级上册《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沪科版小学自然三年级上册《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沪科版小学自然三年级上册《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运动的方向和快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学自然(科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本单元共有三个课时构成。

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做和思的过程中,发现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要判断物体的动与静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

第二课时,为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运动既有方向,又有快慢。

第三课时,则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延续和深化,主要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呈现了二部分内容: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活动,使学生发现物体运动的方向包括上、下、前、后、左、右等,同时发现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初步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锻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简单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主体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在之前的自然学习中,二年级的《小车运动》一课是学生的已有知识起点。

另外,关于物体的运动,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简单的信息,发现物体的运动有方向和快慢,并初步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物体的运动有方向和快慢。

2.初步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简单的信息。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等。

流程图:教学过程:活动一:物体运动的快慢活动目标:1、发现当物体运动的距离相等时,花费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

2、发现当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时,运动距离越长运动得越快。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欣赏视频:刘翔110米栏决赛。

2.比较、分析:按运动的快慢排序。

3.讨论、交流:说说你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4.游戏:单脚跳比赛5.观察图表:各种物体的时速。

6.比较、分析:按运动的快慢排序。

7.讨论、交流:说说你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信息中的相同点,然后分析出不同点。

教学课例分析《观潮》

教学课例分析《观潮》
在观看视频之前,我先让学生通过文本的描述去感受潮水。但是,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表述也是直白式的,由于从没有亲眼目睹过,所以他们对于钱塘潮的印象可以说是第一次从课文的描述中了解到的。缺少了亲身感悟,怎会有感情的迸发呢?于是我让学生第一次赏潮,让他们在书本描述的基础上,再通过观看录像对钱塘潮有进一步地直观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对文本有了直观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思考、交流、感悟。
从学生学习视角分析
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视角,分析你运用了何新理念、新方法、新策略等?
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学习课文重点部分时;运用自学辅导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讲解点拨即可。运用自学法,课前搜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利用合作自学法,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特色之处
你认为本微课例的特色之处在哪里,哪些方面值得分享?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眼前可以看到的物体做对比,可以让学生对潮水来时的高度有了更直观深刻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在惊叹中渐趋高涨。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还可以选择自己读得最棒的句子,也可以把这一部分完整地读一读。学生在朗读结束后,请同学相互评价。
教学过程分析
你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展开问题的解决过程的?请结合具体教学情境进行过程分析?
在开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文本的描述去感受潮水,再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想象自己是一个观潮者,直观的感受潮来时的场面,自然地引出学生情感的迸发,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说自己观看视频时的心情,再结合文本说一说文中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了。
阅读的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是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翅膀的课堂,以情感为纽带的阅读已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他们仿佛就是观潮者中的一员,他们仿佛经历了一个观潮者所能感受到的,看到的所有的一切。此时,让他们展开合理地想象,想象人们的言语与行动,想象眼前呈现的情景,教学效果自然水道而成,重点也在情绪地激发中迎刃而解。

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二课时)》

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二课时)》
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二课时)》
课例编号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六年级 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垃圾分类等资源保护方法的意义。
2.了解保护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一、复习导入,回顾自然资源开发的利弊
1.出示课题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自然资源开发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自然资源开发的利弊,树立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7分钟
二、案例分析,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1.分析案例:伦敦烟雾事件和雾霾天气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知道大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影响。通过视频了解现代人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成效。帮助学生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2.分析案例:水俣病事件
通过让学生了解水俣病事件前后的影响,分析污染影响和了解污水治理的成效,树立保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意识。
3.分析案例:旅鸽的灭绝
出示旅鸽灭绝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活动对于野生动物的影响,进而关注到保护野生动物。
5分钟
实地调查身边自然资源保护情况
1.讨论调查身边自然资源保护情况的方法
2.实地调查并汇报
梳理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并对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垃圾分类等。
6分钟
介绍垃圾分类和制作绿色行动承诺书
1.通过视频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分析_教案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分析_教案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是关于《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情景说明]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一组课文第3课《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

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巴金的《鸟的天堂》,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好文。

以它为范本能引发学生个性化冲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的见解是目的,而暂时不问见解是否正确,充分,合理,或者粗疏浅陋,只要是自己的思考所得就好。

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

从而就为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教学实录]师:欣赏着榕树,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呢?生:作者是这样说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榕树美,美在哪儿呢?这样吧,我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美的段落,体会体会。

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

(生朗读、勾画、体会)师:你们最欣赏作者的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生: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榕树富有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美。

师: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生:能!(生读这句话,发现学生情感的投入不够)师:这句话写得很美,我也很喜欢,想读给大家听一听,你们听我读得怎么样。

小学自然课教案

小学自然课教案

小学自然课教案自然课教案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通过自然课教案的编写,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结合小学自然课教案的编写要点和各教案环节的设计,详细探讨如何编写一个优质的小学自然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案编写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和效果。

在编写自然课教案时,应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和探究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内容选择自然课的内容广泛,从生物、地理到物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课程标准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同时,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和逻辑顺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编写自然课教案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实验等。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流程和效果。

在编写教案时,应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教学。

同时,还应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五、教学资源利用自然课教学需要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如实物、幻灯片、互联网等。

在编写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还应注重资源的搜集和整合,确保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运用。

六、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在编写教案时,应明确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

同时,还应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小测验、实验报告等,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七、教学延伸拓展教学延伸拓展是教案的附加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小学自然教案详案

小学自然教案详案

小学自然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2)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植物生长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2)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了解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

(2)准备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探究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植物生长需要哪些非生物因素。

(3)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非生物因素下的生长情况。

3.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植物生长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3)教师总结并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4. 课堂作业(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植物生长的手抄报。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的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对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4.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生自然探索教案

小学生自然探索教案

小学生自然探索教案导语自然探索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小学生的自然探索教案,以帮助他们在科学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一、教案背景教案适用于小学一年级学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认知,培养他们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常见生物和物体;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案内容1. 介绍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物体1.1 自然界的多样性:动物、植物、微生物等;1.2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1.3 物体的由来和性质。

2. 观察实践活动2.1 生物观察: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和行为;2.2 植物观察: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2.3 物质观察: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

3. 实验设计与实践3.1 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3.2 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和设计实验;3.3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案流程1. 介绍教案目标和背景;2.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和植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3.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校园或户外进行动物和植物观察;4. 集体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和分类;5.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小组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问题,并进行实验设计;6.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7. 小组展示和总结: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

五、教案评估1. 学生观察笔记:学生根据观察活动记录笔记,包括观察到的生物和物体的特征;2. 小组展示: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3. 学生智力测验:通过一些与教案相关的问答题,检测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入。

六、教案资源1. 图片和实物:提供多样的动物和植物图片,及各种物体实物样品;2. 实验器材:提供学生进行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第十五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一年级全一册小学心理健康(南大版)

第十五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一年级全一册小学心理健康(南大版)

第十五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一年级全一册小学心理健康(南大版)一、教学内容《走进大自然》是南大版一年级全一册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中的第十五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学会珍惜自然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大自然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知道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和自然现象。

2. 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3. 环保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 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要尊重大自然,和谐共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知道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和自然现象。

(2)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

(3)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自然。

(2)学会用语言、绘画等表达方式,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心态。

(2)教育学生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学会欣赏大自然。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视频素材等。

2. 学具:绘画用品、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大自然的美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知识讲解:介绍大自然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和自然现象。

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学会欣赏大自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十五课走进大自然2. 板书内容:(1)大自然的基本概念(2)大自然的美好(3)环保意识的培养(4)人与自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美好景色。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3)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3)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3)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如四季的变化、天气的形成等。

2. 技能与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简单的自然实验。

3.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四季变化的原理、天气形成的简单过程。

2.难点:自然界中复杂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或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自然的一些常识问题,了解他们的前知水平。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知识讲解详细解释四季变化的原理和过程,结合图片和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介绍天气形成的简单过程,包括风、雨、雪等的成因和现象。

穿插讲解一些自然科学常识,如植物生长的条件、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3. 实验演示与操作教师现场演示一个简单的自然实验,如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邀请学生上台尝试操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分组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探索自然科学知识。

4. 互动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围绕自然科学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促进交流和互动。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5. 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实验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持续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故事导入、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_《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教材分析】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三年级上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两单元中已经研究了一些与风有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顺应学生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猜想自然界风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猜想与模拟实验的形式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通过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教学目标】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筒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1.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并设计验证实验方案;2.用实验的方式探究自然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大可乐瓶、火柴、纸条、熏香、蜡烛等实验器材7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上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展示一些典型的风的图片,如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波浪汹涌,轻摇柳枝,拔树倒屋等)。

看完这些图片,你想了解有关风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简单的可以直接解决,有难度的可以在学习中解决。

2.出示课题小疑小进步,大疑有大进步。

牛顿不就是从平常的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13课《风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看完图片学生一定有很多想了解的关于风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风的奥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草原》教学案例分析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郭庙小学教师:穆永强教学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一)理请文章思路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热闹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

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

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手》教学设计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手》教学设计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手》教学设计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观察手课题《观察手》 (1课时)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能通过实验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知识与技能了解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有感觉的功能。

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到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冷热、软硬、轻重、光滑等不同的物体,有褶皱的饮料管、有关图片和人体骨骼标本等,人民币(用针在挂历纸上扎成的盲文数字)。

学生用具袜子和衣服、能套住手指的圆筒,胶带纸。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或谜语导入。

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2-3分钟2.观察手的构造。

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呢?我们的手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如:观察手的结构和形态,手是什么样的(手上有什么)?5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学生:触摸手了解手的内部,如有多少块骨头,哪些地方有关节等?学生观察手作握、捏、伸展、弯曲等动作时,皮肤、肌肉、骨的变化。

教师出示手的骨骼图片,数一数手部的骨头数量。

引入研究关节、皱褶及大拇指的作用。

8-10分钟3.体验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分组实验。

15-18分钟4.体验手的感觉功能。

小组合作做“猜一猜”游戏。

大家的桌子里有一个黑袋,利用桌子上事先准备的物品以及学生自己书包和衣袋里的东西,挑选一些放在一个布袋里,请一个同学蒙上眼睛,用手去拿出里面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为什么?区分衣服的正反两面。

介绍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

学生体验盲文。

5-8分钟5.拓展。

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关节处的褶皱结构?5-8分钟第二章植物的营养第一节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教材分析植物的营养离不开根吸收来的水分。

本节教材先由实验引入,提出植物生活需要水,吸收水分的器官是根,具体吸水区域是根尖的根毛区。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三)抓住感受,品读课文(读出形) 1、说说自己再一次读课文后的感受。2、这些感受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3、请带 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重点是课文 3——8 自然段)。4、 读着读着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 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5、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四)连词成段,回归整体(读出味) 1、根据板书,把这些词串成一段话,读一读。2、 把串成的这段话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五)补充材料,升华情感(读出情) 1、听老师读一组数字,有什么感受?2、请带着这 种感受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六)课外延伸,倾诉感情(读出魂) 1、再看下面一段数字(用多媒体打出),又有什 么感受?2、请带着这种感受,向全人类我们的发出呼 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3、此时,你

的问题“这样的手段,虽然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打
开了学生的思路,但有没有把学生引向去揣摩老师的心
里而提问题的轨道,使学生所提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想
要知道的问题。
观。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兴趣)
1、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事
情。2、引导学生质疑,引出课题。3、通过读题,初步
感知。4、检查预习情况,触摸学情。
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出意) 1、再用心读课文,猜想老师会提什么问题?2、提
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帮助梳理。3、预设学生可能提到
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
环境的意识;难点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
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
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11 个生字,理解“晶莹、恩
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1)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1)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1)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科学现象,了解学生的前知。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知识讲解讲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天气、季节、植物生长等。

结合实例,详细解释自然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观察与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观察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天气变化等。

在教室内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水的三态变化、磁铁的性质等。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围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想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

5.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自然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拓展任务或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直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手段。

3.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作为作业。

教育部小学教学案例评比(3篇)

教育部小学教学案例评比(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秋、雨、枫”等生字,学会书写“秋、雨、叶”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学会书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秋天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眼中秋天的美景。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课文——《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课文的节奏。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节奏。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读。

2. 学生找出描写秋天的词语,如“金黄、五彩缤纷、丰收的季节”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

(四)朗读指导,培养朗读能力1.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点评。

3. 教师挑选优秀的小组进行全班朗读。

(五)表演展示,激发兴趣1. 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表演。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自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市教委教研室姚晓春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小学《自然》确立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科学研究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二,确立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三位一体”的目标。

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必然提出改革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设计是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基本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因此,研究教学设计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近一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在改进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与一般教案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

本文将针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对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下面是2年级关于“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它们能让电通过吗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检验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交流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举例说明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以及安全用电的规则。

3、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逐步提高合作意识和表达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活动一:玩“探路”游戏活动目标1、练习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提高连接电路的熟练程度。

2、玩“探路”游戏,激发兴趣,并从中发现有的材料能让电通过、有的材料不能让电通过。

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自制的游戏电路板(迷宫样用裸金属线做成的通路,在不同部位分别放有铜、铁、铝、木头、塑料等各种不同材料)。

活动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活动目标l、观察一些常见材料,预测它们是否能让电通过,提出实验方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填写实验表格。

2、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认识常见的金属都能让电通过,而金属以外的大多数材料都不能让电通过,但有少数不是金属的材料也能导电。

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各种材料(铜、铁、铝、木片、纸张、塑料、碳棒等)、记录表格。

活动三:探究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了解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

2、知道在生产中要注意安全用电。

活动器材:电线、电插头、电插座。

三、教学过程(一)玩“探路”游戏(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三)探究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与一般的教案不同,这一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等三部分组成,而且这三个部分与一般教案的相应内容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教学目标不但给出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给出了教学过程,学习结果不仅仅是知识目标,而是知识、态度、能力目标的综合体;活动设计规定了学生活动的基本内容,而且每一活动又有各自的目标;教学过程规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的学习活动和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要点。

为什么作这样的改进呢?教学设计有三个基本任务,即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活动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上面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三个基本任务进行的,而且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小学自然课程的特点和改革要求密切相关。

以下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回答“经过教学之后学生有哪些收获或有何变化?”它既是教学活动所应达成的目标,又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好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位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应是可测量的(至少是部分可测量的)。

以案例中“教学目标l”为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检验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其规定了基本教学过程,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是可以测量的,如果学生能通过实验检验出“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标;“体验探究过程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则是一个体验性的需要长期积累的目标。

这一目标中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态度和能力目标,它们是相互融合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分离。

从定位上看,这一目标也比较合理。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学生有许多经验,比如,知道铁能导电,但又不完全,通过预测、实验检验,既能提升他们的经验,又能培养通过实验对猜想或假设进行检验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这一目标对2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又是能够完成的。

从目前学校教学状况看,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经常定位不当,不具操作性,或难以测量。

笔者最近听了一节1年级关于“纸”的教学研讨课,其中有如下两个教学目标:1、能说出不同纸的名称和用途。

2、能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说出纸的不同特点。

初看这两个目标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分析将发现它们的不足。

首先,这两个目标都是知识导向,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与二期课改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的要求不符。

从“纸”这一教学主题本身来说,这两个目标也有问题。

纸的名称和用途在生活中不是十分严格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说出不同纸的名称和用途”,那么,说出多少算达到目标呢?是不是越多越好?对学生的发展有何影响?同样,“能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说出纸的不同特点”也存在问题,因为纸的特点很多,到底研究什么特点,可选择什么方法都不清晰,缺乏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反映这两个教学目标既定位失当,又难以操作、不可测量。

其实,说出不同纸的名称、特点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制作或游戏活动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点,体验根据不同的要求应选用不同的纸。

事实上,培养学生根据需求进行选择的意识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所作的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安排,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或内容。

案例中的活动设计与一般的教案主要有两方面的差异:一是案例中的活动设计是独立的,而一般教案中的活动或内容体现于教学过程;二是案例中的活动除活动内容外,还有相应的活动目标。

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在传统的教案中,学生活动(或学习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

这种方式对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或许是合适的,因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教学过程即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然而,小学自然是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兴趣、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科学。

如仍按这种传统方式来处理的话,就很难摆脱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束缚。

把活动设计与教学过程分开处理,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影响,强化小学自然以“活动”为主的特点,通过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实现对学生在兴趣、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启蒙,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科学。

案例中活动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个活动都有相应的目标。

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游离的现象。

教学目标常常只是一个摆设,很少对教学活动和过程有指导和约束。

事实上,许多教师也只是为了教案的完整性以应付检查才写上教学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本案例中每个活动都有相应的目标就是为了克服这种倾向。

案例中每个活动的目标基本是总的教学目标的展开,同时,活动目标又包含为完成下一个活动的目标,以保证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案例中活动一“探路”游戏,一方面通过游戏发展并提出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游戏活动提高连接电路的熟练程度,为更好地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作准备。

教学过程案例中的教学过程有两个栏目——“学生活动”和“指导要点”,分别是学生应进行的活动或应完成的任务和教师在组织、管理、启发、引导等方面指导要点。

这与一般教案中的教学过程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一般的教案中,教学过程不但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而且有每一步教师应做什么,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什么,等等。

这些都是与传授知识的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因为每一步教师所做都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如果学生回答是教师期望的,那么说明已达到教学目标。

显然,这种方式于小学自然强调体验科学的要求不符,也有违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本案例中列出“学生活动”和“指导要点”两个栏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小学自然教学过程即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活动服务的,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有游戏、预想、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等,这些活动都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或要素:“指导要点”主要有组织、管理、启发、引导等活动。

这里没有对教学过程的每一步教师应做什么,学生应回答什么做硬性的规定,而只是给出了基本要求,其目的是为学生活动留下自主空间。

当然,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也应有具体的要求,否则会造成教学过程的无序和低效率。

在“学生活动”中对游戏、预想、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指导要点”中对教师怎样启发、怎样引导也有预先的设计和安排。

如案例“活动二”中完成验证实验后对交流活动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与预想的结果相对照,归纳自己的发现。

”对教师指导的要求:“在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归纳过程也应让学生来完成。

要引导学生关注验证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碳棒。

”做这样的具体设计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关注重点,确保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

以上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对案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的教案进行了对比。

这里还有必要对探索教学设计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作简单的探讨。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包含这些步骤:复习已学内容或呈现情景,引入课题;传授新课;练习、巩固、应用新知识;总结;布置作业。

很显然,这样的过程与传授知识相适应的,或者说对于传授知识来说,这样的过程是十分有效的。

然而,这样的过程与二期课改强调学生对过程的体验是不相适应的,更不用说如小学自然这样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程。

改革课堂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实际上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模式已包含着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的要求和因素。

案例中教学活动由三个相对独立的学生活动组成,很难以“引入课题,传授新课,练习、巩固、应用新知识,总结,布置作业”等步骤来组织,而应采用与每个活动相对应的教学步骤展开,以活动为主的“板块式”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引入课题,有时也有传授新知识的要求,但这引入课题、传授新知识只是作为活动的一个部分。

在20世纪的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过程的规定性和开放性始终是一对矛盾。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规定性有余,而学生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不够。

杜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激烈批判,但他的活动课程过分强调学生的经验过程,导致教学内容、过程的不确定,忽视了社会和知识传承的要求,最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实际上,这对矛盾也仍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焦点。

如何解决这对矛盾?这种以“活动板块”为主线的教学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可能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