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絮凝一体化净水技术
微絮凝工艺
微絮凝工艺微絮凝工艺是一种常用于水处理的技术,它通过利用微小的颗粒物质,使悬浮在水中的固体颗粒迅速聚集形成较大的沉淀物,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微絮凝工艺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一、微絮凝工艺的原理微絮凝工艺是通过加入絮凝剂将水中的悬浮颗粒聚集成较大的絮凝物,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
絮凝剂通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能够吸附在颗粒表面,并形成带电的絮凝团。
当带电的絮凝团相互碰撞时,会发生凝聚作用,使颗粒逐渐增大,最终形成沉淀物。
微絮凝工艺通常需要在水处理过程中加入絮凝剂,并通过混合、搅拌等方式促使颗粒的聚集。
微絮凝工艺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对于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和浊度较高的水源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以下是微絮凝工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示例:1.饮用水处理:微絮凝工艺可以有效去除饮用水中的悬浮物和浑浊物,提高水质的透明度和口感。
2.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物,微絮凝工艺可以将这些污染物聚集形成沉淀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水源净化:对于湖泊、河流等水源的净化处理,微絮凝工艺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浊度,提高水源的水质。
三、微絮凝工艺的优势微絮凝工艺相比传统的絮凝工艺具有以下优势:1.处理效果好:微絮凝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浊度,提高水质的透明度和纯净度。
2.运行成本低:微絮凝工艺不需要大量的化学药剂和设备投入,运行成本较低。
3.操作简便:微絮凝工艺的操作相对简单,只需要加入适量的絮凝剂并进行混合搅拌即可。
4.适用范围广:微絮凝工艺适用于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水处理系统,能够应对不同水质和处理要求。
微絮凝工艺是一种有效的水处理技术,通过利用微小的颗粒物质将水中的固体颗粒聚集形成较大的沉淀物,实现水质的净化。
微絮凝工艺在饮用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和水源净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并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操作简便和适用范围广等优势。
随着水质要求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微絮凝工艺在水处理行业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体化净水设备的水处理工艺和设计 标准
一体化净水设备的水处理工艺和设计标准一体化净水设备是一种集水处理工艺和设备于一体的系统,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等环境中,以提供干净、安全和健康的饮用水。
在设计和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水处理工艺和设计标准,以确保水质达到卫生安全水平。
水处理工艺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工艺来处理和净化自来水,以去除其中的杂质、有机物和微生物。
常见的水处理工艺包括预处理、过滤、软化、杀菌和保留等,具体如下:1.预处理:预处理包括混凝、絮凝和沉淀等工艺,通过加入化学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大颗粒,然后通过沉降或过滤去除这些颗粒。
2.过滤:过滤是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水中的固体颗粒、大分子有机物和微生物。
常见的过滤材料有砂滤器、活性炭滤料和陶瓷滤芯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水质选择不同的过滤材料和精度。
3.软化:软化是将硬水中的高浓度钙和镁离子转化为低浓度的钠离子,以减少水垢的生成。
软化可以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或反渗透膜等方法实现。
4.杀菌:杀菌是通过加入消毒剂或通过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常用的消毒剂有氯和二氧化氯等,紫外线照射则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5.保留:保留是通过使用微孔滤芯或反渗透膜等,将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盐、有机物和微生物完全去除,以获得最纯净的水质。
反渗透膜可以将水中的溶解性物质和微生物截留下来,而微孔滤芯则具有不同的过滤精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设计标准是指在设计一体化净水设备时,需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设备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
常见的设计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标准:根据当地的饮用水标准和卫生安全要求,确定一体化净水设备所处理的自来水的质量要求。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对悬浮颗粒、有机物、微生物和溶解性物质的限制。
2.设备选型:根据水处理工艺和水质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材料。
设备的选型考虑到处理能力、消耗能源、维护和维修等因素,需要确保设备的可运行性和经济性。
微絮凝过滤技术处理泉水的工艺设计
安、 山东 青岛等地 采用 J 。鉴于传 统常 规工 艺在处 理低 浊水 , 其 沉淀工 艺难 以起 到理想 的作 用 , 特 别是 在冬 季低温 时 , 絮凝更 加 困难 , 沉 淀效果不 明显 , 甚 至有 时会 出现沉 淀池 出水浊 度反 而大 于进水浊度 的现象 , 因此省去沉淀过程直 接过滤 的微絮凝技 术较
艺 应该 是 比较合 适 的 … , 而 针 对 大肠 杆 菌超 标 , 采用 消 毒 进行 配水管 网
技术人员 的素质也有 很 高的要求 , 这就 对我们 提 出更高 、 更 严格 所 以希望有机会能与大家在一起讨论 。
的要求 。弱 电工 程的专 业性 强 , 涉及 的学科 十分 广泛 , 并朝 着综 参 考 文 献 :
充足、 水质安全 的水源保障 , 规 划新 建净 水厂一座 , 设计 供水规 模 进行 , 而直接过滤则在 滤池 前设 置适 当的絮凝 反应 池 , 即将 絮凝
1 1 0 0 0 m。 / d。
反应部 分在 反应 器 内进 行 , 部分 移至 滤池 中进行 , 以增 大初 级 絮 体颗粒粒径 , 达到减少滤池水头损失 , 改善出水水 质的 目的 J 。 我 国的微 絮凝直 接过滤工 艺 自2 0世纪 8 O年代起有 了一定 的
1 . 3 水厂 处理 工 艺选择
针对原水 的水质特点 , 结合微絮凝过 滤技术 的适用范 围及优
点, 本 工 程 采用 微 絮凝 过 滤作 为 水 厂 的处 理 工 艺 。工 艺 流 程
如下 :
对 比原 水水 质指标及可能受到 的污 染与 出厂 水执行 的《 生 活
饮用水卫生 标准》 , 本 项 目生活饮用水需 要处理 的主要项 目为 : 浊
去除。
微絮凝净水器[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微絮凝净水器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方永忠
申请号:CN200420037477.9申请日:20040713
公开号:CN2753723Y
公开日:
200601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絮凝净水器。
传统净水过程存在着净水效率低、占地大、管理杂、投资多、损耗大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是在由进水管、承压罐体、排水管及出水管所组成的微絮凝净水器的承压罐体内自上而下分设有一上滤板、凝聚层、絮凝层、过滤层及下滤板,所述的过滤层的上、下端界面处的所述的承压罐体的前端壁上分别配设有一可连接压力计的压力传感器接头,所述的进水管上还配接有一文丘里管。
本实用新型的微絮凝净水器将混凝、反应、沉淀和过滤工艺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并于单个罐体内完成,其体积小、占地少、投资低,总体效率较传统工艺高出9倍左右且节水、省电,与常规一体化净水设备相比,效率亦提高了约4~8倍。
申请人:方永忠
地址:200092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瞿承达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微絮凝接触过滤系统在农村饮用水中的应用
二、系统各组成设计参数 下面以日净水量1200m3/d为例,对各主要设备组成提 供参数参考:
日净水量:1200m³/d 系统设备名称
规格
全自动取水设备
Q=50m³/h,H=45m
管道混合器 微絮凝接触过滤器 加药设备
消毒装置 占地面积 主要设备投资
DN100mm Ф=1500mm H=2918mm
加药量500g/h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城乡建设局)
161
一、微絮凝接触过滤系统特点及组成 微絮凝过滤技术是省去沉淀过程,而将混凝与过滤过程 在滤池内同步完成的一种新型接触絮凝过滤工艺技术。这种 直接过滤技术不仅可简化水厂处理流程,降低投资费用,减 少运行费用,而且还可延长过滤周期,提高产水量及出水水 质,此工艺适用于未受污染或轻度污染的地表水,且水质水 量变化不大,原水水质较好(浊度和色度均较低,一般进水 悬浮物浓度≤20NTU),水厂用地紧张的情况。对江河水、 湖水、水库水、大口井出水都能适用,尤其适用于水库水、 湖泊水等低温低浊水质的净化处理。 微絮凝过滤系统主要由全自动取水设备、管道混合器、 微絮凝接触过滤器、加药设备及消毒装置等组成,处理工艺 流程为:全自动取水设备→管道混合器→微絮凝接触过滤器 →出水。 微絮凝过滤系统有以下工艺特点: (1)管道混合器具有水头损失小、混合效果好、设备 简单、不需土建构筑物、不需外加动力设备等优点,在设计 流量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混合效果。 (2)微絮凝接触过滤技术过滤精度高,对水中悬浮物 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对大分子有机物、病毒、细菌、胶 体、铁等杂质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且该技术纳污量大,过滤 速度快,反冲洗耗水率低,一般反冲洗耗水量小于周期滤水
消毒剂 二氧化氯
消毒装置
投加量
运行成本
微絮凝一体化净水技术
微絮凝一体化净水技术突破传统的净水工艺使用微絮凝净水器,实现高效一体化净水。
水流在投加絮凝剂后依次进入微絮凝净水器的凝聚层、絮凝层和过滤层,历时10~15分钟,无需沉淀工艺即可达到出水浊度1NTU以下(一般在0.5NTU左右)的要求。
微絮凝净水器是上海同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实用新型专利号为200420037477.9。
微絮凝净水器的构造微絮凝净水器虽然在外形上与一般的压力滤罐类似,由罐体、阀门、连接管道及仪表等组成,但罐体内采用了与普通压力滤罐不同的构造,由上下滤板、凝聚层、絮凝层与过滤层组成。
微絮凝净水器的功能与普通滤罐也不同。
微絮凝净水器的工作原理(1)凝聚:水流在投加絮凝剂后进入凝聚层,凝聚层采用特殊的材料,其形状能使水流产生大量微小涡流,促进水中胶体杂质与絮凝剂颗粒相互碰撞,产生脱稳和凝聚,生成絮体。
但是,由于凝聚层中水流水力半径小(传统工艺为其数百倍),水流剪力大,无法生成较大絮体,同时因为特殊的凝聚层材料表面光滑,不会吸附絮体,因而微小絮体能顺利通过凝聚层而进入絮凝层。
微絮凝工艺的“微”即指凝聚层中的微小涡流和微小絮体。
(2)絮凝:絮凝层采用另一种特殊的材料,其孔隙率大,表面粗糙,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含污能力。
进入絮凝层的水流挟带大量微小絮体,当它们在水流紊动下接近絮凝层材料表面时,被吸附并与水流分离,被吸附的絮体颗粒又吸附水中絮体,这一过程称为絮凝。
当吸附层达到一定厚度,其吸附力不足以抵抗水流剪力时,到达吸附平衡,水中絮体向下层移动,继续在下层产生絮凝作用。
当原水浊度较高时,应设计较厚的絮凝层。
微絮凝工艺的“絮凝”即指絮凝层中的吸附絮凝作用。
(3)过滤:过滤层采用优质石英砂材料,与传统滤池相同,其工作机理也与传统快滤池相同。
然而其作用机理与絮凝层是不完全相同的,絮凝初期主要依靠絮凝材料表面吸附水中细小絮体,这与过滤机理相同,但当絮凝材料表面吸附了絮体后,已经吸附的絮体应进一步吸附水中絮体,使絮凝层达到较大含污量,否则微絮凝工艺就不能处理高浊度原水。
一体化净水设备中的絮凝反应池系统专利技术说明书
一体化净水设备中的絮凝反应池系统专利技术说明书四川省翰克环保设备有限公司1、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一体化净水设备中的絮凝反应池系统,絮凝反应池系统上游连接混合池、下游连接沉淀池,包括至少三个串接的絮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包括圆筒壳体,圆筒壳体下部具有圆锥壳体,圆筒壳体内通过竖直的转轴安装有搅拌叶片,转轴上端与驱动电机连接,圆锥壳体连接有排泥管,絮凝反应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开设于圆筒壳体上,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前一絮凝反应池的出水管与后一絮凝反应池的进水管相连接。
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增加絮凝反应池中水体的扰动程度和水体在絮凝反应池中的反应时间,进而使得水中的悬浮物与混凝剂能够充分有效地接触并反应,进而形成矾花。
2、专利要求书1、一体化净水设备中的絮凝反应池系统,所述絮凝反应池系统上游连接混合池、下游连接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个串接的絮凝反应池,所述絮凝反应池包括圆筒壳体(1),所述圆筒壳体(1)下部具有圆锥壳体(2),所述圆筒壳体(1)内通过竖直的转轴(3)安装有搅拌叶片(4),所述转轴(3)上端与驱动电机(5)连接,所述圆锥壳体(2)连接有排泥管(6),所述絮凝反应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开设于所述圆筒壳体(1)上,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7),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8),前一絮凝反应池的出水管(8)与后一絮凝反应池的进水管(7)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净水设备中的絮凝反应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转轴(3)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搅拌叶片(4)。
(具体设置四层搅拌叶片(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净水设备中的絮凝反应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壳体(1)内安装有导向弧管(9),所述导向弧管(9)与所述进水口内端连接,所述导向弧管(9)弧度与所述圆筒壳体(1)内壁弧度相适配,所述导向弧管(9)的出水水流在所述圆筒壳体(1)内形成旋转水流,旋转方向与所述搅拌叶片(4)的转动方向相反。
高效微絮凝净水技术的应用
路污 水排 放 的特 点 进 行 的工 艺 改 进 , 同其 他 池形 相 比具 有 能耗 较 低 , 占地 面积 小 , 砂 效率 高 、 除 运
行 稳 定 可 靠 的 特 点 , 得 到 越 来 越 多 的 工 程 应 已
处 理 及再 用 [ . 京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20 .8 M]北 0 22
为9 0—10mn 而 高效微 絮凝一 体化净 水器的总停 留时 2 i, 间只有 1 一1 r n 因此 , O 5a , i 高效微 絮凝 一体化 净水器 的总
体效率较常规一体化 净水设备提高 了 4 8 。 倍
高效 微 絮 凝 净 水 器 在 外 形 上 与 一 般 的 压 力 滤 罐 类 似 , 体 、 门 、 接 管 道 及 仪 表 等 组 成 。罐 体 内 采 用 由罐 阀 连 了 与 普 通 压 力 滤 罐 不 同 的构 造 , 上 下 滤 板 、 聚 层 、 由 凝 絮 凝 层 及过 滤层 组 成 。其 净 水 过 程 主 要 分 三 个 阶段 完 成 。 11 凝 聚 阶 段 : 水 中投 加 药 剂 经 管 道 混 合 后 进 入 凝 聚 . 原 层 , 聚 层 主要 由装 填 的 特殊 净水 材料 组 成 , 材料 为 P 凝 该 E
度, 从而强化 亚 微扩 散 作 用 , 实 现深 度 混 合创 造 了 条 为
件。
快水 中胶 体 杂 质 与 药 剂 颗 粒 相 互 碰 撞 的 几 率 , 胶 体 脱 为 稳 和 凝 聚 创造 条 件 。 12 絮 凝 阶 段 : 凝 层 装 填 有 陶 粒 , 孔 隙 率 大 , 面 粗 . 絮 其 表 糙 , 有很 强 的 吸 附 能 力 和 含 污 能 力 。 水 流 流 经 絮 凝 层 具
新型微絮凝净水器[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新型微絮凝净水器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陈长松,程辛凤
申请号:CN201420546193.6申请日:20140922
公开号:CN204079564U
公开日:
2015010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微絮凝净水器,包括:罐体、进水管、滤板、填料层、多孔板和出水总管;进水管与罐体的上端连通;滤板设置进水管的下方;填料层,设置在滤板的下方;多孔板设置在罐体的下部,多孔板上具有长柄滤头;出水总管与罐体的下端连通,且处于多孔板的下方。
其优点在于滤板过滤大颗粒介质,絮凝填料层进行絮凝,均质滤层进行截留和过滤作用;还具有反洗结构,对罐体内的污垢进行反向清洗,结构合理,运行可靠,处理效果更好。
申请人:上海同昕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200434 上海市虹口区广纪路800号B幢224室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冯子玲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它是以生物细菌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培养技术,配以特定催化剂和絮凝剂而制成的,包括生物细胞膜外层沉淀物、膜内含有的多种结晶体系的新型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不仅具有传统无机絮凝剂的优点,而且还有特定的生物性能,也被称为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具有广泛应用。
它能以特定的温度、pH和悬浮物浓度,有效地去除各种污染物,其去除效果及生物稳定性更佳。
因此,微生物絮凝剂可用于处理各种饮用水、工业废水及其他污染性水体,特别适用于处理微污染水、海水或循环水,从而获得低污染水质的水。
微生物絮凝剂的实际应用可以广泛包括净水技术水处理(如塔楼、逆渗)技术,针对水体浊度高、水源体积不足的地区,可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水体酸碱度及原水中重金属污染,采用微生物絮凝剂脱除污染物。
此外,微生物絮凝剂可用于水处理中污泥的脱水,以及改善水体资源,防止污染物逸入地下水,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为水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微生物絮凝剂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高效清洁,低成本,还能改善水体的资源,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和自然的环境。
因此,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促进了工业水处理和循环水污染控制的发展,保护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
或溶质大分子与膜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而 引起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 堵塞,出现膜污染,导致膜的分离性能变化,使用寿 命缩短。为此,如何减轻膜污染提高膜通量是关键 所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通过在滤池前投加絮凝 剂,利用在滤柱内形成的微涡旋,在滤柱内同时完成 反应、沉淀和截留过程,是直接过滤的形式之一,省 去了传统 混 凝 工 艺 所 需 的 反 应 池 和 沉 淀 池[4],因
Key words dyeing wastewater; microflocculation direct filtration; ultrafiltration; pretreatment; variable void filter material; membrane fouling
纺织工业用水居各行业的第 6 位,其印染用水 占 80% ,而其平均回用率只有 7% 。印染废水排放 量大,还具有脱色困难、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经常 规处理后仍含有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对环境造成很 大危害[1,2]。因此,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 废水回用,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印染行业的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2-4]。
理后,印染废水中的 COD 大多以可溶性有机物形式
存在,微絮凝直接过滤能强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
去除,其去除有机物可分为 2 个过程: ( 1) 有机物在
布朗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输送到滤料表面: ( 2) 由
于滤料表面吸附多层铝盐碱化形成的氢氧化物微絮
微絮凝过滤名词解释
微絮凝过滤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微絮凝过滤不?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玩意儿啊!微絮凝
过滤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筛子!比如说吧,你想想看,水里面有好
多小小的杂质颗粒,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捣乱。
而微絮凝过滤呢,就是那个能把这些小精灵一网打尽的厉害角色!
它的工作原理呢,其实也不难理解。
就是先让水和一些特殊的药剂
混合,让那些杂质颗粒相互聚集在一起,变得稍微大一点,这就像是
把那些零散的小精灵聚成了一个小团队。
然后呢,再通过过滤的装置,把这些聚在一起的杂质给拦截下来。
咱就说,这微絮凝过滤在好多地方都大显身手呢!在水处理厂,它
能让我们喝到更干净的水;在工业生产中,它能保证生产过程不被杂
质干扰,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你难道不觉得它超厉害吗?
微絮凝过滤啊,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呢!它虽然不是那种让
人一眼就惊艳的大明星,但绝对是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啊!它让我们
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水更加清澈,让一切都更加纯净。
你能想象
没有它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吗?肯定会乱套的呀!所以说,微絮凝过
滤可真是太重要啦,我们得好好珍惜它,好好利用它,让它为我们的
生活继续发光发热!
我的观点就是:微絮凝过滤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对我们的生活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微)絮凝过滤法
微絮凝过滤在国外应用得比较早一些,加拿大多伦多市 1964年已经采用直接过滤技术,1971年英语文献中首 次出现接触絮凝(Contact Flocculation)这一术语,用 以指直接过滤中发生的絮凝过程;1974年澳大利亚设 计了一座日产水量400万m3的直接过滤水厂;20世纪 80年代德国建造Wahnbac除磷水厂,应用直接过滤降 低水库水中的含磷浓度等。 与设有沉淀设备的普通快滤池相比,虽然滤池的冲洗水 量由2%提高到6%左右,但整个水厂的基本建设费节省 30%,絮凝剂用量也减少了,产生的污泥量也少一些。
加入絮凝剂后直 全部絮凝反应过 质量浓度小于 接进入滤池 程在滤池内完成 2mg/L 滤前设置适当的 部分絮凝反应过 质量浓度在 絮凝反应池 程在滤池内完成 2~20mg/L
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4/3
混凝剂投 加系统
预加氯
污水处理厂 二级出水
絮凝反应池
砂过滤池 反冲 洗系 统 冲洗水池
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4/3
混凝与过滤过程的微观物理化学理论的相似性与一 致性,改变了目前给水处理厂的整体设计与操作概 念,促进了直接过滤工艺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混凝、 过滤工艺技术的应用范围。
工艺名称 传统处理 接触过滤 直接过滤 工艺流程 絮凝-沉淀-过 滤单元操作 工艺特点 适用范围 絮凝反应过程在 质量浓度大于 20mg/L 过滤前完成
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4/3
微絮凝-过滤工艺技术适用三类原水 ① 浊度和色度分别低于25单位; ② 低浊度时色度不超过100色度单位; ③ 低色度时浊度不超过200NTU 近年来,一些研究建议以三种污染的季节性最严 重时所需的混凝剂总量作为评价标准,认为需用 15mg/L以上硫酸铝才能得到浊度和色度合格的 滤后水的原水难以用直接过滤处理,而硫酸铝投 加量小于6或7mg/L再加少量聚合物就能产生合 格滤后水的原水是直接过滤最理想的水源。
一体化净水器技术方案
一体化净水器技术方案1.预处理技术:通过预处理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和泥沙等杂质,减少后续处理工艺的负担。
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过滤、沉淀、混凝等步骤。
其中,过滤可以通过滤网、滤芯等设备来完成,有效地去除水中的颗粒物和悬浮物。
沉淀和混凝则是利用化学药剂使水中的颗粒物或胶体物质凝聚并沉降,从而实现去除的目的。
2.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将水和溶质通过半透膜分离的方法。
一体化净水器中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超滤、反渗透和纳滤等。
超滤是利用孔径大小选择性地去除水中的大分子物质和悬浮物。
反渗透则是利用反渗透膜对水进行高压处理,去除水中的溶质和溶解性固体。
纳滤则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既能去除大分子物质,也能去除溶解性固体。
3.活性炭吸附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是通过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异味物质等吸附在活性炭表面来去除的技术。
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性能,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和异味物质。
在一体化净水器中,可以将活性炭装置置于膜分离技术后,以进一步提高水的净化效果。
4.紫外线消毒技术:紫外线消毒技术是一种利用紫外线对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灭活的技术。
在一体化净水器中,可以通过置于最后处理步骤,确保饮用水的消毒安全。
5.智能控制系统:一体化净水器还可以配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净水器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
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水质状况对净水器进行自动调整和优化,提高净化效率和节约能源。
同时,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和设备运行状况,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方便用户监测和维护。
综上所述,一体化净水器技术方案结合了预处理、膜分离、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和智能控制等多种净水技术,可以高效地去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该技术方案具有净水效果好、运行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家庭、商业、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净水需求。
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日期:2009-12-28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是省去沉淀过程而将混凝与过滤过程在滤池内同步完成的一种新型接触絮凝过滤工艺技术。
这种直接过滤技术不仅可简化水厂处理流程,降低投资费用,减少运行费用,而且还可延长过滤周期,提高产水量及出水水质。
尤其适用于水库水、湖泊水等低温低浊水质的净化处理,其净化效果比传统工艺好的多。
随着水体染的日趋严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城市以蓄积水库、湖泊作为饮用水源。
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随之就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给水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作一概略评述,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1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各国对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主要是给水处理和废水的深度处理(脱N除P)两个方面。
1.1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对直接过滤机理、滤料介质、粒径、絮凝剂的使用与投加,直接过滤技术条件参数及净化去除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直接过滤技术的理论研究是基于过滤机理的研究而逐渐深入进行的。
yao etal提出,直接过滤中颗粒的去除效率主要取决于传输和黏附过程,悬浮颗粒大小是过滤效率和性能的最基本决定因素。
Habirth&U\'melia发现过滤中的化学条件及颗粒物脱稳与絮凝最佳条件一致,而且絮凝中有效的化学影响在过滤中也有效。
90年代,北京建工学院通过对水中絮体测定其zeta电位表明,直接过滤是当絮凝体zeta电位达到最高值时进入滤层的,zeta电位降低,微粒间的吸力就开始发挥作用,当zeta电位接近0时,吸引力达到最大值,脱稳微粒相互吸附絮凝而不断被滤料截留去除。
对直接过滤中絮凝剂的使用,研究报道也很多,Hctchison在中试和生产规模试验中证明了使用氯化铁作絮凝剂约为使用铝盐时的1/3,且氯化铁在有效粒径为155mm的粗粒无烟煤时,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微絮凝净水工艺的设计与运行优化探讨
SC 丁NO2 N0 圆 CE EOY0 O. &CL 1而匪 J HO … . E N 1 2
微 絮 凝 净 水 工 艺 的 设 计 与 运 行 优 化 探 讨
毛 勇
( 武汉铁 路局 襄 樊工 程建 设指 挥 部 湖 北襄 阳 4 03 41 O ) 摘 要: 总结 多年 来应 用微 絮凝 净水技 术的经验 , 微絮 凝净水 嚣 的原理 出发 , 出几项 关于微 絮袄 净水 工艺设计 与运行优 化建议 : 从 提 原水 浊度不 超过 6 N O TU、 量 靠 近 微 絮 凝 净 水 器 设 置 混 合 器 混 合 药 荆 , 动 控 制 药 剂 投 加 量 、 洗 方 式 采 用 先 气 洗 后 水 洗 、 制 模 式 以 “ 尽 手 反 控 远
中 , 絮凝 净 水 器 的 优 势 和 缺 陷逐 步 明确 , 微
过 流速 度与微 絮凝 净水 器 的结构 、 性 能 有 关 。 于 纤 维 束 类微 絮 凝 净水 器 , 对 建议
选用2 0~3 m/h; 于 陶 粒 类 , 议 选 用 0 对 建
l 0~ 1 m / 在 以 水 质 为 主 的 控 制 条 件 下 , 6 h。
6 NTU, 是 微 絮 凝净 水 器 无 沉 淀 、 污 相 0 这 含 对 受 限 的 特 点 所 限 。 过 对 多 地 采 用 陶 粒 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取 低 值 ; 以水 量 为 主 的 控 制 条 件 下 , 在 取高 值 。 的 专 业 公 司 生 产 的微 絮 凝 净 水 器 专 有
利产 品的过流速 度可能 高于这 些数据 , 可 以其专利 技术数据为 准。 2. 5反洗 方式 由于微 絮凝净 水 器的净 水 层较厚 , 为 了 保 证 反 冲 洗 充 分 , 计 时 需 考 虑 增 加 气 设
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廖勇强,廖勇刚,丁康,刘德祥,周鑫,吴国健,曾华洁,陈佳茵,邹同发
申请号:CN201820387021.7
申请日:20180321
公开号:CN208279420U
公开日:
201812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包括絮凝装置、增压装置和微滤器,絮凝装置与微滤器通过增压装置连接,絮凝装置包括进水口、絮凝池和污水,增压装置包括吸水管、增压泵、底座和输水管,微滤器包括支架、微滤器壳体、过滤膜、净化水出口、错流层和浓缩水出口;本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絮凝装置使用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固有的缺陷,最终实现无污染排放,絮凝池为混凝土浇筑而成,降低装置成本,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自带絮凝适合大范围推广。
申请人:广东思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银利街28号412房
国籍:CN
代理机构:广州京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麦超群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微絮凝一体化净水新工艺
微絮凝一体化净水新工艺
沈顺东
【期刊名称】《中国给水排水》
【年(卷),期】2006(22)22
【总页数】1页(P78-78)
【关键词】一体化净水器;净水工艺;微絮凝;环境科技;投入使用;系统运行;出水浊度;连接管道
【作者】沈顺东
【作者单位】上海同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1.2
【相关文献】
1.浅谈微絮凝净水设备在村镇饮水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J], 刘泽
2.高效微絮凝一体化净水器 [J], 卢尚华
3.浅析微絮凝一体化净水工艺及其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J], 胡小亭
4.利用实用接触反应微絮凝直接过滤净水技术工艺改造水厂的技术方案介绍 [J], 唐浩端
5.微絮凝-金属膜净水组合工艺中膜污染机理探析 [J], 李伟英;吴璇;亓万琦;杨峰;丁凯;向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絮凝一体化净水技术突破传统的净水工艺使用微絮凝净水器,实现高效一体化净水。
水流在投加絮凝剂后依次进入微絮凝净水器的凝聚层、絮凝层和过滤层,历时10~15分钟,无需沉淀工艺即可达到出水浊度1NTU以下(一般在0.5NTU左右)的要求。
微絮凝净水器是上海同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实用新型专利号为200420037477.9。
微絮凝净水器的构造微絮凝净水器虽然在外形上与一般的压力滤罐类似,由罐体、阀门、连接管道及仪表等组成,但罐体内采用了与普通压力滤罐不同的构造,由上下滤板、凝聚层、絮凝层与过滤层组成。
微絮凝净水器的功能与普通滤罐也不同。
微絮凝净水器的工作原理(1)凝聚:水流在投加絮凝剂后进入凝聚层,凝聚层采用特殊的材料,其形状能使水流产生大量微小涡流,促进水中胶体杂质与絮凝剂颗粒相互碰撞,产生脱稳和凝聚,生成絮体。
但是,由于凝聚层中水流水力半径小(传统工艺为其数百倍),水流剪力大,无法生成较大絮体,同时因为特殊的凝聚层材料表面光滑,不会吸附絮体,因而微小絮体能顺利通过凝聚层而进入絮凝层。
微絮凝工艺的“微”即指凝聚层中的微小涡流和微小絮体。
(2)絮凝:絮凝层采用另一种特殊的材料,其孔隙率大,表面粗糙,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含污能力。
进入絮凝层的水流挟带大量微小絮体,当它们在水流紊动下接近絮凝层材料表面时,被吸附并与水流分离,被吸附的絮体颗粒又吸附水中絮体,这一过程称为絮凝。
当吸附层达到一定厚度,其吸附力不足以抵抗水流剪力时,到达吸附平衡,水中絮体向下层移动,继续在下层产生絮凝作用。
当原水浊度较高时,应设计较厚的絮凝层。
微絮凝工艺的“絮凝”即指絮凝层中的吸附絮凝作用。
(3)过滤:过滤层采用优质石英砂材料,与传统滤池相同,其工作机理也与传统快滤池相同。
然而其作用机理与絮凝层是不完全相同的,絮凝初期主要依靠絮凝材料表面吸附水中细小絮体,这与过滤机理相同,但当絮凝材料表面吸附了絮体后,已经吸附的絮体应进一步吸附水中絮体,使絮凝层达到较大含污量,否则微絮凝工艺就不能处理高浊度原水。
而对于过滤层,则不应该依赖絮体间的吸附,其原因是过滤层必须起到水质保障作用(这与传统工艺中的滤池相同),当絮凝剂投加量不当、胶体脱稳凝聚效果不佳或水中存在某些无法凝聚的杂质时,则会造成部分杂质无法在絮凝层絮凝而穿透(这和传统工艺沉淀池出水仍有一定浊度的原因相同),这些杂质应该由过滤层去除。
例如,当投药量不当时,部分胶体无法脱稳,它们之间无法相互吸附絮凝,但滤料表面较强的吸附力则可以将它们去除。
因此,过滤层也可以称为保护层,在运行时应控制使它不过量含污。
应用条件适于源水浊度1000NTU以下。
当原水浊度很低时,微絮凝净水器的作用与直接过滤设备类似,浊度越低,出水质量越好,工作周期越长,反洗水浊度越低,絮凝剂耗量越少。
然而,微絮凝净水器的效果优于直接过滤设备,其原因是:特殊设计的凝聚层可以提高混凝效果,并可防止出现滤池的表面堵塞现象;絮凝层与过滤层的总厚度远大于直接过滤的滤层厚度,因此含污能力强,工作周期长,且反洗水利用效率高,耗水量降低;设计反洗强度大,过滤层清洗更干净,初期出水质量好。
当原水浊度较高时,由于特殊设计,高效微絮凝净水器仍能保证出水质量。
经测试,当原水浊度为1000NTU时,在16m/h滤速下的工作周期约3.5小时,按反洗强度25L/m2S和每次反洗2分钟计算,反洗耗水量约为制水量的5%,与传统工艺自耗水量相当。
因此,可以认为微絮凝净水器可以适用于1000NTU以下中低浊度的原水净化。
如果水源只是因为暴雨造成短时间浊度偏高,即使浊度短时间内达到1000NTU 以上,仍然可以采用高效微絮凝净水器,其出水质量仍可以保证,只是在短期内自耗水量会超过5%。
适用于低温低浊原水净化。
低温低浊原水处理是传统工艺面临的难题,但微絮凝净水器不存在低温低浊水处理的困难。
在传统水处理过程中,当原水低温时,水的粘性提高,造成水流紊动性降低,水流剪力也提高,加之原水浊度低,杂质颗粒之间平均距离大,不利于水中颗粒的碰撞反应脱稳,更不利于絮体的增大,由于细小絮体不易沉淀,所以显著影响净水效果。
而在微絮凝净水器中,其净水机理不需要生成大的絮体,细小的絮体它仍然可以有效地去除,所以不会因低温低浊水影响净水效果。
在传统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时,可以通过增大絮凝剂投加量改进净水效果,其机理是通过加大水中絮凝剂的密度,缩短药剂颗粒与杂质颗粒的平均距离,增加碰撞反应机率,即所谓的“网捕作用”。
对于高效微絮凝净水器,絮凝材料颗粒就是大絮体,它们充满絮凝层,与杂质颗粒距离非常近,所以勿需增加絮凝剂,也能够保证净水效果。
但是,当水温降低时(无论原水浊度如何),由于水流剪力加大,将影响絮凝层的吸附层厚度,因而会降低含污能力,致使净水工作周期有所下降,自耗水量也会略有增加。
适应于原水流量的大范围变化。
当原水流量大范围变化时,传统工艺往往不能适应(机械加速澄清池除外),因为当流量远小于设计值时,水的流速和紊动性降低,使絮凝效果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净水质量。
而对于高效微絮凝净水器,因为微小涡流和高密度吸附作用,可以适应很小的原水流量。
适于含有一定有机物及其它有害物质的源水。
我国水源受有机物污染越来越多,对于常规水处理,有机物不易去除,通过提高絮凝剂投量的强化混凝是有一定效果的方法,在微絮凝净水器中絮凝层相当于高浓度絮体,有利于有机物的吸附和去除,另外高效率地去除胶体,也同时去除了被胶体吸附的有机物。
当原水中含有一些不容易絮凝的有害物质,高效微絮凝净水器可以通过高密度吸附去除。
特点与优点1.真正的一体化。
微絮凝净水器将混凝、反应、沉淀和过滤工艺真正地集成于单个罐体内完成,甚至混凝、反应、沉淀和过滤的过程也无法明显区别,它们有时是同时进行着的,这与常规一体化净水设备只是简单地把这些工艺组合在一起不同,是真正的一体化。
2.高效率净水。
传统净水工艺的水流总停留时间一般为90~120分钟,而微絮凝净水器的总停留时间只有10~15分钟,因此,总体效率较传统工艺高出9倍左右。
与常规一体化净水设备相比,效率亦提高了约4~8倍。
在微絮凝净水器中,由于利用微小涡流的高效率凝聚,也因为只需要生成微小絮体,所以凝聚反应只需要约1分钟即可完成。
微絮凝一体化净水工艺省去了沉淀工艺,可以认为沉淀工艺是与絮凝工艺同时进行和完成的,如果把絮凝材料的表面比作沉淀池底,则微絮凝净水器中的沉淀面积相当于传统工艺的80~360倍。
微絮凝净水器的过滤工艺与传统工艺相同,但其结构高度只有传统工艺的1/6~1/3,因此其效率也高于传统快滤池。
3.高质量保障的净水技术。
(1)通过深度混合加强亚微扩散。
原水在投加絮凝剂后,应先经过初步混合(如采用管道混合器,或直接利用长距离管道、取水泵叶轮等混合),使絮凝剂在宏观上实现与水流的均匀混合。
但是,宏观均匀混合并不能达到有利于混凝的最佳效果,因为絮凝剂颗粒还未充分分散,它们与杂质颗粒的平均距离还较大,不利于碰撞凝聚,甚至于会有部分絮凝剂颗粒相互吸附絮凝,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为此,微絮凝净水器配文丘里管一根,安装于进水管上,在用于检测进水流量的同时,实现第二次深度混合。
混合机理指出,只有加强亚微扩散才能实现絮凝剂颗粒的高度分散,而水分子的布朗运动或高流速梯度是促进亚微扩散的条件,在处理低温水时几乎只能依靠高流速梯度,文丘里管缩小了管径,使水流通过时形成很高的流速和流速梯度,从而强化亚微扩散,实现深度混合,这是混凝及净水效果的有力保障。
(2)通过压力进水实现深层过滤。
传统过滤构筑物或设备多为敞开式的,如果增加滤层厚度而不增大滤料直径或降低滤速,则会造成滤层总阻力加大,构筑物或设备高度大大增加。
微絮凝净水器采用全密封结构,压力进水,使水流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通过总深度很大的凝聚层、絮凝层和过滤层。
净水时,含污是从上向下逐渐向下移的,较厚的絮凝与过滤层是优良水质的保证。
在过滤理论中,一般认为滤层厚度与粒径之比L/d为800~1000时可以得到优良的水质,而微絮凝净水器的L/d按1200~1500设计,可以保证出水浊度在1NTU以下。
微絮凝净水器在工作时,絮凝层会积累大量的泥渣,这些泥渣对净水过程本身是有利的,可以发挥所谓的“接触絮凝”作用,如同传统澄清池中设法提高泥渣浓度以改进絮凝效率与效果一样,或如同正在兴起的新型高密度沉淀池设法提高泥渣浓度以改进絮凝与沉淀效率一样,只是这里的泥渣浓度更高,絮凝效果更好。
但是高浓度泥渣造成较大的过水阻力,必须通过密封与压力进水来克服。
(3)通过特别的设计优化反洗效果。
采用小膨胀反洗。
由于受上滤板限制,从上滤板到净水材料表面只留有30~50cm空间,反洗时净水材料从上至下逐层小范围膨胀,不产生大的乱层,这样,不会出现上层较脏的絮体或过滤材料与下层较清洁的材料相互交换现象,从而可以保持反洗后初期净水质量。
采用高强度快速反洗。
由于微絮凝净水器内设有上下滤板,反洗时不致使净水材料流失,所以可以采用较大的设计反洗强度,一般为16L/m2.s以上,这有利于反洗的快速完成。
另外,由于是小膨胀反洗,反洗时大部分净水材料处于压实状态,水流过孔流速大,能有效地冲刷清洁净水材料表面泥渣,保证冲洗效果。
采用短时间不完全反洗。
经测试,反洗时间一般以1~2分钟为宜,这样短的时间可以使底部过滤层冲洗干净,但上面的絮凝层不能完全冲洗干净,这样特别的设计不但可以节约反洗水,而且絮凝层未清除的泥渣有利于提高下一个周期的初期净水质量。
短时间不完全反洗一般底部过滤层来不及膨胀,滤料不膨胀则不能发生相互磨擦以清除极少数吸附力很强的泥渣,因此,若干次不完全反洗后,应该进行一次长时间完全反洗。
自动检测优化运行(1)自动控制是水质保障的需要。
微絮凝净水器内部积污能力不如传统工艺强,当原水浊度较高时,其工作周期较短,需要较频繁地进行反洗操作,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应采用自动反洗控制。
在多个净水器并联工作时,当一个净水器反洗后,过水阻力大幅度降低,可能与其它未反洗净水器的过水阻力形成较大的差异,导致进水流量向刚反洗的净水器集中,流量超过上限,影响初期水质,因此必须控制进水阀限流,该操作由人工完成比较困难,应采用自动控制,通过自动调节可以做到使各净水器进水量基本相等,实现等速运行。
净水器效率高,水流总停留时间短(10~15分钟),絮凝剂投加量不准确会很快影响出水质量,另外投加定量不准确会影响絮凝材料的吸附能力,应实现絮凝剂投加自动控制。
(2)反洗控制原理。
反洗控制通过电动阀的开闭进行,控制依据是进水流量、混凝层(包括凝聚层与絮凝层)和过滤层的差压、出水浊度等的检测值。
通常情况下控制进行小反洗(不完全反洗),在满足一定条件后进行大反洗(完全反洗)。
下列任何一个条件满足则控制反洗开始:1)含污系数大于设定值;2)出水浊度超标;3)过滤层阻力大于设定值;4)净水时间大于设定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