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的参考书目及对比
海国图志与资政新篇对比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对比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有相似之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愿望。
二者都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本国民族危机的产物;都受鸦片战争的影响;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影响,基本都未付诸实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力图挽救清朝统治,他所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资政新篇》的作者洪仁玕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目的在于振兴太平天国,同《海国图志》相比,《资政新篇》不仅学习西方科技,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但因种种条件限制,没能实行。
魏源《海国图志》与徐继畲《瀛环志略》比较
魏源《海国图志》与徐继畬《瀛环志略》比较一、内容《海国图志》的第一卷为筹海篇,专论战、守、款。
第二卷为世界地图,内有东西两半球地图2幅,世界横图4幅,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小西洋利未利亚沿革图、东南洋各国沿革图、西南洋五印度沿革图各1幅,汉魏唐西域沿革图各1幅,元代疆域图及元经世大典图各1幅,日本图2幅,美利坚国图以及异域录俄罗斯国图、英吉利国图、安南图、荷兰所属南海葛留巴岛图各1幅,中国沿海全图1幅。
其余各卷分别描述世界各国民情、民俗、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与科学技术等情况。
《海国图志》排版格式为左图右史,而地图排列次序则是由近而远,由洲地图到分国地图。
除了地图之外,有文字记述的异国情况,包括异国文字、货币、异国战舰、火器火攻、中国与西洋纪年表,并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地理科学知识,其地图内容比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更为翔实。
《瀛环志略》是一部研究近代世界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著作,主要内容有:第一卷介绍地球,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亚细亚、亚细亚东洋二国、南洋滨海各国;第二卷介绍亚细亚南洋各岛、东南洋大洋海各岛;第三卷介绍亚细亚五印度、印度以西回部四国;第四卷介绍欧罗巴、峨罗斯国、瑞国、哒国;第五卷介绍欧罗巴奥地利亚国、普鲁士国、日耳曼列国、瑞士国;第六卷介绍土耳其国、希腊国、意大里亚国、比利时国;第七卷介绍佛郎西国、西班牙国、葡萄牙国、英吉利国;第八卷介绍阿非利加各国;第九卷介绍亚墨利加、北亚墨利加冰疆、北亚墨利加英吉利属部、米利坚合众国;第十卷介绍北亚墨利加南境各国、南亚墨利加各国、亚墨利加海湾群岛。
志略不仅介绍了这些地区的地理概况,还介绍了各国的经济文化状况,尤其是欧美近代工业、经济、技术及军事发展状况。
二、编纂意图:《海国图志》: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从外部条件来看,鸦片战争的失败给魏源造成的巨大的心灵震撼,即“愤”与“忧”,是促使他写出这一巨著的主要原因。
一本启发了日本强盛的中国奇书
一本启发了日本强盛的中国奇书-——《海国图志》甲午战争,一个古老文明为什么不敌一个新生小国?一百多年来研究者提出许多看法,其中一个重要看法,就是中国固步自封,日本则潜心好学,顺势变革。
中国不是没有人看到问题关键,只是统治者不思进取,不知世界大势,依然陶醉在自己编织的“盛世”神话中。
结果,不到半个世纪,中日易位:先前的学生和老师互换了角色。
为什么?相关的原因,从中国到日本的专家,都总结了很多。
以至于直到今天的课堂上,还是中学历史考试的重点。
但有一个日本人总结的离奇原因,却一直说的不多。
早在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前,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就坚定认为日本一定会赢:因为捡到了一件来自中国的绝世法宝。
而当代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同样也持这观点:日本能够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一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首先要归功于这件法宝。
这个传说中的宝贝,正是中国清代思想家魏源写就的一本奇书:《海国图志》。
缘起:魏源接力林则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
1841年8月,魏源在镇江与被革职的林则徐相遇,两人彻夜长谈。
魏源受林则徐嘱托,立志编写一部激励世人、反对外来侵略的著作。
他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
此后,他对《海国图志》一再增补,[1] 1847年刻本扩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全书达到100卷。
该书叙述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增广海国图志
《增广海国图志》一百卷本邵阳魏源撰光绪乙未年山海书局石印卷十七东南洋(海岛之国原無令补)日本岛国錄(凡前史无关海防者不录)【明史】日本,古倭奴国。
唐咸亨初,改日本,以近东海日出而名也。
地环海,惟东北限大山,有五畿、七道、三岛,共一百十五州,统五百八十七郡。
其小国数十,皆服属焉。
国小者百里,大不过五百里。
户小者千,多不过一二万。
国主世以王为姓,群臣亦世官。
宋以前皆通中国,朝贡不绝,事具前史。
惟元世祖数遣使赵良弼招之不至,乃命忻都、范文虎等帅舟师十万征之,至五龙山遭暴风,军尽没。
后屡招不至,终元世未相通也。
明兴,高皇帝即位,方国珍、张士诚相继诛服。
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
洪武二年三月,帝遣行人杨载诏谕其国,且诘以入寇之故,谓:“宜朝则来廷,不则修兵自固。
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
”日本王良怀不奉命,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
三年三月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责让之,泛海至析木崖,入其境,守关者拒弗纳。
秩以书抵良怀,良怀延秩入。
谕以中国威德,而诏书有责其不臣语。
良怀曰:“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慕中国。
惟蒙古与我等夷,乃欲臣妾我。
我先王不服,乃使其臣赵姓者訹我以好语,语未既,水军十万列海岸矣。
以天之灵,雷霆波涛,一时军尽覆。
今新天子帝中夏,天使亦赵姓,岂蒙古裔耶?亦将訹我以好语而袭我也。
”自左右将兵之。
秩不为动,徐曰:“我大明天子神圣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后。
能兵,兵我。
”良怀气沮,下堂延秩,礼遇甚优。
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以四年十月至京。
太祖嘉之,宴赉其使者,念其俗佞佛,可以西方教诱之也,乃命僧祖阐、克勤等八人送使者还国,赐良怀《大统历》及文绮、纱罗。
是年掠温州。
五年寇海盐、氵敢浦,又寇福建海上诸郡。
六年以于显为总兵官,出海巡倭,倭寇莱、登。
祖阐等既至,为其国演教,其国人颇敬信。
而王则傲慢无礼,拘之二年,以七年五月还京。
《海国图志》与《瀛环志略》——中国近代的始刊启蒙地理书
作者: 大谷敏夫;胡修之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58-61页
主题词: 《瀛环志略》;《海国图志》;海录;徐继畲;中国近代;启蒙;地理;魏源;地图;谢清高
摘要: <正> 《海国图志》(下称《图志》)与《瀛环志略》(下称《志略》),是清朝鸦片战争失败后未几写成的地理志,寓有警世之意。
兹将两者的内容加以比较,以探讨其共通点与相异点。
(一)两著作的刊行与有关东南亚的原始资料 《图志》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在扬州刊行,其原本系《四洲志》。
与此书发刊同期,王蕴香1842年出版了《域外丛书》。
收入《域外丛书》的文献,有:《海录》《海岛凌志》《高厚蒙求摘略》《番社采风图考摘略》《红毛番英吉利考略》《三。
《海国图志》.doc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魏源著。
1841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
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
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聩,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
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
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1。
评魏源的《海国图志》
评魏源的《海国图志》作者:胡乐凯宋永林来源:《出版广角》2017年第13期【摘要】魏源作为晚清思想家,编纂了时代巨著《海国图志》,这部鸿篇巨制集中表达了魏源提出的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011年出版的《海国图志》对魏源成体系的思想传播有重要意义。
这些思想虽然存在特定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烙印,但对近代的哲学理论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实学的形成与发展也功不可没,对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实学【作者单位】胡乐凯,武汉大学哲学院;宋永林,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晚清思想家、近代地主阶级改革家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时代的巨著,它是近代首部由国人编写的百科全书,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军事、地理、技术等方面的情况。
2011年版《海国图志》的成功发行,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魏源成体系的思想,对于知识普及以及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国图志》的成书以及新版刊行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魏源一生勤奋治学,读经学史,常常苦读到深夜。
魏源后来与当时作为地主阶级开明代表的林则徐是挚友。
林则徐是有远见的思想家,他们都有强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愿望,以期通过借鉴海外国家的先进政治、经济、文化来改革国内封建政治体的弊端。
1841年,林则徐因虎门销烟一事被掌权者以种种理由诋毁加罪,被发配至新疆伊犁,在扬州与魏源见面时,林则徐将其在译书局翻译的《四洲志》以及在国外制造枪械船炮所用的一些图纸留给了魏源,并叮嘱魏源一定要把这些资料编纂成书以向国人系统详细地介绍国外的先进制度、人文地理、风物人情等情况,给国人以警醒,使其明白国家的真实处境。
魏源利用这些资料编纂的同时,又参考历代的典章制度及各地史志等典籍,焚膏继晷,呕心沥血,第一版五十卷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行。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
①
本文 传播 包括 两方 面内容 , 一是社 会时 该 书的关 注程度 , 一是对该 书内容的认 同程 度。 关于前者, 16 年 以前 的 中 国也 有 部 分人 士 重 视 ( 国图 80 海
中 土人谭西洋, 此则 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 ② ( 海国图志) 以 因“ 西洋人谭西洋” 显现了其时代
且 前者没有美洲 的内容 , 后者亦只有寥寥 数语,
界史地著作出现, 《 海图国志》 的成书条件并不 具备。 海图国志) 但《 确实应运而生, 而为他提
供条 件的主要是 1 9世纪 以来 新 教传 教士 出版 的 中文书刊。这些新教传教士的书刊 可以分为
认为美国“ 亦海中孤岛也。② 《 ” 海国闻见录》 与 ( 海录》 基本是鸦片战 争前巾国最高水平的世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陈伦炯: ( 海国闻见录)中华书局 1 1 , 9 年版, 1 9 第5
页。
月的 奏折中便指责清朝官员“ 不谙夷情, 震于英
吉 之 实 知其 历 ③ 卯实 西 知 利 名, 不 来 ” 。 碳林的 方
识也不多, 在其同时致英王的信中仍相信当时
颇 为流行 的大黄 、 茶叶制夷论。姚莹 自称“ 自嘉
于欧洲诸国之首 的葡萄牙有近二千字的详细说 明, 占欧 洲诸 国内容的一半 , 涉及政治、 事、 军 宗 教、 风俗 等, 尤其是 重点描述了该国的风俗 。但
后, 便发上谕询 问: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 “ 所属国 若干?……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 相通?⑤ 而姚莹对 自 ” 己的回答并不满意,俄 “ 罗斯距 英地远近, 英能明焉, 深以为恨。⑥ 不 ” 仅是姚莹, 魏源、 徐继舍等人在鸦片战争前对西 方的了 解都很少。 81 参加浙东抗英斗争 1 年, 4
《海国图志》《日本国志》编撰异同
《海国图志》《日本国志》编撰异同《海国图志》是介绍世界备国地理、历史和军事、经济、文化等情况,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救国济世的著作。
该书问世后,广泛传播,在两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在以往研究《海国图志》的文章中,大都论述了它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进程与影响,但很少揭示它
在两国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差异,更没有论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本
文试就此作些粗浅探讨。
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震撼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它使地主阶级中一部分进步的思想家如梦初醒,意识到社会
处于危机之中,民族进入危亡关头。
于是他们在倡导兴利除弊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开始放眼观察世界,寻求御侮图强的道。
《日本国志》作者客观介绍了日本后的社会制度,详细论述了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
其中,该书对日本宪政制度改革现状的评介,为近代输入了全新的宪政理论思想,同时也为宪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作品”。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屈辱,也有过英勇的反抗。
回顾过去,我们的国土有的被列国列强行租借,有的被他们强取豪夺。
也许正因为这些泪流满面的感伤文人才有它更为鲜活的生命力。
而这些泪,又几经流传,流在后人的眼中。
我们无法忘却这些感伤的文人,他们对人世的种种必然的丢失不能对之坦然,对人世必有得缺憾总耿耿于怀,他们无法安宁于生活的定数,然而却既不能战胜世界
又不能战胜自己。
这样的现实于是只能由泪来承担。
魏源林则徐与《海国图志》
魏源、林则徐与《海国图志》作者:春雨1852年,百卷本《海国图志》终在扬州杀青付梓,刊刻行世。
这部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著述虽然由魏源署名,却凝聚着林则徐的心血,可以说两人同为它的编著者。
一、魏源、林则徐合作的思想基础魏源(1794---1857)是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自幼好读经史。
他于1814年与龚自珍(1792—1841)相识,1822年与林则徐(1785—1850)订交,地点均在北京。
1830年5月,林则徐为亡父守孝期满,抵京候补,在北京停留了三个多月,得以与以内阁中书舍人候补的魏源深入探讨时务,因此过从甚密。
时龚自珍亦在礼部任职。
魏、龚都以主张通经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烦琐考据(汉学)及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名噪京师,正当风华正茂之际。
他俩与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林则徐一拍即合。
三人从此结为至交。
1832年,魏源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
6月,林则徐由河东河道总督调任江苏巡抚,由于他也大力支持陶澍在淮北推行的盐法改革,因之对帮助陶澍筹划改革的魏源更为赞赏。
魏源时定居江宁(今南京)乌龙潭。
林则徐从苏州每到江宁,都爱去请他商议时政。
1834年3月,林则徐为了推广种植早稻,以《再熟稻赋》为题,在苏州甄别紫阳、正谊两书院,曾延请魏源等“来阅卷”。
1837年1月,林则徐从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任上卸职进京陛见,同魏源从此一别就是四年。
这期间,魏源多半时间都定居扬州,在“絮园”侍奉老母,著书立说;同时也密切注视着林则徐在湖北和广东领导的禁烟运动与抗英斗争,并时有飞鸿,互诉衷情。
1841年3月,魏源在林则徐推荐下,入署理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幕下。
不久,因朝廷摇摆于战和之间,魏源自知难有作为,便重返扬州。
6月,林则徐因受投降派诬害,被削夺两广总督后以四品卿衔被派赴浙江,协办海防;旋即又再遭贬谪,“发往伊犁”。
8月中的一天,林则徐乘舟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与魏源意外相逢。
这天,在临江的一处小客栈里,林则徐借着月色同魏源对榻倾谈了整整一宿。
海国图志读后感
海国图志读后感《海国图志》是一部描绘海洋世界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详细地描述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地理、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以及海上贸易等方方面面。
这部著作不仅是地理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完《海国图志》,我深深感受到了徐霞客对海洋的热爱和对地理学的执着追求。
他用自己的实地考察和观察,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地势地貌、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人文景观等方面。
在他的笔下,海洋世界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海洋的壮阔和神秘。
在《海国图志》中,徐霞客还详细描述了中国的海上贸易,包括海上航线、船只类型、贸易商品等。
他深入探讨了海上贸易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海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通过这些描述,我对中国古代海洋贸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的海洋实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除了对地理和贸易的描述,徐霞客在《海国图志》中还着重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海国图志》的内涵,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阅读《海国图志》,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地理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徐霞客用他的实地考察和观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真实而生动的海洋世界。
他的笔下,让海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对海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海国图志》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地理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也可以对地理学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徐霞客用他的文字,让海洋世界变得更加真实和生动,也让我对海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海国图志》,感受海洋的壮阔和神秘,也更加珍惜海洋这一宝贵的资源。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
Wei Yuan's 'World Geography Records' and the Japan's 'World Geography Records'Period 作者: 李存朴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32-35页
主题词: 《海国图志》;世界认识;社会群体
摘要:1860年以前,《海图国志》在中日两国的传播有很大差异,中国反应平淡,日本却形成《海国图志》时代。
其主要原因是:《海国图志》虽成书于中国,但主要是借助传教士的世界史地著作这一特殊外部条件,中国国内并未形成与《海国图志》的观念相近的社会群体;日本不仅有学习西方的兰学者群体,儒学者群体的观念也与《海国图志》的现念相近,他们共同促成了《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
海国图志知识点总结
海国图志知识点总结一、海国图志的历史背景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国家进行的大规模航海探险活动。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开始向东方、西方和南方扩张,开拓新的航海路线,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和殖民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洲国家对于地理知识的渴求和探索活动的增加,促使了海国图志的产生和发展。
2. 海国图志的起源海国图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当丰富的地理著作,如托勒密的地理学经典《地理学导论》等。
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开始通过自己的航海探险活动,不断积累和整理有关地理知识,产生了众多的地理文献,其中就包括海国图志。
3. 海国图志的发展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深入,欧洲各国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探险活动。
这些探险活动多数都有详尽的记录和地图,这些记录和地图逐渐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和特点的地理书籍,即海国图志。
最早的海国图志可以追溯到葡萄牙人马丁·贝希姆的《非洲西海岸地理·坎冈塔纳之书》,然而最广为人知的还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北美地理志》和《南美地理志》。
二、海国图志的内容和特点1. 地图海国图志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包含了详细的地图资料。
这些地图详细地标注了各种地理位置、地貌特征、行政区划、交通运输等信息,为后来的地理学和航海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些地图不仅反映了当时探险者的见闻和对地理环境的了解,还为后世的航海探险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2. 国家的风土人情除了地图外,海国图志还包括了有关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的详细描述。
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
这些描述不仅有助于当时欧洲国家对于海外地区的了解,还为后世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3. 自然资源海国图志还涉及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植物、动物、矿产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描述不仅为后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的贸易和殖民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信息。
魏源林则徐与《海国图志》
魏源、林则徐与《海国图志》作者:春 雨 1852年,百卷本《海国图志》终在扬州杀青付梓,刊刻行世。
这部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著述虽然由魏源署名,却凝聚着林则徐的心血,可以说两人同为它的编著者。
一、魏源、林则徐合作的思想基础 魏源(1794---1857)是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自幼好读经史。
他于1814年与龚自珍(1792—1841)相识,1822年与林则徐(1785—1850)订交,地点均在北京。
1830年5月,林则徐为亡父守孝期满,抵京候补,在北京停留了三个多月,得以与以内阁中书舍人候补的魏源深入探讨时务,因此过从甚密。
时龚自珍亦在礼部任职。
魏、龚都以主张通经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烦琐考据(汉学)及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名噪京师,正当风华正茂之际。
他俩与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林则徐一拍即合。
三人从此结为至交。
1832年,魏源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
6月,林则徐由河东河道总督调任江苏巡抚,由于他也大力支持陶澍在淮北推行的盐法改革,因之对帮助陶澍筹划改革的魏源更为赞赏。
魏源时定居江宁(今南京)乌龙潭。
林则徐从苏州每到江宁,都爱去请他商议时政。
1834年3月,林则徐为了推广种植早稻,以《再熟稻赋》为题,在苏州甄别紫阳、正谊两书院,曾延请魏源等“来阅卷”。
1837年1月,林则徐从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任上卸职进京陛见,同魏源从此一别就是四年。
这期间,魏源多半时间都定居扬州,在“絮园”侍奉老母,著书立说;同时也密切注视着林则徐在湖北和广东领导的禁烟运动与抗英斗争,并时有飞鸿,互诉衷情。
1841年3月,魏源在林则徐推荐下,入署理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幕下。
不久,因朝廷摇摆于战和之间,魏源自知难有作为,便重返扬州。
6月,林则徐因受投降派诬害,被削夺两广总督后以四品卿衔被派赴浙江,协办海防;旋即又再遭贬谪,“发往伊犁”。
8月中的一天,林则徐乘舟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与魏源意外相逢。
这天,在临江的一处小客栈里,林则徐借着月色同魏源对榻倾谈了整整一宿。
【doc】《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比较研究
【doc】《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比较研究《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比较研究第25卷第5期2004年l0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aibeiCoalIndustryTeachersCollege(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01.25No.50ct.2oo4《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比较研究詹灵杰,舒习龙(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2.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人事处,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十分重要的方法.探讨《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在编撰背景,体裁,史学思想和学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为推进史学史的研究作一些尝试.关键词:《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K5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34(2004)05—0062—04 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十分重要的方法.比较研究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够推进我们的认识能力,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达到更加准确,更加深刻的程度.同时,比较研究还有助于我们通过认识事物的客观联系去发现规律性现象,经由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达到抽象的概括.达到认识过程的更高层次.…季羡林先生说过:比较方法"会大大扩大我们的视野,会提供给我们很多灵感,会大大有助于讨论的推进和深入.……中国的社会科学.其中也包括人文科学,想要前进,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除了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外,利用比较方法是关键之一".12既然比较研究具有这样的功用,那么在研究晚清地理类史书演进过程中,利用它将有助于揭示地理类史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时代背景和编撰过程的比较鸦片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广大爱国志士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以满腔热情去研究世界地理,了解世界形势.一股"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在当时的士林中激荡.《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都是"睁眼看世界"思潮的代表作.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近代史开端时期地理志的代表作.《海国图志》初稿于1842年,凡50卷.后于1847年增订为六十卷.1852年增订为1O0卷.全书包括论,图,志, 表以及附录等内容.作者用林则徐《四洲志》等材料,编撰《海国图志》,作为了解"夷情"的窗口.魏源编撰本书的意图表现在:"是书和为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而制夷而作."13魏源在编撰《海国图志》时,参考了中外着作近百种.从征引书目的种数看, 《海国图志》征引国人的着作显然大于西人着述,但从书中实际所引内容数量看,西人着作比重大大超过国人着作.具体之比约为四比一.熊月之先生对《海国图志》征引西人着作情况,有较确凿的考证,这里不作赘论.《海国图志》初步建立起"以西洋谭西洋"的编撰方法,这是它对世界史地编撰方法的重要贡献,它不仅打破了过去海图之书"皆以中土人谭西洋"的局限,而且为后世的近代史地研究在史料搜集方面提供了范例.《瀛环志略》是在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撰成的. 鸦片战争前,研究世界史地的着作有俞正燮的《俄罗斯事辑》,萧令裕的《英吉利记》和叶钟进的《英吉利国夷情说略》等.但这些着作却限于少数国别史,而且也比较简略, 没有突破传统学术的范围,提供具有近代意义的外国史地知识和历史发展趋势.鸦片战争失败后,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已经被"开眼看世界"思潮取代,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有效地反击外来侵略,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碰撞.徐继畲编撰《瀛环志略》经过了较长期的准备.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他感到英国不是以往的"倭寇",不应再以过去对待"夷狄"的态度来处理中英关系. 他非常注意了解世界情况,"扶绥之暇.每咨访其形势,得所谓地球图并泰西人所绘各国地图,及东南海岛诸国,山川,风土,物产,习俗,与夫古今沿革变迁之故,了若指掌……"."他将访谈和披阅旧集得来的收获,于1844年写成《瀛环考略》,这部书是后来成书的《瀛环志略》的基础.1844年初,他与美国传教士雅裨里会晤,这次会晤对《瀛环志略》的编撰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他根据雅裨里收稿日期:2004—04—13作者简介:詹灵杰(1975一),女,辽宁喀左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舒习龙(1969一),男,安徽巢湖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人事处讲师,博士.62提供的地图,"钩摹十余幅,就雅裨里询译之".正如他在《自序》中说的:"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之形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表明作者为撰着此书,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有关西方的材料, 终于在1848年撰成十卷本的《瀛环志略》. 《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都是御侮图强的名着,但是书中体现的反侵略思想还是有所不同.这和魏源,徐继畲不同的思想倾向和社会地位有关.魏源是着名的经世派,又是今文学家的代表人物,他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提出了刷新吏治,改造漕运,整饬武备等改革主张,学术上提出振兴"实学","学术经世"的主张.魏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海国图志》全书的撰着贯穿着反侵略思想的主线.徐继畲作为清朝封疆大吏,阶级地位决定了他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如他说:"天下事有势焉.势者时之所积,骤而遏之无当也.喜为治者,审其势之所趋,而徐图之,则无决裂溃败之忧,而事以大定."这是徐氏稳中求变的历史哲学.在对外方略上,徐氏主张求和,认为西人国力强盛,科学技术发达,中国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他以 "处以镇静,不露张皇,务期华夷两安"作为对外方针.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性,徐氏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他说:"英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略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着名之码头,以便售其货物."思想趋于保守, 对于《瀛环志略》的撰着有一定影响.由此不难发现历史观的不同,对史书编撰会产生相当深刻的影响. 史学思想和学术特色的比较首先,从史学思想上来看,《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都是"睁眼看世界"潮流的产物,两部着作都体现了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和"御侮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部着作介绍了西方的军事技术,政治制度,民俗风情等, 提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外国史地知识和历史发展趋势, 为国人展示出一幅真实的世界图画.所不同的在于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西方侵略的色彩要比《瀛环志略》更加浓厚,在如何反对西方侵略的措施上,作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办法.《海国图志》"御侮自强"的宗旨体现了晚清史学着述旨趣的重大变化.魏源在《筹海篇》中认真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战后,统治集团和一般士人没有认识到殖民侵略的危险性,"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国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魏源清醒地认识到签约以后侵略危险依然存在.他说:"既款之后,夷瞰我虚实,渺我废弛,其所以严武备,绝狡启者,尤当倍于未款之时."19魏源还对英国的殖民侵略作了揭露,批判,指出英国是"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腹削其精华"HoI的国家.因此,魏源大声疾呼寻求御敌办法,他对《筹海篇》的重视就是这种思想的写照.他说:"故悉其形势,必知其控驭,必有《筹海》之篇小用小效,大用大效,以震叠中国之声灵者焉.斯则夙夜所厚幸也夫!"l1"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海国图志》提出了抗击侵略的办法.《筹海篇》中,他提出 "议守","议战","议款",着重强调"守"的重要性,"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自守之策二,一日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日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12I其次,从学术特点来看,这两部书在学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王韬作为外国史地研究的代表人物,曾这样评论:"近来谈掌故者,当以徐松龛中丞之《瀛环志略》,魏默深司马之《海国图志》为嚆矢,后有作者,弗可及也……此二书者,各有所长,中丞以简胜,司马以博胜."I13I李慈铭作为传统儒学的精英,认为《瀛环志略》"用心可谓勤,文笔亦简净.但其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海国图志》"体大思精,真奇书也".l1康有为也对二书作过比较,他认为:"《瀛环志略》其译音及地名最正, 今制度局书皆本焉.《海国图志》多谬误,不可从."I11.'舆论界巨子"梁启超也对二书作过比较,他说:"魏书(指《海国图志》)不纯属地理……中多述其对外政策,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徐书本自美人雅裨理,又随时晤泰西人辄探访,阅五年数十易稿而成,纯叙地理,视魏书体裁较整."ll引从晚清学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对二书的特点作出"取胜.《海国图志》100 如下归纳:第一,《海国图志》以"博卷,是第一部较为详尽,系统的世界史地着述,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等史地知识.所载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俗风情,中外关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均为前此世界史地之书所不及.第二,《海国图志》的资料汇编性质较浓厚.《海国图志》汇集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编排时,由近而远,首南洋,印度,次非洲,次欧洲,次南北美洲,并分类纂辑了有关西洋技艺的资料,这部分是全书的主体内容,其自撰部分,包括《筹海篇》及各总叙,后评和文中夹注在全书中份量较小.这是本书编撰特色之一.第三,强烈的经世意识和爱国御侮思想是《海国图志》十分重要的特色,这在上文已有论述,不赘叙. 同《海国图志》相比,《瀛环志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它是学术着作,不是资料汇编.书中所用史料, 无论得自书本,还是来自访问,徐氏都经过认真的研究,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二,叙述全面系统.全书以图为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球形状,经纬度划分,两半球,南北极等知识,介绍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让人读后,对自己生存的世界,能有整体的了解.第三,重点突出.全书以一半的篇幅叙述欧美的情况.欧美是当时对中国威胁最大,与中国文化反差最大的国家,当时中国人要了解的世 63界,主要是欧美.《志略》以此为重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个人的眼界.第四,体例严整,文字简洁.全书14.5万字,纲目清晰,文笔简洁,对无关宏旨的细节资料,没有陷入繁琐的考证.第五,时代感强.徐继畲着书本来旨在警世,经世,因此,在该书中,我们可以从他对资料的取舍, 重点的安排,看出他对中国政治,军事问题的严重关切. 对政治问题的关注,他比别人显得更为强烈.他论述英国的二院制说:"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二所,一日爵房(即上议院),一日乡绅房(下议院).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有平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去爵房,聚众公议,参以体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而论.……大约刑赏,征发,条例诸事,有爵者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有乡绅主议.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徐氏更竭力赞扬,认为美国 "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此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称首哉?"…1这样衷心赞颂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华盛顿,在当时确实难能可贵.编撰体例和社会影响的比较《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都属于典志体史书,相当于近代西方的政治地理.明清之际,许多地理学者都对传统的地志编撰方法提出异议,但说者多,行者少.因此,直到清中叶,地志的编撰方法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鸦片战争时期,人们迫于形势去研究世界地理,但在编撰上遇到难题,即前此的地志均研究国内情况,现在撰写世界地理着作,无例可寻.如果要编撰世界地理着作,就不可不新创一套着述体例.在这一方面,魏源和徐继畲继承了传统典志体编撰的特点,又密切结合时代思潮有所发展. 传统典志体史书的编撰一般采取分类纂辑史料的办法,体裁上比较单一,记载的内容虽比较广泛,但却没有总揽全书的"纲".重"史实",轻"史义",详"中国",略"外洋",是它的重要弊病.《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对典志体改造的重要方面,就是综合运用多种体裁,突出史学和时代的关系.两部着作在编撰上也有不同之处.《海国图志》以资料纂辑为主,以史论为全书的总纲;《瀛环志略》以图为纲,在体例上遵守传统地理志的编写方法,又加以发展. 《海国图志》百卷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首为《筹海篇》,魏源在其中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这部分是全书的总纲.次为地图,包括《沿海沿草图》,《地理正背面图》及亚非美欧各国地图76 幅.再次为地志,魏源在其中以71卷篇幅介绍了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地理状况.最后附以《筹海总论》,《夷情备采》和西方近代制造技术资料.在叙述世界各国地理情况时,《海国图志》基本上按照陈伦的《海国闻见录》之例, 以中国为起点,按中西交通中帆船西行各地的顺序为先后,先亚洲,次非洲,欧洲,最后是美洲.可以说,它在体例上基本上是对传统编撰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事实上,魏源在编撰该书时,目的想创造一种新的世界地理着述体例, 但始终没有使他感到满意,所以后来虽然二次修订,也仅是在材料上下功夫,而保持了原书资料长编的体例,以至该书不是以严谨的体例,简洁的文字取胜,而以内容丰富见长.《瀛环志略》lO卷,l4万余字,地图42幅.全书以图为纲,以图立说.首为全球图说,次按亚,非,美,欧的顺序, 分别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地理情况.每篇之后,并附按语,略加考释.《瀛环志略》不象《海国图志》那样,材料上多多益善,观点上诸说并存.徐继畲撰写此书,在材料的取舍,问题的考订上都极为讲究,最后又将其融会贯通.该书在体例上严谨得多.张穆在看到该书的前三卷后,便连连称赞其"考据之精,文词之美,允为海国破荒之作.近数十年来,惟徐星翁《西域水道记》有此赡博,拙着《蒙古游牧记》非其伦也".【】1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其论说已具有近代世界地理之雏形".【2o1这两部着作由于提供了当时人们迫切需要的世界知识和御侮图强的办法,对当时的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后,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史地和西北史地的研究,特别是书中阐发的"师夷"思想,对中国当时和后世的不同社会阶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清地理学家姚莹写道:"近岁邵阳魏源字默深,得林尚书所译欧罗巴人《四洲志》,更以旧闻异域之书十余种,遍加考证,作《海国图志》六十卷.通中外之异言,定地名之沿革.……皆有根据,非凭臆说.余四十年所欲言所欲究者,得默深此书,可以释然无憾也."【2"姚莹对《海国图志》在世界史地研究上的贡献评价很高,说"得默深此书,可以释然无憾也".陈澧认为《海国图志》"其书罗列荒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他在致友人信中说:"魏君可谓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境为己任,何其编录之周详,议论之急切如此哉!"f2z《海国图志》阐发的"师夷"思想对洋务派和维新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在为《海国图志》重刻作序中指出:"同光问,福建设局造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2左宗棠将魏源的"师夷"思想和 "洋务"思想直接联系起来.早期维新派对《海国图志》的 "师夷"思想也十分推崇,如王韬在《扶桑游记》中说:"当魏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2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高度评价了《海国图志》,他说:"其论乃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到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之关系,不得谓细也." 徐继畲撰的《瀛环志略》成书后,受到思想家和学术界的关注.魏源百卷本《海国图志》从《瀛环志略》中辑录了大量材料,计有三十三处之多,约四万字.这部书在日本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在1861年即有《瀛环志略》的刻本,以后又经多次翻刻.国内则有1866年总理衙门刊本,后作为同文馆学习外国知识的教材.《瀛环志略》由于篇幅短小,颇受出洋考察或充当使节的中国人的欢迎, 他们随身携带此书以供查阅.黎庶昌在《西洋杂志》中盛赞道:"所经过山川城市,风土人情,《瀛环志略》所载,十得其七八,乃叹徐氏立言之非谬."n斌椿1867年出使欧洲,他对《瀛环志略》在地理学方面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他说:"自古未通中国,载籍不能考证,惟据各国所译地图,参酌考订,而宗以《瀛环志略》耳."n后期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也对这部书十分重视.据《康有为自编年谱》载:"乃复阅《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础."梁启超在上海 "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ns 通过对二部着作的比较,我们更清楚地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社会思潮对史学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作,这二部着作密切结合御侮图强的时代任务,提供具有近代意义的外国史地知识,引导国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先进性和广阔性.第二,着者自身的阶级属性和思想倾向对史书的撰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海国图志》强烈的反侵略思想同魏源抵抗派的立场不无联系,徐氏作为清朝高官,对资本主义侵略缺少信心,对殖民侵略的危险性估计不足,这种情况在《瀛环志略》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流露.由此可见,《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既有共. 性,又有差异参考文献:【l】陈其泰.《海国图志》《日本国志》比较【A】.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74—175. 【2]季羡林.比较文学译文集?序言【M].【3]魏源.海国图志?叙【M].同冶6年寿阳祁氏刻本. 【4]徐继畲.瀛环志略【M].道光二十八年福山鹿泽长序,同治丙寅总理衙门版(下同).【5]徐继畲.瀛环志略?自叙【M].【6]徐继畲.禁鸦片论.松龛先生全集?文集(卷一)【M].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7]徐继畲.致赵盘文明经,谢石珊孝廉书.松龛先生全集?文集(卷3)【M]人民出版社,1959.【8]软尘私议【M](五).1953.52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本.上海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9]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M].【1O]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M]. 【11]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M].【12]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M].【13]王韬.瀛环志略?跋.《技园文录外编》(卷9)【M].中华书局1959年版(下同).【14]李慈铭.越缦堂日记【M].咸丰丙午一月二十八日, 商务印刷馆1920年影印本.【15]康有为.桂学答问【M].中华书局,1988. 【1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饮冰室专集(卷 75).【17]徐继畲.瀛环志略(卷7)【M].【18]徐继畲.瀛环志略(卷9)【M].【19]张穆.复徐松龛中丞书,月斋文集(卷3)【M].1916 年青阳吴氏刊本.【2O1徐继畲.瀛环考略?书前【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辑.【21]姚莹.康鞘纪行(卷12).商贾说外夷有裨正史【M]. 黄山书社,1990.【22]陈澧.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东塾集》(卷 2)【M].光绪壬辰(1892年)菊坡精舍版.【23】左宗棠.重刻《海国图志》叙.见《海国图志》百卷本卷首.【24]王韬.扶桑游记【M].同治十二至十三年东京铅印本,2O一21.【2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饮冰室文集? 专集(73).【26]黎庶昌.西洋杂志【M].岳麓书社.1985.540. 【27]斌椿.乘槎笔记【M].岳麓书社.1985.102. 【28]梁启超.三十自述【M].饮冰室合集?文集(11). 责任编校刘正花65。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主编作者:林则徐、魏源《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与老友魏源相会。
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当晚两人同宿一室。
此前一年,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曾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未及出版。
当晚,林则徐将书稿全部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
魏源接受嘱托,一年后成书,初版50卷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
《海国图志》主旨,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已是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思想,而近代的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搜集到手,无不汇聚书中。
可惜,这一切都未被国人重视原序《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林则徐)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
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易》曰:“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
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
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
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
”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
《海国图志》的三个版本考论
《海国图志》的三个版本考论
夏冰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5)003
【摘要】文章考论魏源所辑撰的《海国图志》一书的三个版本,即道光二十二年五十卷本、二十七年六十卷本和咸丰二年百卷本各自的辑撰、修订增补扩充的情况及其承续关系,旨在正本清源,以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名著。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夏冰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图书馆,湖南长沙 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2
【相关文献】
1.《海国图志》的作者及版本研究 [J], 贺双非
2.《海国图志》一书的三个版本 [J], 夏冰
3.以古籍诸版本为考论地方志的整理与编辑——以地方志《成都通览》三个版本为考据 [J], 邓帮云
4.《剧话》剿自翟灏《通俗编》考论——兼论《通俗编》《剧话》与《函海》的版本牵缠 [J], 蒋宸
5.《剧话》剿自翟灏《通俗编》考论——兼论《通俗编》《剧话》与《函海》的版本牵缠 [J], 蒋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国图志》参考书目备考
摘要:《海国图志》是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本著作。
这本书是魏源以《四洲志》为蓝本,融合历代对西方的描写和传教士的著述,编纂而成的。
《海国图志》以一本比较广博的书,其来源也是相当广泛的,但与其来源的书目又大不相同。
关键词:《海国图志》《四洲志》《职方外纪》《瀛寰志略》
18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了解外国的书目。
其中,《海国图志》不可不说是当时最广博的一本书,也是为当代人所承认的一本书。
但是,这么一本庞杂的书,是如何逐渐架构起来的呢?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魏源完成《海》五十卷。
以后,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增补为六十卷。
咸丰二年(1852)年,魏源又将其增补为一百卷。
《海国图志》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筹海篇、地图、地志、表、国地总论、筹海总论、夷倾杯才、西洋技艺和地球天文合论。
其中,除掉筹海篇和叙文、按语和《元代北方疆域考》之外,大多是记录他人文字而成。
在《海·原叙》之中,魏源说:“何以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魏源所说的“近日夷图夷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的著作,如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南怀仁的《坤舆图说》、毕方济的《灵言蠡语》等;一是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的最新著述,如理哲的《地球图说》、马礼逊的《外国史略》、i
据李瑚《魏源诗文系年》,《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发行于1844 年,《四洲志》的材料全部分别辑入第三、五、七、十三、十四、十六、二十至二十二、二十五至三十三、三十六至四十三各卷。
并且把《四洲志》的材料放在第一条,注明是“原本”,然后将《英吉利夷情纪略》、《澳门纪略》等书中的有关材料作为“重辑”列入《四洲志》文字之后。
惟独在介绍美利坚时,把美国高理文(即裨治文)所著《美理哥国志略》辑在前,称为《弥利坚即美理哥国总记上》,而将《四洲志》原本,作为《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总记下》列于后,并加按语说:“志例当先原本(指《四洲志》),次重辑。
惟《美理哥志》出其本国,实校原志尤提纲挈领,故先之。
”第二版,即增补为六十卷本出版于1847 年。
*所以说,《四洲志》是《海国图志》蓝本的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四洲志》介绍的地理较为简略,而且是为了海防而作,,相对而言,《海》比较详细,也不仅专注于海防。
明末清初之际,意大利及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在中国刊印了第一部系统介绍五大洲地理的系统著作《职方外纪》。
这本书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
虽然魏源撰述过程中的原则是以新的、外人的著作为准,但是对于两百多年前的《职》,
魏源仍然大量引用,而且多为全文引用。
在许旭雅先生的《《海国图志》与《职方外纪》关系考述》中,曾详细列出《海》百卷本引用《职》的对照表。
细数下来,魏源引用《职》共三十三处,主要用于地图、地志和“国地总论”三个部分。
魏源引用时十分详细,没有引用的部分,多为叙述比较简略的部分。
《职方外纪》是比较系统、客观的一本书,但与《海国图志》相比,仍是稍简。
而且《海国图志》仍有“中国中心论”,没有摆脱“天朝大国”的桎梏。
当然,这是当时大多数本国著作的通病。
至于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则是与《海国图志》时期大抵相近。
就两书的比较而言,写作动机的不同决定了内容的不同取舍,而内容的不同取舍又决定了两书的不同特点,即《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寰志略》以精取胜。
但无论是《海国图志》的以博见长,还是《瀛寰志略》的以精取胜,实际上都有它们的合理性,也都实现了自己的写作宗旨和目的。
我们很难笼统地在它们之间分出谁优谁劣。
作为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地理书,《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中对世界大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它们的介绍具有较为全面,重点突出,新知识、旧观念这样三个特点。
除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这些特点外,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瀛寰志略》有三点要优胜于《海国图志》:一是对传统的华夷观念的突破;二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三是对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如果说《瀛寰志略》之优长在“睁眼看世界”的话,那么,《海国图志》之优长则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习西方列强的长处,用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亦即学习西方成了时代的主题或历史潮流,《瀛寰志略》通过对世界大势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产生向西方学习之要求的可能性,但《瀛寰志略》本身并没有包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而《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则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的新潮流。
这一新潮流曾支配晚清社会和思想界达数十年之久。
总之,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借用”而来的,但是却准确反映了西方的各种地理、制度等。
虽然仍有其缺陷,但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书目:
岳麓书社,魏源《海国图志》
华夏出版社,林则徐《四洲志》
许序雅《陈向华《海国图志》与《职方外纪》关系考述》
晋阳学刊2008年帝6期郑大华喻春梅《《瀛寰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
徐继畲《瀛寰志略》
*多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