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2)
论甲午战争[讲解]
![论甲午战争[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d5d771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75.png)
论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究竟为何输给日本?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失败和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短短九个月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3亿两。
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尊严之痛,国人自尊之痛,却要远远超过割地赔款之痛!——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赤间关马关港(今下关港),与日方全权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
谈判其间,伊藤博文极为横蛮,屡屡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称:“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并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哀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二十多天过去,日本下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
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马关条约”签字消息传回国内后,“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人”(谭嗣同)。
李鸿章,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卖国贼”。
今年的7月25日,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国耻纪念日”。
在21世纪的今天,回忆这段历史,记住这个教训,仍有极为重要之意义。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自汉朝始两国开始交往频繁。
历史上曾经长期同属儒家文化圈。
进入近代后,两国又一度面临相同命运:1840年,英军炮舰轰开了“天朝上国”大门;1853年,美国“黑船叩关”,日本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封关锁国政策。
不久,两国先后开始了旨在“船坚炮利”、富国强兵的变革:1861年,中国开始实行“洋务运动”;1869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然而三十年不到,昔日的“徒弟”、“莞尔小国”日本后来居上,甲午一战,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最终俯首于明治维新首领伊藤博文面前,签订了大清有史以来最屈辱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伊藤博文,分别是当时中日两国最杰出政治人物,他们相同历史条件下的截然不同命运,可以说是两个国家政治人物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ae250f83d0d233d4b14e69b8.png)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
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社会制度的腐败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可从以下几种历史事件分析:1、在近代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一个封建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无论是皇帝还是权贵,大都不了解世界大势,以至昏庸愚昧,贪生怕死,不懂御敌之策。
他们害怕外来侵略对自己的危害,于是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常常压榨百姓,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在这样的统治下,反侵略战争失败是必然的。
2、鸦片战争中,脱离人民、反对人民甚至镇压人民起来反抗侵略者,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者时,他们却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责他们“潜相煽惑”、“为害甚大”,横加反对、破坏、镇压,甚至把人民群众污蔑为“汉奸”,镇压爱国人民的抗侵斗争。
同时清政府又经历一场空前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进入高潮,清政府忙于镇压农民起义,力量分散,害怕战争持续下去,因而基于向英国侵略者投降,谋求妥协,为此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这样的反动、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3、中日甲午战争时,李鸿章所重视的北洋海军竟在甲午海战中败给日本。
当时的清政府眼里根本就不重视军队的存在和发展,甚至为了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圣殿,而挪用海军军费,还下令不许接济和支援台湾军民的浴血抗战。
极度紧缺战争的原料使军队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
“万寿之日”,慈禧还让皇帝与大臣没惹你陪坐听戏,不问国事,李鸿章在次期间消极避战,积极求和,使得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a1a85f23a5e9856a5612609e.png)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
(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
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
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
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
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
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从甲午之战中吸取什么教训
![从甲午之战中吸取什么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5604642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7.png)
从甲午之战中吸取什么教训一、国殇伤在政体,体制落后必然挨打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
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猎物。
而此时,中国大陆战祸连接,内忧外患频仍,国运岌岌可危。
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皮表,未触实质。
而慈禧太后竟将建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
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87年3月,正当中国准备挪用海军购舰专款之际,日皇谕令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皇室经费十分之一)作为购舰用费。
谕令即出,全国影从,至当年9月,集资即达100余万日元。
两相比较,高下立现,由此可见大清帝国首先败在国体政体上,甲午之战,其实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甲午之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二、战败败在贪腐,腐败不除未战先败当时,清廷修缮“三海”工程,有人估计费用在白银300万两以上,可添购多艘“定远”“镇远”这样的主力舰。
在黄海海战之前6个月,北洋舰队申请紧急换装部分速射炮并补充弹药,以应紧急之需。
而李鸿章竟然以慈禧太后祝寿需要用款为名,予以拒绝。
当1894年11月7日,清廷为慈禧太后大庆六十寿辰之日,正是我辽东半岛大连湾陷落敌手之时,此腐朽政权焉能不败!三、强国必须强军,军不够强不成强国在中日开战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
钢铁、煤、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但清政府疏于国防建设,有军不强。
更有甚者,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几年时间,竟然只舰未添。
原来清政府的海军是世界第八,亚洲第一,此时已被日本赶超。
开战前三个月,李鸿章预感到这种危机,拟为北洋海军换装21门新式火炮,但因海军衙门与户部意见相左,而不得仅先为“定远”“镇远”两舰购买12门快炮。
《重说中国近代史》检测答案
![《重说中国近代史》检测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00230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5.png)
提示:如果下载使用,可以先复制题目,然后按Ctrl+F进行搜索答案。
谢谢!1.1中西近代史的不同开端1【单选题】根据古代中国的观点,世界中心位于()。
A、陕西西安B、湖北武汉C、江苏南京D、河南洛阳我的答案:D2【单选题】以下哪一西方国家不曾成为西方世界的霸主:()A、英国B、乌克兰C、法国D、德国我的答案:B3【单选题】在清朝中晚期,以下哪一事件标志着中西方彻底失去了和平通商的机会:()A、华若翰访华B、马戛尔尼访华C、阿美士德访华D、张伯伦访华我的答案:A4【判断题】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贸易制度下的政府制定官商。
()我的答案:√5【判断题】1859年,英国公使华若翰进京,并成功面见嘉庆帝。
()我的答案:×1.2鸦片—打破中西贸易结构的不平衡1【单选题】以下哪一年是十九世纪中英贸易的转折点:()A、1820年B、1840年C、1860年D、1880年我的答案:A2【单选题】十九世纪初中英贸易由英国的哪一部门全权负责:()A、众议院B、参议院C、皇室D、东印度公司我的答案:D3【单选题】以下哪一项属于鸦片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危害:()A、白银流入,铜钱衰落B、黄金流入,货币动荡C、白银外流,通货膨胀D、黄金外流,通货膨胀我的答案:C4【判断题】清乾隆帝在位期间曾8次巡幸江南地区。
()5【判断题】鸦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治疗痢疾、咳嗽等。
()我的答案:×1.3林则徐禁烟运动1【单选题】林则徐属于晚清哪一学派的治世能臣:()A、逍遥遁世派B、满汉二分派C、训诂考据派D、经世致用派我的答案:D2【单选题】林则徐禁烟运动又被称为()。
A、十一禁烟B、一八禁烟C、五四禁烟D、六三禁烟我的答案:D3【单选题】林则徐禁烟运动时期,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是()。
A、斯密B、义律C、济慈D、牛顿4【判断题】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不希望禁烟运动后中英两国发动战争。
()我的答案:×5【判断题】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后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2
![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2](https://img.taocdn.com/s3/m/5d133fce360cba1aa811da7b.png)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主义阶段,中国民族危
强租胶州湾
割占或租借地
强租旅顺、大连 强租广州湾
机加深
强租“新界” 、威海卫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的签定
民族危机加深,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 度大大加深
选择题
勿忘国,振兴中华!
-----江泽民
/ 冲牙器
没什么多问多说/略略思考壹下/就写下咯方子/张太医走后/排字琦按照他留下の那各养精固本の方子/仔细地熬制好之后由红莲送到咯书院/她当然晓得王爷精通医理/别会随便喝下那些来路别明の汤药/所以在递上那碗汤药同时附上咯药方子/ 排字琦送上汤药及方子の那天/恰巧就是王爷在怡然居刚刚与水清抛洒咯壹场燕子雨/又乐此别疲地玩起咯壹场您追我夺の热吻游戏の那壹天/自从那顿永生难忘の晚膳之后他就暗暗地发誓:别管采取啥啊法子/花费多长の时间/壹定要唤回水清 の魂魄/他要与她壹切都重新从头再来/虽然现在の情形是他用尽咯所有の办法都没能唤回她の魂魄/但是/他们却是真の从头重新再来/以前の她是杨柳细腰、倾国倾城、聪明智慧の仙女/现在の她是珠圆玉润、普通平凡、傻得可爱の村姑/可是 为啥啊/他非但没什么嫌弃她/而是壹如既往地爱恋她?就因为她别知死活地嫌弃他又老又丑?就因为她口出狂言の/屈尊下嫁/?就因为她胆敢将键子踢到他の额头上?就因为她终于将自己养得白白胖胖?就因为她将燕子诗化作咯燕子雨?就因 为她壹点就通地与他玩起咯唇齿之间の游戏?壹想到她最后问出来の那各傻问题/他就止别住地想笑/以为那各热吻就能怀咯身孕/还担心肚子太小/装别下两各小小格/是别是以前の她实在是精明得太过头咯/连老天爷都看别过去/就来惩罚她/让 她下半辈子变成壹各笨头笨脑の傻诸人?傻就傻吧/傻
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教训
![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7e01e5f0844769eae109edca.png)
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教训作者:戚永卫赵德耀韩凯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6期戚永卫赵德耀韩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大规模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日甲午海战,是整个中日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妥协退让,消极保守,造成被动挨打局面;(2)行动计划泄密;(3)用人不当;(4)战术机动失误,不能扬长避短;(5)指挥不统一,兵分力单;(6)没有组织严密的作战协同和确定共同的作战目标;(7)消极的株守海港的作战方针。
【关键词】中日;甲午海战;教训0 引言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过去了120年,两个甲午年,两个轮回。
按照当时清政府的军备,中日海军力量差距并不大,但北洋海军却惨败,所以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这场战争,总结这场战争的教训。
1 中日甲午海战的爆发1894年7月25日7时52分,在朝鲜丰岛海区,日本舰队突然用突袭的方式,炮击中国运兵船,拉开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帷幕。
其间经过了黄海海战和威海海战,先后持续200余天,最后以北洋舰队惨遭失败,全军覆没而告结束。
2 妥协退让,消极保守,造成被动挨打局面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
古今中外,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而甲午海战却执行了一条消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因而全局被动挨打。
保船制敌是消极防御的思想基础。
在掌握海军作战指挥大权的李鸿章看来,盖今日之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因此只能实行保船制敌的方针。
怎样保船?怎样制敌?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只能采取避战的政策。
怎样才能制服敌人呢?就是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寇就不敢轻与争锋,也就是用吓唬人的办法就可以制服敌人了。
殊不知,威慑必须以实力做后盾,你的底细早已被日本在华的数以万计的间谍和特务所知,在敌人对你的底细了解的一清二楚的情况下,又有什么威慑可言呢?丁汝昌曾提出,与其安坐而待围攻,曷若僭师而起,迎头痛击。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50463feff9aef8941e06a5.png)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甲午战争观后感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
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
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
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
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甲午战争观后感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
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
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
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54a46eb14791711cd791753.png)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一)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
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
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
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
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
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
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
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
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
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
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
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二)“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
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
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
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
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7单元 第16讲 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7单元 第16讲 学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8d2db127d3240c8547efc8.png)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在华代理人。
(2)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领导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并日益深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觉醒与探索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主旋律)经济(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在华投资设厂、筑路、采矿等高潮。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服饰、礼仪、交通、通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16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2)主要战役:021894年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之战→1895年03威海卫战役。
(3)结果:清军惨败,签订《04马关条约》。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精品6篇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精品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bc22a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2.png)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精品6篇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篇1《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
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
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
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
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必须要打掉倭寇。
”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齐,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甲午战争》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篇2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也慢慢地变得不再平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样感觉,其中有对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的愤怒,有对大清国贪腐不知国之将亡的失望,有对一心救国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看走向失败勇士们的惋惜,更有对泱泱大清王朝却被侵略者如此不堪一击打败的心痛......观看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流泪了,我内心再怎么为参战的勇士加油也是徒劳,历史已经注定,我们败了,败了。
我在想是什么让这条东方巨龙如此的不堪一击,难道它真的是沉睡了吗?正如电影中所表达的,每一场战役都会改写两个国家的命运,重写他们的历史。
世界万物都有一个定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腐败落后的必将被历史推翻,换一个角度想,甲午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它用鲜血给了世人一个沉痛的教训,它唤起了更多人们的爱国情节。
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清朝更多钱财还不断地流向贪官污吏流向那些华而不实的面子装饰,也许大中国的朝政还掌控在那垂帘听政的太后手里,也许慈禧高官们还在夜夜高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我想若还是这样,给我们沉痛打击的远远比这甲午海战来得更猛烈。
所以用另一个视角看甲午,我们应该谢谢它带给我们的打击,它敲醒了我们的脑袋,让我们变得更加的顽强,更加的坚不可摧。
高一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cc284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9.png)
高一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个小题,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中国古代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2.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3.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命令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5.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A.消灭六国 B.制度创27.2012年3月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宣布鉴于名古屋否认“南京大屠杀”,原定举办的“日本文化周”活动将推迟举行。
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28.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丙同学: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9.《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0.史学家认为:“德源(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电影甲午战争有感500字
![电影甲午战争有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bf2c71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1.png)
电影甲午战争有感500字观看电影甲午战争有感500字<一>这部电影主要说的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公然击沉我国船只“高生号”,并于一八九四年在中国领海公然挑衅生事。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极力主和。
日本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百姓平民们无辜遭难。
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官兵和威海百姓,应对日寇的嚣张气焰,毫不畏惧,坚决要求和日寇作战。
但李鸿章借口保存我军实力,多次拒绝官兵的请战要求,邓世昌还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
日寇不宣而战,爱国官兵和百姓住战声一浪高过一浪,李鸿章被迫启用邓世昌。
北洋水师总兵刘布蟾贪生怕死,在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使北洋舰队旗舰被日本兵击沉。
邓世昌率领“致远”号代替旗舰指挥作战,全舰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本军旗见“吉野”号。
战事越发越激烈,但我军弹药却已用光。
作战形式十分不利。
邓世昌决定,直接硬撞敌舰“吉野”号。
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这部电影是我国历史上的杯具,邓世昌爷爷的英雄本色:他忧国忧民,他能够冒着杀头的罪名向洋鬼子们开枪开炮,我心里真是痛快,打得好!灭了洋鬼子的嚣张气焰,震我国威。
但看到方大人向洋人投降,举白旗,我很愤怒。
清政府太腐败了,方大人也丢了我们中国人的脸。
邓世昌爷爷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邓爷爷一样,勿忘国耻,振我中华!观看电影甲午战争有感500字<二>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
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
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可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并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
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悲剧人物:甲午风云中的李鸿章
![悲剧人物:甲午风云中的李鸿章](https://img.taocdn.com/s3/m/1362bc6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1.png)
悲剧人物:甲午风云中的李鸿章
马敏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5(000)019
【摘要】作为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之一,李鸿章个人权威的与日俱增与大清国在铁路、电报、教育、军事等领域的渐次近代化基本同步。
因此,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回顾,也就能大致刻画出整个大清王朝的跌宕起伏。
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既是李鸿章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为大清国家前途的拐点。
【总页数】2页(P148-149)
【作者】马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2.41
【相关文献】
1.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对日外交思想 [J], 张章
2.甲午至庚子时期的荣禄与李鸿章 [J], 马忠文
3.试述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与军机处的争执 [J], 张硕
4.中国近代史上的悲剧人物李鸿章 [J], 王龙光
5.“着鞭”之争:从中日涉朝外交看甲午战前李鸿章因应之误 [J], 黄飞;金光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07a33b9bceb19e8b8f6baee.png)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
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爆发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据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的研究,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
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率领大量留学生到长安、洛阳留学,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诸如文字、儒学、佛学、法律制度、行政体制、文学、庙宇建筑乃至京城设计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
16世纪末期,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后,他的野心膨胀起来,想要征服琉球、台湾、菲律宾,还要征服朝鲜和中国。
丰臣的这种主张一直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
19世纪80年代,“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谕吉极力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与舆论准备。
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
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南部失败后,于1879年吞并琉球。
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
直到1888年,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
日本随即把目光转向朝鲜。
日军派军舰到朝鲜釜山海面进行测量,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
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强迫朝鲜订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
这个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1884年12月初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
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八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3《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历史
![八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3《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39e26d0453610661fd9f4be.png)
2021/12/12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化为 程什 度么 大说 大《 加马 深关 了条 ?约
》
的 签 订
使 中 国 半 殖 民 地
学习 与 (xuéxí)
探究
(qiāndìng)
➢ 日军占领台湾,便利了日本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略,也刺激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加剧了中国的财政危机,加重 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而日本利用赔款,迅速发展(fāzhǎn) 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加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郑成 功收复 台湾
设置 台湾 府
1662年 1684年
设台 湾行 省
1885年
《马关 条约, 割台湾 给日本
1895年
2021/12/12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fēnxī)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1、
火炮
北洋舰队 180
速射炮 总排水量 平均航速
27 34496 15.1
1.《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____1_8_9__5_年4月;地点(dìdiǎn):日本__马_关______; (2)双方代表 中国的__李__鸿__章___和日本的___伊__藤__博__文; (3)主要内容
2021/12/12
第五页,共四十八页。
维新(wéixīn)变法运动
1.公车上书(shàng shū)的内容
3
维新(wéixīn)变法运动
2021/12/12
第三页,共四十八页。
甲午海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_____朝___鲜_、侵略________朝_、鲜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 _________朝国鲜都汉城,接着(jiē (xzcihhāeán)o),又发动侵华战争。
姜鸣 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负有三大历史责任
![姜鸣 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负有三大历史责任](https://img.taocdn.com/s3/m/f3576be384254b35eefd348e.png)
姜鸣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负有三大历史责任>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
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1894年的9月,日本海军和北洋水师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如今,一百多已经过去了,但是人们仍然会记得当年甲午海战的那种惨烈场面。
而且人们也仍然会在思考,当时号称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到底败在何处。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着自己的答案,而有一本书名字叫做《龙旗飘扬的舰队》。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就用现代意识来审视历史。
对中外海军进行了比较研究。
而同时,对于海军的发展策略,对于清朝政府,对于清流政治,也进行了自己的分析。
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姜鸣先生。
你好,姜先生。
姜鸣:你好。
主持人:请坐。
主持人: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姜先生的背景。
我这里给大家介绍的简历相当地简单,因为这是我们在网上能够查到的惟一的资料。
姜鸣先生是在1957年出生,1984年的时候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现在是在中国银河证券公司上海总部担任总经理。
出版的著作,除了刚才我所提到的《龙旗飘扬的舰队》,还有《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以及《被调整的目光》等等。
主持人:姜先生在了解了您的简历之后,我想大家可能会有一个觉得非常特的地方,那就是一方面您是银河证券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在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
而在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历史学家,而且还有很多本的这种历史的专著出版。
不知道金融和历史这两者毫不相关之间,您是怎么找到一种其中的内部的关联。
姜鸣:我是1984年离开学校的,离开学校的时候,实际上我也没有从事学术工作,我当时是到机关工作了,我曾经在上海市委组织部还工作了一段时间。
然后呢,就在九十年代初,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证券市场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我就转到了证券行业。
对我来讲,证券是我的一份职业。
历史研究是我的一个兴趣。
这个兴趣对我来讲也是保留了二十多年,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当时老师就组织过一个学术沙龙,在这个沙龙里,很多同学都想来研究中国近代的军事史。
甲午战争的反思
![甲午战争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26fe045cf84b9d528ea7a80.png)
甲午战争的反思孔庆东(本文刊载于《军事文摘》2014年9月号)今年是公历2014年,农历又逢甲午年。
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又要回顾两个甲子之前的那个甲午年,回顾那场中日之战。
10年前,我以嘉宾身份参与陕西卫视的“开坛”栏目,在北海舰队的甲板上,做了一期纪念甲午110周年的节目,叫做“跨越百年的伤痕”。
10年后的今天,整理当日的发言,原来的感慨仍在,也萌生了一些新的思索。
甲午之战的准备。
新中国的两代人,都熟悉毛泽东的这句话,叫“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本来努尔哈赤也是懂得这句话的,他的子孙玄烨和弘历也懂,但十代以后的子孙,似乎就不懂了。
甲午这一仗,从大清海军来说,可谓是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而日本的海军,早就下决心要和北洋水师决一死战,他们做了方方面面的充分准备。
据我所看到的材料,日本海军在训练的时候,重点目标就是要打沉“定远”舰,他们把“定远”作为自己的假想敌。
日本陆军在练习拼刺刀的时候,靶子上面画的是李鸿章的头像。
全国上下以打败北洋水师作为一个宏大的目标。
而相反,大清一方,根本就没有主动求战的理念,没有敢于亮剑的战斗意志,当然,更没有决战必胜的信念。
战术素养与训练。
说到准备和把握,这就涉及到平时训练的潜在问题。
比如我们多年来一直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材料,说当年日本军方拜访北洋水师的时候,发现北洋水师官兵在大炮上晾晒衣服、炮筒里面灰尘很多等等。
近年有一些专家反驳这些传闻,说这些都是缺乏依据的“段子”。
这些“段子”的真实性也许有问题,但从本质上批评了大清军队的训练水平,见微知著,从非常小的细节上,反映出大清军队整体的战术素养比较差。
细节上的反驳,无力改变整体评价上的尴尬。
中日战争意识。
今天颇有些人,跟着西方和日本的舆论,说中国的军费过高了,威胁到世界和平了。
这些人似乎不懂得,战争的准备,是在和平时期就必须“天天讲月月讲”的。
回到当年,说到整体的战争准备,添船换炮这样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理念,在日本能够从上到下贯彻下来,而大清这一边,就不能得到有效贯彻。
甲午战争读后感400字五篇
![甲午战争读后感4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40c0d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4.png)
【导语】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滋味。
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的启迪。
下⾯是⽆忧考整理发布的“甲午战争读后感400字五篇”,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篇⼀】甲午战争读后感400字 今天下午,爸爸让我看了⼀场电影,叫⼀⼋九四中⽇甲午⼤海战,这是中国近代的⼜⼀个耻辱。
看完甲午海战的电影后,我深有感受,就好像穿越了⼀百⼀⼗⼋年前的历史,让我“看见”了⼤清晚期的⼀些故事,看见了那时清政府的腐败,⽆能,⼀⽀当时在世界前五名的北洋海军怎么会被⽇本击沉呢?有三种可能,⼀、慈禧太后挪⽤海军费⽤给⾃⼰过寿;⼆、没有买吉野号;三、没有了炮弹。
⼀⼋⼋三年,他们亲⾃驾驶着那两艘巨⼤的铁甲舰有多么⾃豪,但是他们不知道中国还⾯临的⼀场巨⼤的灾难,⼀⼋九四年,这场战争让李鸿章吓破了胆,对于我个⼈来说,这场战争的英雄只有邓世昌,他的于舰同存亡的精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驾驶的致远号上有许多门⼤炮(305门主炮)但炮弹都不够,于是他就下决⼼撞沉吉野号,但还是被炸沉了。
中国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耻辱,让我们牢记在⼼,今后长⼤了再来报答祖国,献出⾃⼰的⼀份⼒量。
【篇⼆】甲午战争读后感400字 今天下午看完了陈舜⾂的历史⼤作《甲午战争》,虽然是⼩说,但是作者却写得⼀波三折,使读者看得津津有味⽽不厌烦。
历史⼩说是最难写的,许多⼈写的历史⼩说使读者看着不知所云,⽽陈舜⾂则不同,他能将复杂的历史⼈物写得栩栩如⽣,袁世凯的专横狡猾,李鸿章的⽼谋深算,⾦⽟均的理想主义,他们的性格⽆⼀不跃然纸上,活灵活现,这正是陈舜⾂的写作风格,他没有把⼤量笔墨⽤在⼈物对⽩上,相反,他对历史⼈物的⼼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作了详细、深刻的剖析,所以即便⼈物对⽩甚少,读者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也能深刻把握住⼈物的性格特征及所处历史背景。
陈舜⾂是写推理⼩说出名的,这也难怪他能如此深地把握⼈的⼼理活动了。
我第⼀次听到陈舜⾂这个名字,还以为他是⼟⽣⼟长的中国⼈呢,其实他的祖⽗、⽗亲都是中国⼈,⽽他不过是出⽣于⽇本,算是半个⽇本⼈吧,不过也正因为他的⾎统是中国⼈,⽽在⽇本出⽣成长,所以他对祖国的历史能从⼀个客观⾓度去观察,尤其是他成长在和中国⼀⾐带⽔的国家——⽇本,所以更能理解这两个国家的相同和不同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2)
当时清政府雇佣的一个英国雇员,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赫德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
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这就是当时清政府雇佣的一个英国人对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那种改革的状况,社会的状况,所做出的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矛盾,在朝鲜爆发,并且马上就要上升到一种军事冲突的边缘,李鸿章是不想打仗,李鸿章主张通过国际调停解决朝鲜危机。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三条。
第一条,他心里明白,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不能被打一场仗来搅和。
这是中国政治的最本质的那一部分,就不想打仗。
第二条,他深知中国前三十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座纸片糊襟的破屋。
实际上不足以战胜日本。
第三条,他不愿意在这种没有把握的决战中消耗自己的实力。
但是,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角,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北洋海军的指挥者,李鸿章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也负有直接的和无法推卸的责任。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我认为至少包括外交、用人、军事三个方面。
第一,从外交上看,客观地讲,李鸿章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对于中国当时所处地位认识得较为深刻,并且不断地做出改革回应的先行者。
他目睹时局艰难,从承认中国国力和装备不如外国出发,立足忍小忿而图远虑,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可惜,弱国无外交,从甲午战争开始之前到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几乎所有的外交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想用以夷制夷,利用外国的势力来玩弄平衡,但对时局的错误判断,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不甚了解,所以他的结果总是被别人玩弄。
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耽误了战备和时机。
第二,从用人上分析。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干部准备,人才准备是极为不足的。
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西方社会的变化,对于中国以外,当时就是很现代化的一个西方世界,是完全隔膜。
仅凭激烈的言论其实不能治国平天下。
这里举一个例子,当时清政府第一批派往欧洲留学海军,是选了七个人,这七个人到了德国以后,学习军事,中国驻德国的公使就发现说这几个人在德国不遵守纪律,老是犯事故,出去赌博,笑话实在很多。
当时一个德国人就问他,说你们怎么派这样的人到德国来留学啊?李苞,就是中国驻德国的公使,回答说,这种当兵的人本来就是无赖子弟,本非上品。
就是说这些人,不上品的人就是当兵的。
那个德国人马上就问他说,你们中国派这样的人离国七万里,到德国来留学军事,怎么能够这么轻率?如果我把你这种答复告诉了德国海军部,那你们这七个人不是更被看不起吗?这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留学西方的一个基本看法,和西方人对中国派这样的人去留学的一个非常大的疑惑。
李鸿章在用人当中,一方面用了这样一些刚刚从毕业的人,更多的是用了一批当年跟随他淮军打仗起家的一些部属。
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说这些人同李鸿章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当年是共患难,现在是共享功名。
徇他私情,展转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机偾事,贻误大局。
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我们看到中方的前线指挥官大多数的将领和官员的表现,大都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
战争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是我们谈到他的用人。
第三,从军事上我们也可以分析北洋海军的运用,李鸿章对于自己亲手创建的这样一支战略打击的力量,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知道,19世纪是一个海洋的世界,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而称霸世界。
美国人马汉提出了海权概念而震动了世界,也推动了美国在世界上的称霸。
日本把大海看成是通往中国大陆的桥梁,把争夺制海权作为掌握对中国作战的主动权,所以他是一直在主动寻求同北洋海军的战略决战的机会。
而中国呢,中国海军是把海洋看成防御的屏障,把海军消极地看成是运输船队,运兵船的护航力量和陆地防守的一种辅助。
我们从甲午战争中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乃至战争间隙中的海军运用,看到辽东的反登陆作战,东的反登陆作战,刘公岛的保卫战,这些失败全部都体现了海军战略失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