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

合集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

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

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历史教学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家国情怀是指对于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归属感。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首先,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

历史教学中,把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融入教育中,有助于让学生积淀起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祖国的大事记、英雄事迹和文化传统,能够加深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爱国意识。

其次,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态度等方面的素质。

历史教学注重家国情怀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大环境和文化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再次,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体悟到祖国的荣辱兴衰、人民的疾苦悲喜,从而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学生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文化素养。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应该从爱国主义的高度,把祖国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讲授、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深沉而强烈的感情,这种情感往往表现为对国家的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爱与尊重,使他们不仅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自豪,从而收到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育效应。

首先,家国情怀是和历史教学紧密相连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发展、兴盛和衰落有关,例如烽火连城的战争、玄武门之变、洛阳的常见盗贼等等。

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不仅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对国家和民族的现状、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

其次,家国情怀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相对轻松地教授一些爱国故事和爱国名言,如《岳飞传》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论语》中的“爱人者,人恒爱之”,《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这些故事和名言能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了崇敬和敬意。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历史教学中不要单纯地讲述历史事件的出现和发展过程,还需要以肯定的态度阐述民族对历史的貢獻,在必要的情况下,不应回避历史中的悲惨故事和悲剧,以此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国家和民族,并促进学生形成较好的家国情怀。

再次,家国情怀的渗透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谣、故事、传说等。

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华,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人类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从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能够看出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些都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一种属于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最后,家国情怀渗透的水平与教师的教学效率密切相关。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剖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剖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剖析【摘要】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历史、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

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和历史担当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注重学生情感认同的建立,加强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得到持续关注和推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影响、内容、民族精神、国家认同感、文化传承、历史担当、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并对自己的国家有所归属感。

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国家的发展历程、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国家的重大事件,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每个人的责任和努力密不可分。

这样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热情和动力。

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重视家国情怀教育,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家国情怀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与文化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影响和引导。

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家国情怀是指对自己的国家和家乡的热爱和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和家乡的责任和担当。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探讨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历史教材对渗透家国情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材应当选取一些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内容,例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英雄人物的事迹等。

教材中应当突出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民族的坚强,激发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也是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祖国和民族有关的主题活动,如祖国的颂扬、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展示等。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关怀。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也是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开展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

还可以利用游戏、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追求。

在当今社会,面对世界风云变幻、国家处在强盛兴旺的历史时期,渗透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光辉历史,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只有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才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德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28 学法教法研究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

如课堂中组织中小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公约”;开展上网调查;开展网上道德讲座;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对待“网上垃圾”。

学校还可以开展“争做网络文明使者”活动。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新课改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信息教育范畴,或纳入到校本课程的范围,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课程方案,使中小学生尽可能得网络之利而避其害。

四、结语德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过去,我们过多依赖于传统德育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中小学生德育观的生成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如今国家的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应当找回中小学生在传统德育方式指导之下,德育素养和人格素养缺失的那部分,通过结合实际推陈出新,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2]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16.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

知识是基础,学科能力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

具体能力要求的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学会了正确地对待历史,也就学会了正确地对待现在和未来。

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另一个方面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

价值观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求真、证实的过程,影响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意识中和情感价值观密切的相关的内容更多。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而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对家国的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学校和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本文将从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突出中国历史的丰富多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家历史的整体认识,更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培养他们对家国的认同感和热爱。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教授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唐宋明清时期的盛世,以及近代的历史事件等,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辉煌,从而产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历史教学还要涵盖国家的困难时期和挑战,例如战争、外敌入侵、民族屈辱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白国家曾经饱受过的苦难,培养他们为国家振兴而努力的责任感。

除了国内历史文化的教学,还应该注重世界历史的教育。

通过世界历史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国家与世界的交往和发展,培养他们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责任感。

世界历史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让他们不仅关注国家的发展,更能够了解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历史教育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古今中外的历史,让历史教育不再枯燥无味,而是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实地考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学生们可以到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实地考察,感受历史的真实和厚重,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家国情怀是指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感、热爱和忠诚,是一种对自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表达。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国学经典、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国学经典渗透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与学生分享。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礼乐教育的重视,他认为“不学礼则无以立”,“不学乐则无以居”。

这些言论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对家国的敬畏和热爱。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经典著作的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历史故事渗透历史故事是历史文化的衍生物,它既蕴含了时代的精神,也凝聚了历史人物的情怀。

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可以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忠诚、爱国精神,激励学生立志报国。

还可以讲述革命先烈如雷锋、焦裕禄等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家国情怀的真正内涵,坚定信仰、勇于奉献、服务人民。

通过历史故事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他们产生对国家的认同和责任感。

三、传统文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括诗词、书画、戏曲和传统节日等。

这些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可以作为历史教学的渗透内容。

教学可以以《离骚》《大风歌》等古代诗词作为素材,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国家的赞美和祝福,引导学生珍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如春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都反映了民族的团结和家国情怀。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珍惜。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家国情怀,是指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感情,是一个人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关注和责任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和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爱国是每个国民应该具备的美德,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和战争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那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物和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和挑战,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历史,尊重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授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学生明白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应被个人或团体的主观意识改变、歪曲。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上的荣辱成败,让学生明白历史上的错误和教训,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和挫折,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屈辱和挫折是如何发生的,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家国情怀的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文明的了解和感悟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文化成就,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古希腊罗马文明,学生可以了解到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探究和感悟能力。

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对家乡和国家有更深厚的热爱和责任感。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培养对家国的热爱和情感。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体验三个方面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选材和教材编排,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辉煌历史和伟大传统,激发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敬重之情。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等。

通过这些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伟大传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可以选择一些启发性的历史故事,如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的故事。

通过这些历史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感,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的民族情感。

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历史事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通过这些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伟大成就,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二、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运用,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辉煌历史和伟大传统,培养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敬重之情。

在讲解抗日战争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抗战英雄人物和战斗事件,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表达,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在讲解中华文明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和核心精神,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自豪感。

还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的方法,通过讨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热爱之情。

初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合

初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合

初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合一、引言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成为当前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合,以期为历史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对家庭、国家、民族的情感和责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了解。

此外,历史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认同,难以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四、初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合策略1.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情感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2.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文化交流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家国情怀是指人们对自己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关心和责任感。

它是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表现,也是维护家庭和国家利益的动力来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启发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国家建设。

家国情怀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增强对家国的意识。

历史是记录家国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家国的发展历程、伟人事迹和重大事件,从而增强对家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和为家国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和关注。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责任感。

历史是人民奋斗的历史,更是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家国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家国振兴的责任。

历史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立志成为有用之才,为家国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发展和问题。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需求,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展览、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家国的发展历程,更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爱国精神的力量。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和国家振兴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爱国活动,如庆祝国庆节、纪念抗战胜利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爱国情怀的力量。

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家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为家国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我国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培养出更多有家国情怀的后继者。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家国情怀是指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初中历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应该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的呢?下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初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国家历史的传承和弘扬。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入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在教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时,可以融入对周文王、周武王及其治国方略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英雄的伟大事迹,从而产生对国家历史的向往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优秀的家国情怀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初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地方历史的教育。

地方历史是家国情怀的重要来源,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之心。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写作和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增强对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历史课程还应该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系列优秀的家国情怀素养。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讲解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典范和家国情怀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了解到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爱国主义主题班会、主题读书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一、引言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深深热爱和无比忠诚的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

二、文献回顾关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教育部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和教师就开始了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研究结果1.利用历史课程内容,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课程中充满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如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国家的辉煌历史、民族的伟大精神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强调和挖掘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家国情怀。

2.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国情怀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回到过去,亲身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验。

3.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研究,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案例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体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通过英雄的事迹,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验。

六、结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将重点讲解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评价
1. 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家国情怀表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体现家国情怀,如是否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等。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参考书。

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历史知识。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国情怀不仅是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珍视和传承。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渗透家国情怀的内容。

家国情怀与历史人物的联系密切,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爱国情怀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憧憬。

培养家国情怀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加强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定义,内涵,渗透,历史人物,影响,学生,培养,重要性,措施,终身发展1. 引言1.1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是一门涉及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国家兴衰的学科,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了解国家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历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历史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借鉴成功的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具备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文化认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尊心。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祖国的兴衰史和民族的命运,进而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更是继承家国文化和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成为有家国情怀的人。

而家国情怀教育则是历史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拥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人的重要途径。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国家、家庭、民族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1.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热情。

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了解祖国的强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发展和繁荣的热爱和期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生命激情和进取心,更好地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

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实践,以下是几种实践方法:1. 增强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多通过讲授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开展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多学科联合家国情怀教育不仅需要历史学科的支持,还需要其他学科的多方面合作。

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与历史学科相互重叠,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打破学科壁垒,更好地传授历史知识和教育家国情感。

3. 文化参观活动文化参观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积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底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学生的家国感情。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尊重和忠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角度探讨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及家国情怀的渗透历史教学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和独特魅力的学科。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感悟祖国的古老文化和伟大精神。

历史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是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1. 真实性和客观性。

历史教学要求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呈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感受祖国的兴衰沧桑。

2. 生动性和感染力。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往往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3. 时代性和启发性。

历史教学要将历史知识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通过利用历史教学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验祖国的伟大,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二、初中历史课程设置中的家国情怀渗透在初中历史课程设置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历史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历史,热爱祖国文化。

1.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感受祖国的伟大精神和文化传统。

2. 课程设置中也应该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件的介绍,让学生深刻了解那些为祖国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和事件。

3. 历史课程也要着重介绍祖国的地理、民族和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1. 多媒体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用丰富的历史图片、文物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和祖国的伟大。

2. 故事讲解。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根本利益所在。

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以及评价该研究对于历史教学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家国情怀是指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忠诚之情。

它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依托的爱国情怀和仁爱普度之心。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情怀。

爱国是民族之本,爱国情怀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它包括对祖国的追溯、对祖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向往。

2.仁爱普度之心。

爱国情怀的内在动机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他人疾苦的羞辱与同情,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希望与执着。

3.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情感认同,包括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对民族性格与特质的认同,以及对国家的认同。

4.历史使命感。

历史使命感是指对自己所处时代责任的认识与心思,对自己所处祖国命运的关心与感悟。

家国情怀是培育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与文化的内在基础,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与长治久安。

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1.注重历史人物的教育引导。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具体载体和典型代表,他们的言行举止、忠诚爱国的事迹和精神风貌等都成为一种高瞻远瞩的榜样。

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学生能够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增强家国情怀。

2.注重历史事件的教育引导。

历史事件是历史的节点和转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祖国的面貌和民族的品格。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学生能够寓教于乐,增强家国情怀,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3.注重历史文化的教育引导。

历史文化是祖国民族的精神粮食,它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学生能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摘要: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中学生作为国家的花朵,国家的栋梁。

能够促进我国的发展。

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拓展他们的知识网络。

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历史。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培养;家国情怀前言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题材,但是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拓展,让家国情怀更好地在历史教学课堂上展现。

历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来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情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着很多的爱国人物。

他们的英雄事迹被撰写在历史课本中,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教师应该深入的挖掘这些爱国事迹,挖掘这些英雄人物,让学生深入的了解。

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这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做成课件,在课堂上使用,用这些事实和道理来让同学们明白爱国的含义,明白爱国对于一个国人来讲有多重要。

比如在抗战时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物。

在我国被侵略的时期,他们在黑暗中不屈不挠,只为护人们群众和国家的安全。

我国有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虽然他们的立场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中国人,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他们携起手来,一致对外。

国民党和共产党他们虽然立场不同,但是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国情怀。

比如邓世昌,在抗战期间,义无反顾的带领军舰撞向日本的军舰,英勇牺牲。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来激发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2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情境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在教育行业中也应用到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作者:王德民赵玉洁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3期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育,历史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21-05家国情怀是人文学科的共同价值取向,无论政治、语文,甚或地理等学科,都可生发家国情怀,比如,盛唐边塞诗歌、近人余光中的《乡愁》等,都属于寄寓家国情怀的典型人文作品。

那么,历史学科如何蕴育家国情怀?本文拟结合历史学科教育特点,就其课程功能、学科内涵、培育准则与策略等作具体探讨。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不同时代、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话语形式与学科内涵。

远古时代的历史教育口耳相传,“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藉草,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听者则娓娓忘卷,兴会飙举,其间有格外奇特之情节可歌可泣者,则蟠镂于听众之脑中,湔拔不去,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已,其事迹遂取得史的性质”,①历史教育充盈着尊崇先辈英雄、维护群体团结的部族情感。

商周时期,历史教育与政治、宗教合而为一,“教字从孝,他们要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先的崇拜,效法祖先的德政”。

②秦汉以后,历史教育“渐渐以儒学为宗,教材也都以经学为主,因而在教育中就出现了经史不分的现象”。

③史学与经学相表里,经学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等诸如天下、国、家一体的中国式“家国情怀”,成为历史教育的核心精髓。

古代中国家国同构,“天下观”遮蔽了“国家观”,儒学的忠孝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家国情怀的内在价值与内容。

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将君主之“国”与百姓之“天下”作区分,生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沿循对“国”即君主朝廷的批判,伴随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晚清的现代“国家”观念应运而生。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作史者不能局限于朝廷,更应关注全体国民,因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

”①夏曾佑在其历史教育著作《中国古代史》中揭示推翻专制统治以救国,批判君主专制致使中国“二千余年间所受之祸,不可胜数”。

②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历史教育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强调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强调中华民族统一的国民意识”。

③概括言之,近代以降的历史教育突破了“君即国家”、爱国即“忠君”的传统观念,并将批判君主专制与倡导天下为公联系起来,此种挽救民族危亡、提升国民能力的批判意识,依旧是“家国情怀”的一种表现。

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家国情怀在不同时段又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教育强调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发扬民族自尊心,排斥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的偏见,反对把爱国主义跟国际主义割裂开来。

④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教育增强了国际视野,但更强调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⑤进入21世纪,历史教育注重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⑥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更进一步聚焦为“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等。

综合地看,家国情怀既有时代性,又受社会主流观念、教育价值功能等多重复杂性因素的制约。

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随着不同时代转换,历史教育主旨差异而有不同的价值指向与内涵。

当代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显然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有着本质差异。

仅就“国家”观念而言,现代“国家”观念是随着近代民族国家兴起而产生、且不断丰富完善的,它與传统文化中“国”的观念存在根本不同,而当代历史教育中的“国家”观念又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那么,如何看待当代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倘若考虑历史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学科语境,当代历史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学科内涵就不能不成为一个研究议题。

“一个具体的研究议题有其特殊的相关框架概念,我们只能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框架概念才能真正地触及和深入问题的实质”。

⑦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是基于当代中国“立德树人”教育主旨下如何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出的,是针对学生的、与历史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学科内涵既要指涉对国家的情感维度,又要与历史核心素养紧密相连,至少应涉及以下方面:其一,国家“疆域”时空观念中的情感认同。

疆域是国家的必要构成条件,疆域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

疆域认同是国家疆域与情感认同倾向的耦合体,它既是对国家领土的现实性感知,更内含对“乡土”“故土”的情感性依恋。

“因为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与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直接互动,而且这类地方认同对于自我的建构至关重要,个人有形成这类认同的基本需要和自然倾向”。

①“乡土”地域是国家疆域认同的起点,如此的“地方”是从乡村、县、省到南方、北方、东北、西北等地域的动态概念,且正是这些程度不一的动态时空概念,描绘出一个从下到上的国家疆域“地图”。

不仅如此,作为整体的国家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权更替亦会导致国家疆域的动态变迁。

作为历史初始时期民族发源地的核心地域,根本上构成了国家疆域认同的基底,国家疆域认同正是在如此不断迁延的历史时空观念中得到持续性构建与强化。

其二,国家“民族认同”的历史理解。

民族认同是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及其民族身份的确认,是某种层次的亲属与血缘情感的延伸。

此种情感既是内生性的,同时又伴随民族发展而具有可塑性。

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既存在交流、互动,又有差异与矛盾,尤其在国家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民族冲突与战争,会导致民族间的隔阂与对立,对建构国家层面的“国族”认同构成阻挠与障碍,对其亦需要历史地理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其主流乃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②由此,需要超越民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历史地理解中国境内各民族对塑造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贡献。

其三,国家“文化认同”的历史阐释。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心理与思想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向心力的精神之源。

文化认同基于并超越民族认同,是对各民族的传统记忆、象征符号等文化基因的共享与凝练。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认同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质: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既是“家天下”概念,也是一种以华夏“礼仪”为主、贯通天地人一体的人文国家观念;近代“中华观”既是对“家国”观念的超越,也是民族危难、亡国亡种境遇下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与呐喊;现代“中国观”则融入了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观念的淬炼与升华。

不同历史时段的“中国”文化认同特质,需要持续性的历史阐释。

其四,国家“政治认同”的历史评判。

政治认同是对国家基本制度、发展道路及政府合法性的认可与支持。

国家政权的建立与维持,一定程度上与其所对应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成内在契合,尤其体现于对历史条件的适应。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③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需要尊重历史事实,从历时维度评判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的历史条件,理解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先天不足”及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历史性选择。

以上揭示了当代历史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学科内涵。

由此可看出,从历史学科教育角度,涉及家国情怀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早期国家文明起源、夏商周至其后古代中国疆域形成及演变;由尧舜禹“部族国家”、夏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国家”,至其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演变及其民族认同的历史理解;由古代中国“天下观”,至近代“中华观”,再至现代社会主义“中国观”的“文化中国”的历史阐释;救亡图存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先天不足”及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

上述内容阐释了当代中国的国家疆域、民族、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历史性形成,由此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乃至重要历史制度等,构成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内容。

当然,从内在看,家国情怀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诉求,其培育须遵循以下准则:一是要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国内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家国情怀的主体性依托。

中国古代史教育内容中,由夏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国家”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变,主要涉及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融合等历史活动,而如何把握对这些活动的评价标准,则深刻影响着国内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它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由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互交往、吸纳,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汉民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平等成员。

所谓“五胡乱华”“汉化”等提法,都是站在汉民族立场上提出的,是需要予以摒弃的。

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要将其视为中华民族中的平等主体。

比如,宋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活动交融的凸显时期,这一时期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党项民族建立的夏、女真民族建立的金、蒙古民族建立的元,都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要坚持国家“文化认同”的历史阐释同一。

国家“文化认同”既是历史与文化的历时性积淀,也是现实与文化的共时性阐释,是“历史和文化这个整体在现实中的对意识的重新构建,是时代精神通过‘当下社会性话语’的断裂和重组”。

①文化“中国”既涉及古代的文明“中国”,又指涉近现代的精神“中国”,它们构成家国情怀的精神基质与思想来源。

古代的文明“中国”是“家国天下”,家国同构,天下一体。

“天下是最高的理想,不仅是适合华夏—汉民族的特称价值,而且是对包括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都普遍适用的普世价值”。

②近现代的精神“中国”是民族国家观念,是古代“家国天下”的近代化转型,“振兴中华”“中华民族复兴”是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

三是要坚持国家“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家国情怀的价值保障,政治认同需要基于唯物史观,辩证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与发展道路选择。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的进程中又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客观上造成了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先天不足”。

由千年专制帝国向现代民主共和转型中,资本主义制度在近代中国的失败及其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既是人类社会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历史辩证,也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价值诠释。

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既是一种核心素养,本质上更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