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800字下面是XX整理的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800字范文,一起来学习学习吧。关注可获得更多内容。
二战,似是一个永不褪色的命题。自一九四五年夏欧洲战火熄灭,日军代表于同年九月二日在美国列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这段深烙人心的峥嵘岁月终告一毕,距今算起业已六十余载。半个世纪以降,后人纪念二战的方式各色不一。有人说,那是一段永无忘怀可能,却难以轻启、娓娓道来的特殊记忆;也有人说,那是一卷满载光荣与梦想、镶着金边的巨篇史诗。
时光流转,往事漂淡。当挥斥方遒的肆意、卸甲凯旋的浪漫复归于平静的现实,时代的强音亦消弭于无形。那些被战争铁骑碾碎的梦,被遏制了绽放、连根拔起的生命,以及被强行改变了轨道的命途,一代人的伤痕记忆这才渐渐浮于水面,连同陌路同行相依取暖的点滴温情,就这样在历史细致入微的长镜头下,缓缓地铺展开来。
只是现实的铁栏,从来都不曾稍歇。那些曾经与青春相伴、支撑着困境中人前行的信念,那些被留在暗处独自品味、无从诉说的坚持与孤独,在这个喧嚣浮躁、讥笑理想的和平年代,也忽然有了更多被提及的价值。
人之战役,战役中人。
一九三一年初秋至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于今已
成为历史陈迹,在二战浩如云烟的篇章中,这一页的影响力也远不如珊瑚海战役、诺曼底登陆等名役那样的重。虽然西班牙战场曾担负了欧洲战线序幕的角色,可意义虽重,没有二战样板戏那般具备摧枯拉朽、惊心动魄、可供再加工的戏剧化元素,作为以战争为主要旋律的文学作品,它无疑不是最佳的选择。战术的精妙绝伦,局势的百转千回,在这册《丧钟为誰而鸣》里,并无更多着墨,海明威之所以颠覆了传统史书自上而下的“俯视”叙事观,轻“战事”而重“人情”,一是以战争本身为主角的作品已然俯拾皆是,二是战场之上,千帆并进、万炮齐鸣的画外之音,他已然洞悉:战争,是人的战争。
作为军事战略中最小的计量单位,“人”被抽象为没有位格意味的战力代号,战地记者口中毫无感情色彩的死伤数量。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人”的社会属性,一并它的生物属性,都正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海明威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对于在一战中曾投身意大利战场、亲历战火洗礼的他而言,他清楚地知道,沉溺麻痹来驱散萦绕心头的阴霾,不过是变相的饮鸩止渴。唯有去窥察被集体主义历史观所湮灭的人性幽微,重新去解读战局中人随战势起伏而跌宕不安的心境,在纷乱战火之中梳理出他们荒诞不经的行为逻辑,自下而上地解构庞大的战争机器,才能让反战文学更具反战的说服力。
《丧钟为誰而鸣》是海明威写作生涯之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从头至尾横跨的时间维度却只有三天(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时间局促,并不影响海明威在节奏的控制上张弛有度,行文从容流畅,毫无仓促之感。故事讲述发生在马德里西北部——瓜达拉马山脉的敌后武装区中,义军历尽千辛、成功执行的一次爆破任务。时值政府军击溃意大利侵略军,挽回颓势,首度马德里稍获喘息,共和政府将领戈尔兹正欲对占领瓜达拉马山头的叛军反动进攻,以此截断敌人的增援路线。美国志愿军罗伯特?乔丹被戈尔兹将军委派至敌后深山,与游击队接头,待正式进攻打响,炸毁一座负责敌军物资运输的铁桥。在遭遇了奉行犬儒主义、“狐狸原则”的游击队首领巴勃罗的干扰,以及队中其余队员的竭力协助(包括老向导安塞尔莫、巴勃罗的老婆比拉尔、聋子圣地亚哥等人)之后,炸桥任务终于在剑拔弩张的紧要关头坎坷完成,罗伯特也在敌机敌骑兵的炮火之下因公殉职。
正义、果敢、冷静,罗伯特?乔丹这个人物汇集了海明威反战系列作品中所有能够彰显男子汉气概的要素。最终舍生取义的归宿设定,也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于英雄光辉形象的预设心理。但仔细端详之后,可以辨别得出,和《老人与海》里他所塑造的硬汉渔夫圣地亚哥不同,罗伯特的硬气和粗犷,并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意味。在战前曾是美国蒙大拿大学西
班牙语系一名青年讲师的罗伯特,他的身世与经历更让人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米勒上尉,温文尔雅的教职工作者,阴差阳错因战火折磨被改造为一尊战争机器,压抑私念,听令服从。执行决策的果决,处惊不乱的冷静,即使再严不漏风,都会有倏忽闪过的一丝犹疑,哪怕至短至暂,皆让人泛泪唏嘘,英雄也有“演”累的时候。
罗伯特惯于在闲暇之余饮酒自酌,躲避清醒时刻的孤独,在酒酣耳热的幻境之中体验片刻的宁歇;他自称毫不迷信,却在任务成功前避谈不吉利的字眼,对比拉尔随性拈来的占卜也是耿耿于怀,静若止水的外表下蕴藏着被心理暗示所压抑的不安与躁动。和玛利亚速成的爱情也是这般,这位曾遭强暴蹂躏、后被游击队救起的战争遗孤,唤起了罗伯特怜惜和爱慕界限难定的情愫。冷彻入骨的寒夜,相依相偎的情人互诉衷肠,无声的默契让两人不愿开口戳破,言之凿凿的承诺将因流变莫测的时局虚妄如影,乃是因为当下的赤诚已是无限的快慰。时光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静静流淌,疲乏中悠悠地沁透着纾缓的快意,空气中仿若响起了加泰罗尼亚的歌谣,轻奏的和弦,重音的弹拨,悠扬灵动。如约而至的梦境终于姗姗降临,一切诗意的憧憬化为云烟。
明净、空旷、蔚蓝的天空在书中出现过不下数次,这位无声的配角俯瞰而下,见证了每位主角向往美好的纷呈心绪。比拉尔追忆起战前在巴伦西亚生活的过往,如数家珍。绷脆
多汁的甜瓜、盆子里成堆的鳗鱼、冰凉的大罐啤酒,在阳台上挂着细木条帘子的屋里做爱。与亡故前夫菲尼托共同缔造的甜美回忆,悉数泛上心头,不禁泪盈于睫。即使风雨飘摇,依然嘴角泛笑,比拉尔转过身去,不再年轻的硕大背影再度消失在操持军务的忙碌之中。
以反派形象示人的巴勃罗,其实也有其顽冥固执的另外一面。在铺展松针的树林里与心爱的马儿交心深谈,他苦恼愤懑,仅对自己和自己人负责,错在哪里。他在罗伯特面前流泪倾诉,昔日被封为“比瘟疫还会杀人”的硬汉,叹息如今的软弱无能。“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如果真要将罪归于一人,那么错在时代,错在宿命,错在“危巢之下,安有完卵”。想起在故乡阿维尔镇亲手策划、私刑处决法西斯势力的那一幕幕,又或许使他重新审视了正义以外的暴力与嗜血?杀戮合法性的崩塌是否加剧了他的怯弱,都已不得而知了。
可以说,《丧钟为誰而鸣》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执着地追寻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有人迷醉于绚丽多姿的过往,有人苟安于风雨飘摇的当下,亦有人憧憬于远不可及的未来,而能否将三者顺利地转化切换,一般是后人奉为褒贬前人功过的圭臬。而我却以为,比起歧见纷呈的品格议论,以书中人的纠结无奈为镜,管窥出那个时代选择艰难的一个缩影,方才是海明威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