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史

合集下载

中国服饰史归纳

中国服饰史归纳

中国服饰史归纳一、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与演变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为了抵御寒冷和遮羞,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制作简单的衣物。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动物皮毛、植物纤维为原料,款式简单,功能单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掌握了编织、染色等技艺,服饰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夏商周时期:礼制服饰的确立夏商周时期,我国服饰进入了礼制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丝绸为主,款式丰富,色彩斑斓。

服饰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贵族阶层穿着丝绸衣物,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而平民百姓则穿着粗布衣物,款式简单。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的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服饰风格各异。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注重实用性。

男性服饰以深衣、短衣为主,女性服饰则以长裙、对襟衣为主。

各国服饰还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秦汉时期:服饰的统一与规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服饰进行了统一规范。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服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交领、宽袖为特点,男女皆可穿着。

官员服饰分为朝服、公服、常服等,等级分明。

民间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款式简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下的服饰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促进了服饰的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流行对襟衣、褶裙等款式。

受北方民族影响,男性开始穿着裤褶,女性则流行穿着窄袖衫、长裙。

佛教的传入也为我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元素。

六、隋唐时期:服饰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交流频繁,服饰进入了繁荣与开放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女性流行穿着胡服、襦裙、高腰长裙等,体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男性则以圆领袍、宽袍大袖为时尚。

同时,唐代还出现了“品色衣”制度,以服饰颜色区分官员等级。

七、宋元时期:服饰的简约与民族特色宋元时期,服饰风格逐渐简约,注重实用性。

宋代流行直身衣、对襟衣,女性喜欢穿着窄袖衫、褙子。

中国服装史 袁仄

中国服装史 袁仄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00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远古服饰概览如果说山顶洞人的骨针史利用了自然,而纺轮和织机的发明,则表明人类开始能运用自然纤维,开启了布帛、服装时代的到来《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中国服饰史书

中国服饰史书

春秋战国服饰 ------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各自为政,一方面 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 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掳掠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 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面竞争的成就对纺织材料、 服装剪裁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 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发明了推陈出新的深衣服饰。 这一时期,围绕社会上层统治者聚合起一个个巨大的消费集团, 列国之间的聘问往还也需要用大量美锦文绣,请盟求和竟然贿 以执针、织紝的数十数百的工奴、工妾。工匠之众、风气之盛, 促使官、私纺织、刺绣高级工艺品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周代往 日“珠玉锦绣不獼于市”的法规终被突破,这就更促进了工艺 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初秋战国时期,不,衣裘冠履,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 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均求贵重。
服装的发展沿革与社会制度 密切相关,材料的讲究、数 量的增多、服用的普遍程度 又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在商 代能穿上丝绸衣服的,可能 还是少数。到西周,虽说周 成王、周公不一定比商纣王 穿着奢侈,可是各地大小邦 国封君的穿衣打扮都有了种 种排场。地方条件较好的, 无疑更有可能把衣服、帷帐、 茵褥做得格外华丽精美。至 于一般平民,身分等级在下, 只能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 毛布衣,穷极的只好草编如 蓑衣的”牛衣“了。
韶 文
------现 代
割 ” 蚕 茧 ----台 北 故 宫 博
贯头衣
贯头衣
贯头衣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 成,周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是一 种概括性或笼统化的整体服装。 从出土的岩画中可以看出,在丝织品出现之 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 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 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 称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饰,起源于汉族的传统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其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明清。

古代汉服的特点是简朴、端庄,注重礼仪。

男性的汉服一般由衣、裳、襦、裳腰、裳袴等组成,女性的汉服则由衣、裙、饰带等组成。

古代汉服颜色单一,主要以白色、黑色为主,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颜色的审美追求。

古代汉服注重尺度和线条的优雅,追求服饰的和谐与平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服开始出现变化。

这一时期的汉服注重装饰和华丽感,衣物上加入了丰富的装饰品,比如绣花、金银丝等,使得汉服更加精致华丽。

同时,汉服的颜色也开始多样化,除了白色、黑色,还加入了红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

隋唐时期,汉服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汉服逐渐走向繁华和奢华。

在这一时期,汉服的款式更加多样化,男性汉服的袖子变宽变长,女性汉服的裙摆变得宽大、庞杂,衣袖也变得宽大飘逸。

同时,汉服的颜色也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素色,而是加入了各种鲜艳的颜色和花纹。

宋代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服开始回归简约与庄重。

宋代的汉服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减少了装饰品的使用,更加注重线条和质感的表达。

男性汉服的袖子变窄变短,女性汉服的裙摆也变得较为简约,重点体现了服饰的曲线美和简洁感。

明清时期,汉服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

明代的汉服继续保持了宋代汉服的简约风格,注重线条和质感的表达。

清代的汉服则更加强调庄重和威严,男性汉服的袖子变得更加宽大,女性汉服的裙摆也更加宽阔,富有雍容华贵的特点。

总体来说,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轨迹和文化内涵的变化。

从简朴端庄到繁华奢华,再到简约庄重,汉服的变化不仅仅是服饰款式和颜色的改变,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之一。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满汉文化交融
在清代服饰中,既可以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看到 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交融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06 近代服装
近代服饰变革背景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政治运动的推动
近代以来,一系列政治运动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服饰变 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服饰与等级制度
唐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等 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体现了尊卑 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观念
服饰与外来文化
唐代服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波 斯、印度等国家的服饰元素在唐代服 饰中有所体现,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包 容性。
唐代服饰注重表现人体美,追求华丽 、鲜艳的审美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审美观念。
服饰与礼仪
02
明代服饰在礼仪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也
有所不同,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
03
明代服饰在审美上追求自然、和谐,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05 清代服装
清代服饰特点
服饰等级制度森严
清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 明显差异,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明代男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以长袍为主,搭配马褂、直裰等。官员服饰根据品级不同,图案、颜 色等有所区别。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包括袄裙、背子、比甲、霞帔等。发饰也极具特色,如发 髻、发簪等。
明代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与身份
01
明代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穿着的服饰在颜色、图
案、材质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代的冠饰商代的冠饰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

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

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

下穿鞋。

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周贵族服饰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和发展。

古代服装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服装的演变不仅受到了时代的变化,还受到了地域、社会地位、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进行概述。

中国古代服装主要可以分为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代时期。

在上古时期,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中古时期主要是唐宋元明清时期;近代时期则是清朝以后至20世纪初。

接下来,将对这几个时期的服装演变进行具体的描述。

一、上古时期上古时期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服装在这个时期主要呈现出原始朴素和神秘的特点。

夏商时期的服装主要是以褐色和灰色为主,主要采用麻布等天然植物纤维制成。

男性主要穿戴褎和裘,褎在古代是一种类似长衣的服装,裘则是一种类似短衣的服装,两者搭配穿着。

女性主要穿着裙子,形制为短衣长裙,也是以麻布为主要面料,样式简单。

此时期的服装主要体现出了神秘、古朴的特点,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

中古时期主要是指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服装演变较为多样和丰富。

唐宋时期,服装的颜色由原来的灰暗逐渐转向绚丽多彩,面料也由麻布逐渐发展到丝绸。

男性主要穿着长袍、马褂、袍襟等,女性则主要穿着襦裙、齐腰衣、对襟衫等。

唐宋时期的服装注重刺绣和服饰的装饰,除了服饰本身,还常常佩戴各种首饰、头饰等。

元明清时期,服装的颜色和图案更为丰富,服饰款式更加多样化,男女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差别。

元明清时期的服饰还受到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服装款式和图案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近代时期近代时期主要是指清朝以后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的服装演变主要受到了社会变革和对外交流的影响。

清朝时期,服装的基本款式依然延续了元明清时期的传统,但颜色更加明亮,图案更加丰富,西方服装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服装也受到了西方服装的影响,开始出现了西式的西装、裙装等服饰。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穿琵琶襟马褂及行袍者
2、马甲
3、裤
裤的形式为高腰,合裆, 裤腿肥阔,穿时裤腰抿掖,以 带系之。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1、衫、袄
2、裙
晚清百褶裙 干裙
3、马甲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民国服饰
• •
男子服饰 女子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20世纪20年代,年轻人开始流行西服。一般乡间和劳 动人民主要还是上着衫袄,下着裤子。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一、原始社会
• 远古时代,生产 力低下,服饰主要 功能是实用,而不 是为了装饰。 • 兽皮服
一、原始社会
• 披发 • 用贝壳、兽 骨、兽牙等做 装饰物。
二、奴隶社会
① ② ③ ④
夏商周服饰概述 殷商时期服饰 周代服饰 胡服
二、奴隶社会
夏商周服饰
多承旧制,有
袄、衫、襦、裙 之制。
三、封建社会
隋唐服饰
• • • • 首服 男子服饰 唐代品官服饰 女子服饰
三、封建社会
首服
初期的襆头 各式襆头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特征:头戴软脚襆头, 身穿圆领窄袖或 窄长袖的袍衫,袍 长及足或膝,下穿 宽口裤,足着软靴。
三、封建社会
唐代品官服饰
三、封建社会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以襴衫为主 特点:为圆领,大襟,袖的大小、宽窄各不相同。衣摆长度从腰身至螺 部长短不一。 颜色多为浅淡之色。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宋开档裤形制图
宋半臂衫与背子图
三、封建社会
辽金元服饰
① 辽代服饰 ② 金代服饰 ③ 元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

历史经历
商代服装 春秋战国服饰
秦汉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宋辽夏金元服饰
隋唐服饰
明清服饰
中国古代的殷商时期开始有了文字,那时的文字绝大多数是象形字,甚至是图画。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见到 衣、履、黄裳、带、袂等反映服饰着装的字样。从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环、耳坠、项饰、笄、梳, 以及丝绸、麻布和铜饰,分辨出精美的饰物和考究的衣物,但这些均为贵族所有。说明服装与服饰体系正进一步 完善。
(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 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 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 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 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 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 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 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 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 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 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 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 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 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 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 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

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饰史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目录1.中国服饰发展2.原始社会服饰3.商周服饰4.春秋战国服饰5.秦汉服饰6.魏晋南北朝服饰7.隋唐服饰8.宋辽夏金元服饰9.明清服饰10.近现代服饰1.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关于衣服的发明,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中国服饰史《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若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

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图1)。

骨针长约82mm,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小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上有长期佩带的磨蚀痕迹。

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

另有25件还用赤铁矿粉涂染着色,联系山顶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铁矿粉粒,或关系一种饰终仪式,还可能是在衣服上着色所用,反映出山顶洞人的某种审美感情。

为了捕猎野兽、对付战争,防避利爪、矢石的伤害,或出于伪装与威慑,原始的兽头帽、皮甲、射、胫衣之类的部件式衣着率先发明,并因此引导出一般衣服。

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因而服装形式发生了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

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贯头衣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胴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是一种概括性或笼统化的整体服装。

其具体形象,在内蒙古狼山地区岩画、甘肃吴家川岩画、山东辛店文化陶器,以及新疆西北边境的岩画上,均有反映,说明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最初的服装是以兽皮、树皮、草席等天然材料制成,仅供保暖和遮挡阳光和风沙。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明的进步,中华民族的服装也逐渐发生了变革,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的服装主要是裹身子,用布料来裹住身体。

典型的是“麻衣”,它是用麻织成的,从颈部到小腿部位,是裹身的一种。

这个时期的服饰也注重色彩和花纹,这些花纹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只是为了美观。

在秦汉时期,服装形式开始多样化。

拜束腰、褶皱等方式影响,服装变得更贴身、修长和有立体感,并且草率地使用成形的针脚来缝纫,制作的服装件数逐渐增多。

此时,由各个地区产生的花纹、样式也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如青铜纹饰、壁画图案等。

3.三国时期至唐朝(公元220年-公元907年)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受到了异族文化的影响,服装风格开始多元化。

其中,三国时期的服装较简单,唐朝时期则更为细致、精美。

女子裙子的褶皱数不一,褶法也不尽相同,衣袖也开始变化,出现了大红袖子,显得更加华丽、富丽堂皇。

4.五代至现代(公元907年-现代)在五代至现代时期,尽管民族服饰不断发展变化,但传统服装元素仍在传承。

同时,随着各种文化和服装走入中国,不少东西实现了融合。

如明朝时期,中原服装与南亚服装结合,传来了裙子、披肩等东南亚风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包容了不同地域、民族风格的融合。

现代社会,虽然大部分人已经穿上了现代化的服装,但是这些古代服装元素在各种场合中,仍然被我们所体现。

各个朝代汉服的种类及介绍

各个朝代汉服的种类及介绍

各个朝代汉服的种类及介绍汉服,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不可遗漏的精髓之一。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尧舜时期,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样式和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了解各个朝代汉服的种类及介绍。

1. 春秋战国时期汉服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服主要是长衣和短褐。

长衣就是道袍的前身,由身、袖、领三部分缝制而成,袖口、下摆和领口处镶有华美绸缎,表现了华贵感。

短褐则是长袍的前身,由小矩形的布料拼接而成,采用深色系,整体朴素简洁。

2. 秦汉时期汉服秦汉时期的汉服整体风格简洁耐看,重点在于剪裁和细节处理。

众所周知,秦朝建国时,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的残酷行为,而当时的服饰也无一幸免,崇尚素雅的汉服风格应运而生。

女子的汉服多使用对襟衣、宽袖和庄重的色调,男子则是穿着长袍、蟒衣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服,体现了大一统的文化内涵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穿着风格也相对豪华奢侈。

特别是女性的汉服,使用了大量的云龙纹、葡萄枝纹、霓虹纹等装饰,细节处理也更为注重。

男性则多使用高冠、细袖、短衫等服饰,衣袴幅度越来越宽。

4. 唐代汉服唐代汉服堪称汉服发展历史上的巅峰之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首先是“衣冠伦敦”,即规定男子穿戴必须遵循的严格规定,其次是“袍褶长,裙襖大”,强调服饰尺寸应该比人的身材大,并且多使用四马褂、直筒袖的服饰。

至今人们依然钟爱这个时期的汉服。

汉服发展至今,多种多样的样式和类型已经涌现,而每一个时期的汉服,都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分文化遗产。

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汉服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发展史
• • • • • • •
原始 商代 周代 战国时期 魏晋 南北朝 唐代
• • • • • • •
辽代 金代 元代 明代 清朝 近代 现代
原始 •
动物的毛皮 是人们服装 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 绳、线,可 能用动物韧 带来缝制衣 服
商代
这个时期的织物 颜色,以暖色多
商周时期的染织 方法往往染绘并 用,尤其是红、 黄等正色,常在 织物织好之后再 用画笔添绘
牛仔1
休闲服装
现代唐装
校服
童装
婚纱.晚礼服
西服
服装发展趋势
西式风格服装将稳定发展 女装以其紧随时尚、个性消费的特性,注定了女装 选择多品牌战略 休闲服装继续旺销
周代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 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 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 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 上还挂有玉制的物 男子服饰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 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 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 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 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穿时绕至背后,带系扎
女 服
战国时期
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 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清朝1
清 代 皇 帝 朝 服
清 代 皇 帝 龙 袍
清朝2
清代皇后凤袍
晚清云肩
清朝3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晚清刺绣衬衣
清朝4
太平天国忠王龙袍
太平天国宽袖服
清朝5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武士铠甲
近代
近 代 妇 女 袄 裙
近 代 旗 袍
近 代 旗 袍
• 近代以前与现代的服装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的 服装款式多样,而且色彩斑斓。
元代2
元 代 织 金 锦 袍 元 代 男 服 辫 线 袄

中国服装的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的演变历史
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 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 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 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 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 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 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图 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 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 (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 花绵布。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 原始人的衣服 ▪ 材料:兽皮 ▪ 装饰:兽齿、
鱼骨、 石珠、
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 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 饰制度的建立时期, 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 男子衣着
▪ 圆领袍衫,文官 衣长至足裸或及 地。武官衣略短 至膝下。袖有宽 窄之分。
短襦、长裙、披帛
大袖纱罗衫、长裙、 披帛
襕衫:无袖头的长衫, 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 有一横接口,以示上衣 下裳之旧制。衣服此时 已有纽扣的使用。展脚
幞头、大袖襕袍。
▪ 褙子:直领对襟, 前襟不施纽袢, 袖有宽窄二式, 衣长有齐膝、膝 上、膝下、齐裙 至脚几种。
▪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 放。 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 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 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 个世纪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当年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 的大喇叭裤。

古代中国服饰变迁

古代中国服饰变迁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 刺绣纹样。 从图片上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 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 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 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 身、袖子以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 端缘边 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 的彩条纹锦镶沿。
二、秦汉时期
秦汉妇女曲裾深衣 这种服饰通身紧窄,长可曳滴, 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策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 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 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 最多的达到三层以上,事称三重 衣。
汉 代 女 子 深 衣
三、魏晋隋 唐
(一)魏晋
(二)隋唐
(一)、魏晋
宋朝流行服 饰——褙子
五、元代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的, 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 冠。而且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 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 帮他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 穿黑色的袍子。
元代妇女服饰和罟罟冠
六、明代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 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 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 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 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皇 后常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 衣上加霞披、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 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 本图为其中的大袖衣展示图。
唐代女子的服饰用料优质,做工精 细而华美,衣料质地考就造型雍容 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唐朝服 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 袒胸,裸臂,披纱,大袖长裙是唐 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
四、宋代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裤等服 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 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 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 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逛次之。宋代的襦 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出披 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 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再走路或活动时不至 会随风飘舞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中国服饰发展史

中国服饰发展史

中国服饰发展史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在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

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那么中国服饰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服饰具体特色又是什么呢,请看如下表格:原始社会笼统式服装,有冠、靴、头饰、佩饰,以及簪发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

商周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上衣下裳已分明,衣袖有大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衣领多作矩式曲折直。

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具有明确的等级制特点。

明显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等级制的思想观念。

春秋战国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

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衣”。

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服装色彩也有重大的变革。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秦汉秦: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多为彩织装饰,花纹精致。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袑”风格。

足下为歧头履。

腰间束带。

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南北朝时期,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朝服为通天冠服,冠梁增至24梁,另附蝉12只,金博 山,玉簪导。衣服包括绛纱质大袖袍、红罗裳、白纱中单、 白襦裙、白袜黑舄,再附以蔽膝、方心曲领。
皇太子及品官朝服称为具服,《新唐书·舆服志》:“以
具服,远游三梁,加金博山,附蝉9首……绛纱袍,红裳, 白纱中单……方心曲领,绛纱蔽膝,白袜黑舄。” 品官朝服分为文武两类: 1、文官:亲王用远游冠,其余品官用进贤冠 2、武官:武弁大冠(笼冠) ,或曰“平巾帻”
按服制等级分为:祭服、朝服(皇太子及百官朝服叫具 服)、公服(从省服)、常服。前三者称为法服。
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革带、靴子为主要形制。 服饰以品色衣、环带和章服区别等级。 冠帽主要有幞头、通天冠、进贤冠、笼冠、帻等。 初唐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中唐以后衣衫又
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 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 异族(国)服饰并存:胡服、回鹘装、裤褶。
冕服衣裳上衣八章,下裳4章,韨由原来的赤皮改为丝帛。 冕冠冠顶多了“天河带”,环绕于冠顶,垂于身前。起到
固冠的作用。 皇太子冕服为衮冕。五品以上官员冕服分为衮冕、鷩冕、
毳冕、絺冕、玄冕。六品以下服爵弁。
左图为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 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2)朝服:仅次于祭礼的礼仪活动穿的服饰
1、唐朝法服
祭服:参加祭礼活动所穿的服饰,是最高级的法服。 朝服:仅:次于朝服的公事礼服,又称为从省服。
(1)祭服:参加祭礼活动所穿的服饰,是最高级的法服。
天子祭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六种。 唐显庆元年间之后,除了衮冕,其他五种冕服基本不用。
常见的常服:襕袍衫、缺胯袍衫、铭袍衫。
袍服形制简单,且相近,所以以服色分等级:皇帝赭黄色, 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 八九品服青。
唐代圆领袍衫展示 图及纱罗幞头图。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帝王及官吏(阎立本《步辇图》)
裹幞头、穿 圆领袍衫、 乌皮靴的官 吏(陕西乾 县李重润墓 壁画)
第五章、隋唐五代服饰
一、隋朝的服饰制度
隋朝开始,服饰又走向奢华。 隋炀帝时恢复秦汉章服制度。
1、皇帝服制:大裘冕、衮冕,将日、月、星辰重又放回 冕服
2、诸王百官服制:王公至五品官员服冕服,六品以下官 员服爵弁服。
3、皇后命妇服制:皇后四等礼服分别是袆衣、鞠衣、青 服和朱服。命妇服制均为深衣制。
唐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 饰也丰富的华丽。
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 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 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 妙的冠服。
唐朝服饰特点
2、常服
也称燕服,是逊于公服的轻礼服。
《旧唐书·舆服志》:“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谓之常 服。……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 用。”
常服是唐朝最常见、常用,最有特色的服饰。
由幞头、圆领袍、革带、靴(六和靴)搭配组成。
实用,服饰样式不分等级,从皇帝重臣到士庶百姓都可以 穿,以服色、衣料、革带、章服却分等级。
上右图为 唐代文官 大袖礼服 展示图 (根据出 土陶俑及 壁画复原 绘制)。
唐代戴武 弁的文吏
(3)公服:次于朝服的公事礼服,又称为从省服。
《新唐书·舆服志》:“从省服,五品以上公事、朝谒、 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亦曰公服。” 庶人结婚时也可以借绛公服一用。
本图为戴介帻、穿 大袖衫的初唐文吏
隋朝时期的短 襦、长裙及翻 领窄袖女服穿 戴展示图
额黄妆、穿半臂 长裙的妇女
陕西西安出土隋彩绘女 俑,小袖衫,高腰裙 。
穿襦裙、 半臂、披 帛的宫廷 侍女(陕 西乾县李 山蕙墓壁 画)
上图为隋朝时期内穿
大袖短襦、长裙,外
罩翻领窄袖衫的隋代 妇女(敦煌莫高窟303 窟壁画)。
(二)隋朝幞头
妇女服饰:短襦长裙,裙腰系得很高;贵族妇女流行窄衣 大袖,长裙高履,外加小袖披风,多为翻领式样。
男子常服:幞头袍衫。 裤褶仍然穿着,体现胡服特色。
(一)隋朝妇女服饰
基本样式:短襦长裙,裙腰较高,一般在胸部以上,体现 俏丽修长,配以披帛(帔帛)。
贵族妇女:窄衣大袖,长裙高履,外加小袖披风,多为翻 领式样。
由原来的幅巾(幧头)演变而来,到北朝周武帝时将幅巾 裁出垂脚,向后幞发,所以称为幞头。
幞头四条垂带两条系于脑后而下垂,两条带子折带反系于 头顶,所以又叫折上巾。
幞头因简易,一般多为军旅、平民束裹,隋唐五代成为男 子的普遍首服。
隋末唐初在幞头内另加巾子(冠架),以便裹出固定的样 式。
二、唐朝的服饰制度
远游冠
1、2为晋代进贤冠, 3、4、5、6为唐代进贤冠
本图左1、2、3为戴武士冠、平巾帻、武弁的文吏(长安 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右1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阳
出土陶俑)
本图为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吏(陕西乾县李贤墓
壁画《礼宾图》)。图左边三位为唐代官员朝服形象,左 边第四位为东罗马使者,左边第五位为高句丽国使者。
(1)襕袍衫
在袍衫下摆处加一横襕,结合胡服圆领窄袖的特点,汲取 深衣上衣下裳连属的形式。
官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拼服绿,八九品 服青。
戴硬脚幞头、穿襕袍的 晚唐士人(韩晃 《文苑
图》局部)。
(2)缺胯袍衫
在胯下开衩的袍衫,衩长短不一。 开衩,便于行动,一般为士人、庶民劳动者服用,或者作
宫人侍女流行半臂(短袖衣套在长袖衣外面),下着十二 帔裙(下摆很大的长裙)。
民间妇女一般穿青裙,外出戴羃罗,把面部罩住。
本图为隋朝 时期的短襦、 长裙、披帛 女服穿戴展 示图及穿小 袖短襦、长 裙的隋代妇 女(隋代瓷
俑实物)。
隋彩绘仆侍 陶俑群,梳 平云髻,小 袖衫,高胸 裙,河南博 物院藏。
为戎装。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官吏(唐人《游骑图卷》局部)。
(3)铭袍衫
回文铭袍衫。武则天时的赐给大 臣的服饰。右衽、圆领、大袖, 前有鸟兽饰纹,后有回文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