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克服初入园小班幼儿的依赖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克服初入园小班幼儿的依赖心理

如何有效克服初入园小班幼儿的依赖心理

小班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更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周岁的幼儿对于父母等亲人的依赖心理较强,如何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让幼儿克服依赖心理,早日适应幼儿园生活,是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重点观察,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

刚入小班,幼儿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进入了幼儿园,周围是陌生的面孔,新鲜的事物。可等新鲜劲一过,出现的便是“哭”和“缠”,有的还会出现胆怯行为。

嘉嘉小朋友自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每天早上搂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放手。妈妈离开后,他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喊着“妈妈来接我,我要妈妈!”在我的轻声安慰之后,他自己拖着小椅子坐在窗边,手里抱着自己的衣服,不停的自我安慰:“妈妈要来接弟弟的。妈妈马上就要来了。”等到午睡的时候,又流着眼泪喊:“妈妈来,我要妈妈。”我坐在他的小床边,轻轻地拍拍他,不时安慰他,不一会他就睡着了。一段时间过后,他认准了我,喜欢和我一起玩,就连做操的时候给他安排了位置,他也要特意跑到我旁边,有时候还会主动和我玩游戏。

一个名叫小浩的小男孩,来园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的哭泣,可当其他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他却显得特别胆怯,不敢去触摸玩具,看到别人玩的开心他也只是笑笑。吃午饭的时候,小朋友拿着鸡腿高兴的啃着,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想吃却不知如何下手,勺子也经常握不住。等到老师帮助他喂饭时,他有种紧张的神态。放学时看到奶奶,他立刻兴奋不已,能说会道,情况判若两人。和他奶奶交流之后,才知道小浩在家吃饭都是奶奶喂的,连鸡腿都是奶奶把鸡肉切下来以后喂给他吃的。根据这种情况,尝试让他做一些简单的小事情,例如发勺子,毛巾等,一阵日子坚持下来,他能独立吃饭,并能主动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入园,家长比孩子还要紧张、焦虑,送进教室不放心,还要在门外不时的瞄几眼。原本情绪安稳的幼儿,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时又开始哭起来。

由于某些原因,轩轩比其他小朋友来园的时候较晚一些,他妈妈也不怎么放心,在门外躲着看了许久。和小朋友玩得正开心的轩轩一看到自己的妈妈,丢下手中的玩具边

哭边往门外跑,他妈妈看到了也有种不舍的神情。经过交流之后,他妈妈狠心地离开了。一日活动中,教师通过录像的形式,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拍摄了下来,着重突出了轩轩的活动,放学时让幼儿和家长共同欣赏。轩轩妈妈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也放心了许多。一段时间下来,原本哭泣的轩轩转变成了快乐的孩子。

二、分析原因,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各年龄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幼儿来说,与亲人在一起是安全的,处在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况,就会出现哭泣现象。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稳固的感情纽带。看到亲人,快乐无比;亲人离开,嚎啕大哭,这些是幼儿依赖心理的特有表现。

所谓依赖,分为主观依赖和客观依赖两方面,主观依赖为自己的价值要依赖他人肯定,没有自信的表现就是意志较弱,心里需要依赖外界人与物来帮助来证实自己的价值;而客观依赖主要指实物方面的依存关系。依赖性是幼小儿童的正常现象,是发育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学说也证明,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才会有更高的心理需要。小班幼儿离开了父母,就失去了安全,安全需要的缺失以及伴随而来的恐惧心理,是孩子不爱上幼儿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要原因。

案例中嘉嘉小朋友从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对衣物的依赖,渐渐地转向对老师的依赖,这种情感的转移也让他逐渐消除了内心对于父母的依赖心理。小浩的依赖主要是由于祖辈的溺爱造成的,祖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磨灭了孩子一些基本的动手能力。

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由于身心稚嫩、情绪不稳定、适应力差等特点,刚入园时就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现象。一旦看到其他孩子哭,自己也就跟着哭起来。独自处在陌生的环境,便会变得胆怯、害怕,由于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以后觉得失去了依靠,面对一切活动束手无策。

三、实施方法,消除幼儿的依赖心理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方互相合作,为消除幼儿的依赖心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1、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的步入人的集体生活环境。教师与幼儿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度,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通过创设娃娃家、超市等区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入区域自由活动,在游戏中丰富经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健康领域也提出幼儿必须“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

进入小班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吃饭、穿脱外套,还会主动的和老师说上厕所、喝水等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理能力。

由于祖辈和父辈在家的“包办”,孩子们对于穿脱衣物、如厕等基本的生活能力还需老师的帮助。平日里我们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也给他们渗透一个意识——“我们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一学期的生活与学习之后,我借着拍照的理由,也算是对幼儿的自理能力进行一次考验,孩子们一改以往等待老师和保育员帮他们穿衣的懒散劲,都尝试着自己穿衣服。家长看到QQ群中的照片,都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的家长在放学来接孩子的时候,还会主动和我们反馈“孩子在家睡觉的时候都是自己脱衣服的,不用我们再费心了”。听到家长那种带有既高兴又自豪的话语,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感到特别欣慰。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在收拾玩具的时候也能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活动前,我提出要求“自己的事情要尽量自己完成”,涵涵在玩的时候,把大量玩具撒在了地上,多次提醒之后还不肯收拾,总以为老师、小朋友会帮她,可是其他小朋友都遵守了游戏规则,只有她孤零零的站在那里,抓住时机,进行积极的引导,告诉她做事要有始有终。一段时间的思考过后,原本还倔着脾气的涵涵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干净了,并放回了原来的位置。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往往会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缺陷性,独有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导致溺爱的场景随处可见。吃饭时,幼儿在前面跑,长辈端着饭碗在后面追;洗手、穿衣包办,使幼儿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心理。必要时给幼儿一点挫折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元素。

在美国,孩子1岁以后,父母把孩子固定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们面前,让孩子用小刀小叉自己动手吃饭。在日本,对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一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家庭是幼儿园合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尝试用勺子吃饭,可回家父母不舍得孩子动手,这样就会影响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自己用勺子吃饭的时候,我把这个场景拍摄了下来,利用放学时间进行播放,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努力的尝试,也感到了欣慰。要想让幼儿健康成才,就要让幼儿在挫折中得到磨练,培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最终形成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社区方面

社会的日益发展,对幼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家长希望幼儿能成为“人中龙凤”,不是这个兴趣班,就是那个辅导班,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揠苗助长的方式不仅让家长身心疲惫,还让孩子丢失了基本的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