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
授课教师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临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了解
美术创作的创造性,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质。

●过程与方法:尝试以线描的方式临摹《格尔尼卡》局部,感
知体验毕加索的美术创作方法,阐述自己的感受、体验、发现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发现毕加索“改变人类观察世界的
方式”,尝试立体画派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我思故我在”,开始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理解艺术品的创造性,尝试、体验毕加索的创作方式。

教学策略临摹体验,阐述感受,共享发现
教具、学具多媒体网络资源毕加索《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速写本、铅笔或碳素笔,音乐背景,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氛围营造:
音乐背景中,播放毕加索代表作品。

以音乐与绘画营
造美术课艺术氛围,同时,引导孩子们欣赏、讨论、
分享:毕加索的作品与我们常见的绘画作品有何不
同?他的作品是如何创作的?有何价值?
二、典型作品导入:
●欣赏毕加索以中国自行车的车座与车把创作的
雕塑《公牛》,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件作品使用
什么创作的?当孩子们发现是用他们习以为常
的车座车把创作的,会大吃一惊,同时会怀疑:
这也是作品?这件作品也有价值?

设计说明
修改
●音乐、绘画,创
造美术课的艺
术氛围,将学生
从现实带入艺
术世界。

●这件作品最充
分地说明了艺
术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所以
用它来导入,学
生最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车座车把是生活中的日用品,甚至成
为废旧用品变成垃圾,而毕加索把他们变成了艺术品,由
生活到艺术,他们的价值发生怎样变化?艺术,还是原来
的生活素材吗?引出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进一步追问:由垃圾变成艺术品,是什么“点石成金”?
引出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三、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临摹体验。

●简介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注意提示学生:课前通过网
络查找资料,找到其中重点信息:比如立体画派,二战,
可以今后拓展研究。

✧毕加索简介:毕加索 (1881年~1973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出生在西班牙,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是当代西方最有
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
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
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lo Picasso 国籍:西
班牙
✧出生日期: 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 1973年4月8日
✧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
✧代表作品:
✧《斗牛士》《格尔尼卡》
✧《记忆的永恒》《和平鸽》
●《格尔尼卡》简介:《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
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
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

此画是受西班牙
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
而创作。

➢中文名:格尔尼卡
➢外文名: Guernica
➢创作者: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画派:立体主义
➢创作时间: 1937年
➢尺寸: 7.82*3.5米
➢现藏处:索菲亚皇后博物馆
●先不
进行
说教
式的

赏,
直接
进行
临摹

验,
让学
生自
己发
现问

●理解画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他的方式来画画。

在简单介
绍作品之后,让孩子们尝试用线描的方式临摹《格尔尼卡》局部,着重:1,毕加索是如何描绘这些形象的?使用了哪些方法?跟一般画家有何不同?2,你在临摹过程中体验到何种感受?画起来很难吗?3,你发现什么问题?(比如,比例都不对啊,两只眼睛画在一个平面上了)。

●音乐背景中学生临摹。

教师指导:线条流畅,构图饱满,
注意落款。


●学生完成作品,在课上以实物投影展示,并阐述自己的发
现与体验。

提示:
➢哭泣的母亲,我们会发现毕加索把脖子画的很长,舌头很尖,为什么要这样画?引导学生体验大哭的状态,
理解:脖子与舌尖这样处理,更充分地将母亲的绝望、
悲痛表现出来,毕加索画的不是表面的形似,更是画
出一种感受与状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们哭泣时候舌尖的僵硬,是我们很难觉察的,毕加索却观察到并夸张的画出来,可见画家对生活观察的
细微!
➢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即使是侧面,毕加索也会画出两只眼睛,是毕加索画错了?(引出
下段:视频《毕加索与公牛》)
四、深入领悟:欣赏纪录片:《毕加索与公牛》
《毕加索与公牛》是著名的一个纪录短片,完整地纪录了毕加索创作一幅公牛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点是想传达给孩子们:
●毕加索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采用立体画派的解
构、重组等方法,把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象画在一个平面
上,对应学生不理解的一个侧面为何画两只眼睛。

重视学生自己的展示与阐述。

引导,升华。

●别人结束的地方,正是毕加索起笔的地方:毕加索的作品
反映了他的不断的思考,不断地简化、概括、重组。

●毕加索想要的,是他自己的牛:对应美术作品的价值在于
其独创性。

●重点解析:立体主义,以毕加索作品为例:


五、毕加索的价值及其影响:
引导孩子们根据短片与临摹体验,总结毕加索的价值:独创性,不断思考。

在他的启发下,众多的画家开始改变原来画画的方法,不断突破时间、空间、物理属性的限制,引导孩子们欣赏以下作品:
●杜尚:走下楼梯的女子(突破时间的限制)
●达利:《记忆的永恒》(突破物理属性,突破时空)

六、总结与升华:
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毕加索的作品就向我们传达了他独特的观察世界、表现生活感受的创造性的思考,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其中最可贵的就是创造性!
愿同学们发挥你的创造性的思考,创作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未来!艺术如此,生活亦如此。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
《〈格尔尼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孩子大多在13-14周岁,让这个年龄的孩子理解“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很困难的事情。

同时,让他们进入毕加索的世界,也是困难的事情。

因此,本课的导入,必须改变单纯赏析、讲述的方式,而采用临摹体验、自主发现等方式多元化的赏析评述,将他们带入毕加索的创意世界。

在导入本课时,也根据这个年龄的孩子特点,采用了毕加索极为特殊又极为有趣的一件雕塑:用中国的自行车座与车把创作的“公牛”,毕加索的创意“点石成金”,让生活中常见的、最终会成为垃圾的物品变成了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造性的劳动“点石成金”,就成了最好的范例。

《格尔尼卡》作品在学生眼里首先是怪异的,如何让孩子们更深切的感知毕加索简洁、夸张而又极为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最好的,莫过于让孩子们自己来画一画,来体验、感知,发现问题。

因此,本课的第二个程序设置了《格尔尼卡》的局部线描临摹,再
让孩子们到讲台来展示、阐述自己的作品,孩子们总会给我们惊喜:你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与毕加索的世界如此接近!你会发现我们的课堂有这么多的“毕加索”!
立体主义的表现方法,也很难让孩子们理解。

有一个著名的短片:《毕加索与公牛》,详细解读了毕加索如何通过思考,使用删减、概括、分解、重组等方式来“画属于自己的公牛”,再辅以具体作品的解读,很容易让孩子们理解毕加索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看世界的角度”,“创造性”地突破空间限制,创立了立体画派。

最后,我们引用笛卡尔的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作为课程的结束,意在引导孩子们理解艺术从生活中发现美,通过创造性的劳动,通过有创意的思考,将生活中的美提升为艺术的永恒的美。

本课容量大,更希望通过孩子的临摹体验、阐述、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艺术欣赏与体验。

同时,《格尔尼卡》的反战和平主题更适合今日价值观,更多的细节性体验会在另一课时呈现。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
《〈格尔尼卡〉》
效果分析
一,将《格尔尼卡》作为赏析重点,更有典型性、创造性,更利于孩子们进入艺术世界,拓展视
野,同时,便于孩子们树立热爱和平、尊重生
命的主流价值观。

本课原来的设计是将王式廓的《血衣》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欣赏作品,理解画家深入生活之后,提取典型人物,通过塑造典型动态创作作品。

但,相对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来讲,一,《血衣》的艺术价值与其无法可比,二,作品的创造性无法可比,三,就价值观而言,《格尔尼卡》所体现的反战和平、生命与人性更是今日主流价值观,而《血衣》的阶级斗争却很难让孩子理解,同时也不适合孩子们欣赏。

基于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将《格尔尼卡》作为重点赏析,并将其拓展,采用赏析、临摹、阐述、升华等程序以点带面,让孩子们开始喜欢毕加索,理解毕加索,从而开拓审美视野,从世界范围内评价艺术品,而不仅仅采用区域历史、群体利益。

而《血衣》与其他作品放在第二课时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