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研究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并加以操作的问题; 2、人类行为相当复杂,很难以实验法探讨所有变量的关
3. 实验中的Baidu Nhomakorabea对要素
(1) (2) (3)
自变量和因变量 实验组和控制组 前测和后测
(1)教育实验中的三种变量——自 变 量
• 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输入变量或实验处理, 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 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
• 在实验假设和实验设计中,自变量是一种被假 定为原因的变量。
思考
• 该实验属于何种类型? • 研究者想证明什么样的研究假设? • 这一实验设计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教育实验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1. 教育实验研究法概念 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
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 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方法。
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1 必须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 要主动变革研究对象 3 实验研究必须控制条件 4 一定的理论和假设
2.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 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种因 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 变量的变化。
• 1、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Y)进行测试 (即前测);
• 在实验过程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或教师主动 操纵的因素。
• 在实际教育实验中,自变量往往就是那些改革 措施。
(1)教育实验中的三种变量——因 变 量
•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 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 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在实际教育实验中,因变量一般表现为 学生的发展,比如学习成绩、兴趣、注 意范围、动机、对学校的态度等等。
• 2、引入自变量(X),让它发挥作用和影响; • 3、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即后测); • 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检验假设。
• 案例: • 如“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样一项实验研究,研究
的问题是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研 究中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提出的假设是“表扬 和鼓励的评价方式比批评和指责的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习动 机。为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选取了106名初中的学生为 被试,对这些被试先进行一次测验,以测验成绩为基础,将 被试分成四个相等的组,让四个组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 难度相等的有理数运算的练习,每天15分钟,共进行5天。
教育实验研究
案例分析
•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之间的 因果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 为实验班,并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如以口算(每节课3分钟)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 捷性,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 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实验前 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 测试的平均成绩的差异被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三、实验法的优点及局限
优点: 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
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 2.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基
础;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 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二)局限 1、教育研究适合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
二、教育实验的分类 依据控制程度来划分(斯坦利与坎贝尔,1963) • 前实验(无控制无关干扰因素的措施) • 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完全控制误
差来源、只是尽可能予以控制) • 真实验
依据控制程度来划分 • 前实验(无控制无关干扰因素的措施) • 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完全控制误差
来源、只是尽可能予以控制) • 真实验
• 这四种条件是:
• 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练习后老师予以表扬和 鼓励,当众宣布受表扬同学的姓名。
• 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练习后,老师总是点名 批评和训斥这一组被试,而不管实际做得如何。
• 第三组为静听组。静听组既不受表扬也不受训斥, 而是静听他人受表扬或受训斥。
• 以上三个组都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练习。 • 第四组被试是单独练习,既不受表扬也不受批评,
(3)前测与后测
• 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 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 实验剌激之前,称为前测(pretest)。第二次则 在给予实验剌激之后,称为后测(posttest)。
• 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 量在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 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测量 既可以是一次问卷调查,也可以是一项测验。
也听不到别人受表扬和批评。
• 实验结果:受表扬组成绩最好,受训斥组次之,静听 组又差一些,而控制组最差。这就验证了一个假设, 有批评比无批评效果要好,表扬比批评效果要好。
•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一项教育实验研究一般包 括这样几个方面:
• 实验假设——表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被 试——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 自变量——不同的评价方式 • 因变量——学生加法练习的成绩 • 无关变量——教师、教学环境等都可看作无关变量
• 控制组(control group)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 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 制组的作用是向人们展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 那么将会怎样,与实验组形成比较。
•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受刺激的实验组,同 时他们也观察没有接受实验剌激的控制组,并通过比较对这 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1)教育实验中的三种变量——控制变量
• 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 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
• 它与具体实验目的无关,与实验所要检验的、 被表述为假设的因果关系无关;但对结果可能 产生影响,干扰研究者对自变量的操纵和对因 变量的观测,干扰实验研究本身的效果。
(2)实验组和控制组
• 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剌激的 那一组对象。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 个实验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