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1-09-27

一、课题的确立

作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家庭作业是学生乐意接受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有效的作业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巩固的机会,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强化,得到每日的知识和技能的积淀;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能力,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课后活动;它是一种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变化的学习活动。它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作业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学生对课外作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和理解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一篇课文只凭短短的35分钟就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知识要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是很困难的,所以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来看,一定的课外作业是必需的。而学生对课外作业的理解也只是把它当作是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课外作业的重要性,于是,学生对待课外作业往往是抱着马虎、应付的态度,作业的完成质量都不是很高,通过课外作业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很难实现。

2、教师作业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任何学科都具有科学性,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才能保证课外作业的目标的实现,目前大多数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观随意性,这集中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作业形式单调乏味,抄写和背诵练习几乎成为唯一的作业模式。(2)内容枯燥,多以巩固语言知识点为主要目的,很少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3)作业千遍一律,不能够针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4)作业的批改刻板单一,简单的打分模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升作业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属我区承担的市级课题《新课程实施的区域性推进策略改进研究》的基础课题之一。通过实践和研究,寻求适合校情的提升学生作业有效性的做法和经验,

并进一步提炼和总结“提升作业有效性的策略”,其最终目的是落实新课程的有关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扪课题组认为有必要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重新认识全面作业的意义,让学生在充满生机、趣味的多彩园地中,感受到快乐、充实、收获。

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有效性作业设计所展示出来的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张扬着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课改注入了一份“活水”。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作业的有效上,具体指向:1、教师作业设计针对性不强,未能很好起到巩固旧知、复习新知的作用;2、课内外作业系统性不够完善,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全面掌握知识;3、学生作业缺少趣味性、选择性和良好习惯,造成心理上负担过重;4、学生作业反馈不够科学,教师往往通过布置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不是指导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小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研究内容如下:

①作业设计:依据、遵循的原则、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等;

②作业布置:作业的选择、作业的分层、作业的要求等;

③作业批改:批改方式、作业评价、总结、分析与评讲等;

④作业反馈:反馈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质量、反馈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等。

根据我校教师实际能力,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范畴作了两个限定。一是在诸多教学环节中限定于“作业”环节;二是在各科教学中限制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组成的,“作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跟其它各环节密切相关,不能分割;提高作业有效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学科都存在着改革的需要。我们的限定只是为了集中研究力量、体现研究重点,并非容忍在实际教学

中舍弃某些环节或者学科的做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是“提升作业有效性的策略”。它包括“有效作业设计的策略”和“有效作业实施的策略”两个部分。“设计”是预设的,应在备课时就予以充分考虑,并注意事后的反馈;“实施”则是动态的,是“设计”的生成和落实,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密切相关,需要以确保教学的有效做保证,同样应重视事后的反馈。鉴定“设计”和“实施”的实际效果都应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三、研究过程

*2009年4-5月:健全组织,有序开展

《以校为本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改进研究》是徐汇区“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我校子课题工作组在立项后,专门召开了教研组组长以及教学人员课题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方案,拟订了语文、数学、英语组的三个校级子课题,分别由教导处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大组长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各学科备课组长全员参与。课题于2009年5月开题后,组织管理网络采用多层各级分管制,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子课题负责人负责每一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组织管理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及时总结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2009年6-8月:调研分析,排查问题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对本校学生作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1.学校分管教学的人员深入课堂进行广泛听课,调阅学生作业,发现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作业形式单调,要求雷同。

2.组织教师广泛讨论,排查学生作业低效或无效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在相互讨论及共同研讨中,排找出以下原因:①教师对新课程课标的研读不够深入,只从课程标准中获得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基本理念等,而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的学习研究较少。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不透彻,作业设计中不能体现学生差异性。②对教学“六认真”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如对作业的设计只是限于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与熟练。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