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维 开拓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飞思维开拓思维
作者:王晓东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07年第01期
发散性思维,其实质是:“创新——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求异——对未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地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地提出异议,对陈规敢于突破。”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大胆设想、敢于探索、勇于立异的发散性思维,是当今教改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就借此文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一、深究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问题,由于其内在的规律,或由于思考途径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思路或答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探求多种解法或答案,从而使“双基”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增强,智力得到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问题的提高练习课中,我出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王小敏同学期终考试数学、语文、英语三门功课平均成绩是95分,其中语文得了92分,英语得了94分。王小敏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你能用几种解法解答呢?)
若一种解法讲完后,再讲其它解法,自然形成“满堂灌”的局面,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压抑,这时我就用带有试探性的口气说:“这个题有好几种解法,你们能不能发现其中几种呢?”紧接着我便让学生们回忆求平均数问题的解题方法(平均数=总量÷份数),尽量为此题创造坚硬的“基石”。
由于回忆了解题方法,再加之我的激励,此时学生们的思维情绪尤如点燃导火索的烟花,正待百花齐放,他们个个跃跃欲试,一会眉头紧皱,一会挥笔疾书,一会眉开眼笑……而后百花争奇斗艳的壮观便展现眼前:
生1:我有两种解法,第一种是这样思考:题中已知王小敏的数学、语文、英语、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5分,95分的3倍就是三门功课的总分,从总分中减去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得分,就是数学成绩。算式是:95×3-92-94=99分(注:为了便于理顺,笔者把学生的分步算式改成了综合算式,下同。);第二种与第一种总体思路差不多,可以用三门功课的总分减去语文、英语两门分数和,差是数学成绩。算式是:95×3-(92+94)=99分。
生2:我也想出了生1解法,除此之外,我又这样思考,不知道对不对:王小敏的语文、英语成绩都比平均成绩低,可以肯定数学成绩一定比平均成绩高。要使语文达到平均成绩,须从平均成绩中拿出(95-92=3分)给语文;要使英语达到平均成绩,须从平均成绩中拿出(95-94=1分)给英语。可知数学成绩比平均成绩高(3+1=4分)。因而算式可列为:95+(95-92)+(95-94)=99分。
生3:生1同学解法我不重复了,老师刚才说过有多种方法,我做出了这样一种:王小敏语文得92分,英语得94分,三科平均成绩95分,可以断定,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为了思考和计算简便,我们可把90分作为“底分”思考时只考虑“零头数”,求出数学的“零头数”,加上“底分”就是数学成绩。
(1)数学的“零头数”是多少?5×3-2-4=9分
(2)数学成绩多少分?90+9=99分
……
当这么多种解法(更重要的是有超乎意料外的解法)出现后,我欣然自得,但我并不急于下对错的结论,而是等他们说清解题理由后再由学生评题,然后加以肯定,其中错误解法的在说理过程中加以淘汰。通过学生讲算理评价加深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教师的肯定,又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思维的成果,尝到了思维甜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习惯。
二、宽设数量,拓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常宽设其中某个数量,其目的拓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中,我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
有二十几个乒乓球,如果每6个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当一位学生讲完自己的解法:“21÷6=3(盒)......3(个)”后,这时我并不马上讲评这位学生的解法,而是带有鼓励的口气问:“小朋友们,还有其他的答案吗?”我这一问而且有意地把“二十几”圈了一下,进行了提示。由于小学生胜心较强,而且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渴望自己的答案超过别人,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马上又进行思索,而后便把没写完的答案都写了下来:22÷6=3(盒)......4(个)、23÷6=3(盒)......5(个)、......、29÷6=4(盒) (5)
(个)。
此题由于总量不固定,产生了多种答案,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已见、滔滔不绝,他们对总量进行了多种假设,在多种假设中以获得多种结论,在极其热烈的学习情绪中诱导了发散性思维。
三、隐匿条件,诱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把题解出来便完事大吉,而应向更深的层次去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我们可变化题目的条件,或变化题目的结论,或条件和结论同时变化配成题目,从而加深对题目之间规律的认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式,展开可能出现的各种输出的联想思维,对数学概念思维的横向拓广。
如在教有关路程的问题后,我设计了如下题展开发散性思维: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一条笔直公路上的两车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请分析本题的各种情况,并进行计算。)
情况1:相对,(60+50)×2-200=20(千米);
情况2:相背,(60+50)×2+200=420(千米);
情况3:同向,客车从甲到乙。200-60×2+50×2=180(千米);
情况4:同向,货车从乙到甲。200-50×2+60×2=220(千米)。
经过多种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多向练习,展开发散思维,这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无限伸展。
爱因斯坦说过:“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同一个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们应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