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合集下载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方面。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世界的本原和真理都存在于人心之中。

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理存在于外部的天地之间,而王阳明则强调理在内心之中。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理就是人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发现真理,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

2.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结合,而不是分离的。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而且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价值。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实现心即理的关键。

良知是指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人性的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去掉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发现良知并遵循良知的指引去行事。

这样就可以实现心即理的目标,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4.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人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所束缚,而是要遵循内心的本性去行事。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质,但是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往往会干扰人们内心的本性。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发现内心的本性并遵循它去行事。

5.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心即理的途径之一。

格物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则是指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以及格物致知等方面。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而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倡导以心为主体,实施实践和自省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修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心学的起源、核心思想和对当代价值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学的起源心学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始祖为朱熹。

朱熹倡导了心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邪恶,只是因受外界影响而转变。

王阳明在朱熹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学思想,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知识与实践要相互结合,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二、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 心即理:王阳明强调人的心即是人的理,是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着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能力,只有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探索,人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世界的真理。

2.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人的内心拥有清晰判断善恶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身就具备了正义、道德、善行的本能,只需通过实践和自省,发现并引导内心中的良知,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

3. 实践与自省:王阳明提倡通过实践与自省来实现心学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的反思,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不断修正错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心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内心。

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心学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种实践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心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最后,在教育层面上,心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很大的启发。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
1. 心即理呀!就像你心里觉得对家人好是应该的,那这就是你的理。

比如你看到父母辛苦,自然就会心疼,想去帮忙,这就是心即理的体现呀!
2. 致良知呢,好比你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那你就坚决不做,这就是良知在发挥作用呀!你想想,当你面对诱惑时,内心那个告诉你别犯错的声音,不就是良知嘛!
3. 格物致知啊,就像你想知道苹果好不好吃,你得去尝尝,去研究它呀!比如说你对画画感兴趣,那就不断去练习画画,从中去了解和感悟,这就是在格物致知呀!
4. 知行合一真的很重要呀!你说你爱学习,可你光说不做,那不就白搭了嘛!像你决定每天早起读书,然后真的做到了,这就是知行合一呀!
5. 良知人人都有哇!难道你看到别人受苦,心里不会有触动吗?就像看到小朋友摔倒了,你自然就想去扶一把,这就是你的良知在起作用呀!
6. 为善去恶是格物呀!比如你和朋友闹矛盾了,你得知道自己哪里不对,改正错误,让关系变好,这就是在为善去恶呀!
7. 心外无理懂不懂呀!你心里觉得这件事该这么做,那就是你的理,别管别人怎么说。

就好像你喜欢某个东西,别人说不好,可你就是喜欢,这就是你的心在做主呀!
8. 诚意正心多关键呀!你对人真诚,别人也会对你真诚呀!比如你真心对待朋友,朋友也会真心待你,这不就是诚意正心的力量嘛!
9. 事上磨练很有必要呀!你光知道道理有啥用,得在实际事情中去运用呀!就像学骑自行车,不亲自去骑,怎么能学会呢!
10. 吾性自足不用外求呀!你自己内心就有足够的力量呀!想想看,当你遇到困难,自己鼓励自己克服了,这不就是你的内在力量嘛!
我觉得呀,王阳明心学真的是能让人变得更好的智慧,我们都应该好好去学习和领悟,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诗十首

王阳明的心学诗十首

王阳明的心学诗十首《示诸生(其三)》原文: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解析:此诗强调了心的重要性,指出每个人内心都有指引自己的准则,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于心。

人们往往本末倒置,在外界的细枝末节上寻找答案,而忽略了内心的力量。

《泛海》原文: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解析: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人生困境中所写,体现了他的豁达心境和坚定信念。

即使面临危险艰难,也应不放在心上,如同浮云飘过天空。

在寂静的夜晚,面对三万里海涛,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月光下的高僧乘风而行,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示诸生(其一)》原文: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解析: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像孔子一样的圣贤品质,只是被所见所闻的外物所迷惑。

现在为大家指明,这就是良知,不要再有疑虑。

此诗强调了良知的存在和重要性,鼓励人们去发现和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

《答人问道》原文: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修行的看法,认为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世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在外面寻找所谓的神仙妙法。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原文: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解析:诗中询问人们为何每天忙忙碌碌、心中焦虑,是因为在烦恼中用错了功夫。

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 二字就是修行的关键。

强调了人们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良知,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赠阳伯》原文: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解析:王阳明在诗中对追求炼丹长生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大道就在人心,求仁才是长生之道,而不是依靠外在的金丹。

表达了他对心学的坚持和对道家炼丹等观念的反思。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创立。

它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

通过反省和自我觉察,个体可以发现并遵循自己的良知,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行为的修正。

2.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即知识和实践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体验。

3.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的本体,而理则是心的体现。

他主张通过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调整,来达到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理解和应对。

王阳明的心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内心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

同时,它也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东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王阳明的心学,不同的学者和学派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如果你对王阳明的心学感兴趣,我建议你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学术著作、研究论文或参加专业的讨论,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这个话题。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王阳明100句⼼学语录1、以事⾔谓之史,以道⾔谓之经。

【译⽂】⽤事实记述的叫做史,⽤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2、⼈须在事上磨,⽅能⽴得住;⽅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3、持志如⼼痛。

⼀⼼在痛上,岂有⼯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坚持⾃⼰的理想就像⼼痛。

⼀⼼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知之,⽽充之;恶念发⽽知之,⽽遏之。

【译⽂】善念⽣发时⼼⾥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发时⼼⾥知道了,就制⽌它。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5、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6、圣⼈亦是学知,众⼈亦是⽣知。

【译⽂】圣⼈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也是天⽣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时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

3、君⾃保重,我⼼送君三⼗⾥。

4、⽆善⽆恶⼼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之始,⾏是知之成。

7、知⾏合⼀: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街都是圣⼈,满⼤街的⼈看你也是圣⼈。

9、⼼狭为祸之根,⼼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夫说者。

诚是⼼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夫。

11、⽆私⼼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诚,然后能⽴天下之⼤本。

13、谦虚其⼼,宏⼤其量。

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持志如⼼痛,⼀⼼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此⼼不动,随机⽽动。

17、动亦定,静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9、⾝之主宰便是⼼,⼼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心学王阳明经典语录

心学王阳明经典语录

心学王阳明经典语录1. “无善无恶心之体”。

就好比一张白纸,它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呀,你想想看,刚出生的小婴儿,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吗?这就是心的本来状态嘛。

2. “有善有恶意之动”。

哎呀,你看我们心里有了各种念头后,不就有了善恶之分了嘛,就像我们面对一件事,会去评判好坏,这就是意动了呀。

比如看到有人摔倒,你想着去扶就是善念起了呀。

3.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不就是说我们内心其实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嘛,这就是良知在起作用呀。

就好像你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这就是良知告诉你的呀。

4. “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我们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得去做好事,去掉坏的呀,这不就是在格物嘛。

就像你知道熬夜不好,那你就努力改掉熬夜的习惯呀。

5.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你想想啊,如果一个人连志向都没有,那还能做成什么大事呢?就好像船没有了方向,能航行到目的地吗?6.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这就跟种树一样啊,要把根培好树才能长得好,培养品德就要好好滋养我们的心呀。

你看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不都是很注重修心的嘛。

7.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要是我们的心是光明的,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切都很美好呀。

就像你心里坦坦荡荡,那还有啥可烦恼的呢。

8.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哎呀,你说打外面的敌人容易,可要战胜自己内心的那些坏念头可太难了呀。

就好像减肥,管住嘴迈开腿多不容易呀。

9.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人啊,不是说不能犯错,重要的是能改正错误呀。

就像你不小心说错话了,及时道歉改正,不就好了嘛。

10.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那些圣人都像影子一样过去了,可我们的良知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呀。

你自己心里的那杆秤,才是最重要的呀。

我觉得王阳明的心学真的很有智慧,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指引我们去做正确的事,追求内心的光明呀。

王阳明心学原文全书

王阳明心学原文全书

王阳明心学原文全书1. 徐爱录- 这一段通过对“亲民”与“新民”概念的辨析,展现了王阳明对儒家经典概念的独特理解,强调“亲民”包含着教养民众的内涵,不同于朱熹所认为的“新民”(革新民众)。

2. 陆澄录- 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

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 这里王阳明指出“主一”并非是专注于具体的事物活动,而是要专主天理,纠正了人们对“主一”概念的简单误解。

3. 薛侃录-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

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 薛侃以“持志如心痛”来形容专注于志向的状态,王阳明肯定了这种初学者的工夫,但也提醒要知道心的神明特点,避免过于僵化地守志而产生问题。

-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 此段阐述了王阳明“万物一体”的思想核心,认为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基于本心之仁,而小人本心亦有此仁,只是自我局限。

这种一体之仁源于天命之性,就是所谓的“明德”。

三、王阳明书信中的相关原文(部分)- 这里强调了学问思辨笃行之功的本质是致良知,批判了向外求理而不反求于心的做法,指出如果要克服气拘物蔽的问题,必须从内心的良知入手,而不是向外寻求。

王阳明心学赏析

王阳明心学赏析

王阳明心学赏析《王阳明心学赏析》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很久很久以前呀,有一个超级厉害的人,他叫王阳明。

他搞出来的一种学问呢,就叫心学,可有意思啦。

我觉得王阳明心学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里面藏着好多好多能让我们变聪明、变厉害的宝贝。

那这个心学到底是啥呢?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也许你们就能明白一点儿了。

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们去山里玩,嘿,这时候他的朋友就指着山里的花说:“你看这花,它在山里自开自落,和我们的心有啥关系呢?”王阳明就回答说:“你没看这花的时候,这花就和你的心一起在那安安静静地待着,你一看这花,这花的颜色、样子就一下子跑到你的心里去了,那这花就一下子在你的心里明亮起来了。

”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花本来是一个小秘密,藏在深山里,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钥匙,我们一看这花,钥匙就把花这个小秘密给打开了,花就在我们心里有了意义。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里很重要的一个点,叫“心外无物”。

可是啊,这个“心外无物”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呢?我刚开始也这么觉得。

我就想啊,那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怎么能说心外就无物了呢?比如说我面前的这个小桌子,它就在那实实在在地放着,我不看它,它也在那啊。

后来我想啊,也许王阳明的意思不是说外面的东西真的不存在,而是说如果我们的心不去感知它,那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就像这个小桌子,如果我闭上眼睛,不去想它,不去摸它,那在我的小世界里,它就好像消失了一样。

这是不是很神奇呢?王阳明还有个厉害的地方,他说“致良知”。

良知是啥呢?我觉得良知就像我们心里的一个小天使。

比如说,我们在路上看到有小朋友摔倒了,我们心里的小天使就会说:“哎呀,快去把小朋友扶起来。

”这个小天使就是我们的良知。

可是有时候呢,我们可能会被一些别的东西影响,比如说害怕被小朋友的家长误会,这时候我们就可能不听小天使的话了。

王阳明就说,我们要努力让这个小天使一直发挥作用,这就是“致良知”。

我再给你们讲个我自己的事儿。

王 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 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哲学、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那么,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良知如同内心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分辨善恶、是非,只要我们能够去除私欲的遮蔽,就能让良知得以显现,并依此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知行合一”则是王阳明心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

知与行并非是两个分离的阶段,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我们不能只是在理论上知道什么是对的,而不去付诸实践;同时,我们的行动也应该是基于正确的认识和道德准则。

只有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道德的完善。

比如,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知),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去实际关心父母、照顾父母(行),那么这种“知”就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把孝顺父母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比如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为父母做家务等,才能说我们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还强调心即理。

他认为,天理不在外部世界,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不需要到外界去寻找真理和道德准则,只要向内探求,审视自己的内心,就能发现天理。

这并不是说外部世界没有客观的规律和准则,而是强调我们对这些规律和准则的理解和把握,最终要通过内心的体悟和实践来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容易迷失方向,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

而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当我们感到困惑时,不妨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依靠良知的指引去做出选择。

比如,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我们可能会受到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回归内心,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价值所在,就能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同时,王阳明心学也注重实践和功夫。

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

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

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原文: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

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

’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

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

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

则持志以帅气可矣。

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

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

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

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

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计较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以有此。

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

《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见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译文:来信又说:“老师您说‘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

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

’愚见以为,感到精疲力竭,不能将事情处理完,就是良知( 的判断)。

王阳明心学白话文

王阳明心学白话文

王阳明心学白话文王阳明心学,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也被称为心学哲学。

王阳明心学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修养,强调自我认知和真实体验的重要性。

它强调道德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人们能够觉醒内心的善良本性,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下面将以白话文的形式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灵的哲学学派,它认为人的内心是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根源。

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合一”,这句话成为了心学的核心观点。

它的意思是,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并实现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换言之,只有通过体验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道德的真谛,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

心学强调自我觉醒和自我改造。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本质上是善良和明智的,但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内心常常被迷惑和扭曲。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觉醒自己的内心,清除外界的干扰,使我们的内心能够真正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并且使我们的行为能够反哺内心,实现内外统一。

内在的觉醒还包括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

心学认为,只有通过深入地觉察和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标。

同时,我们也应当用批判性和客观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思想和信仰,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心学也强调心与肉体的关系。

心学认为,人体是心灵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通过身体锻炼和感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

当身体感知不准确或受到限制时,我们的内心的表现也会受到干扰。

因此,心学主张通过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使我们的内心能够与外界环境建立良好的联系和互动。

王阳明心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和道德观念。

它强调从内心出发,通过体验和行动来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完善。

它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合作,以实现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

它强调道德的力量和作用,认为只有恢复心灵的善良本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的价值。

总之,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灵的哲学学派,它对人的内在觉醒和自我完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王阳明心学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主要观点王阳明心学,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里面藏着不少人生的大智慧。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看看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在当下依旧闪闪发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

王阳明心学的头一号观点,就是“心即理”。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挺简单。

咱们平时说的“心里有数”,不就是这个意思嘛。

王阳明认为,心就是万物的起源,心就是理,理就在心里头。

你想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你心里头的世界。

外面的事儿,都是你心里头的反映。

换句话说,你就是自己世界的主宰。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别老往外找,得多往心里瞧,心里头明白了,外面的事儿也就通顺了。

再来说说“知行合一”。

这个观点,王阳明可是下了大力气去阐述的。

在他看来,知和行是一体的,知道就得去做,做了才算真知。

咱们平时学习,光看书不行,得动手实践,不然那知识就白学了。

这就像咱们做饭,光看菜谱不行,得自己动手炒几盘,才知道味道如何。

所以,王阳明告诉我们,知识得用在实处,用行动去检验,这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最后聊聊“致良知”。

这可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

王阳明觉得,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良知,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咱们的一言一行。

见到父母自然知道孝顺,见到兄弟姐妹自然知道友爱,这就是良知在起作用。

王阳明说,致良知,就是要咱们时时刻刻听从良知的指引,去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就像咱们开车,得有个方向盘,良知就是那个方向盘,指引着咱们走正道。

王阳明心学的这些观点,听起来简单,其实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们告诉咱们,要关注内心,注重实践,做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咱们往往被外面的纷纷扰扰迷住了眼,忘了自己心里头的那个世界。

王阳明心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咱们内心的路,让咱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你看,王阳明心学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它更是咱们现代人生活的指南。

咱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它让咱们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面的权势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坚定和纯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元晦,号阳明。

他是明代中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心学”,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心学的基本概念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内在心性,认为心是人性的核心,是认知、道德和行为的源泉。

他主张“致良知”,即通过斗争和实践,通达和觉醒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完善。

心学的核心理念是“知行合一”,即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才能真正实践道德和达到真知。

二、心学的核心思想1. “致良知”的观念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良知,只需通过一定的修炼和实践来激发和发掘自己的内心潜能。

他主张个体的道德行为和智慧不是依靠外界的规范和教导,而是要依赖个人的内心反思和认知,从而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2. “知行合一”的原则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行为,使理念和实践达到一致,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3. “格物致知”与“反思实践”的方法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主张通过观察外界的事物和实践中的经验,来认知和理解。

他强调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否正确,并通过修正错误来实现真理的逼近。

三、心学的实践应用1. 教育思想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通过启发式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2. 军事思想方面在军事领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他认为军事指挥官需要具备高度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来制定合理的作战方案和决策。

3.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心学的思想也能够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王阳明心学成语

王阳明心学成语

王阳明心学成语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认为人的本性本善,只要发扬光大,就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心学思想也衍生出了许多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生动体现。

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也是王阳明思想的精华。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真谛,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重要思想,也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性的观察,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点。

三、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重要思想,也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自我批评,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四、知行不分“知行不分”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重要思想,也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真谛,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

五、致知明善“致知明善”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重要思想,也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自我批评,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六、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重要思想,也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自我批评,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王阳明心学的感悟和现实例子

王阳明心学的感悟和现实例子

王阳明心学的感悟和现实例子《从王阳明心学感悟到的生活启示》提到王阳明心学,一开始我也觉得这东西高深莫测,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远着呢。

但随着对它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嘿,原来这心学就藏在咱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呢!王阳明说要“致良知”,这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不就是讲要跟着自己的良心做事嘛。

就好比说,咱在路上看到老人摔倒了,咱心里那个良知就会说:“快去扶一把呀!”这时候咱要是真听了它的,那就是在践行心学啦。

在生活中,我就遇到过这么个事儿。

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看到一个小孩在路边哭,周围也没人管。

我当时心里就想,要不咱去问问咋回事。

可朋友却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是个麻烦呢。

”但我心里那个良知一直在嘀咕,总觉得不能就这么走了。

最后我还是走过去问了小孩,原来是他找不到妈妈了。

我陪着他在原地等了一会儿,就看到他妈妈着急忙慌地找过来,那感激的眼神,让我觉得特别值。

我想这就是听从内心良知的好处吧。

王阳明还强调“知行合一”。

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了就得去做,不能只是嘴上说说。

咱好多人不都这样嘛,计划定了一堆,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就是不见行动。

比如说明天要早起跑步,晚上睡前说得好好的,第二天闹钟一响,立马就反悔了。

这可不行呀!我原来也是个拖延症晚期患者,每次都说要收拾房间,可总是拖着不想动。

后来我学聪明了,想到就立马去做,别给自己犹豫的机会。

结果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自己住着也舒服。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呀!再说个现实例子,我们都知道要多读书,提升自己,可真正能坚持读书的又有多少人呢?我有个同事,天天念叨着要读书,结果一年过去了,那本买的书还没翻过几页。

这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呀。

总之,王阳明心学看似高深,但真的落实到生活里,那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咱只要跟着自己的良心,想到了就去做,就能在生活中收获很多美好和喜悦。

让我们一起在王阳明心学的指引下,过好咱这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吧!。

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王阳明心学,那可是咱中国哲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它可不单单是一堆高深莫测的理论,更有着实实在在的方法论呢。

咱先来说说啥是王阳明心学。

简单来讲,就是让咱回到内心,去探寻那个最本真的自我。

这就好比在咱心里有个宝藏,得靠咱自己去挖掘。

那怎么挖呢?这就涉及到方法论啦。

比如说,要学会反思。

咱每天经历那么多事儿,遇到那么多人,有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做得对不对呀?这就像给自己照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脏东西。

别小看这反思,它能让咱一点点进步,变得越来越好。

还有啊,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

对人对事都实实在在的,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就像跟朋友相处,真心换真心,那感情才能长久。

要是你总带着面具,谁愿意跟你打交道呢?王阳明心学还强调要知行合一。

啥意思呢?就是知道了就得去做,不能光嘴上说说。

你说你要减肥,那光喊口号有啥用,得动起来呀!就像学游泳,你光在岸上看别人游,自己不下去试试,能学会吗?咱再打个比方,学骑自行车。

你知道怎么骑,可要是不真的上去骑,你永远也掌握不了平衡。

这知行合一就是让咱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本事。

而且啊,咱得有坚定的信念。

遇到困难别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能行。

就像爬山,中途可能会累,会想放弃,但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到了山顶那风景可美了。

王阳明心学就是要让咱内心强大起来,不被困难轻易打倒。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时候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就派上用场啦。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你想想,要是每个人都能按照心学的方法去做事,那这世界得多美好呀!咱不能光知道这些方法,还得去实践啊。

就像学武功,光知道招式不练有啥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真正领悟王阳明心学的奥秘。

总之呢,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那可是非常实用的。

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大家都别小看了它呀,好好去研究研究,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你说是不是?。

王阳明:知行一体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知行一体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知行一体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诗人和将领,
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强调通过自省和实践来达
到心灵与行为的统一。

以下将介绍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心即是理,理即是行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心即是理,理即是行。

他强调理性和行动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行动才能真正了解和
体验到理。

知识和学问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价值。

知行合一,虚实相生
在王阳明看来,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开来。


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知识,才能真正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和智慧。

知行合一意味着理念与实际生活的相互结合,虚实相生。

自省与实践的重要性
王阳明强调了自省和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找到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心学的价值观
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观念。

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心学的价值观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并倡导积极向善、追求完美的人生。

心学与当代社会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信息爆炸和物质导向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使思想与行为的统一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导原则。

总而言之,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通过自省和实践来达到心灵与行为的统一。

其智慧不仅在明代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灵感,将心学智慧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王阳明心学核心内容

王阳明心学核心内容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2. 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王阳明心学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家王阳明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摘要:王阳明心学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一方面是对心的经验的现象诠释学之理解,另一方面是对经验之心的理想价值如何得以全面实现和发展的超验批评,其最终目的是使“心”达到善与真的状态。

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心即理”是一种描述性现象学诠释的观点,致良知"是一种方法论的观点,而“知行合一”则代表了本体和方法论的平衡和融合,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和联结。

王阳明之“心”具有与“天”、“道”、“性”、“命”、“理”同一性质的本体意义,因此,“心”不是个体的私心,而在根源上是整个宇宙之“心”。

心之“体”乃“虚灵明觉”或“灵昭明觉”,在具体“发用”过程中,“心体”体现为良知显现,故“心体”又称为“良知本体”。

由此,“良知”是行动的基础,并始终提供行动以指导和动力,是“善”的源泉。

从本体论意义上看,“知”和“行”从一开始就不是割裂的,它们潜在的根源是同一的,即“知行合一”。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1.王阳明的生平
王阳明,也叫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2.1.心的本体
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的心为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天地万物对人的心的依赖性,“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世间万物不能离开人心和人心对他的感受,是人心赋予他们以意义,离开了人心,便没有一切。

因此,天理也不能在人心之外,而必然内在于人心。

基于此,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理”。

王阳明以心为本体,强调人心的主体地位,一切事物从此都面临心的评价。

王阳明首先从身心关系入手,在经验常识层面上求得人们的认同:“心者,身之主宰。

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接着,王阳明将心对身的统属地位延伸到道德方面,“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

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王阳明以此为契机,将心的主体地位在各个层面泛滥开来。

论及学问,王阳明指出:“夫君子只论学,要在得之于心。


2.2.心的内涵
在王阳明看来,心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人生而具有的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其说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一也。

”这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然延伸,王阳明承上启下,把良知由人及物,贯穿于万事万物中:“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岂准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矣。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这无所不在的良知圆融洞彻,同体太虚,它既是心之本体,也是宇宙的本体,因而也就是天理:“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川“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最后,事事物物连同天理皆统属于“人心的一点灵明。

”它不在心之外,而是存在心之中。

我心即良知,我心即天理。

王阳明此举,极大地强化了人的主体自觉性。

接下来,为防止我之“心”的信马由缓,王阳明赋予良知以道德意义,我心非我愿、我想,而是经过封建道德的甄别、评判和认可后的灵明昭觉之心,“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良知是见孺子之人井,而生恻隐之心的那种人性的自然反映。

2.3.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一方面是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自圆其说和进行到底的需要,同时也是深恶其时士大夫坐而论道、口是心非、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力图扭转士人徒学而不行、或行而不实的恶习,这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王阳明在构建他的心本体论的时候,为避免坐而论道的危险,就特别强调“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和“事上磨炼”。

王阳明指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致良知的关键在于行,息心静气,枯坐体悟,一味清谈,终不是致良知:“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耶?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耶?”王阳明的这种观念,具有鲜明的补偏救蔽的拳拳之心。

心即理,封建的伦理道德就存在人的心中,但如果不加以实行,不致良知于现实中,不接触事物以实行良知,则良知就可能因为人的物欲的障蔽而不能彰显。

所以,王阳明的心本体论,不仅与坐而论道绝缘,而且基本上是与知而不行、坐而论道斗争的产物。

他的知行合一,更是把行的重要性提高到了空前的地步。

王阳明有鉴于“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能行,便不去禁止”的玩忽和漠然,特别指出,“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阳明的行,并非要等到动作起来形成后果,而是一旦有想作某事的念头,便是作某事的开始,因此,如果一个人有某种不善的念头,就意味着作不善的事情,就是行。

那么克制不善之念就是不作不善的事情,也是行,所以他特别指出“正心”也就是致良知,也是行。

诚然,我们可以认为王阳明混淆了知与行区别,夸大了知与行之间联系,陷人了主观唯心主义,但是,此举却意在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

同时,王阳明强调在行中的知才是真正的知,行中有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义无返顾地坚持某种观念其实就意味着他的行动的开始(“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因此,与其说王阳明在知行合一学说上的的逻辑上不完整,勿宁说,可能正是这种夸张和变形的不完整,反映出了王阳明痛感浮华学风的弊端而对行的极端化的强调,从对现实补救的意义来看,这种矫枉过正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良知是固有的、永恒的,重要的事情是行动,使良知得以发用流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阳明的心学是要从源头上解决人的行动的动力问题,其心学实际上是一种行动之学。

3. 总结
“知行合一”,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人格完善”。

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是“人格完善”意义上的人自己所开辟与创造出来的。

按着王阳明的观点,生活的状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

心灵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世界就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心灵若阴幽黑暗,生活就阴幽黑暗。

我们的生活行为是在我们的心灵状态主导之下的行为,而我们所享有的世界,就是我们行为的直接结果。

王阳明的观点,对于指导我们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献章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7.128.
【2】《王文成公全书》卷3《传习录下》.
【3】《王文成公全书》卷32《传习录中》.
【4】《王阳明先生全集》卷32.
【5】《王文成公全书》卷21《答徐成之》.
【6】《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