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心学 PPT
合集下载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三、致良知归于知行合一:良性循环的方法论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ppt
❖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 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 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 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 是。”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再见
做最具服务能力的集成商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 王阳明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 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 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 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致良 知”。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再见
做最具服务能力的集成商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 王阳明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 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 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 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致良 知”。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阳明心学PPT课件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王阳明心学及其影响-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PPT文档共95页
王阳明心学及其影响-王阳明 心学及其当代意义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王阳明心学口诀》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1
35
05
03
39
37
02
04
06
42
44
46
01
41
05
03
45
43
第四章 知行合一
02
04
06
49
51
53
01
48
05
03
52
50
02
04
06
55
57
59
01
54
05
03
58
56
1
60
2
61
3
62
4
63
5
64
第五章 事上磨炼
02
04
06
66
68
70
01
65
05
03
69
67
02
04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王阳明心学口诀》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第一章 立志
目录
02 第二章 格物
03 第三章 心即理
04 第四章 知行合一
05 第五章 事上磨炼
06 第六章 致良知
本书由百万册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从浩如烟海的心学著作中精心挑选出99句至理箴言, 并对每一句进行了精辟的解读,将晦涩难懂的阳明心学浓缩成了一本通俗易懂、可以每天习练的随身读物。让你 在轻松阅读中,渐渐获得“知行合一”的无边智慧和无穷力量!立志、格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 知,阳明心学6大主题全收录!句句大白话!句句是重点!让你迅速掌握阳明心学的核心智慧!
第一章 立志
02
04
06
02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 ppt课件
王阳明心学
主要内容
❖ 一、王阳明其人 ❖ 二、王阳明其学 ❖ 三、心学的智慧
一、王阳明其人
(一)处于何世
❖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 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拜金主义盛行;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贪污成风
❖ 王阳明的批判: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
习以成性,几千年矣!”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心学的要点
❖ 一、心即理 ❖ 二、知行合一 ❖ 三、致良知
(一) “心即理”
❖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 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主要内容
❖ 一、王阳明其人 ❖ 二、王阳明其学 ❖ 三、心学的智慧
一、王阳明其人
(一)处于何世
❖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 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拜金主义盛行;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贪污成风
❖ 王阳明的批判: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
习以成性,几千年矣!”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心学的要点
❖ 一、心即理 ❖ 二、知行合一 ❖ 三、致良知
(一) “心即理”
❖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 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古风插画传习录王阳明心学思想PPT
击后,夹卧,驻中闻 广
断连据击鼓于南;明
藤连险。驰是宁又军
峡攻结叛马防,听檄
。破寨军抵备故闻湖
油。大达弛以卢广
榨官败,缓为苏土
、军,与。王、兵
石攀于明至守王抵
壁木是军此仁受达
、缘退一,以归,
作者简介
(玖)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 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心 学 集 大
。集子成
物 概 述 】
大(者
成儒)
者学与
)集孔
并大子
作者简介
(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
壹
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 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
生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
作者简介
被 贬 悟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 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
道
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被 贬 悟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 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 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 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 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 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 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 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阳明心学PPT课件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阳明传奇
• 能武:王阳明练过武术,《明史》记载他 好言兵,且善射。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 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 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 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他独身 一人就摆脱了多名杀手的追杀
王守仁(1472年 —1529年),字 伯安,别号阳明 子。浙江宁波余 姚人,明代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 家、哲学家和军 事家。主要著作 有《传习录》、 《大学问》
王阳明--儒家人物的典范
• 能文能武,治国安邦
• 能文:二十八岁中进士,《古文观止》中 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 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其中《教条 示龙场诸生》又入选香港中小学课本。此 外,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 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 ,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王阳明心学要旨PPT课件
18
RED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王喝道,这和尚终 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惊起, 即开视对语。问其家,对曰:“有母在。”问:“ 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王阳明:“爱亲 本性谕之,僧泣涕谢。弃钵经,回奉母。
19
RED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 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 ,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 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 ,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 ,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之后,更无 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 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 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阳明心学要旨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1
RED
圣贤像赞·崇祯版
2
RED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 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 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 求之于心”的道德实践为支持。
4
RED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5
RED
RED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王喝道,这和尚终 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惊起, 即开视对语。问其家,对曰:“有母在。”问:“ 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王阳明:“爱亲 本性谕之,僧泣涕谢。弃钵经,回奉母。
19
RED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 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 ,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 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 ,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 ,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之后,更无 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 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 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阳明心学要旨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1
RED
圣贤像赞·崇祯版
2
RED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 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 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 求之于心”的道德实践为支持。
4
RED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5
RED
王阳明心学概述.pptx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 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 些不得。 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 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 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 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 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 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 落用功,负此知耳!”
承继往圣之德 首倡“心学” 孔孟朱王四圣之一。 坚持讲学、教化百姓
立功
著名的军事家: 终明之世,文人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也。 ----明史·王阳明传
立言
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入《明史》、《明儒学案》
阳明心学的影响
阳明心学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 典型代表:日本明治维新 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阳明心学课堂
陈明丽
概阳王 述明阳
第 一 讲
和心明
基学与
础
壹
目录
王阳明是谁 阳明先生生平
何为阳明心学
贰
叁
壹
王阳明是谁
王守仁 字伯安,别号阳明 历代学者们称其为阳明先生。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 家、道家、佛家。
阳明先生三不朽
立言 立功 立德
立德
贰
阳
明
先 立志 勤学
生 悟道 实修
终成
的 一
生
立志
5岁始言诵诗
11岁随行做诗 12岁立志读书做圣贤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当读书做圣人耳。
--十二岁之阳明先生
勤学
15岁游历边关18岁格竹 26岁排演兵法
28举进士观政工部 30岁修佛参道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ppt课件.ppt
5
王阳明其人
? 21岁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 。 ? 22岁时考进士不中,內閣首輔李东阳對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
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 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 25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
Logan He
1
OUTLINE
? 阳明其人 ---传奇王阳明,出演人生大戏 ? 阳明其学说 ? 阳明的<大学问>
2பைடு நூலகம்
王阳明其人
? 王守仁(1472/10.31 日-1529/1.9 日), 幼名云,字伯安,号 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 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38岁,1509年(正德四年),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 作著名的《瘗旅文》。
? 39岁,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 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
7
王阳明其人
? 41岁,正德七年,与徐爱舟中论学,载今《传习录》, 诸生从游渐众。
? 45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举荐
9
王阳明其人
? 48岁,正德十四年( 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 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 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 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 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写蜡 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 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 宸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发觉 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庆受挫,此时守仁 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 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 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 35 天后宣告结束。
王阳明的心学资料PPT课件
• B“理”是宇宙本体的“太极”,是无迹而 所以迹的形而上者,它构造出了一个形而 下的世界,而且自身是真实的。
.
25
• “理者,实也,本也。
• “天下无实于理者。”
• C“理”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性,是终极意 义上的一般。
• “理一本而万殊”
• “天下只有一个理,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
• D天理与心性是贯通的。理与性一,但必须 以心觉之,以性涵养,才能照见廓然大公 的天理。
.
21
•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 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 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 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 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 之后,更无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 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 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 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
16
• 1泛滥词章,溺习骑射 • (1)初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 (2)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诗赋词章方面的天
才。 •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 《蔽月山房》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
17
• (3)1484年,王生母去世,悲痛欲绝,感 觉到人生苦乐无常,萌生修道学佛的念头。
.
12
•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 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自觉 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
25
• “理者,实也,本也。
• “天下无实于理者。”
• C“理”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性,是终极意 义上的一般。
• “理一本而万殊”
• “天下只有一个理,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
• D天理与心性是贯通的。理与性一,但必须 以心觉之,以性涵养,才能照见廓然大公 的天理。
.
21
•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 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 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 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 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 之后,更无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 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 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 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
16
• 1泛滥词章,溺习骑射 • (1)初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 (2)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诗赋词章方面的天
才。 •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 《蔽月山房》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
17
• (3)1484年,王生母去世,悲痛欲绝,感 觉到人生苦乐无常,萌生修道学佛的念头。
.
12
•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 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自觉 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古代人把王阳明称为三不朽的人物,所谓三不朽,是指立 德、立言、立功
“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 年》,晋国执政者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古人有言曰 ‘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 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什 么意思呢?范宣子问叔孙豹说:“古时候有人说,有的人死了 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这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叔孙豹回答说:“我听说,(作为一个人)最高层次有树立德 业,第二层次有建立功勋,第三层次有著书立说,(只要实现其 中的一项,这个人所建立的功德)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 废弃,这就叫做这个人虽然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 灭。”这是总结判断怎样的人才会不朽——也就是永生的一种 见解。
他说:“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 子之后一人。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 之说,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然其大本 大原,断非余子所及也。”(《王文 成公全书》卷五)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 学”,以对抗程朱学派的“理学”, 具有反教条、反传统的意义。
三、王阳明的理论
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 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 而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 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 致知说的批判上面。
后来到了宋代,出现了“北宋五子”,北宋五子将反 对佛教的浪潮向前推进,更进一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 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 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十五岁边关考察。
(一)童年生活
成年后,十五岁之后,一直到他中进士(二十八岁)之 前,,研究了大量的道教的经典,他不仅仅研究,也实践,他 修炼的程度也很高。佛教的程度也很高。
二、时代背景、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正值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 入危机、衰败的转变时期。从 英宗到武宗的几十年间,农民 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 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彼伏此 起,规模越来越大,地主阶级 内部也矛盾重重,整个社会处 在动荡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社会 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兴起,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因而 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破坏自然经 济的时期,王阳明的家乡江浙 一带尤为突出。王阳明的学术 思想正是在封建社会开始解 体,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情况
王阳明与心学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 宁波余姚人,中国古代著名 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 军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 、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 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 伯,谥文成。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二、时代背景、思想渊源 ➢三、王阳明的理论 ➢四、影响
(四)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 1519 年 平 定 南 昌 的 宁 王 朱 宸 濠 之 乱。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 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 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 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 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 没有发下。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 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 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 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 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 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
(二)龙场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他由于上书得罪了刘瑾,最 终被发配到贵州龙场,这就是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 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悟道之后,他明确的领会到朱熹的思想和他自己领会关于 圣人的真理是不同的,他从此也就开始了他自己思想的建设 和发展,也是他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的开始。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一)童年生活 (二)贵州龙场悟道 (三)平定江西 (四)擒获宁王
(一)童年生活
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 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 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 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 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 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一)心即理 (二) 知行合一
(三)格物致知 (四)良知学说 (五)天泉证道 (六)万物一体之仁
(一)心即理
“心即理”最早由陆九渊提出,宋代以来,中国历史 上发生了一次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思想成果最为丰富 的思想文化运动,即理学运动。关于理学的发展,起点在 唐代的韩愈,韩愈首先提出了关于道统的问题,他坚决反 对佛教。
(二)思想渊源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并无具 体的师承关系,但从学术渊 源上看是直接继承了孟轲和 陆九渊思想的。
正如《明史•本传》中所 说的一样:“守仁言致知, 出《大学》,良知出《孟 子》。”王阳明学术思想理 论基础的“致良知”学说, 是把孟子的“良知”说拿过 来而加以发挥的。
在宋代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 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 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 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正 德 十 三 年 ( 1518 年 ) 正 月 , 王 守 仁 平 定 池 仲 容 ( 池 大 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 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 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 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 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 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 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 具——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