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字资料

合集下载

[民风民俗资料]民俗民风

[民风民俗资料]民俗民风

[民风民俗资料]民俗民风民俗民风篇1:六年级关于民俗民风的作文(共三篇)篇一:元宵节也称灯节。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害人,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

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看了非常高兴。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人们都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20225年的正月十五,我们一家来到上海参观豫园灯会。

灯会入口处,一眼看去,满街挂的都是色彩鲜艳的各式彩灯,非常漂亮。

整个豫园就像灯的海洋。

各种各样的彩灯,大的从几米到十几米的都有,小到星光闪闪的小星星,造型奇特,形象逼真,色彩斑斓,活灵活现,真像来到了童话世界。

我喜欢这流光溢彩、令人沉醉的灯会!篇二:踏上苗族人居住的土地,那里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你仿佛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苗族人的生活里,到处都是色彩,充满了美的生机,今天我——牛通社的小记者,就要来采访苗族姑娘。

“你好!苗族姐姐,请问你们苗族有多少种服装”我疑惑不解地问。

“你好,我们苗族服装不下200种,是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呢!” 苗族姐姐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我不禁发出慨叹:“啊,真是服饰最多的民族啊!件件都是清新素雅、做工精致、古朴端庄。

那你们的服装是怎么做的呢”“苗族服装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

主要体现在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

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我们民族艺术特色。

”“说到‘服’,让我不得不想到‘饰’。

那你们苗族的银饰有什么特点呢”“这让我好好给你讲讲:苗族妇女的银饰民族风情浓郁,分为粗细两类:精件为实心的项圈、项链、手镯等,用银料多,加工简单;细件为银花、银冠、银锁、银角等,用银料少,制作精细,工艺讲究。

民俗历史知识点总结

民俗历史知识点总结

民俗历史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习俗、风俗、节庆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

它包含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劳动和交往中所遵循的规范和习惯,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在中国,民俗的历史悠久,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宗教信仰、祭祀习俗、婚嫁礼仪、节庆庆典、民间传说等等。

下面就对民俗历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是中国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有许多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信仰观念和生活方式。

儒教强调仁爱和礼法,影响了中国人的礼仪和道德观念;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佛教则强调解脱和慈悲,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教仪轨和世俗行为。

这些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宗教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和仪式,如祭祀、庙会、观音会等,构成了中国的宗教民俗。

二、祭祀习俗祭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俗活动。

中国古代的祭祀习俗包括了祭天、祭祖、祭神、祭祀地方神祇等多种形式。

祭祀是中国古代人们尊崇自然、尊崇祖先、尊崇神灵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祭祀的过程包括了祭祀仪式、祭品供奉、祭祀祈祷、祭祀祭神等环节,而祭祀的对象有天、地、山川、河流、祖先、神明等。

祭祀的时间包括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包括了每月的初一、十五等特定日子。

祭祀的形式包括了宫廷祭祀、家祭、宗族祭祀、地方祭祀等,许多祭祀活动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文化和民俗风尚。

三、婚嫁礼仪婚姻是人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婚嫁礼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民俗活动。

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仪非常丰富,包括了订婚、纳彩、过大礼、迎亲、结婚、还礼等多种环节。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而婚姻的仪式和程序都由一定的礼俗和规矩来规范。

婚嫁礼仪的过程包括了详细的程序和步骤,如定婚约、缔结婚姻、婚姻登记、结婚仪式等环节。

民俗资料摘抄

民俗资料摘抄

民俗资料摘抄一、春节民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那民俗可老多了。

就说贴春联吧,这春联一贴,年味就出来了。

我记得小时候,和老爸一起贴春联,他在那指挥我递东西,什么上联下联的可讲究了。

还有放鞭炮,不过现在有些地方因为环保不让放了,但在我老家农村,过年放鞭炮那是必不可少的,那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像是在驱赶年兽一样。

年夜饭也是超级丰盛,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各种好吃的,像饺子啊,鱼啊,鱼还不能吃完,得剩一点,寓意年年有余呢。

而且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大家见面都是喜气洋洋的,互相拜年,小孩子还能收到好多压岁钱。

二、端午民俗端午可就跟屈原大大有关系啦。

赛龙舟是端午的一大特色,一群人在龙舟上齐心协力划桨,那场面可壮观了。

河边围满了人在呐喊助威。

说到端午,肯定少不了粽子,甜粽咸粽之争可一直没停过呢。

我是比较喜欢吃咸粽的,里面有肉啊,蛋黄啥的,咬一口超级满足。

还有挂艾草,据说能辟邪驱灾呢。

小时候奶奶会把艾草挂在门口,还会用艾草煮水给我们洗澡,说是对身体好。

三、中秋民俗中秋那肯定是赏月吃月饼啦。

月亮又大又圆的时候,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或者阳台上,摆上月饼水果,一边赏月一边聊天。

月饼的种类也超多,莲蓉的、豆沙的、五仁的等等。

我最爱的还是莲蓉月饼,那莲蓉馅又香又甜。

除了这些,有些地方还有猜灯谜的活动呢,可有趣了。

大家聚在一起,看着花灯,猜着灯谜,充满了欢声笑语。

四、清明民俗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大家会带上鲜花水果等祭品去祭拜祖先。

在去墓地的路上,都是很肃穆的。

而且清明时节,天气也很适合出去踏青呢。

很多人会约着一起去郊外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放风筝也是清明的民俗之一,看着风筝在天上飞,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跟着飞走了。

五、重阳民俗重阳节要登高望远。

老人们说这一天登高可以祈福消灾呢。

还有插茱萸,王维的诗里就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一天也有敬老的含义,很多地方会组织一些关爱老人的活动,比如去养老院给老人送礼物,表演节目啥的。

民俗文化素材

民俗文化素材

民俗文化素材以下是 7 条关于民俗文化素材的内容:1.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民俗活动,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就拿春节来说吧,一到过年,那大街小巷都红彤彤的,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

人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还有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呢!这场景,不就像一场盛大的欢乐派对吗?难道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2. 嘿,你知道端午节为啥要吃粽子、赛龙舟吗?那背后可有着感人的故事呢!屈原投江后,老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这些习俗。

想象一下,大家齐心协力地划着龙舟,那场面多带劲啊!这不就是咱们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吗?3. 民间的手工艺那也是一绝呀!像剪纸,一张纸在艺人的手中,几下就能剪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就好像变魔术一样,神奇得很呢!你看过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吗?难道你不会为它们赞叹不已吗?4. 咱家乡的庙会那可是热闹非凡!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香气扑鼻。

还有杂耍表演,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这庙会不就像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惊喜的大宝藏吗?你难道不想去逛一逛,体验一下那种氛围吗?5. 传统的婚礼习俗也别有一番风味哟!大红的嫁衣,热闹的迎亲队伍,满满的都是喜庆。

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

你想不想看看这样的传统婚礼呢?6. 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圆圆的月亮就像一个大圆盘挂在天上,照亮了我们的笑脸。

这不就是生活中的小美好吗?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温馨时刻吧?7. 还有那古老的戏曲表演,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

那声音,那姿态,仿佛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

这戏曲不就是历史的活化石吗?你欣赏过这样精彩的表演吗?我觉得民俗文化素材就像一个无尽的宝库,蕴含着我们的历史、情感和智慧,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传承。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

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

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

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

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

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

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

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

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

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11、七月十五是鬼节,心底无私不怕邪。

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

12、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

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

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1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

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14、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15、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

16、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

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

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

吃了糖瓜嘴儿甜,吉祥话儿说不完。

二十四,家家忙,又扫屋子又扫房。

(完整版)中国民俗资料

(完整版)中国民俗资料

(一)中国民俗按表现内容来分:口头民俗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三)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NO1.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地域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NO2.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二)随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NO3.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NO4.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

1、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2、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中国民俗资料

中国民俗资料

中国民俗资料一、春节的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1.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中国民俗大全50字

中国民俗大全50字

中国民俗大全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关于民风民俗的摘抄美文

关于民风民俗的摘抄美文

民俗之一――贴春联。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

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

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

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

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

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

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

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门神。

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

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

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

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

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关于传统民俗的资料

关于传统民俗的资料

关于传统民俗的资料传统民俗那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充满魅力的东西呢!一、传统民俗之节日篇咱先来说说春节吧。

这可是咱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啦。

每到春节呀,那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家里呢,早早地就开始打扫卫生,大人们都说这叫扫尘,把旧的一年的灰尘呀,不好的东西都扫出去,迎接新的一年。

然后就是贴春联啦,红红的春联一贴,感觉整个家都喜气洋洋的。

这春联的内容可讲究了呢,都是些吉祥话,像“福满人间”“吉祥如意”之类的。

除夕夜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桌上的菜也是有很多寓意的。

比如说鱼,就代表着年年有余,谁都不许把鱼吃光光哦。

还有放鞭炮,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因为环保的原因放得少了,但是以前那鞭炮声可是春节的标配呢,噼里啪啦的,感觉把所有的邪气都吓跑了。

再说说端午节。

一提到端午节,就想到粽子啦。

包粽子可好玩了,粽叶裹着糯米,再加上红枣或者肉什么的,包成三角形或者四角形。

这端午节呀,还和屈原有关呢。

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吃他的身体,就往江里扔粽子。

而且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活动,一群人在船上齐心协力地划船,那场面可壮观了。

岸边的人呐喊助威,整个氛围超级热闹。

二、传统民俗之婚俗篇在咱中国呀,结婚的民俗也是很有特色的。

以前结婚,新娘子要坐花轿呢。

那花轿可漂亮了,红红火火的。

结婚前还有很多的准备工作,像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这彩礼呀,包含了很多的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等等,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

婚礼当天呢,新娘子要蒙上红盖头,新郎要挑开红盖头才能看到新娘的模样,这多有神秘感呀。

而且结婚的时候,到处都贴满了喜字,亲朋好友都来道喜,大家聚在一起吃喜酒,祝福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三、传统民俗之技艺篇像剪纸就特别好玩。

一张纸,在那些心灵手巧的人手里,能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花朵、动物、人物等等。

每到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在窗户上贴上剪纸,增加节日的氛围。

还有捏面人呢,那些面人捏得栩栩如生的。

师傅们用各种颜色的面,捏出孙悟空、猪八戒这样的神话人物,小孩子们可喜欢了。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1. “哎呀,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每到过年,家里就会贴上红彤彤的春联,晚上大家一起放烟花,那烟花在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就说去年吧,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我问爸爸:“为啥要贴春联呀?”爸爸笑着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能带来好运呢!”过年真有趣呀!2. “端午节可不能少了粽子呀!”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包好多粽子,有红枣粽、肉粽。

记得有一次,我帮妈妈包粽子,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呀?”妈妈边包边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呀,宝贝。

”哇,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么个故事呢!3. “中秋节就是要一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口味的月饼。

我咬了一口月饼,说:“真好吃呀!”爷爷笑着说:“中秋节就是团圆的日子呀。

”那感觉,真的好温馨!4. “元宵节一定要去看花灯呀!”有一次元宵节,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看花灯,那五光十色的花灯,把夜晚都照亮了。

我兴奋地对小伙伴说:“哇,这些花灯太漂亮啦!”小伙伴也点头说:“是呀是呀!”真希望每天都是元宵节!5. “咱这儿结婚的习俗可不少呢!”那次去参加表哥的婚礼,看着新嫂嫂被迎进门,还跨了火盆。

我问妈妈:“这是为啥呀?”妈妈说:“这是希望他们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呀。

”婚礼真有意思!6. “过年的时候拜年也很有意思呀!”大年初一,我跟着爸爸妈妈去拜年,到了亲戚家,我大声说:“新年好!”亲戚们都笑着给我红包,还说:“这孩子真乖!”拜年能收到好多红包呢,哈哈!7. “咱这儿过生日得吃长寿面呢!”记得我过生日那天,妈妈给我做了一碗长寿面,我看着那长长的面条,问:“为什么要吃长寿面呀?”妈妈温柔地说:“希望你能健健康康地长大呀。

”那碗面,我吃得可香啦!8. “清明节扫墓可不能马虎呀!”有一年清明节,我们一家人去给祖先扫墓,大家都很庄重。

我看着墓碑,心里想:祖先们,我们来看你们啦。

这是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呀!9. “舞龙舞狮好热闹呀!”那次在庙会上看到了舞龙舞狮表演,那龙和狮在人群中跳跃,可威风了。

民风民俗的资料简短

民风民俗的资料简短

民风民俗的资料简短一、什么是民风民俗呢?哎呀,民风民俗啊,这可老有意思啦。

简单来说呢,就是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独特的手艺之类的东西。

比如说啊,在咱们中国的春节,那就是个超级典型的民俗啦。

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这寓意着辞旧迎新呢。

然后呢,大家都会贴春联,春联上那些红红火火的字,可喜庆啦,像“福满人间”之类的吉祥话。

还有啊,长辈们会给晚辈发红包,小孩子们可盼着这个啦,拿着红包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

二、各地的民俗大不同不同的地方民俗差异可大了去了。

就拿吃的来说吧,北方很多地方过年的时候要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就象征着招财进宝呢。

而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过年会吃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嘛,希望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再说说少数民族的民俗,像傣族的泼水节,那可是个超级欢乐的节日。

到了那天啊,人们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互相泼水,这可不是在打闹哦,而是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还有彝族的火把节,晚上大家会举着火把,围着火堆跳舞,那场面特别壮观。

三、民俗背后的意义每一个民俗背后啊,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就像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呢。

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投江之后,百姓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往江里扔粽子,然后划着龙舟去找他的遗体。

所以啊,这些民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把先辈们的故事、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而且啊,这些民俗也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式。

比如那些传统的婚礼民俗,新人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这就表示对天地的敬畏,对父母的感恩,还有对彼此的承诺呢。

概括性来讲呢,民风民俗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特别璀璨的一部分,充满了乐趣和意义。

最新-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精品

最新-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精品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祭灶][扫尘][吃灶糖]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娘在这日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这日的其他习俗主要有送穷,开市贸易,南方在这日祭财神。

[谷日][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民俗文化资料

民俗文化资料

民俗⽂化资料第⼀章:绪论⼀、民俗的定义“民俗”⼀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国际学术界⼜以“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

“民俗”既民间风俗。

民间——民众中间,它对应官⽅⽽⾔,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风俗:指⼈民群众在社会⽣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活模式,它是⼀个社会群体在语⾔、⾏为和⼼理上的集体习惯。

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化遗留物说2、精神⽂化说3、民间⽂学说4、传统⽂化说总之,民俗,既民间风俗,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和传承的⽣活⽂化。

民俗学是⼀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叫社会性。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

变异性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发和渐进的变化。

(四)民俗的类型性:模式性。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规范⼈们⽇常⽣活⾏为。

满⾜⼈们需求。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四、⼏个相近概念的⽐较:⼏个相近概念的含义:风俗:“五⾥不同风,⼗⾥不同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习”——“数飞也” 礼俗;礼源于俗,俗先于礼。

⼏个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五、民俗的种类(⼀)物质民俗1、农耕民俗2、畜牧民俗3、渔猎民俗4、⼿⼯业民俗5、商业民俗6、服饰民俗7、饮⾷民俗8、居住民俗9、⾏旅民俗(⼆)社会民俗1、⼈⽣礼仪民俗2、岁时节令民俗3、社会结构民俗4、游艺民俗(三)意识民俗:有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禁忌⽅⾯等。

余姚过年传统民俗手抄报文字资料

余姚过年传统民俗手抄报文字资料

余姚过年传统民俗手抄报文字资料咱余姚这过年啊,那可是有老多传统民俗啦,热闹得很呐!今儿个,我就跟你唠唠这其中的那些有趣事儿。

就说这腊月二十三吧,俗称“小年”。

这一天啊,家里的大人们那可是忙得不亦乐乎。

我记得有一年小年,天还没亮透呢,我那勤劳的老妈就哼着小曲儿,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地忙活开了。

她呀,要准备祭灶神的供品。

那供品可讲究着呢,有糖瓜、水果、糕点啥的,摆得满满当当一桌子。

我呢,睡眼惺忪地从被窝里钻出来,揉着眼睛就跑到厨房门口,看着老妈忙这忙那。

我好奇地问老妈:“妈,为啥要给灶神摆这么多好吃的呀?”老妈一边忙着摆盘,一边笑着回答我:“傻孩子,这是为了让灶神爷吃了甜甜蜜蜜的,到玉帝那儿多给咱家里说点好话,保佑咱来年平平安安、甜甜蜜蜜的呀!”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那盘糖瓜。

等到供品都摆好了,老妈点上蜡烛,恭恭敬敬地对着灶神爷的画像念叨了一番。

然后,就招呼我和老爸过来,让我们也对着灶神拜一拜。

老爸站在那儿,一本正经地作揖,嘴里还念叨着:“灶神爷啊,保佑咱全家老小都健健康康的,孩子学习进步,我工作顺利哈!”我呢,学着老爸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拜了拜,心里还想着:灶神爷啊,你可得多给我点零花钱呐!拜完灶神,老妈就把糖瓜分给我们吃。

那糖瓜甜滋滋的,粘牙得很。

我咬了一口,甜得我直咧嘴,笑着对老妈说:“妈,这糖瓜真好吃,灶神爷肯定也爱吃!”老妈被我逗得哈哈大笑:“就你馋猫,啥都想着吃!”过了小年,这年味儿就越来越浓啦。

到了除夕那天,那才叫一个热闹呢!全家人都早早地起来,忙着贴春联、挂红灯笼。

我和老爸负责贴春联,我拿着浆糊桶,老爸拿着春联,我俩配合得还挺默契。

就是我这小手啊,不太听使唤,老是把浆糊抹得到处都是,弄得手上、衣服上都是黏糊糊的。

老爸看着我这狼狈样,笑着打趣说:“你这小家伙,怎么跟个小花猫似的,脸上都是浆糊啦!”我朝他做了个鬼脸,继续忙活起来。

春联贴好了,老妈也把年夜饭准备好了。

一桌子好菜,看得我直流口水。

有关民俗活动的资料

有关民俗活动的资料

有关民俗活动的资料1. “哎呀,过年的时候贴春联可有意思啦!”每到过年,我都会早早地等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忙前忙后。

爸爸站在椅子上,小心翼翼地贴着春联,嘴里还念叨着:“歪了没?正不正?”我在下面喊着:“左边高了一点,右边再下来一点。

”贴好后,满院子都是喜庆的红色,就好像新年的快乐都被贴在了门上。

过年贴春联不就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期盼美好的生活嘛!2. “舞龙舞狮真的太精彩啦!”那次在庙会上,我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可眼睛却紧紧盯着那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

“哇,快看那狮子跳起来啦!”旁边的小伙伴兴奋地叫着。

狮子在高桩上灵活地跳跃,龙也在空中飞舞,那场面,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舞龙舞狮不就是人们表达喜悦和力量的方式吗?3. “端午节包粽子呀,我最喜欢啦!”我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和奶奶一起包粽子。

“奶奶,这个米是不是放太多啦?”我好奇地问。

奶奶笑着说:“不多不多,这样才好吃。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粽子边聊天,满屋子都是粽叶和糯米的香气。

包粽子不就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吗?4. “逛庙会的时候那才叫热闹呢!”那次跟着爸爸妈妈去庙会,我兴奋得像只小鸟。

“哇,有这么多好玩的好吃的呀!”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跑来跑去。

各种小摊位,各种表演,让人应接不暇。

庙会不就是让大家都能开心玩耍、享受快乐的地方吗?5. “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花灯真好玩!”记得有一年元宵节,公园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

“哇,那个兔子灯好可爱呀!”我和小伙伴们在花灯下嬉戏玩耍。

大人们则在一旁笑着看着我们。

看花灯不就是点亮生活的美好嘛!6. “清明节扫墓的时候要很庄重呢!”跟着家人去扫墓,我静静地站在一旁。

“爷爷,我们来看你啦。

”爸爸轻轻地说着。

看着大人们严肃的表情,我也好像懂得了对先人的尊重。

清明节扫墓不就是我们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吗?7.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多惬意呀!”中秋的夜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

“这个月饼真好吃。

”我咬了一口月饼说道。

然后大家一起抬头看着月亮,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传统习俗资料

传统习俗资料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尔克孜族的族称族源
“柯尔克孜”这一名称为“Kirgiz”的现代汉语译音。

在古代,这一名称有多种译名。

最早记载这一族称的是《史记》,作“鬲昆”。

“柯尔克孜”这一名称为“Kirgiz”的现代汉语译音。

在古代,这一名称有多种译名。

最早记载这一族称的是《史记》,作“鬲昆”。

《汉书》、《魏略》为“坚昆”;《周书》、《北史》作“契骨”;《隋书》为“纥骨”;《新唐书》译“黠戛斯”或“戛戛斯”;《太平寰宇记》作“黠戛斯”;《唐会要》为“结骨”;《王延德行记》译“黠戛斯”;《辽史》为“辖戛斯”;《北使记》为“纥里迄斯”;《常德西使记》译“乞里乞四”;《圣武亲征录》有“乞力吉思”和“乞儿吉思”两译;《元史》有“吉利吉思”、“乞力吉思”、“乞里吉思”、“乞儿吉思”、“乞儿乞思”诸译。

此外,尚有“居勿”、“护骨”等译名。

“柯尔克孜”(Kirgiz)为本民族的自称。

这一名称的含义,在中外史籍和本族传说中,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认为“柯尔克孜”由“柯尔克克孜”音变而来,在柯尔克孜语中,“柯尔克”为40,“克孜”是姑娘,其意即“40个姑娘”。

民间普遍有“40个姑娘”的传说:古代有兄妹二人,兄名叫舍赫·曼苏尔·哈拉智,妹名叫阿纳勒,他们因犯罪被国王处死,尸首被烧成灰,扔到河里。

骨灰在水面上成了泡沫,流进王宫的花园。

40个宫中姑娘饮了这种水,都怀了孕。

国王知道后大发雷霆,把这40个姑娘赶到荒无人烟的地方。

这些姑娘在那里生儿育女,并且一代代繁衍下来,人们就称这些人为柯尔克孜族。

此外,有人认为,“柯尔克孜”一名是由“柯尔乌古孜”演变而来,“柯尔”意为“大山”,“乌古孜”是古代一位勇敢、机智的国王的名字,其部分后裔迁到山中,因而被称为“柯尔乌古孜”,意即“山里的乌古孜人”;有的则说是由“柯尔奥古孜”音变而来,“奥古孜”意为大河,其意为“居住在山间河旁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由“柯尔克居孜”音转而来,“柯尔克”是40,“居孜”为部落,其意即“40个部落”;有的则说是由“kirik”(40)+“iz”(复数词尾)构成;有的论证其是由“kirik”+“az”构成,“kirik”原意是40,转义为“威武”、“盛大”、“多智”,“az”在古突厥语中是表示“善”、“美”、“锦绣”;另有人认为是由“柯尔盖孜”演化而来,“盖孜”是游动、游牧的意思,意即“山里的游牧人”。

转自:中华民族网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每年腊日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

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

老北京人也把“腊八”看成拉开春节序幕的信号,从此时开始,店铺开始备上年货,家里也动手制作各类过年的吃食,民间花会也开始操办演练。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