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在浆水,抗大精神永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大在浆水,抗大精神永存
摘要:根据党中央指示为使教育适应前线战斗的需要,把学校迁到敌后战斗环境中去,培养锻炼更多更好的军队干部,以进一步加强、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定,抗大告别了抗日民主革命圣地延安。
经过辗转反侧,最终转移到太行山东麓----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
抗大总校转移到浆水后,开始了迅速而茁壮地成长,抗大精神并再此扎根,革命之火也在此熊熊燃烧,影响照亮了数万计太行儿女。
关键词:抗大浆水抗大精神党建
太行山东麓----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虽有古代一些美丽的历史传说,相对较历史较悠久,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国,5000年史书记载的文明古国,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可自那个战火纷飞的1940年后,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的这片土地后,浆水这块穷乡僻壤便闻名于华夏神州。
成为了革命圣地,成为了晋冀豫、晋察冀抗日红色政权的核心地带。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个“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 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大学。
一个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军政干部的“摇篮”大学。
一个至今还被誉为世界上四所名校的军政大学,即“黄埔的开拓,西点的严格,哈佛的卓越,抗大的拼搏”。
据资料统计,抗大创建近十年,共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军队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他们中间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的将帅就有316人,其中元帅5人,大将8人,上将22人,中将53人。
所以,抗大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色的摇篮”。
一、抗大辗转到浆水的始末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迫在眉睫。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米粮山上的旧庙堂前成立。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团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抗大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自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1937年春,抗大向全国各地发布招生广告,积极宣传办校宗旨,大力开展招生工作。
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在“抗日高于一切”的神圣口号下,潮水般涌向延安。
菲律宾、马来西亚的爱国华侨以及朝鲜、日本的反战同盟积极分子也纷纷漂洋过海投奔抗大。
1939年7月,抗大总校在延安举行了庆祝建校三周年纪念大会之后,根据党中央为使教育适应前线战斗的需要,把学校迁到敌后战斗环境中去,培养锻炼更多更好的军队干部,以进一步加强、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告别了抗日民主革命圣地延安。
一路上经过数次轻装,到了延川准备过黄河去晋东南,正碰上日本侵略者进行第二次九路围攻大扫荡。
于是抗大只好改道,由葭(佳)县过河,路过晋西北,转往晋察冀边区,在灵寿地区渡过一冬。
当时,我八路军在黄土岭打了一个大胜仗,击毙敌酋阿部中将,这个被日本侵略者誉为侵华的“名将之花”眼巴巴地凋谢在太行山上,敌人对晋察冀边区的扫荡被彻底粉碎。
抗大(代号青纵)也就在刚过1940年元旦之后,又整装出发,过正太铁路封锁线,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驻地范围的襄垣、武乡、黎城,办校约有半年之久。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百团大战,取得了战略上的很大胜利。
随后日本侵略者对晋东南进行了一次残酷的报复性扫荡,抗大总校又奉命分两个梯队向冀南转移。
第一梯队由何长工副校长指挥先顺利到达邢台浆水镇;第二梯队由王智涛训练部长指挥,在黎城、武乡交界的大山上来回转了好几次,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行军,抗大总校于1940年11月4日到达太行山东麓浆水镇前南峪一带停下了脚步。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浆水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靠近十八集团军总部和北方局驻地,又是一二九师开辟最早的太行根据地之一,群众觉悟高,环境比较安定。
从此,抗大总校在浆水迎来了难得的大发展时期。
自此浆水这个山区小镇革命之火,开始熊熊燃烧。
1943年1月23日,在浆水镇驻防了两年零三个月后,抗大总校奉党中央的命令,开赴陕北绥德。
(1946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完成历史使命,分为各解放区的军政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合并成立国防大学,成为全国最高军事学府。
)
二、抗大在浆水的先进事迹
抗大总校转移到浆水后,开始了迅速而茁壮地成长。
1941年6月1日,抗大迎来建校五周年纪念日。
庆祝大会就在浆水镇前南峪举行,为了宣传抗大,树立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抗大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庆祝活动。
《新华日报》(华北版)、《解放日报》等纷纷刊发了校庆盛况的报道。
毛泽东、朱德等为大会题词。
当时,抗大文艺工作团还举办了多次专场演出,方圆几十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每场观众都达万人以上。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当年的亲历者记忆犹新。
党史专家指出,通过五周年校庆,抗大认真总结了办学经验,确定了今后办好总校及
各分校的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在抗大历史上影响十分深远,也在抗大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抗大挺进华北敌后办学,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军政干部,成为抗日斗争骨干力量,深为日寇所憎恨。
华北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曾扬言“消灭了抗大,就等于消灭了晋察冀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1942年5月,日军纠集重兵,四路合击扫荡前南峪抗大总校。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抗大在两个多月的转战中,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日、伪军17000多人,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网扫荡”。
当胜利的阳光重新撒向这片热土的时候,人们眼中却闪动着点点泪花:在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中,发生了那么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动人故事。
反扫荡时,抗大总校校部指导员程克因怀孕即将临产。
她和六个男同志编成一班,日夜不停的爬山行军。
为躲避日伪军搜索,藏身山洞,危急时刻,却马上就要分娩,山洞外传来敌人的叫喊声。
为了不暴露目标,当孩子出生还未发出啼哭的时候,程克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孩子永远离开了人间。
1942年5月24日,一部分抗大师生在寨上、安庄一带同日寇遭遇,当地群众为了掩护他们,被日寇逼上大寨山、但日寇无论怎样威逼利诱,他们都没有说出抗大师生的下落,最后60多人从大寨山上毅然跳下,37人当场牺牲……
据史料记载,抗大总校在浆水期间,培养出8000多名学员。
其中,抗大第七期先后编印出版军事、政治、文化等教材41种,发行量达18036册,创下了抗大创办以来之最。
像质量较高,深受学员和部队欢迎的《兵团战术》、《抗日的步兵战术问答》、《游击战术》等教材都是在这期间出版的。
这套教材被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誉为“敌后教育的灿烂火花”。
三、抗大走了,抗大精神流下了,在浆水抗大精神永存
抗大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办学治校的艰难历程中锻造成的。
概括下来就是“坚定政治方向,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精神。
随着岁月的流逝,抗大离开太行山已经半个多世纪。
然而,抗大的革命精神却长期鼓舞、启发和教育着太行山的子孙后代。
几十年来,英雄的太行儿女,继承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使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里有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今天的“花果山”和红色旅游革命圣地。
这里有河北省唯一所山区省重点中学----浆水中学。
在抗大精神的影响下浆水人民自力更生,艰苦风斗大力植树造林,因地制宜,已经初步开发形成了“浆水板栗”、“浆水苹果”、“浆水核桃”、“浆水柿饼”等享
誉全国的龙头绿色品牌食品,同时还开发了“抗大纪念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南峪生态旅游区、九龙峡龙宫龙文化风景旅游区。
在抗大精神的影响下,浆水率先走上了致富路奔向了小康。
抗大走了,虽然一去不复返,但是抗大精神却代代流传下来了,成为了革命老区儿女的精神瑰宝,自主创业、发家致富的法宝。
所以说,在浆水抗大精神将永存。
四、抗大与新时代的党建
适逢建党90周年,作为一名受抗大精神影响的党员而言,我想从党建角度上谈自己二条拙见:第一条,要时刻处处坚定党的政治方向。
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年抗大坚持了用打鬼子这个政治方向,凝聚了人心,吸引了民力,鼓舞了士气。
今天,我们用走特色路建“小康”来凝聚人心,反映民意。
深得党内外国内外人民的支持、拥护。
这里关键是不走左路,不走右路,只走不左不右的中间特色路。
也就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路。
绝不能迷失方向。
第二条,时刻处处坚定理想信念。
什么理想信念?从根儿上说,对广大党员而言,就是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共产党全部理念的认同感。
也就是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
具体说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趋势。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之地。
总之,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弘扬抗大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坚定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
具体做法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务必”“三个代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滕晓东.摘编《抗大精神》《解放军报》2006.04.18
【2】《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7.08
【3】白鸿森、张冷白、杨国治、王庆明.《邢台之旅:抗大精神的光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2出版)
【4】《抗大精神永放光芒----访邢台县前南峪抗大旧址》邢台日报
【5】周远 .抗大精神绿太行《河北日报》2011.5.21
【6】邓伟志.学习抗大精神,提高抗腐能力《邓伟志作品集》200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