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析型

合集下载

跟骨骨折 生物力学

跟骨骨折 生物力学

跟骨骨折是指跟骨(Calcaneus)发生断裂或断裂性变形的情况。

在了解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力方式:跟骨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如高处坠落、车祸等。

这些外力可能通过直接压力、扭转或剪切等方式作用于跟骨。

2. 解剖结构特点:跟骨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包括骨皮质、骨小梁、韧带、滑膜等。

这些结构对其抗力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3. 应力分布:受力施加在跟骨上时,会导致应力分布不均匀。

一般来说,跟骨中间部分承受的力较大,而前后部位较轻。

4. 强度和骨质状况:骨折的发生还与个体的骨强度和骨质状况相关。

例如,骨质疏松、骨质疾病等因素会降低骨的强度,增加骨折的风险。

5. 力的传递路径:跟骨骨折通常涉及到相邻结构的受力情况。

例如,踝关节和跟腱可能会对跟骨的应力产生影响。

了解这些生物力学的相关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同时,在设计骨折修复手术或康复方案时,也需要考虑这些生物力学因素来确保恢复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专业年会员01概述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全身骨折的2%,经常作为多发骨折的一部分,常常合并脊柱及下肢近端的骨折。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当会使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足跟增宽、高度减低、平足畸形,足内翻或外翻等变化。

因此,恢复后足的正常生物力学解剖和功能成为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02解剖特点•不规则的长方体•6个面,4个关节面•外侧皮质薄,骨面平坦•内侧突起为载距突,骨质坚硬•跟骨外侧壁走行腓骨长短肌腱•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腱的后方•内侧走行胫后神经血管及肌腱跟骨上面观跟骨内侧面跟骨外侧面跟骨常用的测量指标:Bolher角和Gissane角左图Bolher角: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为25°~40°;右图Gissane角: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03损伤机制关节外骨折(不累及距下关节):扭转暴力,肌肉牵拉暴力,直接暴力等关节内骨折(约占75%,累及距下关节):轴向暴力(坠落或交通事故等)04X线检查1.侧位片(1)非负重跟骨外侧位: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下肢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足外侧紧靠暗盒,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检查床面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等。

(2)负重跟骨外侧位:站于检查床或检查架上,被检侧足负重,身体重心位于此足,紧靠检查床或检查架外缘,足外侧贴近平板探测器,对侧膝关节屈曲置于被检侧足前,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平板探测器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距角等。

跟骨骨折-杨文

跟骨骨折-杨文
45
非手术方法的主要指证
移位不明显的跟骨骨折(≤1mm) Sanders I型 后关节面仍相连于粗隆骨折块上的舌型骨折 软组织损伤严重或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威胁生命的严重损伤 患有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或内科疾病
46
保守疗法
穿靴状支具保持足中立屈曲位 弹性袜或弹性绷带用于减轻水肿 肿胀消退后去除支具开始活动操练 非负重操练6~8周后开始负重
向内推压外膨的跟骨外侧壁
71
跟骨高度复位
向下向后 牵拉粗隆 骨折块和 向上抬起 跟骨后关 节面
72
73
74
75
76
77




B
C


A
78
注意螺钉长度,勿损伤内侧结构
79
术后的康复
术后6周~8周
部分负重或用前足负重
术后2.5~3月
骨折愈合,完全负重
80
休息啦
81
折 骨折片
足跟外翻位着地,距骨外侧骨突向下插入跗窦底部, 跟骨呈内侧和后外侧两骨折片,形成自跗窦底部垂直 向下的原发性骨折线
24
骨折分类 –Essex-lopresti分型
跟 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 跟骨结节纵行骨折

跟骨结节横行骨折
载距突骨折

跟骨前突骨折
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
折 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
折 后关节面出现四个骨折块。
26
Sanders I型 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II A型
II B型
III AB型 III AC型
IV型
Sanders氏分型意义
SandersⅠ型:不需手术治疗。 SandersⅡ、Ⅲ及Ⅳ型:常需采取外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① 病因通常为高能量损伤,约75%为高处坠落伤,为足跟着地后遭受撞击所致,其他如车祸,挤压伤,运动伤等。

② 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

③ 预后差;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预后较差。

3年~5年丧失劳动力。

④ 治疗方案个体化强,方法多不统一。

侧位X-Ray片Gissane's角:正常范围125°~145°,跟距关节内骨折常造成此角增大或缩小。

跟隆结节角(Bohler's角):正常范围27°~40°,此角缩小表明承重面及后关节面有压缩、下陷。

轴位X-Ray片通常用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

判定预后情况及指导手术方案。

Broden's位X-Ray片指的是下肢伸直,踝微屈曲,足内旋与暗盒约成45°,以下胫腓联合为投照中心,球管向头侧倾斜10°、20°、30°、40°摄片,可显示后距下关节由后向前的不同部分,使劈裂的跟骨后关节面清楚显示。

观察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必要时还可以作健侧对比照相,对术后检查复位与内固定情况也很有帮助。

CT检查及3D重建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其三维解剖结构及全面分析跟骨骨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现骨质移位、分离、凹陷性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关节内是否有碎骨片存在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常用Essex-Lopresti分型及Sanders分型Essex-Lopresti分型:基于X线的侧位片,注重Bohler角的改变。

依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将跟骨骨折分为2型: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Ⅱ类累及距下关节,其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节后半部或内侧部。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又可将这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分为Ⅰ~Ⅲ度。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CT检查及3D 重建
能够更加直观的观 察其三维解剖结构 及全面分析跟骨骨 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 现骨质移位、分离、 凹陷性骨折的严重 程度及关节内是否 有碎骨片存在能做 出更准确的判断。 为医师治疗方案的 选择提供准确的参 考。
骨折机制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
由于垂直应力经过 距骨作用于跟骨后, 由于跟骨和距骨的 轴线不同,先造成 一个平行距骨后上 缘的跟骨剪力骨折。 骨折线从跟骨后内 向前外,该骨折线 又称初级骨折线。 它经过跟骨后关节 面,将跟骨分为两 部分:1.跟骨后外 侧部分,即跟骨结 节骨折块2.跟骨内 侧部分,即截距突 骨折块。
承受压力和张力 和压力方向排列 为固定的两组, 即压力骨小梁和 张力骨小梁。两 组骨小梁之间形 成一骨质疏松的 区域,在侧位X片 上呈三角型,称 为跟骨中央三角。
临床表现
①疼痛:压疼或叩击疼,与骨折出血量有关 ②足跟部肿胀,张力性水疱形成 ③骨擦感;
④患足畸形:内外翻畸形,足弓塌陷,足跟增宽, 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活动受限,足跟不能着地
6.跟骨后表面:后表面呈卵圆形,其下方2/3部分
是跟腱止点。其中比目鱼肌纤维止于内侧,腓肠 肌纤维止于外侧。跟腱止点上方,跟骨后上缘与 跟腱之间是跟骨后滑囊。 7.软组织结构:跟骨内侧面覆盖着致密的筋膜脂 肪层、足拇趾收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浅筋膜与 支持带覆盖跟腱内缘与胫后肌之间的间隙,组成 踝管的顶部,其前方为胫骨与内踝,踝管底为跟 骨内侧壁。胫后神经跟骨支分出2条分支支配足与 足跟内侧的感觉,跟骨内侧入路时容易损伤。神 经血管束后方是屈足拇趾长肌腱,前方是屈趾长 肌腱,最前方是胫后肌腱。三角韧带位于肌腱神 经血管束深层。跟骨外侧有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 腱后方,体标标志位于外踝尖上10cm跟腱外缘, 它在第五跖骨基底处分为2个终末支。

跟骨骨折PPT课件

跟骨骨折PPT课件
46
(3)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有人主张 早期即行切开复位并植骨,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 态及足纵弓。视情况用或不用内固定。术后用小 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行关节融 合术,包括跟距、跟骰(tou)关节。但多数人主 张先行功能疗法,以促进水肿消退,预防肌腱、 关节粘连。待后期出现并发症时,再行足三关节 融合术。
跟骨骨折治疗困难,预后差。
4
1963年专家通过对众多跟骨骨折手术效果 的评估,把跟骨骨折手术比喻为:把蛋糕 拼在墙上。没能解决的骨折。
我们能把打碎的鸡蛋拼起来吗?
5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 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不规则长方 形结构。
跟骨的形态不规则,有六面和四个关节面, 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三者分别与 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组成 距下关节。中与后距下关节之间有一向外 侧开口较宽的沟,成跗骨窦
的位置分为AB.AC或BC3个亚型
IV型:后关节面4片段骨折,为严重的粉碎性
关节内骨折,常不止4个骨块。
26
27
2、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关节面一般分为以下2型: (1)关节外型 指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包括: ①跟骨后结节骨折:又有纵形骨折,横形骨折及
撕脱性骨折之分。 ②跟骨前结节骨折:如图所示,其骨折线穿过跟
骨前结节。 ③载距突骨折:表现为跟骨之载距突呈断裂状,
多伴有移位。 ④结节前方近跟距关节之骨折:实际上此处已波
及关节,在处理上应注意
28
29
30
31
32
(2)关节型骨折 视其形态及受损程度等又可分 为以下4型:
①舌型(tongue type)骨折:多系垂直暴力所致。 ②压缩型(depression type)骨折:亦因纵向垂直

跟骨骨折专业知识宣贯

跟骨骨折专业知识宣贯

跟腱 跟骨结节
EXIT BACK NEXT
㈢跟骨结节上缘与 跟距关节面成30~ 45°旳结节关节角, 为跟距关系旳主要 标志。
结节关节角
EXIT BACK NEXT
㈣跟骨载距突承受距骨颈,同步也是跟舟韧带旳 附着处。
载距突
跟舟 韧带
跟骨底面观
跟骨内侧面观
EXIT BACK NEXT
二、病因病理 ㈠病因 ⒈传达暴力所致: 从高处坠下,足 跟着地,身体重 力传至跟骨,造 成骨折;
EXIT BACK NEXT
三、诊疗要点 1、外伤史,多由高处坠下; 2、跟部肿痛,不能负重; 3、跟部压痛和冲击痛敏感,皮下瘀斑,伴足底 扁平,后跟增宽及外翻畸形; 4、X线摄片可明确诊疗及类型。 5、常规检验脊柱和颅脑旳情况。
EXIT BACK NEXT
跟骨骨折X线侧位示意图 跟骨骨折轴位X线示意图
跟骨骨折专业知识宣 贯
一、应用解剖 1.正常足底是三点负重,即由跟骨、第一跖骨头
和第五跖骨头三点构成负重面。跟骨和距骨 构成足弓旳后臂,承担60%旳重量。
足底负要点
EXIT BACK NEXT
2.足部旳负重弓
内侧纵弓
足横弓
外侧纵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足底负重弓示意图
EXIT BACK NEXT
3.跟骨结节是跟腱 附着处,受比目 鱼肌、腓肠肌收 缩旳牵拉,使足 部出现跖屈动作。
跟骨两侧,先矫正骨折
旳侧方移位和骨体增宽,
然后向下牵引以恢复结
节关节角;
跟骨骨折小夹板 固定示意图
EXIT BACK NEXT
㈡涉及跟距关节旳骨折 复位比较困难,应尽量矫正跟骨体旳增宽
和恢复结节关节角,两周后在固定保护下早 活动晚负重,关节面经过自行模造而恢复部 分关节功能。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者,可考虑 作关节融合术。

跟骨骨折方法

跟骨骨折方法
• 误认为踝扭伤,骨折后距下关节活动受限, 压痛点位前距腓韧带前2cm,向下1cm处。
• 无移位夹板或石膏托固定4-6周,陈旧骨折 或骨折不愈合有症状可手术切除。
• (二)跟骨结节骨折!!!
• 压迫皮肤引起坏死,急诊指征!!(螺钉 或克氏针固定)
• (三)跟骨结节内、外侧突骨折
• 内侧突更易,固定时间长 一般8-10周
跟骨骨折
跟骨的解剖特点
• 1、横切面 • 四个关节面:前距、中距、
后距(距下关节)跟骰关 节 • 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 止于骰骨、舟骨 • 外侧:腓骨长短肌经过 • 内侧:载距突 上有三角 韧带、跟舟足底韧带附着 • 后部:跟骨结节(跟腱附 着点)
• 2、冠状面 • 跟骨中央三角:压力骨小
梁和张力骨小梁之间形成 骨质疏松区 • 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 角),正常25-40°,由 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 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 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 跟骨交叉角(Gissane 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 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 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 120-145°
(二)临床及X光检查
• 外因,注意1、水疱或血疱;2、足骨筋膜 室综合征3、全身损伤:脊柱、脊髓损伤
• X线表现:Bohler和Gissane角,横径,内、 外翻
• CT关节面损伤情况
(三)治疗
争论点:关节内骨折是否手术?
(1)年龄(2)全身情况(3)局部情况 (4)损伤后时间:3周内完成,不能及时手术,则
非手术治疗。 (5)骨折类型:无移位,移位<2mm,采用非手术。
SandersII、III型应手术。若关节面无明显移位, 跟骨体骨折移位较大,为减少晚期并发症,也应 手术。粉碎严重不能恢复关节面则可保守或行距 下关节融合。 • 钢板术后12周禁止负重,1年拆钢板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一、解剖特点1.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

2.跟骨形态不规则,有6个面和4个关节面。

其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

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

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3.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

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

4.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骨面宽广平坦。

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5.跟骨内侧面皮下软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

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其骨皮质厚而坚硬。

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

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

6.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

其跖侧面有2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起点。

7.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2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2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线片呈三角形,称为跟骨中央三角。

8.跟骨骨折后常可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看到2个角改变。

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跟角交叉角(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

二、损伤机制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

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有时外力不一定很大,仅从椅子上跳到地面,也可能发生跟骨压缩骨折。

跟骨骨折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通常认为其功能恢复较差。

所有关节内骨折都由轴向应力致伤,如坠伤、跌伤或交通事故等,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因轴向应力所致的损伤,如腰椎、骨盆和胫骨平台骨折等。

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ppt文档

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ppt文档
恢复结节关节角,两周后在固定保护下早活动晚 负重,关节面通过自行模糙而恢复部分关节功能。 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者,可考虑作关节融合术。
波 及 跟 距 关 节 面 骨 折
骨折移位大,结节关节角变小或负角,不稳定,
弹性差,创伤性关节炎
Essex-Lopresti 分型
初级骨折线 距骨的后外侧缘从跟骨后关节面斜行裂开跟骨。
骨折线从前外侧的Gissane角处或跟骰关节处开 始向后内。 产生两个骨折块:载距突(前内)和结节(后外)
Harris 轴位片
Harris 轴位片足位于背伸 位向头端呈45°角拍摄而 成。
可以从Harris 轴位片上观 测到跟骨关节面的平整情 况,并能观察跟骨高度的 丢失、宽度的增加及跟骨 结节骨折的成角情况。
Harris 轴位片
初级骨折线 内侧粉碎骨折 关节内骨折 跟骨结节内翻畸形
影像学
载距突骨折:发生于脚跟巨大垂直暴力合并足严重 内翻。经常和内踝扭伤相混淆,可在轴位片上进行 鉴别。
跟骨体骨折不合并距下关节损伤:由垂直暴力引起。 显著的粉碎骨折,宽度变大,高度的丢失,Bohler 角变小但后关节面未受累。
跟骨结节纵行 骨折模式图
跟骨结节横行 骨折模式图
跟骨结节横行 骨折X线示意
至跟骨结节。 关节塌陷:次级骨折线刚好延伸至关节面的
后方。
Essex-Lopresti 分型
持续的轴向暴力导致载距突向内侧移位,致 使足跟短缩和增宽。在这种情况下,跟骨结 节骨折块可向内旋转产生内翻畸形。距骨的 后外缘可使游离的后关节面外侧骨块压缩至 跟骨结节中,最大旋转角度达90°。这导致 跟骨外侧壁的爆裂,可向前延伸至跟骰关节 面。当距骨的外侧缘继续向下塌陷,可进一 步导致其他的骨折线。

收藏|多图详解5种常见跟骨骨折分型

收藏|多图详解5种常见跟骨骨折分型

收藏|多图详解5种常见跟骨骨折分型一、Sanders分型此分型基于冠状位和轴位CT表现,在冠状面上选择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有两条线将其分为相等的三等部分,分别由A、B代表等分点,距下后关节面和载距突之间为C点,跟骨后距下关节面上的骨折线以其相对应的A、B、C点代表骨折线的位置。

这样,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块,三部分关节面骨折块和一部分载距突骨折块。

A.Ⅰ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B.Ⅱ型后关节面的两部分骨折,移位≥2mm:Ⅱa骨折线偏外侧C.Ⅱb后关节面的两部分骨折,骨折线偏内侧D.Ⅱc骨折线邻近载距突E.Ⅲ型后关节面的三部分骨折:Ⅲab,Ⅲac,ⅢbcF.Ⅳ型后关节面四部分以上骨折这种分型主要反映了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二、Essex-Lopresti分型Essex-Lopresti分型基于侧位X线片,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分为两型: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Ⅱ类累及距下关节。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骨折线的走行,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A.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A跟骨结节骨折:A1鸟嘴样骨折。

B.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A2内缘撕脱骨折。

C.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A3垂直骨折。

D.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A4水平骨折。

E.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B累及跟骰关节,B1鹦鹉鼻型。

F.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B2其他类型。

G.Ⅱ型:骨折累及距下关节,A舌形骨折,A1继发性骨折线水平向后行至跟腱止点的远侧,舌形骨片包括跟骨体上面和后关节面的外侧部。

H.Ⅱ型:骨折累及距下关节,A2继发性骨折线水平向后行至跟腱止点的远侧,舌形骨片包括跟骨体上面和后关节面的外侧部。

舌形骨折,继发性骨折线走向跟骨结节后缘,移位不明显。

I.Ⅱ型:骨折累及距下关节,A3继发性骨折线水平向后行至跟腱止点的远侧,舌形骨片包括跟骨体上面和后关节面的外侧部。

舌形骨折,骨片前端陷入跟骨体松质骨内,后端上翘,骨折块分离移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为ⅢAB ⅢAC ⅢBC ? Ⅳ型:4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为严重粉碎性骨折,ⅣABC
Page ? 8
Page ? 9
参考文献
?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第七版) ? 实用骨科学/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1 ?毛宾尧,庞清江,徐向阳. 踝关节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年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 和常用分析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剖特点
跟骨骨折: 全身骨折中占 跗骨骨折中占
2% 60%
60% ~ 75% 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
预后差: 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
预后较差,3-5年丧失劳动力
Page ? 2
Page ? 3
跟骨的X线测量
Gissane 角: 125-145 °
跟距关节面内骨折常造成此角 增大或缩小
Bobhler 角: 20-40°
夹角减小表明承重的跟骨后距关节面 已经塌陷,重心前移
Page ? 4
跟骨骨折的常用分型
Essex-Lopresti 分型
? 1952年提出,第一个被广泛接受当然分型 ? 基于X线的表现,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分为两型:
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 Ⅱ型累及距下关节 ?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Page ? 5
Sanders分型
根据冠状面CT扫描图像进行分型, 将跟骨平均分为3柱,跟骨后关节面 由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分 为3个等大的区域,产生3种潜在 的骨折块,外侧、中央、内侧
Page ? 6
Page ? 7
? 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2mm) ? Ⅱ型:跟骨后关节面损伤成两部分,移位≧2mm,分为ⅡA .ⅡB . ⅡC ? Ⅲ型:3个部分的骨折,经常形成一个特征性的中心压缩性的骨折块
Page ? 10
Thank You!
Page ? 11
You can find more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s 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