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 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

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

《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2.1 从肝辨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

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陈梁教授(2014年元月广东省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声秽语为特征并伴有社会功能、心理行为改变的疾病。

近10年来,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率在我国骤增,除非这些患儿以前根本不到医院就诊,否则这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事实。

如今的高发病率与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相关问题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偏高,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

近年来,我们临床运用中药和针灸、耳针等外治及心理情志疗法治疗该病,显示出了中医综合疗法的独特优势。

现就试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其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并对五音相关情志疗法治疗提出些思考。

一、辩证求因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以抽动为主,而且易于反复。

究其病因,应责之于风痰作崇,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

此即为“百病皆有痰作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性的情志症状。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如土虚,气血化生不足,肝无以制,则木火愈旺,肝风扰动愈甚。

且久病耗损肝肾阴血,致肝阳偏亢,导致患儿性情急躁、秽语失聪、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愈加严重,病程迁延。

故本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审因论治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应立足于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拟方选药紧扣病机。

由于本病主要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所致,故临床上以脾虚痰聚、脾虚肝亢证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郁化火、阴虚风动,但均表现为肝风内动。

风木旺必克脾胃,故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因此法疗上首重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在此基础上注重化痰通络药物的应用,以使脾气得健,痰湿自化,肝木条达,抽动得以平复。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 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理论基础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 互影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 有关。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症状 和病因,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疗效稳定
中医治疗注重调理身体,改善体质, 疗效较为稳定,不易复发。
副作用小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通常采用 天然中草药,相比西药治疗,副作用 较小,安全性更高。
费用较低
中医治疗费用相对较低,对于家庭经 济负担较轻。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小明,男,8岁,患有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表现为频繁眨眼、耸肩、喉咙发出怪声等症状。经过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汤剂调理脏腑、针灸刺激经络等方法,治疗3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半年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一年未 复发。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拔罐治疗
通过拔罐的方式刺激穴位,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散寒的目的,缓解小儿多发性抽 动症的症状。
穴位贴敷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丸,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调节经络 气血,缓解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
03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优势与案例
优势分析
整体观念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 脏腑之间相互关联,通过调理整体来 治疗局部疾病,对于小儿多发性抽动 症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的局限性
01
02
03
中药口感欠佳
中药口感通常较差,患儿 可能不愿意接受,需要家 长耐心引导。
见效较慢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 症的见效时间相对较长, 需要患儿及家长耐心等待 。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肺热证——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分型
根据抽动症状的不同表现,可分为简单运动抽动、复杂运动抽动、简单发声抽动和复杂发声抽动四种类型。其中, 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耸鼻等;复杂运动抽动如跳跃、旋转等;简单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吸鼻等;复杂发声抽动 如秽语、模仿声音等。
辅助检查手段
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以排 除脑部器质性病变。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目录
• 引言 • 病因病机分析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中医辨证论治策略 • 临床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有效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提供借鉴和指导。
背景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和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 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提高公众对中医治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加强中医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中医 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理念和方法。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提高中医治 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公众提供更 好的医疗服务。
推广中医治疗的成功案例,增强公众 对中医治疗的信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鉴别诊断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需要与癫痫、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其中,癫痫表现为发作 性的抽搐和意识障碍,与抽动症状不同;风湿性舞蹈病表现为全身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和肌张力减退等,与抽 动症状相似但病因不同;肝豆状核变性则表现为锥体外系损害、肝硬化和角膜色素环等,与抽动症状无直接
关联。
社会环境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如父母离异、校园 欺凌等,均可能对患儿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引发多发 性抽动症。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马丙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

该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易反复发作,症状变化不定,且病程较长。

西医治疗该病多选用以氟哌啶醇、硫比利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因副作用较多不宜持久运用。

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减少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少。

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有不少固定组合的对药或组药,可以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现将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介绍如下。

1葛根、钩藤、夏枯草多发性抽动症可归为中医学“慢惊风”“肝风证”范畴。

小儿“肝常有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头面抽动。

“风善行而多变”,故风药引经药尤为重要,因“高巅之上,唯风可到”。

葛根,性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舒筋缓急之效,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枟医学启源枠谓其“通行足阳明之经”;钩藤,性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泻肝火、明目的功效。

3者合用,既能平肝疏肝,又能熄风止痉,直取肝风证肝失疏泄、肝风内动的病因,可缓解抽动症以头面部症状明显者的症状。

2辛夷、苍耳子、白芷肺为娇脏,主皮毛,司开阖。

小儿肺常不足,且皮肤柔嫩,外邪易从皮毛入侵,肺金有病,不能克制肝木,肝木有余,肝肺相通,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气有余而亢动。

在抽动症的中医分型中,风邪犯肺引动肝风者多伴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亦与抽动症的发病和反复发作密切相关。

伴随呼吸道感染时,抽动症状多以面部、喉部为主,如皱鼻、吸鼻子、清嗓子等。

辛夷,性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通鼻窍;苍耳子,性辛、苦、温,归肺经,发散风寒,通鼻窍;白芷,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通鼻窍。

在运用平肝熄风止痉药的同时,3者合用,散外风而通鼻窍,引诸药归肺经,多用于伴有呼吸道感染者;且3者性均温,亦多用于风邪犯肺属风寒者。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1.肝亢风动
证候面红耳赤,烦躁易怒,挤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惊。

方药千金龙胆汤加减。

2.痰火扰心
证候头面、躯干、四肢肌肉抽动,频繁有力,喉中痰鸣,怪声不断,甚或骂人,烦躁口渴,睡眠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心安神。

方药礞石滚痰丸加减。

3.脾虚肝旺
证候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胸闷不适,食欲不振,睡卧露睛,喉中作声,肌肉抽动,时作时止,时轻时重,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弦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平肝熄风。

方药醒脾散加减。

4.阴虚风动
证候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艾灸疗法及病例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艾灸疗法及病例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艾灸疗法及病例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症,是多发于儿童或少年期的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表现和行为障碍性疾病。

儿童抽动症发病年龄以5~7岁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儿童抽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与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有关,儿童受惊吓或精神紧张常常是发病的诱因。

身体任何部位的抽动,中医新要统称为“风”。

中医认为本病是阴虚风动,风痰瘀阻,风火相煽所致。

【辨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头面、四肢抽动,频频眨眼、耸肩、努嘴,喉部吭哈声或说出脏话。

阴虚风动、肝阳偏亢可伴有烦躁易怒,夜惊,遗尿,舌红脉弦;脾虚火旺、风痰瘀阻可伴有喉间抽动,口吃,舌红苔黄,脉滑。

【治则】平肝涤痰,祛风镇静【主穴】三风(风府、双风池)、百会。

【配穴】阴虚风动、肝阳偏亢加照海、列缺、合谷、太冲;脾虚火旺、风痰瘀阻加公孙、内关、丰隆、神门。

【灸法】温和灸,每次3~5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

除三风、百会外,其余穴位可用着肤灸或温针灸。

【病例】胡某,男,9岁。

2003年4月12日来诊。

无明显诱因频繁眨眼,耸鼻,努嘴,不自主肢体抽动3月余。

曾诊为多发性抽动一秽语综合症。

经服用苯海索(安坦)、天麻丸等药物,症状有减轻,但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出现头晕、嗜卧,停药后症状又复发。

诊见患儿情绪急躁,精神不安,头颈四肢可见不自主、不规则抽动,夜寐不安,遗尿,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数。

取风池、百会悬艾灸,照海、列缺、太冲着胅灸,灸后配合曼古磁止痛贴(取其镇静作用)贴风池、内关。

嘱家长采用正强化法帮助小孩子配合治疗。

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治疗4个疗程,症状全消,1年后回访未见复发。

【按语】灸法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1、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就亦就越频繁;2、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不要模仿他,取笑他;3、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4、对极少数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合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李中正医师行知堂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大多在2-15岁发病且男孩多于女孩,是一种以慢性反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症状有面部表情肌、颈部或四肢、腹部肌肉的收缩,反复快速且不规则,或伴有异常的声音、多动或情绪障碍。

属于中医学“痉病”、“虚风内动”、“筋病”等范畴。

小儿抽动症的定义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现在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临床上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临床上西医常使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神经阻滞药,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副作用比较多,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而且容易反复。

所以家长也会选择中医来进行调理。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能达到90%以上。

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及患儿体质方面入手。

在中医学上,以前曾有人把其归属于慢惊风。

从临床上看,孩子的神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应该属于《内经》上所讲的五体病。

所以,通过临床实践,今把它归属于“痉病”,“虚风内动”或者是“筋病”的范畴。

属于五体病之“筋肉瞤动”问题。

古人有没有这样相关的论述?这个病症从文献上来看,个人认为早都有了。

但是现在这个病多见了。

抽动症是一个慢性过程,它不急、不险,临床上属于一个慢性病。

有研究认为近年该病的发病率为0.05%-3%,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抽动症实际上是一个筋膜的抽瘛,肌肉的瞤动。

与之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风盛则动”的论述。

在《伤寒论》里就明显了,在论述发汗峻剂的大青龙汤时,有这样一句话:“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

厥逆什么表现呢?“筋惕肉瞤”。

条文里紧接着说“此为逆也”,也就是说误汗导致了肌肉抽动。

临床上很多孩子是在发热治疗过以后,不到一两个星期就出现了抽动的症状,家长也很疑惑。

实际上就是由于误汗或者是误下,导致了这个孩子的“筋惕肉瞤”,就是一个筋膜失养。

从脏腑辩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从脏腑辩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从脏腑辩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摘要: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yndrome,TS) 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常见躯干、上下肢小抽动运动和神经行为障碍。

其表现为突然、短促、间歇的运动(运动抽动)或发声(发声抽动)为主。

抽动症状被认为是非随意的,但可暂时有意识地抑制抽动。

大多数TS患者存在共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

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部分可延续至成年,甚至影响患者学习、生活和社交能力,给患儿及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

本人采用脏腑辩证、运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TS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脏腑辨证中医治疗1.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没有“抽动症”病名记载,其相关症状归属瘈疭、慢惊风、筋惕肉瞤、肝风、目剳、天钓等范畴,首先普遍认为,脏腑功能失调为其主要病机,其与五脏六腑皆有关,尤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其次,痰於互结、痰湿为标,亦与抽动症联系紧密。

1.1抽动症与脏腑关系《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肝主筋”,《素问·痿论》指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故“肝”为致病总根源,这就是中医常将肢体摇动、抽搐、震颤等风证的病机归于肝。

肝“体阴用阳”,其性刚烈,肝气易于亢逆,肝阳易于升动,阳亢则阴伤,肝所主之筋失于濡养,易发抽动。

又如《金匮要略 .中风病脉证治》有“肝中风者 ,头目瞤 ,两胁痛。

行常讴 ,令人嗜甘。

”可见“头目瞤”等症状与多发性抽动症极为相似 ,进一步确立了肝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再则,《证治准绳 .幼科 .慢惊》中描述:“水生肝木 ,木为风化 ,木克脾土 , 胃为脾之腑, 胃中有风 ,痪疚渐生 ,其痪疯症状 ,两肩微耸 ,两手下垂 ,时复动摇不已 ,久日慢惊”,此文献明确了抽动症与肝脾的关系。

小儿生理特点为“ 脾常不足 ,肝常有余”。

抽动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抽动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抽动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多发性抽动症,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好发于儿童时期,男孩多于女孩,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多发性抽动症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肝风”、“抽搐”、“瘛S”、“筋惕肉p”等范畴。

业师辨治本病,强调以下三法。

一、豁痰熄风,镇惊安神造成多发性抽动症的原因,固然很多,诸如遗传、围产期窒息、高热惊厥以及发育迟缓、智能低下等,但从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上说,业师认为痰热动风为其致病的中心环节。

患儿素日心脾不健,易受七情所伤,积忧久郁,更损心脾,气机不畅,津液不布,凝集为痰,痰郁化热,其邪上扰,涉肝动风,则肌肉p动(即小抽动),犯及神明,心失守舍,而动作则不能自主,或口出秽语。

因此,业师认为治疗本病,豁痰熄风,镇惊安神,应视为正治之本。

临床习以《医学心悟》生铁落饮化裁,每多奏效。

通常用方为:节菖蒲10克,胆星9克,半夏10克,铁落花25克(先煎),云苓9克,天麻9克,川贝母5克,丹参9克,麦冬9克,陈皮6克。

兼风热表邪时,加薄荷、菊花、勾藤;痰火壅盛者,加瓜蒌、青礞石;肝胆火盛,躁动不已者,加胆草、栀子、生石决;心火上亢,烦扰不宁者,加黄连、黄芩。

二、养心安神,益胃缓中呈如以上所述,抽动症初起之时,多为痰火动风,但延久津耗,必然导致心、肝、脾三脏俱伤,遂致精微不能濡养五脏,阴阳失其平衡,浮火妄动,上扰心神,故多见烦扰不宁,多动乱动。

此类病儿,除有不自主的抽动外,多表现面恍少华,消瘦纳呆,多汗乏力,四肢疲惫,睡中多惊醒,舌淡红少苔等一派心阴不足之象。

若见此症,惯以豁痰熄风,镇惊安神,每多罔效。

业师习以《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加味,以养心安神,益胃缓中而取效。

通常用方为:夜交藤10克,浮小麦30克,丹参9克,太子参10克,生龙骨25克,生牡蛎25克(先煎),菖蒲10克,大红枣3枚,远志9克,半夏10克,磁石25克(先煎),甘草6克。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

本文从脏腑辨证和其他辨证施治两方面对近年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辨证论治综述多发性抽动症(TS)[1]是抽动障碍(TD)中病情较重的一型,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快速的、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肌群的收缩,如眨眼、皱眉、努嘴、耸鼻、点头、吞咽、打呃、咯声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并可共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其它障碍。

多见于5~12岁儿童,男女发病之比3~5:1,患病率为0.1%~0.5%。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由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

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但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

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抽动症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多将其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等。

中医治疗本病,标本兼顾,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笔者将从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方面对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脏腑辨证论治1.1从肝辨证论治朱先康[2]等认为抽动皆属于风。

小儿生理特点是肝常有余,肝属于木而主风,风善行而数变。

受邪或气滞郁热而导致肝木旺盛。

自拟定抽颗粒平肝息风,组成:胆南星6g、郁金10g、石菖蒲10g、远志6g、天麻10g、柴胡6g、钩藤10g、菊花5g、白芍10g、生地黄10g。

临床观察愈显率为70.0%。

1.2从肝肾辨证论治张骠[3]等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肾虚肝亢、风痰内扰为基本病机,病位主要在心肝肾,肝风及痰火为主要致病因素,滋肾平肝、息风化痰为基本疗法。

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1.3从心肝辨证论韩斐[4]发现本病复发较难控制,结合临证经验提出了新思路:①心主神明失常为病理基础;②秽语为神明失常的表现;③肝风为外在表现;④其他脏腑的影响。

中医药辨证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28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辨证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28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辨证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28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28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通过中医四诊辨证分型给予口服中药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28例中痊愈21例(75%),好转7例(25%),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辨证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1]。

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声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

近年来因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而引起越来越多人重视。

它大多起于儿童时期,90%患儿10岁前起病,病程持续时间长,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约3倍,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2,3]多发性抽动症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目前认为与遗传、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多发性抽动症属中医“慢惊风”、“痉病”等范畴。

西医治疗该病首选氟哌啶醇,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

作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2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2014年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4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1年;肝风内动型5例,痰火扰神型15例,脾虚肝亢型6例,阴虚风动型2例。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关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

1. 2 辨证论治1. 2. 1 肝风内动摇头、耸肩、皱眉、眨眼、噘嘴、踢腿、喊叫等不自主动作,伴有烦躁易怒、头晕头痛或胁下胀满、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或白、脉弦有力。

治法:清肝泻火、息风止动。

方药:泻青丸加减。

基本方:龙胆草、黄芩、栀子、当归、柴胡、大黄、赤芍、菊花、钩藤。

宣桂琪教授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宣桂琪教授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3、心理干预: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与患儿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 史英杰教授强调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咨询、家长沟通、学校干预等措 施,以帮助患儿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精神压力。
四、经验总结
史英杰教授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表明,从肝脾肾三脏入手的综合治 疗方法在改善患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中药汤剂与针灸的结 合能够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可帮助患儿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肌肉不自主的快 速收缩、喉咙发声等。张士卿教授认为,该病症的发生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 相关。因此,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此病症的关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实践中,张士卿教授总结出以下用药规律:
1、养血平肝:治疗以养血平肝为主,常用天麻、钩藤、柴胡等药。这些药 物能够抑制肝阳上亢,平衡肝火,从而减轻抽动症状。
然而,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仲景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虽然具 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中医药治疗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 现出效果,部分家长可能无法耐心等待。另一方面,针灸和推拿治疗对医生的技 术要求较高,部分地区的医疗资源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综上所述,仲景方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疾病的本 质,从整体观念出发,采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多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然而, 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待该疗法的不足之处,如部分家长可能无法耐心等待较长时间 才能看到效果,以及针灸和推拿治疗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
二疗程后复诊(2019年4月8日),患儿抽动症状明显减轻,脾气暴躁等症状 也有所改善。继续以上方加减治疗一个月后(2019年5月8日),患儿抽动症状基 本消失,纳食增加,大便通畅。继续巩固治疗三个月后(2019年8月8日),患儿 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复发。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治疗分析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治疗分析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药辨证论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儿童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多发性抽动症患者经治疗,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0.0%,中医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可在广大临床应用。

【关键词】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治疗;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142-01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中医“瘛疭”“筋惕肉膶”“痉病”等证范畴。

本病的外因多与饮食所伤,感受六淫之邪,疾病影响或久看电视、紧张疲倦等因素而致五志过极、情志失调有关[1]。

本病的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尤以脾气虚常见;久病失治误治及热病伤阴也会导致本病发生。

先标后本,或标本兼顾,息风止动。

现对我院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与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中医治疗组患儿,男18例,女12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11.5±2.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1.5±0.5年。

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15例,重度4例。

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12.5±3.5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5.5年,平均病程2.2±0.8年。

病情程度:轻度12例,中度14例,重度4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中医辨证治疗儿童抽动症

中医辨证治疗儿童抽动症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症是脏腑失调,阴阳偏亢。

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

在心则为心气不足,心神失守;在肝则为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在脾则为脾虚失运,生痰化热;在肾则为髓海不充,脑失所养。

以上病变导致肝肾阴虚、心脾不足、痰热内扰,引生一系列神志相应的病变。

(一)中医辨证治疗
1.肝肾阴虚,潜阳安神。

主证:神思涣散,烦急易怒,多说多动,口干唇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

干地黄10 克,淮山12 克,萸肉8 克,丹皮8 克,茯苓10 克,泽泻10克,知母8 克,黄柏6 克,白芍10 克,麦冬10 克,龟板15 克。

方解: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泻相火,加龟板、麦冬、白芍以助潜降痰火,安定神志。

2.心脾不足。

主证:神疲面黄、食少便溏、多言而声调不高昂,多动而不暴烈,兴趣多而神思涣散,追忆前事而易于健忘。

舌淡、脉懦散或细弱。

治法:养心健脾,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

3.痰热内扰。

主证:躁扰不宁,烦急易怒,多语多动,脘痞纳呆或呕恶痰多,口渴引饮,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宁神。

方药:清热化痰汤(验方)。

竹黄6 克,胆星8 克,黄芩10 克,郁金6 克,菖蒲5 克,山枝8 克,竹茹10 克,川连3 克,川贝3 克。

方解:黄芩、川连、山枝清热降火,竹黄、川贝、竹茹清化痰热,郁金、菖蒲化痰开窍。

[转载]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

[转载]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

[转载]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

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

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

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

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

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

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

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

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

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

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

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及中医药治疗优势【55页】

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及中医药治疗优势【55页】
怪声。 30%患儿可有不可控制的秽语。
多发性抽搐症的临床特点
85%的患儿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的患儿可同时伴有 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燥,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
慢性、波动性、多发性是其特点。是不自主的、突发的、 快速的、反复发生的、方式固定的动作或发声
抽搐是不可抗拒的,但可以自控较短时间。 症状因精神紧张加重,全神贯注时抽搐减轻,睡眠时消失
西医治疗
氟哌啶醇:开始每日0.05mg/kg,分2~3次口服,5~7天后 酌情增加到每次0.1mg/kg,1日2~3次。
副作用为椎体外系反应。 硫必利:每日4~8mg/kg,分2~3次口服
难治性病例治疗
治疗难治型病例一般多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合并抗抑郁剂和或抗焦虑药物联合治疗。如用丙 戊酸合并氟哌啶醇治疗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 疗效肯定,副作用相对较轻。
5
约30-60%伴有对抗障碍,20~30%伴有品行障碍, 20~30%伴有焦虑障碍,20-60%伴有学校技能障碍
多发性抽动症与多动症的关系
抽动障碍共患其他疾病约85% ADHD和TD均与多巴胺能系统
共患ADHD40-60%
及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
ADHD与抽动障碍常常相关
通路有关
大多数研究提示二者 表现为叠加的模式
栀子、菊花、丹皮清肝泻火 柴胡、薄荷、青橘叶疏肝解郁 钩藤、白芍、蝉蜕平肝熄风 ;
琥珀、茯苓宁心安神;
肝火旺者,加龙胆草清泻肝火; 大便秘结者,加槟榔瓜蒌仁 顺气导滞; 喜怒不定,喉中有 痰, 加浙贝母、竹茹清化痰热
脾虚痰聚
十味温胆汤
党参、茯苓健脾助运; 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枳实顺气消痰; 远志、枣仁化痰宁心; 钩藤、白芍、石决明
阴虚风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应以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进行,根据素体状况、病程长短及临床症状以分清虚证、实证,明确病变所累及的脏腑。

凡素体较胖,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抽动频繁有力者属实,多由肝亢风动,或痰火扰心所致;凡形弱体瘦,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抽动无力,时作时止者,属虚,或虚实夹杂。

常由脾虚肝旺,或阴虚风动引起。

故治疗时,属肝亢风动者,治宜益气健脾,平肝熄风;属阴虚风动者,治宜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1.肝亢风动证候面红耳赤,烦躁易怒,挤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惊。

方药千金龙胆汤加减。

2.痰火扰心证候头面、躯干、四肢肌肉抽动,频繁有力,喉中痰鸣,怪声不断,甚或骂人,烦躁口渴,睡眠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心安神。

方药礞石滚痰丸加减。

3.脾虚肝旺证候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胸闷不适,食欲不振,睡卧露睛,喉中作声,肌肉抽动,时作时止,时轻时重,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弦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平肝熄风。

方药醒脾散加减。

4.阴虚风动证候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