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草鱼5种鳃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治草鱼5种鳃病

一、细菌性烂鳃

俗称“乌头瘟”。本病是最重要的常见病之一,且常与肠炎、赤皮病并发,使病情复杂化,成为通常所说的“草鱼三病”。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不吃食,体色变黑,尤其头部乌黑,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的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在病变鳃丝的周围常粘附着坏死脱落的细胞、粘液、柱状嗜纤维菌和水中各种杂物,鳃的边缘色泽常变淡,呈“镶边”状。此病由鱼害粘球菌引起,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鳊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尤其以0.1—1斤之间的草鱼种发病率、死亡率最高。每年的4—10月为其流行季节。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菌污染的水及塘泥。感染是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如被寄生虫寄生,或受机械损伤)后特别容易感染,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外用(任选一种药物):全池泼洒沐菌消(130ml/亩*米)、菌毒消(200ml/亩*米)、洒菌消(100ml/亩*米)。

内服(任选一种药物同时配伍强稳C):1、制菌灵0.1g/kg鱼体重,按3%投饵率, 100g/40kg饲料,1天1次,连用3-5天。2、科克菌0.1g/kg鱼体重,按3%投饵率, 100g/40kg饲料,1天1次,连用3-5天。3、奥克菌0.2g/kg鱼体重,按3%投饵率, 200g/40kg

饲料,1天1次,连用3-5天。4、维鱼康0.2g/kg鱼体重,按3%投饵率, 200g/40kg饲料,1天1次,连用3-5天。

二、真菌引起的鳃病

是由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鱼病。两广、两湖、江浙、上海及辽宁等地都有发生,发病的池塘一般水质恶化,又脏又臭,有机质含量很高。鳃霉病主要危害中上层的鱼类,鲮鱼种对此病最为敏感,发病率可达70%~80%以上,且死亡率很高。每年5~10月为流行季节,尤以5~7月间为最甚。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的病鱼,鱼游动缓慢,不摄食,鳃出血,部分鳃丝颜色苍白,出现病情后几天内大量死亡。慢性型发病的病鱼,死亡率稍低,坏死的鳃丝部分腐烂脱落,鳃丝贫血,呈苍白色。鳃霉病必须借助显微镜确诊。在广东,鳃霉病的发生,与采用茶粕清塘和用大草培水的培育苗种方法有关。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五倍子末,内服科克菌0.1g/kg鱼体重,按3%投饵率, 100g/40kg饲料,1天1次,连用3-5天。

三、环境引起的鳃病

1、药害

滥施杀虫药,不问何种虫体,皆以菊脂类(如溴氰菊脂、甲氰菊脂或鱼药厂生产的不同商品名称但属相同成分的菊脂类杀虫剂)乐果、敌敌畏、DDT、1605等,致使鱼类鳃丝肿胀、瘀血、腐烂发黑,或鳃盖边缘充血,或眼眶充血,类似出血病的细菌性烂鳃病。

防治方法:全池抛撒爽水解毒剂(1000克/亩*米)。

滥施杀菌药,不问轻重缓急,皆施以大量具强烈腐蚀性药物(如生石灰、含氯制剂等)。使鱼类鳃丝紫黑腐烂,末端发白、镜检鳃丝可见大片腐蚀焦黑痕迹。

防治方法:全池抛撒爽水解毒剂(1000克/亩*米)。

2、肝脾肾病变

因肝肾病变诱发的鳃病,鱼类鳃丝失去鲜红色,或灰白、或“白鳃”且腐烂、散乱无序,镜检无或很少有寄生虫和细菌。分两类,一单纯追求生长速度,过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病鱼大都肥胖、体色有花斑块、鳍条末端溃烂、肌肉无弹性、缺乏活动能力、应激能力差、腹内多脂肪、肝脾肾肿大如蒸蛋花或豆花壮,个体大量最先死亡。二为预防细菌性鱼病,过量或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和其它抑菌药物,致使鱼类肝肾病变或黄或花或绿,或易碎或萎瘪多皱,或硬化产生腹水。

防治方法:

外用:爽水解毒剂(1000克/亩*米)或者净水解毒剂(250ml/亩*米。

内服: 护肾解毒宁(150g/40kg饲料)或舒肝素(100g/40kg)或护肝素(200g/40kg)。

3、水质恶化

病鱼鱼体发黑,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鳃丝紫褐色,局部发白,边缘有溃疡,肝肿大且质脆。主要由水质恶化引起的,碱性水体,NH3-N 含量超标,蓝绿藻偏多,水体透明度很小;酸性水体,H2S含量超标,水色清黑,清澈见底,有臭鸡蛋味,鱼常浮头。

防治方法:泼洒爽水解毒剂(1000克/亩*米)或者净水解毒剂(250ml/亩*米)或底垢净(100克/亩*米)。

四、寄生虫引起的鳃病

1.鳃隐鞭虫

病鱼鳃部无明显的病症,只是表现粘液较多。当鳃隐鞭虫大量侵

袭鱼鳃时,破坏鳃丝上皮和产生凝血酶,使鳃小片血管堵塞,粘液增多,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近岸边不面,体色暗黑,鱼体消瘦,以致死亡。一般要借助显微境来检查确诊。鳃隐鞭虫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池塘养殖鱼类均能感染。但能引起鱼生病和造成大量死亡的主要是草鱼苗种,尤其在草鱼苗阶段饲养密度大、规格小、体质弱,容易发生此病。每年5~10月份流行。冬春季节,鳃隐鞭虫往往从草鱼鳃丝转移到鲢、鳙鳃耙上寄生,但不能使鲢、鳙发病,因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力成为“保虫寄主”。同时,大鱼对此虫也有抵抗力。

防治方法:

外用杀虫:倍虫净(20ml/亩*米)或菌虫雷(20ml/亩*米)

外用消毒(任选一种药物):全池泼洒沐菌消(130ml/亩*米)、菌毒消(200ml/亩*米)、洒菌消(100ml/亩*米)。

2.鳃碘泡虫病

由野鲤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鱼鳃被野鲤碘泡虫大量侵袭,形成许多灰白色瘤状胞囊,在鲤鱼种的鳃弓上,寄生大量的野鲤碘泡虫胞囊,使鱼致死。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我国南北均有发现。

防治方法:内服克孢灵(0.4-0.5g/kg鱼体重,按3%投饵率计算,即500g/40kg饲料)或克孢素(0.2-0.4g/kg鱼体重,按3%投饵率计算,即240-480g/40kg饲料,1日1次,连用3-5天)。

3.车轮虫病

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有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和眉溪小车轮虫。这类车轮虫的虫体都比较小,故将它们统称“小车轮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是鱼苗鱼种阶段危害较大的鱼病之一,常成群地聚集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的缝隙里,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