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研究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因此,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就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预防和矫治问题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未成年人犯罪是由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从家庭因素来看,未成年人经历的不良家庭环境对其犯罪发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未成年人可能受到虐待或者疏于管束,从而容易产生犯罪心理。
社会因素则是指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力量。
社会环境可以是早期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也可以是在长期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包括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遭受的各种压力和不良的影响。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预防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预防其犯罪心理需要多种手段。
首先,家庭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的关注与爱护,身为家庭的核心,父母应建立健康的教育观念,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关心和教导,提高他们的自尊、自信心和自立精神,给予充分的引导,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疏导,使他们不会沉迷于短暂的犯罪快感中。
其次,社会应该通过社会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途径,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理解及应对增加的压力和挑战。
比如,可以推广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其他支持措施,让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属性,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犯罪的心理上的障碍,避免其随意犯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是高效治理的首要环节,但有时候即便取得了预防的成果,一些未成年人依然会在自己愚蠢的行为中沉沦,那么矫治就是必要的。
矫治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重在人治、教育和惩戒三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应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关注和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罪行的严重性,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其次,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不成熟,应结合心理健康状况,实行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教育训练;最后,如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应该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建立威慑机制,让未成年人制止自己的违法行为,并实行适当而有力的处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达到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认识模糊德育偏失。
我们一直亲昵地把少年儿童称为祖国的花朵,是因为他们纯洁可爱,天真无邪,是整个社会的未来。
但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滨城区检察院近两年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0余起80余人,占到整个刑事案件的10%,这些娇艳的花朵在被病毒感染后,疯狂地实施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罪恶行为,给社会形成了极大隐患。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的心理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找出症结,对症下药,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1.对犯罪风险的心理认识有偏差。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象“杀人偿命”之类的道理为人们所共知,对于青少年犯罪人而言以上这个道理也自然懂得,但是一些青少年犯罪人由于法律意识淡漠,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自身犯罪行为理应受到的刑事处罚非常模糊,因此在其犯罪前虽然知道犯罪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但究竟什么样的风险了解不多。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过低地估计了自身犯罪的风险程度,对真实的犯罪风险缺乏了解。
2、冲动心理使犯罪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在酒后、同伙的唆使下或者在受到他人的挑衅、引诱或攻击时,一般会出现反常心理,由于瞬间的冲动,一时失去理智,从而情不自禁地实施了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3、结伙犯罪和模仿作案的心理非常突出。
由于单独作案成功率低,而群体作案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成功率高。
未成年人多数是与同校、同村、同爱好的同龄人共同作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发现不少由在校生组成的带有浓厚封建行帮色彩的犯罪团伙,有的还参加带有黑恶性质的犯罪团伙。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论文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论文未成年人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生理和心理上都都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升高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论文篇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不良心理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要想更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应在法律保障的提前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
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主线。
一、不良心理和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在犯罪心理学中,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极心理因素中能动的反映,着眼于整个社会加以预控尤为必要,但未成年人个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如反常的人际关系,过高的物质需求,畸形的需要结构,轻浮的生活态度,错误的思想意识,愤世嫉俗,偏执倾向,精神空虚,心理不平衡,承挫能力低等又决定了他们对不良刺激内容的选择和消化,如不及时矫治和消除,其直接恶果必然导致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
犯罪是不良心理的结果及外化,未成年人犯罪不是偶然的,哪怕是激情型犯罪也不例外。
二、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1、家庭结构残缺,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
青少年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生活心理压力过重,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
如四川成都12岁女孩小丽因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养父母待她很好,她也很活泼可爱,而随着养母的病逝,养父再娶后,小丽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开始不服管教,常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并交往了一些不良青年,盗窃犯罪,而她自己却不以为然。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诸多因素,如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一、社会因素1.社会贫富差距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资源不均,造成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得到优秀教育资源,失去了竞争优势,进而可能注定了他们的未来。
在不公正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理解到利用非法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将导致这些孩子更愿意通过违法手段来获取财富。
也正因此,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贪图欲望而涉足犯罪组织。
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一些未成年人也许已受到了现代信息的大量淫奢,并始终相信资本社会中钱是万能的,这就使得某些未成年人有可能通过不法手段实现快速发财的目的。
此外,我们也无法忽略宣扬暴力、不道德和非法的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这使得一些青少年对于玩“黑社会”这种文化十分向往,进而对于参与违法活动感到渴望。
3.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危机,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日渐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导致他们往往采取靠自己的方式获取金钱和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犯罪越来越成为一种遵从于自我意志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1.亲密关系单薄家庭亲密关系的单薄反映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父母的离异以及缺乏父母的关爱。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对未来感到绝望,进而选择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对未来的抗议。
此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容易加剧,童年时代的不良家庭环境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到了成年后,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家庭结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还与家庭的结构问题有关。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心理矫治的开题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心理矫治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触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不断增加、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类型复杂化等问题。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因此,开展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研究,对于探索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心理矫治。
具体内容包括:(1)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类型及其现状分析;(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4)开展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的实施策略、措施和评价。
3.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和总结,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类型及其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情况,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依据。
最后,采用实证研究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进行实践验证和评价,探索开展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的实施策略、措施和效果评价方法,为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支持。
4. 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其心理矫治的研究,预期可达到以下效果:(1)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机制,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探索开展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的实施策略、措施和效果评价方法,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提供科学指导;(3)提出加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5. 研究进度安排本课题的研究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资料搜集和阅读,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预计时间为2周。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犯罪的直接损失,对受害者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自身的伤害,甚至对社会治理的破坏。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可能会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偏差。
目前的家庭普遍存在着缺少亲子关系、家风不正、缺乏家庭教育等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缺少了从家庭中寻得舒适感和情感交流的能力,而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主人翁意识。
这使得孩子们容易被引诱到犯罪行为中去。
2. 信息沟通不畅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未成年人对社会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心理。
此时,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就应该投入更多的心力来与孩子们沟通,让孩子们对社会和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不过现实却是相反的,家长忙于工作,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鲜有对未成年人如何应对犯罪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教育,这使得与孩子们的交流逐渐减少和缺乏。
3. 社会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是孩子们成长教育环境尤其是成长的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等问题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认同,就会导致孩子们对社会与人的关系自行解释,偏离了常识和常规,从而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和行动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将家庭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家风下成长。
家长要时刻与孩子保持沟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让孩子们信任家长,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重要的学习和成长场所,也是孩子们社会化的重要平台。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社会心理教育和性格养成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2024年8月27日
13
11
三、预防犯罪口诀
❖ 6、打架斗殴致伤残,一判就是七八年。 ❖ 孙某,17岁,旷课,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打
工修车,学驾照不想学,父母农民,要求不 严,买刀好玩,失手扎到身后同伙心脏致死, 8年刑。
2024年8月27日
12
结束语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芝 加哥佩顿中学学生们三句话:“第一句话,知识是 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 桥梁。第三句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 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 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 年大计。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 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大家一起积极努力,齐抓共管,我们才能还孩 子们一方净土,还祖国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
❖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 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 年的思想。
2024年8月27日
8
三、预防犯罪口诀
❖ 1、待业青年到处漂,这种朋友不可交; ❖ 李某,17岁, 小学, 酒店配菜, 天天一起
学,在自己家伙同他人轮奸打工女,判刑6年半。 ❖ 2、暴力性犯罪,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马
加爵,巴西杀30人少女。 ❖ 3、文化素质低,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2024年8月27日
3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5、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 梁某,17岁, 初中, 盗窃,6年,福建打工做鞋底,
❖ 4、家长示范效应。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作风不正,行 为放荡,违法犯罪,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习惯。
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近年来,由于网络发展迅速,未成年人犯罪逐步成为社会上较为突出的问题。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任务仍十分艰巨。
经调查。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如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一)是非观念模糊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定年龄是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
在这特殊时期,未成年人的社会阅历浅,分辨是非能力欠缺,生理和心理均未发育完全,意志不坚定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容易听信他人、易在他人的教唆或带领下,以哥们义气代替朋友友谊,不知不觉就造成了违法犯罪。
(二)价值观念扭曲现如今,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部分未成年人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网络发展迅猛。
现实中的攀比心理,跟风购买各种奢侈品,也有部分因个人原因爱慕各种网络主播,不惜通过非法途径获利,打赏主播以引起注意,来满足自身的存在感。
爱慕虚荣使得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某些原因,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
想要获得经济利益以满足私欲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未成年人初及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通过教育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
而随着传统的家庭结构、观念和模式的变化,家庭不再是所有未成年人的避风港,父母也不再是孩子们眼里崇拜的英雄,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父母作为负担未成年人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
其次家庭稳定性的弱化。
各种离异家庭增多。
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父母离异,家庭不健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单亲家庭中生活易产生自卑心理,父母离婚后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跟不上,未成年人子女更容易叛逆犯罪的可能性比较大。
(四)社会原因现代社会中,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和控制功能日渐削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就此失手。
离婚率增高以及留守儿童增多等因素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情绪产生波动,而此时若没有很好的指引很容易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
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
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同样堪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 ,人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问题反映日渐强烈。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个体行为失范的表现,更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章首先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概述,包括犯罪类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
接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机制,包括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它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动因。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控制能力都还在发展阶段。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冲突和诱惑时,往往难以做出理智和正确的决策。
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正常的轨道。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诱因。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的失当、家庭功能的缺失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出现问题。
例如,父母的过度溺爱或忽视、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犯罪的风险。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不良风气、文化糟粕、网络环境的混乱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6岁的少年陈某将与其家有过节的13岁小孩陈某杀害并勒索被害者家人20万元;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生团伙“抗衡”,竟购买枪支;17岁少年小新为偷钱上网,竟残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
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如此骇人听闻、丧失人性的案例,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
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如案例三种的小新,其行为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非杀人。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案例二中的徐某即带有鲜明的学生团伙性质。
虽可能是因为玩游戏或其它简单原因纠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摘要: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是社会关心的普遍问题,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日益增高趋势,我国于2020年12月也针对这一现状修改调整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律及社会视角考量,更应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未成年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未成年人引导防控对策引言:本文浅析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引导与防控,旨在讨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这条刻不容缓的道路上能采取如何的相关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特征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1.1家庭教育的引导缺失未成年人犯罪往往跟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有限有关。
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社会组成结构,承担了孩子对社会认知的窗口作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接受的最原始教育矫正便来自于家庭,尤其再迈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产生一些冒险的行为,家庭则更需要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关心和指导其心理发展方向。
1.2学校的教育关怀不足未成年人至具有学习能力时便参与到了学校之中进行学习,0至18岁里近三分之一年纪均在学校当中度过,因此学校对于未成年人性格塑造、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虽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两年来的校园霸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日益下降但该现象仍然存在于学生们长期所处环境中,这就要求学校依然不可松懈,完善预防校园欺凌、性伤害、性骚扰等工作机制。
1.3社会舆论因素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平台百花绽放,造成了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信息扑面而来且未加严格管控。
在心智没有建设完全时期,一些网络的不良引导、错误示范都有可能使未成年人盲目跟风、走错方向。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2.1、认知特征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有着模仿的天性,尤其处于青春期的群体,由于生理的的变化,开始对成人世界好奇且寻求摸索,渴望摆脱枷锁成就自我,但由于各种局限只能通过片面观察模仿,或从网络看到一些评论点击量高的视频,认为“义气比天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是自己达成自我成就感的门槛,易受到影响;但未成年人在自己认为的成就感获得道路上,又无法调节现实与预期的差别,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产生妄自菲薄的认知。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1.冲动性:很多未成年人在暴力行为中表现出冲动性,缺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多半受到情绪波动和环境刺激的影响。
2.自卑感:许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存在着自卑感,缺乏自信和自尊,尽管暴力行为可以带来一时的掌控感和权威感。
3.社交隔离:一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往往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问题,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往往与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1.家庭环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虐待、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2.学校环境:学校的暴力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恶性欺凌、校园暴力、师生关系破裂等问题可能促使一些学生走向暴力行为。
3.社会环境: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贫困地区、犯罪高发地区,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等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之一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关爱、理解和正确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改善学校的学风氛围和教育环境,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3.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罚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和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5.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救助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特征、成因和防范对策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2001 年“四五”普法期间,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1它与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被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
2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充满着种种矛盾: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不一致的矛盾,认识、意志与情绪发展异步性矛盾,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本学期的教学见中我们参观了少年管教所,看到了未成年人罪犯。
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与高发的犯罪率之间密切相关,犯罪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探析。
本文主要阐释了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现状以及为什么其犯罪两方面进行简单探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 以上。
3在八十年代,我国犯罪率在万分之六,青少年所占犯罪率则达到万分之十五左右。
足以看到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走向犯罪。
有研究对山东省某两地在押15—18岁男性犯罪者进行了社会因素、个性特征和智力(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调查,结果提示青少年犯罪有低龄化倾向,这些人来自农村、低文化、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及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者占多数。
4我查阅了很多文献,可以看到国内的未成年人犯罪有如下一些特征:1 犯罪手段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是以暴力性、直接性为主要特征。
5未成年人罪犯的暴力性主要是以暴力手段进行,据统计,在爆炸、杀人、伤害、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中,未成年人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
其作案的手段十分凶残,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如一名少女为报复另一少女,以实施性虐待威胁对方,迫使其与两名少年发生性关系;有的以拍摄被害人裸照的方式勒索钱财。
62 犯罪类型1李文宣,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载《法制与社会》,2007.06,8292张旭,犯罪学要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93龙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原因分析,载《新西部》,2007.12,1284张素馨,杨育林,孔祥荣,曾晓立,赵佳芝,李晶,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分析,载《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1、122大量资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一般集中于五个类型:盗窃、抢劫、流氓、伤害、强奸。
盗窃、抢劫属于侵犯财产犯罪一直是犯罪率最高的,由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片面接受了一切向金钱看齐、向往虚荣铺张浪费等不良观念,导致对金钱财物贪欲的强化。
流氓、强奸等未成年人性犯罪也逐步增加。
未成年人随着性发育的成熟,他们的性意识也开始萌芽和发展,性冲动和性欲求使他们乐于追逐新鲜、好奇、刺激,但是他们还不能以法律所许可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同时辨别是非能力、抵御能力和自控能力差,极易接受外部性刺激的诱惑而导致犯罪。
我们看一个案例,极具代表性。
犯罪嫌疑人A某、B某均系未成年人,且为天津市某中学高三同班同学,两人因为缺少零花钱,A某提议去抢点钱花。
7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对金钱财欲的追求而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
2010年7月27日凌晨1点左右,夜深人静,A 某、B某两人预谋实施抢劫。
发现被害人曹某从超市买水后返回该小区,A某、B某相互一递眼色若即若离地尾随曹某。
A某鼓起勇气从后面冲上去抓住曹某的头发,B某也随即上前捂住曹某的嘴,两人将曹某挟持到墙边,一顿拳打脚踢将其打躺在地上,抢走了随身背包,包内有现金人民币五百余元、白色翻盖长虹S98手机一部(价值二百二十元)。
8月4日晚上10时30分,两人采取相同手段在红桥区本溪路楼门门前抢劫被害人刘某某人民币一百余元。
抢来的钱均被两人吃饭、上网挥霍。
3 犯罪的组织性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是拉帮结伙进行,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他们以崇尚哥们义气为联结纽带,而以人身或经济上的利害关系相互依存。
近日,龙湖警方在龙湖村成功捣毁一个为满足上网需要结伙实施抢劫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抓获来自揭东、惠来、饶平等地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6名,缴获赃物手机7部,赃款人民币800多元,作案工具伸缩棍3支,查破拦路抢劫案件6宗。
8这个团伙最小的嫌疑人16岁,他们在网吧相结识,因为无经济来源供他们吃喝玩乐和上网,所以才互相壮胆,拉帮结伙萌发了抢劫的念头。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原因探析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原因之前,我觉得应该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这是一个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诸因素所构成的系统,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也遵循着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
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个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
97摘自天津网,2011.6.18既然把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就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找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个因素,它们是通过怎样的活动来推动整体的发展的。
我也将从各个因素这些子系统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1 社会背景1.1 社会文化背景文化社会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当今的文化市场,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
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等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
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未成年人往往难以协调,这就导致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寻求自我满足,在不良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者变,其变色也变。
五入之则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
”未成年人不仅易受到网络传媒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他们很可能由于交友不慎而接触到社会上的流氓团伙,教唆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由于暗示与模仿的作用,极易走向犯罪道路。
1.2 家庭背景从刑事犯罪案例中发现,因为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而成为罪犯的所占的比例数是很大的。
薛哈洛夫在近二百名因各种重罪而判刑的青年犯的调查中发现,其中51人(25%以上)的父亲、母亲或者哥哥、姐姐曾因犯不同罪行而有前科。
调查材料还表明,在女性流氓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同父母的犯罪行为,尤其是母亲的性犯罪行为紧密相关的。
10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孩子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无节制地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一种极端有害的品质,不仅要满足自己的任何一种需要,而且不把自己的需要同劳动联系在一起。
当遭遇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弱,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很容易的以犯罪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家庭结构的残缺,主要是指父母离婚,极易给子女带来恶劣影响。
马卡连柯指出:在绝大多数场合被抛弃的儿童状况要比孤儿的状况复杂和危险。
11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和反叛心理。
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
同时,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1.3 学校背景在我们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依然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学校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对学习差的学生和后进生不重视管理教育,甚至采取歧视、放任的态度,致使一些未成年人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怀,过早地进入社会,受到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后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重视应试教育,必然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与性教育。
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思想变化较大,内部矛盾较多。
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只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将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
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当今未成年人的犯罪更多倾向于性犯罪,这与学校的教育并非无关系。
2 自然背景与情境大量调查表明,诸如气候、自然周期(季节、月亮圆缺、昼夜交替等)、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因素与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有关。
情境是指犯罪行为发生时的现场环境,由一定的时间、空间、受害人、现场其他人所构成。
这些客观环境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影响与成年人差别不大。
所以我将简言之,重心在下面部分未成年人特有的个人因素。
3 生理因素未成年人处在青春期,人的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型巨变、生理机能增强和性成熟,出现了生理与心理的矛盾。
他们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看,能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和人格特点比较幼稚,往往达不到成人的成熟。
在这一时期,性的成熟还使他们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在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取性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偷看黄色小说、色情报刊、黄色录像,甚至模仿其中的淫秽情节,寻求剌激。
这种扭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自然因素与情境适宜,少数未成年人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
4 心理因素4.1 欲求不满我们认为欲是一切心理活动赖以进行和发展的主观因素。
“他需要和外部世界往来,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实物、异性、书籍、谈话、辩论、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4页)12。
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感受最深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玩乐等一系列消费信息,有的家长也会用金钱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很多孩子就会把物质享受视为生活幸福的标志,有钱就是最好的,能吃山珍海味, 穿名牌,住豪华别墅,开名车。
一旦未成年人产生了这样的思想,逐渐养成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劣习,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外部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抢劫、盗窃等犯罪。
4.2 情绪波动在未成年时期,情绪的波动性大体现得十分明显,用冲动、情绪化来形容不稳定的未成年人的情绪是很准确的。
他们经常地表现为忽然炽热起来,又很快地熄灭下去,有时还会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
既表现为热情活泼。
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
然而社会竞争的激烈又使当代教育过于急功近利,从而导致未成年人的自尊心更容易受伤害。
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
这时情感战胜了理智,未成年人大打出手,或者被嫉妒、报复等恶念折磨得心理失调,只能借助越轨形式来发泄。
4.3 意志双重意志是指达到那些自觉地提出目的行动的心理进程。
这里提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中意志的双重指的是他们在抵御犯罪时,需要实现社会化目标时意志薄弱;然而在实施犯罪时意志力不断增强,表现出意志的顽强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极易受到他人影响,社会这样一个的大环境必然是姿态万千,对于很多未成年人而言,冒险刺激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