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结构抗震考试重点

结构抗震考试重点
8.重力荷载代表值: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所考虑的重力荷载
9.抗震验算内容及目的:⑴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以防止非结构构件破坏;⑵多遇地震下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构件破坏;⑶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以防止结构倒塌。“中震可修”抗震要求,通过构造措施加以保证。目的:满足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
第五章 多高层Biblioteka 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1.选型、结构布置和设计原则—— 通读
2.抗震等级依据: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3.剪压比:
4.剪跨比:
5.截面设计和构造: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通过内力组合得出设计内力,还需进行调整以保证梁端的破坏先于柱端的破坏(强柱弱梁原则)、弯曲破坏先于剪切破坏(强剪弱弯原则)、构件的破坏先于节点的破坏(强节点弱构件原则,节点须抗震验算)①根据“强柱弱梁”原则的调整:对同一节点,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略大于梁端的弯矩设计值或抗弯能力。②根据“强剪弱弯”原则的调整:对同一杆件,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剪力设计值略大于按设计弯矩或实际抗弯承载力及梁上荷载反算出的剪力。
⒒多遇地震烈度:分析年限取50年,概率密度曲线的峰值烈度所对应的被超过概率为63.2%,将这一峰值烈度定义为小震烈度,又称多遇地震烈度。
⒓罕遇地震烈度:分析年限取50年,概率密度曲线的峰值烈度所对应的被超过概率为2%,将这一峰值烈度定义为大震烈度,又称罕遇地震烈度。
⒔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5.竖向作用考虑条件: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答: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答: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

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弹性波所引起的地震波。

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带来的地壳应力积累和释放。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损坏,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抗震设计和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3.地震图谱地震图谱是描述地震波的振幅和振动周期的统计图。

地震图谱对抗震设计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4.设计地震作用设计地震作用是指在规定设计服务年限内,建筑物所能预期的地震作用。

地震作用是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结构抗震设计原则1.安全边界原则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采用安全边界原则来确定设计地震作用。

2.弹性设计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采用弹性设计原则,即在弹性极限状态下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

3.耗能原则结构抗震设计要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性能,通过采用合适的耗能装置或材料来实现耗能原则。

4.位移控制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限制结构的位移,减少对结构的破坏。

5.韧性设计原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韧性,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延缓破坏,减少结构的损坏程度。

6.可修复性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修复性能,尽可能减少结构的修复成本和时间。

三、抗震结构体系1.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承载能力,适用于高层建筑、工业厂房等建筑物。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种通过设置剪力墙来承受地震作用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中高层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3.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抗震结构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两种结构的优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是一种通过设置支撑系统来消耗地震能量的结构体系,适用于大跨度建筑和大空间建筑。

5.混合结构混合结构是一种通过结合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支撑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来构成的抗震结构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结构的优点,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点汇总.doc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点汇总.doc

第1章 绪论1.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地震按成因可分为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

3.地震波包含在地球内部传播的 体波 和沿地球表面传播的 面波。

4.体波可分为 纵波(压缩波)和 横波(剪切波)。

5.面波可分为 瑞雷波 和 勒夫波。

6.地震波到达次序是 纵波(P波) 、 横波(S波) 、 面波 。

7.简答:地震波特性分别是什么,各自描述什么? 答:地震动三个基本要素是幅值、频谱和持时;幅值描述地面震动强弱程度,是地震烈度的参考指标;频谱揭示地震动的周期分布特性,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持时描述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影响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程度。

8.地震灾害可分为 直接灾害 和 次生灾害 ;直接灾害又可分为 地表破坏 和建筑物破坏 ;建筑物破坏又可分为 结构丧失整体稳定 、 结构强度不足 、结构塑性变形能力不足 、 地基失效 等原因引起的破坏。

9. 抗震设防 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确定抗震设防烈度采用 基本烈度(中震烈度) ,即 50年 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 10% 的地震烈度值。

10.简答: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和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①第一阶段抗震设计是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后,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保证了第一水准的承载力要求及变形要求(小震不坏)。

②第二阶段抗震设计是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保证了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大震不倒)。

③通过良好的构造措施保证第二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中震可修)。

11.填表:抗震设防标准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 抗震措施 和 地震作用 。

设防标准 抗震措施 地震作用 备注按本地区烈度确定丙(标准) 按本地区烈度确定乙(重点) 提高一度确定 按本地区烈度确定甲(特殊) 提高一度确定 提高一度确定丁(适度) 降低一度确定 按本地区烈度确定 6度区不降12.为了强化结构抗震的 安全目标 和提高结构抗震的 功能要求 ,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

工程结构抗震重要章节知识点汇总

工程结构抗震重要章节知识点汇总

工程结构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本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名词解释:•构造地震、震源、震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2•地丧的类型(分别按成因、震源深浅、震级大小)•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 4 •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5 •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1. 名词解释工程结构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蹄就于鶴舉运魏豁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1.震源: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震中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越大的地方受到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表示地霆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为冬度,根据地慮仪记录到的地震波确定。

用M表示:M=\qA•地震烈度-/血区地曲和井碧建筑物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乳度.它是按地舄址成苗后菓分痴汛用I丧示。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 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

2. 地震的类型及成因地震按照成因分为三种: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地震按照震源深浅分为三种: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地震按照震级大小分为:5类。

•地震按震级分类加I仃感地震I严坏性地震朋I特大地亡2级4级5级7级8级• 3•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纵波(P波)-横波(S波)•面波:在地面附近传播-瑞雷波〈R波)-乐浦波(L波)地震波特点速度周期振幅衰减产生效果纵波(顒〉快怏竖向颠筋慢长大慢水平摇見面波彊长鼠大最慢既瞪向廡箴又水平摇晃• 4•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冃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第一水准-多遇烈度-不损坏,不需修•第二水准-基本烈度-有损坏,可修理•第三水准-罕遇烈度-不倒塌,少1伤亡•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取水准一冬遇地谍烈度的地悉动参数•计算结构邨件内力•保证结构强厘,第一水准不坏-取水征茅遇地克烈度的地處动参数,刘结构亍弹性变形验克•保证在宰本烈度八第二水准叫修-合理的结购布弹利可靠的构造措施-保证亦罕進烈度下.第二水旌不倒-对大多数建筑结束计算•第二阶段-取笫三水帶的地蕊动参数.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篦•保证在罕遇烈度厂不倒• 5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甲类建筑:损失不可挽回•乙类建筑:城市生命线工程•内类建筑:大量的一般性建筑• 丁类建筑:次要建筑、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木章重点4 •名词解释发震断裂窮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Z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的划分3•地基抗震承载力的确定4•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如何影响5•地基土液化的辨别1 •名词解释发震断裂、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发震断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裂,多与断裂活动有关。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基本原则1.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减小破坏与损失;(2)建筑结构需要有足够的韧性,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能有较好的延性;(3)建筑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耐震性能大于抗震性能,确保抗震安全;(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延性。

1.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较好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2)采用技术合理的抗震措施,如阻尼器、减震器等;(3)结构材料的选择,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二、地震基本知识2.1 地震的成因(1)地壳构造运动引起地震;(2)岩石断裂引起地震;(3)火山爆发引起地震;(4)坍塌引起地震。

2.2 地震波的传播(1)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传播;(2)地震波在地壳表面的传播;(3)地震波在建筑结构内的传播。

2.3 地震的破坏作用(1)地震波引起的直接破坏;(2)地震波引起的次生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3)地震波引起的间接破坏,如火灾、水灾等。

2.4 地震破坏的影响(1)地震破坏对人员造成的伤亡;(2)地震破坏对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坏;(3)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点3.1 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1)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性;(2)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3)降低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采用适当的结构体系,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结构材料的选择要合理,确保结构有较好的延性;(3)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要细致,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能。

3.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抗震技术;(2)结构体系的选择;(3)结构材料的选择;(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3.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延性;(3)提高人员的抗震意识,提高人员的防护意识。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地震可以划分为: 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 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 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 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 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 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 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 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可能损坏, 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 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 把握建筑体型, 利用结构延性, 设置多道防线, 重视非结构因素。

结构抗震精华重点

结构抗震精华重点

1.地震烈度:表示某区域范围内地面和各种建筑物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的指标2.砂土液化:土体在地震作用下丧失全部剪力,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3.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构件永久荷载(包括自重)标准值和各种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4.鞭梢效应:在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或其他建(构)筑物顶部细长突出部分振幅剧烈增大的现象。

5.结构薄弱层:指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首先发生屈服并产生较大弹塑性变形的部位。

0.抗震设防要求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地震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2.地基液化判别: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3.场地土特征周期T g与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有关。

4.地震动三要素:地震系数、动力系数和标准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5.计算结构地震的方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时程分析法。

6.消能减震是工程减震控制技术中一种被动控制技术。

7.目前常用的隔震装置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多层橡胶支座系列和各种阻尼器系列。

8.我国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钢筋混凝土取1/550,弹塑性取1/50.9.地震波的传递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10.地震波的主要特征:地震加速度波形的最大幅值、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

11.基本烈度是抗震设防的依据。

12.抗震等级与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地震烈度有关。

13.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可分为建筑布置与结构选型、抗震强度验算、抗震构造措施。

14.抗震设防标准四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重点设防类(乙类)、特殊设防类(甲类)适度设防类(丁类)15、竖向按反应谱法计算,水平按静力法计算;简答1、简述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和计算步骤?答:使用条件:①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②房屋的总高度不超过40m;③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可忽略不计;计算步骤:①计算结构等效重力荷载代表值②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③计算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④计算各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⑤计算层间剪力2、什么是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答:第一水准: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复习要点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复习要点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工程结构抗震》适用专业:土木工程辅导教材:《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柳炳康,沈小璞,武汉理工出版社复习要点: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82.7%。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概念抗震设计是指在工程设计中,考虑地震力作用的设计,以达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破坏程度和减小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建筑物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地壳变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是地壳的快速释放能量的现象。

2.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3. 地震破坏现象地震能够导致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倒塌、墙体开裂、地基沉降、构件弯曲等一系列破坏。

4.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影响程度的度量标准,通常用于估计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分为12度,由I度到XII度。

三、抗震设计原则1. 安全优先原则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安全,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不发生倒塌,建筑内部人员和财产得到保护。

2. 结构合理性原则抗震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特点和用途,确定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抗震性能。

3. 节约投资原则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抗震设计应尽量减小建筑物的抗震造价,使抗震设计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利用结构形式、结构材料、结构布局和结构连接等手段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抗震设防等级划分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划分出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

3. 抗震加固对于老建筑和结构物,可以采用抗震加固的方法来提高其抗震性能,以满足当前抗震设计要求。

五、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1. 结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尽量将水平荷载均匀分布到结构各部位,避免出现集中荷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2. 结构强度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并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屈服破坏。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

一、选择抗震有利的地段 二、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基
地段类别 有利地段 一般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地质、地形、地貌
稳定基石、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 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 显不均与的土层。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 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2、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
抗震设防:
《抗震规范》提出了"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小震不坏,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 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 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中震可修,当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 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 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用下因构件连接不牢、支撑长度不够或作 为支座的墙体倒塌、柱断裂,都会引起结 构丧失整体性而破坏。 2)结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 作为结构主要承重的构件,墙、柱、梁等由 于其强度不足,在地震发生时首先破坏, 不能继续承受重力荷载从而造成房屋倒塌。
唐山市河北省矿业学院图书馆
地震的破坏作用 3、地基失效
第十章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
• 重点:地震常用术语 • 难点: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球的构造
•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 实心椭圆球体,平 均半径为6370千米。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 个煮熟的鸡蛋,最 外层相当于蛋壳的 部分叫做地壳,平 均厚度为35.4千米, 由各种岩石和土壤 层组成。
幻灯片 5
• 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清,叫做地幔,厚 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 成,温度高达1000-2000℃幻灯片 5

工程结构第五章工程结构抗震

工程结构第五章工程结构抗震

一、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 设计地震分组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 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设计地震分为三组
建筑场地的类别
坚硬土层上的刚性建筑、软弱土上的柔性建筑破坏严重。
建筑场地按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划分为4类。
建筑场地分类的指标是以场地土的类型和覆盖层的厚度。
一、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
地震分类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按地震成因分 人工地震: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
一、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 震级与烈度
地震震级 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丁类 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 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二、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4. 地震作用
抗震设计反应谱
a---地震影响系数 amax---地震影响系
数最大值 T---结构周期
a
amax 0.45a max
三、抗震构造措施
1. 多层混合结构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三、抗震构造措施
1. 多层混合结构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构造柱设置部位
6度 四、五 六、七

房屋层数
7度
8度
三、四 二、三


六、七 五、六
9度 二
三、四
外墙四角, 错层部位横 墙与外纵墙 交接处较大 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 副本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 副本

乙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 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 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 定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面振动最强烈,破坏作用大
• 地震波的主要特性:
• 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引起地面运动,这种地面运 动可以用地面上质点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来表示, 用地震仪记录到的这些物理量的时程曲线习惯上又称为地震加速 度波形、速度波形和位移波形。
• 地震动的三要素 :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 软土地基上地震加速度波形中长周期分量比较显著;而硬土地基
我国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基本上符合于极值III 型分布。
8
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 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 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
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11
抗震设防标准 :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地震作用: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 抗震措施:可适当降低要求(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再降低)
12
本节结束,谢谢!
13
而破坏程度较大;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则较大,而破坏 程度相对较小。
等震线
震中 震 源 深 度
2
震源
1. 2 地震波及其传播
•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 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是震源辐射的弹性波,一般分为体 波和面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结构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
一、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1.名词解释
1.
震源: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越大的地方受到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

2.地震的类型及成因
地震按照成因分为三种: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地震按照震源深浅分为三种: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地震按照震级大小分为:5类。

二、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
场地覆盖层厚度
三、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反应谱
振型
鞭端效应:鞭端效应又叫鞭梢效应,是指高层建筑物末端形状和刚度发生变化时,端部产生的力和变形突然增大,远远大于其按重力分配到得地震荷载,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的重要方面。

并不是所有高层都有鞭梢效应,只有在靠近顶端处建筑物体形发生很大变化(一般是收缩),才会像鞭子那样形成一个鞭梢,进而产生鞭梢效应,这也是高层在设计立面时要求上下一致,变化不要太大的原
因。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是指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对排架柱,指按实际配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向力计算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弯矩的比值。

承载力调整系数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四、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剪压比:是指水平作用与竖向作用的比值;
轴压比:是指柱(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墙柱弱梁:使梁端先于柱断产生塑性铰,并使塑性铰有足够变形能力。

强剪弱弯:1.梁先发生延性的弯曲破坏,避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2.避免或推迟柱断产生塑性铰以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过早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五、结构隔振、减震设计与制振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