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_刘庆友

合集下载

庐山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

庐山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

庐山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作者:任媛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通过调查分析得知,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周边旅游景点的兴起导致庐山旅游产业陷入瓶颈,庐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遭遇危机,而庐山景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突破口,但由于区位条件不突出、管理体制不合理、旅游项目单调以及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制约,阻碍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因此,要想通过文化旅游增强庐山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体验式文化旅游,改进营销模式,并规范管理体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庐山发展对策庐山作为国家5A风景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宜人的气候,以其绮丽秀美的自然风景闻名于世,但由于中国自然生态风景区众多,且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庐山的自然资源优势已不突出,可替代性越来越强,同时,随着庐山景区的改造重建,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且已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因素都威胁着庐山景区长远以来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庐山景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不仅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充分利用资源,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刺激经济。

由于庐山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加大文化方面投入,即发展文化旅游,增强其文化属性,充分利用其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增强文化旅游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庐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旅游为了使研究更具真实性,笔者借鉴综合了前人多份调查问卷,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设计了庐山景区生态旅游消费意愿调查问卷。

调查方式主要以实地发放问卷为主,总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问卷192份,经过慎重检查,筛选出有效问卷185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了消费者对庐山的评价情况,以充分了解庐山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1.消费者基本特征情况。

从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性别特征来看,男女比率无较大悬殊,基本持平;从年龄分布来看,20—40这一年龄段的比重居多,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中老年人也占了16.2%的比重,此类人进入庐山景区主要以锻炼身体为主;2.消费者旅游评价情况。

论庐山旅游产品更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论庐山旅游产品更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论庐山旅游产品更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摘要:旅游业是庐山牯岭镇乃至九江市存在与发展之本。

庐山开发旅游的历史悠久,旅游业已有相当好的基础,其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

但庐山的旅游产品吸引力却日益下降,旅游产品老化,表现在旅游线路,接待设施,旅游形象三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入手,针对庐山旅游业发展现状,探讨该景区旅游产品的更新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旅游业;庐山;老化;更新;可持续发展;别墅名山一、引言庐山风景秀丽,其知名度响誉海内外。

经历了百年多的锤炼,庐山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

2002年旅游总收入191.0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240895人次,比上年增长22.6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1610.77美圆,旅游业的飞快发展显示了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经济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

二、旅游产品老化庐山景区、景点的开发比较早,但品位不高,其自身发展,完善的速度缓慢,缺乏创新,没有形成精品线路。

整体科学规划差,景区景点建设开发和旅游线路编排缺乏面对资源及市场的系统研究;投入少,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大产业列入"预算内"的投入不够,没有很好地盘活资源存量,以资源换取更多的建设资金;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庐山风景名胜区不是一级政府,很难统一规划、独立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利于精品线路尽快形成。

(1)旅游线路缺乏创新作为旅游产品,庐山的常规线路为一线,二线,三线。

这三条线路概括了庐山的主要景点,但是庐山的线路组合存在一成不变的弊端。

2010-2015年庐山旅游线路为一线:黄龙寺,黄龙潭,花径等二线: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三线:石门涧等。

2010年常规路线为一线: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花径,天桥,险峰,锦绣谷,老别墅的故事。

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兼论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完美结合

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兼论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完美结合

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兼论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
风物的完美结合
余悦
【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庐山是"世界文化景观",本文从生态的视角对庐山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考察.从自然演进来看,庐山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从自然观念来看,庐山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多种自然观念的聚合,特别是儒、释、道三教在这座千古名山留下了永久的承载,也有西方人的自然观和建筑观;从自然审美来看,庐山的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是完美的结合,体现出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总页数】10页(P29-38)
【作者】余悦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庐山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及特点分析——庐山文化发展的四阶段 [J], 江龙
2.庐山历史文化系列之三:中共领导人与庐山 [J], 贺伟
3.关于成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J], ;
4.打造森林消防铁军确保庐山生态安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专业森林消防大队建设纪实 [J], 徐红波;桂凯;杨平
5.庐山历史文化系列之二:文化名人在庐山 [J], 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庐山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视角

庐山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视角

庐山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任 媛 陕西理工大学——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视角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得知,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周边旅游景点的兴起导致庐山旅游产业陷入瓶颈,庐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遭遇危机,而庐山景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突破口,但由于区位条件不突出、管理体制不合理、旅游项目单调以及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制约,阻碍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因此,要想通过文化旅游增强庐山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体验式文化旅游,改进营销模式,并规范管理体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文化旅游 可持续发展 庐山 发展对策庐山作为国家5A风景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宜人的气候,以其绮丽秀美的自然风景闻名于世,但由于中国自然生态风景区众多,且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庐山的自然资源优势已不突出,可替代性越来越强,同时,随着庐山景区的改造重建,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且已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因素都威胁着庐山景区长远以来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庐山景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不仅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充分利用资源,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刺激经济。

由于庐山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加大文化方面投入,即发展文化旅游,增强其文化属性,充分利用其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增强文化旅游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庐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旅游为了使研究更具真实性,笔者借鉴综合了前人多份调查问卷,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设计了庐山景区生态旅游消费意愿调查问卷。

调查方式主要以实地发放问卷为主,总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问卷192份,经过慎重检查,筛选出有效问卷185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了消费者对庐山的评价情况,以充分了解庐山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1.消费者基本特征情况。

从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性别特征来看,男女比率无较大悬殊,基本持平;从年龄分布来看,20—40这一年龄段的比重居多,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中老年人也占了16.2%的比重,此类人进入庐山景区主要以锻炼身体为主;2.消费者旅游评价情况。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庐山风景区长期以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庐山风景区的环境问题、流量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等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庐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提出了研究问题,制定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展示了研究结果。

【关键词】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庐山风景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流量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等越来越突出,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旅游规划实践,实现庐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如何保障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研究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其特点和优劣势,为制定旅游规划提供依据。

2.制定旅游规划,针对环境、流量、文化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协调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三个目标。

3.通过实践,探究旅游规划的落实效果,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业书籍、政府报告等,了解庐山风景区的历史发展、旅游资源和发展状况等情况,为制定旅游规划提供依据。

2.实地调查法:结合实地调查、采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庐山风景区内部和外部游客的需求和态度,为制定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3.系统分析法:在研究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规划中,采用系统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对比研究法:对比分析国内外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规划,借鉴其优秀经验,为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规划提供启示。

【研究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1.理论研究:分析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将三个目标进行协调。

基于社区共管的庐山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社区共管的庐山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

2017年第8期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7.08.008基于社区共管的庐山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张良泉摘要:随着庐山的旅游开发与发展,庐山文化景观遗产区所牵涉的社区与庐山的发展也产生了冲突,庐山文化景观遗产难以得到保护。

由此,社区共管作为协调二者关系的一种方法与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社区共管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庐山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庐山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现状,并研究分析其他案例地提出基于社区共管的庐山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路径。

关键词:社区共管;庐山;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8-0010-02中国图书分类号:K928.3文献标志码:A(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1研究背景如今旅游业发展迅速,由于世界遗产可以向人们展示历史风貌,传承古老的文化,迎合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而我国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差强人意,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对遗产地进行合理、科学、理性的消费型旅游开发,成为了众多学者与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早期,中国引入了“社区共管”模式。

1993年,社区共管首次出现在贵州草海,其希望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并提高居民保护草海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社区共管模式在中国实施已有20年之久取得了成效,其不仅给社区居民机会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成了资源对立型社区向生态和平型社区的转变,同时也解决了社区的民生问题,促进了社区的发展。

2研究方法2.1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了Likertt量表方式设计问卷,针对庐山社区居民对于庐山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社区共管看法进行抽样随机发放,以获得第一手的原始数据。

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有效问卷4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

2.2分析方法2.2.1信度分析。

问卷信度是指根据测验工具所得到的问卷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

信度的大小一般用信度系数来表示,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

浅谈庐山景区的建设与管理

浅谈庐山景区的建设与管理

浅谈庐山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摘要:本文就庐山的自然文化景观做了简要的介绍,就庐山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以规划、保护为前提,以科学为依据,以文化为背景,把庐山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景区。

关键词:庐山;景区建设;景区管理Abstract: this paper lushan nature landscape cultur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lu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put forward: to the planning, protection for the premise, and with the science as the basis, taking the culture as background, the lushan mountain building into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scenic spot.Keywords: lushan;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Scenic area management引言:庐山属山岳型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近几年来,庐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和谐景区,实现了旅游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做好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1景区建设庐山是以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科学知识为主要资源的景区,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在开发中保护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动态平衡,就是建设和谐景区的根本内容。

庐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报告全解

庐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报告全解

庐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一、庐山风景名胜区概况一、地理区位(附区位图)庐山位于长江中游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 北临长江, 东濒鄱阳湖。

风景名胜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2′~116°08′,北纬29°26′~29°41′。

二、历史沿革从司马迁“南登庐山”, 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 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 开创“净土法门”, 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 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 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 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

1895年《牯牛岭案件解决协议条款》的签订, 标志着以李德立为首的西方文化正式植入, 庐山社会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要说明的是, 早在1886年李德立便在庐山开展其非法的租地活动。

此后庐山经历了避暑地阶段和“夏都”阶段, 在西方外力和国民政府强力经营下, 庐山近代旅游业兴起并发展, 促使区域社会经济的转型, 文化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时, 在北伐战争和日寇占领等外部事件影响下, 旅游业受挫, 对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一定消极作用。

直到1949年解放, 庐山开始迈入了一个新时期, 成为共和国领导人和劳动人民的避暑胜地和疗养大山。

三、社会经济庐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今中外文化交融积淀深厚为主要特征, 以资源保护、观光度假、避暑休闲、科普教育、会议会展为主要功能, 以山岳型为主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庐山新城建设, 并实现牯岭部分管理职能部门和部分居民的下迁。

继续完善威家、通远、海会、莲花、温泉等城镇建设, 与九江市城镇体系与环鄱阳湖地区城镇体系规划建设相协调(特别注意与庐山区、星子县、九江县的城镇建设相协调), 基本形成山上、山下居民在经济、社会上的全面均衡发展。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第28卷 第1期2009年3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URNA L O F EAST CH I NA I N ST I TUTE O F TEC HNOLOGY V o l 28 N o 1M ar .2009收稿日期:2008 08 25作者简介:花国红(1969 ),女,江西九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与规划研究。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花国红1,3, 田明中1, 李明路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北京100812;3.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100050)摘 要:庐山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学价值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闻名于世,先后被评为中国唯一的 世界文化景观!、首批 世界地质公园!和 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是一座文化名山、生态名山、科学名山。

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庐山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进一步打造庐山生态旅游品牌,扩大庐山的国际知名度,特别是促进庐山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庐山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3512(2009)01 0029 041 概述庐山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分界处的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界于北纬29∀26#~29∀41#、东经115∀52#~116∀08#之间。

北部边界距长江仅4km ,东临鄱阳湖的西部边缘,大江(长江)、大湖(鄱阳湖)、名山(庐山)融为一体,地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庐山山体呈长椭圆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延伸,长约29km,宽约16km ,总面积约302k m 2,庐山的最高峰 大汉阳峰,海拔1483.6m [1]。

庐山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生态环境、多样的科学景观于一体,复合地貌景观、变幻的自然气候现象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形成了庐山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之美景。

庐山开发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

庐山开发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

庐山开发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庐山面临着一系列开发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庐山的开发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方面。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庐山的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游客大量涌入,垃圾、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景区内部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提倡游客自觉保护环境,减少垃圾产生和排放。

同时,景区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庐山的开发问题还表现在生态破坏方面。

庐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植被丰富的地区,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限制开发规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等。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庐山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

另外,庐山的开发问题还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庐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为了保护庐山的文化遗产,可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和保护。

为了实现庐山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开发问题。

首先,可以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可以加强对庐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保护。

另外,还可以加强对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和保护。

总之,庐山的开发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才能实现庐山的可持续发展。

庐山旅游区可持续旅游探讨

庐山旅游区可持续旅游探讨

庐山旅游风景区可持续旅游探讨汪爱元可持续旅游是对各种资源进行管理指导,促使人们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而无破坏性。

庐山具有亚热带山地典型的自然风光和景色,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和众多的自然历史遗迹及人文景观。

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景观”,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并高度评价庐山为“历史遗迹以其独特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庐山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吸引着约200万人次/年的旅游人口。

尤其在节假日,游人更是蜂拥而至,在促进经济的同时,也给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冲击。

实现庐山旅游风景区的可持续旅游意义十分重大。

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前提。

应按照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及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原则,对庐山众多的景观、景点现状进行调查,制定总体保护规划,对一些易受破坏价值较高的景观、景点,实行封闭保护,仅供保持距离的观赏。

优良的环境质量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建立庐山污染处理立体系统。

生活废水污染,据其为有机废水的性质,集中进行初级处理后,利用山体经封闭管道自然曝跌送人山下农田,供农业灌溉之用。

垃圾送至山下处理场,经初拣后,据其有机成份高的性质,焚烧后作为农田基肥。

严格禁止尾气排放不合格机动车辆在景区运行,控制尾气污染。

逐步以使用清洁能源机动车代替燃油机动车。

严格执法,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是可持续旅游的基本措施。

杜绝乱刻乱画、乱吐乱扔行为。

疏导旅游人流,控制节假日曝满现象。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

旅游资源中存在可耗竭资源和受条件限制的可更新资源,如果盲目开发将造成资源的毁坏,并最终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汪爱元,男,1957年6月5日出生。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引言:庐山作为中国的名山之一,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庐山风景区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包括环境破坏、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规划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以保护和有效利用庐山的资源。

一、庐山风景区的可持续旅游规划原则1.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庐山作为一处生态敏感区,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规划中,应确保游客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包括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修复受损生态系统、限制建设区域等。

2. 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旅游业是庐山的重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需要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来推动社会发展。

规划中应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挖掘庐山风景区文化和历史资源潜力,推动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 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旅游规划需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尊重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

二、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庐山风景区的资源进行定量的研究和评估,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设施等方面的资源。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资源的状况和潜力,为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方法,通过评估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庐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为规划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估。

3. 专家咨询法:在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中,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包括生态环境专家、旅游规划专家等。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为规划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支持,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实践研究1. 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不当处理,共同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

庐山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庐山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JIU JIANG UNIVERSITY毕业论文题目庐山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英文题目The Impact of Lushan Tourism onLushan Environment院系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姓名刘振宇班级旅游A1331指导教师冉红二零一七年六月摘要旅游业是当今社会经济产业中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然而,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旅游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比如:旅游活动对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地原生态文化的改变等问题。

在庐山风景区尤为突出。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庐山风景区为实例进行研究。

探索发展旅游业对庐山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对大气环境、地表水、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和对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改变。

并结合现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解决生态问题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的限时限客等等,并突出庐山的文化特点使庐山旅游业健康全面的发展。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庐山的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并分别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和论证,挖掘其潜在价值,促进庐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分析、解决我国其他风景区中环境问题的实践方法上给予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庐山;旅游:环境问题;对策AbstractTouris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in social economy industry,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activities br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 is also growing, such as: tourism activitie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urist destination tourist problem such as the change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It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lushan scenic spot.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ushan scenic area.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lush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actors, mainly for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urface water, biodiversity and to the change of soci 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 measures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solve ecological problems must strictly implement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cial location in special time limit time li mit for the guest, etc., 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ushan mo untain lushan tourism health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Lushan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excavates its potential value,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ushantourism, And in the analysis and solution to other scenic spots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the practice of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Key words]:Lushan;;tourism: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研究综述和论文设计 (5)1.1研究目的及意义 (5)1.2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论文设计 (7)2庐山旅游发展现状 (9)2.1庐山旅游资源概况 (9)2.2庐山旅游发展历史和现状 (10)3旅游活动对庐山环境的影响 (12)3.1旅游活动对庐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12)3.2旅游活动对庐山经济环境的影响 (15)3.3旅游活动对庐山文化环境的影响 (17)4应对庐山旅游环境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19)4.1对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的分析和建议 (19)4.2对经济环境资源开发的分析和建议 (21)4.3对文化环境资源开发的分析和建议 (21)4.4发展建议 (23)5结论 (25)参考文献 (26)致谢 (28)诚信书 (29)1研究综述和论文设计1.1研究目的及意义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出现的环境污染和城市拥挤等问题,使得人们对旅游也有更多的需求。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变迁研究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变迁研究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变迁研究作者:廖秋丹李松志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33期摘要:庐山是我国最早以“文化景观”为特色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享誉海内外。

庐山文化景观经历了宗教与书院景观共争共荣、别墅与政治文化景观交融、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发展过程;而影响其变迁的因素主要为主流文化转变、社会经济、交通、大众化旅游,今后的发展方向将会是趋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在自然中体现人文,在人文中展现自然。

关键词:庐山文化景观变迁影响因素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化景观一般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

1927年苏尔认为文化景观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 [1]。

Deblig认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2]。

德国地理学家明确主张景观变迁的主要力量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S.Passarge曾找出解释自然景观变化的四种“空间动力”[3]。

国内学者汤茂林认为文化景观的变迁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尤其是特定时期内的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潮的变迁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4];吴晓晖认为文化景观的建设一直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所左右,而缺乏一种体现关注风景名胜区客体价值的思想观的指导[5]。

陆亚一等认为彰显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6]。

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高涨的背景下的今天,文化景观开发和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庐山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与特征(一)宗教景观与书院景观共争共荣在1895年以前,这一时期的宗教和书院景观是庐山文化的主体。

东汉时期,佛教己经随着北民南迁传入江西地域,但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佛教道场则是东晋时期在庐山形成的。

东晋太元九年(384),佛教高僧慧远南下广东途径庐山,在庐山西麓兴建东林寺、西林寺、大林寺三大名寺,庐山因此成为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是当时与长安遥相呼应的南方佛教文化中心。

庐山百年规划历程述评和问题探讨_丁志敏

庐山百年规划历程述评和问题探讨_丁志敏
3.4 其他规划
除去上面介绍的三个景点景区规划,还有1986 年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设计的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 区观光开发综合基本计划、星子县“庐山百里旅游 休闲走廊”规划、青莲谷规划等。
4 几个问题的探讨
4.1 .庐山文化表述问题
民国大学者胡适把庐山的文化演进概括为“三 大趋势”——“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 ①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 势;②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七百年的‘宋学’大趋 势;③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胡 适先生的这番话不尽准确,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真 正“佛教化”,而佛教中国化的长远过程也并非肇 始于慧远,同样宋明理学也早在中唐即已发蒙并非 始于南宋,牯岭租借地开辟也不能说是西风东渐中 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慧远所开创的东林佛教促进了 佛教中国化,并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南宋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振兴理学,使理学正式崛起 并进一步发展成官方正统哲学,从而深刻影响了中 国的思想文化;牯岭租借地的传教士避暑住宅和教 堂也确实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示范样本,以至后来 吸引了民国政要发展成所谓“夏都”等等,这些都
2.5 2004年~2020年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996年起,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 质名山的地位被确认。1982年—2000年的总体规
划到期后,在新形势发展要求下,江西省委、省 政府组织成立了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 制领导工作小组,。2004年4月, 在庐山举行的《庐 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2020)》大纲专家 论证会上通过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庐山风景名 胜区管理局联合修编的庐山总体规划大纲。此规 划的最终文本尚未定稿公开。
成,尤望我众殖民,各尽其能,以谋牯岭幸福”。 规划原则是“规划尽量结合地段环境”,即依照长 冲山地的自然走向,将山地规划成长方形和不规则 的多边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条件,而不是改变原 有地形;“严格控制建筑密度”,规划中每块地皮 上建筑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例,控制在15%左 右,使规划范围内仍有80%以上的绿地,尽可能保 持山地自然环境。规划内容包括用地规划、道路规 划等,还先后制定了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以保证 规划的正确实施(图1)。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变迁研究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变迁研究
大 的 会 议 ,这 三 次 会 议对 中 国 的 政 治 、经 济 都 产 生 了 重 观 发 生 了重 大变 化 , 而 且 也推 动 了庐 山休 闲文化 的发展 。
年 8月 8日蒋介石 、宋美龄夫妇入 住美庐别墅,标 志着 西方文化对庐山文化影响最大的首推西洋建筑 。 到近代, 庐 山 己经成为具有浓厚政治色彩 的国民政府 “ 夏都 ”。 西方 几种建筑形式都在庐 山有所体现,至今庐山还保 留
自1 9 4 9年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庐 山共召开过三次重 六 百 多栋 多 国风 格 建 筑 p 】 。 西 方文 化 不 但 使 庐 山建 筑 景
鹿洞书院 ”。南宋 南康知军朱熹奏重建 院舍,制定 《 白
境保护意识 日益高涨的背景下的今天,文化景观开发和 鹿洞书院教条》,使之名声大振,成为 当时中国教 育中
保护 受 到 前所 未有 的重 视 。 心之 一 ,是 我 国 历 史 上第 一所 完 备 的书 院 。因 此 ,现 代
学者胡适指 出: “ 白鹿洞 ,代表 中国近 世七 百年的宋 学
直为社会 文化的发展所左 右,而缺 乏一种体现关注风 府 。 因而 自南唐 以后 ,庐 山成 为全 国 书 院教 育 与儒 家 文
景名胜 区客体价值的思想观 的指导 】 。陆亚一等认为彰 化的传播中心之一。北宋 时,庐 山国学扩建并改名 “ 白
显 了世 界 自然 遗 产 的 “ 突 出普 遍价 值 ”[ 6 】 。在 全球 生 态环
和 自然景观相结合 ,在 自然 中体现人文 ,在人文 中展现 自然。
关 键 词 :庐 山 文 化景 观 变 迁 影响 因素 发展 方 向
中图分类号 :G 1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化景观一般是指人类为 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 在庐 山形成的。东晋太元九年 ( 3 8 4 ) ,佛教高僧慧远南下 用 自然提供的材料,在 自然 景观上叠加人类活动 的结果 广 东 途 径 庐 山,在 庐 山西 麓 兴 建 东林 寺 、 西 林 寺 、 大林 而形成的景观 。1 9 2 7年苏尔认为文化景观 即附加在 自然 寺三大名寺,庐 山因此成为佛教净土宗 的发祥地,是当 景观之上 的各种 人类活动形态 【 l 】 。D e b l i g认为文化景观 时 与 长 安 遥 相 呼应 的 南方 佛 教 文 化 中心 。庐 山 同 时 又 是 包括人类对 自然景观 的所有可辨认 出的改变,包 括对地 道 教 信 徒 钟 情 之 所 ,被 列 为 道 教 三 十 六 小 洞 天 之 第 八 洞 球表面及生物 圈的种 种改变 [ 2 ] 。德 国地理 学家 明确主张 灵真天 。宋 明时期,庐 山道教继续呈现与佛教共同繁荣

庐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庐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庐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庆友;杨达源;任黎秀;冯立梅;冒宇晨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7)001
【摘要】庐山文化景观丰富,十多年来,庐山生态环境受到了某些负面影响.分析其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可得出如下结论:庐山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尚存在发展空间,可进一步开发;实施相应发展战略措施,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刘庆友;杨达源;任黎秀;冯立梅;冒宇晨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256)
【相关文献】
1.旅游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龙脊金竹壮寨为例 [J], 宋威;
2.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刘庆友;冯立梅;杨达源;冒宇晨
3.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兼论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完美结合 [J], 余悦
4.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山西吕梁为例 [J], 张慧;叶洁楠
5.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界定探究――以庐山国家公园为例 [J], 陈晨;杨晓鹏;阚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2 庐 山 游客 停 留 时 间调 查 表
天数(天) 百分比(%)
1
2
3
4
2 .5 23.1 41 .9 31.4
无效 1 .1
④庐山常住人口 根据 ①②③计算结果 , 可 以得出 :庐 山常住人 口为 4767/ 0 .695/ 0 .66 =10392 人 。 (3)从改善生活质量的角度估算 据公式[ 5] :旅馆 用地系数 =建筑面积/用地面 积 , 1 ~ 3 层为 0 .1 ~ 0 .2 , 4 ~ 6 层为 0 .5 ~ 0 .7 。 用地面积 =(实际 床位数 ×建筑面积指 标)/(建筑 密度 ×平均层数), 若旅馆床位数取 4300 ,人均用地面积 60m 2/床 , 建筑密度取 0 .5 , 平均层数取 3 , 这样庐山旅馆 用地面积 =(4300 ×60)/(0 .5 ×3)=172000m2 。 若旅馆 用地系数取 0 .15 , 则 : 庐山旅 馆建筑面积 =用地面 积 ×旅馆用地系 数 = 172000 ×0 .15 =25800m2 。 根据清华大学关于庐山牯岭 详细规划(见表 3):
第1期
景点 名称 牯岭 花径 锦绣谷 仙人洞 大天池 铁船峰 石门涧 三宝树 芦林湖 大汉阳峰 含鄱口 庐山植物园 五老峰 三叠泉 小天池
刘庆友 , 等 庐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79
面积(m 2 ) 游道(m) 2 046 74 0 2 05 00 0 1 35 6m
520 00 4 38 00 0 1 00 0m 2 50 m 8 13 00 0 1 20 00 0 1 09 00 0 4 65 m 1 472 00 0 9 62 m 1 60 0m 1 18 00 0
一 、庐山环境现状
庐山 地区 以 牯 牛 岭 服 务 区 为 中 心 , 辐 射 整 个 庐 山 , 形 成同 心 圆 结 构 , 其 最 外围 是 庐 山风 景 名 胜 区 ; 中间 是庐 山风 景 名 胜区 的 主 要 景 点 , 覆 盖 庐 山 的 大 部分 范 围 ;内 部 是 牯牛 岭 中 心区 , 包 括东 谷 和 西 谷 。 东谷 是近 代 别 墅 景 观 游 览 区 和 高 级 度 假 休 闲 服 务 区 , 西谷 则是 山地 建 筑 景 观 游 览 区和 一 般 旅 游 休 息 服务 区 。 庐山 10 多 年 来 , 虽 然 努 力 限 制 常 住 人 口 , 土地 利用 方面 增 加 了森 林 绿 化 , 年游 客 总 量 明 显 减 少 , 经 济效 益 增 长较 快 , 但在 生 存 环 境方 面 , 出现 了 某些 不良 趋势 。因 此 , 庐 山 文 化景 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研究 , 主 要在 于两 个方 面的对 比 :一 是旅 游环 境 容量 和资 源承 载力 , 以 往几 十 年 有 没 有 超 负 荷 ? 二 是 庐 山旅 游的 社 会 需 求 , 今 后 的 旅 游 总 量 会 不 会 增 多 ? 两方 面结 合起 来 , 庐 山 文 化 景 观 可持 续 发 展 研 究 的 实质 取决 于其有 无继 续发 展的 空间 与战 略措 施 。
(2)从当 地 居 民 为 游 客 提 供必 需 品 生 产 的 角 度 估算
①庐 山旅 游从 业人 员占 就业 人员 的比 例 旅游 从业 人员 包括 旅游 服 务业 、政 府有 关 部 门 、 旅游 投资 建设 、旅 游 商 品 生 产 销 售等 方 面 的 就 业 人 员。 根据 全球 和 发 达 国 家 的 旅 游 统 计 资 料[ 4] , 旅 游 从业 人员 占全 球 从 业人 员 总 数 的 比 例 , 大 体 相 当 于 旅游 总产 值占全 球总 产值 的比 例 。通 过 统计 资 料得 出,庐山旅游经营收入占庐山总 收入的比例为 66 %, 因而 庐山 旅 游 从 业人 员 占 从 业 人 员 的比 例 为 66 %。 ②庐 山就 业人 员比 例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比 例 19 9 0 年 为 69 .
80
内容 面积 m2
所不 同 , 它是 指在 庐 山 合 理 旅 游 环境 容 量 和 充 分 满 足游 客正 当需 求 情 况下 , 所 需 要 当地 常 住 人 口 的 数 量。
(1)已有 的估 算 清华 大学 在庐 山牯 岭 西谷 控 制 性详 细 规 划中 明
确提出 , 目 前 庐 山 牯 岭 东 西 谷 总 人 口 1 10 0 0 人 , 用 地面 积 1 .1 8 ×1 0 6m 2 , 已 接 近 城 市 规 模 , 完 全 不 符 合风 景区 特点 。 人口 过多 过密 , 居 民生 活 条件 差 , 已 经严 重影 响庐 山 风 景名 胜 区 环 境 , 阻 碍 庐 山 旅 游 业 的发 展 。 因而庐 山 应 采 用“ 有机 更 新 、分 期实 施 ” 的 策略 , 将现 有 居 民有 计 划 、有 步 骤 地 迁移 , 五 年内 计 划迁出 30 0 0 人 , 因 而 庐 山 资 源 承 载 力 应 为 8 00 0 人。
DO I :10.13916/j .cnki
2005 年 1 月 第 7 卷第 1 期
.issn1671
-511x .东2005南.01 .大017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场 所最 佳容 量 。 (1 )对庐 山旅 游环 境容量 的估 算 樊姝 玉在 其硕 士论文 里 分 别 就庐 山 生 态环 境 容
量 、资 源容 量 、当地 居民 心理 容量 和经 济容 量 进行 估 算[ 2] , 分别 为 13 2 00 、2 60 42 、 >1 50 0 0 、3 0 00 0 人 次 , 最 后得 出庐 山 风景 区 旅 游 环 境 容 量 的综 合 实 现 , 其 值 为 min(1 32 0 0 , 2 6 04 2 , >15 00 0 , 30 0 00 )=1 3 20 0 人 次/ 日 。
-
-
-
10 00
1 10
2 20
6
80
1 60
16 00
9 20
1 38 0
6
1 60
1 60
6
2 70
2 70
8 00
1 50
6 00
备注
面状 面状 线状 面状 面状 线状 线状 面状
面状 线 状(往返同一游步道)
面状 线 状(往返同一游步道) 线 状(往返同一游步道)
面状
2 .旅游 资源 承载 力 本文 所指 的旅 游资 源 承载 力 与 以往 学 者 观点 有
表 1 庐山各景区(点)旅游环境 容量
计算指标
瞬时容量
日游人容量
(m 、m2/ 人) 3 00 6 00
(人/ 次) 6 800 3 40
(人次/ 日) 6 80 0 1 02 0
6
2 20
4 40
3 00
1 70
5 10
9 00
4 90
9 80
6
1 70
3 40
6
40
1 20
12 00
6 80
1 36 0
二 、庐山旅游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
1 .旅 游环 境容 量 拉佩 芝(Lapage)在 19 6 3 年 首 次 提 出 旅 游 环 境 容量 的概 念[ 1] , 上世 纪 60 年 代 南非 学 者提 出 容人 量 和容 时量 的问 题 。 显 然 , 旅 游 容量 是 旅 游 区 发 展 的 限制 性因 素 。因 此 , 正 确 理 解 以及 合 理 确 定 旅 游 环 境容 量是 十分必 要的 。旅 游环 境 容量 不 仅要 看 是否 容得 下 , 更要 考虑 旅 游 资 源 的 性 质及 由 此 而 决 定 的 旅游 活 动方 式 、观赏 要 求 、旅 游 点 及 其周 围 环 境 、游 人的 反映 、经 济 与 社会 效 果 。 只有 当 这 些 方 面 的 要 求都 得到 较好 体 现 时 , 游 人 数 量 的最 高 值 才 是 旅 游
5 %。 ③庐 山旅 游从 业人 员数 根据(见 表
2 ), 通 过加 权 处理 , 旅 游 者的 平 均 停 留 时 间 为 3 .0 3 天 。庐 山合 理旅 游环 境容 量为 1 30 万 人次/ 年 , 折 算 成 人数 应为 1 30 / 3 .0 3 =42 .9 万 人 。 根 据 我国 接 待 海 外和 国内 旅游 总人 次数 与旅 游从 业 人员 人 数的 测 算[ 4] , 全体 旅游 从 业人 员 (直 接 和 间 接 从 业 人 员)与 接 待游 客总 人数 的比 约为 1 ∶7 0 ~ 90 (若 取 9 0), 则 庐 山旅 游从 业人 员为 4 29 0 00/ 9 0 =4 76 7 人 。
[ 收稿日期] 2003 -03 -18 [ 基金项目] 江西省九江市科委庐山管理局“ 庐山可持续发展研究” 项目基金资助 。 [ 作者简介] 刘庆友(1968 — ), 男 , 江苏 南京人 , 南京大 学城市与资源 学系博士 生 , 南 京农业 大学人 文学 院讲师 , 研究 方向 :旅游 管理 与旅 游 规划。
(2 )庐山 旅游 环境 容量的 再估 算 本文 将庐 山旅 游环 境容 量落 到 各个 景 区(点 )实 处[ 3] 。 根据 庐山 风 景 名 胜 区 各 景 区 (点 )的 不 同 特 征 , 分 别估 算(见表 1 )。 根据 分析 , 笔 者 认 为 应 将 上 述 主 要 景 区(点)分 为 三条 游线 , 作 三日 游览 , 牯 岭为 游客 集散 地 。一 线 为 花径 、锦 绣谷 、仙 人 洞 、大 天 池 、铁 船 峰 和 石门 涧 , 日 容量 3 41 0 人 次 ;二 线 为 小 天 池 、大 汉 阳 峰 、芦 林 湖 和三 宝 树 , 日 容 量 21 80 人 次 ;三 线 为 含 鄱 口 、庐 山 植物 园 、五 老 峰 和 三 叠 泉 , 日 容 量 1 97 0 人 次 , 三 条 游线 合计 总 日 容 量 为 7 56 0 人 次 。庐 山 合 理 旅 游 环 境容 量为 6 80 0 +7 5 60 =14 3 60 人 次/ 天 , 如 果 考 虑 到各 景区 旅 游周 转 率 的 差 别 , 有 可 能 出 现 游 人 分 布过于集 中现象 。所 以 , 庐 山最 佳旅 游环 境容 量 1 2 00 0 人次/ 天 。 庐山 5 、7 、8 、10 四 个月 为旅 游旺 季 , 4 、6 、9 三 个 月 为旅 游平 季 , 3 、1 1 、12 三 个 月 为 旅 游 淡 季 。 若 旺 季 按 2 0 日/ 月 、平 季按 15 日/ 月 、淡 季按 10 日/ 月 计 算 , 则 庐山 全 年旅 游 环境 合 理容 量 为(2 0 ×4 +1 5 × 3 +1 0 ×5)×7 56 0 =1 3 23 0 00 人次/ 年 , 即 庐山 全 年 合 理旅 游环 境容 量约 为 13 0 万人 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