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标识技术
第三章RFID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

1 RFID标准概述
4、RFID标准化组织
目前影响全球RFID标准的有五大标准化组织,分别是G S1/EPCglobal、ALMGlosal、ISO、UID、IP-X。
尽管标准是开放的,但标准中的技术专利也会给相应的国家、集团、 公司带来巨大的市场和经济效益,所以标准的多元化与标准之争也是国家、 集团、公司利益之争的必然反映。
1 RFID标准概述
7、各国的RFID频段规范
(1)美国的RFID频段规范 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
(1)GS1/EPCglobal GS1/EPCglobal以欧美跨国列强为阵营,是当今世界最大
的RFID标准组织。该组织的前身为北美UCC产品统一编码组织 和欧洲EAN产品标准组织,合并后称为EPCglobal,其核心成员 包括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硅谷的思科、欧洲的吉列 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
1 RFID标准概述
就一个成熟的RFID应用系统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需的。 (1)遵循开放标准:即遵循国内标准还是兼容国际标准。 (2)业务价值定义:过滤特定行业应用的价值点,进行应用模式的创 新,明确业务目标。 (3)硬件有效实施:针对不同物理环境和业务目标选择特定技术,辅 助以强大的硬件集成能力,提供适应不同环境复杂度的硬件部署和实 施。 (4)成熟软件架构:兼容现有应用环境,面向未来业务进行拓展。 (5)灵活业务流程: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业务流程定制能力,支持 供应链环境下的信息交换。 (6)完整业务展现:简化业务操作的同时,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全面业 务透视能力。
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发教程

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发教程第一章物联网基础理论 (2)1.1 物联网概述 (2)1.2 物联网架构 (3)1.3 物联网关键技术 (3)第二章物联网通信技术 (4)2.1 无线通信技术 (4)2.2 有线通信技术 (4)2.3 通信协议 (4)第三章物联网传感器技术 (5)3.1 传感器概述 (5)3.2 常用传感器介绍 (5)3.3 传感器应用案例 (5)第四章物联网数据处理与分析 (6)4.1 数据采集与传输 (6)4.2 数据存储与管理 (6)4.3 数据分析与挖掘 (7)第五章:物联网安全与隐私 (7)5.1 物联网安全概述 (7)5.2 安全技术分析 (7)5.2.1 设备安全 (8)5.2.2 数据安全 (8)5.2.3 网络安全 (8)5.3 隐私保护措施 (8)第六章物联网平台与解决方案 (8)6.1 物联网平台概述 (8)6.1.1 定义与作用 (9)6.1.2 分类 (9)6.1.3 发展趋势 (9)6.2 典型物联网解决方案 (9)6.2.1 智能家居 (9)6.2.2 智慧城市 (9)6.2.3 工业互联网 (10)6.2.4 智能交通 (10)6.3 平台开发与实践 (10)6.3.1 平台开发流程 (10)6.3.2 实践案例 (10)第七章物联网应用开发 (10)7.1 应用开发流程 (10)7.2 应用开发框架 (11)7.3 应用案例解析 (11)第八章物联网硬件开发 (12)8.1 硬件选型与设计 (12)8.1.1 硬件选型 (12)8.1.2 硬件设计 (12)8.2 硬件编程与调试 (12)8.2.1 硬件编程 (12)8.2.2 硬件调试 (13)8.3 硬件测试与优化 (13)8.3.1 硬件测试 (13)8.3.2 硬件优化 (13)第九章物联网软件开发 (13)9.1 软件开发流程 (13)9.2 软件编程语言 (14)9.3 软件测试与优化 (14)第十章物联网项目实施与管理 (14)10.1 项目规划与设计 (14)10.1.1 确定项目目标 (15)10.1.2 需求分析 (15)10.1.3 技术选型 (15)10.1.4 项目预算与进度计划 (15)10.2 项目实施与监控 (15)10.2.1 项目启动 (15)10.2.2 项目实施 (15)10.2.3 质量管理 (15)10.2.4 项目监控与调整 (16)10.3 项目评估与总结 (16)10.3.1 项目评估 (16)10.3.2 项目总结 (16)第十一章物联网行业应用 (16)11.1 智能家居 (16)11.2 智能交通 (17)11.3 智能医疗 (17)第十二章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展望 (18)12.1 物联网发展现状 (18)12.2 物联网发展趋势 (18)12.3 物联网产业展望 (18)第一章物联网基础理论1.1 物联网概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管理和控制的技术。
基于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建立与完善方案

基于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建立与完善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4)第2章农产品追溯体系概述 (4)2.1 农产品追溯体系基本概念 (4)2.2 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发展阶段 (4)2.3 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关键技术 (5)第3章农产品追溯体系构建框架 (5)3.1 追溯体系构建原则 (5)3.1.1 系统性原则 (5)3.1.2 标准化原则 (5)3.1.3 实用性原则 (5)3.1.4 动态更新原则 (5)3.1.5 数据安全原则 (6)3.2 追溯体系构建步骤 (6)3.2.1 调研与分析 (6)3.2.2 确定追溯信息 (6)3.2.3 设计追溯流程 (6)3.2.4 选择技术手段 (6)3.2.5 系统开发与实施 (6)3.2.6 运营与维护 (6)3.3 农产品追溯体系结构设计 (6)3.3.1 数据采集层 (6)3.3.2 数据传输层 (6)3.3.3 数据存储层 (6)3.3.4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 (7)3.3.5 应用层 (7)3.3.6 用户层 (7)第4章数据采集与管理 (7)4.1 数据采集技术 (7)4.1.1 物理标识技术 (7)4.1.2 传感器技术 (7)4.1.3 图像识别技术 (7)4.2 数据存储与处理 (7)4.2.1 数据存储 (7)4.2.2 数据处理 (7)4.3 数据共享与交换 (8)4.3.1 数据共享机制 (8)4.3.2 数据交换机制 (8)4.3.3 数据开放与接口服务 (8)第5章农产品标识技术 (8)5.1 物理标识技术 (8)5.1.1 印刷标识 (8)5.1.2 标签标识 (8)5.1.3 雕刻标识 (8)5.2 电子标识技术 (9)5.2.1 射频识别(RFID) (9)5.2.2 二维码标识 (9)5.2.3 近场通信(NFC) (9)5.3 标识技术在追溯体系中的应用 (9)5.3.1 生产环节 (9)5.3.2 流通环节 (9)5.3.3 销售环节 (9)5.3.4 消费环节 (9)5.3.5 售后服务环节 (10)第6章追溯信息编码与传输 (10)6.1 追溯信息编码方法 (10)6.1.1 编码原则 (10)6.1.2 编码结构 (10)6.1.3 编码实现 (10)6.2 信息传输技术 (10)6.2.1 传输技术概述 (11)6.2.2 有线传输技术 (11)6.2.3 无线传输技术 (11)6.2.4 物联网技术 (11)6.3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11)6.3.1 信息安全 (11)6.3.2 隐私保护 (11)第7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11)7.1 风险评估方法 (12)7.1.1 定性评估方法 (12)7.1.2 定量评估方法 (12)7.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12)7.2.1 风险识别 (12)7.2.2 风险分析 (12)7.2.3 风险评价 (12)7.2.4 风险控制 (12)7.3 风险预警与应对措施 (12)7.3.1 风险预警 (12)7.3.2 应对措施 (13)第8章农产品追溯体系应用示范 (13)8.1 应用示范案例概述 (13)8.2 追溯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3)8.2.1 作物种植环节 (13)8.2.2 畜禽养殖环节 (13)8.2.3 水产养殖环节 (13)8.3 追溯体系在农产品流通与消费中的应用 (13)8.3.1 农产品流通环节 (13)8.3.2 农产品消费环节 (13)第9章农产品追溯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 (14)9.1 国内外政策法规分析 (14)9.1.1 国内政策法规 (14)9.1.2 国外政策法规 (14)9.2 农产品追溯体系标准体系构建 (14)9.2.1 标准体系框架 (14)9.2.2 标准制定与实施 (14)9.3 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实施与完善 (15)9.3.1 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与培训 (15)9.3.2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15)9.3.3 推动标准化建设 (15)9.3.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5)9.3.5 持续优化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5)第10章农产品追溯体系建立与完善策略 (15)10.1 农产品追溯体系现状分析 (15)10.2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5)10.2.1 存在问题 (15)10.2.2 改进措施 (16)10.3 发展前景与建议措施 (16)10.3.1 发展前景 (16)10.3.2 建议措施 (16)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条码技术与应用》第3章 GS1标准体系

3-3 GS1标准体系的内容
发送方企业
单证 数据
纸面 单证
邮局
纸面 单证
接收方企业
单证 数据
发送方 企业数据库
打印机
传真
录入
接收方 企业数据库
手工 单证数据传输
EDI 单证数据传输
发送方企业
单证 数据
标准EDI 报文
标准EDI 报文
接收方企业
单证 数据
发送方 企业数据库
EDI软件
EDI软件
接收方
企业数据库
环节3
环节2 环节末
GS1系统应用案例
追溯的好处
(1)提高企业效率
• 减少手工的错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费用。
(2)缩小影响范围
• 控制影响的范围,降低不良影响,保证无关产品。
(3)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 问题处理的及时,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GS1系统应用案例
地块管理
种植管理 施肥管理 用药管理
收获管理
第三章 GS1系统
应用案例
GS1标准体系
发展概述 内容
应用领域
3.1 GS1标准体系应用案例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3.1 GS1标准体系应用案例
禽流感
疯牛病
三聚 氰胺
瘦肉精
GS1系统
贸易 项目
位置
物流 单元
资产 服务关系 特殊应用
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3.1 GS1标准体系应用案例
追 环节始 溯
3-4 GS1系统的应用领域
GS1系统
应用领域
贸易项目 资产
服务关系
物流单元 位置
特殊应用
11
3-3 GS1标准体系的内容
第3章物联网设备与标识

第3章物联网设备与标识
3.1.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根据IEEE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控 制、监视或者辅助装置、机器和设备运行 的装置”。这主要是从应用上加以定义的, 从中可以看出嵌入式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 综合体。
第3章物联网设备与标识
(4)嵌入式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 SoC)
片上系统(SoC)最大优点是实现软硬 件无缝结合,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可以直 接嵌入到处理器芯片上。各种通用处理器 内核将作为SoC设计公司的标准库,和许多 其他嵌入式系统外设一样,成为VLSI设计 中一种标准的器件,用标准的 VHDL等语言 描述,存储在器件库中。
我们可从下列几方面来理解上述嵌 入式系统的定义。
第3章物联网设备与标识
(1)嵌入式系统是面向用户、面向产品、 面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是与应用紧密结 合的,它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必须结合实 际系统需求进行合理的裁剪利用。嵌入式 系统和具体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的 升级换代也是和具体产品同步进行,因此 嵌入式系统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具有较长 的生命周期。
第3章物联网设备与标识
20世纪80年代初期嵌入式操作系统的 出现使得快速便捷地开发规模较大的嵌 入式系统成为现实,自这一时期开始就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从而形成了目前多种形式的商用嵌入 式操作系统百家争鸣的局面。基于嵌入 式操作系统之上的系统才能够真正符合 嵌入式系统定义中的软件可裁剪、功能 的可扩展、高可靠性等特征。
第3章物联网设备与标识
(1)第一阶段是以单芯片为核心的可 编程控制器形式的系统,同时具有与监测、 伺服、指示设备相配合的功能。这种系统 一般没有操作系统的支持,通过汇编语言 编程对系统进行直接控制。
第2章 标识技术

9
RFID
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以低频和高频应用为主,主要用于第2代 身份证和智能交通卡等项目。
我国在超高频芯片的研发上比较薄弱,不过,政府非常重视超高频 标准的制定和芯片的研发。
中国国家无线电管理局正式颁布实施无线电频率方面的规定,为 RFID 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逐条读取
波、批最读取
一维码约50字节、二维码约 数兆宁节,容每大
2~3000字节
不能
多次改写
安全性能 材料成本
一维码较低、容易伪造;二维 密码保护、不容易伪造:LHF标
码保密防伪性能较高
签的形状接近磁条、较隐蔽
价格低廉、易损耗
较贵、耐用
技术标准
成熟、规范、统一
无统一标准
应用情况
广泛应用
国 内 近 40 家 企 业 已 经 应 用 , 国 外较多
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用来标识目标对象。标签进入RFID阅 读器扫描场以后,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获得的能 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电子编码(被动式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 率的信号(主动式标签)。
标签:存储方式
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一般射频识别系统主要采用EEPROM 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写入过程中的功耗消耗很大,使用寿命一般为 100,000次
目前数据自动采集主要使用了条形码技术、 IC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光符号识别 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生物计量识别技术、遥 感遥测、机器人智能感知等技术。
RFID 1、射频识别
射频识别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交变磁场 和磁场)来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 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三章创作三维作品活动1制作班级徽章

(1)创建内嵌图案模型
(2)创建底座模型
教
学
反
思
第一步:导入内嵌图案的草图
第二步:修改内嵌草图,使其形成闭合图形。
第三步:拉伸草图。
请学生按照课本56至60页动手实践,自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草图进行指导和纠正。(一般情况下,导入的草图不能够直接使用,需要根据情况进行修改,比如删除多余的线条,将草图形成封闭的轮廓。)
(2)创建底座模型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备课序号:第节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行教学
上课时间
2022年4月11日—15日
教学内容
活动1制作班级徽章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会构思并设计班级徽章团
掌握3D One软件中导入、修改草图的操作
能利用拉伸、圆角等工具,完善三维模型
通过制作班级徽章模型,进一步掌握三维建模技术。
过程与方法
第一步:创建一个与班级徽章内嵌图案模型有共同中心的圆柱
第二步:给圆柱底面轮廓线上加上圆角,让底座的手感更好一些。
学生根据课本动手实践61进行操作(教师对困难部分进行讲解)。
补充:
1、3D one软件默认格式是Z1格式,可以再次修改。
2、三位打印机可以打印的格式为STL这种格式可以被大多数切片软件所识别,但是一旦输出就不能再次修改。
本节课主要以讲授法和任务驱动的方式为主,学生已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拉伸、圆角等工具,完善三维模型。
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所学内容自主设计班级徽章,并完成三维模型的制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机房、3D one软件、课件
第三章 自动识别技术

(六)射频识别(RFID)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缩写, 又称电子标签,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 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 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 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 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1984年 美国制定医疗保健业用的条码标准。
1987年 美国的David Allairs博士提出49码。 1988年 可见激光二极管研制成功;美国的Ted Willians提出适合激光 系统识读的新颖码制16K码。 1986年 我国邮政确定采用条码信函分捡体制。 1988年底 我国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1991.4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种一 维条码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格,规定每 个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数字或文数字)是由几 个线条(Bar)及几个空白(Space)组成,以 及字母的排列。一般较流行的一维条码有 39码、EAN码、UPC 码、128码,以及专 门用于书刊管理的ISBN、ISSN等。
(一)条码技术
条码:条码是将线条与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组 合起来的符号,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数字等资料。 在进行辨识的时候,是用条码阅读机扫描,得到一 组反射光信号,此信号经光电转换後变为一组与线 条、空白相对应的电子讯号,经解码後还原为相应 的文数字,再传入电脑。条码辨识技术已相当成熟, 其读取的错误率约为百万分之一,首读率大于 98%,是一种可靠性高、输入快速、准确性高、 成本低、应用面广的资料自动收集技术。
IC卡工作的基本原理
射频读写器向IC卡发一组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卡片 内有一个IC串联协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 频率相同,这样在电磁波激励下,LC协振电路产 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荷的另 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 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存储,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 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 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受读写器的数据。
物联网技术基础复习79

10
第3章 标识技术
❖ 条形码或者条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一 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
❖ 一维条形码只是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而在垂直 方向则不表达任何信息 ▪ 优点是:编码规则简单,条形码识读器造价较低 ▪ 缺点是:数据容量较小,一般只能包含字母和数字;条形码尺寸 相对较大,空间利用率较低,条形码一旦出现损坏将被拒读
❖ 物联网数据特点是:海量、多态、关联
5
第1章 物联网概述
❖ 物联网认识方面的误区 ▪ 误区之一,把传感器网络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 ▪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 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 ▪ 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 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 ▪ 误区之四,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 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
24
第4章 通信技术
❖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数字语音与数据 ▪ 3G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包括高速移动环境下 支持144Kbps速率,步行和慢速移动环境下支持384Kbps速率,室 内环境则应达到2Mbps速率,同时保证高可靠服务质量 ▪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是在数字移 动通信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它能够满足 市场对移动通信容量和品质的高要求,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话音 质量好、保密性强、掉话率低、电磁辐射小、容量大、覆盖广等 特点,可以大量减少投资和降低运营成本。 ▪ 我国采用的3G标准分别是TD-SCDMA,WCDMA和CDMA2000
RFID原理与应用-第三章

2-3-1 EPC信息网络系统—中 间件
EPC中间件是具有一系列特定属性的“程序模 块”或“服务”,并被用户集成以满足他们的 特定需求,以前Auto-ID中心称EPC中间件为 SAVANT。EPC中间件是加工和处理来自读写器 的所有信息和事件流的软件,是连接读写 器 和企业应用程序的纽带,主要任务是在将数据 送往企业应用程序之前进行标签数据校对、读 写器协调、数据过滤、数据传送、数据存储和 任务管理。
标签EPC信息及TID、User区数据始终可以被读 取,而标签本身没有数据的加密解密功能,所 以如果不希望有人读取数据并分析窃取信息, 可以在写入和读出时由主机进行数据的加解密 操作。
3-4-5 实现EPC Gen2电子标签的最高 信息安全状态
第三章 习题-1
1. EPCglobal制定EPC标准的目的是什么?请登陆网页 /调查一下。 2. EPC系统体系有哪几个组成部分?各包括哪方面的内 容? 3. EPC-96的数据共有多少位?有几个数据段?你知道 EPC-96可以对多少物品进行标识吗? 4. 什么是EPC Gen2?这里的Gen代表什么含义? 5. 什么是EPC中间件?为什么大型RFID应用系统需要 EPC中间件? 6. 什么是ONS?应用服务器为什么需要ONS的信息支持?
1. EPC技术
EPC是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 产品代码)的简称,它不但统一了对全 球物品的编码方法,而且对编码的管理 分配、RFID技术规范、网络系统的架构、 软件的系统集成、信息处理及信息安全 标准等众多领域进行了技术标准的制定 和推广,是一个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的技 术体系标准。
2-1 EPC编码体系-特性
1.
2.
3.
唯一性 EPC编码具有足够的编码容量组织保障,可以对物品实现唯一编码, 例如,EPC-96编码数据结构中厂商识别代码段可以容纳2.68亿家厂 商,对象分类代码段可以容纳1677万种产品,序列号段可以容纳 687亿个单品。在管理和编制的组织上,由EPCglobal、 各国EPC管 理机构(中国的管理机构称为EPCglobal China)、被标识物品的 管理者分段管理、共同维护、统一应用,具有合理性和可靠性。 兼容性 EPC编码标准与目前广泛应用的EAN.UCC编码标准是兼容的,GTIN是 EPC编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泛使用的GTIN、SSCC、GLN 等都可以顺利转换到EPC中去,即可以保证条形码等既存代码向EPC 代码的过渡和联合运用。EPC编码结构的标头(Header)段用来进 行兼容方面的标识,比如EPC-96的标头(Header)数据为“0011 0000”时表示后续的数据是GTIN代码。 安全性 EPC编码通过和加密、认证技术的相结合,可以使EPC系统获得较好 的信息安全机制。
第三章 COM相关技术

组件A 组件B
组件C
组件E
组件D
4
2.2 COM技术的体系结构
COM定义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即组件对象模 型)是软件对象组件互相通信的一种方式,它 是一种二进制和网络标准,允许任意两个组件 互相通信,而不管它们是在什么计算机上运行 (只要计算机是相连的),不管各计算机运行 的是什么操作系统(只要该操作系统支持COM), 也不管该组件是用什么语言编写的。
30
实现引用计数
一个COM组件可以实现多个COM对象,并且每个COM对 象又可以支持多个COM接口,这种层次结构为实现引 用计数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
COM组件一级实现引用计数。
设置一个针对整个组件全局的引用计数。 计数分辨率太粗。
利用成员变量,为每个COM对象设置一个引用计数。 组件程序应保持一份有效对象的纪录。 三级计数控制。 计数分辨率太细。
14
COM库
COM标准的实现部分是COM库,包括一些核心的系统级代 码,使得对象和客户之间可通过接口在二进制代码级进 行交互,以.dll文件的形式存在。 COM库在OS层实现,一个OS只有一个COM库实现。 COM库可以保证所有的组件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操作, 而不需编写为进行COM通信所必需的大量基础代码,直接 利用COM库提供的API进行编程,加快开发速度。
第二章 COM相关技术
内容: COM技术的发展 COM技术的体系结构 COM技术中接口 COM类工厂机制 DCOM技术 COM+技术 .NET框架 知识点: COM结构 COM组件 COM对象 COM库 COM接口 COM类厂
1
交通标识技术要求

交通标识技术要求交通标识技术是指在道路上设置和使用的各种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等设施及其相关的技术要求。
交通标识技术的规范和要求是为了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畅通性和效率,使交通参与者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交通信息,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交通流。
1.交通标志的要求:(1)可视性:交通标志应能在一定的距离和时间内被用户看到,并能够清晰地传达信息;(2)辨识性:交通标志应能让用户迅速判断其含义和指示;(3)可靠性:交通标志应长期保持在可视状态,并具有足够的抗风雨、耐候性能;(4)统一性:交通标志应按照国家或地区的标准统一设置,遵循一定的颜色、形状和尺寸规范;(5)可维护性:交通标志应易于更换和维修,方便管理和维护。
2.交通信号灯的要求:(1)明亮度:交通信号灯应具有足够的亮度,以确保用户能够在白天和夜间清晰地辨识颜色和指示;(2)可靠性:交通信号灯应具有稳定的工作性能,能够长时间连续工作而不损坏;(3)防护性:交通信号灯应能够抵御风吹雨淋、日晒雨淋等外界环境的影响;(4)灵敏度:交通信号灯应能够及时地对交通流变化做出反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控制交通流的流动。
3.交通标线的要求:(1)规范性:交通标线应按照国家或地区的标准进行设置,遵循一定的颜色、形状和尺寸规范;(2)可视性:交通标线应能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清晰可见,包括白天和夜晚;(3)耐久性:交通标线应具有足够的耐候性和磨损性能,能够经受车辆碾压和环境影响;(4)可辨识性:交通标线应能让用户迅速辨认其含义和指示,例如通过不同的颜色、宽度和线型等方式。
4.其他要求:(1)综合考虑:交通标识技术应综合考虑道路条件、交通流量、行驶速度等因素,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2)创新发展:交通标识技术应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置等手段改进交通标识设施的可视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3)地区特点:交通标识技术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设置,以满足当地的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要求。
标牌标识的技术要求

标牌标识的技术要求标牌标识是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视觉传达工具,用于传达信息、引导指示、警示提醒等。
标牌标识技术要求的提出,旨在确保标牌标识的可读性、可辨性、耐久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对标牌标识的技术要求进行阐述。
标牌标识技术要求的第一点是可读性。
标牌标识的主要目的是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看者,因此其文字和图形必须具备良好的可读性。
具体来说,文字要求清晰、简洁,并能够在远距离或恶劣光线条件下依然清晰可辨。
这就要求文字的字体选择合适,字体大小和间距要符合规范,字体颜色与背景色形成鲜明对比,并符合视觉舒适性原则。
此外,标牌标识的图形也应当具备易于辨认的特点,避免使用复杂的图案或大量细节,以确保观看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标识所传达的信息。
第二点是可辨性。
标牌标识的可辨性是指观看者能够准确辨认标识的类型和用途。
为了实现可辨性,标牌标识应当根据其用途和特定的环境进行设计与制作。
例如,在不同的场所中,不同的标牌标识具备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尺寸,以区分不同的信息类型。
另外,标牌标识所用的文字和图案也应当与信息相关联,以提高观看者对标识的理解和辨认。
同时,标牌标识应当按照标准的制作规范进行制作,以确保辨认度和一致性。
第三点是耐久性。
标牌标识通常需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使用,例如户外环境、高温、低温、湿度等。
因此,标牌标识的材料和制作方式必须具备耐久性,以确保其长时间的使用寿命。
常见的耐久性要求包括防水、耐候性、耐酸碱性和耐磨性等。
标牌标识的制作材料通常选择高质量的塑料、金属或陶瓷材料,并应经过特殊的处理和制作工艺以增加其耐久性。
最后一点是安全性。
标牌标识在一些特殊场所,例如建筑工地、交通路口、工业区等,需要传达重要的安全信息。
因此,标牌标识的设计和制作也要保证观看者的安全。
在设计方面,标牌标识应当使用合适的颜色、形状和符号,以确保其在复杂和危险环境中的易于辨认性。
在制作方面,标牌标识的安装位置和方式应符合相关的安全规定,并保证标牌标识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以防止其因风雨、震动或他人破坏而脱落或掉落。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方案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方案第1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1 研究内容 (3)1.3.2 研究方法 (3)第2章物联网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概述 (3)2.1 物联网基本概念 (3)2.2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4)2.3 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4)第3章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5)3.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 (5)3.1.1 发展现状 (5)3.1.2 政策支持 (5)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6)3.3 优化需求分析 (6)第四章物联网技术体系构建 (6)4.1 感知层技术 (6)4.1.1 传感器技术 (7)4.1.2RFID技术 (7)4.1.3 图像识别技术 (7)4.2 网络层技术 (7)4.2.1 无线通信技术 (7)4.2.2 传输层技术 (7)4.2.3 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 (8)4.3 应用层技术 (8)4.3.1 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8)4.3.2 人工智能技术 (8)4.3.3 用户界面与交互技术 (8)4.3.4 安全保障技术 (8)第五章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设计 (8)5.1 平台架构设计 (8)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9)5.2.1 数据采集 (9)5.2.2 数据处理 (9)5.3 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 (9)5.3.1 信息共享 (9)5.3.2 协同管理 (9)第6章农产品追溯体系构建 (10)6.1 追溯体系设计原则 (10)6.1.1 完整性原则 (10)6.1.2 可靠性原则 (10)6.1.3 易用性原则 (10)6.1.4 安全性原则 (10)6.2 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 (10)6.2.1 编码规则 (10)6.2.2 标识技术 (10)6.3 追溯系统实现与应用 (11)6.3.1 系统架构 (11)6.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11)6.3.3 数据传输与交换 (11)6.3.4 数据存储与管理 (11)6.3.5 应用层功能 (11)第7章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 (11)7.1 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12)7.2 冷链物流设备优化 (12)7.3 冷链物流信息管理 (12)第8章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 (13)8.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3)8.2 风险防范与应对 (13)8.3 风险监控与预警 (14)第9章政策与法规支持 (14)9.1 政策环境分析 (14)9.1.1 国家政策导向 (14)9.1.2 地方政策支持 (14)9.1.3 政策环境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14)9.2 法律法规建设 (15)9.2.1 法律法规现状 (15)9.2.2 法律法规建设需求 (15)9.2.3 法律法规建设重点 (15)9.3 政策与法规实施 (15)9.3.1 政策与法规实施的重要性 (15)9.3.2 政策与法规实施的措施 (15)9.3.3 政策与法规实施的效果 (16)第10章结论与展望 (16)10.1 研究结论 (16)10.2 不足与展望 (16)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在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第三章 标引的基本知识

系统。主题词的数量较多,7-8个/篇。
浅标引:对文献内容揭示较浅的标引,只反映 文献的主要概念,主要用于手工检索系统。主题 词的数量较少,4-5个/篇。
6.按标引的内容范围划分: 概括标引(整体标引、浅标引) 全面标引(深标引) 分析标引
对口标引(重点标引)
Ⅱ
4~5
IM词2~3个 NIM词2~3个
二、标引等级及其与标引深度的关系 (一)标引等级(Indexing degree): 是指将文献中的概念根据主次按等级划分,分为 三个等级。即一级概念标引、二级概念标引和 三级概念标引。
(二)标引等级的划分标准: 1、一级概念标引,也称主要标引(IM词) 它既用于手检系统标引,也用于机检系统标引。 1)反映文献主要论点或作者研究目的的内容, 讨论篇幅≥2/3的内容; 2)有创新的实验研究或诊疗方法手段。 3)重点讨论的专指性概念。
第三章 标引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标引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标引和检索的关系 第三节 标引深度和标引等级
第一节 标引的概念及类型
一、标引的概念 二、标引的类型 三、国内外标引方式比较表
一、标引的概念
我国国家标准局GB3860-83《文献主题标引 规则》对标引的定义是: 标引(Indexing)是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 从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的检索语言的过 程。对文献给予分类号标识的过程,称为 分类标引 (Classification Indexing); 给予主题词标识的过程称为主题标引 (Subject Indexing)。
综合标引:例如:校园紫贝壳丛书 分散标引
轻风吹过风铃花
心叶舒展成风 那个含泪的射手
三、国内外标引方式比较表
制造业中物品标识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次 :标识 技 术
、
读取 模 式 、应用 模式 和具 体 应 用 ,
如 图 2所示
。
始 接 式(近 离 识 技 应 于 产 理 起 触 或 距 )别 术 用 生 管 为
,
以超高频、微波 R I FD等非接触识别技术应用
体用 彳 I 具应 I 应 用
L————— 1 1
为成熟标志, 实现了车间内生产要素的自 动化标
的蜂 窝 定位 系统 ,无线 传感 器 网络节 点定 位等 。
1 应用 模式 分析 . 4
应 用 模 式 即 标 识 技 术 的 布 置 和 识 别 模 式 。 应
用 模 式 可 按 与 具 体 应 用 接 口和 与 制 造 系 统 结 合
两 种 方 式 划 分 。其 中 ,与 具 体 应 用 接 口划 分 的 应 用 模 式 适 用 于 应 用 功 能设 计 ,与 制 造 系统 结合 划 分 的应 用模式 适合 用于 系统 层次 结构设 计 。
人 工 标 识 阶段 ,车 间 中的 生 产对 象主 要 靠 人 工 的 纸 笔 记 录 和 识 别 ,标 识 效 率 低 和 可 靠性 差 。在 自 动 标 识 阶 段 ,以 磁 卡 、 条 形 码 和 低 高 频 R I 等 FD
本 文 提 出标 识 技 术 的 应 用 结 构
,
分 为 四 个 层
人工标识阶段 i自 动标识阶段 i 定位阶段 i ?阶段
图 1 制 造 业 中 生 产 要 素 标识 管理 的几 个 阶 段
12 标识 技术 的分类 .
本 文 将 实 现 针 对物 品 的识 别 功 能 的单 一 或 集
收 稿 日 期 :2 1 - 7 0 0 1 0- 6 基 金 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 基金 资 助项 目 (17 03 5 153 ) 作者简介:邹慧字 (9 6 18 一),男,广西荔浦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网络化制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4 传感器技术
3.按信号变换特征分类 • 1)结构型: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结构参量的变化实 现信号变换。例如,电容式传感器依靠极板间距 离的变化引起电容量的改变。 • 2)物性型:利用敏感元件材料本身物理属性的变 化来实现信号的变换。例如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水 银热胀冷缩现象测量温度;压电式传感器是利用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实现测量等。
3.1.4 传感器技术
5.按工作原理分类 (1)电学式传感器 • 电学式传感器是非电量测量技术中应用范围较广 的一种传感器,常用的有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 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及电涡流 式传感器等。 (2)磁学式传感器 • 磁学式传感器是利用铁磁物质的一些物理效应而 制成的,主要用于位移、转矩等参数的测量。
3.1.4 传感器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节点
3.1.4 传感器技术
• 传感器是各种信息处理系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
途径。在物联网中传感器的作用尤为突出,是物
联网中获得信息的主要设备。
•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往往同一种被测量可以用不
同类型的传感器来测量,而同一原理的传感器又
可测量多种物理量,因此传感器有许多种分类方 法。
3.1.2 磁卡
• • •
磁条从本质意义上讲和计算机用的磁带或磁盘是一样的,它可以用来记 载字母、字符及数字信息。 通过粘合或热合与塑料或纸牢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磁卡。磁条中所包含 的信息一般比条形码大。 磁条内可分为三个独立的磁道,称为TK1,TK2,TK3.
•
TK1最多可写79个字母或字符; TK2最多可写40个字符;TK3最多可写107 个字符。
3.1.4 传感器技术
1.按被测量分类: • 被测量的类型主要有: • ①机械量,如位移、力、速度、加速度等; • ②热工量,如温度、热量、流量(速)、压力 (差)、液位等; • ③物性参量,如浓度、粘度、比重、酸碱度等; • ④状态参量,如裂纹、缺陷、泄露、磨损等。
3.1.4 传感器技术
2.按测量原理分类: • 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分为电阻式、电感式、电容 式、压电式、光电式、磁电式、光纤、激光、超声 波等传感器。 • 现有传感器的测量原理都是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 等各种效应和定律,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从原理上认 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变换关系,有利于专业人员从 原理、设计及应用上作归纳性的分析与研究。
• 另外,根据传感器对信号的检测转换过程,传感
器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为直接转换型传感器和间接转换型传感 器两大类。
传感器的转换框图
3.1.4 传感器技术
• 前者是把输入给传感器的非电量一次性的变换为
电信号输出,如光敏电阻受到光照射时,电阻值 会发生变化,直接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 后者则要把输入给传感器的非电量先转换成另外
IC卡工作的基本原理是: • 射频读写器向IC卡发一组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卡 片内有一个I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 射的频率相同,这样在电磁波激励下,LC谐振电 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 • 在这个电荷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 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存储,当 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 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 受读写器的数据。
IC智能卡
3.1.2 IC智能卡技术
• 非接触式IC卡又称射频卡,采用射频技术与IC卡
的读卡器进行通讯,成功地解决了无源(卡中无 电源)和免接触这一难题,是电子器件领域的一 大突破。
• 主要用于公交、轮渡、地铁的自动收费系统,也
应用在门禁管理、身份证明和电子钱包。
非接触式IC卡 (射频卡)
3.1.2 IC智能卡技术
3.1.3 射频识别技术
• RFID 的全称为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主要用来为各种物品建立唯一的身份标识,是物
联网的重要支持技术。
3.1.3 射频识别技术
1. 系统组成
• RFID 的系统组成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阅 读器),以及作为服务器的计算机。其中,电子 标签中包含RFID芯片和天线。
3.1.2 IC智能卡技术
• •
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集成电路卡):也叫做智能卡(smart card),它是通过在集成电路芯片上写的数据来进行识别的。 IC卡与IC卡读写器,以及后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组成了IC卡应用系统。
•
• • •
IC卡是将一个微电子芯片嵌入符合ISO 7816标准的卡基中,做成卡片 形式。
3.1.4 传感器技术
(1) 温度传感器 • 常见的温度传感器包括热敏电阻,半导体温度传 感器,以及温差电偶。 • 热敏电阻主要是利用各种材料电阻率的温度敏感 性,热敏电阻可以用于设备的过热保护,以及温控 报警等等。 • 半导体温度传感器利用半导体器件的温度敏感性 来测量温度,具有成本低廉,线性度好等优点。 • 温差电偶则是利用温差电现象,把被测端的温度 转化为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温差电偶,能够在比较 大的范围内测量温度,例如-200℃ ~ 2000℃。
3.1.4 传感器技术
温度传感器
3.1.4 传感器技术
(2) 压力传感器
• 常见的压力传感器在受到外部压力时会产生一定 的内部结构的变形或位移,进而转化为电特性的 改变,产生相应的电信号。
3.1.4 传感器技术
(3) 湿度传感器
• 湿度传感器主要包括电阻式和电容式两个类别。
• 电阻式湿度传感器也成为湿敏电阻,利用氯化锂, 碳,陶瓷等材料的电阻率的湿度敏感性来探测湿 度。 • 电容式湿度传感器也称为湿敏电容,利用材料的 介电系数的湿度敏感性来探测湿度。
一种非电量,然后再转换成电信号输出,如采用 弹簧管敏感元件制成的压力传感器就属于这一类, 当有压力作用到弹簧管时,弹簧管发生形变,传 感器再把变形量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3.1.4 传感器技术
2. 常见传感器 • 作为物联网中的信息采集设备,传感器利用各种
机制把被观测量转换为一定形式的电信号,然后
由相应的信号处理装置来处理,并产生响应的动 作。 •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压力,湿度,光电,霍 尔磁性传感器,等等。
RFID 的系统组成
3.1.3 射频识别技术
2. RFID系统原理
•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 (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 动识别。
•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从前端器件级方面来说,只有两个基本 器件,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 系统由一个询问器(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标签)组成。
主 指令 应用系统 应答 主 数据流 阅读器 应答 从 从 指令 应答器(射频卡)
3.1.3 射频识别技术
3. 各类RFID电子标签
• 根据RFID电子标签在各种不同场合使用时的需要,电子标签可以封 装成不同的形态,下面是被封装成不同类型的RFID电子标签的外观图像。
3.1.2 IC智能卡技术
4. RFID与其他方式的比较 • 与条形码、磁卡、IC卡相比较,RFID卡在信息量、读写性能、读取 方式、智能化、抗干扰能力、使用寿命方面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3.1.4 传感器技术
4.按能量关系分类 • 1)能量转换型:传感器直接由被测对象输入能量 使其工作。如热电偶、光电池等,这种类型传感 器又称为有源传感器。 • 2)能量控制型:传感器从外部获得能量使其工作, 由被测量的变化控制外部供给能量的变化。例如 电阻式、电感式等传感器,这种类型的传感器必 须由外部提供激励源(电源等),因此又称为无 源传感器。
• 目前数据自动采集主要使用了条形码技术、IC卡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光符号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生物 计量识别技术、遥感遥测、机器人智能感知等技术。
3.1.1 条形码技术
• 条形码是一种信息图形化表示方法,可以把信
息制作成条形码,然后用相应的扫描设备把其
中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
• 条形码分为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
3.1.4 传感器技术
(3)光电式传感器 • 光电式传感器在非电量电测及自动控制技术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效应和 光学原理制成的,主要用于光强、光通量、位移、 浓度等参数的测量。
(4)电势型传感器
• 电势型传感器是利用热电效应、光电效应、霍尔 效应等原理制成,主要用于温度、磁通、电流、 速度、光强、热辐射等参数的测量。
•
以常用的二维条形码PDF417码为例,可以表示字母、数字、ASCII字 符与二进制数;该编码可以表示1850个字符/数字,1108个字节的二 进制数,2710个压缩的数字;PDF417码还具有纠错能力.
3.1.2 磁卡
• • • •
磁卡(magnetic card):一种卡片状的磁性记录介质,利用磁性载体记录字 符与数字信息,用来识别身份或其他用途。 按照使用基材的不同,磁卡可分为PET卡、PVC卡和纸卡三种;视磁层构造的 不同,又可分为磁条卡和全涂磁卡两种。 通常,磁卡的一面印刷有说明提示性信息,如插卡方向;另一面则有磁层或 磁条,具有2-3个磁道以记录有关信息数据。 磁条是一层薄薄的由排列定向的铁性氧化粒子组成的材料(也称之为颜料)。 用树脂粘合剂严密地粘合在一起,并粘合在诸如纸或塑料这样的非磁基片媒介 上。
(7)谐振式传感器
• 谐振式传感器是利用改变电或机械的固有参数来改 变谐振频率的原理制成,主要用来测量压力。 (8)电化学式传感器 • 电化学式传感器是以离子导电为基础制成,根据其 电特性的形成不同,电化学传感器可分为电位式传 感器、电导式传感器、电量式传感器、极谱式传感 器和电解式传感器等。
3.1.4 传感器技术
3.1.1 条形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