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ppt课件

●有性生殖:
两性生殖
涡虫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在环境条件不增的情况下,形成生殖腺和输出管道, 进行有性生殖
▲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卵黄腺,输卵管生殖腔,生殖孔。
▲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球
特点:
卵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由卵黄细胞供给。
9
2.5 再生 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重新 恢复长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再生有两种类型: ●生理性再生:指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 所发生的再生。 ●补偿性再生:指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
毛蚴:钻入中间寄主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产生 母胞蚴和子胞蚴,子 胞蚴成熟后释放出尾蚴
尾蚴:接触到人和牲畜皮肤时,利用吸盘及头腺 分泌物钻入体内,脱 尾部变成童虫,侵 入 静脉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体内移行,到达 肠系膜静脉后继续发育。
12
3. 2 病 症 ●肝脾肿大,肝腹水 ●成人丧失劳动力 ●妇女不孕 ●儿童侏儒症 ●重症病人死亡
4
2.代表动物--- 涡虫 2.1 外部形态 体长10-15mm,身体扁平柔软,头部有一对耳 突 背面:灰褐色 腹面:灰白色,密生绒毛 2.2 体壁 涡虫体壁由三层结构: ●表皮层: 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里面分布有杆状体, 具防御功能
腹面上皮细胞 外表面长有纤毛。 ●基膜:为非细胞结构,有弹性,位于表皮下面。 5
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 官发展完善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 → 梯形神经系统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摄取较 多食物
原始的消化腔 → 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发展导致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相应的 异化作用加强 → 出现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第一章扁形动物12张(人教版生物)

华枝睾吸虫
显微镜下视察
枝
子宫
卵巢 精巢
血吸虫(代表动物)——日本血吸虫
1、危害: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腹水、丧失劳动力,死亡
2、寄生部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
3、中间宿主:钉螺
4、感染状态:尾蚴
•解放前,我 国长江以南省 份大约有1000 多万人患此病, 受此病威胁1 亿多人。
• 体长2-8m,700 -1000个节片, 头节有4个吸盘, 顶突有小钩(2排, 25-50个)。
两侧对称:身体可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 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 捕食和防备
三、涡虫的身体结构
眼点:前端背面,只感光,不成像 口:位于腹部 咽:位于口内,可伸向口外 肠:消化
有口无肛门
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 内胚层
2、其他扁形动物:
华枝睾吸虫、 血吸虫、 绦虫
寄生、消化器官简单(有的甚至无消化器官)、 生殖器官发达
• 人吃了未熟的含 囊尾蚴的猪肉 (米猪肉)后患 病
• 成虫寄生于人 体小肠内,
猪带绦虫-头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猪肉绦虫的生活史
扁形动物的特征:
1.身体呈两侧对称 2.背腹部扁平 3.有口无肛门
比较扁形动物、腔肠动物
项目
名 称 水螅
身体的对称性
辐射对称
身体的胚层数
两胚层
涡虫
两侧对称 三胚层
运动能力
较弱
较强
相同点: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
绦虫
吸虫
涡虫
代表动物——涡虫
一、生态习性
• 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 中的石块下,营自由 生活
• 以活的或死的蠕虫、 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 虫为食物
《动物学》课件——扁形动物

• 功能: – 贮存水分和营养物 (抵抗饥饿和干旱) – 保护内脏器官 –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 分化和再– 肌肉组织 –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
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 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梯型神经系统:
–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腹神经 索,中间有横神经相连。
• 感觉器官:
– 眼点:一对,只能感光,不能成像。
•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能感 受味觉和嗅觉
– 触觉细胞:表皮中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神经系统
• 涡虫捕食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4. 循环和呼吸 •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 循环: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 – 呼吸: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
表面积,可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呼吸 – 实质组织具有运输功能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5. 排泄系统
•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分支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 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平角涡虫Planocera sp.
笄蛭涡虫Bipalium kewense
四、分类
1. 涡虫纲
四、分类
• 2. 吸虫纲
– 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 等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 寄生
– 日本血吸虫
• 3. 绦虫纲
– 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 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 寄主/宿主:寄生物所寄生的植物、动物或 人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一、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1.身体扁平,呈带状或片状。
2.无分节,无腔肠,没有呼吸和循环器官。
3.消化道为单口式,进食和排泄通过同一个口进行。
4.兼具原肠腔动物和中肠腔动物的一些特征,既有中胚层、回肠和体腔,也有原肠腔和器官腔囊。
二、扁形动物的分类:1.扁形动物门:包括叶须动物、扁虫和吸虫等。
2.叶须动物门:体呈叶片状,有鞭毛,如蠕虫。
3.扁虫门:呈带状或条状,体表覆盖细长微体或刺状突起,如绦虫。
4.吸虫门:体呈椭圆形或卵形,长约1-30mm,如血吸虫。
三、扁形动物的主要种类和特征:1.叶须动物:(1)多为水生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的动物。
(2)体表有纤毛,用于运动和进食。
(3)消化道为单管式,具有前端口和后肛。
(4)鞭毛细胞为其特征之一,为纤毛细胞的一种细胞特化。
2.扁虫:(1)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
(2)呈细长条状,由头部、颈部、体节和尾部构成。
(3)体表覆盖微体或刺状突起。
(4)头部有吸口和感受器官,用于吸附主人的营养物质。
(5)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如猪绦虫、牛绦虫等。
3.吸虫:(1)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如肝、肺、肠等器官。
(2)外形呈椭圆形或卵形。
(3)口盖在身体中间或后方,有多个感受器官。
(4)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宿主寄生关系,如血吸虫、肠吸虫等。
四、扁形动物的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1)叶须动物:常通过纵裂、横裂、片裂或内离体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绦虫:通过体节的再生或脱节分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3)吸虫:通过体节的再生或孢子囊裂成许多体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性生殖:(1)叶须动物:雄性和雌性个体交配,通过交配器官进行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2)绦虫:先产生雌雄同体个体,然后交配产卵。
(3)吸虫: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有雌雄同体和两性生殖两种。
五、扁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叶须动物:多数为水生动物,有些寄生于水生动植物或动物体内,如水蛭、水母等。
初一生物扁形动物的特征

初一生物扁形动物的特征扁形动物(Platyhelminthes)是最早出现的多细胞动物之一,它们在生物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初一生物中扁形动物的特征,包括它们的身体形态、生态习性和重要的分类。
一、身体形态扁形动物的身体呈扁平状,由于其体型特征,扁形动物的体内细胞可以通过扩散与体外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和排泄。
扁形动物通常有头部和尾部,身体表面覆盖着透明的表皮,其中一些物种具有呈带状的环节。
此外,扁形动物身体结构简单,缺乏骨骼和体腔。
二、生态习性扁形动物主要栖息在淡水、海洋和湿地等环境中。
它们可以是自由生活的,也可以是寄生的。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如腹毛蚴,主要以腐殖质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而寄生的扁形动物如吸虫则寄生在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体内,以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质为食。
值得注意的是,扁形动物在寄生过程中可能对宿主造成危害,包括损害宿主器官功能和传播寄生虫病。
三、重要的分类扁形动物根据其特征和分类群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重要的类群:1. 叶口动物门(Turbellaria)叶口动物是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它们具有纤毛和平滑的体表。
叶口动物以微小的有机物为食,是水生环境中最常见的扁形动物。
它们的运动依靠纤毛和肌肉的收缩。
2. 吸虫门(Trematoda)吸虫是寄生的扁形动物,在生物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吸虫的体表呈现出复杂的纹理和棘刺。
它们通过吸附在宿主的体表或吸附在宿主体内的内脏器官来获取养分。
吸虫不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还能传播一些严重疾病。
3. 绦虫门(Cestoda)绦虫是另一类寄生的扁形动物,它们体形长而扁平,通常分为头节和体节。
绦虫通过吸附在宿主消化道壁上来摄取养分。
绦虫能够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消化道中,对宿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总结:初一生物中扁形动物具有独特的身体形态、生态习性和重要的分类。
它们在生物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自由生活,还能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体内。
了解扁形动物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07扁形动物门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3 体壁(皮肤肌肉囊)与运动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外胚层的表皮和中胚层的肌肉
贮精囊(seminal vesicle):左右输 精管膨大的最后汇合部
阴茎(penis):富肌肉、外具单细胞 腺体
生殖腔(genital atrium, chamber):
生殖孔(genital pore)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 2 )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2. 中胚层出现 端细胞法 中胚层主要形成肌肉、间质和生殖腺
3. 出现皮肤肌肉囊
4. 具不完全消化管,寄生者退化 5. 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6. 原肾排泄 7. 梯形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 8. 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体内受精 9. 间接发育,寄生者常具复杂的生活史 10. 自由或寄生生活,自由者多海生
层紧贴形成的体壁,包裹全体,兼具保护、运动等功能。 (1)表皮epidermis:上皮组织epithelium构成
单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 杆状体rhabdite:入水成黏液包围虫体,保护和摄食 感觉细胞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腺细胞:单细胞腺和成杆状体腺细胞,细胞本体下沉到肌肉层 下间质中,以细颈开口 (2)基膜basement membrane:结缔组织层,多无细胞结构 (3)肌肉层:平滑肌(环肌层+斜肌层+纵肌层) (4)运动(locomotion): 纤毛在润滑的粘液表面上鞭打而滑行 肌肉由前至后的波状收缩 – 转向、曲体或扭转
第六章扁形动物

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
条粗大的腹神经索,中间有 许多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 眼点:一对,不能成像,只
能感光。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
能感受味觉和嗅觉
6、 生殖系统:由中胚层形成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动物在演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由固着过渡到了爬行 生活,生活方式改变了,体型也会发生改变。尽管动 物的前后,背腹所处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但外界环 境加之于动物身体两侧的条件基本是一致的。这样就 使得动物的身体由辐射对称进化到了两侧对称,并产 生了前后、背腹的分化。
两侧对称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凡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都有了明显的前后、背腹、左右之 分。
咽:呈长吻状,取食时从肌肉质的咽鞘中伸出
肠:分三支,每一支又分出许多小支,末端为盲
管,因无肛门,仍属于不完全消化系统咽鞘。
咽
涡虫捕食:
侧肠 肠分支
口
咽鞘
咽
3、 循环和呼吸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循环功能: 由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代谢产物。 呼吸功能: 由于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②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未经处理的粪便落入 水中。
③及时治疗病人和管理猫,狗等动物,尤其对 患病的猫,狗进行驱虫治疗或捕杀。
华枝睾吸虫生活史 终寄主:人 寄生部位:肝胆管 笫一中间寄主: 沼螺 笫二中间寄主: 虾、鱼
肝腹水
侏儒症
二、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体不分节,体表无纤毛,上皮细胞内无杆状 体;消化系统简单,具吸盘(分口吸盘、腹吸盘 和后吸盘);吸虫营寄生生活,外寄生的生活史 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寄主,一个幼虫期;内寄生 的生活史复杂,常有2个或3个寄主,具有多个幼 虫期。
扁形动物科普文

扁形动物科普文一、什么是扁形动物?扁形动物,是一类身体扁平的无脊椎动物,属于动物界的一个大门——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的身体多呈扁平状,有些种类的扁形动物甚至可以透过身体表面进行呼吸和排泄废物。
二、扁形动物的特征1. 身体扁平:扁形动物的身体扁平,这使得它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于水中或湿润环境中。
2. 无体节:扁形动物没有明显的体节划分,身体呈长条形。
3. 无腔肠: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简单,只有一个口和一个肛门,中间没有肠腔。
4. 简化的循环系统:扁形动物的循环系统相对简化,一般没有真正的血液,而是通过体液进行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5. 真体腔缺乏:扁形动物的真体腔缺乏或很小,内脏器官直接嵌入在体壁组织中。
6. 呼吸和排泄:扁形动物的呼吸和排泄器官通常是通过皮肤表面进行的,这也是它们为什么需要生活在湿润环境中的原因之一。
根据扁形动物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和寄生的扁形动物。
1.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这类扁形动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土壤中,它们通过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来获取营养。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计划虫(计划虫属)和线虫(线虫属)。
2. 寄生的扁形动物:寄生的扁形动物一般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通过吸取宿主的血液或营养物质来生存。
寄生的扁形动物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绦虫(绦虫纲),它们寄生在人体或其他动物的肠道中。
四、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1.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多分布在淡水和海洋中,它们一般以底泥中的有机物为食,也会捕食一些小型的水生动物。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在生活史中一般会经历卵、幼虫和成体三个阶段。
2. 寄生的扁形动物:寄生的扁形动物一般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它们通过吸取宿主的血液或营养物质来生存。
寄生的扁形动物在生活史中一般会经历多个幼虫阶段,不同幼虫阶段寄生在不同的宿主体内。
1. 生态平衡: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也能够分解和吸收有机废弃物,维护生态平衡。
扁形动物科普文

扁形动物科普文引言:扁形动物是一类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动物,它们具有扁平的身体形态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扁形动物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一、分类:扁形动物属于动物界中的一个门,被称为“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根据其生殖方式和解剖结构的差异,扁形动物可分为两个亚门:吸虫亚门(Trematoda)和绦虫亚门(Cestoda)。
二、特征:扁形动物的身体呈扁平形状,通常由一个细长的主体构成。
它们没有体腔,也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单一的,只有一个口和一个肛门。
此外,它们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通常由一对眼点和一对感觉器官组成。
三、生态习性:1. 栖息地:扁形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也有一些物种生活在陆地上。
它们可以在河流、湖泊、海洋底部以及湿润的土壤中找到。
2. 摄食方式:扁形动物的摄食方式多样,有些物种是寄生生活的,通过吸食宿主的体液获取营养;而另一些物种则是自由生活的,通过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或腐食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3. 繁殖方式:扁形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是雌雄同体的,即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而另一些物种则是雌雄异体的,需要两个个体交配才能繁殖。
四、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其次,一些扁形动物是寄生虫,它们可以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对宿主的种群结构和行为产生影响。
此外,扁形动物还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再利用。
结论:扁形动物是一类独特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其扁平的身体形态和特殊的生态习性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扁形动物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资源。
希望本文能够增加大家对扁形动物的了解,并引起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动物第四章.扁形动物PPT

某些扁形动物被人类捕杀或作为药物、食品等资 源利用。
3
实验研究
扁形动物常被用作科学实验对象,以研究生物学 和医学问题。
保护与利用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监管等,保护扁形动物的生存环 境。
可持续利用
合理利用扁形动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
科普教育
加强公众对扁形动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THANKS
感谢观看
物种特点
扁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表现在它们的形态、生活习性、繁殖 方式等多个方面,这些特点有助于它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生存和繁பைடு நூலகம்。
进化与系统发育
进化历程
扁形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适应辐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物 种。
系统发育
通过对扁形动物的形态、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类群的 进化历程和物种多样性的起源。
寄生或自由生活
01
扁形动物通常为寄生或自由生活,其中寄生生活方式的扁形动
物会对其他动物造成一定的危害。
食性
02
扁形动物的食物来源因种类而异,包括藻类、细菌、原生动物
等。
环境适应性
03
扁形动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
存和繁殖。
02
扁形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部分扁形动物可以通过分裂、出芽等 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如涡虫等。
变态发育
扁形动物的变态发育分为不完全变态 和完全变态两种类型,不完全变态是 指幼虫直接发育为成体,而完全变态 则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发育过程。
扁形动物ppt课件

比较扁形动物和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 生活环境 大多在海洋,少数在淡水 形态特点 辐射对称 结构特点 有口无肛门,体表有刺细胞 摄食和消化 刺细胞协助捕食来自扁形动物一般生活在淡水
左右对称
有口无肛门,有肠和咽等 涡虫的咽可以伸出口外,另 外多数扁形动物营寄生生活
比较扁形动物和腔肠动物
2.用咽捕食、肠内消化 3.有口无肛
代表动物——涡虫
摄食和消化 ✓ 摄食:咽部外翻,释放消化酶,消化食物颗粒,再吸入体内,进行消化; ✓ 消化器官:口、咽、肠; ✓ 消化: 细胞内消化与细胞外消化并存; ✓ 感官:眼点,耳突 。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全部营体内内寄生生活,无消 化系统,除单节亚纲少数种类 外,都属多节亚纲,身体呈链 条状由许多节片组成,可分为 :头节、颈节、幼节、成节和 孕节。
代表动物——涡虫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
思考:这样的体形有什么意义?
代表动物——涡虫 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 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
代表动物——涡虫 内部特征
1.涡虫的身体由内胚层、中胚层、 外胚层三个胚层构成的。
身体的对称性 身体的胚层数
运动能力
水螅 辐射对称
两胚层 较弱
涡虫 两侧对称 三胚层
较强
谢谢观看
代表动物——涡虫
外部形态
眼点
耳突 背面
腹面
代表动物——涡虫
外部形态
• 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体长一般10-15mm;
• 前端: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发达的耳突,嗅觉功能; • 背面:具黑色素斑、颜色较深呈褐色; • 身体前端,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 • 腹面 :颜色浅,有口、密生纤毛;使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 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无肛门
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包括:
1. 两侧对称:这是扁形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动物的体腔被中胚层和后肠分化出来的体腔囊所分隔。
这种结构使得扁形动物的身体呈现左右对称的形态,同时可以通过翻转来达到前后对称。
2. 有原体腔:扁形动物具有由内质和细胞组成的原始体腔,这个体腔称为“原体腔”。
这个特点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相同,但与多孔动物门的身体结构不同。
3. 排泄器官退化:扁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原始的肠腺,通常通过分泌和排除尿酸的形式排出氨类物质。
这与节肢动物中的蝗虫等甲壳类动物的排泄方式相似。
4. 分裂生殖:除了有性生殖外,大多数扁形动物还具有分裂繁殖的方式。
此外,涡虫还可以进行二分裂或复分裂等方式进行增殖。
5. 线粒体的独特特征:扁形动物线粒体中有许多贮存颗粒物(PMS),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也是扁形动物特有的生理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两侧对称、有原体腔、排
泄器官退化以及特殊的线粒体等方面。
这些特征表明了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和重要性。
扁形动物

雌雄性的区别: • 雌体:细长,暗黑色,前细后圆。 • 雄体:粗短,乳白色,向腹面弯曲,具抱雌沟。 寄主: • 终末寄主:人、牛、狗、猫、鼠等哺乳动物。 • 中间寄主:钉螺。
危害:
童虫在人体内,其代谢产物引起咳嗽、咯血、发热; 虫卵引起肝脾肿大,虫卵钙化后引起肝硬化、腹水; 使成人丧失劳动力,儿童不能发育(如侏儒),妇 女不能生育,可导致死亡。
• 危害:肝组织破坏,引起肝炎、肝硬化、胆管堵塞;虫体 分泌的毒素渗入血液,溶解红细胞,引起贫血、消瘦、浮 肿、中毒。
(3)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 在人体内寄生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即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 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 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引起的疾病称为血吸虫病 • 是危害人体的重要寄生虫,已有2千年的历史,遍及热带、 亚热带地区,以亚洲东部严重。世界上约2亿患者,我国在江 南一带流行,在50年代,患者1千万,受威胁者1亿以上。 • 与其它吸虫不同,由于对血管中生活的适应,身体细长。 为雌雄异体异形,常相互合抱。
(要理解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2.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注意适应于
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特点)?
3.通过对涡虫简要特征的了解,掌握涡虫纲的主要特点。在涡虫 纲哪一类涡虫是最原始的? 4.比较涡虫、吸虫和绦虫的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特点。 5.通过吸虫和绦虫,理解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色素细胞+ 视觉细胞)—感知光线明暗,但不能成像。 耳突(ear rising):一对,体前端两侧。司味觉和 嗅觉。脑神经节附近有平衡囊;体表各处分布有感觉 细胞,感受触觉、化学刺激、水流等
6)扁形动物——生殖、发育 中胚层的出现导致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
第四节-三、-扁形动物pdf

三、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主要进化特征前后端左右侧背腹面中胚层皮肌囊(1)涡虫的体壁表皮层:柱状上皮细胞具纤毛,腺细胞、感觉细胞和成杆状体细胞(杆状体);基膜:非细胞结构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背腹肌o杆状体成杆状体细胞所形成,而后贮存于o作用:o(2)吸虫的体壁表皮:合胞体(表皮没有细胞膜分隔,而细胞核深陷入肌肉层之下,细胞本体由许多细小的胞质通道与表皮相连)和刺等。
基膜肌肉:环肌、纵肌(3)绦虫的体壁表皮:合胞体、微绒毛基膜肌肉:环肌、纵肌实质组织:扁形动物的部分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不完全消化系统(im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吸虫绦虫o о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焰细胞o o o6 生殖和发育无性生殖:横裂、再生o雄性生殖器官精巢:一对,位于虫体后三分之一处,呈树枝状分支,前后排列。
输精管:每个精巢各通出一条输精小管,两条输精小管在虫体中部汇合成一条输精管。
储精囊:输精管向前端膨大的部分。
雄性生殖孔:为贮精囊末端的开孔,位于腹吸盘前中华枝睾吸虫卵巢:一个,位于虫体中部精巢的前方,形小,略呈分叶状。
输卵管:由卵巢通出的小管。
受精囊:长椭圆形,位于卵巢的下方,通入输卵管。
卵黄腺:两侧的泡状腺体,在身体中部的地方,与输卵管相连。
成卵腔:为输卵管向前膨大的部分,四周有卵壳腺(梅氏腺),是单细胞的腺体。
子宫:成卵腔向前迂回弯曲的管子,管内充满虫卵。
雌性生殖孔:为子宫的末端之开孔,位于腹吸盘之前方,与雄性生殖孔并列。
直接发育:间接发育:oo牟勒氏幼虫(Mullerr`s larva)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2、中胚层,无体腔;3、皮肤肌肉囊;4、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5、排泄系统为原肾管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梯状、自由生活种类的感官发达7、生殖:雌雄同体。
具有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以及附属腺。
动物的类群-扁形动物

01
线形动物通常呈线状或带状,而扁形动物多为扁平的片状或叶
状。
内部器官
02
线形动物具有更为复杂的器官系统,如肠道和排泄器官,而扁
形动物通常更为简单。
繁殖方式
03
线形动物通常通过分裂或孢子繁殖,而扁形动物通过直接分裂
或产卵繁殖。
与棘皮动物的比较
外部形态
棘皮动物具有独特的辐射对称结构,而扁形动物通常是两侧对称。
02 扁形动物的生理结构
外部形态
01
02
03
扁平的体型
扁形动物通常具有扁平的 体型,有利于在各种环境 中生存和隐藏。
无体腔结构
扁形动物没有体腔结构, 其内部器官紧密贴合在一 起,以适应其扁平的体型。
特殊的皮肤结构
一些扁形动物的皮肤具有 分泌粘液或硬壳等特殊结 构,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内部器官
消化系统分。
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较为 简单,主要集中于头部, 控制着其简单的行为和反 应。
循环系统
扁形动物的循环系统通常 较为简单,主要由血液和 血管组成,为其提供必要 的营养和氧气。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一些扁形动物通过分裂或出芽等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快速繁殖后代。
生活习性
软体动物通常生活在海洋中,而扁形动物则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洋环 境中。
05 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 作用
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01
扁形动物在食物链中通常处于中 、下层位置,作为其他动物的猎 物或食物来源。
02
某些扁形动物,如某些寄生种类 ,可能对寄主造成危害,从而影 响寄主的生存和繁衍。
对环境的适应性
扁形动物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能 够在各种不同的生境中生存和繁衍。
扁形动物

囊蚴
终末 宿主
成虫
中间 宿主
尾蚴
虫卵
毛蚴
雷蚴
沼螺
胞蚴
3、吸虫的类群
(1)单殖亚纲( Monogenea) (2)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 (3)复殖亚纲(Digenea)
(1)单殖亚纲( Monogenea)
体外寄生 不更换寄主 鱼类的鳃丝上
三代虫
指环虫
(2)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
感觉细胞等
5、生殖系统
大多行有性生殖 大多雌雄同体
卵黄腺 受精囊 阴茎 卵巢 输卵管 精巢 输精管 储精囊 雌生殖腔 生殖孔
异体受精
受精卵形成卵袋
受精卵与卵黄腺分泌的卵 黄在生殖腔分泌的粘液包 裹下形成卵袋。
6、涡虫的发育
涡虫纲的卵裂方式为螺旋形卵裂 多为直接发育,多肠目海
生种类有牟勒氏幼虫期, 称间接发育。
腺细胞 杆状体
环肌 上皮细胞
皮 肌 囊
基膜 肌肉层
环肌 斜肌 纵肌
基膜 成杆状体 细胞 实质
肠
2、涡虫的消化系统
包括口、咽、肠,无肛门,属不完善消化系统 肠为末端封闭的盲管,可分支
低等的种类无消化道,进行细胞内消化
3、涡虫的排泄系统
原肾管型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形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眼点,耳突,
1、皮层特殊的结构不仅
有保护作用,而且有利
基膜 环肌 纵肌 实质 皮层
于扩散作用的发挥。
体壁纵切
2、具吸附器,如 吸盘、锚、小钩 等
华枝睾吸虫
口 咽
口吸盘
肠
3、消化系统简单,直管状 4、厌氧性呼吸 5、感觉器官退化
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

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一、扁形动物的概述扁形动物是一类身体扁平的无脊椎动物,包括了海葵、水螅、蠕虫等多个物种。
它们的身体结构特殊,适应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二、外部形态特征1. 扁形动物的身体呈扁平形状,通常由头部、体部和尾部组成。
头部通常有感觉器官,如眼睛和触角,用于感知周围环境。
2. 扁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柔软的皮肤,没有外骨骼保护,因此它们身体柔软易变形。
3. 扁形动物的体长和体宽相对较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水生或陆生环境。
4. 扁形动物的体部常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形成一种体壁,下层则是消化和呼吸器官的分布区域。
三、内部结构1. 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一般由口、咽、肠和肛门组成。
它们通过口摄食,经过咽和肠道进行消化,最后通过肛门排泄废物。
2. 呼吸系统: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通常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水生扁形动物通过体壁上的细小孔进行气体交换,陆生扁形动物则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
3. 循环系统:扁形动物一般没有真正的循环系统,血液通过体腔和体壁的扩张和收缩来进行循环。
4. 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通常由一对神经节和神经索组成。
神经节集中在头部,通过神经索连接到体部和尾部,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5. 生殖系统:扁形动物的生殖方式多样,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有些扁形动物同时具有雌雄两性,可以自体受精。
四、生活习性和适应性1. 扁形动物的扁平形态使其能够更好地隐藏在海底或者地下,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2. 扁形动物的柔软体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狭小的生活空间,如岩石缝隙或者土壤中。
3. 扁形动物的头部通常有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帮助其寻找食物和避免危险。
4. 扁形动物的生殖方式多样,有助于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五、扁形动物的分类扁形动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个门和纲,如海葵门、水螅门、线虫门等。
每个门和纲下又包含了众多的科和属,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
扁形动物生物学特征

无循环系统(体腔液)和特殊的呼吸器官(体壁或厌氧)。
*
雄虫
雌虫
外形
圆柱形,乳白色 ;
口位于身体的前端,三片唇;
雌大雄小;雄虫短且细,尾端呈钩状;雌虫末端直
雌生殖孔位于腹面中线前三分之一处,雄生殖孔和肛门合一;
*
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 前肠、中肠、后肠 呼吸:厌氧呼吸; 管状排泄系统:1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 “ H ”状
海水 淡水 土壤, 数量大,农田土壤中有1000万条/m2
自由生活 寄生人体、动植物体内
原体腔动物的重要类群,已知15000种,估计50万种
线虫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
1、圆筒状或线形 原体腔动物两侧对称,身体呈圆筒状或线形;
*
2、体表被角质膜/层,体壁为皮肌囊结构;
3)形成了“管中套管”的身体结构 皮肌囊内套消化管
*
原体腔动物身体的构成
肠壁 单层消化上皮(源于内胚层)
殖器官等。
身体 原体腔 内部有中胚层起源的各种器官,如生
肌肉层(源于中胚层)
体壁 表皮层(源于外胚层) 皮肌囊
角质层(表皮层分泌)
E
D
C
B
A
F
*
排泄孔
起源于外胚层,无纤毛和鞭毛 ; 原肾细胞演变成腺型(原始)或管型(寄生); 原肾细胞吸收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背线
侧线
腹线
*
3、三胚层,原体腔
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致使虫体鼓胀饱满, 身体难以任意伸缩,只依靠纵肌收缩,沿背腹向弯曲作波浪蠕动,弯曲波由体前向后传递,而进行游泳或爬行。
卵裂为螺旋卵裂;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
*
3)形成了“管中套管”的身体结构
八年级扁形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扁形动物知识点八年级生物学课程中,扁形动物是其中一个必学的知识点。
扁形动物是一类体型扁平的无脊椎动物,它们身体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扁形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分类扁形动物有五个主要的纲,包括了吸虫纲、绦虫纲、扭虫纲、纤毛动物纲和海绵动物纲。
其中,吸虫纲、绦虫纲和扭虫纲属于寄生虫,它们在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繁殖,导致多种疾病。
纤毛动物纲和海绵动物纲则主要存在于水生环境中。
特征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扁平形状,左右对称,没有明显的头尾区别。
大多数扁形动物有体表的皮肤或甲壳保护。
扁形动物也没有肛门或口腔,食物是通过皮肤吸收和排泄。
生命周期扁形动物的生命周期因其种类而异。
其中,寄生虫包括吸虫、绦虫和扭虫,它们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终宿主和中间宿主。
在终宿主体内,成年寄生虫产生卵子,排出宿主的体外。
卵子通过粪便传播到中间宿主,卵子孵化,被中间宿主食用,最后进入终宿主体内继续生长。
另一方面,纤毛动物和海绵动物的生命周期比较简单,它们通过产生孢子或配子繁殖。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
它们中大多数都是肉食性的,以小型动物和腐殖质为食。
这些物种对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在海洋环境中,海绵动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海洋底层的生态系统发挥着关键的生物过滤作用。
总结扁形动物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扁形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和保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扁形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涡虫
土弁
五.分类 1. 涡虫纲
五.分类
2. 吸虫纲 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等
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寄生
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吸虫Fasciola hepatica
五.分类 3. 绦虫纲
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 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涡虫雌雄同体,异体授精 季节性出现由中胚层形成的生殖腺和输出管道
二.代表动物--- 涡虫
▲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卵黄腺,输卵管
生殖腔,生殖孔。 ▲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输精小管,输精 管,储精囊,阴茎球 特点:
雌雄同体,异体交配 卵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 营养由卵黄细胞供给。
二.代表动物--- 涡虫 涡虫卵囊
患者:81万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主要流行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
四川、云南 重灾区:洞庭湖、鄱阳湖的湖洲滩地
四川、云南的部分山区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 4. 日本血吸虫的控制和预防 ● 普查、治疗病人,消灭虫源 ● 消灭钉螺 ● 做好粪便、水源管理 ● 加强防卫意识,防止感染
▲形成肌肉组织: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能产
生一系列变化。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 展完善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 → 梯形神经系统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摄取较多食 物
原始的消化腔 → 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发展导致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相应的异化 作用加强 → 出现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粗大 的腹神经索,中间有许多横神经相 连。 感觉器官: 眼点:一对,不能成像,只
能感光。 特点:
避强光,趋弱光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
能感受味觉和嗅觉
二.代表动物--- 涡虫
7.生殖系统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
在口的后部收缢断裂成二个子体 ●有性生殖:两性生殖
由口、咽和肠道组成 口:位于身体腹面近后端1/3处 咽:呈长吻状,取食时从肌肉质的咽鞘中伸出 肠:分三支,每一支又分出许多小支,末端为盲
管,因无肛门,仍属于不完全消化系统。
二.代表动物--- 涡虫 涡虫捕食:
二.代表动物--- 涡虫
4. 循环和呼吸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循环功能: 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 呼吸功能: 由于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细粒棘球绦虫
五.分类
寄生种类体壁的亚显微结构 吸虫体壁纵切面 绦虫体壁横切面
五.分类
扁形动物各纲比较
体表 肠道 吸盘或口钩 生活方式 涡虫纲 有纤毛 发达 无 自由生活 吸虫纲 有皮膜 简单 有 寄生生活
(生活史中有自由生活阶段) 绦虫纲 有微毛 无 有 寄生生活
(生活史中无自由生活阶段)
六.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节片:依椐生殖器官成熟情 况分三种类型
未成熟节片: 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
发育完全 成熟节片:
近方形,内有生殖器官、 神经和排泄管 妊娠节片:
长大于宽,其它器官消失, 只存充满卵的子宫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猪绦虫 2. 猪绦虫的生活史
猪绦虫囊尾蚴
五.分类 1. 涡虫纲
自由生活,体表腹面有纤毛,肠道发达
一.门的主要特征
2.形成中胚层
扁形动物首次形成中胚层,并分化成二种组织
▲实质组织: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组织,也称间质
分布: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使体内无明显
的空隙,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
功能:
●贮存水分和养料
●保护内脏器官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分布 功能 : 输送 保护
一.门的主要特征
腹面上皮细胞 外表面长有 纤毛。 ●基膜:为非细胞结构,有弹 性,位于表皮下面。
二.代表动物--- 涡虫--体壁
● 肌肉层:分为三层:
环肌:紧靠在基膜下
斜肌:位于中间,肌层薄
纵肌:位于内层,肌层厚
这种由单层上皮细胞和多层 肌肉相互连接而组成的体壁称 为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和运 动功能。
二.代表动物--- 涡虫 3. 消化系统
成虫:寄生在人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 卵:在随粪便排出时已发育成内含毛蚴的胚胎卵,
入水后孵化成毛蚴 毛蚴:钻入为中间寄主钉螺进行无性繁殖,产生
母胞蚴和子胞蚴,子 胞蚴成就后释放出尾蚴 尾蚴:接触到人和牲畜皮肤时,利用吸盘及头腺
分泌物钻入体内,脱 尾部变成童虫,侵 入 静脉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体内移行,到达 肠系膜静脉后继续发育。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
1.布氏姜片虫: 寄生部位:小肠粘膜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布氏姜片虫 生活史: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华支睾吸虫 2.华支睾吸虫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华支睾吸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肝胆管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华支睾吸虫 症状:
肝腹水
侏儒症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猪绦虫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感染场所: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
2. 病 症 ●肝脾肿大,肝腹水 ●成人丧失劳动力 ●妇女不孕 ●儿童侏儒症 ●重症病人死亡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
3. 日本血吸虫的发生情况 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有蔓延趋势:
全国有427个、市发生血吸虫病 受威胁人口:6500万人
二.代表动物--- 涡虫 涡虫卵囊
二.代表动物--- 涡虫 涡虫孵化(录像)
二.代表动物--- 涡虫
8.再生 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重新恢复 长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再生有两种类型: ●生理再生:指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生 的再生现象。 ●补偿性再生:指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
取食方便而直接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 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表皮特化成皮膜 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六.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随着寄生程度的发展: 退化愈趋退化: 吸虫:肠道退化 绦虫:肠道消失 强化愈强化: 绦虫: 孕节内全为生殖器官
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而 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是相统一的,而这种统 一又必然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根椐这一原理, 寄生性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动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 能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六.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皮肤呼吸。
二.代表动物--- 涡虫 5. 排泄系统
身体两侧 各有一条弯曲而分支的原肾系统 原肾是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 特点:只有排泄孔一个对外开口
二.代表动物--- 涡虫
5. 排泄系统 身体两侧 各有一条弯曲而分支的原肾系统
二.代表动物--- 涡虫 6. 神系统和感觉器官
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1. 形态结构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
2. 日本吸血虫生活史 终寄 主:人和牲畜 中间寄主:钉螺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 2. 日本吸血虫生活史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一.门的主要特征
3.出现复杂的器官系统 形成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梯形神经系统 完整的生殖系统
二.代表动物--- 涡虫 1. 外部形态
体长10-15mm,身体扁平柔软 背面:灰褐色 腹面:灰白色,密生绒毛,
二.代表动物--- 涡虫
2. 体壁
涡虫体壁由三层结构: ●表皮层:
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里面分布有杆状体,具防御 功能。
笫四章 扁形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特征
1. 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 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 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1.形态结构 体长2-4M,由700-1000个节片组成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猪绦虫 身体分三部分:
头节:生有吸盘和小钩,以附着在肠粘膜 颈部:纤细不分节片,能不 断分裂产生节片。
是绦虫的 生长区 节片:身体的其余部分由许多节片组成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猪绦虫 头节和颈节:
四.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虫--猪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