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绘画鉴赏(范宽,郭熙,李成)

合集下载

范宽山水画艺术风格赏析

范宽山水画艺术风格赏析

范宽山水画艺术风格赏析
任美霖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4()1
【摘要】宋代绘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高峰。

宋一改唐浓丽精工之风,以秀雅精致为主要特点,画意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相合之境。

这与宋代对前朝艺术风格的批判和对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息息相关。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其《溪山行旅图》被称为北宋“第一神品”,风格真切确实,画面可见崇山峻岭壮阔雄伟、气势宏大之态。

范宽既以“中峰鼎立”的构图方式彰显着北宋文人对“中正”的追求,又立足“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之取向,体现了北宋文人与自然、与天合一的理想。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任美霖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浅析范宽《雪景寒林图》中的艺术风格
2.浅析范宽山水画中的艺术特色——以《溪山行旅图》为例
3.对范宽山水画的临习和再创作
4.得宋人范宽之势亦得李可染大师之魂——评山水画大家孙茂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图》高清赏析(辽宁博物馆藏)

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图》高清赏析(辽宁博物馆藏)

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图》高清赏析(辽宁博物馆藏)
《溪山行旅图》郭熙(北宋)
每天两分钟,赏名画,听艺术,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北宋郭熙的《溪山行旅图》,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郭熙,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

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

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其后升迁待诏,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

郭熙能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

此图淡彩画岸壁溪桥、杂树、途中行旅。

画上无名款,梁清标题鉴定为郭熙之作。

此画在画风技法上虽然接近郭熙一派,惟笔简略而不经意,与郭熙严谨灵活的意趣有别。

画上有明人的收藏印迹,还钤有“乾清宫鉴藏宝”等内府的收藏玉玺。

此画入《石渠宝芨重编》等书著录。

《早春图》绘画语言分析及其对美术史的贡献与意义

《早春图》绘画语言分析及其对美术史的贡献与意义

沈福文由敦煌采集的图案所创作的漆画。沈福文曾赴敦煌采 草图中不同的、意想不到的艺术临摹并提取敦煌壁画的精髓,将 继续。沈福文将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和对自然的热爱都投入了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学习梳理出清晰的轮廓。 关键词:北宋山水 郭熙 早春图 绘画语言

图 》 绘

李成作为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其创作对后 世影响颇大。在他的众多追随者中,许道宁被世人推崇 为“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许道宁虽掌握 了李成绘画的一些精髓之处,却未有集大成之势,直到 郭熙的出现。郭熙不仅继承了李成绘画的精华,还汲取 其他画家的精妙之处,加入自己的处理,转而形成自己 独特的风格。无论是构图方式的创新、笔法和章法的改 良,还是绘画意境的表现,都使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早春图》的创作社会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统治阶级也由门阀 世族变为庶族地主,科举制的实行激励了平民百姓学习 文化知识以进入统治阶层,这使阶层的文化水平得到大 大提升。社会环境的改变促使人们的需求逐渐转到文 化需求上,文人士大夫也在思想和文化上有了更高的追 求——佛教带来的禅学思想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不容小 觑,理学思潮促使画家追求画面中“理”“气”和人格修 养。文人士大夫既想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成就,又想在精 神境界上达到较高水平,这种现世的追求和精神的慰藉 恰恰在山水画的欣赏活动中可以达到。在这一时期,山 水画的社会地位也明显上升,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繁荣 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早春图》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 下被创作出来的。
二、《早春图》的绘画语言分析
画幅左侧题跋:“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这 幅画描绘的是一派万物复苏、春回地暖的早春景象。高 耸挺拔的远山和近处的山石重峦叠嶂,高耸的山间中还 有瀑布因势而下汇入山河,山石林木间的山路、小桥、楼 宇,路上的行人、船上的渔夫,均为这样的早春景象增添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一、北宋山水画
北宋山水画主要继承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 山水画派,多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北方山川林木,画风沉 雄壮伟,主要代表为李成、范宽和郭熙。
(一)李成、范宽及其流派
3
李成(919—967),唐宗室,五代时随祖
父避乱徙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学不为人, 自娱而已”,不愿侧身画工之列,不轻以画许人。
11
标志山水画“以简代密”转变的“米家山水”
12
(三)界画 与青绿山水
界画是指在 作画时使用界尺 引线,适于画建 筑物,其它景物 用工笔技法配合。 通称为“工笔界 画”。
右图:郭忠恕 雪霁江 行图 立轴 绢本设色 纵74.1厘米 横69.2厘 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
13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宫图 立轴 绢本墨笔 纵161.5厘米 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技法上创造出蟹爪枝和卷云皴,是 其深入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结果,是其 家乡地貌特征的反映。 ❀人与山川的契合达到了空前协调的 程度,含有浓厚的抒情意趣。创造出 “寒林”景象,表现萧条肃杀之气。 ❀与重墨的、沉郁厚重的荆关画法相 比,更注重用笔的精微变化,有惜墨 如金之谓。
4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 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 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 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 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 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 ,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 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 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 脱,墨法精微”的特色。
第六章 宋代美术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马一
1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全盛时 期,这一时期绘画题材日益丰富,画科进 一步完备,技法更加成熟,是古代绘画艺 术的一个高峰。本章我们学习宋代各绘画 门类的艺术成就,重点了解各个艺术形式 的代表人物极其主要作品。

中国美术史宋元美术第六讲

中国美术史宋元美术第六讲

而略有发展。另一类则是在继承苏轼、米芾等文人画传统
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占主流地位的水墨花鸟画,大都借梅兰 竹菊之形以寓君子之德。

花鸟图
钱选


墨梅图
王冕


秀石疏林图
赵孟頫

三、道释壁画和人物画
• 元代人物画成就远不如唐宋时期。唯有肖像画成绩比较突 出。同时,宗教壁画和界画受到元代统治者的偏爱,有了 较快的发展。
泼 墨 仙 人 图 梁 楷 宋

• (三)城市风俗画
• 张择端,字正道,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
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 、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 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 古代的艺术珍品。
• 清明上河图(局部)
武宗元:武宗元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 作大量壁画。功人物、佛道、鬼神,师吴道子法,行笔如 流水,神采活动,大抵如写草书,笔术精高。
• 朝元仙仗图(局部)
武宗元

•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文人士大夫画家,
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
,擅长白描。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一)宗教绘画和白描人物画 宋代的宗教人物画不及唐代盛行,也不及唐代气势雄伟。但
仍有不少名家参加了寺观壁画的创作与绘制,一定程度上继
承了唐代以来的传统。宋代人物画的表现主题、题材范围比 起唐代、五代的绘画则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平民市井的乡 村生活,各种社会风俗活动,以及边区少数民族生活,都成 了画家们精心构思和表现的内容。
• 《溪山行旅图》北宋早期山水大家范宽代表作,图画峻伟

浅析郭熙“可游可居”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内涵

浅析郭熙“可游可居”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内涵

浅析郭熙“可游可居”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内涵作者:文雯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7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郭熙“可游可居”思想的理解,来阐述宋代山水画的内涵是由自然实景的再现和画中意境的营造构成的。

从宋代山水画中的“求真”和“意境”两个方面进行分别论述,通过分析代表性山水画作品,进而更为深入的研究,宋代关于山水画的审美要求。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求真;意境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绘畫上,通过各种皴法创作使用,让山水形象变得更加形似;在理论上,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山水画的“六要”,将南齐的谢赫提出在人物画方面的“六法”拓展到山水画方面。

所以宋代的山水画超越人物、花鸟画,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宋代的郭熙创作了《林泉高致》,在这本山水画论著作中他提出“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何者?(1)山水画中达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审美趣味的作品都称得上是画中妙品,而比妙品更高级的画作,是具有“可游”“可居”的画中意。

而我们是否可以思考,“游”与“居”比“行”与“望”更胜一筹的原因在于,可游可居多了一个意境,它不仅仅是观赏、把玩此幅山水作品,更加是把旁观者引入到山水画面之中,使之产生共鸣的生活意境。

一、宋代山水画的“求真”纵观宋代的山水画画论与作品,可以发现,整个审美环境都在提倡画“真”山水。

这个“真”不是摄影,不需要将山川河流人物写实般的描绘;也不是西方印象派,不需要刻意的描绘各个不同时间段中的自然界中的光与形;“真”山水是四时变化、是自然界中真实的规律、是对象内在的气质韵味。

宋代山水画强调山水的真实性,即使是体现意境的上乘之作,也一定是以画面的真实性为前提。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用全景式构图、以立轴的方式刻画北方高耸的山峰,在咫尺之间展现出气势磅礴的自然之景。

其所擅长的雨点皴与积墨法,在刻画北方山石质地与树木繁茂质感方面得心应手。

从李成到郭熙看北宋山水画的承袭

从李成到郭熙看北宋山水画的承袭
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超凡的技法给读者呈现了迷离的故事与现实相融会使小说与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久远的历史渊源恰切地粘和且打破了时空界限结构时序并不以一贯之赋予了小说浓郁的魔幻特征在当代文坛上确实是少见的
!
"## $ 年 %% 月 ! ! ! 第 "& 卷 增 刊!
!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西安) ! ’()*+,- (. /)*012* 34)5,06(+ (. 71,,+86 9(*:,- ;+6<2*=60>
[% ] ( H$"B) 长安关仝, 华原范宽” 。
李成 (约 D%D E D$B 年) , 字咸熙, 出身贵族, 其 先人为 唐宗室, 后 周时避 居青州 营丘 ( 今山 东) 。 李成好友枢密使王朴准备举荐李成, 但是此事未及 进行王朴就死了, 李成虽有文才, 但因世变不得志, 终日饮酒游 玩, 最 终醉死客 栈。李成 擅画山水 自 娱, “ 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在画风方面, 李 成之前的荆、 关山水画皆“云中山顶, 四面峻厚” 这 样气势雄伟。而关仝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画山 水早年师荆 浩, 晚 年笔力 过浩 甚远” , “ 盖 仝之 所 画, 其脱略毫楮, 笔愈简而气愈壮, 景愈少而意愈长
[ "] ( H""G ) 也。 ” 李成、 范宽师承荆浩、 关仝。李成在继
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 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 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 人称 “李营丘” 。记载说, 他的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山川形象的变化, 而且特别
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 “寒林” 的形象。其画传世不多, 现存的许多 《寒林 图》 都假托其名, 其实多为后人仿作, 唯有藏于日本 的 《 读碑窠石图》 被确认为真迹。该画描绘一骑骡 者仰读碑文, 人物为同期画家王晓所绘, 背景是李 成的手笔。画面荒原空旷, 巨石嶙峋, 土地寒瘠, 老 树枝枯叶散, 一派萧寒景象, 用墨浑厚苍润。传为 李成的作品还有辽宁省博物馆藏 《茂林远岫图》 与 《小寒林图》 、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 寒林钓艇图》 、 美 国纳尔逊艺术博物 亭馆行 旅, 布景构图具有北宋初期特点, 传为李成真迹, 但 有专家认为系燕文贵作品。 《 晴峦萧寺图》 也是北 宋作品, 虽不能认定作者为李成, 但是确信无疑的 北宋初期山水, 有重要研究价值。其他作品, 多为 宋人作品, 时代稍晚。米芾曾云: “ 使其是凡工衣食 所仰, 亦不如是之多, 皆俗手假名。余欲为 ‘无 李 论’ 。 ##$ ! @(-? "& ! 7)A?

浅析郭熙的山水画

浅析郭熙的山水画

郭熙,字淳夫,(1023——1085)河阳孟县(今河南以东人),但也有史记认为他是:河南温县人。

生卒年不祥。

有记载他生卒为:1025——1087;《中国美术史》(王伯敏著)注释:庞无济(虚斋)有书对曰:“人曰嘉辞高仲武,春山新本郭阳。

”其下注云:“郭河阳子思,元丰间进士。

时河阳年花年花甲,作大屏风等。

人高,精力充沛,为当今画师所不及。

”(见虚斋率已复致南浔友人蕴甫倍)按郭思成进士为元丰五年(1082),此年郭熙六十岁,当生于1023年。

又据载:元丰末年(1084——1085)郭熙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黄山谷于元符三年题其画云:“观此图,乃老年所作,可贵也。

”足见郭熙于1085年尚健在,又据黄山谷题跋语气。

郭熙于元符三年恐不在人世了。

郭熙是北宋大画家,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十分突出的。

就其审美境界和艺术功力而言,他与稍早一个时期的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相比,可谓毫不逊色。

而继他之后的南宋诸家如李唐、赵伯骕、赵伯驹及马远、夏圭,也只能望其项背。

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是很不确定的,甚至是模糊的。

有的学者在编撰画史时认为,郭熙连占有一章的地位都不够,只是由于他著有《林泉高致》一书,才使他享有不朽的艺术殊荣。

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1068——1077)年间,郭熙为御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的画院的代表性山水画大家兼理论家,他著有《林泉高致》和《山水训》论著,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

宋赵项对他的画非常赏识,故在宫中画了“不知其数”的作品。

他的传世作品。

他的传世作品比关同,居然多。

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存有他的真迹。

当时的子寰殿、化成殿、睿思殿等处,都有他画的屏风或壁画。

曾经“受眷被知,评在天下第一。

”即:郭熙对绘画有较强的鉴赏眼力,曾经受命鉴定过宫中的秘藏。

郭熙的山水画主要源于李成。

《宣和画谱》说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处,然后多所自得。

”《宋学士集》:“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成熙笔法。

古代绘画鉴赏――李成、范宽、郭熙

古代绘画鉴赏――李成、范宽、郭熙

李成的画名始于五代,入宋更盛,史称“古今第一”。

李成的画风源自荆浩、关仝,虽出自两家,却未见“一笔相似”,可见他善于脱去前人窠臼,自立家法。

所绘山水,多写寒林平远景色,尤其皴法,如卷云浮动,浑厚圆润,却又惜墨如金,墨法极为精微。

此种画风,后人学者众多,奉之为北派高手。

《宣和画谱》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认为他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在李成现存的作品中,《读碑窠石图》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也是在构图和意境上最佳的一幅。

《读碑窠石图》为五代时期李成与王晓合作,此画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

李成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

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

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

在李成的笔下,几株古树、一人一骑、一块古碑,意境是如此深邃,显示了他深厚旷远的艺术境界。

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

李成的构图多用平远去表现烟林、山峦、雪景等幽深、清润、远阔的意境。

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一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感觉上似无还有,营造出好的艺术气氛。

如果用高远或深远法来表现,就会显得局促与窄小了。

在宋代,远近法和明暗法虽为画论家所承认,但画家把它发挥到作品上去的很少,李成可以说是先期试验者之一。

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对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载说,他的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山川形象的变化,而且特别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公元960 年, 赵匡胤夺取政权, 建立了宋朝。

自宋太宗赵匡胤起, 几乎各朝皇帝都有书画的爱好, 特别是宋徽宗赵佶艺术才华卓越。

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 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发展, 社会进步, 经济繁荣, 带动了文化科学的繁荣, 因此宋代绘画到了开宗立派的时代, 并开创和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语言和审美规范, 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绢本墨色187.5×13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画家分为三大类: 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

宫廷画家在皇帝和贵族的倡导下创建的, 宫廷画又称“院体画”一般指宫廷画家崇尚写实, 风格富丽工细的绘画形式。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 画家重视文学修养, 强调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等方面, 绘画多为寄情山水树石及梅兰竹菊, 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 风格清新空灵自然, 朴实平淡。

宋代经济的发展, 民间职业画家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曾出现书画夜市和画家的行会组织。

山水画在唐代以前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 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种。

隋朝时期, 独幅山水画出现了如展子虔的《游春图》。

独幅山水画, 由于是山水画发展初期, 构图简单, 用笔单调, 有线无墨, 后经唐五代画家不断探索, 使山水画技法逐步完善, 发展到宋代已达高峰。

宋代山水画的丰富和它的深刻性, 主要在于画家“外师造化”, 对山川自然的观察, 对大好山河一草一木的赞美, 用绘画表达审美情操。

宋代山水画发展到成熟时期, 用笔、用墨、用色上出现了如“淡墨清岚”, “米点落茄”, “青绿巧整”, “水墨苍劲”以及“熔金碧于水墨于一体”等等多种画法。

北宋·郭熙早春图绢本墨色158.3×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之前, “界画”是山水画题材日益扩大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画料, 作品描绘的大多是殿阁楼台, 舟船车舆, 桥梁闸口等, 场面细节刻划精妙, 用笔准确工整。

北宋时期李成等五位画家十七幅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时期李成等五位画家十七幅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时期李成等五位画家十七幅绘画作品赏析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

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设立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

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

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

这里赏析的作品有李成《读碑窠石图》、《寒鸦图卷》《晴峦萧寺图》《寒林平野图》范宽《雪山萧寺图》《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米芾《云起楼图》李公麟《五马图》《白莲社图》郭熙《早春图》《窠石平远图》《树色平远图》《松下会友图》《溪山访友图》《山村图》《幽谷图》等。

北宋时期李成代表作《读碑窠石图》赏析李成,生于公元919年,卒于967年,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画家。

他字咸熙,原本是长安即现在的陕西西安人,他的家室非常显赫,祖上曾经是唐朝的皇族,他的祖父在五代时期为了躲避战乱而举家迁往了营丘即现今的山东青州,因此他又被人称为李营丘。

他十分擅长画山水,曾经先后向当时的大画家荆浩和官仝学习绘画,之后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用笔清瘦清淡,形成他“气象萧疏”之特点。

秀润不凡。

多平远之景。

《读碑窠石图》,立轴,绢本,水墨淡色。

纵121.4厘米,横105.4厘米。

北宋李成作。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此图侧采取平选法构图,近景:斜低矮斜山坡,山脚地面浑厚阔达;中景:一乱石丛生的小土坡上生长着几棵大枯树,在树的右后方屹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前有一老一小两个行人;远景:为起伏迷蒙的小山丘,小山丘后面似乎还有空旷绵延无际的原野。

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山石树木,然后淡墨皱写,层层加深,墨色滋润,苍茫浑厚。

画中物象造型精当,严于裁剪,水墨沉雄文秀,在一片冷冷清清、萧疏的荒野上,一位骑着骡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一手持木杖的书童牵引下,仰望着巨大的墓碑,古碑下的神龟昂首望着来人,人物沉浸在静静的哀思中,给人以悲凉、肃穆感。

从郭熙的《林泉高致》看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从郭熙的《林泉高致》看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杨 茹 帆 ( 西 师 范 大 学 美 术 学 院 7 00 陕 100)
摘要 : 自从 山 水 画 从 作 为人 物 画 背 景 中独 立 出来 之 后 ,山 水 画 发 展 到宋代 ,便成就 了中国山水 画发展 的鼎盛 时期 ,宋时期的山水画呈 现 出多种风格 ,特别是郭 熙的绘 画理论 著作 《林泉高致 》的问世 ,开 创 了北宋 山水画的新局 面。 《 林泉 高致 》系统而深刻地阐述 了郭熙关 于山水画有关理论的概括和 阐发 ,他的理论 与实践 ,引领 着宋代 山水 画 审 美 的主 流 , 同 时奠 定 了他在 中国 山水 画 史上 不 朽 的 地 位 。 关键 词 : 宋代 山水 画 ;艺 术 特征 ;笔墨 风 格 ; 院体 山水 画
李成描绘自己熟悉的齐鲁风光范宽描绘自己熟悉的关陕风光董源描绘自己熟悉的江南风光郭熙更是饱游饫览??山水画风向世俗生活靠拢形成了符合于宋代民族本色的风貌宋代院体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技巧及人文色彩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 艺评 论
从郭熙的 《 林泉高致》看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这一 时 期宫 廷美 术全 盛 , 画院 规模 齐备 ,名家 层 出不 穷 ,佳 作硕 果 累累 。获 得 了前所 未 有 的成 就 。具有 代 表性 的画家 有董 源 、 巨 然 、李 成 、范 宽、 郭熙 、米 芾 父子 以及 南 宋 的李唐 、刘松 年 、 马 远 、夏 圭 四家 。其 中 ,北宋 的 郭熙 以山水 画知 名 于世 , 开创 了 北 宋 山水 画 的新 局 面 。水 墨 格 法 空 前 发 展 , 各种 技 法 日趋 完 善 , 完全 脱离 了隋唐 以来 “ 先勾 后填 ”之法 ,出现 了讲 究 笔 墨韵 味 的 皴 、擦 、点 、染 等技 法 程式 ,山水 画造 景 重造 化 、重 理性 , 院体 格法 法度 赅 备 ,审 美特 色 由政 教 、宗教 精 神逐 渐转 向人文 精 神 , 这一 时 期美 学 著述独 到 、 艺术 思潮 活跃 、绘画 作 品精 湛 ,是 中 国 传统 审美文 化 的发展源 头 。 郭熙 ,北 宋 画家 ,绘 画理 论家 。字 淳 夫 ,河 阳温 县 ( 河 南 今 省温 县 )人 。 生卒年 不 详 。 出身布 衣 ,好 道学 ,喜 游 历 。善 画 , 初五 师承 ,后在 临 摹李 成 山水 画 中受到 启 发 ,笔法 大进 。郭 熙 的 绘 画创 作继 李成 、 范宽 之后 富 有创 造性 。他深 入体 察 生活 ,刻苦 钻研 画 艺 ,初 以细 腻精 致 见长 ,后 取李 成 之法 又 自出胸臆 ,善 画 大 幅 。 他 的 画 能真 实 而 微 妙 地 表 现 不 同 地 区 、 季节 、气 候 的特 点 ,画 出 “ 远近 浅深 四时朝 暮 、风 雨 明晦 之不 同, ”创造 出 极其 丰 富优美 动 人意 境 。现 存 郭熙 的作 品有 《 早春 图 》 、 《 山春 雪 关 图 》、 《 石平 远 图》 、 《 谷 图》 、 《 窠 幽 古木 遥 山 图》等 。 《 早 春 图》 ,绢 本 ,墨 笔 ,纵 18 3 米 ,横 186 米 ,绘 于熙 宁 五 5. 厘 0. 厘 年 ( 0 3 。作 品 表 现 出 冬去 春 来 ,大 地 复 苏 的 细 致 的 季节 变 17 ) 化 。章 法上 兼 有高 远 、深远 、平远 ,层 次 分 明 。画 中虽 无桃 红 柳 绿 的景 色 ,却 已传 达 出春 回大 地 的信息 。 《 石 平远 图 》 ,藏 故 窠 宫博 物 院 ,画树 石 平远 秋 高气 爽 的景色 ,图 中的卷 云 皴 、蟹 爪树 体现 了郭 熙笔 墨风 格 的特色 。 《 谷 图》 ( 海 博物 馆 ) ,可 能 幽 上 为 大幅 屏风 中 的一 幅 ,此 图 以水墨 画 出深 山寒 泉和 山石 中顽 强 生 长 的老树 枯枝 ,景物 不多 ,却意 境深邃 隽永 。 郭 熙 传 世 的 绘 画 理 论 著 作 有 《 泉 高 致 》 一 书 。 系 统 而 深 林 刻地 阐 述 了郭 熙关 于 山水 画艺 术 的见解 , 由其子 郭 思整 理而 成 。 《 林泉 高致 》 强调 画家 对 自然 景物 的观 察 研 究 。文 中不 仅阐 述 了 自然 山水 的体 貌结 构 的规 律及 其在 四时朝 暮 、风 雨 、明 晦 中的 变 化特 征 ,而 且 还特 别强 调 画家 如何 去 发现 和 塑造 山水 的 优美 艺 术 形象: “ 山形 面面 看 ” , “ 山形步 步 移 ” ,角度 不 同而 呈现 千 姿 百 态 。他 认为 画家 应选 取 动人 的 景色 加 工提 炼 ,经 过反 复酝 酿 以 造 成 富有 理想 和情 趣 的意 境 。他对 山水 画的 取景 与 结构 ,细 部 与 整 体 之 间 的 关 系 ,笔 墨与 色 彩 的运 用 等 方 面 也 都 有 具 体 论述 。 郭 熙主 张 “ 即 山川而 取 之 ” ,并主 张取 法 古人 ,但 “ 身 I 必兼 收 并 览 ,广 议 博 考 , 以使 我 自成 一 家 。 ”意 思 就 是 在 传 承 中 加 以创 造 。同时 他又 主张 取 资于 “ 唐 古今 诗什 ”, 以为 浚发 心灵 ,开 晋 辟 意境 之 助 。这在 当时及 其 以后 的诸 多 画论 中 ,是 平实 周 到而 深 切 的 ,此 后 的画论 虽 多 ,然而 “ 殆无 能 出郭 氏画论 范 围之 外 。 ” 因此 , 以画 家 而 兼 画论 家 ,北 宋 应 首 推 郭 熙 。郭 熙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奠定 了他 在中 国 山水 画史上 不可 动摇 的地位 。 宋 代 院体 山水 画重 理 法 、重质 趣 、 重写 实 。早 期 山水 画 “ 水 不 容泛 ” “ 大 于 山” ,到 了 隋代展 子 虔 的 《 春 图 》 已有 所 发 人 游

浅析郭熙及《林泉高致集》中的绘画思想

浅析郭熙及《林泉高致集》中的绘画思想

浅析郭熙及《林泉高致集》中的绘画思想五代北宋是中国山水画的全盛时期,而郭熙的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是北宋画院中最成功的山水画大师之一,因受到宋神宗的赏识,担任翰林院待诏直长的要职,在宫廷画院中风光无限。

在中国美术史上,郭熙,李成和范宽被认为是北宋最重要的三位山水画家。

区别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居多的唐朝,宋代以墨晕染深入用艺术的角度去创作写实主义的山水画。

郭熙创造性的发扬了李成的画法,用细密专业的笔触展现并还原自然界中的极似真实的场景。

不同时代的山水画风格,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

这篇文章将从《林泉高致》出发,谈谈郭熙的创作理念对国山水画的影响。

《林泉高致》是郭熙辞世后其子郭思根据他生前所言整理而成的一部山水画论,奠定了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林泉高致》《林泉高致》产生于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不仅汇集了郭熙对绘画美学的感悟,还对自然美与山水画创作的相关问题做了很好的总结。

为了提高绘画水平,郭熙不断汲取经验,更新汇总了一套绘画理论。

郭熙把中国山水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画家不能只是单纯的模仿一家一派,更不应该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而应学会欣赏山水中美的精髓,并学会创造,这是和西方绘画中强调写实的画风不同。

这本书从境界,构图,精神涵养等方面深入探讨,尤其是他提出的“林泉之心”、“笔墨观”、“三远”等一系列重要的山水画美学命题,让国的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

郭熙的创作理念对国山水画的影响①关于“林泉之心”的理解“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所谓的“林泉之心”简单来说就是摆脱世俗功利,用平静的心态去看待山水,是一种审美的心胸。

这其中的审美包括两个层面,一种是画家亲临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创作出属于自己审美标准的山水画,而另一种是欣赏者感受山水画传达的意境,愉悦心情。

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林泉之心”,这是一种从容不迫,庭看花开花落的心态。

在画作中寻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精神的追求。

画|详解郭熙《早春图》和《林泉高致集》

画|详解郭熙《早春图》和《林泉高致集》

画|详解郭熙《早春图》和《林泉高致集》郭熙生平时间:郭熙(约1000年一约1090年),字淳夫,神宗、哲宗年间藉贯:河阳温县(今河南盂县东)人。

一、史书记载:据((林泉高致集·序)云:“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

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

: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道家之学”易于培养山林之士的性情;“本游方外”,是一个大山水画家的基本品格,所以郭熙和一般的画工不一样,尽管他家世无画学,而他自己情性所使需要在山水中寻找寄托,遂“游艺于此”,觉致成名。

二、郭在当时的绘画情况及生活环境:约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之前,郭熙就为苏舜元家摹写李成的《骤雨图》六幅,颇受启发,笔墨大进。

得到很多名公的赞赏。

乃至于“公卿交召,日不暇给”,许光疑在《林泉高致集》的“后跋”中叙及曾“见公所蓄嘉裕(1056年——1063年)、治平(1064年——1067年)年,元丰以来,崇公巨卿诗歌赞记,并公平日讲论小笔范式,灿然盈编。

”可知郭熙在嘉裕年间,便画名动公卿了,以至于“迄达神宗天听”,要把他召入翰林。

果然,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经宰相富弼奉中旨征调进京。

进京后,三司使吴充就请他“作省壁。

”接着开封府尹邵亢就请他去创作府厅六幅雪屏。

再接着于都水画六幅松石屏。

其后于相国寺等处作画。

又与艾宣、崔白,葛守昌等大画家同作紫艘殿屏。

与符道隐、李宗成同时作小殿屏风,郭熙作中扇。

又赴御书院作御前屏帐,或大或小,不知其数。

于是有旨授给郭熙画院艺学之称。

但郭熙并不想留在画院,“时以亲老乞归”。

他归乡的愿望却未能实现,仍被留在画院里。

后来他又奉旨创作《秋雨》、《冬雪》二图,被赐给岐王,又作方文山屏,又作御座屏二幅,又作《秋景烟岚》二幅,被赐给高丽(今朝鲜国)。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记载的画家“至本朝(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当时的郭熙只是御书院艺学①。

而他的山水画,已被誉为“今之世为独绝矣。

之后,他又创作了很多山水画,皇帝甚喜,授给他御书院的最高职衔—一待诏。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美术作品赏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美术作品赏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美术作品赏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10. 作品分析题作品分析题1.赏析董源的《潇湘图》。

正确答案:《潇湘图》是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二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十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

人物则以细笔重彩涂写,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涉及知识点:美术作品赏析2.赏析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正确答案:《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王希孟,画此图时年仅18岁。

此画全卷长近12米用整幅绢画成。

在这一作品中,王希孟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散点透视,以精微的笔法、浓烈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此画虽然采用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但它没有像大多数青绿山水画那样,把重点放在殿堂楼阁、仙山海市、逸民隐士等描写上,而是着重画出千里江山的壮阔。

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表现阳光的感觉上所采用的巧妙手法,一方面通过色调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山水的明灭隐现、景物的高低远近,产生一种阳光扑面的感觉;另一方面又通过河水的波光闪烁体现出阳光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光感,更增加了河山的壮美,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涉及知识点:美术作品赏析3.简析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

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人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

赏析《溪山行旅图》

赏析《溪山行旅图》

赏析《溪山行旅图》范宽,本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所以当时的人称呼他为“宽”,遂以范宽自名。

《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58件。

传世的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溪山行旅图》可谓是他的代表之作。

《溪山行旅图》为绢本设色立轴,横103.3厘米,纵206.3厘米。

藏于故宫博物院。

米芾在《画史》中提到“山顶好作密林,从此趋劲硬”。

郭若虚也曾在《图画见闻志》里说,范画“如面前真列,峰峦雄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

这些描述在《溪山行旅图》中都得以充分表现,成为范氏绘画的特征。

《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构图,画面正中一座巨大的山峰顶天立地,以几乎三分之二的巨大篇幅描写一座巍峨高耸的远山,它虽然位于远处,却如劈面而来。

山顶上郁郁葱葱的密林与体现山岩纹理的“雨点”,彼此映衬,加强了这座大山的凝重与雄浑,山间只落千仞的悬瀑与山下似云若雾的一片空蒙,相生相应,却又突现了山势的高远。

中近景只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中景是欺负的丘陵山冈、茂密的从树、似隐若现的楼台与远远流来的泉水,路旁巨石被流水小桥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并与山路的呈现的趋势相同,呈左低右高之势。

近景只能看见几块巨石。

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 可以看到其中的山体多为方正形态,轮廓刚硬,运用雨点皴能够呈现出利索干脆的形态,与轮廓的刚硬相辅相成,能够融合一体这样做突出了山体结构,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效果,也充实了画面。

在山体的轮廓线,尤其是在前的山体与在后的山体之间的轮廓线上,运用了更加密集的不同墨色的点皴,而由这样的轮廓线向外,点皴逐渐由密变疏,墨色的变化也相对较小,为溪山行旅图带来独特的意境。

画中树木的数量着实不多,这应是关中山体土石坚硬,难有植被覆盖的缘故。

而在为数不多的树木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树都是用夹叶法画就,画面上只能看到两株用点叶法画的树木,且都被遮挡住,只显露出部分。

以诗入画 亦诗亦画——郭熙山水画《早春图》鉴赏

以诗入画 亦诗亦画——郭熙山水画《早春图》鉴赏

的山光浮动 、 季 节变化展现 出南方 山水 的灵动秀气 。 此 画立 意高远 、 章 法严谨 、 笔墨 丰富 , 对 春天 的描绘 不落窠 臼, 将春天的气息掩 藏于林泉 幽壑之 中 , 画 中 虽无红花绿叶 的点缀 , 但 已传达 出春 回大地 的意蕴 , 生动体 现了郭熙的山水 自然观 。
道: 山有三远 , 即高远 、 深远和平远 。 [ 2 高远就是 由山 脚 向上仰 望 山顶 , 色清 明 , 势突 兀 ; 深 远就是 指从 山 前观察 山后 , 色重 晦 , 意重叠 ; 平远就 是指 由近 山观 远山 。 色远 晦 , 意缥缈 冲融。对于 山水 画中 的人物来 说也存在三远式构 图 , 高远者 简单不短 , 深远者细碎 不长 , 平远者冲淡不大。
以诗 入 画 亦 诗亦 画
郭熙 山水 画《 早春 图》 鉴 赏
◎பைடு நூலகம்雪华
( 许 昌职业技术 学院艺术 系,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变化。 “ 墨” 指 的是 “ 墨法 ” , 在用 墨上主 要有积 、 烘、 染、 浓淡 、 干湿等 变化 。在 山水 画创作 中, 多用笔 法勾 勒轮廓 , 表达 刚硬 挺拔 、 曲折 顿挫 ; 多用墨 法渲染 明
高远。高远就是仰视 , 就是从 山下仰视 山巅。我 国山水画 中常使 用位 置经营法来 展现水的 变化 多端 和山的高远形象。如 李成 、 荆浩等画家多以北方自然
二、 郭熙《 早春图》 的绘画技巧鉴赏
( 一) 笔 墨技 法
风光为题材 , 笔下 的山水雄伟挺 拔 , 展 现出~种 阳刚 与崇高感 。《 早春 图》 中近景刻画得较 为细致 , 溪涧 、 路桥 、 草木 等都 非常清晰 , 且 富于 变化 ; 而远 景处理 则非常简略 , 给人~种缥缈 、 冲融 的审美体 验。 画面 的下方是平缓 的山坡 , 与平原相邻 的是 山谷 、 溪流和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作者】范宽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简介】 绢本,水墨
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
7
北宋郭若虚把李成、关仝、范宽称为“三家鼎峙”,三家身后,影
郭熙, 响最大的是李成一派,李成最出色的传人是
二人并称“李郭”,
其画派亦称“李郭派。
。 【名称】《窠石平远图》
❀技法上创造出蟹爪枝和卷云皴,是 其深入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结果,是其 家乡地貌特征的反映。 ❀人与山川的契合达到了空前协调的 程度,含有浓厚的抒情意趣。创造出 “寒林”景象,表现萧条肃杀之气。 ❀与重墨的、沉郁厚重的荆关画法相 比,更注重用笔的精微变化,有惜墨 如金之谓。
精品课件
4
荒寒的原野、 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 ,使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 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 景物气氛寂寥凝重,在山 水画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 哲理。画中的寒林枯树变 化多姿,用笔尖利,窠石 土坡圆浑秀润,符合李成 “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 特色。
第六章 宋代美术
精品课件
1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全盛 时期,这一时期绘画题材日益丰富,画科 进一步完备,技法更加成熟,是古代绘画 艺术的一个高峰。本章我们学习宋代各绘 画门类的艺术成就,重点了解各个艺术形 式的代表人物极其主要作品。
精品课件
2
第一节 宋代绘画
盛;
❀宋画的繁荣
❀院画的兴
❀文人画的进展 ❀与唐人异趣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宫图 立轴 绢本墨笔 纵161.5厘米 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楼 阁结构精密严谨,通过左侧江 水和远处群山映衬,使画面疏 密得当,辽阔深远。郭忠恕所 作屋木楼观皆用木工法则,建 筑比例十分精确。《圣朝名画 评》评郭忠恕画:“为屋木楼 观,一时之绝也。上折下算, 一斜百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成的画名始于五代,入宋更盛,史称“古今第一”。

李成的画风源自荆浩、关仝,虽出自两家,却未见“一笔相似”,可见他善于脱去前人窠臼,自立家法。

所绘山水,多写寒林平远景色,尤其皴法,如卷云浮动,浑厚圆润,却又惜墨如金,墨法极为精微。

此种画风,后人学者众多,奉之为北派高手。

《宣和画谱》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认为他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在李成现存的作品中,《读碑窠石图》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也是在构图和意境上最佳的一幅。

《读碑窠石图》为五代时期李成与王晓合作,此画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

李成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

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

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

在李成的笔下,几株古树、一人一骑、一块古碑,意境是如此深邃,显示了他深厚旷远的艺术境界。

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

李成的构图多用平远去表现烟林、山峦、雪景等幽深、清润、远阔的意境。

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一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感觉上似无还有,营造出好的艺术气氛。

如果用高远或深远法来表现,就会显得局促与窄小了。

在宋代,远近法和明暗法虽为画论家所承认,但画家把它发挥到作品上去的很少,李成可以说是先期试验者之一。

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对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载说,他的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山川形象的变化,而且特别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

郭熙是李成之后,把中国山水画创作推向表现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变化境地的人,并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他的山水构图多变,重“三远”之法;笔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犷远。

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树立了画院山水画北宋风格。

在李、范、董三大家的影响下,到北宋中后期,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了极致,到了南宋,山水画系无旁出,他及刘、马、夏等又另辟溪径,出现了“水墨刚劲”的风格。

郭熙不仅虚怀若谷地向前贤学习,而且提倡向真山真水学习,因而郭熙所画山水生动自然,题村宽泛。

但郭熙更擅长表现季节和气候特征的山水画,如其名作《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等。

郭熙山水画,常以行、草书笔法作枯树,树枝下垂斜伸,如鹰爪;山形奇特似鬼脸;皴法多用淡墨和灵活的圆笔、侧锋,变幻如云,故有“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枝”之誉,这些技法皆为其根据自然实景而发展的创造。

郭熙的山水画发展和丰富了山水画史,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局面,对南宋画风的形成,也具有先驱作用。

他的绘画艺术渊源于古代大师,而创造出自己的新面貌,他的绘画理论不仅总结了前代与自己的心得,不仅在宋代山水画史中有巨大的成就,也给后世以莫大影响。

《早春图》是郭熙的代表作,图绘早春的山景:下部的巨石层叠而上,至中间将画面分为右边的溪流山冈和左边的深山幽壑,向上则是两座吞吐烟云的山峰;画中间两株巨松耸立,山里山外杂树密布,虽也有嫩叶初萌,但大多是枯枝,或立或卧,或依壁展枝,或倒挂穿插,姿态万千,生意盎然。

蟹爪小枝,显然在北宋画家眼中是一种美的展示,以致成为后人辨析北宋画风的标志之一。

有小船泊岸,山路及木桥上有行人出没,山冈上密布亭台楼阁,略施淡彩,泉水潺潺,拾级而下。

早春的湿润,山中云雾飘渺,虚无隐约处似乎满孕着勃勃的生机。

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这是一幅典型的北宋的全景山水画。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

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

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

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

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

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

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与李成的烟林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

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
擦、渲染并用。

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

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

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画及杂画等。

由于画风多样,题材众多,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高峰。

无疑,李成、郭熙、范宽等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宋代山水画的发展进程,都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独特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