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

您可能更想看…

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

何谓"中国文学"?

中国怎么想?

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50个老外:中国真好玩

跨文化形象学:以中国为方法

中国营销:下一个10年何去何从

中国企业家亚布力论坛年会2004是中国...

红色中国新版图——海外媒体看中国 ...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十三篇,他指出:“……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但虞内忧,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兴利之意少,怀安之念重而虑危之念轻。秦后至今,垂二千年,时局匪有大殊,故治法亦可不改。……而无如其忽与泰西诸国相遇也。……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摘自《变法通义》之“论不变法之害”)。那当时中国之境况如何呢?

一、背景

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二、巨变

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彻底对外屈服,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3.政治上晚清政府统治无可奈何花落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形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外务部的设立一方面适应了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统治集团力量结构孕育变化,各力量之间斗争激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惨败,惊醒了统治者中的一部分人,光绪帝支持并参与“百日维新”,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农民阶级发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进行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辛亥革命。

4.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巨大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激起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几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政治观念从君主专制到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君主立宪”、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共和”,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5.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洋务派、维新派大量创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度、制定并实施近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6.军事制度顺应时势的进步。

“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编练新军,军事国防观念发生转变并趋时更新。

三、结果

1.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逐步瓦解,1912年2月12日,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不断高涨,推动了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

3.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