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积累——抢占先机复苏经济,下好发展先手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积累——抢占先机复苏经济,下好发展先手棋
目录:
01雄安蹄疾而步稳,化蓝图为实践
02提振经济,应对各地“新政”多些包容
03:多想想办法,让消费市场回暖的速度更快些
04消费回补为新经济提供了发展契机
05抢占先机复苏经济,下好发展先手棋
06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
07合力战胜疫情维护经济稳定
雄安蹄疾而步稳,化蓝图为实践
时已暮春,白洋淀碧波荡漾,千年秀林含苞吐芽,雄安新区迎来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新区征迁安置工作按照建设时序深入有序推进,起步区东西轴线绿谷景观启动招标,雄安商务服务中心、K1快速路、容东片区河西输变电工程等重点工程复工复产加快建设进度……在新区设立3周年之际,雄安人以赤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谋改革抓发展搞建设,蹄疾步稳行进在新时代的春风里。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
从组建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到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从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到雄安新区土地征迁工作进入热火朝天的快车道,短短3年时间,雄安新区从以规划为中心转为以建设为中心,一张蓝图转变成路线图、项目表和施工图,新区建设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新时代看雄安”,虽然刚满3岁,但已然眉眼清秀、骨骼茁壮,经得起人们的围观和打量。
雄安之新,首先体现在规划设计上。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
绘好新时代“雄安画卷”,规划是最重要的“起笔”。
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代表着当前历史阶段我们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水平,寄托着我们对未来城市、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雄安新区用一年多时间进行细致规划,志在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设计。
雄安新区特别注重规划前瞻性、引领性,特别注意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的就是以精准实施承接科学规划,以严格执行保障预期效果,指引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改革开放的高地。
雄安之新,也体现在发展理念上。
雄安新区承载的使命很重,既要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个初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作用,也需要创造“雄安质量”、建设“廉洁雄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
雄安新区一位负责人说得好:无改革创新,则无雄安价值。
从智能制造到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看得见的雄安在进行大规模工程基建,看不见的雄安沉浸在智能城市设计、产业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寻求突破。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自贸试验区等政策支持为依托,千年大计给雄安这片热土带来千载机遇。
雄安之新,还体现在事业观、政绩观上。
平地建新城,历史包袱小,但雄安没有“大干快上”而是保持定力,有序推进,争取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检验。
从新城基建规划设计到高新科技落地起步,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从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到自
贸试验布局开篇,从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到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放之于千年大计、高标准高起点的前提要求之下,没有哪个是轻松的担子。
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需要时代雄心、信心和决心,更需要历史耐心、恒心和细心。
大发展需要大战略,大战略需要大手笔。
3年前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带给世人一声发自肺腑的由衷惊叹;而如今,雄安正以其日新月异的样态、弛而不息的状态,还赠人们独属于新时代的惊艳。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我们将一起见证。
提振经济,应对各地“新政”多些包容
“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要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步入“快车道”,各省市纷纷因地制宜,开出了复苏经济的“药方”,包括补短板,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减税、贴息、免租金,打通企业发展“大动脉”;运用保险、税收手段对受疫情影响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提振消费,畅通经济末梢“微循环”……例如南京、合肥、浙江、济南、青岛、重庆等全国不少城市,已先后宣布将向市民发放消费券;多个省市拿出了景区旅游优惠政策;部分地方探索有限放开个别行业的限制政策,等等。
各地在恢复经济、拉动消费领域的探索和采取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两个月有余,虽然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经济社会活动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从全球经济形势看,新冠肺炎疫情大有引发经济衰退的趋势。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硬任务,消极作为、保守作为就是严重失职。
压力既是动力,危机可以转为契机,变量就在于能不能激发主动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经济发展能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取决于市场各主体的表现。
此次疫情对各类服务性企业影响特别严重。
扩大居民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能有效快速地恢复服务性企业的经营信心。
各级政府不仅要拿出有效的政策,更要带头促进消费。
近日,呼和浩特要求暂时关闭单位集体食堂,鼓励干部职工到餐饮企业用餐。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的质疑。
小道理是要服从大道理的。
网友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但面对疫情这个前所未见的冲击,任何尝试都是创新,我们更应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餐饮行业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几个行业之一,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
各地政府制定“新政”、采取一些临时性举措,目的是带来新的改变、带动消费,尽快恢复城市往日的“烟火气”。
客观地说,即使呼和浩特所有的干部职工都下馆子,所能带来的消费,对于当地受损的餐饮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但其起到的示范作用,影响是深远的。
履险如夷,事在人为。
更多的振兴经济政策,不妨积极试行起来。
比如,不搞“大水漫灌”,但为企业减税降费、降低成本的“放水养鱼”措施应该坚决执行;帮助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可以提供贴息或低息贷款,落实好税费等政策;等等。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下好精准功夫,趋利避害用好有利条件,为经济企稳提供有力支撑。
艰难时刻,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惟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时艰、安渡难关。
经历了疫情考验的中国,还远没有到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还需要经历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很大挑战,还需要稳妥纾解疫情带给经济社会的较大冲击以及各种潜在影响。
凡事做最坏的打算,付出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一定能从容应对一切可能的风险,努力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多想想办法,让消费市场回暖的速度更快些
百姓手里有钱、愿意花钱、赚钱不难,才会有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企业能够撑过疫情关、有能力提供多样服务和产品,让消费者有产品消费、有地方消费、有兴趣消费,从而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体系,才能为市场的兴旺提供更多活力。
据3月24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内疫情逐步稳定,消费市场正在复苏。
目前,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
多地政府部门和商家启动家电、电子产品市场促销活动,鼓励绿色智能消费,促进产品更新升级。
专家表示,随着疫情好转和政策效果显现,消费市场回暖步伐正在加快。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减少外出购物,取消聚餐聚会,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餐饮业受到明显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
而这只是经济社会受损的一个方面。
放在全国范围看,如此规模的经济体停摆,经济复苏压力之大确实不可低估。
除了民众消费信心走低的主观因素,还有不少客观因素。
比如,各地疫情防控风险程度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不同,相应举措自然不同,导致地区之间存在复苏经济措施的对接障碍,加之有的地方过度防控,复工复产手续多、程序繁琐;国际防疫形势日益严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外贸相关行业的恢复。
在此背景下,出台一些短期刺激政策来消除市场抑制因素,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加快消费恢复性增长,十分必要。
当前各地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
比如,有的地方下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有的低风险地区之间全面恢复城乡道路、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有的地方鼓励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占道经营;有的城市在不同领域发放消费券,甚至地方主政领导自费“下馆子”引导市民消费。
比如,南京67万人次摇中消费券,5天带动餐饮、体育、图书等消费近千万元。
这些举措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民众消费信心,推动着餐饮、购物等行业的“满血复活”。
促进消费市场回暖需要兼顾需求侧和供给侧——百姓手里有钱、愿意花钱、赚钱不难,才会有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企业能够撑过疫情关、有能力提供多样服务和产品,让消费者有产品消费、有地方消费、有兴趣消费,从而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体系,才能为市场的兴旺提供更多活力。
一方面,要打通现实中的堵点。
比如,不同地区政策落实的进度不同,拿“取消外地人员返岗不合理限制”来说,两地落实进度不一,员工返岗复工复产难免受阻;一些地方对相关行业的扶持补贴集中在少数行业甚至少数企业,帮扶措施不够精细化;有的地方发放消费券、文旅券相对简单粗放,未能充分估计本地财政能力及行业发展的实际困境,等等。
另一方面,在促进消费增长长效机制上做文章。
正如干涸的田地,一场大水漫灌缓解的只是燃眉之急,长期看更需要涓涓细流的灌溉、缓缓浸透的春雨。
因此,要从促进稳岗就业、完善消费制度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建立起更加经得住风雨考验的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应对疫情大考,促进消费市场回暖,我们的思路还可以再拓展,寻找机会实现新的突破,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比如,“互联网+复工复产”“云开业”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启发;文旅、养老、育幼等传统线下服务业加快线上化布局,成为就业新增长点,等等。
这些都为我们拓展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是暂时的。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和促进消费政策不断出台,经济社会的整体运行会步入快车道。
期待能够有更多因地制宜的举措落地,有效提振消费信心,让被冻结的消费需求加速释放,让消费市场的回暖更快一点。
这是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期待,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
消费回补为新经济提供了发展契机
随着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有序复工复产,尽快复苏经济,被提上议事日程。
目前来看,启动消费,以消费回补作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发力点,正在成为共识。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优化消费供给、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等各个环节出台了具体的指导措施。
消费是经济强劲增长的持久动力。
消费疲弱,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但是如何启动消费,如何找准切入点,从而事半功倍地撬动消费,却需认真权衡。
前几天,上海市的主要领导走访了喜马拉雅、B站、小红书等位于上海当地的互联网经济标杆性企业,对新经济、新消费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坦率地说,上海市此举颇具深意。
很明显,以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在此次抗疫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线下经济实体因疫情而面临重大困境的时候,新经济却在逆境中爆发出强劲的动能。
它们维持了疫情严重之时物流的有效运转,保障了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还大量吸纳了因疫情而暂时待岗的员工。
即便在武汉这样的重点疫区,互联网新经济也从未中断,线上超市、线上培训、网络直播等诸多新经济业态,使得“宅经济”空前活跃,有力促进了疫情期间的稳就业以及社会稳定。
应该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新经济、新消费在疫情期间爆发出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不仅凸显了它们在非常时期对于经济社会的巨大价值,也预示了复苏经济、深化发展的巨大空间。
“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这就意味着,当前的启动消费以及消费回补,不应单纯地视为传统消费的简单重复,而应将之看作是企业升级、拓展以及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难得契机。
实际上,不少企业已经有所行动。
近日,美团就将其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春风行动”进行了进一步升级,通过外卖佣金返还计划、酒店旅游业商家经营补贴等举措,借助互联网企业大数据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助力企业平台上数百万商户复工复产,共同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回暖。
而与企业相对照的则是,有的地方政府也敏锐看到了发展机遇,比如重庆市就迅速出台了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的相关措施,大力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发展。
这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不约而同的动作,无疑显示了新的发展趋势。
2019年,我国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约8.52万亿元。
如果加上网上服务性消费,网络消费的规模将更大。
但是目前,依然有80%的服务没有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
中国不缺乏消费需求,此次疫情逼迫、催生出大量的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
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更加习惯了“宅经济”。
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潜在消费
市场和发展空间,如能善加引导、扶持利用,不仅可以强力撬动疫情之后的消费,加快经济复苏,更能够让嗅觉敏锐的相关企业以及地区,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抢占先机复苏经济,下好发展先手棋
当前,湖北省及武汉市疫情防控的“第一仗”取得了积极进展,胜利在望。
在持续做好严格防控、科学精准救治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布局,打好打赢疫情之后经济发展的“第二仗”,已成为推动湖北尽早全面步入正常轨道的题中之义。
这次疫情,短期内会给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当前经济全面恢复的难题还比较多、困难比较大,但不会影响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既要看到疫情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对民生行业领域、民营经济的冲击,也要保持清醒、多措并举、迎难而上,坚定打赢疫情之后经济发展“第二仗”的信心。
关注企业运营态势,加速推动复工复产。
疫情来势凶猛之时,全省各类企业识大体、顾大局,一切行动听指挥,自觉服从疫情防控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的企业放弃春节假期,保持满负荷生产状态,把疫情防控、民生保障所需源源不断送到疫情防控最前线;有的企业以牺牲自身发展为代价,即便“3个月零收入”,也要把紧缺的生产资料贡献出去,为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尽应尽之力。
早一天复工,就早一天占据主动;早一天复产,就早一天抢占先机。
当前,在加强防控的前提下,应采取差异化策略,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
积极消除因近段“封城”造成企业运转停暂停所带来的影响,想方设法助力企业有序开工,想方设法助推复产发力。
紧盯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商业模式。
这一时期群众居家隔离,催生出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超大规模性。
为适应疫情期间群众居家生活消费需要,催生了诸如“线上经济”“无人经济”“到家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模式。
疫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旅游业、影视行业、养老服务业等已出现了诸多新变化。
出现变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的迟滞僵化。
可引导企业对自身商业产业模式做出针对性调整,寻求适度超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赢取发展先机。
引导提升中小企业造血自救能力,针对性提供援企、稳岗、扩就业等精细化服务,帮助企业渡过发展难关。
重塑城市发展氛围,推动政策细化落地。
疫情对全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影响较大,不少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招工难”与“招商难”一定程度并存,留住人才、稳住投资的压力剧增。
推动恢复经济生态,重塑城市发展氛围已刻不容缓。
千方百计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综合利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加速实现精细化落地,让企业享受更为硬核的“政策红利”;千方百计克服“招工难”,通过线上求职、“家门口就业”、落实配套服务等形式引导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向用工需求旺盛的企业倾斜,助力企业全产能用工,解“用工渴”;千方百计激活经济活力,规避疫情冲击影响,尽快缩短疫情影响期,稳投资、稳生产、稳运营,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在复苏时抢占先机。
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步入正轨,亦是对决战决胜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支持助力。
春天意味着复苏,春天意味着生机活力。
下好发展先手棋,为奋力夺取战疫全胜贡献更大“湖北力量”。
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
——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
开放合作是符合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需要,也是驱散疫情阴霾的重要武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对全球贸易和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
3月30日,二十国集团贸易和投资部长特别会议发表联合声明,呼应此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共识,强调针对疫情采取的紧急措施应具有针对性、适当性、透明度和临时性,避免相关政策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或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破坏性影响。
共同的声音表明,各国携手尽最大努力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让次生危害拖累人类与病毒较量的脚步,也是当务之急。
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经济体在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中命运与共。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诱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多点“梗阻”,全球贸易和对外投资面临巨大困难。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疫情可能导致今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最高下降40%。
与此同时,各国对防疫物资的需求激增,保障这些物资的生产和跨境流动事关生命和健康。
协调应对措施,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减缓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实现自由、公平、非歧视、透明、可预期和稳定的贸易投资环境以及保持市场开放的目标,已是各国必须作出的选择。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关键时刻,保持贸易开放和投资流动,进而保证商品充足和价格合理,对于提振世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所强调:“没有一个国家能自给自足,不管它有多强大或者多先进。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能否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已是考验国际担当的重要标准。
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中国始终坚守开放合作的承诺,以实际行动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协调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中国不断扩大防疫物资生产,为本国和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提供了必要物资保障,为全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中国力量。
譬如,作为全球市场重要供应方,中国原料药产业复工复产率和主要产品的达产率都超过80%;中国只用两个月时间就实现医用防护服日产能增长40多倍,红外温度传感器日交付量由1.5万颗扩大至约20万颗;3月19日以来,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中国已紧急向国外提供有创呼吸机1700多台,已签订单量约2万台……中国生产力迅速转化为全球抗击疫情的战斗力,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大循环。
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对于保障全人类健康和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合作是符合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需要,也是驱散疫情阴霾的重要武器。
尽管个别国家一些人借疫情炒作“经济脱钩”,鼓噪转移产业链,甚至试图人为切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但应当看到,任何违背时代潮流和经济规律的妄想,都不可能得逞。
中国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长期来看,中国仍是大多数在华美国企业的重点市场。
中国是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也是防疫和医疗物资生产和出口大国。
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效、提供防疫物资的行动证明,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疫情面前,更需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何尝不是保障人类生命线。
世界各国理当携起手来,各尽其能,各展其长,给生命以保障,为发展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