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福建土楼考察报告
篇一:福建土楼考察报告
篇一:环境艺术设计福建考察报告(2)
三、龙岩市永定土楼艺术考察
1、永定土楼一、福建土楼的演进
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

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福建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

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
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

早期到达闽西
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

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

“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

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

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

有关寨的记录,《永定郑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

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

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
是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

如建于元朝的高东振兴楼、复兴楼、奥杳日应楼,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洪坑崇裕楼、弘治年间的洪坑南昌楼、嘉靖早年的高东华封楼、永固楼、隆庆年间高北五云楼等。

脱胎于堡、寨的福建土楼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诞生了。

坚实的石脚以防山洪暴发,高大的土墙以隔热御寒、抵御匪盗袭击,宽大的屋檐以抵雨挡霜,土墙中密布的墙骨,则是对抗地震的有效措施。

客家人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安居乐业。

大约从明朝晚期开始,福建土楼步入成熟期,随后在清代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土楼的建造工艺达到炉火纯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楼、五凤楼、圆楼等体型系列,不同体型的土楼都出现了如今扬名世界的杰出代表作。

综观明清时代福建乡村土堡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单纯为着却敌御盗的军事意义,而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种作用并重,最后生活的作用甚重超过军事的作用,这应当是福建土堡发展的一个规律。

进入民国以后,福建土楼续有发展,有的还吸取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别具风韵。

二,福建土楼的分布及特点。

土楼,又称生土楼,是指外墙以生土夯筑,宅、堡、祠3
大功能合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居,其主要
居民是客家人。

现存的福建土楼多建于明清时期,集中分布于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永定县、宁化县
的部分地区,包括五凤楼、方楼、圆楼3种基本形式,以及其他特殊的变异形状,如
“半月楼”、“五角楼”等(表1)。

据初步调查,福建土楼总数近4400座,其中圆楼约1300座。

这些圆、方土楼又分内通廊式和单元式。

内通廊式主要是闽西客家人的聚居建筑,如永定县的“承启楼”、南靖县的“和贵楼”;单元式主要是闽南人的聚居建筑,如平和县的“龙见楼”、
“西爽楼”。

五凤楼集中在永定县,以大塘角村的“大夫第”为代表。

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大的可容几十户人家,如承启楼,占地6000m2,现有54户347人;最小的圆楼是南靖县的“翠林楼”,直径仅13.72~14.25m。

2特点及社会功能2·1对外的防卫性
土楼的外墙厚实(1~3m厚),墙脚用大卵石或花岗岩条石垒砌,石缝间用三合土粘合,1、2层不开窗,3层以上只开小窗洞,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强的对外防御性。

土楼不仅以高大厚实的土墙作消极防卫,土墙上还广设枪眼以积极抗御。

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出口,大门多以花岗岩条石为门框,用十
几厘米厚的实心木板制成门窗,门后加粗大的闩杆,用如此
厚实的门来有效地阻止撞击进攻。

为防卫火攻,木门外部还包着铁皮,门顶设水槽,角楼架土炮。

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有水井、谷仓等生活设施,足不出户亦可生活数月,有利于固守。

2·2建筑的乡土性“越民族的东西,越具世界价值”。


楼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土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超
建造技艺及地方建材的巧妙应用。

土楼外墙为生土夯筑,内
部构造为木结构,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泥土和木材。

客家人就
地取材,
以夯土墙承重,用1m多厚的土墙建造4~5层,甚至6层
的高楼,将夯土墙造楼技术提高到无以伦比的水平。

从“打
石脚”、“行墙”到“献架”都积累了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施工工艺:用松木交叉连排垫底,构成伐形基础,以便在软土
上建起高大的土楼;夯土墙埋入杉木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

漳州地区的土楼建设还吸收了其他乡土建筑的特点,在夯土墙中加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强强度,减薄墙体,颇具创造性。

内部的木作构件采取自体榫合或采用竹钉
固定,建造整座土楼极少利用金属材料。

由于宅墙环拱板筑,底层墙壁宽厚,往上逐层减薄,结构严谨,坚实牢固,同时,还
具有防潮抗震,冬暖夏凉等优点。

因此,许多土楼历经数百载风雨洗刷、地震、台风等袭击,至今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
之间。

现存年代最早有漳平市的“一德楼”(方楼),始建于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440年;华安县的“齐云楼”(椭圆形),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距今也已410多年。

2·3聚居的向心性篇二:永定客家土楼调查报告
永定客家土楼世界民居奇葩
——福建十日游实践调查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
调查方法:实地参观考察
调查人:陆梦(环艺
指导老师:朱芳
学院:民生学院
学号:
20XX年5月3班)0803611322【摘要】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这里分布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是我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

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引言: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

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
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客家人创造的神奇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
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一部
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

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

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洪坑村已开辟为中国土楼文化旅游村。

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振成楼外,还有五凤楼、福裕楼、宫殿式的奎聚楼、直径最小的如升楼等一批颇具特色的土楼。

奇特的方圆土楼,秀丽的八景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融合成一幅绚丽的画、一首动人的诗,一曲优美的歌,使人如醉如痴,心旷神怡。

面对一座座有漫长岁月的土楼发出一声声惊叹之后,人们对于“客家人如何创造神奇的土楼?”“土楼又如何孕育繁衍一代代土楼人”等问题,表现出更为为浓厚的兴趣。

是的,永定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而且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紧紧相连。

从西晋时期起,部分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洪荒先后五次逐渐南迁到现在的闽粤赣交界山区,孕育了一支汉民族中充满活力的民系——客家。

永定则成了纯客家县。

起先,他们沿用中原古
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利用当地竹、木、泥、石等原料,从建造简便的木屋土屋发展到泥墙瓦顶的土楼。

为聚族而居,又逐步建成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筑。

清康熙、乾隆年间,永定广种烟草,被称为“烟魁”的条丝烟大发展,畅销大江南北、南洋各地,大批烟商大发其财,又因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仕官辈出,使永定的豪门富翁和部分民众有了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伟的土楼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出现了其他客家地区望尘莫及的鼎盛时期。

这些高大土楼因取材方便,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有高度审美价值,而辐射周边客家地区。

永定土楼作为客家土楼中最优秀的作品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

◆独特建筑.典范民居
永定土楼从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石夯筑,不用钢筋水泥,但牢固如石。

土楼的大门是用十厘米厚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

圆形土楼
一、二层不开窗户,有双层的外层开窗,除用于通风纳光外,也便于狙击入侵之敌。

土楼最高层处设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敌情。

土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

而且冬暖夏凉,是一种特独的建筑。

圆形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范民居。

圆形一般由二、三
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

外圈高约10多米,高三至四层,共有一二百个房间。

底层是厨房和餐房,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居室。

二圈两层,均有30~50个房间。

中间是祖堂。

是婚丧喜庆的公用场所。

楼内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设施。

永定土楼的代表:振成楼
最富丽堂皇的圆楼振成楼是客家土楼的
精品,(如上图)清初之前的土楼,被称为“土楼王子”,位于永定县湖坑乡洪坑村,该楼建于1912年,按八卦图结构建造,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内有花园、学堂等。

内环还有中心大厅,雕梁画栋,装饰秀丽,古朴典雅,中西合璧。

占地约5000平方米,费时5年建成,耗资8万光洋。

分内外两圈。

外圈4层,每层48间,八卦每卦6间,一梯楼为一单元。

卦与卦之间筑有防火墙,以拱门相通。

祖堂为一舞台,台前立有4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间圈成内圈,二层廊道有精致的铁铸栏杆。

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矾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与雍和宫、
长城并列为中国三大建筑,模型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古建筑代表在建筑展览会展出。

振成楼设
有客房、餐馆、浴室及卫生设备。

汽车可直达该楼。

按《易经》“八卦图”布局建造,卦构之间设有防火墙,并设
拱门,门闭自成院落,门开院落相通。

楼内有二层环形楼台,还有引人注目的石雕木刻,琉璃瓦与铁质花格栏杆。

内环当中为中心大厅,厅前设廊,以4根近7米长的大石柱支撑。

楼内院落之间通道常以屏风相隔。

该楼内环2层,用砖木仿西洋式装修,形成“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楼内有众多名流名家楹联,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内涵。

主楼左右两侧分别建有学堂和其他附属建筑,使整体造型像“乌纱帽”。

楼内构造趋向精巧,雕龙刻凤,装修华丽。

圈数最多、居住人口最多的圆楼:承启楼
承启楼,被称为“土楼王”。

(如上图)位于永定县高头乡,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全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

外圈4层,高11.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

中心为祖堂,全楼共计400个房间。

整个建筑面积为5376.17平方米。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鼎盛时期住过800多人,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台湾政要吴伯雄先生曾亲题“福建土楼王”。

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被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宫殿式土楼:奎聚楼
全国唯一的宫殿式土楼“奎聚楼”位于湖坑镇洪坑
村,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

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如猛虎
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两窗,似虎眼,
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

设计人是翰林学
士巫宜福,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

(如右图)
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
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
107人。

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
4
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

中门平时不开,贵客来到,才打开中门迎接。

楼内檐梁雕刻十分精美,“文革”期间受到破坏。

府第式土楼:福裕楼品位最高的五凤楼——福裕楼(如上图)位于湖坑
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

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
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

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

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

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

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功能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篇三: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环境调查报告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环境调查报告
aboutfujiantulou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
environmentalhistoryreport
摘要:福建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

它以其特
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福建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
究价值。

本文以福建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
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关键词:福建土楼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文化遗产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赵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福建的西南部、江西的南部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

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福建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福建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福建土楼以其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建筑学术界的专家们用“敦煌石窟”来赞喻福建土楼,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福建土楼的演进
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
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

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福建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

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

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

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

“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

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

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

有关寨的记录,《永定郑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
寨交锋失利”。

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
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
应龙寨。

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

如建于元朝的高东振兴楼、复兴楼、奥杳日应楼,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洪坑崇裕楼、弘治年间的洪坑南昌楼、嘉靖早年的高东华封楼、永固楼、隆庆年间高北五云楼等。

脱胎于堡、寨的福建土楼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诞生了。

坚实的石脚以防山洪暴发,高大的土墙以隔热御寒、抵御匪盗袭击,宽大的屋檐以抵雨挡霜,土墙中密布的墙骨,则是对抗地震
篇二:环境艺术设计福建考察报告(2)
三、龙岩市永定土楼艺术考察
1、永定土楼
一、福建土楼的演进
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
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

它建(:福建土楼考察报告)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福建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
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

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

早期到达闽西
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

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

“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

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

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

有关寨的记录,《永定郑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