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合集下载

2019高考真题全国卷2地理-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真题全国卷2地理-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地理-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国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答案】1.D 2.B 3.A【解析】1题:由图1可以看出,Ⅰ型中的城市原有上海、南京、合肥、常州,去掉已经下降为Ⅱ型的常州,再加上新增加的苏州、杭州、宁波,在2016年共有6个Ⅰ型城市,其中上海、南京、合肥、杭州4个是省级行政中心,行政级别较高且占6个Ⅰ型城市的三分之二,D项正确。

结合图2可以看出,南京、合肥等城市不是海港,A项错误;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合肥、杭州、宁波等并没有沿长江分布,B项错误;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项错误。

2题:审题需要注意“以上海为核心”的限制,由图1可以看出,Ⅳ型中的城市有舟山、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等,结合图2可以看出,五个城市距离上海较远且分布于城市群的边缘,B项正确。

五个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的西北方,距离核心“上海”较远,故不具有均衡性、集中性、对称性,A、C、D 三项错误。

3题:由图1可以看出,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舟山、扬州、嘉兴、苏州、杭州、宁波等,结合图2可以看出,这些城市距离上海较近,A项正确;发展模式与自身发展条件相关,这些城市多与上海的发展条件差异明显;城市性质的确定是以城市的主要职能来区分的,而城市的职能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这些城市的等级差别也很明显;同一都市圈相邻近的城市应分工合作,且其各自条件也有差异,产业部门不可能和上海接近,故B、C、D项错误。

2019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9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9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WORD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本试卷共15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C.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年D.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365天答案:B2. 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24小时C.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1年D.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答案:C3. 下列关于经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经度指示南北方向B. 纬度指示东西方向C. 经度指示东西方向D. 纬度指示南北方向答案:D4. 下列关于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气层越厚,对流层越厚B. 大气层越厚,平流层越厚C. 大气层越厚,对流层越薄D. 大气层越厚,平流层越薄答案:A5. 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径流B.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渗透C.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凝结D.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蒸腾答案:A6.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B.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一个板块组成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大陆组成D.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一个大陆组成答案:A7. 下列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洋流只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B. 洋流只影响海洋气候C. 洋流只影响海洋温度D. 洋流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气候和温度答案:D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只包括生物部分B. 生态系统只包括非生物部分C.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D. 生态系统不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答案:C9. 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下降B. 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上升C. 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不变D. 城市化对人口密度没有影响答案:B10. 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下降B.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上升C.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不变D.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气温没有影响答案:B11. 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可持续发展只关注经济发展B. 可持续发展只关注环境保护C. 可持续发展只关注社会公平D. 可持续发展关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6分。

2019高考真题全国卷2地理-含问题详解解析汇报

2019高考真题全国卷2地理-含问题详解解析汇报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地理-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国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答案】1.D 2.B 3.A【解析】1题:由图1可以看出,Ⅰ型中的城市原有上海、南京、合肥、常州,去掉已经下降为Ⅱ型的常州,再加上新增加的苏州、杭州、宁波,在2016年共有6个Ⅰ型城市,其中上海、南京、合肥、杭州4个是省级行政中心,行政级别较高且占6个Ⅰ型城市的三分之二,D项正确。

结合图2可以看出,南京、合肥等城市不是海港,A项错误;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合肥、杭州、宁波等并没有沿长江分布,B项错误;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项错误。

2题:审题需要注意“以上海为核心”的限制,由图1可以看出,Ⅳ型中的城市有舟山、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等,结合图2可以看出,五个城市距离上海较远且分布于城市群的边缘,B项正确。

五个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的西北方,距离核心“上海”较远,故不具有均衡性、集中性、对称性,A、 C、D 三项错误。

3题:由图1可以看出,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舟山、扬州、嘉兴、苏州、杭州、宁波等,结合图2可以看出,这些城市距离上海较近,A项正确;发展模式与自身发展条件相关,这些城市多与上海的发展条件差异明显;城市性质的确定是以城市的主要职能来区分的,而城市的职能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这些城市的等级差别也很明显;同一都市圈相邻近的城市应分工合作,且其各自条件也有差异,产业部门不可能和上海接近,故B、C、D项错误。

2017-2019年高考真题地理分项汇编_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7-2019年高考真题地理分项汇编_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下题。

图26.【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答案】6.B【解析】6.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

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7.【全球气候变暖】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8.【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 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8.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含答案)

高考提醒一轮看功夫,二轮看水平,三轮看士气梳理考纲,进一步明确高考考什么!梳理高考题,进一步明确怎么考!梳理教材和笔记,进一步明确重难点!梳理错题本,进一步明确薄弱点!抓住中低档试题。

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提高复习信心,效率和效益也会双丰收。

少做、不做难题,努力避免“心理饱和”现象的加剧。

保持平常心,顺其自然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

表l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

据此回答1~2题。

表1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图1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3~4题。

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4.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图2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地形B.水源C.植被D.坡向6.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图3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月最可能是A.3月B.6月C.8月D.10月8.此时,澳大利亚A.①地天高云淡B.②地干热风大C.③地南风暴雨D.④地北风酷热图4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10.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D.生育观念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真题探究·高中地理必修3(国标湘教版)-特训班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真题探究·高中地理必修3(国标湘教版)-特训班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答案:C高考真题探究ʌ例ɔ (2010㊃浙江文综)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㊁发展㊁环境㊁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㊂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㊁水资源㊁气候资源等)㊁农业投入水平㊁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㊂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㊁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㊂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㊁中㊁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㊂地区发展支持系统东部地区121.2中部地区113.3西部地区110.2注:1995年全国为100.0(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㊂(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㊂(4)中国东㊁中㊁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㊂ʌ解析ɔ 第(1)小题先读懂图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折线分布趋势,再回答有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图中上升幅度越大的支持系统驱动力越强)㊂第(2)小题前半题先看清图例,找到折线,读懂趋势,再回答生存支持系统变化特点㊂后半题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㊂第(3)小题前半题解法同第(2)小题,后半题主要是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合当今世界发展主题: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㊂第(4)小题,设问比较明确,题干中也有提示: 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性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㊁区域发展成本 有关㊂我国东㊁中㊁西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各不相同,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对本地区发展支持系统的贡献也不相同㊂ʌ答案ɔ (1)呈上升态势㊂由发展㊁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㊂(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后较快上升,2003年后平稳发展㊂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㊂(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㊂原因: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正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㊂(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㊁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㊂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㊂1.(2008㊃广东)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 十一五 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的区域发展战略㊂山西㊁河南㊁湖南㊁湖北㊁江西㊁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㊂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㊂材料一 见图1㊂材料二 见图2㊂图1 中部六省位置示意图图2 三大地区G D P 比重增幅图材料三 见图3㊂图3 六省面积㊁人口㊁耕地及主要农产品占全国比重图(1)有人提出 中部塌陷 的说法㊂根据图2,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㊂(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有( )A.自然资源相对贫乏B .与东部地区比,城市群带动能力弱C .劳动力丰富D.交通条件不如东㊁西部地区E .中部崛起 战略尚未实施(3)下列关于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有( )A.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B .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C .河南㊁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D.湖南㊁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㊂(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㊂高考真题探究1.(1)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2)B E(3)A B D(4)优势:①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丰富);②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大面积的平原,如鄱阳湖平原㊁洞庭湖平原等)㊂不利因素:①降水季节变化大(变率大),多洪涝㊁干旱灾害;②初春㊁冬季多寒潮;③水土流失严重㊂(5)意义:①该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30%以上;②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小麦和稻米生产地)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㊁结合区域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㊂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㊂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两个时段内,东部地区G D P占全国比重增幅最大,西部地区增幅较小,而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呈下降趋势,故提出了中部塌陷这种说法㊂第(2)问注重审题,强调影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㊂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㊁交通虽不如东部地区发达,但比西部地区便利㊂故A㊁D 错误㊂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故C错㊂政策及城市群的带动能力(如沪宁杭地区在东部地区中起到龙头作用)是影响中部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故B㊁E正确㊂第(3)问,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大同有煤都之称,故A正确㊂三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故B正确㊂河南㊁安徽不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这两省工业少,科研能力也不如上海等地,故C错㊂湖南㊁江西位于南方地区,有色金属矿产储量丰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故D正确㊂第(4)问,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从气候㊁地形㊁土壤等方面结合该区域的特征分析即可㊂气候:该地区为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这是优势条件,但季风气候有其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较大)多洪涝㊁干旱及寒潮灾害,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劣势㊂地形㊁土壤方面:该区域地形平坦㊁土壤肥沃是优势,但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是不利因素㊂第(5)问注重图表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六省耕地面积较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六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的30%以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㊂。

2019年全国I卷高考地理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全国I卷高考地理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6页,47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②④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图1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地理试题及答案2019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自然地理现象的是()A.工商业区的扩展B.城市的交通拥堵C.农田的退化D.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2.地理中"四面环山"的特定景观类型是()A.湖B.岛C.峰D.盆地3.下列地理现象中,与人口迁移相关的是()A.植被的变化B.河流的污染C.城市的扩张D.山地的崩塌4.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白昼和黑夜的交替B.四季的更替C.地壳板块的移动D.风的形成5.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化学风化作用的是()A.冰川地貌B.风蚀地貌C.水蚀地貌D.洞穴地貌二、填空题1.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是()2.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经度是()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有()种4.我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5.物美价廉的制成品主要产自()三、简答题1.简述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列举你所在地区的三种地形类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阐述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4.解释气温、气压、湿度和风向的相互关系。

5.分析中国一线城市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四、论述题请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1.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

2.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方面。

答案:选择题:1. A2. C3. C4. A5. D填空题:1. 青海湖2. 180°3. 三4. 新疆5. 发展中国家简答题:1.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2. 山地、平原、丘陵。

山地由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形成,平原是沉积作用和水侵蚀作用的产物,丘陵由风化作用形成。

3. 城市化会增加土地开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等。

4. 气温和气压呈反比关系,湿度与气温和水汽含量有关,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和气压高低影响。

5. 一线城市面临人口过剩、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卷Ⅲ)(附答案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卷Ⅲ)(附答案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卷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1.(2021·河南省·月考试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 废料B. 原料C. 能源D. 产品2.(2021·河南省·月考试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 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 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 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 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3.(2021·河南省·月考试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 黄河下游区B. 长江中游区C. 珠江下游区D. 淮河下游区4.(2021·河南省·月考试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 人均耕地多B. 农业劳动力多C. 复种指数高D. 淡水资源丰富5.(2021·河南省·月考试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A. 出口数量扩大B. 运输成本上升C. 流通效率提高D. 储存难度增加6.(2021·河南省·月考试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1.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及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和产业转移状况。

2.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意义。

3.学会利用案例分析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

3.表现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和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

4.在合作中实现相互发展。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1.背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能源资源 优势突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2.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主要工程 (1)南水北调:①工程起止点:一线(干线):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

二线(干线):西起霍尔果斯东到广州。

②意义:①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②实施原因:电力资源分布及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

③意义:将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煤炭资源调配为例)(1)影响:①调出地: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②调入地: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2)总体评价: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四、产业转移1.意义(1)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

(2)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2.我国的产业转移(1)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益。

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产业发展的转变:①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下题。

图26.【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答案】6.B【解析】6.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

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7.【全球气候变暖】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8.【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 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8.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含解析)

专题0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母题来源】2019年江苏卷第11—12题【母题题文】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1.B 12.C【试题解析】11.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

故选B。

12.由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

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

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

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

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

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

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故选C。

【命题意图】该本题组以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为背景材料,通过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判断、不透水面的增加对城市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等相关知识。

【得分要点】城市不透水面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季节变化增大。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 , 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 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 .①____________________B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⑤2. 画③ 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2. 5 月初 , 几位“ 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

图 2 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 , 图中① —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 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A .①____________________B .②____________________C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④2. 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A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④____________________C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⑥3. 2016 年 1 月 24 日 , 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

图 3 为该日 8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 此时我国A .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北方普遍降温降雪C .三亚风力大于昆明D .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2. 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A .无高大山脉阻挡 , 受寒潮影响大____________________B .濒临海洋 , 受到海洋影响C .纬度更高 , 正午太阳高度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冷锋过境 , 降温明显4. 图 4 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 1 年、第 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1)指标⎩⎪⎨⎪⎧ 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判断1.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 × )2.行政区是按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

( × )3.流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

( √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开放性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思考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案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

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地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上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如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请问厨余垃圾在该自动处理系统中属于哪种物质?A。

废料B。

原料C。

能源D。

产品2.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如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请问下列哪个工艺流程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的局部工艺流程?A。

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

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

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

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3.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如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请问哪个省份已经不再是我国主要的稻谷余粮区?A。

黄河下游区B。

长江中游区C。

珠江下游区D。

淮河下游区4.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如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请问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什么?A。

人均耕地多B。

农业劳动力多C。

复种指数高D。

淡水资源丰富5.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卷Ⅰ)(解析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卷Ⅰ)(解析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卷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1.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1~3题。

“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A. 燃料来源分散B. 空间布局分散C. 原料来源分散D. 产品市场分散2.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1~3题。

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3.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1~3题。

“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A. 城乡统筹创新B. 生活方式创新C. 农业发展创新D. 科学技术创新4.如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 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 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 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 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5.如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2019年高考真题地理(江苏卷)(含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地理(江苏卷)(含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地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

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2. 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A. B.C. D.【分析】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

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

难度较小。

【1题详解】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分,昼长为12个小时,当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时候,地球上的点昼长应当接近12个小时,因此可以计算四个日期的昼长时间,最接近12小时的即为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日期。

①昼长为9小时36分,②昼长为11小时44分,③昼长为14小时54分,④昼长为9小时27分,因此正确答案选B。

【2题详解】雾灵山位于北半球,七月份是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排除C、D。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12个小时,因此正确答案选B,本题容易错选A,注意昼长大于12个小时,在该图当中,太阳在正午的时候一定要越过地球的中心点,即位于中心点偏南方向。

【点睛】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极点外,全球日落西南日出东南,直射北半球,全球日落西北日出东北。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 沉积物变化B. 古气候变化C. 古环境变化D. 构造运动变化4. 该区域A. 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 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 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 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分析】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

2019年高考文综北京卷地理真题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文综北京卷地理真题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真题试卷(北京卷)原卷+解析一、单选题(共8题;共44分)1.(2019•北京)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

下图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

读图,回答小题。

(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A. 建桥成本低B. 水运条件缺乏C. 交通需求量大D. 人口迁移频繁(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A. 50千米B. 200千米C. 500千米D. 2000千米【答案】(1)C (2)B【考点】地图的基本知识,交通运输线路及站点的区位因素【解析】【分析】(1)A、该区域位于港珠澳地区,东部沿海,需在海洋中修建大桥,技术要求高,修建成本高,A不符合题意;B、处于优良港湾地区,海运便利,B不符合题意;C、该区域经济发达,贸易量大,交通需求量大,C符合题意;D、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人口迁移较少,D不符合题意;(2)据题意,经线处处相等,我国南北纬度跨度约为50°,经线跨纬度1°约等于111km,所以我国南北实际距离约为50°×111=5550km,而图中南北距离为30cm,所以图中1cm约等于实际距离185km,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 ;(2)B【点评】(1)本题关键在于区域定位,该区域位于港珠澳地区,属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贸易量较大,属于优良避风海港,国内外货物运输量较大,海运条件便利,市场需求量大;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2)在经纬网图中,经线处处相等,而纬线的长度则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经线跨纬度1°=111km,而纬线跨经度1°=111km×cosα(α为当地纬度数)。

2.(2019•北京)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

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

读图,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太阳辐射B. 海陆位置C. 植被覆盖率D. 地形条件【答案】 D【考点】大气、天气、气候变化规律【解析】【分析】A、太阳辐射主要由纬度决定,而太阳辐射影响的是一个区域的热量和光照,A不符合题意;B、平顶山市的降水量分布规律为自南向北递增,而海陆位置影响下的降水量分布规律因是自沿海向内陆(自东向西)递减,B不符合题意;C、植被覆盖率是由该区域的气候来决定的,降水量越丰富的地区,植被覆盖率就比较高,C不符合题意;D、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自南向北逐渐降低,而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携带大量水汽,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所以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多,D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1~2题。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A.气候B.土壤C.市场D.水源2.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弱B.降水少C.多大风D.低温冻害解析:1.A 2.D 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第2题,荔枝在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2018·山东师大附中一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

回答3~4题。

3.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地形、热量B.热量、水分C.水分、热量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4.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①降水丰富②热量充足③光照充足④气温日较差大⑤气温年较差大⑥灌溉水源充足A.①③④ B.②③④C.③④⑥ D.③④解析:3.B 4.D 第3题,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气候、植被等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所以表中空格①是热量。

②对应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热量、水分,B对。

第4题,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①错。

热量受纬度影响,西北地区没有优势,②错。

西北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③④对。

气温年较差大,不是优势,⑤错。

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⑥错。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

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6.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③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解析:5.D 6.D 第5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该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一般为山地,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

注意甲区域为多条河流的源头,应该是山地地形而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而应发展水稻种植。

第6题,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③④正确。

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2018·合肥质量检测)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如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

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湖北B.吉林C.山东D.江苏8.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非农产业发达B.耕地面积减少C.作物单产减少D.山地面积广阔9.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①加大惠农力度②扩大垦荒规模③实施休耕轮作④增加科技投入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7.B 8.A 9.C 第7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熟制最多只能一年一熟。

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A项错误;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故B项正确;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C项错误;江苏复种指数也会高于100%,故D项错误。

第8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数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B项错误;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D项错误。

第9题,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①正确;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②错误;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③错误;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④正确。

故C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公司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公司发展阶段的顺序为(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甲乙11.该公司的发展过程体现了( )①产业集聚②产业扩散③产业转移④产业兼并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②解析:10.A 11.A 第10题,该企业的发展顺序是从总部、管理机构和生产单位集聚在一个区域,到生产单位的外迁,再到生产单位的集聚。

第11题,乙阶段中生产单位外迁体现了产业转移;该公司发展的最后阶段(丙阶段)是生产单位集聚在一个区域,共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等,体现了产业集聚。

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波河是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流域是意大利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经济发达地区。

波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至河口分成14股水道入海,形成众多沙丘和岛屿,使得河口三角洲成为欧洲河口三角洲中最为复杂的。

下面两图分别为波河流域与我国汉江谷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0分)(1)波河干流与图中汉江段比较,水位季节变化有何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8分)(2)有人推测波河下游河段航运价值不高,你认为是否可信?试说明理由。

(8分)(3)汉江谷地与波河流域都盛产水稻,与汉江谷地比,波河流域水稻生产有何优劣势?(8分)(4)从地形角度分析波河北段水电站数量多的原因。

(6分)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推测两地分别属于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有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再结合图中波河与汉江支流的数量与分布特点、周边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及湖泊的调节作用等,即可推断出两河的水位季节变化差异。

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波河下游河汊多,流域面积小,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从而可推测河流含沙量大,航道浅,河口水体较浅,不利于船舶进出港口,航行条件差。

第(3)题,波河流域水稻生产的优劣势可从光照、昼夜温差、水热配合、饮食习惯与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可从河流落差、降水、冰雪融水补给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差异:波河干流的水位季节变化比汉江小。

原因:波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波河补给形式多,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雨水补给多,春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域内湖泊众多,调节作用显著,故水位季节变化小。

而汉江只有夏季的雨水补给,补给形式少而集中,故水位季节变化大。

(2)可信。

流域内产业活动高度集中,对植被的破坏大;下游是平原,且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说明河流含沙量大,河床淤积严重,航道浅;波河河口有三角洲发育,说明河口水体较浅,不利于船舶进出河口,航行条件差。

(3)波河流域的优势:地势平坦广阔,耕地多;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稻米品质优。

劣势:夏季炎热干燥,水热条件配合差,灌溉水源缺乏;受当地饮食习惯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小。

(4)北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受雨水补给多,流量大;北部支流多,且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北部海拔高,夏季有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较小,水能稳定。

13.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

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下面为巴基斯坦等高线地形图(图1)和巴基斯坦年等降水量线图(图2)。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6分)(1)描述巴基斯坦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6分)(2)比较印度河流域上下游径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8分)(3)试分析印度河流域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及对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12分)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巴基斯坦西部、北部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数值可以判断,巴基斯坦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第(2)题,印度河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并且有冰川分布,所以上游径流量大;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量、下渗量大,再加上农业引水灌溉,径流量较小。

第(3)题,根据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并结合棉花生长习性进行分析即可。

棉花喜温好光,印度河流域降水少,光照强、热量充足,生长期和成熟期天气晴好,加上有印度河河水灌溉以及沙质土壤,极有利于棉花生长。

对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度引水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干旱地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河流水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造成滨海湿地系统破坏。

答案:(1)西部、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以平原为主。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2)上游径流量大,下游径流量小。

原因:上游降水多,有冰川(雪)融水补给河流;下游气候干旱,下渗和蒸发严重,人类活动用水量大。

(3)有利条件:该地区光照强、热量充足;有印度河河水灌溉,水源充足;生长期天气晴好,成熟期基本无雨,有利于棉花的收摘;沙质土壤,适宜棉花生长。

影响: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水倒灌,造成滨海湿地系统破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