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关于参考文献·经典类

关于参考文献·经典类

参考文献·经典类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兰西内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手稿(1857-1858)》《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反杜林论》第一编第9—11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列宁:《共青团的任务》《伟大的创举》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改造我们的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孔子:《论语》参考文献·文章类1. 罗国杰:《论“以德治国”》《求是》 2001年第15期2. 罗国杰:《为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而努力》《道德与文明》 1999年第2期3. 罗国杰:《重视道德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1期4. 罗国杰:《“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3期5.马振铎:《儒家的道德准则及人性基础》《光明日报》 1999年7月2日6.牛敬业:《恪守“ 慎独”》,《道德与文明》 1996 年第 3 期7. 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吕耀怀》《道德与文明》 2001 年第 1 期8.杨向奎:《人生境界论》,《新华文摘》 1996 年第 9 期9. 鲍宗豪:《全球化、现代化与当代社会发展》《光明日报》1998、09、1810. 陈寿灿等:《信仰与人生》,《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11. 夏伟东:《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 4 期12.许启贤:《“以德治国”方略的意义》《高校理论战》线 2001年第3期13. 许启贤:《尊重:全球的底线伦理原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2 期14.郑永廷:《论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年第10期15. 张岱年:《生命与道德》,《新华文摘》 1995 年第 12 期16.田秀云:《重视道德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光明日报》1998、07、2417.张曙光:《文化意识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1999、02、1218.李啸:《论修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19.孙君恒:《全球化呼唤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20.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一)——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3;21.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二)——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4;22.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三)——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5;23.林泰:《对个人主义的历史思考》,《高校理论战线》 2000年第2期24.林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9年第5期25.张瑞甫:《自私不是人的本性的哲学证明》,《新华文摘》1991年第1期李锦峰等:《网络人际关系的内在伦理矛盾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26.温克勤:《评“个人本位主义”》《新华文摘》1991年第7期27.翟春同:《走出个人主义的认识误区》《道德与文明》 1998年第1期28.宋希仁:《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29.赵欣:《“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30.欧阳斌:《科学地理解主体性》《新华文摘》1991年第1期31.李坚:《先秦儒家论人的本质》《新华文摘》 1991年第11期32.王立仁:《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04、0333.孙立平:《社会结构转型与个人的社会定位》《光明日报》1998、04、0334.赵汀阳:《我们和你们》《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35.王哓霞:《儒家文化中人际关系理论》《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36.孙立:《朋友的种种“交”考源》《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4期37.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38.张锡勤:《尚公,重礼,贵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道德与文明》1998,439.吴潜涛:《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年第2期40.吴建国:《雷锋精神的现代价值》《光明日报》1999、03、0541.夏伟东:《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4期42.罗国杰:《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43.杨向奎:《人生境界论》,《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44.蒋正明:《对爱情美的伦理探讨》,《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3期45.《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2期46.陈沙麦:《与青年谈爱情》《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47.彭薇:《爱情五要素》《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48.肖群忠:《孝与友爱:中西亲子关系之差异》《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49.郭学贤:《婚外情是人性的回归吗?》《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4期50.华子:《走出爱情的四大误区》《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2期51.郭学贤:《性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要求》《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2期52.李桂梅:《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变化及思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4期53.包连宗:《对“第三者”插足问题的我见》《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6期54.关培兰:《中美家庭比较》《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5期55.蒋芳:《爱情、亲情、友情,情为何物?——从<欧也妮·葛朗台>看西方社会的人情关系》《外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4期参考文献·拓展类1.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社会和个人》2. 托马斯沃特曼:《心灵咖啡》,现代出版社2004年版3. 培根:《论人生》4. 拉罗什福柯:《道德箴言录》5.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钱荣广《学会自尊》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仲富兰、冯海荣主编:《文化寻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8.樊天顺等主编:《中华精神》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9.刘伟;《中华文明传真·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商务印书馆200110.刘伟:《中华文明传真:东方的曙光》,商务印书馆200111. 王树英:《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12.刘言编著:《读者文摘书系·感悟人生的真谛》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3. 林语堂《信仰之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4.甘绍平:《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15.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带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6.李建华著译《奥斯卡爱情经典名作》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17.徐进军:《成就与爱情》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18.徐进军:《爱情与事业》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19.张然:《谁来经营中国》中国青年 200120.徐进军:《怎样发挥自身最大潜能》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21.李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矫正技术》吉林大学 2000.622.林嘉利:《战胜压力》暨南大学 200323.林嘉利:《战胜孤独》暨南大学 200324.林嘉利:《战胜失败》暨南大学 200325.林嘉利:《战胜恐惧》暨南大学 200326.谢柯陵:《交际礼仪》山东人民 200127.葛剑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长春 2004.128.葛剑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四海一家》长春 2004.129.徐进军:《爱国创业》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0.唐任伍:《中华文化中的世界精神》中国社会科学 1999.931.周启程:《中华文明史(1-6)》河北教育 1999.132.李钟栓:《享受快乐的人生》当代世界 2000.933.瞿祥:《克服人生的盲点》海潮出版社 2001.134.《富兰克尔:意义与人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5.徐进军:《我要第一》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6.徐进军:《奋斗》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7.苏国:《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四川人民 2003.838.陈林:《走出荆棘林》昆仑 199939.白天:《人生的66把钥匙》中国社会科学 199940.张书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中国轻工业 2000.141.戴尔.卡耐基(美)著:《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参考⽂献的标准格式参考⽂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著作或论⽂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后参考⽂献中。

按照字⾯的意思,参考⽂献是⽂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献。

很多刊物对参考⽂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中某⼀内容作进⼀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字”,列于⽂末并与参考⽂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献的标准格式1 ⼀、参考⽂献写法的误区 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多在⽂后会列有参考⽂献(注意⼀般不宜写成参考书⽬或参考资料,因为后两者会有过窄或过宽之嫌),但在 实际撰写时却经常会出现⼀些误区: 1、⽂献引⽤不符合要求 具体表现有:(1)所列⽂献范围过宽,凡所参阅过的均列出其中,如教材、内部刊物、获奖过但并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报告等;(2)所列⽂献过多,如有些教师认为⽂献越多越好,将参阅过的⽂章书籍后的参考⽂献也悉数收录,有些⽂献作者并没有亲⾃阅读,只是认为跟⾃⼰的⽂章搭点边,也凑数其后;(3)所列⽂献过少,有些⽼师怕⾃⼰⽂章引述别⼈东西太多,被⼈认为抄袭,故意将⼀些重要参考⽂献略去;(4)对⽂献的理解偏⾯,以为只有引⽤⽂献原⽂才需要列出;(5)⼤⽽不当,将整期刊物甚⾄连续⼏期杂志或整张报纸作为参考⽂献,如有⽼师订了⼀年《⼈民教育》,参考⽂献会写:《⼈民教育》20xx年1—12期。

2、⽂献著录不符合规范 具体表现有:(1)漏写项⽬,如有的⽂献只有著者和篇名,有的书籍漏掉出版社,有的期刊漏掉年份期号等;(2)项⽬过杂,如有的丛书⽂献总主编、分册主编甚⾄副主编以及丛书名称,分册名称、主副标题等写了⼀⼤堆;(3)次序杂乱,如有的⽂献条⽬先写篇名,有的先写著者,有的先写期刊名等不统⼀,不按定规;(4)数字、标点符号不规范,如⼀会⼉是中⽂数字,⼀会⼉是阿拉伯数字,⼀会⼉是⽤⿊点,⼀会⼉⽤书名号;(5)不按标注排列,参考⽂献在⽂内有标注的⼀般要按顺序排列,不能杂乱⽆序。

⼆、参考⽂献的作⽤ 参考⽂献的作⽤主要有: 1、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最新7篇】

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最新7篇】

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最新7篇】专著篇一[序号] 著者。

书名[M]。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2] 刘国钧,王连成。

图书馆史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专利文献篇二[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R]。

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例如:[7]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国际、国家标准篇三[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避免文献的二次引用篇四属于“参考参考文献”吧。

即,看到某文章引用了另一文章,在自己撰写时没有阅读后者而直接将后者引进的情况。

由于没有看过后者,进行“参考参考”之时,很可能会由于前人自身引用时理解有误而导致错上加错或者引用不确切,所以科研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参考参考文献,最好能够找到前人引用的文献,再行阅读。

..学位论文(dissertation 篇五[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D]。

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例如:[6]张和生。

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引用、参考文献标准书写格式讲解篇六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期刊作者。

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

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

题名〔C〕.编者。

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作者。

题名〔D〕.保存地点。

保存单位。

年份5.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

专利文献种类。

专利号。

出版日期6.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7.报纸作者。

题名〔N〕.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8.报告作者。

题名〔R〕.保存地点。

年份9.电子文献作者。

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事例和范例

参考文献事例和范例

参考文献事例和范例1. 书籍(Book):姓,名。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范例:Smith, John. The Power of Habit.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2.2. 学术期刊文章(Journal Article):作者。

文章标题。

期刊名,卷号(期号),页码,出版年。

范例:Johnson, Emily.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Journal, 25(3), 345-362, 2019.3. 学位论文(Thesis or Dissertation):作者。

论文标题。

学位类型,学位授予单位,出版年。

范例:Brown, David.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Consumer Behavior."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8.4. 网络资源(Web Source):作者(如果有)。

文章标题。

网站名称,URL,访问日期。

范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VID-19: Situation Report." WHO website,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situation-reports, Accessed on May 10, 2021.5. 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作者。

论文标题。

会议名称,会议地点,页码,出版年。

范例:Lee, Sara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ijing, China, 112-120, 2020.请注意,以上范例仅供参考,具体的引用格式应根据你所使用的引用风格(如APA、MLA、Chicago等)和学术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的标准写法

参考文献的标准写法

参考文献的标准写法
参考文献的标准写法根据文献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专著、论文集、报告,书写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对于期刊文章,书写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此外,会议论文集的书写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章题目、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论文题目[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各个学科文献引用规范或学术道德规范,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如何描述参考文献

如何描述参考文献

如何描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引用的来源,以证明论点的合理性或提供证据支持。

以下是描述参考文献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引用格式: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因学科和出版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作者应该根据所投期刊、出版社或学术机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引用格式。

常见的引用格式包括APA、MLA和Chicago等。

2. 准确引用文献:在引用文献时,作者需要准确引用原始来源,包括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名、出版年份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引文内容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或错误。

3. 注明来源: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注明所使用数据的来源,包括调查报告、官方数据等。

这样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并避免被指控抄袭或剽窃。

4. 避免抄袭:参考文献的作用是避免抄袭。

作者应该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数据或研究成果时,在参考文献中注明来源,以避免被指控抄袭。

5. 规范格式:不同出版物或学术机构对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不同,作者需要根据要求规范格式,包括字体、字号、行距、页边距等。

这样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美观度。

6. 细心核对:在提交稿件之前,作者应该仔细核对参考文献的准确性,确保所有引用都与原文相符,没有遗漏或错误。

这样可以避免后期的修改和麻烦。

总之,在描述参考文献时,作者需要注意引用格式、准确性、来源、避免抄袭、规范格式和细心核对等方面。

这样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和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1. 可靠性:参考文献必须是可信、权威的出版物,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集、专著、学位论文等。

2. 格式规范:参考文献需要按照规定格式书写,一般包括作者、题目、出版物名称、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

3. 准确性和完整性:参考文献需要准确无误地引用原始文献中的信息,同时需要完整地列出所有必要的信息,避免因缺失信息而影响读者查找和理解。

4. 数量:参考文献数量应该符合学术要求,一般需要在20篇以上,具体数量视研究领域、研究深度和研究对象而定。

5. 时效性:参考文献需要具有较高的时效性,特别是对于近年来涉及到快速发展的领域,需要引用近期的文献。

6. 可检索性:参考文献需要便于读者查找和获取,一般需要包括出版物名称、出版社、页码等信息,以便读者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查找和阅读。

7. 国际化:对于国际性的学术论文,需要引用国际上权威的文献,避免因为地域局限而影响学术质量和影响。

参考文献的获取方法

参考文献的获取方法

参考文献的获取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在学术数据库中搜索:大多数学术期刊和论文都会被收录在诸如PubMed、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学术数据库中。

你可以在这些数据库中搜索你感兴趣的参考文献。

在学术搜索引擎中搜索:诸如Google学术、百度学术等学术搜索引擎可以帮助你找到大量的参考文献。

从图书中获取:图书中也有很多参考文献,尤其是参考书目和附录部分。

从网站上获取:很多网站也会提供参考文献,例如维基百科、博客等。

从学术机构获取:一些学术机构,例如大学、研究机构等,也会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

需要注意的是,获取参考文献后,你需要仔细阅读并评估其质量和相关性,以确保你引用的参考文献对你的研究或写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内容

参考文献内容

参考文献内容参考文献是研究论文、学术文章等中所引用的其他文献的清单。

在学术研究中,参考文献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显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介绍参考文献的内容、格式和常见的引用方式。

一、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姓名、文献标题、出版日期、出版社(期刊名称)、页码和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等信息。

1. 作者姓名:一般按照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名和姓之间用逗号分隔。

如果文献有多个作者,则用“和”连接最后两位作者的姓名。

2. 文献标题:文献标题一般用斜体或加引号标注。

对于期刊文章和论文,只需用引号标注文献标题即可;对于书籍或报告等长篇文献,一般使用斜体。

3. 出版日期:一般包括文献的年、月和日,如果文献没有具体的日期,可以只写年份。

出版日期可以在文献的封面、版权页或期刊文章的页脚找到。

4. 出版社(期刊名称):对于书籍,需要包括出版社的名称和地点;对于期刊文章,需要包括期刊名称、卷号、期号和页码。

5. DOI:DOI是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用于标识电子文献的持久性位置。

如果文献有DOI,可以在参考文献中提供DOI链接,以便读者可以方便地访问文献。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格式通常遵循国际通用的文献引用格式,如APA、MLA和Chicago等。

不同的学科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学科领域选择合适的文献引用格式。

以APA格式为例,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如下:1. 期刊文章:作者姓氏, 作者名字. (出版年份). 文献标题. 期刊名称, 卷号(期号), 页码. DOI2. 书籍:作者姓氏, 作者名字. (出版年份). 书籍标题. 出版地点: 出版社3. 网络文献:作者姓氏, 作者名字. (出版年份). 文献标题. 网络文献来源. 检索日期, 网址三、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在论文或学术文章中引用参考文献时,一般有两种方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杂志参考文献格式举例

杂志参考文献格式举例

杂志参考文献格式举例
一、中文杂志参考文献格式。

1. 期刊文章。

格式就像这样:张三. 小猫爱睡觉的秘密[J]. 宠物趣闻杂志, 2023, 5(20 25).
这里“[J]”表示这是一篇期刊文章(Journal),就像是给这个参考文献贴上一个小标签,告诉大家这是来自杂志期刊的哦。

2. 专题(特刊)文章。

那参考文献格式就是:李四. 狗狗时尚穿搭全知道[J]. 时尚宠物杂志, 2023, 特刊(夏季宠物时尚特刊)(30 35).
二、英文杂志参考文献格式。

1. 期刊文章。

格式就会是这样:Smith, J. Training Parrots to Talk [J]. Bird Lover's Magazine, 2022, 3(2):10 15.
这里的“J”同样表示期刊文章,英文参考文献里作者的姓放在前面,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后面,中间用逗号隔开。

卷(Volume)和期(Issue)都要写清楚,中间用括号隔开,后面跟着页码范围。

2. 评论性文章(如果杂志里有评论板块的话)
参考文献格式是:Brown, M. A Review of the New Avian Rearing Guide [J]. Avian Care Magazine, 2023, 4(1):5 8.。

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引用论证:参考文献可以为论文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证据,增强论据的说服力。

通过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经过充分论证的,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提供背景资料:参考文献可以提供论文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的背景和上下文。

这些资料可以是前人的研究结果、历史事件、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的主题。

避免重复:参考文献可以避免论文中的重复内容,提高论文的阅读体验。

如果论文中需要引用他人的数据、图表、观点等,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来引用,避免直接复制粘贴导致的内容重复。

展示研究历程:参考文献可以展示论文主题的研究历程,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通过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可以清晰地展现出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进展情况,有助于读者对该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促进学术交流:参考文献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与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进一步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参考文献也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

综上所述,参考文献在论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为论文提
供有力的证据、背景资料、避免重复、展示研究历程和促进学术交流。

因此,在写作论文时,合理使用参考文献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格式

一、什么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定义: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称之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出版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规定,凡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在文中出现的地方标明,并在文末或书末列出,这项工作叫参考文献著录。

二、参考文献的作用主要有:1、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

科研工作具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

2、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

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3、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

说明本文所引用的论点、资料和数据均有出处可查,以便读者核查。

4、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

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查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需求。

5、节约论文篇幅。

在科研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

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需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号码即可解决。

三、常见文献的类型及标识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文献标识码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Z数据库DB/OL(database online)磁盘软件CP/DK(computer program on disk)电子公告EB/OL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四、常见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参考文献的格式:(1)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

参考文献引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引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引用的方法
以下是 6 条关于参考文献引用的方法:
1. 直接引用要精准啊!比如说在写论文的时候提到某句特别经典的话,那就直接把原话照搬过来,就像“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直接在文中用引号引起来。

哎呀呀,这样能增强说服力呢!
2. 间接引用要有技巧哟!不是直接抄原话,而是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意思表达出来。

打个比方,某本书说“那个地方风景绝美”,那你就可以写成“据说那里的风景美到令人惊叹”。

你说是不是很巧妙?
3. 引用的时候要记得标注来源呀!这可太重要啦,就像是给引用的内容贴上一个“身份证”。

比如说你引用了某篇文章,那一定要写上作者、文章名、出版年份等等。

不然别人怎么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对吧?
4. 多个参考文献可以综合起来用嘛!不要只拘泥于一个,把相关的都整合一下,就像拼拼图一样。

比如说写一个主题,把好几本相关书籍的观点综合起来,哇,那不是内容更丰富了嘛!
5. 对于权威的参考文献要着重引用呀!那些业界大牛的研究成果你不用岂不可惜?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让你的文章更有分量呢!
6. 引用的时候要符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哦!别硬塞进去一些不搭调的引用,要让它们自然融入。

就像穿衣服一样,要搭配得好看才行。

不能随便披一件就出门啦,那多奇怪呀!
我觉得呀,参考文献的引用真的很有学问,只要用得好,就能让我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呢!。

参考文献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的选择依据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性:参考文献应与所研究的问题、假设或论点密切相关。

在选择参考文献时,首要标准是确保文献内容与论文主题直接相关。

学术性:应选择在学术上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如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术专著等。

这些文献通常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时效性:在选择参考文献时,应考虑其发表的时间。

一般来说,较新的文献更能反映当前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当然,一些经典的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旧文献也是必要的。

多样性:在选择参考文献时,应注意来源的多样性。

这包括不同作者、不同学术机构、不同国家和不同研究领域的文献。

这样可以确保论文的观点更全面,更具说服力。

引用率:引用率高的文献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因此可以作为参考文献的重要选择依据。

可以通过学术搜索引擎或引文数据库来查看文献的引用情况。

语言:选择参考文献时,应确保文献的语言与论文的语言一致。

如果论文是用中文撰写的,那么最好选择中文文献;如果论文是用英文撰写的,那么最好选择英文文献。

可获得性:在选择参考文献时,还需要考虑其可获得性。

如果某篇文献无法获取全文或获取难度较大,可以考虑选择其他相似的、容易获取的文献。

综上所述,在选择参考文献时,应综合考虑相关性、学术性、时效性、多样性、引用率、语言和可获得性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所选文献的质量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的三种格式

参考文献的三种格式

参考文献的三种格式
1. 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是一种连续编码的方式,每一篇参考文献都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进行编码。

通常,在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会使用方括号标注其在文献列表中的位置,如[1][2]等。

在文献列表中,按照引用的顺序排列参考文献,每篇文献都有一个唯一的编码。

2. 著者-出版年制
著者-出版年制是一种以著者和出版年份为标识的参考文献格式。

在文中引用时,需要注明著者的姓名和出版年份。

在文献列表中,按照著者的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参考文献,每个著者对应的所有文献按照出版年份的顺序排列。

3. 数字编码制
数字编码制是一种以数字作为参考文献标识的格式。

在文中引用时,需要注明数字编号。

在文献列表中,根据论文提交的先后顺序或主题相关性等因素对参考文献进行编号,每篇文献都有一个唯一的数字编号。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注(精选3篇)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注(精选3篇)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注(精选3篇)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篇一(1)正文中未标注引用文献。

只在文后着录参考文献表,而在正文中未作明确标注的现象过去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对参考文献着录规范要求日趋严格,这种现象已大大减少,但笔者在阅读科技期刊(包括核心期刊)时发现其中仍有某些论文(以综述性论文居多)未在正文中标注参考文献,或只在语句表述时提到某参考文献的序号,而未对所有引文按“顺序编码制”标注。

由于参考文献未在正文中按“顺序编码制”一一对应标注,无法分清正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自己的创作,哪些是引用参考文献的内容,不能体现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继承性,难以界定知识产权,也很容易造成抄袭剽窃的嫌疑。

因此,无论是直接引用原文还是转述原文内容要意,都须严格按“顺序编码制”要求,在正文中准确标注引用部分。

(2)参考文献标注不够具体。

这种现象是指,虽然在正文中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了参考文献序号,但同一处过多地标注多篇(甚至全部参考文献都在同一处标注),而在语句表述中又未对这些文献的内容要意作必要的具体说明,如“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土的渗透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多种分析计算方法[1-7]”(为避免例子中引文标注与本文的引文标注混淆,例子用楷体字且标注序号用黑体字)。

虽然这种标注在格式上是规范的,但在具体采用时要注意:由于各篇参考文献即使论题相同或接近,但其具体内容、观点或侧重点不同,笼统地在同一处过多地标注多篇参考文献,不利于体现引文内容和具体作用,甚至有堆砌参考文献之嫌。

因此,集中标注不宜过多,或者在叙述时应分别予以简要说明。

(3)层次标题中标注参考文献。

少数期刊论文中参考文献序号标注在层次标题中,甚至标注在一级层次标题上,如“2混合优化策略[4-6]”、“2土骨架的结构性[3-5]”。

这意味着本章内容均是引用了该参考文献内容,从“合理引用”角度看是不妥的:一方面“合理引用”规定引文内容应有相对本文内容篇幅的引用量限制,成章节地大量引用甚至构成了本文实质内容,则有超出合理引用范围之嫌;另一方面,在标题上标注引文也无法区分本章节究竟哪些内容是引用的,哪些内容是作者创作的,还是仅仅几个标题字是引用的。

参考文献设置方法

参考文献设置方法

参考文献设置方法
设置参考文献有多种方法,以下是其中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通过工具栏“插入”->“交叉引用”实现参考文献引用
1. 参考文献编号需要在“开始”->“编号”里设置序号格式。

2. 参考文献需要切换至文档最后添加,然后才可以在“交叉引用”中出现。

方法二:通过工具栏“引用”->“插入尾注”实现参考文献引用
1. 在文中引用处点击“插入尾注”,光标会自动跳转到最后,让我们添加参考文献标题等信息。

2. 在点击“插入尾注”下面的“显示备注”会自动返回到文中引用处。

3. 因为编号格式为“i、ii、iii…”,为实现论文的标准格式,采用“替换”功能在查找栏输入^e,在替换栏输入[^&],然后全部替换即可。

注意光标位置,光标在文中则文中的尾注编号改变,在文章末尾的尾注内容中,则参看文献前面的编号改变。

方法三:
1. 光标定位到要插入脚注的位置,单击“引用”选项卡中的“插入脚注/尾注”。

2. 打开“脚注和尾注”对话框,选中“尾注”,设置好格式,单击“插入”。

3. 插入尾注后,文章中会出现尾注引用符号,文档末尾或节的末尾会出现尾注,在尾注文本处输入参考文献内容。

以上是设置参考文献的三种方法,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

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

一、基本概念(1)“注释”指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注释安排在当页页脚,用带圈数字表示序号,如注①、注②等,注释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在论文尾末,文中设序号[1] ,参考文献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1](P12)。

(3)“参考文献”也指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和论文的意思,应在段中或段末设序号[1] ,并在文末注明。

本项与第2项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

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此种情况可以不注明页码。

(4)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文末只标一个序号,文中应多次出现同一序号,在文中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所引文献的不同页码或篇名。

(5)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列于文末;注释则是作者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列于该页地脚(以脚注形式标出)。

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序号则用数字加圆圈标注,位于标点符号之后;若是直接引文,则位于后引号之后。

二、中文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一)、文后参考文献及其随文夹注格式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末,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小圆点“.”结束。

引文的起止页码以随文以夹注的形式、用6号宋体标出,其格式为:[序号](p×)。

各类参考文献及其在正文中夹注的格式及示例如下: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1]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卷三.[4] 人事部一·叙人[A].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5] 皇甫湜. 皇甫持正文集[M]. 卷四.四部丛刊本.[6] 房玄龄等.晋书·司马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 Chester. The Rise of British Industrial Society[M]. Longman, 1982.以例[6]、[7]为例,其随文夹注格式分别为:[6](p.4142.)、[7](p.28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双击自动滚屏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7-4-19 阅读:588次中文版:1. [德]E·海能著,《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知识出版社,1990年。

2. [法]H·法约尔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 [美]A·肯尼迪、T·迪尔著,《西方企业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4. [美]C·巴纳德著,《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 [美]D·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 [美]D·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7. [美]E·戴尔著,《伟大的组织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8. [美]E·梅奥著,《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9. [美]F·赫塞尔本等著,《未来的组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 [美]F·泰罗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1. [美]H·A·西蒙著,《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12. [美]H·孔茨,H·韦里克著,《管理学》(第九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

13. [美]J·P·科特,《权力与影响》,华夏出版社,1997年。

14. [美]J·P·科特,《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华夏出版社,1997年。

15. [美]J·P·科特、J·L·赫斯克特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

16. [美]J·P·科特著,《变革的力量》,华夏出版社,1997年。

17. [美]J·P·科特著,《总经理》,华夏出版社,1997年。

18. [美]J·马奇、H·西蒙著,《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9. [美]L·米勒著,《美国精神》,工人出版社,1988年。

20. [美]M·E·波特著,《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

21. [美]M·E·波特著,《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22. [美]M·哈默,J·钱皮著,《改革公司:企业改革的宣言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 998。

23. [美]P·F·德鲁克著,《革新与企业家精神》,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

24. [美]P·F·德鲁克著,《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5. [美]P·F·德鲁克著,《管理实践》,工人出版社,1989年。

26. [美]P·F·德鲁克著,《有效的管理者》,工人出版社,1989年。

27. [美]P·F·德鲁克著,《工业人的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 [美]P·F·德鲁克著,《公司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9. [美]P·F·德鲁克著,《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0. [美]P·麦耶斯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年。

31. [美]R·布莱克、J·穆顿著,《领导难题·方格解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2. [美]R·帕斯卡尔、A·阿索斯著,《日本的管理艺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 87年。

33. [美]S·戴维斯著,《企业文化的评估与管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34. [美]S·戈德曼、R·内格尔、K·普瑞斯著,《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5. [美]S·罗宾斯著,《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6. [美]T·彼得斯、R·沃特曼著,《追求卓越──美国杰出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

37. [美]T·彼得斯、W·奥斯汀著,《志在成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

38. [美]W·H·纽曼,小C·E·萨默著,《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9. [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三联书店,1998年。

40. [美]查尔斯·M·萨维奇著,《第5代管理》,珠海出版社,1998年。

41. [美]威廉·大内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2. [美]约瑟夫·派恩著,《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3. [美]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丹尼尔·鲁斯著,《改变世界的机器》,商务印书馆,1999年。

44. [日]宫坂纯一著,《经营管理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

45.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 7年。

46. 陈传明,“管理发展新趋势”,《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47. 马洪著,“《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前言”,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每一册。

48. 中国企协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编,《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 994年。

49. 朱镕基,“管理科学,兴国之道”,载《光明日报》1996年9月18日。

50. 朱镕基主编,《管理现代化》,企业管理出版社,1985年。

英文版:1. Andrews, K.R. (1971)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Homew ood, IL: Dow Jones-Irwin.2. Aldrich, Howard (1979) Organizations and Enviornments. Englewo 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3. Ansoff, H.I. (1988)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 McGraw-Hill.4. Argyris, C. & Schon, D.A.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5. Barnard, C.I. (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6. Bain, J.S. (1956)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 rvard University Press.7. Berle, A.A. & Means, G.C. (1933)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 vate Property. New York: Macmillan.8. Burns, T. & Stalker, E. (1961)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Lo ndon: Tavistock.9. Buzzell, R.D. & Gale, B.T. (1987) The PIMS Principl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0. Caves, R. (1977) American industry: 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 an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1. Chandler, A.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MA: M IT Press.12. Cyert, R.R. and March, J.G. (1963)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entice Hall.13. Fayol, Henri (1930) General and Industrial Management. Geneva: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stittute.14. Fredrickson, James W. (1990) Perspectives on Strategic Managem ent.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15. Hamel, G. & Prahalad, C.K.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os 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6. Hannan, J.T. & Freeman, J. 1989. Organizational Ecology. Cambri dge MA: Harvard Univers ity Press.17. Kaufman, Herbert (1960) The Forest Ranger: A Study in Administ rative Behavio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18. Knight, F.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New York: Hought on Miffflin.19. Lawrence, P.R. & Lorsch, J.W. (1969)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 nt. Homewood, IL: Irwin.20. March, J.G. & Simon, H.A. (1958)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21. McGregor, Douglas (1960)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 rk: McGraw Hill.22. *Miles, R.E. & Snow, J.G. (1978) Organization Strategy, Structur e, and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23. Mintzberg, H. (1973)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New York: Harper & Row.24. Mintzberg, H. (1979) 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25. Mintzberg, H. (1994) 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26. Nelson, R.P. & Winter, S.G. (1982) An Evolutiuonary Theory of Ec onomic Chan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7. *Penrose, E.T. (1959) The Growth of the Firm. New York: Wiley and Sons.28. Pettigrew, Andrew (1973) The Politics of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 London: Tavistock.29. Pfeffer J. & Salancik, G.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 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30. *Porter, M.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The Free P ress.31. *Porter, M.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32. Quinn, James B. (1980) Strategies for Change - Logical Incremen talism. Homewood, IL: Irwin.33. Rumelt, R.P. (1974)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34. Rumelt, R.P., Schendel, D.E. & Teece, D.J. (1994) Fundamental I ssues in Strateg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35. *Schumpeter, J.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Press.36. Selznick, P. (1959)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A Sociological P 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37. Simon, H.A. (1945)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38. Steiner, G.A. (1979) Strategic Planning: What Every Manager Mus t Know. New York: The Free Press.39. Stopford, J. & Wells, L.T. (1972) Managing the Multi-National Ent erprise. New York: Basic Books.40. Taylor, F.W. (1947) Scientific Management. New York: Harper.41. Thompson, J.D. (1967)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New York: McGra w Hill.42. Woodward, J. (1965)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43. Weber, M. (1964)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 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44. Weick, K. (196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Readin g, MA: Addison-Wesley.45. *Williamson, O.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New York: The F ree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