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佛像艺术

合集下载

唐卡

唐卡

现存各时代精美唐卡
一、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刺 绣红夜魔唐卡”,制作于中国明朝年间。 “刺绣红夜魔唐卡”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三点三米, 阔二点一米,“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 “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刺绣采用各 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幼细金箔,更添 富丽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据介绍, 此唐卡与西藏大昭寺密室发现的两幅大型唐卡应属同一 出处。据载,一九四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 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并于一九九四年在纽约以一百万美 元拍卖成交。
1000 1000
四、清《松赞干布像》唐卡。此画属 噶赤画派。形成于16世纪。画派创始 人南喀扎西将勉唐画派技法与印度金 铜造像直接摹写风格相结合,风格为 工笔重彩,色偏青绿。图中间为松赞 干布像,人物造型优美自然,画下方 两侧为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及两位大 臣。
鉴别
唐卡的几个重要鉴别特点不可不查: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 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 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 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 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 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 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 料涂上面布对不会失掉本色。 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 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 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 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 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 摩擦画布面,一直到画布的 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难清绘多画释塔作的迦丹三 以目成座中迦形为朝牟佛、 令秀。佛共牟别菩拜尼塔明 人,有像有尼致提圣涅位《 置栩的。 等,道地磐于多 信栩人画 身主场。的印吉 ,如物属多像塔象多地度丹 相生不勉个,居征吉方伽佛 信。足唐佛小中坚丹,耶塔 观绘一派龛塔,固意是,》 者工厘风,林中永为佛被唐 叫必之米格内立央恒金教认卡 绝会细,,有四有。刚徒为。 的拍简仍工 周一此座向是多 。案直眉笔 。尊卡,往释吉

藏族传统手工艺发现西藏独特的手工艺传统

藏族传统手工艺发现西藏独特的手工艺传统

藏族传统手工艺发现西藏独特的手工艺传统藏族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文化。

其中,藏族手工艺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藏独特的手工艺传统,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雕刻艺术雕刻艺术是西藏手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雕刻师傅们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将独特的藏族文化与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佛像、经幡还是家具,都展现出了西藏独特的艺术气息。

其中,以雪莲花、龙和金刚杵为图案的雕刻作品,更是成为西藏手工艺的代表之一。

二、刺绣艺术刺绣艺术是藏族手工艺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技法。

藏族妇女们以针线将丝绸、羊绒和棉线等材料编织成美丽的图案,通过镶嵌、缝制和打结等方法,打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衣饰和装饰品。

藏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花纹图案,彰显了藏族文化的魅力。

三、银器工艺藏族银器工艺在中国传统工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藏族人民长期以来将银器视作宝贝,被广泛用于装饰、礼仪和婚庆等场合。

藏族银器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雕刻和高纯度的银材,成为藏族传统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纺织工艺纺织工艺是藏族手工艺中最为基础的一种技法。

藏族人民以天然的纤维材料,如羊毛、马海和麻纤维,通过纺织、染色和编织等工艺,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帐篷和地毯等产品。

传统藏织布艺术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纹饰,成为藏族文化和手工艺中的瑰宝。

五、木雕工艺木雕工艺是西藏手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源匮乏的高原环境下,藏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的树木和木材,通过手工雕刻的方式,制作出精美的家具、佛像和装饰品等。

这些木雕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细的雕刻和高超的技艺,融入了藏族文化和信仰,成为了藏族手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六、皮革工艺皮革工艺作为西藏手工艺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藏族人民通过各种独特的手工技艺,将动物的皮毛加工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鞋子和装饰品等。

刺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刺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刺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刺绣是一种工艺美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的汉朝时期,刺绣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工艺品,它被广泛用于宫廷、贵族和寺庙的装饰品和服装上。

刺绣可以是非常繁复和精细的,它通过一针一线的巧妙组合,创造出了各种形状和图案。

刺绣使用的线是各种不同的材料,可以是天然的丝绸、棉花或人造的合成纤维。

刺绣不仅仅是一种工艺美术,它也是一种文化表达的方式。

在历史上,刺绣常常被运用于宗教、政治和表演等方面。

例如,在佛教艺术中,刺绣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常被用来装饰寺庙和佛像。

而在古代的战争中,将军们会在战袍上用刺绣来表示他们的权力和威望;而在舞蹈和戏剧中,演员们也会用刺绣来装饰他们的服装,以增加表演的艺术效果。

如今,刺绣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工艺美术。

它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和领域,包括服装、家居装饰、礼品和手工艺品等等。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风格和时代的刺绣展品,这些展品不仅仅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展示了刺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刺绣除了在美学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之外,它还有着很多其他的文化价值。

首先,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它的制作过程需要很高的技艺和耐心。

在刺绣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种针法和线路的组合,这对工匠们的技能和经验有着很高的要求。

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方式,不仅可以传承老一辈的技艺,也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种传统文化形式,从而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刺绣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交流方式。

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在刺绣的制作过程中,手工艺人们可以借此机会交流和学习不同地方的刺绣技艺和文化特点。

这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包容性的发展。

最后,刺绣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象征。

刺绣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含义,它可以表达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刺绣常被用来表达吉祥和富贵的意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动物形象都代表了特定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佛教绣品中的文字研究

中国古代佛教绣品中的文字研究

中国古代佛教绣品中的文字研究
刘安定;叶洪光;方晓菁
【期刊名称】《丝绸》
【年(卷),期】2017(054)010
【摘要】针对中国古代佛教绣品中文字变化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物考古法,从刺绣工艺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佛教绣品中文字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古代佛教绣品中文字的发展可分为文字发愿、经文崇拜、文字装饰三个阶段.文字发愿阶段主要指南北朝至唐代前期,刺绣文字在绣品中主要起到发愿文的作用;经文崇拜阶段为唐代中期至元代,刺绣经文成为佛教绣品的主体,佛像只作为经文卷首或卷尾的装饰册页,起到装饰或点题的作用;文字装饰阶段大概是明清时期,伴随着顾绣的产生与发展,佛教绣品越来越艺术化,刺绣佛像成为绣品的主体,而文字则起到装饰作用.
【总页数】7页(P84-90)
【作者】刘安定;叶洪光;方晓菁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3;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430073;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430073;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35.1;K876.9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佛教势力发展变化中的皇权政治因素 [J], 黄修明
2.佛经中的印度佛教庭园设计与中国古代园林 [J], 谢璞
3.中国古代小说中“化形为蛇”情节的佛教源流探考 [J], 项裕荣
4.中国古代首部编年体佛教通史思想述略\r——基于《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中史论的考察 [J], 郭琳
5.佛教金石文字史料价值论——以宋代中书门下的金石牒文为中心的考察 [J], 游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刺绣的艺术成就

中国刺绣的艺术成就
织物。
我国的刺绣艺术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当
然,这个美丽的“传说”,目前尚缺乏考古学的证据,就是将来
也未见能够发现,因为早期的纺织品极不容易被保存下来。由
于纺织品皆为有机物,极易受腐蚀,没有适时的环境,是不能
长期保存的。据我们现在所知,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丝织
品,商同时期已有以丝织物用于衣怖的例子。可见当时纺织技
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车富鲜艳,形态生动迟真。湘绣的风格
豪放,有“绣花能生香,绣乌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的声誉。以特殊朗届毛针绣出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
健。湘绣劈丝绸,所劈之丝皆用英仁溶液蒸后以竹纸措拭,以
防丝绒起毛,故光细犹如发丝。这种绣品,当时被称为“羊毛细
绣”。湘绣设色素雅,适合物像本色,针法上吸取了苏绣的特
三国以后,刺绣艺术进一步发展。当时有以刺绣制作地图
的记载,如孙权让赵芭之妹绣山川地势图。可见,刺绣所表现
的内容更为丰富了,技法亦更趋成熟。
佛教传入以后.这一传统工艺便被利用为宗教服务,刺绣
佛像因其形制华美,易于携带和供奉,因而大量流行。刺绣幅
和刺绣佛经也逐渐多起来,如唐永贞元年(公元8D5年)南海
历史相规模比“丝绸之路”更为久远和依宏。那么,中国丝绸是
否先北行到蒙古草原地区而后西行的呢?这种设想绝非天方
夜谭,更非故弄玄虚,耸人听闻。限于篇幅,不便详论,只要回
顾一下近四十年来在西伯利亚和南贝加尔湖地区所得到的考
古发现,就会发现许多线索,知道笔者的推论并非荒谬不经,
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常用金线围绕掩盖。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往往红绿相
间,眩耀人眼,鲜丽明朗,宜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并常用孔雀

中华传统文化——刺绣

中华传统文化——刺绣

中华传统文化——刺绣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项独特而精美的工艺品。

它以精湛细致的技艺和艺术性的创作而闻名于世,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流派。

从古代起,刺绣就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装饰物品,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刺绣作品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刺绣被广泛应用于皇家工坊、贵族宫廷、寺庙和普通家庭中。

无论是在皇宫中的华丽刺绣龙袍,还是在寺庙中的神圣佛像服饰,刺绣都是一种展现豪华与美丽的重要手段。

在封建社会中,刺绣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地位和财富。

刺绣以丝绸为主要材料,利用针线穿插于织物之间,通过不同的针法和线迹来表达图案和色彩的变化。

刺绣技艺非常繁复,需要绣工们在细小的织物上娴熟地操作,精心计划每个针脚的位置和线条的走向。

绣工们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才能将每一个细节刺绣得恰到好处。

刺绣作品通常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等,也有一些特殊主题的作品,如吉祥图案和神话传说。

刺绣的风格和流派各异,具有地域特色。

中国有四大刺绣艺术流派,分别是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苏绣以江苏苏州为中心,以其精细工艺和彩绣效果而著名;粤绣以广东为中心,色彩鲜艳、线迹独特;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注重形象和色彩的生动传神;蜀绣以四川为中心,追求质感和层次的完美展示。

每一种流派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技巧和风格特点,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

刺绣不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刺绣的技艺和风格虽然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但是它们仍然活跃在现代社会中。

现代刺绣艺术作品不仅在国内外展览和拍卖会上备受关注,也逐渐进入时装、家居用品等领域,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刺绣的技艺也在青少年教育中得到重视,被列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技艺。

刺绣不仅是一种美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西藏唐卡艺术..

西藏唐卡艺术..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类似于藏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

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

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基本品种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

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

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

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

缂丝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

北魏佛像供养人刺绣

北魏佛像供养人刺绣

文 照耀 图 Adam北魏佛像供养人刺绣物语藏An t i q u e北魏佛像供养人刺绣,现收藏于敦煌研究院,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佛教刺绣作品,也是反映北朝时期人物形象、社会风俗的图像实物。

2013年,它被正式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名录。

这件刺绣是北魏王族供奉在佛祖前的正方形经幡,最早存于北魏前期都城平城的家庙中,后来被带到了敦煌,供奉在莫高窟的某个佛像前。

大约在盛唐时期,刺绣因多年使用而遭到了损坏。

当时莫高窟第125、126窟正在修建,按处理损旧佛教用品的传统,人们将残损刺绣塞入山崖的石缝中,并用土埋上,后来这件刺绣又被流沙所覆盖。

1965年,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来到了这里。

在敦煌莫高窟工作两年后,她在清除125和126两窟前崖壁上裂缝流出的沙土时,发现里面居然混有一堆刺绣残块,于是安排专家人员从崖壁上慢慢地将其取出来。

从这以后,北魏佛像供养人刺绣才真正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

绣品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横幅花边,位居于绣品顶端,高13厘米,残宽62厘米。

它以黄褐色丝织物为底子,彩绣上有忍冬纹和联珠状龟背纹套叠的花纹。

另一部分为人物像,长49.4厘米,宽29.5厘米。

上段应为飞天,但已缺失。

中段应为佛祖和左右肋侍菩萨,现仅存佛祖盘坐的右腿和小半个莲台,以及菩萨半握置于胸前呈出法诀的右手。

绣品下段中间是发愿文,共14行,每行基本11字,原应有150余字,现只残存一半,其中有“十一年四月八日”和“广阳王慧安造”字样,专家由此推测,此绣品造于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

慧安应是北魏第二任广阳王元嘉,史书上说他笃信佛教,慧安应是他的法名。

绣品下部左边是四位面目清秀的女供养人,均垂着发辫,外着过膝窄袖长衫,内着曳地长裙,是孝文帝改革前鲜卑贵族妇女形象。

最前还有一位导引女尼,袒右肩,披红袈裟,着蓝绿色偏衫和乌皮靴,浓浓的胡风装扮。

这几位女像均有姓名,可知是广阳王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身份高贵,尤为稀罕。

中西方刺绣艺术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刺绣艺术的对比分析

4隶仿屈枚2019年第6期服装服饰中西方刺绣艺术的对比分析胡扬(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要:中西方刺绣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分析比较了二者的艺术特点、寓意表达、绘画和宗教对其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指出传承和发展刺绣艺术,需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吸取借鉴彼此的优势。

关键词:刺绣艺术;对比;发展中图分类号:TS9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28(2019)06-0038-031引言刺绣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除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特色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种类虽然繁多,但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式气韵和美感#欧式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受使用材料、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产生了富丽堂皇的立体美感#本文就中西方刺绣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比对,诠释了中西方的刺绣之美。

2二维与三维的视觉差异欧式刺绣受后现代主义写实风格的影响,强调立体感与光影效果,同时注重透视感,对刺绣的对象有着深入的观察,并尊重其客观性#这些与欧洲人的具象思维,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他们注重研究物体的功能、形态、色彩,并用艺术手法模仿客观对象#如刺绣大师崔西布尔的刺绣作品《紫胸佛法僧》(见图1),作者主要运用了长短针的针法,绣出了非常逼真的效果#鸟的腹部绣有阴影,鸟的背部及尾羽的上端提亮,增强了鸟的重量感与立体感。

细细的绣线绣出了羽毛的蓬松感,极具写实效果#与欧式刺绣相比,中式刺绣则更加二维,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山。

中式刺绣不追求光线对刺绣收稿日期:2019-09-16作者简介:胡扬(1984—),男,辽宁大连人,副教授#•38-对象的影响,而更追求中式美感:将刺绣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让其更加理想化,具有更强的图案装饰性#如湘绣作品中的白鹭鸟(见图2),鸟的形态更为饱满,翅膀羽毛的颜色改为黑色,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图1《紫胸佛法僧》图2湘绣作品3绘画艺术的影响水墨画艺术对中式刺绣的影响非常大,其特2019 年第 6 期 4隶仿屈枚服装服饰点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而 是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绪,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在似之间”的感觉2。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晚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 公里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

此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续有雕造,唐代贞观至天宝年间(627~756)此处造像活动又曾十分兴盛。

北朝石窟造像在保存下来的石窟雕塑作品中,当属莫高窟十六国洞窟的雕塑和甘肃炳灵寺石窟(永靖县西北,刘家峡上游)169 窟西秦建弘元年(420)的雕塑为最早,这些泥塑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技法反映出西域传来的影响。

南朝石兽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

尤可注意的是,它的渊源可以上述到古代波斯的雕刻。

这种形式虽然后代不再有,但善于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创造。

青瓷烧造技术有很大提高,墓中主要殉葬品已用青瓷代替了陶器。

青瓷以浙江越窑质量最高,胎质致密,釉色均匀。

器物类型除生活用具外,鸡首壶、莲花尊、谷仓罐等具有时代特征。

南京东吴墓出土人物堆塑缺罐造型结构复杂,并出现坐佛形象,尤可注意。

莲花尊通体选取取莲花为造型手段,以直径不一的仰覆莲瓣构造型体,厚重而饱满,淡雅光亮的釉色增加了器物的高雅。

北方青瓷烧制不如南方,出现酱褐釉、黄釉瓷器。

北齐墓出土的典釉乐舞扁壶,壶体塑造出多人组成的胡人乐舞,场面欢快而有运动感,再现了胡旋舞的风貌。

第一节东晋南朝的雕塑名家古阳洞,是龙门较早开凿的一个洞窟,它不同于宾阳(中)洞,由皇室集中设计,统一施工完成,而是由贵族达官们分别具名出资陆续雕造而成的。

进深13.50 米,宽6.90 米,高约11.10 米。

正面主像为圆雕的一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各三层,每层四个大龛(唯右壁下层仅有二龛),各龛中有释迦佛坐像,或弥勒交脚坐像,或释迦、多宝并坐像。

佛像造型都是笑容可掬的秀骨清像,衣褶稠叠而有规律。

中国的刺绣的历史介绍

中国的刺绣的历史介绍

中国的刺绣的历史介绍引言: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

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

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

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刺绣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

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

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

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

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原文地址:佛造像方法作者:大河艺术love王诗文自古以来造像的方法很多,制作材料亦多不胜数。

最常见的可分为锤鍱、铸造、雕刻、塑造、干漆夹纻、陶瓷烧制等各种工艺技术。

质地则可分为锤鍱像、铸像、雕像、塑像等八大类;另外还有刺绣佛像、缂丝佛像等等以丝织品制作的佛像,统称为织绣像。

缂丝佛像在东晋时就已出现,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己相当繁荣。

这些工艺技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也各有特色,了解个中奥妙之处,才能更深入地鉴赏每尊佛像,以及分辨佛像的真伪。

可以说任何工艺美术技艺都可以用来表现佛教各种题材,艺匠们凭着精湛的手艺,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种类的佛像作品,丰富了中国的佛像艺术。

锤鍱像锤鍱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

铜皮还要鎏金,所以也往往被称为金薄像、金箔像、金鏄像。

此种技法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

公元3至4世纪,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从西域带回了锤鍱像,此种技法也很快得到应用。

最早记载中国制作锤鍱像是南朝时期,如《高僧传》卷五记载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琅岈(今江苏省)郡守王荟于会稽建嘉祥寺,请道一居僧首,道一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锤鍱千像。

计算起来此种技艺传入中国的时期应更早。

锤鍱像是用模具敲击而成,故很适合制作连续排列的千佛图,看来僧史的记载是可靠的。

锤鍱佛像的实物遗存,可见于德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发现的数件佛坐像(现藏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呈圆薄片形,四周有孔,应是嵌于器物之上。

当中一件一佛二菩萨像(直径6.2厘米),佛陀着通肩大衣,衣纹隆起成圆棱状,大衣襟部呈U形,与十六国时的造像样式接近,从样式分析时代当在公元6至7世纪左右的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佛像都带有浓浓的西域佛像风格。

汉风的锤鍱像最早实例有佛说法坐像(青铜镀金,正方形,边长15.3厘米,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释迦佛着袒右肩大衣,两侧为二菩萨、二弟子,下方是二供养菩萨,上方有二飞天,与隋代的石雕和铜佛像的艺术风格一致。

刺绣在各个朝代的发展

刺绣在各个朝代的发展

历代刺绣战国刺绣中国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开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

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开展到相当成熟阶段。

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表达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汉代刺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

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兴旺;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

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

汉代王充 ?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

因为刺绣工艺的成熟,汉代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区分使用刺绣的人群等级和种类,刺绣虽然是在劳动中由劳动人民创作产生,但是绝大局部的劳动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档丝织刺绣品的。

普通的劳动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简单的刺绣工艺来点缀服饰鞋帽等实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现代的绣工们都汗颜。

汉代的刺绣工艺在山东一带也很兴旺,并早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劳动。

而四川成都的蜀绣在汉代也很精美。

由此可见刺绣工艺在汉代就已经很普及了。

唐代刺绣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开展。

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

重庆传统工艺欣赏 体验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庆传统工艺欣赏 体验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庆传统工艺欣赏体验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庆传统工艺欣赏体验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

巴渝文化作为重庆地区的独特文化品牌,是一种综合了巴蜀文化和渝水文化的传统文化形态。

在巴渝文化的庇佑下,重庆的传统工艺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重庆的传统工艺,体验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一、石刻技艺石刻技艺是重庆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味赢得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重庆的石刻技艺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巫山石刻是重庆石刻技艺的代表之作,它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游览巫山石刻,您可以欣赏到岩壁上刻划的千余尊精美的佛像,这些佛像造型逼真,表情丰富,给人以震撼之美。

二、刺绣艺术巴渝地区的刺绣艺术以其细腻、精美的刺绣工艺而著称。

重庆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重庆刺绣多姿多彩、形态各异。

其中,川绣是重庆刺绣的代表之作。

川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力,向人们展示了巴渝地区独特的风情画面。

您可以亲自体验川绣的制作过程,感受每一个针线的精细和艺术的魅力。

三、木版年画作为巴渝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木版年画是重庆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以其色彩鲜艳、纹样丰富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木版年画通常是在年初贴于门户上,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观赏木版年画,可以让您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气息和喜庆的节日氛围。

木版年画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为题材,通过图案形象的绘制,展现了重庆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纯朴的情感表达。

四、巴渝陶瓷巴渝陶瓷是重庆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和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使其备受关注。

巴渝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合了蜀瓷和渝瓷的传统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重庆陶瓷的图案多以花鸟、山水和人物故事为主题,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巴渝陶瓷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体验艺术的魅力,您会发现制作一件陶瓷作品需要的耐心和专注力,以及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非遗项目之刺绣

非遗项目之刺绣

作品欣赏
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 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 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 十种样式。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 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最 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 "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 "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
作品欣赏
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 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
※粤绣
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 古属地南海、番禺、顺 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 史。唐代苏颚《杜阳杂 编》中就已有南海少女 卢眉娘“工巧无比,能 于尺绢绣《法华经》七 卷”的记载。
作品欣赏
粤绣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 粤绣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 有空隙,即使有空隙, 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 地树根等补充, 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
作品欣赏粤绣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之广绣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阵法多远善于变化粤绣之潮绣以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见长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土族盘绣少数民族刺绣土族盘绣艺术主要流传在甘肃互助县东沟东山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作品欣赏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
※水族马尾绣-少数民族刺绣

刺绣史上的里程碑——宋代刺绣

刺绣史上的里程碑——宋代刺绣

刺绣史上的里程碑——宋代刺绣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唐代是刺绣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为宋代刺绣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绘画空前繁荣,为刺绣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在以皇帝为代表的追求高雅艺术的上流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模仿绘画作品的刺绣——画绣艺术应运而生。

这种绘画与刺绣结合的新兴艺术在宋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代鉴赏家张应文《清秘藏》赞宋绣——“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番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画绣艺人从艺术家的视野,不断提高刺绣技艺,以精益求精的作风创造了优秀作品,使宋代刺绣成为历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代画绣鼎盛的背景在丝织品中织物需要织机,在一定的空间里由两个以上的人合作进行,装饰纹样事先经过设计,一旦开始织造则不能改变。

刺绣所需要的工具很简单,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在刺绣过程中随意性和灵活性比较强,根据需要可以变换花纹和针法,是理想的发挥个人才艺的领地。

这种灵活的个性化的艺术品种一旦具备条件就会产生优秀的作品。

1.唐以来纺织品和刺绣工艺的发展唐代丝织品产量空前增长,生产中心从北方逐渐向南转移,丝绸品种增加,绢、绫、罗等刺绣用纺织材料从数量和品种上飞速发展。

纺织染料的不断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绣线色彩,各种深浅不同的适合画绣的中间色彩层出不穷。

唐以前刺绣主要用于服饰和日用品。

唐代佛教盛行,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大量刺绣佛经佛像,使唐代刺绣逐渐迈进了观赏性刺绣艺术的门槛。

唐以前的刺绣主要使用锁绣法,盛唐时期开始流行平绣针法,为细腻、立体地表现人物和各种物体创造了条件。

题材的丰富为刺绣技法的革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法的进步又为题材的进一步拓展创造了条件。

2.宋代绘画的影响宋代绘画在五代基础上发展迅速,建国之初太宗雍熙元年(983)设立“翰林图画院”,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太宗又命令全国各个郡县收集古今书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的界定 从公元220年曹魏取代汉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 一全国,共369年。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公元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公元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京建立偏安的晋王朝, 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余个国家, 被称为“十六国”。东晋以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 陈 ,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统一 北方,继而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 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 南北分裂的局面。
对鸟菱纹绮花纹摹写图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二、毛纺织工艺 织品有:呢布,组织细密,呈色均匀;罽(ji),薄细 柔软;褐,斜纹或方格,如粗毛呢。同时,毛毯广为 应用。南北朝时,西北民族编制毛毯,用“之”字形 打结,底经底纬斜纹组织,便于采用简易机械代替手 工操作,从而提高产量。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漆画,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 展,主要涂画在棺椁(guo音 果)、屏风等木魏墓木板漆绘,有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椁 等内容。另有神话故事、生 活图像,也有描绘墓主人形 象的。
漆色较多,鲜艳明快,勾画 细致认真。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一、漆器 三国尚承汉制。晋代以豪华奇巧著称。皇家婚 礼所用漆器应有尽有,品种有漆杯、漆碗、漆盘香 奁,镜匣、熏笼、衣簏等。纹样有蟠螭、文虎、鸾 凤、华虫、花鸟、山林、云气、忠孝、四神等。 晋代漆器,生产管理有法令规定:“欲作漆器 卖者,各注主吏者名乃得作家。当用淳漆着布,器 成,以朱漆题年、月、姓名。”要求艺人保证商品 质量。晋代漆器有漆盘、漆碟、漆耳杯、漆勺、漆 镜奁、漆剑鞘、贴金铜顶漆盒等,漆色纹饰清晰, 明显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残存部分看,已达到了程式化和格律化的境地。佛像及供养
人周围均以花卉相托,说明了佛教以花供佛礼仪的影响东来。
忍冬花是古希腊常用的装饰纹饰,莲花是印度艺术中常见的
题材,这种以花供供的礼仪似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该绣份的衬地是两层黄绢中央一层麻布,除边饰外,佛
像、菩萨、供养人、发愿文以及空余的衬地部分皆用细密的锁
艺术更是锦上添花,既线条流畅.又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质
感较强。
唐代绣像实物仅有少数被保存下来,对研究制作工艺很
有价值。如交脚菩萨像,佛纳轮廓线是以“切针”绣制,而佛衣
饰部分则用“直针”和“缠针”绣出,并装饰以平金线的细绣。可
见,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在配色方面,比瑰晋时期更为成熟,已
字.其中绣有“太和十一年”、“广阳王(慧安)”等字样,因知此
件绣像为北魏大和十一年(487年)广阳五慧安发愿绣制。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幅满地施绣制品。纹饰以男女供
养人物为主题,人物服饰上的花纹为跳形忍冬纹和方形魏碑
方体,均是北魏风格。忍冬,是金银花的别名,又称二宝花和鸳
鸯藤等。因它在南方地区四季长春,在长江流域秋末叶腋筋生
杜甫曾有这样的诗句:“苏晋长斋绣佛前”,李长吉诗:“买
丝绣作平原君”等,都是唐代绣佛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换句
话说,唐代,绣佛已成为文学作品表现的题材。
唐代绣佛非常流行,武则天时曾下令制作刺绣和积成锦
佛像共4百余幅,分送各寺院及相邻诸国。这批佛像在人物造
型方面借鉴了石窟艺术和绘画艺术,如后来发展起来的堆绣
绣像与前述《说法图》中释坦像在绣法和配色上颅为一致,产
生退晕的效果。
唐代绣佛艺术很为发达,并传播到周围其他国家和地区。
大家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员为辉煌的时期,当时的都城长
安是世界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各国商贾云集于此,也是重要的
经济中心。许多国家的人土都到唐都长安学习、经商或做官。
致,以线条表现人物形象。线条作屈铁盘丝,风格高古,整个
“画面”素雅洁净,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这种线绣佛像为明
清时期所继承,绣佛别开生面。
元代刺绣亦不乏佛教供奉品,现存的作品较为少见。原因
是丝织物易朽变坏,不易保存下来,所有的绣佛都是实用的供
奉品,井非作为陈设,其使用时间并不能长久。故宫博物院收
针法,形成正面为首尾衔接at顶针,背面为人字形辫纹。
这件魏绣精品是相当费工的,足可代表当时织绣工艺的
最高水平。女供养人头戴高冠,身穿对襟长衫‘男供养人头戴
蒂子形毡帽,是研究中国服饰史的重要资料。
敦煌是古代横贯欧亚太陆而闻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
镇,莫高窟在壁画、彩塑、建筑、经卷、佛幅、服饰等方面,一直
琉,风格十分朴实厚重。
著名顾绣艺人韩希孟所绣佛像,针法多样,眉毛用发绣,
乳头用环绣或芥子绣,念珠用干线绣.轮廓则用金绣、缀绣。配
色精妙,能于半绘半绣之中神其妙用,淡染轻钩,常如神来之
笔,挥洒自如J顾绣是明代民间发展的绣画结合的囤阁艺术
绣。据《顾绣考》记载:今天下称刺绣为顾绣者,以明代上海顾
能较好池运用退晕技术,与绘画效果相似。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发现有一件《释迥说法固》绣品,日本劝倍寺也藏有一件内容
相同的作品。二音均以切针绣轮廓线,而以短套什绣肉体,表
现晕粱效果。佛像的面部在配色上使用逐渐退晕的绣法,极富
质感。
清代姚际恒著《好古堂家藏书画记》记载,姚氏曾家藏一
件唐绣大士倪,“其中施彩,用线凡三四层叠起”。可知,此大士
八世纪时,日本开始全面向中国唐胡学习,派遣多批遣唐使和
学问憎,已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也同时全面传入日本诸岛。往来
于日中两国间的遗庸使、学问僧等,带回大量的丝织品,在著
名的正仓院藏物巾就有许多:唐代丝织物,其中不乏刺绣品。据
日本学者关卫贞《西方美术东渐史》(日)记载,日本奈良药师
寺讲堂内藏有一件阿弥陀净土大绣像。像高二丈,广二丈一尺
贴绢技术。由于佛像和供养人要求的效果不同,便分别采用不
同的绣法。前者用铺绒绣,艺术效果柔和秀丽,更突出佛的广
大无边。后者用结子绣则色彩对照鲜明而强烈。唐代白行简
妻杜氏制作的观音绣像,就是“纫针缕练,络金缀珠”纳精品。
《白乐天集》中,也有唐代绣佛像的记载,共三处:一是绣
阿弥陀佛,据称金身螺警,玉毫组目。二是绣救苦观音菩萨,长
新叶而凌冬不凋落,在北方地区秋末虽不生新叶但旧叶估凋
甚迟,故有忍冬之名。《名医别录》中将其列为上品,称之为金
银花,它在五月至六月开花,初时花为白色,后变为黄色,因而
在同株枝上存在黄白二色花,似金银相掺。忍冬生命力极强,
广为人们喜爱,以之作为花纹图案,取意颇深。供养人手捧朵
朵蓬花,在法师的带领厂正虔诚前行。上部佛、菩萨像已残,但
闪烁着东方佛教艺术的光辉G自二十世纪初叶敦煌石窟被发
现以来,敦煌学便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旧中国,国外的一
批批”探险队”来到敦煌石窟,猎取丁无数中国艺术珍宝。现
在,在欧美和日不的众多博物馆里都收藏有敦煌艺术珍品,有
的外国学者甚至声称:敦煌在中国,敦煤学在外国。新中国建
立以后,敦煤这一文化艺术宝库得到妥善保护,成立了专门的
的纹样有神乌纹等与佛教有关的题材。但尚未见到绣佛作品。
海外收藏的出自敦煌的丝织物中,也有不少绣佛作品,以
唐代居多。关于这些绣佛,已有很多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中
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6》也收录了部分作品。兹不赘述。
唐代的刺绣工艺更为进步,在绣佛作品上有充分的反映。
技法上除连环锁法外,也应用铺城绣相结子绣,还出现了准短
研究和保护机构。许多综合性大学还开设专门的敦煌现藏于敦
惶文物研究所.得到74F常好的保护。
另外,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发现
了一批从西晋到中唐时期的丝织物,其中不乏刺绣制品。据研
究,早期刺绣的纹样仍然以忍冬纹的变化为主题,但北朝绣品
余,共绣阿弥陀佛及胁侍仙女等百余肄。这件富代的作品如此
巨制,当系从中国输入的(有学者主张它是日本人模仿唐代作
品绣制的,但从该像的规模和绣法上看,同时期的日本绣工尚
不能为之)P3时可能悬挂在讲堂内心充礼拜之用。
宋代,刺绣受到绘画艺术的很大影响。除绣制一般刚R用
品外,更多地绣制艺术欣赏品,佛像的绣制品已大为减少。而
十字绣图案大全整理,更多十字绣图案
藏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绣制的“妙法莲华经卷”,十分
桔美,代表了元代刺绣的最高水平。
该经卷正经共计10752字,首尾绣以佛像和护法像。佛像
的绣制针法繁多,并大量使用盘金、泥金、订金箔等,用色达
14种之多,实是一件稀见的艺术珍品。刺绣佛经始自庸代,是
刺绣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元代刺绣佛经技术显然继承
五尺二寸,阔一尺八寸。这二件均为白行简要杜氏所为。据称,
社氏善绣,每绣佛像必能帖妙帐肖*在当时颇有名气。需要指
出的是屈佛像并非同于一段的刺绣工艺品,这里面包含了几
多虔诚,几多深情。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宗教艺术
品总是那么丁致、精美与繁复,用色也都是那么艳丽、对比强
烈。三也是阿弥陀佛绣像,与第一处绣佛相同。
氏刺绣之名;震溢海内故也。上海顾氏以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6年)进士顾名世家的缪氏绣而始著称.已如前述*世称
顾氏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明代,顾绣在上海一带非常流
行,富家豪户多以此作为馈赠的礼品,极为珍贵*一些民间绣
女则根据选好的画本,摹仿顾氏印记,神似形仙,以为楷模。苏
希盂是著名的艺人,他所绣制的作品有很高的造诣。其刺绣佛
绣佛艺术更为成熟。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一件北瑰时
期的刺绣佛惕残片。该绣佛原藏于莫高窟第135和126窟阉。
为一佛二菩萨说法图残件,绣像满地用钡钎法(即辫绣方法)
绣制,在强褐色丝织物上用红、黄、绿、紫等诸色丝线绣有坐
佛、立菩萨、男女供养人和各种散花等。像下发愿文共140余
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皇家对此提倡、鼓励,一
部分人便专司其事,极尽工巧之能事。另一方面,唐代绣佛绣
经为宋代单幅绣品提供了技术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代名
人书画绣品是唐代绣佛、绣经技术的继续和发展。
宋代刺绣作品中还出现了白描人物及佛像的线绣,这显
然也是受到绘画艺术影响的结果。这种线绣佛像绣法极为别
刺绣佛像艺术
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沉长,闪烁着东方文化艺术
的光芒。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发生丁关系,刺
绣佛像就是突出的反映。刺绣佛像,简称绣佛,是中国特有的
佛教艺术品。其出现约始自魏晋时期,南北朝时已出现了大幅
的刺绣佛像,经宋代刺绣名人书画的艺术锤炼,到明清时期,
用具有深法效果的迟晕方法配色,增强了质感,很接近绘画的
效果。这些显然都是在汉绣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它与汉绣的差
别是很明显的,在针法上表现为:针脚之间的距离细密,正面
形成人字形锁链纹,背面则为首尾衔接的顶针。花边部分针的
走势,纵向1厘米为8针,横向1厘米亦有8针;其他部分纵
句1J堕米约9针,横向1厘米:约11针。个别地方是反用锁绣
在摹仿名人书画的绣品方面,达到极高的造诣,成为专门的刺
绣艺术,可与宋代绘画艺术相媲美。众所局知,宋代绘画艺术
的成就是相当巨大的,宫廷绘画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
艺术的全面发展,书画家在当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而名家
辈出。绣品在线条的勾勒、设色及光线的运用等方面,无不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