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佛像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绣佛像艺术

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沉长,闪烁着东方文化艺术
的光芒。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发生丁关系,刺
绣佛像就是突出的反映。刺绣佛像,简称绣佛,是中国特有的
佛教艺术品。其出现约始自魏晋时期,南北朝时已出现了大幅
的刺绣佛像,经宋代刺绣名人书画的艺术锤炼,到明清时期,
绣佛艺术更为成熟。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一件北瑰时
期的刺绣佛惕残片。该绣佛原藏于莫高窟第135和126窟阉。
为一佛二菩萨说法图残件,绣像满地用钡钎法(即辫绣方法)
绣制,在强褐色丝织物上用红、黄、绿、紫等诸色丝线绣有坐
佛、立菩萨、男女供养人和各种散花等。像下发愿文共140余
字.其中绣有“太和十一年”、“广阳王(慧安)”等字样,因知此
件绣像为北魏大和十一年(487年)广阳五慧安发愿绣制。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幅满地施绣制品。纹饰以男女供
养人物为主题,人物服饰上的花纹为跳形忍冬纹和方形魏碑
方体,均是北魏风格。忍冬,是金银花的别名,又称二宝花和鸳
鸯藤等。因它在南方地区四季长春,在长江流域秋末叶腋筋生
新叶而凌冬不凋落,在北方地区秋末虽不生新叶但旧叶估凋
甚迟,故有忍冬之名。《名医别录》中将其列为上品,称之为金
银花,它在五月至六月开花,初时花为白色,后变为黄色,因而
在同株枝上存在黄白二色花,似金银相掺。忍冬生命力极强,
广为人们喜爱,以之作为花纹图案,取意颇深。供养人手捧朵
朵蓬花,在法师的带领厂正虔诚前行。上部佛、菩萨像已残,但
从残存部分看,已达到了程式化和格律化的境地。佛像及供养
人周围均以花卉相托,说明了佛教以花供佛礼仪的影响东来。
忍冬花是古希腊常用的装饰纹饰,莲花是印度艺术中常见的
题材,这种以花供供的礼仪似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该绣份的衬地是两层黄绢中央一层麻布,除边饰外,佛
像、菩萨、供养人、发愿文以及空余的衬地部分皆用细密的锁
绣法绣出,其绣法与汉绣相同,但丝线细密程度远超前代,拉
法上也有不少创新。人物抱服边沿、佛脚花卉、枝干、叶框等为
单行锁绣.而魏碑字框、桃形忍冬纹和棺翅等则为双行谈绣。
佛衣、佩饰、莲台、花恕等用多行锁绣法的蓝、红双色块面纹突
出佛像的主体。绣像线条流畅,纹饰复杂,针势走向随各种线
条的运转方向而变化,空白部分亦与整个画面协调一致。还运
用具有深法效果的迟晕方法配色,增强了质感,很接近绘画的
效果。这些显然都是在汉绣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它与汉绣的


别是很明显的,在针法上表现为:针脚之间的距离细密,正面
形成人字形锁链纹,背面则为首尾衔接的顶针。花边部分针的
走势,纵向1厘米为8针,横向1厘米亦有8针;其他部分纵
句1J堕米约9针,横向1厘米:约11针。个别地方是反用锁绣
针法,形成正面为首尾衔接at顶针,背面为人字形辫纹。
这件魏绣精品是相当费工的,足可代表当时织绣工艺的
最高水平。女供养人头戴高冠,身穿对襟长衫‘男供养人头戴
蒂子形毡帽,是研究中国服饰史的重要资料。
敦煌是古代横贯欧亚太陆而闻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
镇,莫高窟在壁画、彩塑、建筑、经卷、佛幅、服饰等方面,一直
闪烁着东方佛教艺术的光辉G自二十世纪初叶敦煌石窟被发
现以来,敦煌学便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旧中国,国外的一
批批”探险队”来到敦煌石窟,猎取丁无数中国艺术珍宝。现
在,在欧美和日不的众多博物馆里都收藏有敦煌艺术珍品,有
的外国学者甚至声称:敦煌在中国,敦煤学在外国。新中国建
立以后,敦煤这一文化艺术宝库得到妥善保护,成立了专门的
研究和保护机构。许多综合性大学还开设专门的敦煌学课程。
这件广阳王佛像绣,就是我国敦煌学者发现的,现藏于敦
惶文物研究所.得到74F常好的保护。
另外,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发现
了一批从西晋到中唐时期的丝织物,其中不乏刺绣制品。据研
究,早期刺绣的纹样仍然以忍冬纹的变化为主题,但北朝绣品
的纹样有神乌纹等与佛教有关的题材。但尚未见到绣佛作品。
海外收藏的出自敦煌的丝织物中,也有不少绣佛作品,以
唐代居多。关于这些绣佛,已有很多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中
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6》也收录了部分作品。兹不赘述。
唐代的刺绣工艺更为进步,在绣佛作品上有充分的反映。
技法上除连环锁法外,也应用铺城绣相结子绣,还出现了准短
贴绢技术。由于佛像和供养人要求的效果不同,便分别采用不
同的绣法。前者用铺绒绣,艺术效果柔和秀丽,更突出佛的广
大无边。后者用结子绣则色彩对照鲜明而强烈。唐代白行简
妻杜氏制作的观音绣像,就是“纫针缕练,络金缀珠”纳精品。
《白乐天集》中,也有唐代绣佛像的记载,共三处:一是绣
阿弥陀佛,据称金身螺警,玉毫组目。二是绣救苦观音菩萨,长
五尺二寸,阔一尺八寸。这二件均为白行简要杜氏所为。据称,
社氏善绣,每绣佛像必能帖妙帐肖*在当时颇有名气。需要指
出的是屈佛像并非同于一段的刺绣工艺品,这里面包含了几
多虔诚,几多

深情。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宗教艺术
品总是那么丁致、精美与繁复,用色也都是那么艳丽、对比强
烈。三也是阿弥陀佛绣像,与第一处绣佛相同。
杜甫曾有这样的诗句:“苏晋长斋绣佛前”,李长吉诗:“买
丝绣作平原君”等,都是唐代绣佛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换句
话说,唐代,绣佛已成为文学作品表现的题材。
唐代绣佛非常流行,武则天时曾下令制作刺绣和积成锦
佛像共4百余幅,分送各寺院及相邻诸国。这批佛像在人物造
型方面借鉴了石窟艺术和绘画艺术,如后来发展起来的堆绣
艺术更是锦上添花,既线条流畅.又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质
感较强。
唐代绣像实物仅有少数被保存下来,对研究制作工艺很
有价值。如交脚菩萨像,佛纳轮廓线是以“切针”绣制,而佛衣
饰部分则用“直针”和“缠针”绣出,并装饰以平金线的细绣。可
见,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在配色方面,比瑰晋时期更为成熟,已
能较好池运用退晕技术,与绘画效果相似。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发现有一件《释迥说法固》绣品,日本劝倍寺也藏有一件内容
相同的作品。二音均以切针绣轮廓线,而以短套什绣肉体,表
现晕粱效果。佛像的面部在配色上使用逐渐退晕的绣法,极富
质感。
清代姚际恒著《好古堂家藏书画记》记载,姚氏曾家藏一
件唐绣大士倪,“其中施彩,用线凡三四层叠起”。可知,此大士
绣像与前述《说法图》中释坦像在绣法和配色上颅为一致,产
生退晕的效果。
唐代绣佛艺术很为发达,并传播到周围其他国家和地区。
大家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员为辉煌的时期,当时的都城长
安是世界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各国商贾云集于此,也是重要的
经济中心。许多国家的人土都到唐都长安学习、经商或做官。
八世纪时,日本开始全面向中国唐胡学习,派遣多批遣唐使和
学问憎,已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也同时全面传入日本诸岛。往来
于日中两国间的遗庸使、学问僧等,带回大量的丝织品,在著
名的正仓院藏物巾就有许多:唐代丝织物,其中不乏刺绣品。据
日本学者关卫贞《西方美术东渐史》(日)记载,日本奈良药师
寺讲堂内藏有一件阿弥陀净土大绣像。像高二丈,广二丈一尺
余,共绣阿弥陀佛及胁侍仙女等百余肄。这件富代的作品如此
巨制,当系从中国输入的(有学者主张它是日本人模仿唐代作
品绣制的,但从该像的规模和绣法上看,同时期的日本绣工尚
不能为之)P3时可能悬挂在讲堂内心充礼拜之用。
宋代,刺绣受到绘画艺术的很大影响。除绣制一般刚R用
品外,更多地绣制艺术欣赏品

,佛像的绣制品已大为减少。而
在摹仿名人书画的绣品方面,达到极高的造诣,成为专门的刺
绣艺术,可与宋代绘画艺术相媲美。众所局知,宋代绘画艺术
的成就是相当巨大的,宫廷绘画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
艺术的全面发展,书画家在当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而名家
辈出。绣品在线条的勾勒、设色及光线的运用等方面,无不显
出纯熟的技巧。而其比绘画显然更富质感,显出一定的厚度,
具有更强烈的渲染效果。
吴淑生先生在《中国染织史》一书中称;“宋绣真是达到了
无巧不施的地步。刺绣本来是与锦绣争艳的,经唐、宋刺绣艺
人的努力,竞然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而欲与书画分庭抗
礼了。”(该书第19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所言圾
是。我们认为宋代名人书画绣品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成就,
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皇家对此提倡、鼓励,一
部分人便专司其事,极尽工巧之能事。另一方面,唐代绣佛绣
经为宋代单幅绣品提供了技术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代名
人书画绣品是唐代绣佛、绣经技术的继续和发展。
宋代刺绣作品中还出现了白描人物及佛像的线绣,这显
然也是受到绘画艺术影响的结果。这种线绣佛像绣法极为别
致,以线条表现人物形象。线条作屈铁盘丝,风格高古,整个
“画面”素雅洁净,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这种线绣佛像为明
清时期所继承,绣佛别开生面。
元代刺绣亦不乏佛教供奉品,现存的作品较为少见。原因
是丝织物易朽变坏,不易保存下来,所有的绣佛都是实用的供
奉品,井非作为陈设,其使用时间并不能长久。故宫博物院收
藏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绣制的“妙法莲华经卷”,十分
桔美,代表了元代刺绣的最高水平。
该经卷正经共计10752字,首尾绣以佛像和护法像。佛像
的绣制针法繁多,并大量使用盘金、泥金、订金箔等,用色达
14种之多,实是一件稀见的艺术珍品。刺绣佛经始自庸代,是
刺绣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元代刺绣佛经技术显然继承
了历代绣经的艺术成就,但又有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
明清以后,绣画艺术大有发展。宫廷绣品多工致富丽,民
间绣品则朴实活泼。清代绣佛逐渐增多,佛像内容题材也较丰
富,宫廷绣佛中出现了巨幅作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民间绣原
作品很多,都是各地的贡献品。如嘉埔金权芳绣“观音大士
像”及“墨绣罗汉册页’,均是以名人手笔为底稿绣成。线条粗
琉,风格十分朴实厚重。
著名顾绣艺人韩希孟所绣佛像,针法多样,眉毛用发绣,
乳头用环绣或芥子绣

,念珠用干线绣.轮廓则用金绣、缀绣。配
色精妙,能于半绘半绣之中神其妙用,淡染轻钩,常如神来之
笔,挥洒自如J顾绣是明代民间发展的绣画结合的囤阁艺术
绣。据《顾绣考》记载:今天下称刺绣为顾绣者,以明代上海顾
氏刺绣之名;震溢海内故也。上海顾氏以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6年)进士顾名世家的缪氏绣而始著称.已如前述*世称
顾氏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明代,顾绣在上海一带非常流
行,富家豪户多以此作为馈赠的礼品,极为珍贵*一些民间绣
女则根据选好的画本,摹仿顾氏印记,神似形仙,以为楷模。苏
希盂是著名的艺人,他所绣制的作品有很高的造诣。其刺绣佛
像,初视之,常常绣画莫辨.由此可领赂明清刺绣艺术之成就、
佛教内容的刺绣艺术,除了绣佛、绣经外,在装饰花纹酌
题材上也有突出的反映。从北魏以来,各种佛教艺术纹样如莲
花、忍冬等经常出现在刺绣作品上,唐时又新出现了一种宝相
化。明7郎十朋、任诀饱等绣品上常装饰行人种佛教法器,即轮、
螺、伞、盖、花、罐、鱼、肠,通称为人吉样,取其吉祥含意。
十字绣图案大全整理,更多十字绣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