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兰陵王的创作表演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PIANXIANWUYUN 翩跹舞韵《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李 琼 深圳大学■ 韩梦阔 深圳大学〔摘 要〕《兰陵王入阵曲》为歌颂兰陵王的功绩而作,在隋朝被列为宫廷舞蹈,唐朝中后期以“非正声”遭到禁演,后传入日本。
本文通过阐述和分析《兰陵王入阵曲》的历史成因及特点,介绍我国古代舞蹈的风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兰陵王入阵曲》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继而增强人们对中国古典舞的文化自信以及保护意识。
〔关键词〕艺术价值;传统文化;兰陵王一、《兰陵王入阵曲》的概况(一)《兰陵王入阵曲》的历史背景1.人物背景兰陵王(541—573),别名高肃,字长恭,渤海人,文襄帝高澄第三个儿子,鲜卑人氏。
因母亲出身卑微,早年宦途不顺,直到天保八年(557),才被授封为通直散骑侍郎。
天保十年(559)开始出任地方的官吏,管理事宜。
高洋驾崩后,高殷即位后,于北齐乾明元年(560)受封“兰陵王”。
直到武成帝高湛在位,才进一步得到朝廷任用。
历史资料记载兰陵王长相貌美,勇猛神武。
《北齐书》记载兰陵王“貌美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兰陵王“才武而面美”等。
后来人们也称兰陵王为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
正因为长相貌美,于战场上遇敌却不足以威慑敌人,便令人制作凶神恶煞的面具,且每次交战前以面具对敌,威慑敌人。
《教坊记》中记载:“《大面》。
出北齐。
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
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目为假面,“齐文襄之子长恭封兰陵王,与周师战,临阵着之。
因为此戏,亦如歌曲。
”①《北齐史》和《隋唐嘉话》称:尝著假面对敌,击周师金庸城下,勇冠三军。
武士共谣之,曰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作战英勇,在萧盛《兰陵王传》中,讲述了高长恭和段韶在公元560年出兵打败周国名将宇文护杨忠的故事。
河清三年(公元564)北齐战士在邙山败于北周十万军队,困于洛阳,高湛命高长恭,段韶,斛律光前往邙山解救部队。
在《北齐书.段铭传》记载:“周军大溃,其中军所挡者,亦一时瓦解,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戏曲作品,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兰陵王入阵曲也逐渐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的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研究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有助于促进中日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历史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其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轨迹和影响程度。
探讨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表演形式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创新能力。
分析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创新发展和现状展望,可以为今后进一步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深化中日文化交流和加强两国文化艺术合作的重要途径。
【字数:249】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其在日本文化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研究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表演形式、影响因素、创新发展等方面,揭示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通过总结历史沿革和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此诗歌作品在日本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这一研究旨在为《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学术视野,丰富文化内涵。
1.3 相关研究在相关研究方面,已经有一些学者对《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些学者主要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切入,分析了中国戏曲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另一些学者则从表演形式和艺术创新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了《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演出风格和表现手法。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传承历史和表演形式的描述,较少涉及影响因素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深入分析。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价值分析
100(下)2018.05《兰陵王入阵曲》起源于北齐,原为歌颂兰陵王高长恭率军杀入重围,力解洛阳邙山之围的壮举而创作,同时也赞美了兰陵王的美德。
隋朝时期,被列入宫廷乐舞,后逐渐演变为“软舞”,失去了武乐的特点。
随着当时中日交流的频繁,该曲被遣唐使带到日本,成为宫廷雅乐。
到了南宋,《兰陵王入阵曲》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兰陵王慢》,分为越调和大石调。
从这个传承演变过程不难看出,《兰陵王入阵曲》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有极高的地位。
对它的艺术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在当今的时代仍具现实意义。
一、《兰陵王入阵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作用《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感染力在其创作之初表现得最为明显,它表现了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的勇猛英姿,起着鼓舞军队士气的作用。
北齐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政权不稳。
“武定四年十一月,神武西讨,不豫,班师,文襄驰赴军所,侍卫还晋阳。
五年正月丙午,神武崩,秘不发丧。
辛亥,司徒侯景据河南反,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
”[1]《北齐书》的这段话提到了两场战争,时间仅隔三个月。
而且,其中还提到“神武崩,秘不发丧”,更说明了当时的政局极为不稳。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个英武的指挥官,一个英雄的形象对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苏洵《心术》中有云:“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其中,“既战养其气”的意思就是打起仗来要鼓舞士气。
近代有识之士康有为面对晚清的颓势高呼:“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
”由此可见,士气对于军队、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但是如何鼓舞士气,在没有物质奖励的情况下,榜样的的力量、艺术的感染就是两种最可行的途径了。
而《兰陵王入阵曲》显然是二者兼具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将士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它的创作原本就来自英雄的事迹。
《兰陵王入阵曲》的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
唐朝时,它为宫廷乐舞之一,玄宗时期李隆基下诏禁演,原因是认为它“非正声”。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摘要】《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与表现形式、舞台设计与服装造型、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以及唱腔与曲调等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的艺术特征。
兰陵王作为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多变的主角,为整个曲目增添了戏剧张力;音乐风格独特,表现形式多样,舞台设计精美,服装造型考究,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通过总结《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展望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可以更好地体会这部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兰陵王入阵曲》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珍贵遗产,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兰陵王入阵曲、艺术特征、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音乐风格、表现形式、舞台设计、服装造型、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唱腔、曲调、艺术史、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珍品。
该剧以秦时明月与刘邦之间的征战为背景,讲述了兰陵王刘兴的英雄故事。
该剧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之一。
《兰陵王入阵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与英雄气概,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审美标准。
从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剧中的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丰富。
通过介绍《兰陵王入阵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对于探讨戏曲剧目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一同走进《兰陵王入阵曲》的世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和艺术精髓。
1.2 阐述艺术特征的重要性阐述艺术特征的重要性在研究和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特征是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在形式。
通过分析作品的音乐风格、舞台设计、人物塑造等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部重要剧目,其格式清丽、曲调悠扬、歌词优美,被誉为“中国传统京剧的典范”。
除了在中国本土,这部剧目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传承和发展历史。
本文将探讨《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以期对中日文化交流有所贡献。
在日本的传承过程中,有两位艺术家对《兰陵王入阵曲》的日本化重构功不可没。
一位是日本戏剧大师丰田勋,他在其创作的《日本舞踏》中涉及了《兰陵王入阵曲》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和重新诠释,从而开创了日本戏剧舞踏的一种全新形式。
另一位是日本舞踊家小林流庵,他将《兰陵王入阵曲》的歌词翻译成日文并进行了改编,使之更符合日本舞踏的表现形式,从而使得这部经典剧目得以在日本的传统戏剧形式中延续发展。
现代日本也有一些戏剧团体和表演者对《兰陵王入阵曲》进行了再创作和再演绎。
他们致力于将这部经典剧目与当代的日本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更好地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种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为《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除了在传统戏剧领域,近年来,《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也在其他艺术领域有着新的突破。
一些日本的音乐人和舞台导演将《兰陵王入阵曲》中的歌曲进行重新编曲,并结合现代舞台美术、灯光等元素,呈现出一系列具有现代审美特点的新型艺术表现。
虽然《兰陵王入阵曲》是一部源自中国的传统京剧剧目,但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中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通过不断的再创作和再演绎,《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得以在传统戏剧领域中走向现代,并在声乐、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领域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和风格的融合,使得《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也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将《兰陵王入阵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除了传统戏剧领域,如何将《兰陵王入阵曲》等中国传统剧目融入到当代的流行文化、电影、动漫等新兴领域中,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它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特点。
该剧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兰陵王为主角,讲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情节跌宕起伏、紧凑有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征。
关于剧本创作部分。
《兰陵王入阵曲》的剧本立意高远,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以兰陵王的英雄事迹为主线,以沙场战争为背景,描绘了兰陵王在战场上的豪情壮志、忠义仁爱以及最终的悲壮结局。
剧本中充满了忠君爱国的正气,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鲜明,对兰陵王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表演艺术方面,《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唱腔、表演技巧和舞台表现等方面。
该剧以豫剧为载体,唱腔优美动听,旋律激昂嘹亮。
演员在表演中善于运用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态度,使得观众在观赏戏曲时能够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和韵味。
该剧舞美设计精良,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和灯光音响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在营造战场氛围和绘制历史背景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关于音乐部分。
音乐是《兰陵王入阵曲》的灵魂所在,其音乐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编曲和演奏等方面。
该剧的音乐旋律激昂豪放,具有古风古韵、气势磅礴的特点,节奏抑扬顿挫,编曲精妙细腻,演奏技巧娴熟高超。
音乐在戏曲中的应用为剧情的衬托和情感的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时能够沉浸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妙和震撼。
《兰陵王入阵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部经典之作,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剧本创作、表演艺术、音乐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该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以及对忠义爱国情感的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作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1. 引言1.1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这部戏曲在历史背景下创作,充分融入了武侠元素,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人物角色的丰富性,并且以细腻的语言营造出意境深远的艺术氛围。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希望能够对这部戏曲的价值和魅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在历史背景下,创作《兰陵王入阵曲》这部作品是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明朝晚期,社会动荡,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官员贪污腐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通过《兰陵王入阵曲》这一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正义的向往。
作者在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对兰陵王李隆基的事迹进行了重新演绎,塑造了一个忠勇正义的英雄形象。
通过兰陵王的感情纠葛、家族恩怨、忠义秉性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为民除害、报国救民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宏伟的历史气息。
在历史背景下,作者还充分展现了对于道德、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兰陵王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和传承,强调了忠义勇德等传统美德在动荡时代的重要性。
在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兰陵王入阵曲》不仅是在塑造英雄形象,展现历史风貌,还在道德伦理、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风云变幻,还能体会到正义与邪恶、忠义与背叛之间的深刻冲突。
2.2 武侠元素的融入《兰陵王入阵曲》是一部充满武侠元素的戏曲作品,在剧中巧妙地融入了武打、刀剑等元素,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
武侠元素的融入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角色的武艺,更是为了展现角色的英雄气概和义气。
在剧中,主人公兰陵王身手不凡,武艺高强,与敌人的搏斗场面极具戏剧性,引人入胜。
剧中的反派角色也是武艺高强,与兰陵王展开激烈的战斗,令人眼前一亮。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在探讨了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引入与传播情况,以及其在日本戏剧中的元素表现。
还介绍了日本学术界对该作品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在日本现代文化中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日本对《兰陵王入阵曲》的理解与创新,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影响及启示,进一步推动中日文化交流。
【关键词】关键词:兰陵王入阵曲、日本、传承、发展、戏剧、元素、学术研究、文化影响、中日文化交流、理解、创新、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分析该作品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通过对其在日本的引入与传播、日本戏剧中的元素、日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以及在日本现代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借此研究也可以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解。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对《兰陵王入阵曲》的理解与创新,总结其对日本文化和戏剧发展的影响,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具体展望和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1.2 研究背景《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这部戏曲也开始传入到日本,并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日本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受众和传播者,对《兰陵王入阵曲》的研究和传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推动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借助日本学术界对《兰陵王入阵曲》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传统戏曲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研究《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兰陵王入阵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特征。
它不仅在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还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音乐方面的艺术特征《兰陵王入阵曲》的音乐创作主要表现在它的旋律、节奏和编曲上。
它的旋律优美动听,随着情节的发展,旋律也随之变化,既有激昂激烈的部分,也有柔美温馨的部分,旋律的起伏变化使人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和内心世界的震撼。
节奏感强烈,快速有力,能够使人情绪激动,心跳加速。
编曲方面,它采用了多样的乐器和合唱编配,使音乐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强烈的戏剧感和视听效果。
这些音乐特征使得《兰陵王入阵曲》成为了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二、舞蹈方面的艺术特征《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表演是其另一特色之一。
舞蹈在整个剧情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有独舞,又有群舞,展现了中国古代舞蹈的韵律美和身姿美。
舞蹈动作和姿态优美,既有力量感,又有柔美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在舞蹈的编排上,节奏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
舞台布景和灯光的运用也为舞蹈的表演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增强了舞蹈的视觉效果和观赏价值。
三、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特征《兰陵王入阵曲》在戏剧表演方面也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满,情感表达丰富多样,使得整个戏曲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在舞台表演上,演员们的情感表达和形体语言都非常到位,能够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
服装、化妆和道具的设计和运用也为戏剧表演增添了戏剧气氛和历史韵味,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魅力和魔力。
《兰陵王》词调声情探微
《兰陵王》词调声情探微作者:张蓓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摘要:词是一种音乐文学,音乐和文本是其基本构成。
每一词调都拥有独特的声情,本文从《兰陵王》词调本身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出发,以发掘其文学内涵,并以周邦彦《兰陵王·柳》为例对《兰陵王》这一词调的声情做初步探讨。
现代词学缺乏单个词调的具体研究,因此,整理研究《兰陵王》词调具有十分重要的词学意义。
关键词:《兰陵王》词调;文体特征;词调声情;《兰陵王·柳》作者简介:张蓓蓓(1990.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1一、调名由来关于“兰陵王”的记载,散见于《北齐书》、《北史》、《通典》、《旧唐书》、《教坊记》、《碧鸡漫志》,河北邯郸兰陵王墓的碑文对兰陵王也有较详实的记载。
北齐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一名孝瓘,渤海(今河北景县东)人,东魏丞相高欢之孙,高澄之子,一生战功卓著,是北齐后期著名的大将。
《兰陵王入阵曲》是创于北齐时代的舞曲,主要为武士歌颂兰陵王而作。
《乐府杂录》是唐段安节所撰,主要是对开元以后音乐、歌舞、俳优、乐器等问题进行考证,书中对《兰陵王入阵曲》亦有介绍:唐太宗在传承的乐舞基础上制《破阵舞曲图》,“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战而习之”,舞姿音律优美而慷慨,阵容服饰壮观而威武。
至北宋,大晟府依据旧曲整理制作成“九重谱”,绍兴初盛传的《兰陵王》,不仅有歌词,而且有曲谱。
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兰陵王》。
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然貌似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著之。
唐教坊因为此戏,亦入歌曲也。
或云王军士为此歌。
”虽然《兰陵王》舞曲在古代的具体表演情况已无法考证,但不容质疑的是,《兰陵王》是唐代教坊曲名,作为音乐,最早是为武士为歌颂兰陵王卓越的战绩而作的,其雄壮浑厚可想而知。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1. 引言1.1 简介《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是元代杂剧作品。
该剧描写了南朝梁朝文帝萧衍最爱的宠儿兰陵王萧嘉之与晋王萧庄之女公主孟光之之间的悲情爱情故事。
萧嘉之为了解救被软禁的孟光之,不惜冒着生死危险,入晋师中猛烈攻击以取得胜利,但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古今之绝唱”,被视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以及优美的词曲配合使得这部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兰陵王入阵曲》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史料背景《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剧目之一,曲目优美,场面宏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其史料背景对于深入理解该剧的艺术特征至关重要。
在史料背景方面,《兰陵王入阵曲》是基于历史故事而创作的。
故事讲述了兰陵王李隆基因为与杨贵妃的爱情纠葛而最终身陷困境的传奇经历。
这段历史故事发生在唐代盛世,兰陵王是唐玄宗的儿子,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妃子,两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备受人们关注。
剧中描写了兰陵王投身战场的壮烈场面和他与杨贵妃之间的动人爱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流人物和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史料背景丰富、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史料背景为《兰陵王入阵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情感基础,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这也是该剧能够继续被人们传唱和传颂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艺术特征《兰陵王入阵曲》作为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该剧在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着多方面的特征,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
在音乐方面,该剧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如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的运用,使整个剧目更具音乐韵味。
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优美,能够有效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传达。
在舞蹈方面,该剧通过舞台动作的精准配合和舞蹈设计的独特安排,展现了舞蹈在戏曲中的独特魅力。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传统戏剧《汉宫秋》中的一折,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段。
这段戏曲在日本也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被称为“兰陵王”。
《兰陵王入阵曲》最早传入日本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日本的诗人在中国游历期间学习了这一段戏曲,回国后创作了《兰陵王》的日本化版本。
此后,《兰陵王》经历了多次改编和演绎,成为了日本传统戏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日本,由于其残酷和悲伤的情节,加上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形式,使得《兰陵王》成为了特定地域和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日本的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有“能”和“歌舞伎”,《兰陵王》在这两个表演形式中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能”中,通常是由一位男性演员扮演兰陵王,通过充满悲剧色彩的唱腔和舞蹈来表现兰陵王的悲惨命运。
这种表演形式强调了舞蹈和音乐的表达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在“歌舞伎”中,多采用男性演员扮演女性角色的形式,兰陵王的形象则更加娇柔美丽,舞台上的表演更加优美动人。
除了在戏曲中的表演形式之外,《兰陵王》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在了其他艺术形式中。
比如绘画艺术中的兰陵王形象,往往以英勇、忍辱负重的形象呈现,成为了绘画作品中的经典素材。
兰陵王也成为了日本文学中的重要人物,许多文学作品以兰陵王的故事为主线,塑造了一个英勇而悲惨的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改变,传统戏曲在日本的地位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
由于观众群体的变化,日本的传统戏曲正在不断衰退,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表演形式。
《兰陵王》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引进到后来的改编与演绎,再到后来扩展到其他艺术形式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改变,传统戏曲在日本的地位逐渐下降,对于《兰陵王》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但不可否认的是,《兰陵王》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段,对于日本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文化艺术的发展。
诗意的舞台——论话剧《兰陵王》的舞美设计
诗意的舞台——论话剧《兰陵王》的舞美设计
刘丽
【期刊名称】《艺苑》
【年(卷),期】2022()3
【摘要】话剧《兰陵王》通过人物心理时空和舞台隐喻时空的变化,关注人物的精神困境,借助于写意的舞美设计,巧妙地运用面具、穹顶以及血与火的意象,为其注入深沉的悲悯情怀,其诗意时空的创造,是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一次有益探索。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刘丽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中国话剧写实舞台美术的第一个范本——论《少奶奶的扇子》演出的舞美设计
2.青岛话剧舞台上的舞美设计师——周维明
3.话剧舞台立体式天幕的首次出现——赞儿童剧《莲莲的奇遇》新颖的舞美设计
4.《兰陵王入阵曲》对当代戏剧艺术创作的启示
——以现代话剧《兰陵王》为例5.在舞台呈现"尘埃"里的诗意话剧《尘埃落定》上海研讨会纪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陵王入阵曲》对当代戏剧艺术创作的启示——以现代话剧《兰陵王》为例
第31卷第1期邯郸学院学报2021年3月V ol.31 No.1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Mar. 2021 艺术研究《兰陵王入阵曲》对当代戏剧艺术创作的启示——以现代话剧《兰陵王》为例赵爱芳,刘晓坡,方强(邯郸学院音乐学院,河北邯郸056005)————————————————————————————————————————————摘要:《兰陵王入阵曲》自公元564年诞生起,到今天已将近1500年。
在漫长的15个世纪,它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演变,甚至发展成了一个著名的曲牌,而且还漂洋过海到了日本。
这个诞生、发展演变、传播交流的过程也给我们当代艺术创作很多启示。
艺术应有感而发、艺术当随时代、艺术之间相互借鉴等等,都在《兰陵王入阵曲》上有明显的体现。
同时,艺术的传播交流,也会对艺术创作有借鉴作用,更能不断促进艺术自身发展。
戏剧艺术创作也是如此,经典的戏剧长演不衰,也源自真实的情感。
传统戏剧艺术要想真正为当代青年人接受,也应主动融入当代元素。
同时,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各名族艺术之间交流,也会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繁荣,现代话剧《兰陵王》就是一例。
关键词:兰陵王入阵曲;艺术创作;启示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21)01-0105-04收稿日期:2020-09-06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研”阶段性成果(HB16YS003)作者简介:赵爱芳(1974—),女,河北魏县人,邯郸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典舞蹈;刘晓坡(1975—),男,河南洛阳人,邯郸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方强(1963—),男,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兰陵王入阵曲》起源于公元564年,洛阳邙山之战中,兰陵王高肃率军冲入北周军队包围圈,将士士气因此大震,邙山之围也迎刃而解。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剧目,历史上曾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热情追捧。
而在现代日本,虽然戏曲文化与中国有所区别,但《兰陵王入阵曲》却依然在日本传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兰陵王入阵曲》最早传入日本可追溯到14世纪,当时跟随元明使节前来日本的诗僧日野本乐嗣将《兰陵王入阵曲》传入日本。
在日本中世纪的室町时代,这部作品得到了许多日本文人的喜爱和传颂。
在日本的早期舞台艺术中,《兰陵王入阵曲》也有过演出,但并不影响其在日本的流传。
在日本社会的长期传承中,《兰陵王入阵曲》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戏曲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一影响。
在日本的传统戏曲中,特别是歌舞伎和能剧等形式中,人们对《兰陵王入阵曲》的改编和再现多有涉猎。
而在日本现代舞台上,也有不少以《兰陵王入阵曲》为题材的舞台剧、电影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出。
日本戏曲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风格,这在对《兰陵王入阵曲》的传承和发展中也得到了体现。
日本的表演者们在演绎《兰陵王入阵曲》时注重舞蹈动作的协调和舞台效果的表现,使得演出更具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日本的音乐家们也在音乐创作中引入了新的元素,为《兰陵王入阵曲》赋予了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韵味,增添了更多的表现力和魅力。
三、《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文化价值《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继承和演绎,更是中国文化在日本传播与交流的一种重要表现。
通过《兰陵王入阵曲》的传播,日本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内涵,这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演绎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不断重新演绎与创新,在日本的当代艺术舞台上,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艺术享受,为日本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兰陵王入阵曲》是一部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艺术作品,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了现代舞台表演的创新元素,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分析《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音乐方面来看,《兰陵王入阵曲》的音乐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吸收了古琴、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元素,并融合了现代音乐的编曲手法。
音乐中的旋律优
美动听,曲调婉转悠扬,能够很好地营造出古代战场的氛围,表现出兰陵王的英雄气概和
悲壮情感。
音乐还注重节奏的变化,通过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表现出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其次从舞蹈方面来看,《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具有鲜明的古典舞蹈特色,舞者通过
身姿、动作和表情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剧情的发展。
舞蹈以武士们的战斗和兰陵王的英姿飒爽为主题,动作刚健有力,舞蹈形式多样,有的是
跳跃的舞蹈,有的是借助武器的舞蹈,整个舞蹈场面热烈而奔放,展现出古代战场的壮阔
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再从戏剧方面来看,《兰陵王入阵曲》的戏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既有武士们的搏斗,又有兰陵王的情感挣扎,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戏剧通过舞蹈和音乐的表现手法,加
强了人物性格的表现,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挣扎。
戏剧还
注重叙事的节奏和气氛的渲染,通过人物的对白和动作的安排,使得整个戏剧更加具有张
力和戏剧性,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场景的真实与震撼。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 引言1.1 引言《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部戏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早在古代便开始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戏曲文化也逐渐传入日本,其中《兰陵王入阵曲》成为了日本戏曲界的一颗瑰宝。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日中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本文将从日本对《兰陵王入阵曲》传承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演出和影响、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讨这部作品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以及其对日本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地位与影响,为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与启示。
2. 正文2.1 日本对《兰陵王入阵曲》传承的历史背景在日本的传承过程中,不仅仅是将《兰陵王入阵曲》简单地翻译成日文,更注重的是将其融入日本文化和艺术传统中。
日本演员和剧团在演出中加入了许多日本特色的表现方式,使得这部剧目在日本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日本在对《兰陵王入阵曲》传承过程中,也不断进行研究探索。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这部剧目,揭示其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和影响。
日本对《兰陵王入阵曲》的传承历史背景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为这部古老的剧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2.2 日本对《兰陵王入阵曲》的研究现状日本对《兰陵王入阵曲》的研究现状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和深入的。
自从这部戏曲进入日本以来,日本学者们就一直对其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通过对该剧的文本、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读,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接受和影响。
在日本的学术界,有许多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和戏曲研究的学者,他们经常将《兰陵王入阵曲》作为研究的对象之一。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王晓玲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2期【摘要】《兰陵王入阵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瑰宝,在我国已失传,但在日本传承至今。
但是在舞蹈、道具,功能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查找中日古籍,对《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一些疑问变明朗。
【关键词】《兰陵王入阵曲》;日本;软舞;道具兰陵王,名高肃,字长恭,渤海(今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皇帝高澄之子。
于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被封为徐州(山东枣庄一带)兰陵郡王,史称兰陵王。
他聪明英武,智勇双全,但因其貌美高贵,所以在与敌交战中,常带着狰狞可怕的面具以威慑敌人。
《兰陵王入阵曲》就是因他而作。
一、《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关于其创作缘由,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此外《北齐书·兰陵武王孝瓘传》、崔令钦的《教坊记》、《旧唐书·音乐志》也都有提及。
从这些史料大抵可得知:兰陵王长相柔美,能征善战,邙山大战中“着假面”,勇战北周军而解金墉之围。
齐军将士“为此舞”,由此产生了《入阵曲》。
《入阵曲》乐舞一经诞生,即成为名曲名舞而千古传颂。
隋朝收集整理收录为宫廷常用舞曲。
隋朝末年,李世民对《入阵曲》喜爱有加。
唐贞观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传承此曲基础上,制成《破阵舞图》,“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战而习之”,成就《秦王破阵乐》。
至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推崇《秦王破阵乐》武舞为“神功破阵舞”,对《入阵曲》贬损禁演,颁诏“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演之中以处之”。
以诏令禁止反证了此舞曲的影响和流传不可小觑。
之后,《入阵曲》改头换面,或南宋时演变为《兰陵王》词,宋之后,《入阵曲》失传。
但其影响不但没有就此结束,反而向外不断扩展。
合唱兰陵王的创作表演研究
第34卷 第2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34 No.2 2017年6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17[投稿日期]2017-01-19[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科研项目(编号:HBWY2015-Y-G025) [作者简介]吴晓玲(1978-),女,吉林双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合唱《兰陵王》的创作表演研究吴晓玲(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摘 要]以北齐名将兰陵王的历史故事为素材,对原创合唱作品《兰陵王》的表演进行研究,从曲式分析、伴奏情感处理、演唱情感的艺术处理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合唱;创作表演;曲式;伴奏;情感 doi :10.3969/j .issn .1673-9477.2017.02.04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477(2017)02-125-02 兰陵王,北齐时期智勇双全的名将。
他以面容俊美,常戴“大面”作战,骁勇善战而闻名,凄惨的结局更将他的人生具有传奇色彩。
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中,兰陵王率军奋勇杀敌,勇冠三军,大败敌军取得大捷。
遂做《兰陵王入阵曲》以鼓舞全军气势。
《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一代战神的威名,此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佳作。
兰陵王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他的传奇故事作为邯郸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保存至今。
兰陵王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迄今为止以其为题材的各种音乐作品层出不穷。
2015年,著名作曲家崔薇为河北工程大学男生合唱团量身定做了合唱作品《兰陵王》,整首作品时而如歌如泣,娓娓道来,时而气势恢宏,金戈铁马。
一代骁勇善战的英俊战将伴随着那悲剧式的宿命跃入眼帘,一、音乐的整体布局并列曲式前奏 引子 A B 连接 Ca b c d c’ d’ e f e 1f 1连接 e2 g h g’ i7 14 4 4 4 7 4 8 5 5 5 5 4 4 15 4 4 4 7D 羽:E 羽: B 羽: E 羽: G 宫: D 羽: G 宫:二、整部作品的创作表演分析该作品为男声四声部合唱,并列曲式,由快—慢—快三个段落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 第2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34 No.2 2017年6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17
[投稿日期]2017-01-19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科研项目(编号:HBWY2015-Y-G025) [作者简介]吴晓玲(1978-),女,吉林双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合唱《兰陵王》的创作表演研究
吴晓玲
(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摘 要]以北齐名将兰陵王的历史故事为素材,对原创合唱作品《兰陵王》的表演进行研究,从曲式分析、伴奏情感处理、演唱情感的艺术处理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合唱;创作表演;曲式;伴奏;情感 doi :10.3969/j .issn .1673-9477.2017.02.04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477(2017)02-125-02 兰陵王,北齐时期智勇双全的名将。
他以面容俊美,常戴“大面”作战,骁勇善战而闻名,凄惨的结局更将他的人生具有传奇色彩。
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中,兰陵王率军奋勇杀敌,勇冠三军,大败敌军取得大捷。
遂做《兰陵王入阵曲》以鼓舞全军气势。
《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一代战神的威名,此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佳作。
兰陵王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
漳县境内)以西,他的传奇故事作为邯郸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保存至今。
兰陵王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迄今为止以其为题材的各种音乐作品层出不穷。
2015年,著名作曲家崔薇为河北工程大学男生合唱团量身定做了合唱作品《兰陵王》,整首作品时而如歌如泣,娓娓道来,时而气势恢宏,金戈铁马。
一代骁勇善战的英俊战将伴随着那悲剧式的宿命跃入眼帘,
一、音乐的整体布局
并列曲式
前奏 引子 A B 连接 C
a b c d c’ d’ e f e 1f 1连接 e
2 g h g’ i
7 14 4 4 4 7 4 8 5 5 5 5 4 4 15 4 4 4 7
D 羽:
E 羽: B 羽: E 羽: G 宫: D 羽: G 宫:
二、整部作品的创作表演分析
该作品为男声四声部合唱,并列曲式,由快—
慢—快三个段落构成。
1.在前奏(1-7)与引子(8-21)
前奏采用D 羽雅乐调式,伴奏乐器包括钢琴、
管子、鼓,其中,鼓最先进入,随后为钢琴的左手D
羽(主持续)八度震音与右手的慢起渐快的上行四
度双音,音量逐渐加强,情绪越来越高涨,然后戛
然而止,引出管子的悠长而伤感的音调,管子的加
入和连续纯五度的音程使作品增加了一丝悲凉和崆
峒,具有较为浓重的拟古色彩。
在引子部分,主要运用二声部复调写法配以
“啊”字人声衬腔,浑厚而沧桑的男声缓缓进入烘
托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制造战前的紧张氛围。
钢琴
伴奏低音仍以D 羽为主,和弦多为四五度叠置及附
加音和弦琶音,第17小节中出现的#F 预示着调式逐
渐向E 羽过渡,最终落于E 羽和弦。
演唱中,合唱
团采用“呕”字演唱,不设音头,气息连贯支撑,
在钢琴和管子的音响中声音缓缓引入,小幅度波动
线条旋律线为主,采用级进手法,长线条渐强,直
到引子结束达到高点,烘托气氛。
2.A 段(22—52) 此段包含六个乐句,4+4+4+7+4+8,非方整结构,6/4、4/4变换拍子,E 羽雅乐,整段歌词以四字短句为主,演唱时,逻辑重音放在第三个字。
a、b 两句的前三小节均为6/4拍,最后一小节为4/4拍,且每小节后两拍多为休止,具有古词吟唱顿挫之感;c 句转回和声式复调,句尾落于V 和弦,词句的音区与力度都较前两句有提升,6/4拍;d 句为8小节长句,增强收束感。
此段歌词出自汉乐府《陇头歌辞》,陇山的流水,流离了山下。
想着我孤身一个人,翩然走在空旷的野外。
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
遥望着秦川,心肝都要断绝了……抒发了士兵征战沙场背井离乡的怅然愁苦的心情。
演唱时需要演唱者在均匀的气息烘托下缓缓发声,始终保持长乐句的连贯性。
钢琴伴奏主要以和弦琶音和颤音为主,琶音和弦如同竖琴一般优美而流畅,颤音在音量和力度上都比引子有所减弱,音色主要以平缓的叙述为主。
126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3.B段(53—80)
仿佛兰陵王布阵,作战场景的再现,五句式乐段,该五句e-f-e1-f-e2具有回旋性质,非方整结构,B羽调式开始,最终结束于E羽调式,转调乐段,较自由的4/5、6/4、4/4变换拍子,快板。
开始由四声部以卡农式复调形式由低至高先后依次进入,随后改为T2单声部独唱,旋律短促跳跃,律动感强,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钢琴伴奏旋律声部也采用与之相同的节奏,并在左手低音八度音程连续下行,右手四、五度和弦琶音以三连音的节奏型连续上行的烘托中达到高潮,从而表现兰陵王率五百骑兵的轻盈、矫健,描写了邙山战役中兰陵王戴假面巧妙布阵,诱惑敌军反败为胜的历史场面,音乐极具紧张氛围。
此段在演唱表演中要突出兰陵王征战沙场的激烈景象,由于主旋律在T1、T2声部之间穿插进行,各声部出现的衬腔“啊”需要唱得轻盈、流动、连贯,声部展现要清晰,突出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归韵。
乐句中很多标有着重记号的地方,音头要加重,多运用气息的支撑,状态兴奋,精神饱满的显示军队的威武气势。
4.连接(81—95)与C段(96——114)
这15小节其中的8小节连接材料选自于B段中的4小节连接句,即把B段中的4小节连接做了节奏拉长、延伸的处理,进一步推向全曲的高潮段落C 段。
此段均为四度的级进及叠加,长线条的渐强处理,为C段歌颂兰陵王部分做强有力的支撑铺垫。
C段,四句式乐段,4+4+4+7,非方整结构,速度转慢,行板,4/4拍,G宫调式,中间过渡到D羽调式,最终结束于G宫调式,全段采用和声式四声部合唱,力度加强,气势恢宏,此段也为全曲的高潮段落,在段首第一小节便出现全曲的高点g2。
伴奏中加入较为密集的鼓点,钢琴伴奏中以柱式和弦织体为主,和弦的厚度增加,音域加宽,增加了和弦的张力,描绘了北齐将士欢呼胜利,拥戴兰陵王的场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另外,在调式选择上除了较为频繁的调式交替,还采用了复合调式的手法,这种复合调式的手法也大大地增加了此段的力度。
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可以模仿歌剧的专业演唱方法,运用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以及流动的气息支撑,推动声音的展现,增加作品的张力;全曲的高潮部分需要演唱者饱满的演唱状态为基础。
三、结语
河北工程大学男声合唱团以一曲荡气回肠的《兰陵王》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
作曲家缜密的思维和巧妙的创作,指挥对合唱作品的情感把握,和作品风格的精心雕琢,对合唱队员音色情感的恰当处理,将兰陵王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的展现眼前。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一门情感艺术。
原创作品《兰陵王》以合唱的形式生动的刻画了骁勇善战的兰陵王的英雄形象和悲剧命运,是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
通过这首作品的广泛传播,使得人们加深了对邯郸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进程有力的向前推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2]周青青.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王云江]
Study o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horal works “lanling King”
WU Xiao-ling
(Handan College, Handan 05600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ory of the famous Lanling King in the North QI Dynas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riginally choral performances of the Lanling King. The study delicately analyzed the music framework, emotional handling in accompany, and emotional singing. The choral work was lively described a figure through words explanation.
Key words: chorus; creative performance; form; accompaniment; e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