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范治理——基于100起犯罪案例的实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2期2018年6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ol.17No.2June2018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范治理
基于100起犯罪案例的实证分析
冯卫国ꎬ王敏芝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ꎬ陕西西安710063)
摘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ꎮ通过对100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例进行例证分析ꎬ界定了此类犯罪的定义ꎬ剖析了此类犯罪的特征与行为人特点ꎬ提出了坚持司法惩治与治安防控并重ꎬ多渠道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化解社会矛盾ꎬ制定防控应急预案等措施ꎬ以期为此类案件提供多角度立体化的防控对策ꎮ关键词:个人极端暴力犯罪ꎻ行为特征ꎻ行为人特征中图分类号:D917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 ̄4303(2018)02 ̄0217 ̄05收稿日期:2018 ̄03 ̄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FX152)
作者简介:冯卫国(1969 )ꎬ男ꎬ山西阳泉人ꎬ教授ꎬ博士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刑法学㊁刑事执行法学ꎮ
㊀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ꎬ建设平安中国ꎬ加强创新社会治理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ꎬ确保国家长治久安ꎬ人民安居乐业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ꎬ而且极大影响了社会秩序ꎮ近年来ꎬ学界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研究视角ꎬ也从刑法学㊁犯罪学向社会学㊁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不断渗透ꎮ如杨辉解教授从社会上关注度极高的几起个体恐怖犯罪案例入手ꎬ对目前学界关于此种犯罪类型的几种观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ꎬ阐明了个体恐怖犯罪的概念和本质特征[1]ꎮ靳高风教授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2000 2010年来的34起典型案例作了统计ꎬ阐释了当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ꎬ全面清晰地揭示了其犯罪特征与发案原因[2]ꎮ李春雷等剖析了1978 2013年发生的73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例ꎬ介绍了该种犯罪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犯罪特点ꎬ并从罪前㊁罪中㊁罪后三个方面提出了防控措施[3]ꎮ赵建生等从社会学的角度详尽分析了此种犯罪发生的原因ꎬ即社会心理扭曲㊁
社会组织缺位㊁社会传播示范㊁社会结构失衡ꎬ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ꎬ即完善预防机制㊁强化心理疏导㊁创新社会管理和促进公平正义[4]ꎬ等等ꎮ
总体来说ꎬ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单薄ꎬ研
究成果较少ꎬ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亟待拓展ꎬ目前的研究方向多集中在对此类犯罪人的分析与此类犯罪发生的原因等方面ꎬ针对此类犯罪建立防控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ꎮ故此ꎬ我们通过对2001年以来媒体公布的100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ꎬ描述勾勒此类犯罪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ꎬ并为寻求有效的防控对策提供参考ꎮ
一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内涵
(一)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概念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近些年来在全国相继发生而被社会所关注ꎬ许多学者不仅对于此类犯罪的名称各有看法ꎬ在具体的定义上也各有表述ꎮ莫洪宪教授称其为 个体报复社会型犯罪 ꎬ具体是指遭受挫折的弱势个体以报复社会为目的ꎬ针对不特定对象实施的凶杀㊁爆炸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行为[5]ꎮ杨辉解教授则更赞成将此类犯罪命名为 个体恐怖犯罪 ꎬ因为它指的是单个犯罪行为人基于社会㊁经济或其他个人目的ꎬ使用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
或者威胁使用暴力手段ꎬ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或重
大公私财物ꎬ制造社会恐怖或灾难ꎬ严重威胁或者
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ꎮ靳高风教授等则更倾向将此类犯罪定义为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ꎮ他
们认为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指一个人针对特定
或不特定的多数人使用残忍的武力手段实施的造
成严重伤亡和重大社会影响的行为[2]ꎮ
可以看出ꎬ以上三种定义都认为应该将此类
犯罪限定为个人犯罪ꎬ摒弃了共同犯罪ꎮ所不同
的是ꎬ 个体报复社会型犯罪 侧重于揭示犯罪人
的目的ꎬ即报复社会ꎻ 个体恐怖犯罪 则强调此
类犯罪造成的恐怖的社会氛围与恶劣影响ꎻ 个
人极端暴力犯罪 更注重此类犯罪行为的暴力㊁
残忍手段ꎮ对于以上各种定义ꎬ我们比较赞同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这一定义ꎮ因为它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类犯罪的特性ꎬ有助于揭示其同一般性暴力犯罪㊁报复犯罪及恐怖犯罪的区别ꎮ就此ꎬ我们认为ꎬ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名称下ꎬ可将此类犯罪定义为:基于泄愤与报复社会的目的ꎬ由单独一人策划并实施ꎬ采取残忍的㊁暴力的犯罪手段与方式加害特定或不特定的人群ꎬ并由此产生特别严重的危害后果与社会影响的行为ꎮ
(二)相关概念辨析
1.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与严重暴力犯罪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从属于严重暴力犯罪ꎬ具备其基本特征ꎬ比如犯罪工具杀伤性大㊁犯罪手段凶残㊁危害后果严重等ꎮ但严重暴力犯罪的外延大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ꎮ即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仅是基于极端心理泄愤㊁报复社会等动机实施犯罪ꎬ而在严重暴力犯罪中行为人的犯罪动机较为复杂ꎬ例如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等ꎮ此外ꎬ严重暴力犯罪可以是单独个人犯罪㊁多人共同犯罪或是有组织的犯罪ꎬ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仅局限于个人犯罪ꎮ2.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与暴力恐怖活动ꎮ二者均采取攻击性极强的暴力手段犯罪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ꎻ均会刺激社会大众的感官与心理ꎬ让他们对自身安全与社会稳定产生担忧与害怕ꎬ在社会上造成恐怖氛围ꎮ二者所不同的ꎬ一是暴力恐怖活动以一定的政治目的或诉求作为犯罪动机ꎬ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恶性刑事犯罪ꎬ缺乏政治动机ꎬ且与宗教信仰㊁种族无关ꎬ多是以报复社会的极端心理作为犯罪动机ꎻ二是暴力恐怖活动多表现为组织性犯罪ꎬ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个人行为ꎬ从犯罪的预备到实行均由一人独立完成ꎬ不受他人或组织操控ꎮ
二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作案方式简单直接
通过对100起案件的作案方式观察发现ꎬ大部分案件的犯罪人都使用简单易得的作案工具ꎬ采取直接㊁粗暴的作案方式ꎮ一是使用刀具㊁钝器等凶器直接伤人ꎮ57%的犯罪人采用此类方式ꎬ原因是这些工具容易获取ꎬ便于作案ꎮ如在河南光山校园杀人案中ꎬ犯罪人闵拥军的作案工具就是平常家中使用的菜刀ꎮ二是用爆炸物㊁爆炸装置制造爆炸ꎮ此类犯罪占样本比例的14%ꎮ如冀中星于2013年制造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爆炸案ꎮ由于爆炸手段的瞬时性㊁巨大的杀伤力等特点ꎬ此类案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ꎮ三是用放火方式制造极端暴力事件ꎮ此类案件有10起ꎮ如谌海涛制造的2010年长沙机场大巴纵火案ꎬ包来旭制造的2014年杭州公交纵火案等ꎮ四是其他方式ꎮ如通过驾车撞人(6%)㊁持枪伤人(6%)㊁投放有毒有害物质(2%)实行ꎮ驾车撞人㊁持枪伤人需犯罪人具备驾驶技能和使用枪支技能ꎬ增加了作案难度ꎮ我国对枪支实行严格的管控制度ꎬ也是持枪作案方式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ꎮ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㊁家用汽车的普及ꎬ利用汽车作案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ꎬ这也是防范的难点ꎮ投放有毒有害物质虽属于较为平和方式ꎬ但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投毒行为受害范围极大ꎬ如2001年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ꎬ造成包括42人死亡在内的
300多人死伤ꎮ
(二)作案持续时间较短
在100个样本中ꎬ作案时间在30分钟之内的案件有75起ꎬ30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的案件有11起ꎬ2个小时以上的案件有14起ꎮ之所以如此大比例的案件在30分钟内就实行完毕ꎬ主要是因为犯罪人通常出于急于泄愤或报复的动机ꎬ企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伤害尽可能多的人ꎬ以寻求某种变态的心理快感ꎬ同时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ꎬ达到报复社会的目的ꎮ另外ꎬ由于犯罪人大多是有预谋作案ꎬ事先精心选择了作案方式ꎬ准备了作案工具ꎬ由此也提高了犯罪的 效能 ꎮ典型例子是福建南平校园凶杀案ꎮ该案中ꎬ犯罪人郑民生手持砍刀ꎬ在上学时间连续砍死砍伤13名等待入
812
第2期冯卫国ꎬ等: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范治理
校的小学生ꎬ总共用时55秒ꎮ
(三)作案地点相对集中
一是发生在犯罪人或被害人居住地及其附近区域ꎮ此类案件多为熟人作案ꎬ数量占样本的
39%ꎮ犯罪人多与被害人相识ꎬ此前产生过或大或小的纠纷或矛盾ꎮ如2012年河北秦皇岛除夕夜灭门案ꎮ二是发生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政府等机关单位ꎮ此类案件占样本的28%ꎮ行为人选择在这些场所作案ꎬ就是要制造社会恐慌ꎬ发泄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ꎮ如2010年甘肃法院爆炸案ꎬ犯罪人钱文昭因对司法判决不服ꎬ携带爆炸物闯进甘肃省民乐县法院会议室ꎬ引爆爆炸物ꎬ造成5人死亡22人受伤ꎮ三是发生在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其停靠场所ꎮ此类案件占17%ꎮ选择在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作案ꎬ是因为交通工具中的空间与外界相对隔离ꎬ一旦发生危险ꎬ乘客此时只能自救ꎬ然后等待外部救援ꎬ在这个过程中ꎬ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ꎮ另外ꎬ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停靠点作案的动机和在公共场所作案相似ꎬ都是为了造成不特定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公私财产损失ꎬ借此泄愤或是引起关注ꎮ冀中星案中ꎬ身体残疾的犯罪人多年维权未果ꎬ为反映个人诉求ꎬ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引爆自制爆炸装置ꎬ企图引起关注ꎮ四是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区域ꎬ即校园袭童案ꎮ此类案件占16%ꎮ犯罪人对毫无反抗力的㊁未经世事的幼童下手ꎬ是最为丧心病狂㊁惨无人道的行为ꎮ典型的案例有江西万载县小学教学楼爆炸案ꎬ陕西南郑幼儿园凶杀案ꎬ江苏泰兴幼儿园凶杀案等ꎮ
(四)多为预谋作案
样本中有79人有犯罪预备行为ꎬ7人属于激情犯罪ꎬ14人未能获取数据ꎮ一般而言ꎬ此类犯罪属于个人单独作案ꎬ若想达到犯罪目的并引起社会轰动效应ꎬ就必须有所准备且准备充分ꎮ比如2005年福州公交车自杀性爆炸案ꎬ爆炸所用的炸弹是犯罪人黄茂银在肺癌病重到濒死之际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研究出来的ꎮ
㊀㊀三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人特征
(一)性别多为中年男性
样本中ꎬ有4起案件的犯罪人年龄未能取得数据ꎬ另96起案件中ꎬ年龄最小的犯罪人17岁ꎬ最大的78岁ꎬ平均年龄37 94岁ꎮ有58名犯罪
人的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ꎮ而这58人中只
有一人是女性ꎬ其他均为男性ꎮ可以看出ꎬ个人极
端暴力犯罪的行为人主要是中年男性ꎮ对于这一
现象ꎬ有学者分析认为ꎬ这与极端暴力案件的作案
手段要求的力量㊁身体素质㊁作案方式以及男女的
生理心理差异㊁社会地位差别等均有一定关
联[3]ꎮ此外ꎬ中年男性是当下社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ꎬ抚养老人与小孩的同时还遭遇着身体状
态㊁职业生涯与婚姻生活的多重考验ꎬ一旦面临困
境又不能稳妥处理就容易带来困扰ꎬ滋生病态心
理ꎬ进而引发犯罪ꎮ如在李磊案中ꎬ犯罪人因家庭
生活不和谐ꎬ内心充满了压抑与不满ꎬ挥刀杀死了
自己的父母㊁妻子㊁妹妹和两个儿子ꎮ
(二)文化程度不高ꎬ职业与收入不稳定
在文化程度方面ꎬ我们只收集到53个样本数
据ꎮ其中文盲2人ꎬ小学教育背景的13人ꎬ中学31人ꎬ大学教育背景的7人ꎮ在职业方面ꎬ11人的职业信息未能获取ꎮ其余89人中ꎬ无业的多达43人ꎻ有较稳定职业或较固定收入的犯罪人有27人ꎬ多从事收入水平不高的工作ꎻ还有19名犯罪人是农民ꎮ可以认为ꎬ由于多数犯罪人文化程度不高ꎬ导致他们从事的职业收入有限甚至没有固定收入ꎮ不稳定或是较低的收入不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ꎬ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缺乏尊严与成就感ꎬ以至于在面对挫折时不知如何调适ꎬ由此埋下了犯罪隐患ꎮ如2005年北京王府井驾车撞人案ꎬ犯罪人艾绪强是一名来京农民工ꎬ换了多个工作也未能致富ꎬ进而产生强烈的 仇富 心理ꎮ为了发泄这种病态心理ꎬ他 选择在王府井与这些富人同归于尽 ꎮ
(三)作案动机多是厌世或泄愤
至少有84名犯罪人的犯罪动机是厌世㊁泄
愤㊁报复社会ꎬ只有6名犯罪人明确表示自己并非
因上述动机而作案ꎬ此外还有10人无法获得数
据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不是简单的情杀㊁仇杀案ꎬ
而是犯罪人想要通过犯罪表达出对自己生存的状
态与周遭的社交关系的不满ꎬ甚至是对社会的憎
恨与对抗情绪ꎮ具有这种报复心理的人ꎬ其目的
不限于或主要不是为了满足物质要求ꎬ而是通过
给国家㊁集体㊁他人造成损失ꎬ扰乱社会治安秩序ꎬ
对社会㊁他人进行报复[6]ꎮ上文中所述的2005年福州公交车自杀性爆炸案ꎬ2010年甘肃法院爆炸
912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
案ꎬ就是此种类型ꎮ
(四)作案前大多遭遇挫折或纠纷
样本中ꎬ至少有79%的犯罪人在犯罪之前遭遇过生活挫折㊁情感或生活纠纷ꎮ如广州公交车纵火案ꎬ犯罪人欧长生由于身体原因失去工作ꎬ染上赌博恶习ꎬ开始仇视社会ꎬ最终酿成惨剧ꎮ此外ꎬ情感挫折㊁婚恋纠纷也是引发此类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ꎮ如宁夏彭阳灭门案中ꎬ犯罪人麻永东因家务琐事与妻子兰秀英发生矛盾ꎬ其对妻子一家怀恨在心ꎬ当晚将妻子一家七口杀害ꎮ
上述诸多案例中ꎬ犯罪人都因缺乏正确的挫折反应方式而自暴自弃㊁仇恨社会并因此实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ꎮ挫折感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并没有必然或较高的相关性ꎬ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或采取了不良应对方式才是这类犯罪产生的主要个体因素之一ꎬ这也是犯罪人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ꎮ这也符合犯罪心理学中的挫折 攻击理论ꎮ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威克于
20世纪30年代提出ꎮ该理论指出ꎬ人的需要和欲求不能获得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ꎬ面对挫折一般有外罚性㊁内罚性㊁无罚性三种反应形式[7]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人就属于外罚性反应ꎬ他们将自己遭遇的挫折归咎于外部世界ꎬ并由此引发不满㊁愤懑或是仇恨的情绪ꎬ最终将这些情绪通过暴力的方式向外部世界肆意的发泄ꎮ
四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防范治理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宏观上ꎬ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㊁矛盾加剧㊁社会底层成员生存压力增大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时代背景ꎻ中观看ꎬ社会支持体系匮乏㊁诉求渠道不畅激化了宏观原因ꎻ微观看ꎬ个体人格不健全㊁心理失衡㊁主观认知狭隘是直接导火索ꎮ从这三个层次的原因入手ꎬ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防范治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ꎮ
(一)坚持司法惩治与治安防控并重
由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人不健全ꎬ狭隘的个体人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ꎬ不仅要在司法上对其依法严厉打击ꎬ而且还要在治安防控体系上下功夫ꎮ一是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建设ꎬ制定专门㊁统一的«校园安全法»ꎬ将校园安全建设纳入法治轨道[8]ꎮ二是在具体案件的办理过程中ꎬ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ꎬ对于犯罪情节十分恶劣的㊁手段极其残忍的㊁造成后果极其严重的ꎬ
应在法定量刑区间内从重处罚ꎬ同时在保证办案
程序合法的前提下从快处理ꎮ这不仅让受害人及
其家属感受到法律的公正ꎬ在心理上得到宽慰ꎬ而
且还能有效消除社会恐慌ꎬ给潜在犯罪人敲响警
钟ꎮ三是在治安上借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预防处
置ꎮ有学者认为ꎬ治安预防是控制暴力犯罪的前
沿手段ꎮ应以公安队伍为核心力量ꎬ并充分动员
社区保安㊁巡防队员㊁企事业单位员工㊁社区居民
等力量加入进来ꎬ查找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漏洞ꎬ完
善安全预警系统ꎬ共同编织出一张治安防控密网ꎮ
(二)多渠道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化解社会矛盾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ꎬ打
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ꎬ提高社会治理
社会化㊁法治化㊁智能化㊁专业化水平ꎬ加强预防和
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ꎮ这对于个人极端暴力犯
罪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ꎮ要特别强调社会
支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ꎮ社会支持是指由正式的
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向特定对象(一般为弱势群
体)提供的可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ꎬ并能影响个
体行为选择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给予[9]ꎮ应建立多元化的㊁有操作性的㊁针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行为人和潜在行为人的社会支持系统ꎬ努力构筑
融物质帮扶㊁思想引导与心理救助为一体的社会
支持网络ꎬ使社会边缘人群摆脱被抛弃感㊁无助
感ꎬ从而融入主流社会ꎮ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
体系化的心理问题发现与干预机制ꎬ强化心理疏
导与关怀ꎬ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应对心理疾病的能
力ꎮ二是多渠道完善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和矛盾
纠纷的解决机制ꎬ促进公平正义ꎮ如改革信访工
作制度ꎬ倡导公民通过行政诉讼㊁行政复议等法律
途径表达利益诉求ꎬ以及加强行业性㊁专业性人民
调解组织建设ꎮ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ꎬ解决民
生问题ꎬ缓解生活压力ꎬ逐渐化解㊁消除社会矛盾
与社会不稳定因素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ꎬ减少个人
极端暴力犯罪的发生ꎮ
(三)制定防控应急预案
针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极端性与暴力性ꎬ必
须建立犯罪前㊁犯罪中㊁犯罪后的全方位防控体系
与应急预案ꎬ最大限度地预防㊁疏导㊁控制与处理此
类犯罪ꎬ以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ꎮ一是立足犯
罪发生之前ꎬ建立犯罪预防监控体系ꎮ首先ꎬ对高
危人员进行重点管控ꎬ建立情报监督资料系统ꎬ及
022
第2期冯卫国ꎬ等: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范治理
时发现有极端报复社会的苗头性㊁倾向性行为并加以制止ꎮ其次ꎬ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高发的公共场所进行重点防控ꎬ开展荷枪实弹式巡逻与安全检查ꎬ必要时还可设置临时或固定岗亭ꎬ安排专用警力值班待命ꎬ不仅能增加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ꎬ而且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此类暴力犯罪作出反应ꎮ二是建立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ꎮ根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发生的地点㊁作案手段㊁使用工具等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ꎬ落实各级职能单位㊁部门责任ꎬ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力量ꎬ确保在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时ꎬ能快速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ꎬ采取得当的现场处置方式ꎬ及时制止暴力犯罪活动ꎮ三是犯罪发生之后ꎬ按照法律程序ꎬ从快㊁从重地惩处犯罪分子ꎮ一方面ꎬ及时回应社会舆论ꎬ有效遏制不良影响的蔓延与扩大ꎬ及早解除社会恐慌心态ꎬ提升社会安全感ꎻ另一方面ꎬ也是对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的尊重ꎬ能够对犯罪分子㊁潜在的高危犯罪人群产生强烈的刑罚震慑力ꎬ有效降低此类案件再次发生的概率ꎮ参考文献:
[1]杨辉解.个体恐怖犯罪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2(3):140 ̄146.
[2]靳高风.当前中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个案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2(5):126 ̄134. [3]李春雷ꎬ任韧.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历史演变与综合防治(1978 2013)[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ꎬ2014(3):101 ̄109.
[4]赵建生ꎬ周树华.社会学视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探析[J].公安研究ꎬ2011(11):41 ̄50.
[5]莫洪宪ꎬ吴爽.论个体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概念及发生原因[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ꎬ2013(4):32 ̄37.
[6]董华ꎬ童星. 十一 五期间江苏省面临的报复社会型风险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ꎬ2006(4):5 ̄12. [7]李欣.基于挫折 攻击理论的极端暴力犯罪心理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ꎬ2014(11):76 ̄80.
[8]靳高风ꎬ李易尚.中美校园暴力袭击犯罪比较研究 基于94起典型案件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7(6):1 ̄18.
[9]汪明亮.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 基于西方社会支持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ꎬ2010(6):86 ̄93.
Researchonpreventionandcontrolmechanismsofindividualextremeviolencecrimes:anempiricalanalysisof100criminalcases
FENGWeiguoꎬWANGMinzhi
(CriminalLawInstituteꎬNor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ꎬXi an710063ꎬChina)
Abstract:Individualextremeviolentcrimesareandwillbeoneoftheprominentproblemsthataffectoursecurityorderandsocialstabilityatpresentandinthefuture.Byanalyzing100individualcasesofextremeviolentcrimesꎬthispapergivesthedefinitionofsuchcrimesꎬdescribestheircharacteris ̄ticsandalsothecharacteristicsoftheperpetrators.Itputsforwardmeasuressuchasinsistingonju ̄dicialpunishmentandpublicsecuritypreventionandcontrolꎬconstructingsocialsupportsystemstoresolvesocialcontradictionsthroughmultiplechannelsꎬandformulatingpreventionandcontrolcon ̄tingencyplansꎬsoastoprovidemulti-dimensionalpreventionandcontrolcountermeasuresforsuchcases.
Keywords:individualextremeviolentcrimeꎻ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ꎻagentbehaviorcharacteris ̄tics
(责任编辑:金一超)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