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范治理——基于100起犯罪案例的实证分析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首先,个人心理因素是导致极端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有些人可
能由于患有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在适应生活和社交关系
上存在困难,难以正常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们可能产生愤怒、恐惧
等消极情绪,并以极端暴力行为来发泄和宣泄。
对于这部分人,社会应该
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和治疗服务,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增
加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其次,社会环境因素也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
社会环境的
紧张和冲突往往容易引发人们的暴力行为。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道德
失范、资源分配不公等情况下,个人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容易通过暴力行为
来表达。
要预防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加强
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再次,家庭背景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重要因素。
在家庭暴力、亲子
关系紧张、缺乏良好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情况下,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倾向,
并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
针对这一问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容忽视。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倡导良好的行为模范和价值
观念,为孩子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总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是复杂而多样的,需要从个人心理、
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应对。
只有通过采取综合、全方位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遏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
安全和稳定。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探析——以社会公共冲突管理为视角

Journal of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ublic Security Police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9月Sept.2018第18卷第3期Vol.18No.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正面临着自身的各种风险与挑战,随着转型的不断加快,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困难在我国也显现出来,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就业困难等,贫富分化过大等会使一部分人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如果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的表达,极易引发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公共冲突的极端形式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安全事件,它是指个体行为人因心理扭曲而运用爆炸、砍杀、纵火等暴力手段滥杀无辜,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以达到发泄私愤、报复社会的目的的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是公共冲突的极端形式,如果公共冲突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个别人的心理就有可能因怨愤积聚而产生严重扭曲,进而诉诸极端暴力手段去解决,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也可以称为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
从2005年至2014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公交纵火案13起,仅2014年贵阳、宜宾、杭州、长沙、广州、柳州等城市接连发生了6起公交突发事件,如2013年陈水总实施的厦门公交纵火案以及2014年包来旭实施的杭州公交车纵火案等。
这些案件发生突然、出人意料、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令公共安全部门的防范、打击十分困难。
[1]个人极端暴力性质与个人恐怖主义性质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其不是受意识形态支配的,其特征具体表现为如下:(一)个人行为的主体性近些年来,我们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差距还很不平衡,“不患寡而患不均”,由于经济的分化而引发了部分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性弱势群体,如下岗、失业、受排斥人员。
一般来说,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人的生活比较困难、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不断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话语权相对不足,容易产生挫折感。
极端主义破坏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的蔓延,我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
极端主义势力通过煽动、策划、实施一系列破坏法律、危害社会稳定的案件,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极端主义破坏法律案件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打击极端主义势力提供参考。
二、极端主义破坏法律案件的特点1. 组织化程度高极端主义势力往往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通过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实现对成员的严密控制和思想灌输。
这种组织化程度使得极端主义势力在实施破坏法律案件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动员和调配资源。
2. 暴力性强极端主义势力在实施破坏法律案件时,往往采取暴力手段,如爆炸、袭击、绑架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3. 跨境作案极端主义势力跨国作案现象日益突出,他们利用国际互联网、地下交通等渠道,跨区域、跨国界进行破坏法律活动,给我国打击极端主义势力带来更大难度。
4. 心理战与舆论战相结合极端主义势力在实施破坏法律案件的同时,还通过传播极端思想、操纵舆论等方式,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造成严重破坏。
三、极端主义破坏法律案件的原因1. 国际极端主义势力的影响全球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的发展,使得极端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2. 国内极端思想土壤我国部分地区宗教信仰自由受到侵害,宗教极端势力滋生,为极端主义势力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3. 社会矛盾与不满情绪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为极端主义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这些矛盾和情绪,煽动群众对抗政府和社会。
4. 部分群众信仰缺失部分群众信仰缺失,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成为极端主义势力的传播者和参与者。
四、极端主义破坏法律案件的影响1. 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极端主义破坏法律案件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2. 损害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极端主义势力煽动民族仇恨和宗教矛盾,破坏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
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总结范文

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总结范文一、简述首先我们深知生活中难以预测的风险隐患无处不在,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个人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都可能受到威胁。
因此进行这样的排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确保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平安顺利。
其次排查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可能引发极端案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
这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心理状态、家庭关系、社会交往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真正了解并掌握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止风险的进一步升级。
1. 背景介绍:当前社会形势下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的严峻性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们面临着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的严峻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使得极端案事件的发生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从近期的新闻和社会事件中不难发现,这些风险隐患已经悄然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不安全感。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排查和防范,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接下来我将就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工作进行总结。
2. 个人在风险隐患排查中的责任与重要性在防范极端案事件的工作中,每一个个体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承担着排查风险隐患的重要责任。
风险隐患排查并不遥远,它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环境都可能隐藏着潜在的风险,当我们意识到某些不对劲的苗头时,及时上报、及时排查,就能有效避免事态的恶化。
个人的警觉和行动,往往能在风险扩大前起到关键作用。
我们的每一个小举动,都可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
我们不能忽视自己的责任,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觉。
当我们看到、听到或经历一些异常的事情时,要及时反思、及时沟通、及时上报。
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风险隐患排查,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稳定。
试论个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试论个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作者:高扬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3期摘要个人暴力犯罪的发生是由犯罪人个人主观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犯罪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人民的生命健康,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针对此,本文分析了个人暴力犯罪的内涵,进而着重探讨了个人暴力犯罪的成因,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个人暴力犯罪个人主观因素外部社会环境因素作者简介:高扬,河南警察学院2011级法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295-02近些年来,个人暴力犯罪呈现增长的趋势,它正在危害着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个人暴力犯罪的增长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此,需要研究个人暴力犯罪不断增长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以便能够预防和减少个人暴力犯罪,进而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个人暴力犯罪的内涵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个人暴力犯罪是指单个行为人主体以极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为了发泄自己的私愤、报复社会等,运用极端的方式,比如说放火、爆炸、枪杀等手段,以他人或者整个社会为报复对象,实施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
还有的学者认为:个人暴力犯罪是指完全由一个人组织、策划、筹备以及实施的危害社会和他人的极端暴力行为,犯罪人的行为动机主要是为了泄愤,针对的侵害对象并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将侵害对象泛化,对整个社会进行无差别的伤害。
这些界定解释了个人暴力犯罪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说个人暴力犯罪的实施主体是单个的个体,侵害对象是无差别的整个社会,犯罪的手段和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
笔者认为个人暴力犯罪是指由单个行为主体组织、策划、筹备、实施的针对整个社会无差别的侵害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使用了极其残忍的暴力手段,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重大的伤亡。
个人暴力犯罪主要体现在其“个人性”和“暴力性”。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演进机理及治理路径探讨

㊀2019年第3期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㊀No.3㊀①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演进机理及治理路径探讨张江伟(重庆市永川区公安局ꎬ重庆㊀永川㊀402160)[摘㊀㊀要]㊀当前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易发频发ꎬ就其滋生演进机理而言ꎬ其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ꎮ剖析国内外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典型案例ꎬ聚焦防范化解风险ꎬ从个人与社会的动态适应关系切入ꎬ检视当前理论归因ꎬ实证探寻发生根源ꎬ提炼动态递进的发生机理ꎬ参考 社会支持 犯罪预防 理论ꎬ平衡个人权利与社会秩序ꎬ结合我国社会治理实际ꎬ以提升个体社会适应性为核心ꎬ增加社会支持ꎬ加强犯罪情景预防ꎬ坚持综合治理思维ꎬ提出健全社会预防㊁风险排查预警㊁突出苗头提前干预㊁应急处置㊁创伤恢复等治理机制ꎮ[关键词]㊀个人极端ꎻ犯罪ꎻ社会预防ꎻ风险ꎻ治理[中图分类号]D91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9390(2019)03-0048-05㊀㊀近年来ꎬ各类以报复社会㊁表达诉求㊁宣泄不满为目的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接连发生ꎬ严重危害公共安全ꎬ造成重大人员伤亡ꎮ由于此类案件具有诱因复杂㊁突发性强㊁手段残忍㊁目标泛化㊁扩散快㊁效仿效应强㊁伤亡严重等特点ꎬ极大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ꎬ成为社会治理的难点和重点ꎮ迫切需要深化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现象的认识ꎬ剖析治理中存在的问题ꎬ提炼具有解释力的演进机理ꎬ构建科学合理治理进路ꎮ一㊁当前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治存在的问题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ꎬ2013年6月ꎬ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 排查发现㊁及时化解㊁提前处置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专项行动ꎬ并印发通知ꎬ要求各地迅速建立长效工作机制ꎮ2018年ꎬ针对个人极端暴力案件多发ꎬ相关部门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ꎬ以期从源头上降低极端案件的发案率ꎮ通过大量的工作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蔓延势头ꎬ但 重应急处置ꎬ轻源头防范ꎬ缺综合治理 的问题仍然突出ꎮ一是治理缺乏精准度㊁针对性ꎮ仍囿于按照重大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应急处置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相较于一般刑事犯罪最大的不同在于ꎬ犯罪嫌疑人实施后ꎬ往往不会逃避侦查打击ꎬ而是持续不断地制造轰动效应ꎮ其处置的重点在于前期排查化解和对于案件后续负面影响的消除工作ꎮ因此ꎬ对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侦办和处置工作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措施ꎬ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一般刑事案件侦办和处置ꎮ二是防治机制缺乏协调性㊁系统性ꎮ当前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治的责任主要在政法维稳部门ꎬ但诱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元复杂的ꎬ往往涉及属地㊁属事等多部门职责ꎮ未能建立针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问题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ꎬ未能落实84①[基金项目]四川社会治安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动态防治研究 (项目编号:SCZA18C04)研究成果ꎮ[收稿日期]2019-05-10[作者简介]张江伟ꎬ重庆市永川区公安局民警ꎬ公职律师ꎬ警务硕士ꎬ研究方向:犯罪学ꎮ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 的社会治理体制要求ꎬ亟待探索建立完善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机制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社会异化的极端表现ꎬ防范处置难度极大ꎮ而当前对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问题ꎬ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ꎬ未能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解决ꎬ综合采用困难帮扶㊁依法管控㊁心理疏导等系统性综合措施ꎮ三是法治保障不足㊁法律手段措施缺乏ꎮ当前我国刑事法律对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关注度不够ꎬ对于刑事干预前置化㊁保安处分措施法律赋权缺乏ꎬ应急处置的措施缺乏明确的指引ꎮ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内在演进机理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不是刑法意义上独立罪名ꎬ是通过极端暴力行为报复社会相关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ꎮ一般认为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指单个行为人为了达到发泄私愤㊁报复社会㊁制造影响等目的ꎬ以极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ꎬ运用爆炸㊁砍杀㊁放火㊁枪杀㊁车撞㊁投毒等暴力手段ꎬ以整体社会或者抽象的特定社会群体为侵害对象ꎬ危害后果特别严重的犯罪ꎮ通过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典型个案剖析ꎬ不难发现其演进机理遵循着社会负面因素与个体人格负面特质相互诱导的内在逻辑ꎮ具体而言ꎬ社会环境发展始终存在三大负面因素ꎬ一是物质产品具有自然有限性造成的供给不足ꎬ二是制度产品具有历史局限性难以达到公平正义ꎬ三是精神产品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调控认知ꎮ从个体演变的视角看ꎬ始终存在人格的三大负面特质ꎬ一是认知偏差㊁归因错误ꎬ二是情绪消极㊁悲观厌世ꎬ三是意志薄弱㊁行为失范ꎮ社会负面因素与个体人格负面特质相互作用诱发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持续恶化ꎬ使个体产生挫折感㊁边缘孤立感㊁被剥夺感ꎮ个体的社会适应性逐渐恶化引起个体的人性消极负面因素显现为负面心理情绪累积ꎬ进而滋生通过攻击抽象的社会制造具有社会轰动㊁恐慌效应的极端事件来宣泄负面情绪的极端心理ꎮ极端心理累积超过个体自我控制力的阀值后ꎬ产生了实施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犯意ꎬ契合到特定的情景因素ꎬ引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发生后ꎬ会导致实际伤害大㊁社会恐慌大㊁潜在高危人员效仿风险高等新的社会负面因素ꎬ此后逐渐累积ꎬ形成恶性循环ꎮ存在风险不断裹挟累积的演进机理ꎮ基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典型演进机理ꎮ从形而上看ꎬ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具有普遍性ꎬ人性消极负面因素也具有普遍性ꎬ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恶化成为高概率事件ꎬ加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情景因素广泛存在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风向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ꎮ㊀图1㊀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演进机理从现实层面上看ꎬ当前社会风险的复杂性㊁破坏性㊁不确定性以及扩散性日益增强ꎮ一方面ꎬ社会结构裂变㊁社会风气失范㊁社会心态失衡㊁社会矛盾激化㊁文化价值迷失㊁社会控制弱化等负面因素凸显ꎬ加之当前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深度融合ꎬ现实社会的负面因素在网上发酵放大ꎬ负面效应更加突出ꎻ另一方面ꎬ疾病㊁贫困㊁挫折等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危机始终存在ꎬ人性存在消极因素(弱点)ꎬ心理异常个体大量存在ꎬ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ꎬ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ꎮ同时ꎬ我国基尼系数为0 45ꎬ超过0 4的国际警戒线ꎬ整体贫困发生率为3 1%ꎮ社会负面因素凸显与异常心理者量大㊁贫富差距大㊁贫困人口绝对数大ꎬ加之人性消极因素ꎬ社会防控的薄弱环节始终存在ꎬ契合到特定的犯罪情景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风险居高不下ꎮ此外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存在主体不顾风险代价ꎬ无物质性犯罪收益ꎬ专以制造轰动效应为目的的 非理性 状态ꎬ增加了治理难度ꎮ虽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风险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ꎬ但同时应当特别注意的是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问题可认识㊁可治理ꎮ根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动态演进机理ꎬ既要从主体的极端心理调控矫治出发ꎬ也要从社会负面因素的改善上和情景因素的防控着手ꎬ通过在演进的不同阶段采取弱化社会诱因㊁及时排查预警㊁提前干预㊁妥善处置等措施ꎬ实施综合治理ꎬ预防犯罪发生ꎬ最大94程度消除社会危害ꎮ三、建立完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治理路径(一)建立健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社会预防机制1 持续发力精准扶贫脱贫ꎬ降低贫困发生率ꎮ有学者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发案的回归方程:犯罪率=0 925ˑ贫困发生率+0 571ˑ矛盾发生率+0 004ꎮ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ꎬ精准扶贫㊁精准脱贫ꎬ完善社会救助制度ꎬ特别对生活压力大㊁有严重人格缺陷㊁心理障碍等贫困人员及其他失意人群的困难帮扶ꎬ靶向落实托底保障措施ꎬ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ꎬ降低潜在高危人群基数ꎬ消除引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经济诱因ꎮ2 构建多元化㊁全覆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ꎬ降低矛盾激化率ꎮ矛盾激化往往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重要起因ꎮ首先ꎬ严格落实重大决策㊁重大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ꎬ提前排查预防社会矛盾ꎬ降低矛盾纠纷增加量ꎮ其次ꎬ畅通诉求表达渠道ꎮ引导群众通过制度化渠道表达诉求ꎬ健全公开透明的诉求表达和办理方式ꎬ建立畅通㊁有序㊁务实㊁高效的诉求表达反馈机制ꎬ及时疏导矛盾纠纷ꎮ最后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㊁司法机关㊁基础组织作用ꎬ依靠各种社会力量ꎬ将依法裁决与教育㊁协商㊁调解㊁疏导等办法结合起来ꎬ综合应用法律㊁政策㊁经济㊁行政等手段ꎬ防止矛盾激化引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ꎮ3 强化公共文化领域监管审查ꎬ降低个人极端暴力信息传播率ꎮ极端暴力信息极易诱发个体实施极端暴力犯罪ꎮ如2012年7月20日ꎬ发生在电影«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购物中心世纪剧院首映式上的枪击案ꎬ24岁的科罗拉多大学神经学博士詹姆斯 霍尔姆斯效仿电影中反派主角 小丑 装束和行为ꎬ用枪支向正在观影的观众扫射ꎬ致12人死亡ꎬ58人受伤ꎮ有鉴于此ꎬ文化㊁广电㊁新闻出版㊁网信等部门加强对新闻媒体㊁影视产品㊁文学作品㊁互联网信息监管审查ꎬ特别是存在较多血腥㊁暴力㊁仇恨等元素的相关产品ꎬ实施严格审查制度ꎬ清理宣扬个人极端信息ꎬ防止个人极端信息的传播ꎬ诱发效仿ꎬ造成现实危害ꎮ此外ꎬ电信经营者㊁互联网服务提供者ꎬ要严格落实信息内容监督制度和安全技术防范措施ꎬ防止含有仇恨社会等个人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传播ꎻ建立极端类信息识别机制ꎬ关键词库ꎬ快速识别ꎬ及时删除封堵ꎬ并报告公安机关ꎮ4 健全社会治安防范机制ꎬ降低社会治安的失控率ꎮ公安机关以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指导ꎬ以网格化为手段ꎬ坚持公秘结合ꎬ专群结合ꎬ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和巡逻防控ꎬ特别是对幼儿园㊁学校㊁医院㊁公交地铁构㊁水电气热等重点部位有针对性地配置警力ꎬ配备应急处置装备开展日常巡逻防控ꎬ形成震慑ꎻ切实加强安全防范ꎬ排查整改安全隐患ꎮ同时ꎬ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民爆物品㊁枪支弹药㊁剧毒物品㊁管制刀具㊁汽油柴油等危险物品的全流程管控ꎮ特别是严格落实散装汽油实名制销售ꎬ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高危人员信息对比ꎬ提高预警和预防能力ꎮ重点基础设施㊁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主管责任单位ꎬ细化安全防范制度ꎬ落实人防㊁物防㊁技防措施ꎬ制定预案ꎬ提高自防能力ꎮ5 加快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ꎬ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覆盖率ꎮ个体的心理问题是引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重要主观原因ꎮ一方面ꎬ加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ꎬ提高心理健康课程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ꎬ纳入必修课程ꎬ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ꎬ形成理性的社会认知ꎬ掌握心理自助㊁心态自我调试的基本方法ꎮ正确对待自己㊁他人的心理变化ꎬ普及心理疏导的基本技巧ꎬ防止极端心理蔓延ꎻ其次ꎬ加快建立惠及全社会的心理服务体系ꎬ基层社区㊁重点行业单位力争专门心理服务机构全覆盖ꎬ提供科学㊁专业的心理服务产品ꎬ及时舒缓心理压力ꎬ定期清理负面情绪ꎬ防止个体异化滋生极端心理ꎮ最后ꎬ建立对高危人员的心理疏导干预机制ꎬ对于性格孤僻㊁家庭矛盾激烈㊁罹患绝症㊁刑释解教㊁吸毒成瘾㊁极端贫困等类型人员ꎬ按照属事属地责任ꎬ以鼓励社会参与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提供心理疏导㊁情感支持㊁人文关怀ꎬ建立心理疏导调适机制ꎮ6 强化公众防范意识教育培训ꎬ提升防范知识普及率ꎮ防范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公众的安05全防范意识和能力ꎬ增加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实施难度㊁降低危害ꎬ是防范的群众化策略ꎮ一方面ꎬ提高公众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危险源识别能力ꎬ及时发现潜在犯罪ꎬ采取制止㊁规避措施ꎮ另一方面ꎬ普及报警㊁求助㊁逃生㊁救援等防范知识ꎬ增强社会公众在抵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能力和素质ꎮ此外ꎬ向公众普及在个人激情状态下不激怒情绪ꎬ不激化矛盾的策略ꎬ可以从情景因素源头上减少个人低端暴力犯罪的发生ꎮ(二)建立健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风险排查预警机制1 构建动态风险排查机制ꎮ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风险的排查预警是治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ꎮ依托镇街㊁村居基层组织构建地方属地排查ꎬ依托监管职责构建行业主管排查ꎬ依托主体职能构建单位排查ꎬ依托专门技术手段构建专门排查ꎬ建立动态排查机制ꎬ深入摸排各类可能引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风险隐患ꎬ建立台账ꎬ清单化动态运行ꎬ做到排查无盲区㊁不遗留㊁全覆盖ꎮ突出矛盾尖锐的征地拆迁㊁劳资纠纷㊁涉众型经济案件受损㊁医患纠纷等重点领域ꎬ以及生活无着㊁重病患者㊁家庭不和㊁利益受损等问题导致心理失衡㊁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和发布极端言论的重点人员ꎮ畅通群众举报反映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线索渠道ꎬ建立有效线索奖励机制ꎬ鼓励群众积极举报ꎮ建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高危人员㊁前科人员数据库ꎬ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ꎬ智能化实时比对ꎬ全面即时掌握动态ꎮ2 构建情报实时预警机制ꎮ建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预警信息通报机制ꎮ各相关部门对于发现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风险或苗头ꎬ根据紧急情况ꎬ实时报送至政府应急指挥中心ꎬ并按照应急响应实时向有关属事属地责任部门通报预警ꎬ联动响应处置ꎬ建立协调机制ꎬ形成工作合力ꎮ3 构建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应对会商研判机制ꎮ排查出的个人极端风险隐患ꎬ党政牵头ꎬ建立属事属地主体等相关责任单位风险隐患会商研判机制ꎬ深入分析风险隐患的原因㊁症结ꎬ评估态势ꎬ研究矛盾化解对策ꎮ(三)建立健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突出苗头提前干预机制1 加大对涉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调查处理力度ꎮ调整对于个人极端暴力类犯罪的立案规则ꎬ对于扬言㊁准备工具㊁制造条件等具有明确具体指向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线索均应立案侦查ꎬ调查固证ꎬ特别注意查清其极端心理根源ꎬ现实危害程度ꎬ依法处理ꎮ2 设立针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司法控制的保安处分措施ꎮ根据具体情形ꎬ对人身危险性达到一定标准的人员实施技术手段监控措施ꎬ强制佩戴位置监控设备ꎬ限制接近或进入特定场所㊁区域ꎬ限制获得购买危险物品ꎮ对于具有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前科人员ꎬ刑罚结束后仍然具有社会危险性ꎬ可持续科以保安处分措施ꎮ3 精准做实日常管控ꎮ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重点人员ꎬ按照属地㊁主管㊁主体责任要求ꎬ建立专班制定专策ꎬ并建立工作台账开展日常管控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 ꎬ依托基层组织ꎬ定期约谈见面ꎬ疏导化解极端情绪ꎬ持续发力教育转化ꎮ4 注重极端心理疏导干预措施ꎮ化解极端心理是防范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风险的关键ꎮ对于存在过激言行㊁悲观厌世等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高危人员ꎬ镇街㊁派出所㊁村居及相关责任部门应当会同其工作单位㊁亲友主动介入㊁掌握动态㊁排忧解难ꎬ及时疏导其内心的不良情绪ꎬ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困境ꎬ防止消极负面情绪累积成犯罪动机ꎮ必要时ꎬ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进行心理干预疏导ꎮ(四)建立健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应急处置机制1 建立完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处置预案ꎮ按应急指挥㊁联动处置㊁舆论引导要求ꎬ进一步明确处置原则㊁指挥关系㊁力量编成㊁分级响应程序和综合保障措施ꎬ细化职能部门㊁警种㊁相关处置力量职责分工ꎬ结合工作实际ꎬ提炼技战法ꎬ完善应急处置预案㊁细化工作流程ꎮ2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ꎮ按照 从难从严㊁贴近实战 的原则ꎬ以处突机动队建设为重点ꎬ结合处置案例ꎬ强化取证固证㊁人员抓捕㊁人群驱散㊁突击攻坚ꎬ以及战术队形㊁战术动作和快速反应等方面的专业培训ꎬ并组织开展演练ꎬ提升指挥调度㊁通讯保障和行动协同能力ꎬ确保 拉得出㊁冲得上㊁打得赢 ꎮ针对性15完善预案ꎬ加强力量和装备建设ꎬ提高现场应急能力ꎬ掌握灭火器㊁抓捕器㊁灭火毯等装备使用技巧和夺刀㊁一招制敌等技战术ꎬ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㊁有效处置ꎬ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伤亡ꎮ3 快速稳妥处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ꎮ迅速制止犯罪ꎬ指令现场附近及周边的三人快速处置小组㊁特警㊁交巡警㊁派出所和武警巡逻力量立即携带必要警械和武器装备赶赴现场ꎬ迅速制止正在发生的行凶杀人㊁暴力袭击等犯罪行为ꎬ根据情况ꎬ依法果断使用警械㊁武器ꎬ迅速控制犯罪嫌疑人ꎬ及时划定警戒区域ꎬ疏散现场人群ꎬ迅速控制周边社会视频监控ꎬ防止能够直观反映案件现场情况的视频和图片流传ꎬ防止危害结果进一步扩大ꎮ及时排险救援ꎬ判明现场有无发生其他次生危险的可能ꎬ遇爆炸㊁放火或涉及电㊁煤气㊁放射性物质㊁有毒气体等凶杀现场时ꎬ要立即组织疏散周边群众ꎬ并迅速调派消防㊁疾控等专业人员排除险情ꎮ并视情对现场及周边交通节点实施管制ꎬ开辟救援 绿色通道 ꎬ确保增援㊁救援力量顺利到达现场ꎮ现场初勘和现场访问ꎮ组织刑事技术力量对现场进行初步巡查ꎬ进一步明确保护措施和范围ꎬ划定进出现场通道ꎬ视情开展外围现场的搜索和勘查工作ꎮ同时ꎬ围绕现场位置㊁涉及范围㊁人员伤亡㊁财产损失及嫌疑人基本情况等进行初步调查走访ꎮ加强统筹协调ꎬ依法快侦㊁快捕㊁快诉㊁快判ꎬ消除社会伤痕ꎮ4 强化舆情引导管控ꎮ严格控制对于能够直观反应案件现场状况的视频图片ꎬ严格控制详细案情信息发布ꎬ协调新闻媒体对案件舆情降温ꎬ防止描绘作案细节ꎬ重在表明公安机关打击犯罪㊁保护人民的坚定决心ꎬ以避免引发恐慌情绪和连锁反应ꎮ(五)建立健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创伤恢复机制1 严管严控极端案件现场相关直观信息传播ꎮ恶性事件的报道都有正效应和负效应ꎬ正效应体现在告知真相ꎬ防止流言产生ꎬ防止事态扩大ꎬ并提醒公众做好防范ꎻ负效应会引发社会恐慌并对潜在犯罪人起诱导作用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实施者的作案目的就是期望制造轰动相应ꎬ个人极端暴力案件现场往往较为惨烈ꎬ如现场相关直观图片㊁视频被传播ꎬ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犯罪目的的达成ꎮ因此在案件办理中ꎬ要特别防止能直观反映作案过程㊁危害后果的图片被泄露传播ꎮ切实按照 三同步 原则ꎬ落实专人负责新闻宣传工作ꎬ积极稳妥地向权威媒体发布信息ꎬ严防引发效仿和连锁反应ꎮ2 强化对案件亲历者㊁受害者及受害人家属的心理关怀ꎮ由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现场㊁伤害巨大ꎬ易对亲历者㊁受害者及家属心理产生阴影ꎬ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引发新一轮的仇恨情绪ꎮ因此ꎬ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ꎬ要落实心理疏导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关怀ꎮ3 建立对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受害者的司法救助金制度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处于社会底层ꎬ经济能力欠缺ꎬ对被害者缺乏赔偿能力ꎮ建立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受害者的司法救助金制度可以救助经济困难的被害人ꎬ降低案件对于被害人的伤害ꎬ缓冲社会矛盾ꎬ防止发生次生案件ꎮ[参考文献][1]张继东 浅析个人极端暴力犯罪[J] 公安研究ꎬ2010(9):50[2]陈泽伟 拿什么拯救你ꎬ精神病患者[EB/OL] 新华网ꎬ2010-05-31[3]冯卫国ꎬ王㊀超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控机制研究 基于75个犯罪案例的实证分析[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ꎬ2015(6):42[4]范以锦 分寸之间的媒介困境[N] 时代周报ꎬ2010-05-05(4)[编辑:郭建成]25。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从挪威“奥斯陆惨案”事件中带来的警示沈晓君吴波• 2013-06-02 08:26:00 来源:《犯罪研究》2012年第1期一、事件缘起挪威当地时间7月22日下午3时20分,32岁的挪威男子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先是在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政府办公楼群附近引爆了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使得挪威政府办公大楼以及旁边的财政部大楼、对面的《世界之路》报社大楼等都在爆炸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政府办公大楼附近100米范围内的饭店、咖啡店和商店的橱窗玻璃被震碎。
在爆炸发生约2个小时后,他又在奥斯陆以西约40公里处的于特岛上开枪射杀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活动的青少年。
爆炸和枪击共导致至少76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此次爆炸和枪击事件被认为是自二战以来挪威最恶劣的暴力犯罪,也使得挪威这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的北欧富国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质疑。
当地移民政策造成的文化隔阂、右翼政党助推的民族仇视等及惨案凶手的极端凶残行径共同导致了此次惨案的发生,而作为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是矛盾易发、多发期的中国社会而言,此次惨案背后带来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二、成因分析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犯罪心理都是内、外不良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产生也是由于犯罪人个体的主观原因及社会客观环境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主观上看,个体源于对挫折的错误认识,加之冲动的情绪直接产生了其报复社会的动机;从客观上看,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护缺失则是产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主观原因1.个体主观上对挫折的错误认识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发生的根本原因。
人在追求目标的努力之中,遇到挫折后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挫折的积累导致消极情绪的积累,消极情绪积累到自我控制的上限时,就会产生侵犯和攻击性行为,而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越大。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作者:泮丹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公交车纵火、公共场所爆炸、校园伤童案件等一件件血案不断刺痛着人们的神经,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这是不同于抢劫、杀人、强奸等传统暴力犯罪的新的犯罪类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本文从探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定义出发,继而探讨其原因,并最终寻找有效防治对策。
关键词暴力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原因作者简介:泮丹丹,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检察院,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1.145四川宜宾市余跃海纵火案,导致 1人死亡、 77人受伤;福建省厦门市陈水总公交纵火案,导致 48人死亡、 30多人受伤……近年来,此类事件密集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此类案件被称做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它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远高于一般暴力犯罪案件。
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国家都有发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比如挪威的奥斯陆惨案、美国的赵承熙校园枪击案,但是像我国近几年这样频繁发生,实属罕见。
一、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之界定暴力犯罪作为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传统犯罪类型,通常具有的典型形态有伤害罪、强奸罪、杀人罪、抢劫罪等。
它是一个犯罪学概念,不是特定刑法术语,到目前为止并未被各国刑法典系统、集中地规定。
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第81条第2款规定中有涉及暴力犯罪、暴力性犯罪这类表述的概念,在法律上,暴力犯罪就是刑法条文中规定将暴力作为构成要件的各种犯罪。
(一)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与其他普通暴力犯罪的区别在于1.个人性。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个人性是对应于有组织犯罪的单个人的或无组织的犯罪而言的。
具体表现为社会中某个个体为宣泄情绪,用比较极端的手段报复社会的行为,是非组织的行为,且犯罪行为人是单独分散的个体。
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由“有组织”和“暴力性”这两个概念组成,是犯罪学通用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刑法》第 50条第 2款与第 81条第 2款关于死缓的减刑与假释的禁止性规定中。
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总结范文六篇

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总结范文六篇1. 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总结针对近年来社会上频发的极端案事件,为加强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本单位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总结如下:一、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和安全知识宣传,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安全培训和讲座,使员工了解自我保护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二、加强安全管理。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提升安全设施建设水平,购买安防设备和器材,加强安防巡查,确保人员和物品安全。
三、健全应急预案。
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组织应急演练和应急处置培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内部管理。
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防止有关人员从事危害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活动。
五、加强外部整合。
加强与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共同维护社会安全。
以上就是我们单位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其他单位的同行们提供实用的参考。
本单位为提高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意识,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前期调研。
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和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对个人极端案事件的发生原因和防范对策展开调研。
二、制定防范计划。
依据前期调研数据,制定并实施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计划,包括各类安全防范工程、应急预案等,形成适合本单位的防范体系。
三、开展培训。
为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知识培训,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导,使其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反应。
四、加强安全巡查。
制定巡查计划和标准,增加安全监督人员,加强安防设备运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功能齐全。
五、加强沟通联动。
强化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与海关、公安等有关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动关系。
六、总结经验。
每年都要回顾总结本单位的安全工作情况,找出优缺点,完善防范体系。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单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推进了企业发展。
个人防范极端案件总结汇报

个人防范极端案件总结汇报个人防范极端案件总结汇报极端案件是指具有极端思想、极端主义意识,通过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行为。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频频发生,大大威胁到国家和个人的安全。
为了保障个人的安全,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对极端案件的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了解极端案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汇报。
在了解极端案件方面,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学习有关极端主义的相关知识。
首先,了解一些恐怖组织的特点和信仰,对于其崇尚的极端思想和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
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新闻、报道和专题文章来了解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极端案件,理解其实施手段和心态。
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风险意识,提前预防可能的危险。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是有效防范极端案件的重要一环。
要时刻提醒自己,极端行为的发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谨慎,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判断力。
在公共场所,如商场、车站、机场等,应保持警觉,注意陌生人或可疑行为。
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提高自身安全。
加强安全教育对于防范极端案件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是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家庭、学校、社区等都应该加强安全教育,培养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向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课程或组织安全演习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社区也可以通过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安全宣讲活动,向居民普及有关防范极端案件的知识和技巧。
总之,个人防范极端案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了解极端案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人的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成为社会安全的守护者,为共同构建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的危机状况,确保个人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从挪威“奥斯陆惨案”事件中带来的警示

动 机 ; 从客观 上 看 ,社会 发 展 的不均 衡 ,对社 会特 殊 群 体 的关护 缺 失则是 产 生个人 极端 暴
力 犯 罪 的社会 原 因 。
( )主观 原 因 一
1 个体 主 观上对 挫 折 的错误 认 识是 个人 极端 暴力 犯罪 发 生 的根 本 原 因。 .
人 在追 求 目标 的努 力之 中,遇 到挫 折 后会产 生 消极 的情 绪 ,挫折 的积 累 导致 消极情 绪 的积 累 ,消 极情 绪积 累 到 自我控 制 的上 限时 ,就会 产生 侵犯 和攻 击性 行 为 ,而 且挫折 越 大 , 攻击 的强度 越大 。 在 此 次 “ 斯 陆惨案 ”中 ,凶手 布雷 维 克是挪 威 一名土 生 土长 的农产 品 奥 商 人 ,基 督教 原 教 旨主义 者 , 当地 枪 会成 员 ,与 极右 组织 有关 ,但 已确 认 与 国际恐 怖 组织 无 关 。据 专家 分 析 ,挪威 在 受到 国 际金 融危机 的影 响后 ,政府 削 减福 利预 算 ,而对 此 影 响
的尸 体鉴 定 不满 。因此 可 以发现 ,个 人 极端 暴力 犯 罪 的根源 往 往来 自于个人 生 活 中所遭 遇 的挫 折和 失败 及人 生 中的积怨 。
挫折 虽然 是 个人 极端 暴 力犯罪 的重要 诱 发 因素 ,但 不是 导致 该类 犯罪 的根 本 原 因 ,其
根本 原 因在 于个 体对 挫折 产 生原 因 的错 误 认知 。心理 学认 为 ,人往 往倾 向于探 讨 成败 归 因 , 在此 过程 中有些 人 的性格 弱 点会 使得对 个 人成 败 归 因陷入 错误 认 识 中 。冲动 、孤 僻 、多疑 、 虚 荣 心 强 、报 复心理 严 重 、心 胸狭 隘等 性格 就 容易 使得 人产 生对挫 折 的错 误认 识 ,这 类 性 格 的人 在受 到挫 折 后 ,往往 会 归 因于他 人 、社 会 。 当他们 的欲 求 不 能满足 ,或在 生 活 中遇 到挫 折 时 ,不 是客 观地 分析 、解剖 自己 ,而 是归罪 于 他人 或 社会 的 阻碍 、不 公 , 由此产 生 不满 。①
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分析——以15起案件为例

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分析———以15起案件为例王 飞(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通过对15例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发现,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具有作案直接、诱因简单、施暴行为征兆性弱、作案对象无辜被害、作案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
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暴露出对极端人员监测化解难度大、极端人员作案模仿性强、被害人防控意识与能力弱、应急快反协同处置较迟滞等社会安全隐患。
有鉴于此,亟需从健全职业领域监测干预机制、阻断极端人员作案学习渠道、提升被害人防控意识与能力、加强应急快反协同处置建设等方面,科学设计与有效落实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控策略。
关键词:职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安全隐患;犯罪防控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65(2020)04-0094-07收稿日期:2020-06-20作者简介:王飞(1985-),男,四川内江人,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抗逆力和农民工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2019年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抗逆力视野中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研究(项目编号:SC19C030)、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四川‘公调对接’矛盾化解机制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项目编号:SHZLYB19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0年7月7日发生的安顺公交坠湖事件,导致21人死亡,15人受伤。
该事件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热议,其后,安顺市公安局于7月12日17时发布的《警方通报》对安顺公交坠湖事件作了定性。
张某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涉嫌严重刑事犯罪,即张某钢因生活不如意和对拆除其承租公房不满,为制造影响,针对不特定人群实施的驾驶公交车冲入湖中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一时间,安顺公交坠湖事件使得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通过梳理发现,近年来,时有利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发生。
极端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极端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作者:陈俊卿姚成高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11期摘要:极端暴力犯罪有着犯罪对象的相对性、犯罪手段的残忍性、犯罪心理的极端性和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
了解极端暴力犯罪形成的原因,增强法制教育,引导社会心理,创造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极端暴力犯罪;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引言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型,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多发,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及公共安全。
所谓极端暴力犯罪,是指有极端暴力倾向的人面对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数人使用残忍手段,从而造成严重伤亡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犯罪行为。
[1]通过对系列案件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极端暴力犯罪人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即由于对不良行为的长久适应,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受到了明显的干扰。
它是一种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
[2]这种异常人格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当这种异常持续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针对此类案件,国内学界虽有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类案件仍呈现多发态势,亟需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此,通过对几起典型极端暴力犯罪进行研究,发现这类犯罪的特点和原因的规律性,就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预防,对促进社会和谐、保护公共安全起到一定的作用。
1极端暴力犯罪基本情况解构以下仅通过对2006年陕西汉阴特大杀人案、2009年湖北随州特大杀人案和2013年福建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的基本案情呈现、人物性格及心理特点分析对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的共性进行透析。
1.1案例一:2006年陕西汉阴特大杀人案本案犯罪人自小家庭贫困,曾三次因为盗窃被拘留。
后来虽然举家搬迁,但仍然食不果腹。
犯罪人比较迷信,听信了一位白胡子老人的话供奉石碑,却因石碑的摆放位置与道观的管理人员发生了争执。
而犯罪人性格偏执,对此事难以释怀、心怀怨恨,又认为道观主持调戏他的妻子,于是持斧头和弯刀将观内的所有人杀死,手段及其残忍。
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总结【四篇】

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总结【四篇】第1篇: 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总结为进一步加大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力度,把加强学生人身安全防范教育落到实处,有效防止、及时处理学生伤亡、失踪等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稳定,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和要求(一)重视思想动态,做好心理疏导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展览等都是进行校园自杀事件预防的重要手段。
学校心理辅导站要根据学生中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危机事件的性质、了解各种事件对自己心理的影响,掌握宣泄或转移心理压力的方法,掌握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技术。
2、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测量、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和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容易产生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疏导措施。
3、学生班级团队中的“心理互助员”班级“心理互助员”(或称“心理委员”)是经过一定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在班集体中有较强交往能力的学生。
他们的培训活动可以团队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
当发现有自杀意念的同学和朋友时,他们能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从而形成自杀事件预防与干预的预警反应。
4、班主任和学校团队工班主任平时工作要落实到细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之外,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苗头并及时做好工作,写好记录。
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训,有效提高校园极端事件预警的反应灵敏度。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做好有冲突性事件爆发倾向(暴力、侮辱、自残等)学生的来访性心理干预,定时为学校教育管理者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重大心理问题。
6、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事故前面,预防为主。
极端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极端案例挑战着法律的边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剖析一起罕见的极端法律案例,旨在探讨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冲突,以及法律在极端情况下的适用与权衡。
二、案件概述某年某月,一起罕见的极端法律案例在我国某城市发生。
被告人李某,男,28岁,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提起公诉。
案情如下:李某与妻子离婚后,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
离婚后,李某对前妻怀恨在心,多次企图报复。
某日,李某趁前妻带儿子回家探亲之际,将前妻残忍杀害,并企图将儿子杀害灭口。
在行凶过程中,李某被儿子机智逃脱,最终被警方抓获。
三、法律适用与争议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涉嫌故意杀人罪。
然而,在审理过程中,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1. 被告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本案中,李某杀害前妻的行为明显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2. 被告人是否应被判处死刑?本案中,李某的行为极端残忍,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此,在法律适用上,部分民众和专家呼吁对李某判处死刑。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本案中李某杀害前妻是出于个人恩怨,并非出于谋取经济利益或其他目的。
此外,李某在作案过程中,儿子机智逃脱,这表明李某在杀害儿子时并非铁石心肠。
因此,部分专家和民众呼吁对李某从轻处罚。
3. 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本案中,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尤为突出。
一方面,法律要求对李某的行为进行严惩,以维护社会正义;另一方面,人性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关爱使得部分民众和专家呼吁对李某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法律的适用本案中,法院依法审理,对李某的行为进行了定罪量刑。
这表明我国法律在处理此类极端案件时,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严格执法的原则。
2. 人性的关怀尽管法律对李某的行为进行了严惩,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也充分考虑到李某的行为背后的家庭矛盾和人性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2期2018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17No.2June2018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范治理基于100起犯罪案例的实证分析冯卫国ꎬ王敏芝(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ꎬ陕西西安710063)摘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ꎮ通过对100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例进行例证分析ꎬ界定了此类犯罪的定义ꎬ剖析了此类犯罪的特征与行为人特点ꎬ提出了坚持司法惩治与治安防控并重ꎬ多渠道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化解社会矛盾ꎬ制定防控应急预案等措施ꎬ以期为此类案件提供多角度立体化的防控对策ꎮ关键词:个人极端暴力犯罪ꎻ行为特征ꎻ行为人特征中图分类号:D917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 ̄4303(2018)02 ̄0217 ̄05收稿日期:2018 ̄03 ̄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FX152)作者简介:冯卫国(1969 )ꎬ男ꎬ山西阳泉人ꎬ教授ꎬ博士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刑法学㊁刑事执行法学ꎮ㊀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ꎬ建设平安中国ꎬ加强创新社会治理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ꎬ确保国家长治久安ꎬ人民安居乐业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ꎬ而且极大影响了社会秩序ꎮ近年来ꎬ学界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研究视角ꎬ也从刑法学㊁犯罪学向社会学㊁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不断渗透ꎮ如杨辉解教授从社会上关注度极高的几起个体恐怖犯罪案例入手ꎬ对目前学界关于此种犯罪类型的几种观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ꎬ阐明了个体恐怖犯罪的概念和本质特征[1]ꎮ靳高风教授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2000 2010年来的34起典型案例作了统计ꎬ阐释了当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ꎬ全面清晰地揭示了其犯罪特征与发案原因[2]ꎮ李春雷等剖析了1978 2013年发生的73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例ꎬ介绍了该种犯罪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犯罪特点ꎬ并从罪前㊁罪中㊁罪后三个方面提出了防控措施[3]ꎮ赵建生等从社会学的角度详尽分析了此种犯罪发生的原因ꎬ即社会心理扭曲㊁社会组织缺位㊁社会传播示范㊁社会结构失衡ꎬ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ꎬ即完善预防机制㊁强化心理疏导㊁创新社会管理和促进公平正义[4]ꎬ等等ꎮ总体来说ꎬ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单薄ꎬ研究成果较少ꎬ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亟待拓展ꎬ目前的研究方向多集中在对此类犯罪人的分析与此类犯罪发生的原因等方面ꎬ针对此类犯罪建立防控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ꎮ故此ꎬ我们通过对2001年以来媒体公布的100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ꎬ描述勾勒此类犯罪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ꎬ并为寻求有效的防控对策提供参考ꎮ一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内涵(一)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概念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近些年来在全国相继发生而被社会所关注ꎬ许多学者不仅对于此类犯罪的名称各有看法ꎬ在具体的定义上也各有表述ꎮ莫洪宪教授称其为 个体报复社会型犯罪 ꎬ具体是指遭受挫折的弱势个体以报复社会为目的ꎬ针对不特定对象实施的凶杀㊁爆炸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行为[5]ꎮ杨辉解教授则更赞成将此类犯罪命名为 个体恐怖犯罪 ꎬ因为它指的是单个犯罪行为人基于社会㊁经济或其他个人目的ꎬ使用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或者威胁使用暴力手段ꎬ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或重大公私财物ꎬ制造社会恐怖或灾难ꎬ严重威胁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ꎮ靳高风教授等则更倾向将此类犯罪定义为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ꎮ他们认为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指一个人针对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数人使用残忍的武力手段实施的造成严重伤亡和重大社会影响的行为[2]ꎮ可以看出ꎬ以上三种定义都认为应该将此类犯罪限定为个人犯罪ꎬ摒弃了共同犯罪ꎮ所不同的是ꎬ 个体报复社会型犯罪 侧重于揭示犯罪人的目的ꎬ即报复社会ꎻ 个体恐怖犯罪 则强调此类犯罪造成的恐怖的社会氛围与恶劣影响ꎻ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更注重此类犯罪行为的暴力㊁残忍手段ꎮ对于以上各种定义ꎬ我们比较赞同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这一定义ꎮ因为它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类犯罪的特性ꎬ有助于揭示其同一般性暴力犯罪㊁报复犯罪及恐怖犯罪的区别ꎮ就此ꎬ我们认为ꎬ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名称下ꎬ可将此类犯罪定义为:基于泄愤与报复社会的目的ꎬ由单独一人策划并实施ꎬ采取残忍的㊁暴力的犯罪手段与方式加害特定或不特定的人群ꎬ并由此产生特别严重的危害后果与社会影响的行为ꎮ(二)相关概念辨析1.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与严重暴力犯罪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从属于严重暴力犯罪ꎬ具备其基本特征ꎬ比如犯罪工具杀伤性大㊁犯罪手段凶残㊁危害后果严重等ꎮ但严重暴力犯罪的外延大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ꎮ即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仅是基于极端心理泄愤㊁报复社会等动机实施犯罪ꎬ而在严重暴力犯罪中行为人的犯罪动机较为复杂ꎬ例如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等ꎮ此外ꎬ严重暴力犯罪可以是单独个人犯罪㊁多人共同犯罪或是有组织的犯罪ꎬ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仅局限于个人犯罪ꎮ2.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与暴力恐怖活动ꎮ二者均采取攻击性极强的暴力手段犯罪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ꎻ均会刺激社会大众的感官与心理ꎬ让他们对自身安全与社会稳定产生担忧与害怕ꎬ在社会上造成恐怖氛围ꎮ二者所不同的ꎬ一是暴力恐怖活动以一定的政治目的或诉求作为犯罪动机ꎬ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恶性刑事犯罪ꎬ缺乏政治动机ꎬ且与宗教信仰㊁种族无关ꎬ多是以报复社会的极端心理作为犯罪动机ꎻ二是暴力恐怖活动多表现为组织性犯罪ꎬ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个人行为ꎬ从犯罪的预备到实行均由一人独立完成ꎬ不受他人或组织操控ꎮ二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特征(一)作案方式简单直接通过对100起案件的作案方式观察发现ꎬ大部分案件的犯罪人都使用简单易得的作案工具ꎬ采取直接㊁粗暴的作案方式ꎮ一是使用刀具㊁钝器等凶器直接伤人ꎮ57%的犯罪人采用此类方式ꎬ原因是这些工具容易获取ꎬ便于作案ꎮ如在河南光山校园杀人案中ꎬ犯罪人闵拥军的作案工具就是平常家中使用的菜刀ꎮ二是用爆炸物㊁爆炸装置制造爆炸ꎮ此类犯罪占样本比例的14%ꎮ如冀中星于2013年制造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爆炸案ꎮ由于爆炸手段的瞬时性㊁巨大的杀伤力等特点ꎬ此类案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ꎮ三是用放火方式制造极端暴力事件ꎮ此类案件有10起ꎮ如谌海涛制造的2010年长沙机场大巴纵火案ꎬ包来旭制造的2014年杭州公交纵火案等ꎮ四是其他方式ꎮ如通过驾车撞人(6%)㊁持枪伤人(6%)㊁投放有毒有害物质(2%)实行ꎮ驾车撞人㊁持枪伤人需犯罪人具备驾驶技能和使用枪支技能ꎬ增加了作案难度ꎮ我国对枪支实行严格的管控制度ꎬ也是持枪作案方式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ꎮ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㊁家用汽车的普及ꎬ利用汽车作案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ꎬ这也是防范的难点ꎮ投放有毒有害物质虽属于较为平和方式ꎬ但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投毒行为受害范围极大ꎬ如2001年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ꎬ造成包括42人死亡在内的300多人死伤ꎮ(二)作案持续时间较短在100个样本中ꎬ作案时间在30分钟之内的案件有75起ꎬ30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的案件有11起ꎬ2个小时以上的案件有14起ꎮ之所以如此大比例的案件在30分钟内就实行完毕ꎬ主要是因为犯罪人通常出于急于泄愤或报复的动机ꎬ企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伤害尽可能多的人ꎬ以寻求某种变态的心理快感ꎬ同时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ꎬ达到报复社会的目的ꎮ另外ꎬ由于犯罪人大多是有预谋作案ꎬ事先精心选择了作案方式ꎬ准备了作案工具ꎬ由此也提高了犯罪的 效能 ꎮ典型例子是福建南平校园凶杀案ꎮ该案中ꎬ犯罪人郑民生手持砍刀ꎬ在上学时间连续砍死砍伤13名等待入812第2期冯卫国ꎬ等: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范治理校的小学生ꎬ总共用时55秒ꎮ(三)作案地点相对集中一是发生在犯罪人或被害人居住地及其附近区域ꎮ此类案件多为熟人作案ꎬ数量占样本的39%ꎮ犯罪人多与被害人相识ꎬ此前产生过或大或小的纠纷或矛盾ꎮ如2012年河北秦皇岛除夕夜灭门案ꎮ二是发生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政府等机关单位ꎮ此类案件占样本的28%ꎮ行为人选择在这些场所作案ꎬ就是要制造社会恐慌ꎬ发泄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ꎮ如2010年甘肃法院爆炸案ꎬ犯罪人钱文昭因对司法判决不服ꎬ携带爆炸物闯进甘肃省民乐县法院会议室ꎬ引爆爆炸物ꎬ造成5人死亡22人受伤ꎮ三是发生在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其停靠场所ꎮ此类案件占17%ꎮ选择在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作案ꎬ是因为交通工具中的空间与外界相对隔离ꎬ一旦发生危险ꎬ乘客此时只能自救ꎬ然后等待外部救援ꎬ在这个过程中ꎬ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ꎮ另外ꎬ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停靠点作案的动机和在公共场所作案相似ꎬ都是为了造成不特定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公私财产损失ꎬ借此泄愤或是引起关注ꎮ冀中星案中ꎬ身体残疾的犯罪人多年维权未果ꎬ为反映个人诉求ꎬ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引爆自制爆炸装置ꎬ企图引起关注ꎮ四是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区域ꎬ即校园袭童案ꎮ此类案件占16%ꎮ犯罪人对毫无反抗力的㊁未经世事的幼童下手ꎬ是最为丧心病狂㊁惨无人道的行为ꎮ典型的案例有江西万载县小学教学楼爆炸案ꎬ陕西南郑幼儿园凶杀案ꎬ江苏泰兴幼儿园凶杀案等ꎮ(四)多为预谋作案样本中有79人有犯罪预备行为ꎬ7人属于激情犯罪ꎬ14人未能获取数据ꎮ一般而言ꎬ此类犯罪属于个人单独作案ꎬ若想达到犯罪目的并引起社会轰动效应ꎬ就必须有所准备且准备充分ꎮ比如2005年福州公交车自杀性爆炸案ꎬ爆炸所用的炸弹是犯罪人黄茂银在肺癌病重到濒死之际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研究出来的ꎮ㊀㊀三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人特征(一)性别多为中年男性样本中ꎬ有4起案件的犯罪人年龄未能取得数据ꎬ另96起案件中ꎬ年龄最小的犯罪人17岁ꎬ最大的78岁ꎬ平均年龄37 94岁ꎮ有58名犯罪人的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ꎮ而这58人中只有一人是女性ꎬ其他均为男性ꎮ可以看出ꎬ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人主要是中年男性ꎮ对于这一现象ꎬ有学者分析认为ꎬ这与极端暴力案件的作案手段要求的力量㊁身体素质㊁作案方式以及男女的生理心理差异㊁社会地位差别等均有一定关联[3]ꎮ此外ꎬ中年男性是当下社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ꎬ抚养老人与小孩的同时还遭遇着身体状态㊁职业生涯与婚姻生活的多重考验ꎬ一旦面临困境又不能稳妥处理就容易带来困扰ꎬ滋生病态心理ꎬ进而引发犯罪ꎮ如在李磊案中ꎬ犯罪人因家庭生活不和谐ꎬ内心充满了压抑与不满ꎬ挥刀杀死了自己的父母㊁妻子㊁妹妹和两个儿子ꎮ(二)文化程度不高ꎬ职业与收入不稳定在文化程度方面ꎬ我们只收集到53个样本数据ꎮ其中文盲2人ꎬ小学教育背景的13人ꎬ中学31人ꎬ大学教育背景的7人ꎮ在职业方面ꎬ11人的职业信息未能获取ꎮ其余89人中ꎬ无业的多达43人ꎻ有较稳定职业或较固定收入的犯罪人有27人ꎬ多从事收入水平不高的工作ꎻ还有19名犯罪人是农民ꎮ可以认为ꎬ由于多数犯罪人文化程度不高ꎬ导致他们从事的职业收入有限甚至没有固定收入ꎮ不稳定或是较低的收入不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ꎬ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缺乏尊严与成就感ꎬ以至于在面对挫折时不知如何调适ꎬ由此埋下了犯罪隐患ꎮ如2005年北京王府井驾车撞人案ꎬ犯罪人艾绪强是一名来京农民工ꎬ换了多个工作也未能致富ꎬ进而产生强烈的 仇富 心理ꎮ为了发泄这种病态心理ꎬ他 选择在王府井与这些富人同归于尽 ꎮ(三)作案动机多是厌世或泄愤至少有84名犯罪人的犯罪动机是厌世㊁泄愤㊁报复社会ꎬ只有6名犯罪人明确表示自己并非因上述动机而作案ꎬ此外还有10人无法获得数据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不是简单的情杀㊁仇杀案ꎬ而是犯罪人想要通过犯罪表达出对自己生存的状态与周遭的社交关系的不满ꎬ甚至是对社会的憎恨与对抗情绪ꎮ具有这种报复心理的人ꎬ其目的不限于或主要不是为了满足物质要求ꎬ而是通过给国家㊁集体㊁他人造成损失ꎬ扰乱社会治安秩序ꎬ对社会㊁他人进行报复[6]ꎮ上文中所述的2005年福州公交车自杀性爆炸案ꎬ2010年甘肃法院爆炸912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案ꎬ就是此种类型ꎮ(四)作案前大多遭遇挫折或纠纷样本中ꎬ至少有79%的犯罪人在犯罪之前遭遇过生活挫折㊁情感或生活纠纷ꎮ如广州公交车纵火案ꎬ犯罪人欧长生由于身体原因失去工作ꎬ染上赌博恶习ꎬ开始仇视社会ꎬ最终酿成惨剧ꎮ此外ꎬ情感挫折㊁婚恋纠纷也是引发此类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ꎮ如宁夏彭阳灭门案中ꎬ犯罪人麻永东因家务琐事与妻子兰秀英发生矛盾ꎬ其对妻子一家怀恨在心ꎬ当晚将妻子一家七口杀害ꎮ上述诸多案例中ꎬ犯罪人都因缺乏正确的挫折反应方式而自暴自弃㊁仇恨社会并因此实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ꎮ挫折感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并没有必然或较高的相关性ꎬ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或采取了不良应对方式才是这类犯罪产生的主要个体因素之一ꎬ这也是犯罪人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ꎮ这也符合犯罪心理学中的挫折 攻击理论ꎮ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威克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ꎮ该理论指出ꎬ人的需要和欲求不能获得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ꎬ面对挫折一般有外罚性㊁内罚性㊁无罚性三种反应形式[7]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人就属于外罚性反应ꎬ他们将自己遭遇的挫折归咎于外部世界ꎬ并由此引发不满㊁愤懑或是仇恨的情绪ꎬ最终将这些情绪通过暴力的方式向外部世界肆意的发泄ꎮ四㊁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防范治理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宏观上ꎬ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㊁矛盾加剧㊁社会底层成员生存压力增大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时代背景ꎻ中观看ꎬ社会支持体系匮乏㊁诉求渠道不畅激化了宏观原因ꎻ微观看ꎬ个体人格不健全㊁心理失衡㊁主观认知狭隘是直接导火索ꎮ从这三个层次的原因入手ꎬ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防范治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ꎮ(一)坚持司法惩治与治安防控并重由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行为人不健全ꎬ狭隘的个体人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ꎬ不仅要在司法上对其依法严厉打击ꎬ而且还要在治安防控体系上下功夫ꎮ一是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建设ꎬ制定专门㊁统一的«校园安全法»ꎬ将校园安全建设纳入法治轨道[8]ꎮ二是在具体案件的办理过程中ꎬ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ꎬ对于犯罪情节十分恶劣的㊁手段极其残忍的㊁造成后果极其严重的ꎬ应在法定量刑区间内从重处罚ꎬ同时在保证办案程序合法的前提下从快处理ꎮ这不仅让受害人及其家属感受到法律的公正ꎬ在心理上得到宽慰ꎬ而且还能有效消除社会恐慌ꎬ给潜在犯罪人敲响警钟ꎮ三是在治安上借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预防处置ꎮ有学者认为ꎬ治安预防是控制暴力犯罪的前沿手段ꎮ应以公安队伍为核心力量ꎬ并充分动员社区保安㊁巡防队员㊁企事业单位员工㊁社区居民等力量加入进来ꎬ查找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漏洞ꎬ完善安全预警系统ꎬ共同编织出一张治安防控密网ꎮ(二)多渠道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化解社会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ꎬ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ꎬ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㊁法治化㊁智能化㊁专业化水平ꎬ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ꎮ这对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ꎮ要特别强调社会支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ꎮ社会支持是指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向特定对象(一般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可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ꎬ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给予[9]ꎮ应建立多元化的㊁有操作性的㊁针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人和潜在行为人的社会支持系统ꎬ努力构筑融物质帮扶㊁思想引导与心理救助为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ꎬ使社会边缘人群摆脱被抛弃感㊁无助感ꎬ从而融入主流社会ꎮ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体系化的心理问题发现与干预机制ꎬ强化心理疏导与关怀ꎬ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应对心理疾病的能力ꎮ二是多渠道完善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和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ꎬ促进公平正义ꎮ如改革信访工作制度ꎬ倡导公民通过行政诉讼㊁行政复议等法律途径表达利益诉求ꎬ以及加强行业性㊁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ꎮ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ꎬ解决民生问题ꎬ缓解生活压力ꎬ逐渐化解㊁消除社会矛盾与社会不稳定因素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ꎬ减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发生ꎮ(三)制定防控应急预案针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极端性与暴力性ꎬ必须建立犯罪前㊁犯罪中㊁犯罪后的全方位防控体系与应急预案ꎬ最大限度地预防㊁疏导㊁控制与处理此类犯罪ꎬ以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ꎮ一是立足犯罪发生之前ꎬ建立犯罪预防监控体系ꎮ首先ꎬ对高危人员进行重点管控ꎬ建立情报监督资料系统ꎬ及022第2期冯卫国ꎬ等: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其防范治理时发现有极端报复社会的苗头性㊁倾向性行为并加以制止ꎮ其次ꎬ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高发的公共场所进行重点防控ꎬ开展荷枪实弹式巡逻与安全检查ꎬ必要时还可设置临时或固定岗亭ꎬ安排专用警力值班待命ꎬ不仅能增加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ꎬ而且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此类暴力犯罪作出反应ꎮ二是建立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ꎮ根据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发生的地点㊁作案手段㊁使用工具等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ꎬ落实各级职能单位㊁部门责任ꎬ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力量ꎬ确保在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时ꎬ能快速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ꎬ采取得当的现场处置方式ꎬ及时制止暴力犯罪活动ꎮ三是犯罪发生之后ꎬ按照法律程序ꎬ从快㊁从重地惩处犯罪分子ꎮ一方面ꎬ及时回应社会舆论ꎬ有效遏制不良影响的蔓延与扩大ꎬ及早解除社会恐慌心态ꎬ提升社会安全感ꎻ另一方面ꎬ也是对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的尊重ꎬ能够对犯罪分子㊁潜在的高危犯罪人群产生强烈的刑罚震慑力ꎬ有效降低此类案件再次发生的概率ꎮ参考文献:[1]杨辉解.个体恐怖犯罪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2(3):140 ̄146.[2]靳高风.当前中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个案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2(5):126 ̄134. [3]李春雷ꎬ任韧.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历史演变与综合防治(1978 2013)[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ꎬ2014(3):101 ̄109.[4]赵建生ꎬ周树华.社会学视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探析[J].公安研究ꎬ2011(11):41 ̄50.[5]莫洪宪ꎬ吴爽.论个体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概念及发生原因[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ꎬ2013(4):32 ̄37.[6]董华ꎬ童星. 十一 五期间江苏省面临的报复社会型风险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ꎬ2006(4):5 ̄12. [7]李欣.基于挫折 攻击理论的极端暴力犯罪心理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ꎬ2014(11):76 ̄80.[8]靳高风ꎬ李易尚.中美校园暴力袭击犯罪比较研究 基于94起典型案件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7(6):1 ̄18.[9]汪明亮.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 基于西方社会支持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ꎬ2010(6):86 ̄93.Researchonpreventionandcontrolmechanismsofindividualextremeviolencecrimes:anempiricalanalysisof100criminalcasesFENGWeiguoꎬWANGMinzhi(CriminalLawInstituteꎬNor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ꎬXi an710063ꎬChina)Abstract:Individualextremeviolentcrimesareandwillbeoneoftheprominentproblemsthataffectoursecurityorderandsocialstabilityatpresentandinthefuture.Byanalyzing100individualcasesofextremeviolentcrimesꎬthispapergivesthedefinitionofsuchcrimesꎬdescribestheircharacteris ̄ticsandalsothecharacteristicsoftheperpetrators.Itputsforwardmeasuressuchasinsistingonju ̄dicialpunishmentandpublicsecuritypreventionandcontrolꎬconstructingsocialsupportsystemstoresolvesocialcontradictionsthroughmultiplechannelsꎬandformulatingpreventionandcontrolcon ̄tingencyplansꎬsoastoprovidemulti-dimensionalpreventionandcontrolcountermeasuresforsuchcases.Keywords:individualextremeviolentcrimeꎻ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ꎻagentbehaviorcharacteris ̄tics(责任编辑:金一超)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