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7.基于城市规划的城市犯罪预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47.基于城市规划的城市犯罪预防

邓慰旺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极大增加,城市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其中犯罪率的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的安全感。目前,针对城市犯罪问题,我国主要依靠公安部门的传统治理手段,集中在案件发生之后的被动治理。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来改善城市治安,预防犯罪,在国外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犯罪预防学理论,使城市犯罪预防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中。

关键字:城市规划犯罪预防

1.城市犯罪的增长态势及预防城市犯罪的新方法

1.1城市犯罪的增长态势

据中国社科院2010发布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犯罪数量打破了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的平稳态势,出现大幅增长,其中,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等案件大量增加。据蓝皮书,2009年1到10月,中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数大幅增长,刑事案件数增幅在10%以上,治安案件数增幅达20%左右,全年刑事立案数达到530万件,治安案件数达到990万件。以上海市为例,在历年的所有刑事案件立案数中,“两抢一盗”类案件占到80-90%左右,并且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所有刑事案件中最突出的问题,并且其发案地点多为城市地区。在这部分案件中,抢劫和抢夺案件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这两类案件造成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严重影响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安全感。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70%,全国的总人口达到15亿,市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城市人口的大幅增加,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犯罪率的增加,将极大地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1.2 预防城市犯罪的新方法

现阶段,针对城市犯罪问题,我国主要依靠公安部门的综合治理、群防群治、打防结合等传统手段来处理。随着社会的空前进步,公安部门开展了很多现代信息手段,但这些手段主要集中在案件发生后的被动治理。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来改善城市治安,从而提前预防或阻止犯罪的实践还开展得很少。从发展趋势来看,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手段将成为未来安全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它既包括传统的治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包括系统的管理方法。在管理方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市建设的管理,其中,城市规划研究和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通过城市规划来预防和控制犯罪是一门新兴学科。城市规划在预防城市犯罪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宏观环境空间与微观环境空间两个层面来进行。宏观环境空间主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来落实;微观环境空间可以通过对城市分区规划及城市详细规划来实施。

2.城市规划与城市犯罪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发展

2.1 国外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犯罪学的研究发展

2.1.1 简·雅格布斯的“街道眼”理论

简·雅各布斯是最早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影响犯罪模式,并且对往后的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者。1961年她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书中批评当时美国大城市垂直化、郊区化的发展模式,并逐渐放弃了传统沿街布置建筑的形式,而破坏了传统社会的生活形态,造成了人际关系逐渐淡薄、疏离,抑制犯罪的社会自然监控力减弱,导致大城市天生就是犯罪的场所。城市街道由于被遗弃而易发生犯罪。她认为传统的道路形式及人行道是城市的重要资产,并且提出下列对策:1.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的居住区那样混合在一起;2.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之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我们称之为“街道眼”;3.人行道上要有足够的吸引点,这样可以吸引足够的行人,也能让楼里的人往街道上看,增加“街道眼”的数量。

2.1.2 杰斐利的“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

杰斐利提出“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城市犯罪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其产生机理和作用形态与城市环境空间密切相关;2.环境设计不能直接地阻止犯罪,也不能预防所有的犯罪问题,但

可以消除诱发犯罪的因素;3.通过环境设计增进居民对犯罪事件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道路结构、道路的组成形态、住宅周围空间的构成特征、社会及经济性因素、社区管理等因素是预防犯罪的关键因素。

2.1.3城市犯罪学研究的新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传统犯罪地理学继续对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及其犯罪防控予以关注的同时,学界开始热烈地讨论关于犯罪、社会安全和安全政治的区域化问题,并划分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批判犯罪地理学。研究的焦点不再是犯罪者和犯罪行为本身,而是犯罪防御空间,各个城市、地区开始进行大量的犯罪统计调查,以便描述本地区犯罪空间、时间的特征,有效进行事前防范。由于这种犯罪统计数据的描述,许多空间,比如一些公共场所和小区被定义为“犯罪化空间块”,生活在此空间块的群体常被视为不安全因素,对这些群体的歧视反而使得真正造成犯罪的社会问题被忽视或遗忘。批判犯罪地理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出发,对社会控制和犯罪防控政策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批判。

2.2 国内城市规划与城市犯罪学的研究发展

2.2.1 王发曾提出城市犯罪的综合成因论

在王发曾看来,城市空间环境的基本属性是影响城市犯罪的重要空间因子。他根据空间盲区的形态、性质和对犯罪的影响,将城市犯罪的空间盲区划分为公共、非公共、边际、移动和虚拟空间等5种类型。

2.2.2 于静的“四死角”理论

于静通过对广州违法犯罪人员的抽样调查,探讨了城市空间环境特点变化与城市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城市空间环境因素与城市犯罪问题有着天然的联系,犯罪受其空间环境因素制约。城市的“时间死角”、“空间死角”、“心理死角”、“社会死角”等各种类型的空间盲区亦诱发犯罪。

3. 住宅区犯罪预防中的社会因素研究

以城市规划设计防止住宅区犯罪的效果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几乎都与城市社会各因素方面有关。

3.1 创造住宅区的差异性,整合公共设施

研究发现,有多种住房形式的住宅区在创造一个欣欣向荣的社区方面比构成相近的住宅区做得更好,这样的住宅区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段内人更多,而不像构成相似的住宅区,户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