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天书”——青铜器铭文

合集下载

利簋铭文的翻译

利簋铭文的翻译

利簋铭文的翻译
摘要:
一、利簋的背景介绍
1.利簋的发现
2.利簋的历史背景
二、利簋铭文的概述
1.铭文的内容
2.铭文的结构
三、利簋铭文的翻译
1.铭文的意义
2.铭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四、利簋铭文的价值
1.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意义
2.对研究古文字学的意义
正文:
利簋,是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距今已有约3000 年的历史。

1976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附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之一。

利簋的出土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簋的铭文共13 字,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7 字,右边6 字。

铭文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的历史事件,以及战后对商朝贵
族的安抚政策。

铭文如下:
左: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克又(有)商。

右:在阑(墉)匕(比),王休(恤)商。

利簋铭文的翻译为:“武王征讨商朝,在甲子日的早晨,成功地击败了商朝。

在城墙的比试中,武王关心商朝的安抚。


通过对利簋铭文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情况。

铭文所反映的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战役,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利簋铭文也是研究古文字学的重要资料,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考古学家怎样识别甲骨文字?

考古学家怎样识别甲骨文字?

考古学家怎样识别甲骨文字?首先,甲骨文的识别是非常专业的,这毫无疑问,因为可以面对社会明码标价10万破译一个,可见难度之大,但是,所幸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太过伟大丰富,又为专家学者破译3000多年前的“中华密码”留下了别的文明与文字没有的智慧和方法:一、《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段话,可说为郭沫若、王国维和罗振玉、董作宾四位“甲骨文四堂”留下了一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钥匙。

《说文解字》这段话直接讲的就是甲骨文,也就象形字与汉字的构造原理,言简意赅,一读就懂。

这就是考古学家破译甲骨文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六书”的定义出发,尽管甲骨文并不是都能达到秦汉后的“六书”的标准,不能那么娴熟运用这6种造字方法,但是,目前所破解出来的约2000多个甲骨文字,却确实已经发现了这六种原理。

毫无疑问,《说文解字》的许慎以及他那个年代的人就已经可以辨认上古象形文字了,不得了呀!二、汉字的“万年一脉”之特性问个小问题,下面这张青铜器铭文的图片,谁能找到“黄帝”的字眼?或者“皇”的字眼?我估计要认出“黄帝”的字眼有点难因为它本也写作“黄啻”。

但是,要认出“皇”估计就不太难了~这是战国田氏齐威王时的出土青铜器《陈侯因齐敦》,讲的是齐威王做器向他先祖学习的意思。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汉字是万年不变的字体,虽然严谨的说,殷商甲骨文与西周金文自己秦汉后的篆书与隶书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其根源还是不变的,无论是秦篆汉隶还是西周金文,它的根还是《说文解字》里记载的那句“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说穿了,就是用画画的理念来创造的了。

中国人随便一个没有学过相关专业的人,就能看懂几千年前的古文字,这在拉丁字母的使用人群里简直就是逆天般的神奇!上面这一张古英语,字母还是大体那26个字母,但是其单词与语法却已经完全不同现代英语了……没学过就等于是看天书——好气呀!明明拆开来看,每个都能看懂,可是一合起来就……因为拉丁字母不是象形文字,所以人们在没读过书前,是不可能看得懂的。

西周《曶鼎》铭文欣赏

西周《曶鼎》铭文欣赏

西周《曶鼎》铭文欣赏西周《曶鼎》铭文欣赏此鼎为西周恭王时期器物。

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

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曶鼎》属于西周恭王时期器物。

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

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这件鼎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说,原为清朝人毕沅得之于西安,鼎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

据推测这件鼎应当是在周原地区出土的。

后来,这件鼎毁于兵火,仅有铭文拓本流连于世。

该鼎铭文共24行,现存380个字。

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

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

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

第二部分铭文记载同年四月了酉日,作器者派家臣代表自己到作为狱讼官的井叔那里控告效父及其家臣名限者。

原来,作器者“既赎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意为已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从效父那里赎(贸)得五夫——即5名奴仆,然而名限者却背信弃约,并要另行订立交换条件,因此发生了这场诉讼。

铭文的第三部分追述往昔饥荒之年,“匡众厥臣二十夫”——即名匡者的农夫和家臣20人,强抢作器者的禾给匡,作器者遂控告到东宫那里。

东宫判处说让匡交出强抢禾的人,如果不交出来,匡就将被重罚。

名匡者乃向作器者稽首,并且赔偿了损失关于《曶鼎》——铜器年代考证(3)涉及西周中期的周王年代,史籍无载。

所以刘歆在《汉书?世经》中就说“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数”。

司马迁《史记》也只有简略的承继关系,算是无话可说。

的确是一笔糊涂账。

这里的“糊涂”,在西周后期就已经存在,并不始于司马迁。

由于文献缺失,我们今天主要依靠出土器物铭文来清理这笔糊涂账,还原一个历史的真实。

古代中国青铜器鉴赏书籍简介

古代中国青铜器鉴赏书籍简介

古代中国青铜器鉴赏书籍简介无可取代的《中国青铜器全集》说起用以鉴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书籍,首先要提到的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铜器全集》(以下简称《全集》)。

这套大书是《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的一种,马承源先生任主编,李学勤先生任顾问,汇集中国大陆研究青铜器水平最高的一批专家,自1991年至1998年,历时7年编纂而成。

全书共有16本,以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巴蜀、滇及昆明、北方民族、铜镜等主题分卷,大体上以先按时代再分地域的顺序编排,如商代各卷再分为“殷墟”与“殷墟以外地区”两部分,西周各卷再分为“岐周、宗周、成周”与“诸侯方国”两部分等等。

全书收录3044器,以考古发掘材料为主,还有少量中外单位收藏的传世精品。

从青铜器鉴赏角度看,《全集》有诸多优点:一是照片质量很好,若干器物还有局部照片,器形、纹饰显示得立体逼真。

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一是有赖于中外收藏单位的大力协助;二是除发表李学勤先生序、马承源先生总论外,各分卷之前还刊有各位专家撰写的介绍各时期、各地区青铜器的专门论文,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空间分布及艺术特色等情况;三是各卷之后列有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图及相关历史地图,直观地向读者展示青铜器的出土位置及其历史背景。

《全集》除了这些主要优点外,还有其他一些长处,如器物说明基本由收藏单位撰写,数据可靠,又如有些器物的时代精确标注到王年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全集》按编辑体例的要求,侧重器物的艺术性及造型,故兵器、车马器收得较少;出于同样的考虑,铜器铭文未作为著录重点,统一置于书后或跟随说明文字排版,且未写出释文。

当然,由于编纂时间较早,《全集》未收入近年发现的重要青铜器,如殷墟54号墓出土铜器,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F盘、?F鼎,陕西扶风五郡西村出土的?h生尊,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等等。

总之,《全集》是一部图文并茂、便于鉴赏的青铜器图录巨著,虽然在将来还可能编辑其他大型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图录,但目前《全集》仍称得上是无可取代。

西周青铜器上真的有古埃及象形符号文字!

西周青铜器上真的有古埃及象形符号文字!

西周青铜器上真的有古埃及象形符号⽂字!笔者在研究⼭西绛县横⽔北原西周晋国境内的墓葬时,在百科百科上发现⼀件青铜器:(⼭西绛县横⽔北墓地出⼟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头⼤象造型(中国本⼟⼤象什么时候还有?),象背上有⼀个盖⼦,盖⼦上有⼀个把,这个把是条⼩蛇造型。

但是第⼀眼冲击我眼睛的是象⾝上布满的⼀个重复符号。

在研究埃及象形⽂字过程中,这个符号我已经很熟悉,加德纳符号集给出了两种变形,分别编号为N41和N42。

实际上这个符号还有好⼏种变形,第三种常见变形就是与横⽔北这个象形青铜器上的重复符号相似。

(古埃及象形符号N41和N42)⽐如,下⽅是阿拜多斯王表中的第六个椭圆圈国王名字,椭圆圈内第三个符号就是这个符号。

(阿拜多斯王表第六个椭圆圈名)下⽅浮雕是阿拜多斯拉姆西斯⼆世庙宇中的浮雕,注意上⽅⼀排三个⽔波纹上⽅的三个重复的符号。

⼜⽐如下⽅是下埃及维齐尔Bakenranef(26th dynasty, reign of Psamtik I, ca. 650 BCE. Saqqara)墓葬中的⽂字浮雕,注意看左下⾓鹰右边的符号。

(Bakenranef墓葬浮雕)这个符号在古埃及⽂字⾥是表⽰⽔井、⽔池、沼泽的意思,汉字“井”可能就是从这个符号演变⽽来。

在古埃及语中,这个符号也⽤来表⽰妻⼦,是从⽔井符号隐喻⼥阴⽽来。

如下⽅图⽚是底⽐斯皇后⾕中拉姆西斯⼆世爱妃纳菲尔泰丽墓葬中的壁画。

(纳菲尔泰丽墓葬壁画)注意看纳菲尔泰丽脸前⽅⼀组符号⽂字:(国王妻⼦组合符号)这组符号是由上埃及的莎草、⽔井和⼩圆⾯包三个符号形成⼀组固定的组合,这个组合意思是“国王的妻⼦”。

按照古埃及形声造字法,这属于形声结合的⼀个“字”。

它理应对应⼀个汉字,然⽽汉⽂化中,有哪⼀个字是皇帝⽼婆的专称?我是想破脑袋没有想出来,只知道皇帝的⽼婆⽤了⼀个词组组合叫“皇后”。

如有哪位⽹友知道,也可以分享。

实际上正如“朕”是皇帝⾃称⼀样,皇帝的⽼婆也有⼀个专有称呼,就是上⾯这组符号。

毛公鼎铭文集释

毛公鼎铭文集释

毛公鼎銘文集釋毛公鼎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汉字书法的珍贵文物。

毛公鼎铭文涉及西周晚期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

本文将对毛公鼎銘文集釋进行介绍和分析。

毛公鼎出土于清末陕西省岐山县,是清代学者徐渭仁偶然在岐山古董市场购得的一件珍贵文物。

这件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其铭文内容直接关系到西周晚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文字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毛公鼎铭文中有许多关键词汇,其中的“宅于中国”、“武王克商”、“篆书”等词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宅于中国”指的是周王朝迁都洛阳,建立东周王朝的事件。

这一词汇的出现在铭文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迁都的和对于新王朝的期许。

“武王克商”则是西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毛公鼎铭文的重点之一。

这一词汇出现在铭文中,直接证明了西周王朝对于商朝的征服和取代,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面的变化和新的权力体系的建立。

“篆书”是毛公鼎铭文的书写形式,也是研究汉字书法的重要材料之一。

篆书工整、严谨,笔划均匀,结构美观,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毛公鼎铭文的篆书风格对于汉字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的瑰宝之一。

毛公鼎銘文集釋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直接关系到西周晚期历史事件的珍贵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次,它展示了汉字书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毛公鼎銘文集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和对于新王朝的期许,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毛公鼎銘文集釋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于其对于中国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启示。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对于毛公鼎銘文与其他青铜器铭文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特征;深入研究毛公鼎銘文中的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于毛公鼎銘文的保护和修复水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等方面。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作者:书画汇举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十五年趞曹鼎西周恭王通高二三 .四、口径二二.九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立耳,垂腹,三柱足内侧作平面形,器口俯视呈三角圆形。

腹上部饰一周回顾式龙纹。

铭文五十七字,记恭王在宗周父庙的射庐行射礼,趞曹因受到恭王赏赐的各种攻防兵器,遂作此鼎以宴飨朋友。

此鼎铭文中之纪年,对研究西周恭王在位年限极有价值。

传世尚有一件七年趞曹鼎,形制纹饰与此相异,然铭文字体文例却相似,两器相传同出于关中地区。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上海博物馆藏。

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

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

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

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虎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

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

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释文: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仲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秦公簋,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上海博物馆藏,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

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

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

器、盖同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师寰簋,西周宣王(晚期)。

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夏商周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二、天文、历法和医学1.天文成就任务一:观察下图,阅读教材,归纳夏商周时期我国有哪些天文成就?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1.原始社会末期,先民对天文现象观察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商朝甲骨文有日食、月食的记载;3.《诗经》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了日食,传世文献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4.《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2.历法成就任务二: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归纳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历法有哪些成就?有何意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观察图片,观梳周天成就,提历史信息义?(1)夏朝可能有了历法(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意义:农业与季节密切相关,制定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

3.医学成就任务三: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夏商周时期,我国医学取得哪些成就?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1)夏商周时期,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2)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发明切脉诊法,使用出来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的发现过程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

结合图片,梳周医学成就,增自信观看视频、2.甲骨文的含义和地位 任务二:阅读教材,请你制作一个有关甲骨文的文物卡片(含义、地位(影响)。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文物名称:甲骨文含义: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 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毛公鼎》

《毛公鼎》

四大青铜重器解读之《毛公鼎》潘灯毛公铭文1毛公铭文2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器物,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由作器人毛公得名。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直耳,大口圆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可分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不可对外颁布;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全文布局气象温和,历来被视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宝。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释文王若曰:“父(音音)!丕显文武,皇天引猒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褱(同怀)不廷方,亡不(音汗)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襄辥(音义)厥辟,爵堇(音勤)大命,肆皇天亡斁(音义),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敃(音民)天疾畏,司余小子弗彶(音及),邦将害吉?(音册)四方,大从不静。

乌虖!惧余小子圂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今余唯肇巠先王命,命女辥我邦我家内外,憃(音冲)于小大政,屏朕位。

虩(音细)许上下若否,雩四方尸毋动。

余一人在位,引唯乃智。

余非庸又昏,女毋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雍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卲皇天,緟(音重)愘大命,康能四或,俗我弗乍先王忧。

禹鼎铭文——精选推荐

禹鼎铭文——精选推荐

禹⿍铭⽂
禹⿍,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

为厉王时禹所作。

1942年在陕西省岐⼭县任家村出⼟。

通⾼53、⼝径47厘⽶。

宋代《历代钟⿍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

铭⽂⼆百零五字,记述鄂侯(名御⽅)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周王曾以其“西六师”、“殷⼋师”进攻鄂侯,未能取胜。

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千⼆百⼈参预作战,终于俘获鄂侯。

1942年陕西岐⼭⼜出⼀⿍,与宋代著录者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禹⿍造型庄重,铸作精致。

【銘⽂】禹⽈:“不(丕)顯(桓桓)皇且(祖)穆公,克夾(紹)先王,(奠四)⽅,(肆)武公亦弗叚朢?(遐忘朕)聖且(祖)考幽⼤弔(叔)、弔(懿叔),命禹仦?(肖朕)聖且(祖)考政于丼(邢)邦。

?(肆)禹亦弗(敢惷),睗(錫)共?(朕)辟之命。

”烏虖(嗚呼)哀哉!⽤天降⼤喪于下或(國),亦唯噩??(鄂侯馭)⽅,?(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于歷内。

王廼命西六(師)、殷⼋(師),⽈:“(撲)伐噩(鄂侯馭)⽅,勿遺(壽)幼。

”(肆師)彌?匌?(怵會恇),弗克伐噩(鄂)。

?(肆)武公廼遣禹?(率)公戎⾞百乘、斯?(厮馭)⼆百、徒千,
⽈:“于??(匡朕)肅慕,叀(唯)西六(師)、殷⼋(師)伐噩(鄂侯馭)⽅,勿遺(壽)幼。

”(雩)禹(以)武公徒?(馭)⾄于噩(鄂),?(敦)伐噩(鄂),休,隻氒(獲厥)君?(馭)⽅。

(肆)禹⼜(有)成。

(敢)對(揚)武公不(丕)顯耿光。

⽤乍(作)⼤寶⿍。

禹其萬年⼦⼦孫寶⽤。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我国现存的一件青铜器,是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毛阳乡出土的,为东周时期的商代中期的器物。

该器物的铭文长达580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那个时期的社会历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毛公鼎》铭文排列较规整,每行十个字,共计58行,按照古代书写格式,从右往左、从上往下阅读。

铭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

上部分记录了铸造这个鼎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铸造者的信息等。

下部分包括了一些仪式上的内容,祭祀的对象、数量、仪仗等。

铭文中首先记录的是鼎的铸造时间,这一点对于研究商代中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铭文中提到:“乙酉之秋,毛公作商汤之盟于此,命周公作毛公鼎,以记于民”。

这里提到的“商汤之盟”,应该是商汤取代夏桀,结束夏朝、开创商朝的重要历史事件。

此外,铭文中还记录了鼎的铸造地点、原因和铸造者毛公的名字,这些信息都有助于今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铭文中记录了祭祀的对象、数量、仪仗等。

毛公鼎曾被当做祭祀祖先之物,铭文中提到:“祭昭烈,乃德之至……毛公鼎用于祭宗庙”。

这些祭祀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也是研究社会习俗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上述内容外,毛公鼎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与军事状况。

铭文中提到了”伐夷追黄”之事,说明周武王和周公旦在商朝时期的征战和政治斗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铭文中还有“有管仲乘,绿棘之战;有士伯赵盾,封太行之战”这句话,说明管仲和赵盾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毛公鼎的铭文内容丰富,包含了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资料。

《青铜器与甲骨文》甲骨文:文字初现

《青铜器与甲骨文》甲骨文:文字初现

《青铜器与甲骨文》甲骨文:文字初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两种古老而神秘的存在——青铜器与甲骨文,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今天,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甲骨文,探寻这一文字初现的伟大奇迹。

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这些龟甲和兽骨,大多来自于殷商时期的祭祀活动。

当时的人们相信,通过向神灵占卜并将结果刻写下来,能够获得指引和庇佑。

而这些刻写下来的文字,便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殷商时期,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化,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记录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于是甲骨文应运而生。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则和体系。

它的字体形态丰富多样,有的像图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轮廓;有的则较为抽象,通过简单的线条组合来表达意思。

比如,“日”字就是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像极了太阳的样子;“山”字则是三个山峰相连,清晰地展现出山脉的形态。

这种象形的特点,使甲骨文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和艺术的魅力。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也颇具特色。

由于是刻写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笔画大多以直线为主,粗细不均,刚劲有力。

而且,刻写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规律,往往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这种书写方式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繁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录方式。

甲骨文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领域。

其中,占卜记录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这些记录详细地描述了占卜的时间、事由、结果等,为我们了解殷商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此外,还有关于农业生产、天文历法、战争征伐、祭祀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三千多年前那个古老而神秘的社会。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也为我们了解殷商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过去,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对于殷商时期的历史研究一直存在着诸多谜团。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铭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

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

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

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

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

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式的铭文虽可能仅是作器者的个人名号,但个别的(如“子某”)也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名号。

[2]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所以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几个字。

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相当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

从上文对其几种常见形式之含义的说明,也可以知道它们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

虽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其中深刻之内涵仍有一些迄今未能知晓,今后仍当是金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

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一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

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奉贤博物馆西周青铜器铭文介绍

奉贤博物馆西周青铜器铭文介绍

奉贤博物馆西周青铜器铭文介绍《奉贤博物馆西周青铜器铭文介绍》篇一嘿,你知道吗?奉贤博物馆里的西周青铜器铭文那可真是超级有趣又神秘的存在呢。

我第一次走进奉贤博物馆,看到那些西周青铜器的时候,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时空隧道。

那些青铜器,有的造型像一只威风凛凛的巨兽,有的则像一个精致的宝盒,每一件都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感。

而当我把目光聚焦到青铜器上的铭文时,就仿佛在聆听古人的低语。

你看这些铭文啊,就像是古代的“朋友圈”动态一样。

也许当时的工匠或者拥有者,就是想通过在青铜器上刻下这些文字,来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呢。

这些铭文的字体,弯弯扭扭的,像是一群调皮的小虫子在爬动。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是多有耐心的人才能刻得出来啊。

说不定刻铭文的工匠一边刻还一边嘟囔着:“这活儿可真累人,不过为了把老祖宗的事儿记下来,拼了!”有些铭文,专家说是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活动。

我就想象着,在那个遥远的西周时期,人们穿着华丽而古朴的服饰,在一个大广场上,围着这些青铜器,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

祭司嘴里念念有词,那声音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回荡在我的耳边。

也许他们在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也许是在祈求家族繁荣昌盛。

而这些青铜器和上面的铭文,就成了他们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媒介。

不过呢,对于这些铭文的解读,也有很多争议的地方。

有些学者觉得这个字应该是这个意思,而有些学者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

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

我觉得这也正常,毕竟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谁也不能确定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就好比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也许过个几十年,后人也会对它们的含义产生各种猜测呢。

我还听说过一个关于青铜器铭文的故事,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有一个盗墓贼,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件带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可是他根本看不懂铭文,以为只是普通的花纹。

结果把这个青铜器低价卖给了一个识货的古董商。

这个盗墓贼要是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估计得悔得肠子都青了。

古代青铜器鉴定常识

古代青铜器鉴定常识

古代青铜器鉴定常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法(又名常识)上海宝鼎斋沈纯理撰民间收藏当以铜、玉、瓷排列成序的。

其中这个铜字排在首位,必然是指青铜器了,只有中国古代最精致的青铜器,那才是堪称国之瑰宝!那么,应该怎样去鉴定其真赝呢下面将教会你一些最简单的鉴定方法,仅供参考。

1、中国古代青铜器出土后,会形成两种坑口的器物。

一种入土前器物经过打磨等处理,器物表面早已形成氧化层的包浆而入土,这一类出土后表面或多或少仍有包浆,叫水坑器物。

另一种入土前器物表面未经处理,即没有形成氧化层的,是把全新浇铸的青铜器直接埋入土里,这一类器物出土后表面仍无包浆,叫土坑器物。

所谓水坑器物,并不是器物浸泡在水里的,而是取意于以水为净的意义,其实就是器物表面已经形成包浆的,出土后器物表面仍然比较干净的意思,这类青铜器大都会显露出,具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或者专门作为祭祀用的礼器。

所谓土坑器物,倒是直指青铜器在坑口内的状况,也是说未经打磨就入土的青铜器,器物表面因其粗糙容易生锈、土咬、甚至被腐蚀,这类青铜器大都作为陪葬品用的。

前者器物以俊秀、华贵、高雅为格调,往往还能多少带有一些铭文的,这种青铜器的存世量相对要少。

后者器物以浑厚、壮实、威严为风格,大都是没有铭文的,这种青铜器的存世量相对较多,不过大的土坑器物又很少了。

凡是大件或超大件的器物,大都在封建的氏族社会里,用于祭祀中当作礼器的。

不论是那种坑口出土的青铜器物,这些都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多得的文物!(请阅插图1、)2、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是由主、副纹饰和高、浅浮雕组成,这给断代带来了依据。

但这里仅限于主、副纹饰的制作工艺上,因为其中也存在了断代的特征,如:早期夏、商、周时期,称之为老三代的青铜器,夏代器物未曾见得故不予置评,商代主、副纹饰仰或主纹饰凸显,以粗旷、简朴与厚实为风格,周代才形成风格多样化,尤其是主纹饰明显高于副纹饰与底平面,也有的副纹饰略微低于底平面,而这样的副纹饰,其边沿没有必要另加勾线,但主纹饰仍然明显地高于副纹饰与底平面的,有的甚至于高抛凸显。

【稽古传话】……多友鼎铭文释意

【稽古传话】……多友鼎铭文释意

【稽古传话】……多友鼎铭文释意【稽古传话】多友鼎释意“多友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1980年在陕西省长安区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系“镇馆之宝”,出土时曾是建国后陕西地区西周铜鼎上铸刻最长铭文(注:此言不实!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的史墙盘一般视为西周彝器且有铭文284)。

西周多友鼎,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共计279个字;是铭文涉及猃狁的铜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件,铭文内容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整理自360百科“多友鼎”)关注多友鼎,对我个人而言,并非源自其铭文字数的多寡,而是针对其明确的出土时间、铭文的时代特征及其内容故事的可能背景。

目前,一般认为多友鼎系周厉王时期,由封爵前的郑桓公制作,但对其中的武公是谁,尚且存疑,并由此又引出其他歧义。

《史记·郑世家》开篇即是:“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

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据网络信息,公元前806年郑桓公封爵,公元前771年去世。

由此,郑桓公生卒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40-前771年。

通常认为郑桓公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

在周厉王当政期间,因为“共和暴动”缘故,使其生命的最后14年,一直流亡于山西霍州北(彘地),并于公元前828年去世。

据上推论,周厉王去世时,郑桓公尚且为十二三岁的少年;这个年龄也说明了郑桓公出生在厉王逃亡之中,他与后来继位,并传说寄养在召公家的周宣王姬静,即便是同父同母,也必定疏远而生僻。

再据360百科“周宣王”介绍可知:作为终结了“西周共和”革命时段,并有过“宣王中兴”辉煌时期,在位长达40年的周宣王,传说并未得到善终,而且其死后继位的周幽王,终于败国导致西周王朝结束。

在介绍周宣王功过是非经历中,针对与猃狁的争战,上面知识解释者举例两处,一个是公元前823年尹吉甫统兵败敌;另一个是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统率,斩首500人,俘获50人。

款识千秋:刘贺墓中青铜器上的铭文鉴赏

款识千秋:刘贺墓中青铜器上的铭文鉴赏

款识千秋:刘贺墓中青铜器上的铭文鉴赏一洗闲愁十五年7小时前来源:光明网作者:王金中(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中国古代重要的青铜器上往往铭刻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钟鼎文、籀(zhòu,音骤)篆文等。

这种铭文的历史传统从商周一直延续到秦汉以后。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汉代的青铜器已经从以祭祀为主的礼器,转变为以日常生活为主的实用器,其上的铭文从形式、内容到语言、文字,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期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的青铜器,多有或清晰、或模糊的铭文,它们普遍比商周时期的铭文易认易懂,且文字简炼、内涵丰富、刻制娴熟、书写优美,极大地增添了青铜器本身的气韵和品味,再次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西汉社会汉字书写的实物资料。

1.西周“子畯父乙”提梁卣难道西周时期的青铜提梁卣(yǒu,音酉),真的会出现在西汉的海昏侯墓中?没有错。

海昏侯墓中还有一件东周的青铜缶,只不过上面没有铭文,不在本文鉴赏之列。

在后世的墓葬中发现前世的珍贵物品,这并不奇怪。

海昏侯刘贺是一位西汉时期的收藏家、鉴赏家,以他当过帝、王、侯的阅历,见识过宫廷顶极珍玩的眼力,家有千金万贯的财力,以及敢作敢为的魄力,收藏这件带有铭文的西周青铜提梁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件青铜提梁卣,短颈、垂腹,有隆起的盖子,有弯曲的提梁,有较高的底座,它的文字就铸刻在底座上(图1)。

从器型、纹饰以及文字上综合判断,这件青铜提梁卣应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之物,距刘贺当海昏侯时已有1000余年之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是如何传承的呢?人们不得而知,但是铭文中却透露出它第一位主人的有关信息。

图1青铜提梁卣底座铭文初看为三字,细辨为四字,即“子畯父乙”。

畯(jùn,音俊),《说文解字》:“农夫也,从田”。

如果作为名词,是指古代掌管农事的官员;如果作为形容词,与“俊”通假,表示才俊出众。

这里的“子畯”,是人名,大约是一位从事管理奴隶耕种的官员。

何鼎铭文原文解读

何鼎铭文原文解读

何鼎铭文原文解读
何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上面铭刻着文字,称为“铭文”。

您可能在查找何鼎铭文原文,但我无法直接提供完整的何鼎铭文原文,因为这些铭文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文献、书籍或博物馆藏品中。

何鼎作为古代青铜器,其铭文可能包含了一些历史、宗教、祭祀或其他重要内容。

解读这些铭文需要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

通常,这些铭文涉及古代文字和古文化的理解,需要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等专家进行解读和研究。

如果对何鼎铭文感兴趣,我建议可以寻找相关的学术著作、文献资料或专门研究古文字和青铜器的书籍。

这些资料可能包含对何鼎铭文的解读和分析,帮助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历史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了解青铜器内容的一把钥匙。

铭文初出现于商代后期,初时字数很少,仅有族徽的印记。

西周以后,有的器物上铸出数百字的长铭,内容早期多是记述作器者参与王室的祭祀、征战等活动,受到王的恩赐和赞赏,于是制作尊彝(青铜器的统称)以纪荣宠,并祭祀先祖,夸示后人。

后来的一些长篇铭文,有的属“书约剂”性质,即是诸侯国或贵族之间的盟约、契约,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商代青铜铭文,有些字数很少,有的只刻一个族徽,作为一组铜器的家族徽记;有的只刻器主的名字,如“妇好”;有的刻受祭祖先的庙号,如“司母辛”。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辛是妇好的庙号,“母辛”是她的子辈对妇好的称谓。

这类图形文字的铭文有的是象形文字,有的具有会意或象征的成分。

观赏这些图形,会意外地感觉到书写者的心态和我们是很相近的,例如“妇好”两个字是由女、子、帚几个局部组合而成的,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有是两个跽坐的妇女和孩子在戏耍,令人感到一种动人的舐犊之情。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也称武王征商簋,内底有铭文4行32字。

铭文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锡)有事(有司)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大意是说:西周贵族有司名叫利的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事,克商以后的第八天(辛未日)受到王的赏赐,铸造了这件簋以祭祀先人檀公。

中国历史上,对于武王克商之年的推算前后有过四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利簋铭文涉及武王伐纣日子(甲子日),又正值岁星(木星)当空,都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研究者结合文献与天象的研究,利簋铸造日期便是该年的一月二十八日。

这是西周青铜器中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

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装饰性铭文字体,其特点是将字体的一些笔画写成鸟的形象,秦代定书体有八种,其中之一是虫书,即鸟虫书,这是因为古代将鸟类称为羽虫之故。

如(吴)大王光戈、王子于戈、(越)王者旨。

于戈上的铭文,都是典型的鸟虫书。

(楚)王子午鼎铭字体虽不作鸟形,但奇屈变化也属鸟虫一类。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鸟的飞鸣饮啄形态曾对书法的结体、运笔给予很多启发。

例如短撇称“啄”或“隼尾”,长撇称“掠”,“燕”字下的四点要“联飞”起,就都与鸟的形象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