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完善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思考
XX 蒋杰
朋友某日与笔者闲谈中举一例:朋友的朋友在接受一知名企业求职面试中被问及—-你认为当前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什么?受试者觉得这个问题也许太过于广泛,一时不得要领,因而先后给出了“缺资金”“缺项目”“缺资源”等答案,在考官的质疑和否定之后,才猛省其本意在于求证“诚信缺失是当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
笔者由此特意上网搜索有关诚信缺失的事例信息,于是惊现“中国经济网推出2012年度‘十大诚信缺失案例’”。
其中曝光的都是一些“领头羊”型的品牌企业,他们有的或遭遇“召回门”尴尬;或陷入“质量门”拷问;或很快“呼喇喇如大厦倾”。
由此引发笔者对于当今“企业诚信缺失、价值观异化凸显道德文化问题及其建设机制”的思考。
一、企业道德文化及其建设机制的现状评述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而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种集体的价值取向。
是由环境的影响而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道德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在无形中灌输给每一个人,也影响和制约着每一个人。
道德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也相互影响,道德在某些方面可以制约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让道德进一步完善.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X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
一般地研究方法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来研究,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形式文化,企业道德文化即属于企业文化的观念层次
的核心内容。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新的企业类型不断出现,以及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形成,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旧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但新的与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相应建立,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近十年,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种媒体监督作用的日益凸显,我国企业的道德违规事件层出不穷,企业的道德水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已成为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
·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问题,有的学者更关注于企业相关的伦理,有的学者更侧重企业行为的“善”与“恶”;有的学者更关注企业与社会、政府等外在的伦理关系,有的学者则希望通过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更有研究者试图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变成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或者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课堂。
可见,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到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课题,众多专家学者们也在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阐述这一问题。
·本文试图从“为什么”“怎么样”构建社会主义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以及其终极目标等三个方面求教于大方。
二、构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
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X常态化。
”
·道德文化机制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要求,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提供更有利的道德观念环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构筑道德文化机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由于立法的滞后和监督体系尚不健全,监管体系的长期缺位,目前我国对于企业违背道德甚乃至XX行为有效控制与发达国家尚存在相当的差距。
许多行业内的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能遵守道德规X甚至是法律法规。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企业遵守道德规X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众所周知的2003年的“XX火腿”事件,2004年的“陈化粮”事件,2005年的“啤酒甲醛超标”事件,2006年的“毒猪肉”和“苏丹红”事件,2007年的“水饺葡萄球菌”事件,2008年的“毒红枣”事件以及2009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事件给国人带来的震撼和伤害,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的道德诚信问题都是涉及整个行业的严重逾越道德底线的事件,很多案件在甚至在事发时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足以惊醒我们重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完善与健全。
·构建道德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段时期以来存在的道德失X的需要。
应该肯定,我国的道德文化状况总体是向前发展的。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扩大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冲破了精神桎梏,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的观念,增强了自主、自力、自强的主体意识,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道德文化的主流。
但在另一方面,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X,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不讲诚信,假冒伪劣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甚嚣尘上,屡禁不止,如果不能及时阻止和遏制,势必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党和国家、社会和民族。
·构建道德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是扬弃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
如前所述,道德属精神文明X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风貌直接决定精神文明程度与状况,决定其文化的先进与否。
构建道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核心是对道德建设进行导向,旗帜鲜明的表明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并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加以落实。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民族,其传统文化具有精华和糟粕的两重性。
精华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糟粕则造就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妨碍了社会进步。
继承什么传统,弘扬什么精神,需要我们通过道德文化建设机制进行导向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道德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效的机制来实现。
·构建道德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
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可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目的。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基本路径
·道德文化机制包括“自律”和“他律”。
我们的道德文化建设机制完善,就是要建立“以促进内省为核心的自律”与“以约束为核心的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这里将其概括为:以“自律”为根本,以“他”律为手段,实现法律的强制、政府(企业)的导向、经济的奖惩、舆论的监督、重点监管“五位一体”的体系,形成综合性、全覆盖的建设机制。
·要增强公民的自律,必须坚持教育为本,首先从加强思想修养入手。
积极有效的思想教育,能够不断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气质。
我们要通过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企业员工不仅具备一般的“良心”,而且承载了社稷民生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道德建设仅仅依靠自律是不够的。
在缺乏外部制约的情况下,人的自觉性会下降,心中的道德屏障有可能溃决。
道德的发展过程表明,在一定时期内,道德非自发产生,而是通过社会分工和自然分工的催化,禁忌逐渐形成,善恶观念逐渐产生,道德亦即形成和发展。
解决的办法就是强化“他律”,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
“他律”主要包括法律强制、行政导向、经济奖罚、舆论监督、重点监管。
法律与道德虽分属不同领域,但两者联系非常密切。
违反法律的一定违反道德,违反道德的虽不一定触犯法律,但极可能向
XX发展。
之所以强调法律约束,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人在追求个人或者团体利益时,常常突破道德底线,仅靠道德的自觉约束已经无法阻止,必须用法律的强制将部分道德理想、行为规X纳入法律的X畴,在社会普遍推行。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革、新的利益重组正在进行、社会道德秩序相对紊乱的特殊时期,在社会由震荡到新秩序建立、完善的期间,更需要强化“他律”对道德建设的屏障作用。
·行政导向是通过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等刚性措施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发挥导向作用。
特别是涉及公共权力、社会资源使用等方面,必须强化行政法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
比如通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通过招投标公开制约和减少暗箱操作,遏制腐败现象产生;通过打击假冒伪劣提高企业和社会的诚信意识;通过市政管理法规维护公共交通、清洁卫生;通过准入、准出、准办等监管措施惩戒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缺失问题等,提现政府和企业将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要求通过法规、制度的推行,使具有较大涉及方面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X得以普遍推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经济惩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作为调节杠杆,对道德建设发挥正面的激励与诫勉作用,对道德,高尚、模X守法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褒扬,并使之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对XX和不道德的行为提高道德成本使之在经济上受到损失,从而对道德建设产生约束力。
·舆论监督包括传媒和民众评议,透过传媒所褒贬的人和事,提现鲜明的价值观对社会风气、道德风尚产生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媒体是个人与现实之间的中介,能不断影响、限定和修改个人的态度与作为。
通过舆论监督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曝光,民众评议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
评谴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缺德”行为,迫使其“三思而后行”。
·对领导干部的监管是道德建设机制的重点。
党员干部道德状况的好坏决定了党风、社会风气的优劣。
因为领导干部拥有更多的公权力和话语权,是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是规章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扭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是构建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
四、实现道德自觉是建设长效机制的终极目标
研究表明:通过“他律”矫正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实现道德选择的导向,逐渐优化其道德观,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但它终究只能解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只能解决道德建设中带有共性的、层次较低的问题,不能解决较深层次的道德意识方面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时常遭遇空白和断层问题的根源,就如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样,相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万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永远是滞后的。
因此,道德建设的“他律”(亦即法规、制度建设)距离高度文明、高度修养、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所指导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心中的自觉确立还有明显的差距。
·通过“自律”和“他律”构建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是要把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实现道德自觉作为终极目标,用通常的话说,就是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差异性很大,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良莠不一。
因此,针对不同情况,自律和他律的重点应有所区别。
对一些人而言,采取加强教育、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做法可以收到良好效果;而对于另一部分人群则需要加强他律,采取制度约束、他律为主、自律为辅的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有助于社会运转有序、和谐稳定的重要机制,自律和他律都不可或少。
·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道德建设机制,是可以实现道德自觉的。
道德的结构决定了他律可以向自律转化。
到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
一般认为,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具有一致性,但也常常例外。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违心作为”的情况,表明主体选择时,由于种种原因,其最后的选择与其主观意识不一致。
这一现象说明存在一种可能:即便人的道德意识没有改变,社会也能通过外部强制使其实施道德选择的行为符合社会规X要求。
因此,道德建设也可以从制约人的道德选择入手,迫使其“中规中矩”,再辅之以长期的教育培养,使外部规X逐渐内化为道德自觉。
构建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人的道德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是我们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惟有这种长效机制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强基石。
五、构建道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构建道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切忌急功近利。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灵魂建设工程,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坚持和潜移默化,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常言道“百年树人”,可见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些作为,如员工生日祝福、慈善募捐、问题活动等,都是旨在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员工道德素质举措。
而这些举措都不可能立见成效。
但如果企业没有这些活动,则必然没有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构建道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文关怀体系。
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文关怀体系,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给予员工足够的关怀是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向心力的基本前提,然而,具体到每一个员工,其具体需求不同,对关怀的要求也不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文关怀体系是一个需要高投入,且涉及面众多、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具体来说,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公平的激励体制
首先要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错误地奖励一个员工比错误的惩罚一个员工的更危险,如果企业的奖励制度有问题或漏洞,可能造成员工的心理失衡,更可能造成员工竞相效仿去钻制度的漏洞,骗取奖励。
其次要注重激励的形式多样,不能将激励单纯地当做物质奖励,针对不同的贡献或者不同的岗位应设置形式多样的奖励,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奖励,也可以是提供晋升或者培训等其他形式的奖励。
最后要注意激励制度的量化原则。
这里的量化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量化,一方面对员工业绩的量化,什么样的业绩可以获得奖励,应有明确的数据,另一方面是对奖励本身的量化,符合某一奖励标准的业绩该获得什么样的奖励也应该被量化。
量化原则是保障激励制度能够实现激励效果的必要条件。
(2)完善企业的福利体系
企业通过一定的投入给予职工一定的福利保障,其效果是直接进行经济分配所无法达到的。
有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用于员工福利的支出占人力资源总支出的比重达41.3%。
(3)优化、美化企业环境
一个整体和谐、环境优美的厂区环境,不仅仅是企业形象与企业实力的象征,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科学规划,安全无污染的生产环境则是企业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
通过优化、美化企业环境可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4)畅通谏言献策的渠道
畅通员工建言献策的渠道既是企业改善生产细节、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体现企业对其尊重的表现。
(5)提供培训晋升的机会
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和
能力,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公司内部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规X公司员工的晋升、晋级工作流程,确保优秀的员工向企业上层流动的渠道可以促进企业人员的新陈代谢,提升企业管理队伍的活力。
企业的晋升制度应遵循三个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
企业用人不能单纯的考虑员工能力,重用才高德寡的员工会给企业的用人氛围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在员工中造成不良风气,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2机会均等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要给所有合格的员工提供晋升的途径,晋升应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
不惟学历,不惟资历,惟德才是举,只有公平竞争的晋升体制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3“程序晋升”和“破格提拔”相结合。
“程序晋升”是面对所有员工而言。
这种晋升的方法,覆盖面全,操作性高,可避免盲目性,便于激励大多数员工。
但对非常之才、特殊之才则应破格提拔,使稀有的杰出人才不致流失。
(6)有针对性的解忧排难
在做好以上五点常规工作的同时,具体面对特殊员工群体存在的困难和需求,还应灵活高效的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福利工作,一般称之为特殊福利。
如,面对青年未婚的企业员工可以多开展一些征婚交友的活动,为其提供解决个人问题的平台;面对进城务工的中青年员工,则可以通过与政府的沟通与协调解决其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
2、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
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有一条著名的定律叫做巴列特定律,他认为,在任何一个群体或集合中,最重要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约占总数的20%,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八法则。
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群体,依照这条经典的管理定律,对企业最有用的20%的群体,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
建立这一机制有2条必须遵守的原则:
①分类原则,我们应根据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把员工
.
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完全认同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又具备较强能力和良好业绩的员工,这是公司必须留住的人才;第二类是认同企业的主流价值观,但业务能力不足的员工,或考虑给他们进行岗位轮换,或考虑进行更进一步的培训,直至安排他们到适合的工作岗位;第三类是不认同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念,但具备良好业务能力的员工,针对这一类员工,应加强引导,使其逐步认同企业的主流价值观,进而转变为第一类员工,如果在长期尝试难以达到效果的情况下,考虑让他们离开企业;第四类是既不认同企业主流价值观,又缺乏相应业务能力的员工,应通过有效的淘汰机制,尽快让其离开企业。
②从贤不从众原则,对照“二八原则”,企业的决策程序应参照另一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涉及企业的分配等相关制度的制定时我们应更多的征求多数人的意见,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等相关问题时我们则更应该多倾听精英群体的建议和意见。
(2013年10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