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变迁动因理论的预算管理制度(doc 7页)
预算管理制度的演变范文
预算管理制度的演变范文预算管理制度的演变一、引言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合理配置、控制和监督资金使用而建立的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的演变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从预算管理制度的起源,发展,变革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预算管理制度的起源预算管理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英国政府开始实行财政制度改革,通过设立专门的财政部门,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
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提高国家财政的透明度和效率。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财政制度的改革也逐渐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和效仿。
三、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1. 第一阶段:单一预算制度在20世纪初,许多国家开始采用单一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次性编制、执行和监督全部预算,统一管理所有资金。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简单、方便,能够直观地了解组织的财务状况。
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一是缺乏灵活性,无法及时应对变化的经济环境;二是容易导致预算的冗余和浪费。
2. 第二阶段:责任中心预算制度随着管理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提出“责任中心”理论,并将其运用到预算管理中。
责任中心预算制度的核心思想是将组织划分为若干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编制预算、分解预算和执行预算。
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明确各个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提高了内部责任感和激励机制。
然而,由于责任中心之间的协调难度增加,以及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复杂性,责任中心预算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第三阶段:经营性预算制度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企业集团的兴起,许多国家开始引入经营性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将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计划和控制相结合。
经营性预算制度强调预算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注重预算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制度的优点是促进了预算与战略管理的整合,增强了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由于经营性预算制度较为复杂,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要求较高,还存在操作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
《预算管理制度》课件
制定调整方案:根据分析结果, 制定合理的预算调整方案,包 括调整后的预算金额、时间等
审批流程:按照公司规定,提 交预算调整方案进行审批,确 保调整方案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跟踪调整效果:对调整后的预 算进行跟踪分析,评估调整效 果,为后续预算调整提供参考
预算考核的指标和标准
预算执行情 况:实际支 出与预算的
预算编制和审批 要注重时效性, 确保预算的及时 性和有效性
预算执行的职责和要求
预算执行人员: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控 职责: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要求:具备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控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预算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预算编制:明确预 算目标,制定预算 计划
依据:公司战略、年度计划、 部门需求、历史数据等
编制工具:Excel、预算软 件等
编制原则:科学性、合理性、 可行性、前瞻性等
编制时间:根据公司实际情 况确定,一般提前几个月进
行编制
预算审批的标准和程序
预算编制的 准确性:确 保预算数据
准确无误
预算内容的 完整性:确 保预算涵盖 所有相关费
用
预算执行的 可行性:确 保预算能够 被有效执行
预算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添加标题
比较分析法:将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比 较,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
添加标题
比率分析法:计算各种比率,如成本利润率、 资产负债率等,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
添加标题
预算软件:使用预算软件进行预算的编制、 调整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添加标题
趋势分析法:分析预算数据的变化趋势,预 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 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提供依据。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一、预算管理制度的概念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实现长期发展目标,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战略规划,对各项活动进行合理预算,并严格管理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控制和评估等环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预算管理制度的目标预算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帮助企业实现盈利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战略目标。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和预算,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规划目标。
2.控制成本。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对各项成本进行预算和控制,避免因为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盈利受损的情况。
3.提高效益。
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将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规范管理。
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规范企业各项活动的执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5.加强内部协调。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各部门之间可以加强沟通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三、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企业发展。
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实现盈利最大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2.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对各项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3.降低风险。
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制定合理的预算和控制机制,避免因为资金过度投入或成本过高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4.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合理调配资源,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5.加强内部协调。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内部合作效率,推动企业整体发展。
四、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要实现预算管理制度的目标,企业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计划,并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来实施。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1. 引言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制定预算计划和监控实际执行情况,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预算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指导预算管理工作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则和流程。
2. 目的和范围2.1 目的预算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
2.2 范围预算管理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部门和成本中心,涵盖了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调整的全过程管理。
3. 预算编制3.1 预算基本原则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确保预算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高预算编制的参与度和透明度定期评估和修订预算确定责任人和绩效考核指标3.2 预算编制流程预算编制的流程包括:1. 制定预算编制计划:确定编制预算的时间表和责任人;2. 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预算编制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历史财务数据、市场信息等;3. 制定预算目标:根据企业战略和市场需求,制定预算的目标和指标;4. 编制预算方案:根据预算目标,制定预算的具体方案和计划;5. 审批预算方案:由相关部门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批和批准;6. 发布预算计划:将预算计划通过内部通知或公告的形式发布给相关部门。
4. 预算执行4.1 预算执行原则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落实责任制:明确预算编制的责任人和执行人,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制定预算执行的监控指标和报表,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和控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及时进行预算调整和控制,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4.2 预算执行流程预算执行的流程包括:1. 分解预算目标:将总预算目标分解为各个部门和成本中心的具体目标;2. 分配预算资源:根据各部门和成本中心的需要和权重,分配预算资源;3. 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定期的预算执行报告和会议,监控和评估各部门和成本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4. 分析偏差原因:对于超出或低于预算的情况,分析偏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5. 调整预算计划: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及时调整预算计划,确保达到预算目标。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1. 引言预算管理制度是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组织的财务资源,实现财务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组织能够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合理安排财务资源的使用,以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
2. 预算编制流程2.1. 确定预算编制的时间周期预算编制的时间周期一般分为年度预算、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
根据组织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确定合适的时间周期。
2.2. 收集数据和信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收集各个部门的经营数据和信息,包括历史财务数据、市场调研数据等。
通过收集数据和信息,可以理性地估算和分析预算数。
2.3. 制定预算指标和目标根据组织的财务目标和经营计划,制定预算指标和目标。
预算指标可以包括收入、支出、盈利、投资等方面的指标。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结合预算指标和目标,编制预算计划。
预算计划需要按照时间周期进行划分,包括年度预算计划、季度预算计划和月度预算计划。
2.5. 审批和执行预算计划完成预算计划后,需要进行审批并执行。
预算计划的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控制预算支出、定期评估预算执行情况等。
3. 预算控制措施3.1. 预算控制责任制建立预算控制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责任和权限,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
3.2. 预算执行监控建立预算执行监控体系,定期监控和评估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分析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3.4. 预算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计划进行调整,并及时更新预算计划。
4. 预算管理的优势•优化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控制成本,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入,提高盈利能力;•提高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促进组织的长期发展。
5. 结论预算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财务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控制措施,可以提高组织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预算管理制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和控制经营风险,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监控的一系列制度和流程。
本文将从预算管理的定义、目的、制度要素和实施过程等方面,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预算管理的定义是指企业根据经营目标和战略,通过制定预算计划和预算控制,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管理过程。
预算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定预算计划,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同时确保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和监控,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其次,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和控制经营风险。
预算管理通过制定预算计划,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同时进行预算控制和监控,确保企业在预算范围内实现经营目标,并及时对偏差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要素: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
预算制定是指企业根据经营目标和战略,制定各项预算计划,如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投资预算等。
预算执行是指企业按照预算计划的要求,实施各项经营活动,确保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
预算控制是指企业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预算计划的制定。
企业应根据经营目标和战略,制定全面、合理的预算计划,确保预算计划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
其次是预算执行的监控。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监控制度,通过制定预算执行指标和预算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
最后是预算控制的调整。
企业应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正,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制度对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明确经营目标和战略,有效规划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通过预算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问题,降低经营风险。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一套组织内部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预算的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的管理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使财务决策科学化、管理透明化、用人成本控制合理化。
一、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根据企业目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
企业应在预算编制前确定年度经营计划和目标,并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企业管理者应制定细致的计划,包括收入、支出、成本、资金等方面的预算。
同时,企业应根据历史和现状数据拟定一份合理的预算数,确保预算可行性,同时确保预算计划符合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二、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环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
企业应按照预算计划执行,并对超支或未能达到预算目标进行原因分析和核查评估,及时采取对策。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确保预算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同预算计划相符,对于偏差要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
三、预算监督和评估预算监督和评估是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和理性分析的依据。
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预算预期完成情况及时显现。
同时要指导各部门制定预算执行方案,详细说明各项具体工作后续的实施计划,最终保证执行方案的精准、及时和完全。
四、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势1. 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率: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全年经营计划,有效分配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到明确业务目标、规范业务操作的作用。
2. 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预算管理制度通过数据分析,对预算计划进行科学地制定和严格监督,及时调整预算计划,保证企业实现目标。
3. 提高了预算计划的透明度和可控性: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流程,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使整个预算过程规范、严谨、高效,达到预算计划的可控性。
4. 规范利润管理:预算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企业的利润管理,规范企业经济行为,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或机构内部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系统规定的管理方法,目的是实现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有效控制,并提高企业或机构的经济效益。
预算管理制度给予企业或机构一种长期的规划,更清晰的了解资金状况,有利于企业或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预算管理的意义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企业或机构可以更好地控制资金流的进出情况,预测未来所需资金的规模和行业动态。
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让企业或机构更好地规划资金的使用,并且有限地分配预算以实现各项经营目标。
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机构发现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他们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取得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位,并且提高企业或机构的绩效,增强人才引进和多元化发展的能力。
预算管理的内容预算审批和执行预算审批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
在预算制度中,必须制定出明确的预算计划和原则,并按程序依次审批和执行。
预算计划必须经过上级机构的审核,以便顺利实现预算计划。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保预算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预算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预算计划的要求进行支出,并在预算计划实施期内进行预算控制,确保控制成本、防止浪费、提高效率等。
预算调整预算调整是指针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动,重新制定预算计划。
调整时必须保持原有预算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不变,并对预算计划出现的目标进行调整。
预算管理的流程制定预算计划制定预算计划是预算管理的起点。
预算计划应充分考虑企业或机构的市场、经济、产业、人员等因素,并根据目标、原则、程序要求制定详细的计划。
预算审核和批准预算审核和批准是预算计划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决定预算成败的关键因素。
必须依据预算计划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管理措施,确保预算计划的批准。
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执行和控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也是预算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
必须对预算计划进行周密的控制,以便在预算计划执行时实现预算控制。
预算调整预算调整是预算管理的灵活运用,必须在按照既定的预算计划执行后及时做好预算调整,以便有效控制成本和做好预算计划的管理。
预算管理制度
成本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的数据来源1.为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各部门的计划组织和预算管理水平,合理控制财务支出,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构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制度。
2.预算管理制度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以现金流量为重点,逐层分解相关指标,对各部门下达目标,全程管理其经营活动,并对其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内部管理会计制度。
3.预算管理的目的在于以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手段,管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4.预算管理体系是由预算及预算差异分析表格、预算制度和编制表格说明组成的,根据公司经济活动的前后衔接、相互关联、有序排列形成一套完整的报表体系,它体现了公司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通过实际经营结果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过程控制,促进公司经营目标的完成。
5. 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预算的组织机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调整、预算的控制与分析、预算的评价、考核与奖惩和附则等。
6. 预算按预算期的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和月度预算。
1)本公司的年度预算期限为当年1月1日至次年12月31日,它是以公司的经营目标为依据,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编制全年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资本性支出等预算,组成年度预算。
年度预算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月度,列出月度目标,便于月度检查,季度调整,以确保年度目标的实现。
年度预算是制定月度目标的重要依据。
2)月度预算的期限从当月1 日至次月31日。
根据年度预算和月度经营情况,编制月度资金预算,用于公司的资金平衡和费用管理。
(3)长期预算是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性预算,长期预算是制订短期预算的重要依据。
预算的组织机构1. 公司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总经理办公会议的预算专项会议、 财务部 门的预算分析会以及预算责任体系。
2. 总经理办公会议是公司预算管理的最高机构, 在预算组织机构中居于核 心地位,以预算专项会议的形式审议或审查各项预算事项,听取预算实施结果 的分析汇报。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预算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控制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依据一定的流程和程序,通过预算编制、审核、执行和监控等环节,对企业财务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
本文将从预算编制、审核、执行和监控四个方面来探讨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
一、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制度中的第一步,它是确定企业财务目标和资源分配的基础。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各项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的预估,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进行配套。
此外,预算编制还需要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密切协作,确保各项预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为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制度,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预算编制流程和标准,明确各级预算编制责任人,合理划分编制时间和周期,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精度。
二、预算审核预算审核是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它主要通过对编制好的预算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预算审核过程中,需要对各项预算指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合理的修正意见。
为了确保预算审核的公正性和专业性,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预算审核机构或者委员会,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预算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
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外部咨询机构或者专业顾问的力量,提供中立和客观的预算审核意见。
三、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环节,它要求企业按照预算计划和指标进行全面执行,并及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调整。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机制,明确预算执行的责任主体和权限,并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激励和引导各个部门和员工积极完成预算任务。
为了实现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效率,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系统,及时收集和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四、预算监控预算监控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最后一环,它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偏差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概述预算管理是一个企业或机构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收入和支出进行预测和规划,从而达到控制经营风险、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财务绩效的目的。
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或机构为保障自身经济状况的稳定,规范预算管理活动所制定的具体规则、制度和程序。
本文档将从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制定程序、执行过程、监督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基本原则1.目标导向原则: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以企业或机构的发展战略、年度经营计划和目标为导向,保持与战略规划的一致性,同时要注重经济效益、风险控制和资源合理利用。
2.统筹兼顾原则:预算管理制度是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应在综合考虑经营风险、投资效果、资金收支等方面进行统筹兼顾,以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审批决策原则:预算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应由企业或机构领导层审批决策,对于超出预算的重大支出、资金运用等事项,也应经过领导层审批才能进行。
4.责任追究原则:对于预算的制定、实施、监督和结果评估等环节,应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不当预算行为进行问责。
制定程序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概念阶段:企业或机构应明确预算的定义、确定预算的范围和内容,分析预算的意义和作用,明确预算编制时间、编制单位、编制范围、编制内容等。
2.分析阶段:企业或机构应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数据、行业标准和市场趋势等因素,进行预算规划、编制和拟定目标。
3.反应阶段:通过预算制定和模拟,反映出企业或机构的资金流向和支出情况,并对预算数据进行确认、校核。
4.审定阶段:对于分级编制的预算,在初步编制完之后,应进行上报主管领导审批,进行全面审定和统筹,并决定经费分配标准和实施方案。
5.执行阶段:批准预算后,应进行预算的执行和管理,有效跟踪和调整预算执行情况。
6.绩效评估阶段: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进行绩效评估,对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比较,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一、历史演变1. 传统预算管理制度传统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传统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制度。
这种制度一般是由上级向下级分配任务和资源,下级单位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编制预算,然后执行并报告执行情况。
这种制度具有强调控制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下级单位的行为有一定的束缚效果,但也容易导致僵化和浪费。
2.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逐渐兴起。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调以目标为导向,注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采用灵活的编制和执行方式,注重沟通和协调。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更加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激励,强调团队合作和胜任力发展。
3.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新型预算管理制度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借鉴了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战略规划和市场导向,更加注重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决策,更加灵活应变和创新变革。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引入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了预算管理体制的深化和转型。
二、现状分析1. 全球化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深刻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
随着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兴起,预算管理制度需要适应全球化运营的需求,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力,采取更加灵活和综合的管理方式。
国际化的财务报告和绩效评价标准也对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科技革命影响科技革命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深刻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
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预算管理制度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的自动化和实时化,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3. 管理理念影响管理理念是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传统的管理理念强调层级控制和权威管理,现代的管理理念强调目标导向和分权责任,新型的管理理念强调价值共创和开放创新。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需要结合不同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的培养,推动管理制度体制向更加平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扩大,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预算制定、执行、监控和调整,实现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目标的达成。
预算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避免经营风险,提升整体经营绩效。
一、预算制定预算制定是预算管理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企业在制定预算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和策略。
目标和策略的确定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明确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和短期经营目标。
在目标和策略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预测未来的经营环境和市场需求,确定预算的规模和时间周期。
在预算制定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各项经营活动的成本、收益和风险因素。
根据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预算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预算编制程序和指标体系。
预算责任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算目标和计划,并提出具体的预算编制方案。
企业还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预算审批程序,确保预算制定的公正、客观和合理。
二、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将预算落实到实际操作中,确保各项预算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和监督。
预算执行需要强调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需要根据预算指标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水平。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企业可以通过会议、报表和系统监控等方式,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报告和分析。
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预算执行中出现舞弊和浪费行为。
三、预算监控预算监控是预算管理制度的延续和强化。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预算监控体系,实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和近期经营状况。
预算监控需要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对预算情况的了解和监督。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一、引言预算管理制度是指根据企业、组织或政府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资金预算、支出分配和监督管理的一套规则和程序。
预算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能帮助机构实现财务目标,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预算编制与执行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环节,是企业或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财务状况和战略目标等因素制定的一项计划。
预算编制需要详细了解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来自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预算编制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等各个方面,以确保组织能够在财务能力范围内实现目标。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环节,它要求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指导方针进行支出管理和资金调度。
预算执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并及时调整预算计划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应不断搜集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上级管理层或监督机构报告。
三、预算监督与控制预算监督是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确保预算的执行与预算编制方针的一致性。
预算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或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
在预算管理中,各个部门需要相互协作,形成整体合力,避免出现预算执行上的偏差和浪费。
此外,内部监督还包括财务部门和管理层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效果的评估。
外部监督是指政府、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对企业或组织的预算管理进行监督和审查。
外部监督机构需要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合法性和公平性,以充分保护公共利益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外部监督的目标是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防止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四、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势预算管理制度具有许多优势,使之成为企业和政府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
首先,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资金预算和支出分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资本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一个组织或机构用于管理和控制预算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组织实现经济效益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文将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定义、目的、原则、程序、责任分工等方面。
一、定义预算管理制度是一个组织或机构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有效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估过程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二、目的预算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组织的财务健康和稳定,保证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合理性和效率。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组织可以合理分配资源、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原则1.合理性原则:预算编制和执行必须符合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权责一致原则: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各级负责人要明确权责,确保责任清晰、权力对等。
3.参与性原则:预算编制和执行要广泛征求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意见,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4.透明度原则:预算信息要公开透明,确保组织内外部人员都能了解预算的内容和执行情况。
5.监督性原则:预算管理制度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预算的执行情况得到监督和评估。
四、程序1.预算编制:按照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
包括预算编制目标的确定、预算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预算方案的制定等环节。
2.预算审核:将编制好的预算方案提交给预算审核部门进行审核和审批。
预算审核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审核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预算执行:根据审核通过的预算方案,执行预算并进行预算的监督和控制。
财务部门要全面记录和监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预算评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分析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并及时调整预算方案和执行措施。
五、责任分工1.预算编制责任:由各部门按照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负责编制预算方案和筹备相关数据。
2.预算审核责任:由预算审核部门负责对编制好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核和审批。
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OC格式).DOC
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OC格式).DOC2、率先进行“中间扩散型”制度创新的地方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老工业基地在“阶梯式的制度变迁模型”中,由地方政府推进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一般率先发生在发达地区。
因为地方政府若想进行自主的制度创新,既要事先认识到进一步改革的好处,又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但是,在始于1999年的预算管理制度变迁中,率先进行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老工业基地。
这些地区财政收入规模有限,而发展本地区经济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却更为迫切。
在分税制财政体制已经规定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前提下,只有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才能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种现状使得“中间扩散型”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方式长期并存的局面成为了现实的可行选择。
就率先创新的地方政府而言,消极等待权力中心提供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创新供给,则无法及时摆脱资金紧张、捉襟见肘的局面。
同时,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供给是针对普遍地区而言的,而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制度供给短期内难以缓解自身资金紧张的局面。
在比较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后,这些地方政府具有了成为制度创新中“第一行动集团”的内在冲动。
因此,今后一定时期,“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还将在预算管理领域长期存在。
并且,在经济起飞阶段,即使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也会感到财政资金紧张的压力,那些率先进行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地区的成功经验,也会促使经济较发达地区加以效仿,“中间扩散型”制度创新方式的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就权力中心而言,由于预算管理改革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对此必须慎重,加之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当前,如果仅仅依靠地方政府进行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创新,对于我国这样的单一制大国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只有既承认并鼓励地方政府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创新行动,并择其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又要针对各地普遍情况,适时提供制度供给,保持全国预算理制度变迁的方向总体一致性。
预算管理制度的演变
预算管理制度的演变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预算管理制度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最初的简单预算编制,到现代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角度,探讨预算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发展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
当时,美国的企业管理者发现,通过制定预算来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会计的兴起,预算管理制度开始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最初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进行预测和规划。
企业经理人通过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了解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的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然而,这种预算管理制度还比较简单,只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和规划,并没有涉及到企业其他方面的经营活动。
随着管理会计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预算管理制度逐渐向企业的全面管理延伸。
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的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将预算管理制度应用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这种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包括了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研发等各个方面的预算编制和控制。
这种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现状分析目前,大多数现代企业都建立了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大多数企业中,预算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企业管理者通过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算编制现代企业通常会根据年度、季度或月度的经营计划,为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预算编制。
这种预算通常包括生产预算、销售预算、人力资源预算等各个方面的预算,这些预算是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规划和控制的重要依据。
2. 预算执行企业预算执行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用于规划和控制组织的财务活动。
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帮助组织制定明确的财务目标,合理分配资源,控制成本,提高财务绩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预算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预算管理制度的定义和目标预算管理制度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一套全面的预算管理规定和程序,用于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财务活动,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财务绩效的实现。
其主要目标包括:明确财务目标和策略、合理分配资源、控制成本、提高财务绩效、优化决策和监督。
二、预算管理制度的内容和程序1. 预算目标设定:明确预算期间的财务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财务策略和措施。
2. 预算编制:根据预算目标,各部门制定预算计划,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费用预算等。
预算编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估计收入和支出,并合理安排各项财务指标。
3. 预算审核与审批:各部门编制完预算后,需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符合预算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等。
经审核通过后,需经高层管理者审批,确保各部门的预算计划与整体目标一致。
4. 预算执行:各部门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相关活动,包括销售、生产、成本控制等。
执行过程中需确保及时准确地收集和记录财务数据,并将其与预算进行比较和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5. 预算考核与分析:根据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预算实际与预算计划的比较和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6. 预算报告与沟通:定期向管理层提供预算报告,报告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偏差分析、问题和建议等。
同时,通过与相关人员的沟通,以促使各部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预算计划。
三、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1. 明确财务目标和策略: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组织可以清楚地制定和规划财务目标,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财务策略和措施。
2. 合理分配资源:通过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配置,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本文旨在探讨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以及实施步骤。
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规划、执行和控制预算,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稳定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以下将从预算管理制度的定义、重要性、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预算管理制度的定义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和经营计划所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它包括预算目标、编制、执行、控制、评价等环节。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财务资源,合理规划各项开支,控制支出并实现经营目标。
二、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实现企业目标: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明确目标,并通过制定预算使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这些目标。
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协调运作,提高整体经营效益。
2. 提高决策质量: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决策,提高决策质量。
3. 促进资源配置: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预算管理,企业能够及时掌握资金需求和供应情况,避免资金紧张或浪费。
4. 提升管理效能: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各层次的管理效能。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各层管理人员密切合作、沟通协调,从而提升管理效能。
三、预算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合理性原则: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当合理,即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预算的数额和分配比例,确保企业在有限资源下的合理利用。
2. 灵活性原则:预算管理制度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
预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确保企业在不同情况下的稳定运营。
3. 可比性原则:预算管理制度应当具有可比性,即不同时间段的预算之间应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这样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可控性原则:预算管理制度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即企业能够通过预算管理,掌握和控制各项开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制度变迁动因理论的预算管理制度(doc 7页)
(一)对制度的理解
制度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将制度定义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的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
”舒尔茨认为“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诺斯也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由此可见,制度无非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
预算管理制度实际上是规范政府人员收支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制度具有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等作用。
但是,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也像产品一样,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像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初期虽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这一制度的普及,农业的发展也逐渐停滞。
同样,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也逐渐不能跟上当前国家发展的步伐,面临着一次变革。
(二)制度的供求
供求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制度变迁时,也借鉴了这一方法。
林毅夫曾经指出:“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制度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因素都可以作为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需求分析
制度作为一种服务,一种商品,要进行需求分析,首先要确定其消费者。
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从其面向的对象来看应该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其消费者也理所当然的要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
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其需求曲线应该也具备公共品的特征。
假定只有A、B两人是某制度的需求者,由于公共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其消费量是一定的,两人各自愿意支付的价格PA和PB之和P0就是所有消费者对Q0产量下的需求价格。
这样加总两人的需求曲线可以得到总的需求曲线D,具有负的斜率。
对于影响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制度经济学
家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六种。
(一)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德姆塞茨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中最早提出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制度变迁的,他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分析了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发展历程。
由于平原地区的动物和森林地区的毛皮动物在经济价值上的不同,造成了美国山区印第安人要比西南部地区的印第安人较早的出现了土地的私有产权。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实际购买力的增长以及购买结构的变化使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的培养,从而使个人的自身价值得到了提高。
这样,公民对政府部门相应的支出,如教育、医疗保健等,有了更高的需求。
由于政府的资金相对有限,为了满足公民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对更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的需求。
(二)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点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社会制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导致了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
当今,技术的进步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计算机网络的
普及最为明显。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政府部门暴露出许多效率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新的制度出现以取代低效的旧制度。
(三)市场规模
戴维?菲尼曾经指出:市场规模一扩大,固定成本即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而不是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
这样,固定成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的障碍了。
这段表述如果用来解释制度供给的影响因素可能会更贴切。
不过,市场规模的确也可以影响制度的需求。
正如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其面向的是全国的政府部门,市场可以说是有了相当的规模。
有效的制度会由于其发挥作用的广度较大,而使其效用成倍地增加。
(四)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的,在不同的社会大制度下,其他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对我国政府制度影响最大的制度改革应该是国企改革。
随着政府退出盈利性及半盈利性机构,逐渐转向完全非盈利性的机构,不管是其财政收入还是支出都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
(五)偏好的转变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制度的偏好
也存在着差异。
人们偏好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制度的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不管好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国的公民。
我国传统的人性化、“人情味”的以人为主导的价值观念,正逐渐受到“制度”的规范。
从而,对于更规范、更严密的制度的需求相对有所提高。
体现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上就是对更详细的计划、更严密的审批、更有效的保障的预算制度的需求比以前有所增加。
(六)偶然事件
事件往往是在必然性的决定下,偶然性的推动下发生的。
部分领导挪用公款,政府财政出现缺口的现象成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求增加的偶然性因素。
四、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供给分析
由于预算管理制度属于规范性的行为准则,具有变化缓慢、难以变动等特点,通常其变化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
因此,对作为供给者的国家而言,对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供给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微观经济学中,只有当某种商品的生产者获得的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时才会提供这种商品,供给曲线是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
同
样,在制度经济学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类似的一条简单的曲线,来反映出制度供给与价格的关系。
(一)供给的成本与收益
供给的主体包括个人、团体和政府,而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是政府或者说是国家。
对于个人而言,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就有供给的动力,但对于国家而言,由于存在着许多不可计量的因素,成本—收益分析略显困难。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总结出五个方面的供给成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变迁阻力的费用,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以及随机成本。
这五个方面虽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新制度的供给成本,但由于缺少量化标准,只能够作为一种需要参照的因素。
由于预算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强制执行的,在消除旧制度和变迁阻力方面所需要支出的成本较低,而国内学者的热情研究也降低了新制度设计的成本,而随机成本主要指的是制度变迁所带来的社会振荡等风险性成本,考虑到目前中国的社会状况,这一部分的成本也不是太高。
总之,要建立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其总体成本并不太高。
预算管理制度供给的收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
析:一是国家政府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有效地进行财政支出;二是从社会角度,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众形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加公民满意度等等。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1.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我国宪法虽然几经修改,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于预算管理制度规定的不明确,就为这一制度的改革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规范性行为准则是受到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制度的安排要和人们的意识形态相吻合,才能发挥其功效。
像日本和美国,日本注重团队,美国强调个人,反应在生产的流水线上的结果就是,日本人的生产线更高效。
我国的意识形态正从传统的“人治”向“法治”转变,财政收支制度也逐渐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化,顺应这一趋势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成本的变化必然会改变制度的供给。
首先,在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技术的发展为新制度的供给降低了成本。
其
次,教育的发展,公务员平均水平的提高,为新制度提供了人事上的支持,从而降低了成本。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稳定,政府实力逐渐增强,这就降低了制度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机会成本。
3.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变化。
随着财政专业的独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财政支出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
加之对国外成型的预算制度,如零基预算等等的引进,使得我国的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的选择集得到了扩展,从而增加了新制度供给的可能性。
4.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透明政府运作的要求也不断增加。
政府财政收支是反映政府工作效率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否把好财政收支这一关,是杜绝腐败现象、增加社会福利以及提高公民满意度的关键所在。
五、小结
从制度的供求这样比较理论化的角度研究预算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但是由于这套理论本身比较新,再加上中国比较复
杂的国情,本文的分析也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
文章的写作只是想为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引入一个新的视角,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139-140.
[2]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226.
[3]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C].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4] 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C].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1994:101-104.
[5]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