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3:推断题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 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 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 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 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 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 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 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握,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 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 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 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 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 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 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 作出了全新论证。
“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说法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 失误 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文学 剖析 家创作重在“好”与“精”,而没有提到“少”。有的考生不能准确把握文本信息,
很容易受到“少而精”这种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而误判。
(2018·全国卷Ⅲ)T3-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 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 设误选项
1.A 【解析】A选项为原文第一自然段“在大数据时代…遗忘 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的同样转述,其他选项于文 无考。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D【解析】D选项“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错 误,还包括对“被遗忘权被数据化”做出了全新论证。本题 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3.B【解析】B选项“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 制”错,它扩大了范围,原文给了限定词“在某种程度上”。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 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了解推断的类型
项是
三年高考:全国1卷(2018—2020)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 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 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 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 时应有所辨析。
(3)目的复句 选项用目的复句表述文本内容。 ——分清楚目的和行为的关系是否合理。(分句中间一个分句 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 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 省得)
课堂巩固
(2018新课标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
满分对策
第3题选项多以假设、因果、条件、目的等的复句形式进行推论,选 项分句间的关系即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果的关系,解题时要紧紧扣住这 类关系去思考:
(1)从分句间是否存在因果、条件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是否强 加某种关系,生硬推理。
(2)从选项显示的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是否“唯一”或“多种”的角 度思考,判定选项推理是否片面。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 与隐私边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 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有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 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 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 数字化记忆。
逻辑推断题
定义:第3小题为逻辑推论题,各选项以文本重要信息为依据 进行推理,作出某种结论或预测某种趋向。
特征:多以假设、因果、条件、目的等的复句形式进行推论。 原则: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过头推断。
常见类型
典型考题
关键字眼
通过复句关系考查 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2017·全国卷ⅠT3—A)如果气候容量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 被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 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 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 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 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 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 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9)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 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 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 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 精,凝聚共识。
“可见”“说明”“总之”等
通过发展趋势考查 对未来的预测
(2017·全国卷ⅡT3—D)青花瓷在明代 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启示是”“将会”“还应该”等
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失分原因
把握不准选项推理依据与推理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设误 (2019·全国卷Ⅰ)T3-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 选项 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之所以认为此项表述正 确,大都是因为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建立了这三 种弹性之
间的关系。
(2018·全国卷Ⅲ)T3-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 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 正确选项
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表述正确 ,选项是对文本的正面推 论,相当于对文本的 “反话”正说。考生常
因不能转换思维而误判 选项。
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 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如果……就……”“只有……才”“只 要……就……”“无论……都……”“那
么”“为了”“以便”“以”“为的 是”“以免”等
通过结论表述考查 对文意的推断
(2017·全国卷ⅢT3—D)能对乡村记忆
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 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也会相应变好。
选项错误,表述无中生有。通览文本可以发现,全文只是针对城市体出 现的危机依
次从“空间弹性” “制度弹性 ”“意义弹性”三个文明弹性角度分别 论述了其各
失误 自对城市体的重要性,并未论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故“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
剖析 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无法得出“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的结论。有的考生
(3)从是否混淆了某种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推理的合理与否。
(1)假设复句 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 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 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 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 是否成立。
Part.03
题型研究: 推断题(第3题)
导语:逻辑的力量
1、西方谚语:因世界的一切就像一根链条,我们只要瞧见其中的 一环,就可知全体的性质。 2、《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 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 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 一鼎之调。
文本是从反面论述: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 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 选项解析
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 ,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 型的意
义体系固化时 ,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 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
面化 ,理性主义的片面化… …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 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 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 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 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 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 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 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 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 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 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 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 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 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 的意义。
一、知题型,明要求
高考考查点
具体考查内容
题干要求
解题策略
1、筛选整合信息
重要语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比较选项和原文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应语句意思是否发
项是
生改变
2、原文论证分析
论点论据论证 结构方式 内容要点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概括段意,理清作 者的思路
3、分析概括作者
根据原文内容,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018)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2)条件复句 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 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 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①“只 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能由结论推出 条件,但由条 件推不出结论,此条件为必要条件。②“只要……就……”表示 充分条件,由条件能推出结论,但由结论推不出这个条件,这 个条件就是充分条件。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