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以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为例
济南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骨架,而妙趣实在于泉。因泉成园,以园纳泉,以泉成景是对济南传统园林特色的概括。泉脉在济南的地下像神灵一样默默的守护着这座古城。
一、趵突泉
趵突泉作为济南七十二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是济南传统园林中不得不提的经典佳作。
(一)整体布局——对景借景,手法多样
二十五处名泉散布园中,由贯全园的水系连成一个系统,疏密有致(图1)。著名的园中园如趵突泉、万竹园、沧园、尚志堂、易安旧居等也都依泉而建,构筑筑殿、廊、亭、榭,与水亲密接触,提供赏水的视点。各个小园通过对景、借景、透景等手法,相互呼应,产生巧妙的沟通和暗示,虽各自成园,但又共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集锦式布局。(图2)
(二)趵突泉—万竹园(图3)
万竹园是趵突泉周边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传统园林,属于传统民居式园林。
1、整体布局——院落嵌套,变化丰富
因园中多竹而得名。该园有3套院落,13个庭院,186间房屋,还有5桥4亭1花园及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图4)空间构成极为丰富,院落之间通过廊、桥、溪等元素紧密相连,利用景墙和植物障景和透景,营造出步移景异,参差错落的空间布局。
2、建筑风格——南北融合,精致细腻
其建筑风格集合了皇家建筑、南方庭院和济南四合院的特点,石雕、木雕、砖雕的工艺细致生动,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非常柔和自然,没有任何的牵强和冲突之感。围合成安静优雅的小院落,院落之间环环相扣。(图5、图6)
3、流线组织——泉溪相绕,自然成趣
流动的溪水、喷涌的泉水与宁静的建筑、院落形成动与静的对比。建筑因泉而灵动,水因建筑而更显幽静。在曲折的回廊与小路之间,竹丛掩映,闻水声潺潺,偶尔能窥见竹丛后面宁静的池水或者红墙垂花的建筑,通过暗示和引导吸引人向园子深处行走,来到主景区。(图7、图8 图片来源:网络)万竹园的西侧有一花园,南部有白云泉。泉涌成溪,溪上架桥,桥上设亭。溪岸巧石秀立,步移景迁。泉北有轩,名曰“白云”,面阔三间,坐北朝南,玻璃门窗,宽敞明亮,可于内品茶赏景。轩西连曲廊,廊端建小亭,亭内有池,水清见底。园内修竹千杆,花木扶疏,翠草如茵。小小的花园清新疏朗,空间精致,变化丰富,让人有种置身江南园林的错觉。
二、大明湖
济南的传统园林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从造园的布局、与城市的关系、构图形式上,处处透出儒学的思想。
大明湖也是济南传统园林的典型代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是对大明湖的真实写照。
(一)整体布局——渐进集锦,温良中庸
大明湖由若干泉水水汇聚而成,偌大的水面轮廓与济南城市轮廓融合的非常完美,它美得深沉,没有一点张扬,默默地把这种温良宁静的美发挥到极致。景点环湖渐进分布,没有强烈的轴线和明显的主从关系,各个景点之间隔湖相望,每个景点从不同的角度看去,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图9)这种含蓄敦厚的布局方式,体现了儒学“中庸”的思想。
(二)构图手法——方岛散点,平正大方
济南传统园林常采用规整的构图或元素,如庭院水面、湖中岛屿或泉池多成方形(图10),“混莽明净,质朴疏淡;平正大方,乡土风情;方岛散点,芝径云堤”是孟兆祯先生对大明湖神韵的总结。方形元素的构图特点是儒家思想“正”的传承。方整、规则的构图形式与丰富灵活的自然山水手法相结合,规整中却没有一丝呆板,反而凸显了自然山水的灵动。
(三)、将现代生活题材融入到园林当中
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题材增添了新园林与新建筑的创作内容,构成了与传统园林迥然不同的情趣。现代园林与雕塑、壁画、园艺、诗文的关系更为密切,结合造园的主题思想,运用各种景观小品的形式更为多样,表现出新时代明朗、开放、亲切和轻松的气氛,增加人民的生活情趣,体现出新园林内容的方向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丰富和活跃不同对象的情趣和要求。
在园林建设中,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包含双重内容:其一是继承,即以现存的定型的文化为核心,对园林景观进行再现和挖掘,旨在沟通人民对园林意境的感受,情趣的陶冶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播等。其二是发展,有发展也谈不上弘扬,我们提倡的发展是指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没有继承也就无所谓发展。发展是在传统园林文明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现代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去创造新的园林景观。这也许是一种碰撞后的融合和传统基础上的超越。
三、结论
济南的传统园林艺术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体系,依山水而建,融入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从儒学到诗词,这一切让它有了一种独特的意蕴。它依泉脉而生,精巧的空间布局,千回百转,曲径通幽,隔竹闻水,因借泉水的滋润,让它多了几分江南的温婉,如趵突泉中一系列精致的园中园。但是它的婉约中却不失大气与敦厚,幽幽泉畔,是一抹着北方园林特有的中国红,厚重的北方建筑,仿佛稳住了整个园子的阵脚。大明湖的温良与宁静,渐进的集锦式布局,是儒家文化中庸的美学体现。然而这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却从未让人感觉不妥。这两种风格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共存着,互相补充,互相衬托,使每种园林要素都的到最充分的展现和表达。
泉水之美。“泉者,山眼也”。泉水由下而上喷涌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像是顽皮的孩子,在水面跳跃翻腾,别有风趣。园林中的泉大部分为自然之泉,也就是涌泉。涌泉多位于水潭或湖水之中,水流汩汩上涌,颇具动感,可谓湖中画龙点睛之笔。园林中涌泉的代表是济南的趵突泉,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是古泺水的发源地,中国著名的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在考察这一带时作了记载,他在《水经注》中说“泺水出历城故城西南,泉水上奋,水涌若轮”、“泉似珍珠洒玉盘”,足见其美。趵突泉公园中有一“观澜亭”,位于泉水旁,置身亭中,但见一泓泉水,清澈明净,三泉趵突,声若隐雷。所谓“趵突”,是形容泉水向上涌跃,奔腾不止的形态。而趵突泉以其“趵突腾空”之绝世景致成为济南府最
具代表性的标志。到了清代,中国园林水体景观的建造引进了近代西方的喷泉形式,可以说是中国园林水体景观的一大变化。其建筑手法来自于西方,建筑装饰则取意于中国民间习俗与故事,如圆明园遗失文物十二生肖的动物铜首就是作为圆明园中喷泉的出水口之用的。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也不断发生变化,以济南的园林艺术为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继承与发展进程的变化。
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步入低谷的原因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紧随中国山水画其后的,在晋代,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导致了园林的重大转折,从功能价值的实用、追求仙境的神秘转至借物拟志的写意,沧浪亭的建造就是典型的代表。园林和绘画一样是抒发阐述作者情感的艺术品,中国画盛,则园林亦盛,到明清时达到顶峰。然而随着十九世纪末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的打开,西方艺术如洪水般涌入,中国文人山水画面临着一场艰巨的挑战。一场关于继承传统与西化的争论从十九世纪末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叶,甚至更久。随着现代美术教育的建立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争论由感情、态度的表述深入到艺术本体。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吸收西方艺术已势不可挡。失去了经济、政治、文化大环境的中国文人山水画被冲得七零八落,不可能独统天下[1]。
中国文人山水画一度衰落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①过于讲究承传,墨守成规;②西画东进的影响;③失去了把画作为少数人自我玩赏的社会环境,艺术的大众化转变;④缺乏艺术的科学研究。其实,中国古典园林又何尝不是如此,回过头来参照中国山水画,照样可以得出中国古典园林衰落的原因。
(一)墨守成规,缺乏突破
中国山水画强调临摹,其目的是为了领会前人的技法、神韵,修炼自己的功力。古典园林中也有不少大同小异之作,在形式上似乎已经形成思维定式,以至于一提到古典园林就让人想起假山、亭廊等景物;假山、亭廊好像成了古典园林的代名词。现在营造古典式园林更多的就是拿着这些东西在做着七巧板似的游戏。那种师传徒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作方法衰退的过程。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强,越来越局限在一定的专业领域。以“艺术起源应理解为复数”的观点来看,在它发展的同时,离其“源”也就越来越远[3]。
(二)西方艺术的影响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随着西方艺术的进入,打乱了国人对艺术的审美参照。西方园林作为新鲜事物也在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如圆门园中的西洋园、西方殖民者在租界建的公园、民国时期的中山陵等。西方艺术形式给国人带来了新鲜感,于是从形式到原理一古脑儿全生吞了,传统的东西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冷落[4]。
(三)跟不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艺术的大众化转变
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其艺术价值的取向,1865年建成的纽约中央公园是西方园林大众化的标志。在封建制度土崩瓦解后,为迎合个人意趣而建园造景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为少数人服务的古典园林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化的功能要求,孤芳自赏的文人们开始融入社会大潮流。长时间的战乱,使擅于造园的艺人们失去了饭碗,造园活动几乎停止,在无专业教学的环境下许多传统技艺从此失传,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跌入低谷。
(四)缺乏艺术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