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资源常用勘探方法及功效简介j

地热资源常用勘探方法及功效简介j
地热资源常用勘探方法及功效简介j

地热资源常用勘探方法及功效简介

郑州富士达公司 寇伟

以往勘探结果表明,板块内岩溶热水的形成与出露一般都是受压扭性断裂与张扭性断裂的双重控制。由于张性断裂有着良好的张开程度,地下热水常沿这类断裂流动、排泄;压性断裂面是受主压应力作用的结构面,也是受应力最大的结构面,因此断裂深、规模大。压性结构面的两侧,岩石挤压强烈,岩石结构致密,岩石的电阻率或电位值变高。当地下热水在深部向排泄区水平径流时,遇到阻水的压性断裂,改变径流条件,充斥断裂层内形成地下热水的富集,致使其沿着张性断裂或压性断裂的相对启开部分向上运移。在压性断裂与张性断裂交汇处,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形成热水上升的良好通道。所以地下热水的出现,多是张性断裂与其主干压性断裂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用物探方法在板内区域寻找地下热水的关键就是寻找控制地下热水的构造,即通过物探方法对断裂构造、特别是开启性断裂构造的明显反映,寻找基岩裂隙、构造裂隙、断裂破碎带,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判断其富水性,再进一步探明构造带的宽度、延深、产状及水源补给和赋水条件,从而实现寻找赋存于断裂构造中的断裂带脉状裂隙水的目的。

目前国内的深部地热勘探主要依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地热勘探中具有其独特的优点,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具体表现在:适用范围广、勘探深度大、勘探效率相对较高、勘探成本相对较低。随着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的更新换代和性能的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成为地热勘探中的主角。目前,由于地热勘探深度在不断加大、探测精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物探技术如直流电测深技术、岩性测深技术将难于担当此任。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技术中,常被用来进行深部地热勘探的电磁测深方法是瞬变电磁测深和大地电磁测深等。在所有物探方法中电阻率或电位值异常是寻找地热资源的主要标志,但当地热资源埋深较大时 ,反映到地表的异常信息相应减弱 , 一些电法、磁法的探测效果明显不足,而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则在深部地热勘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地热勘探项目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仅靠一种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探测方法是不够的,在实践中往往还要使用另外几种物探方法配合勘探和验证,才能最终判定地热资源分布状况。

下面介绍目前常用的综合物探方法及其在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情况

1、高精度磁法勘探(磁力仪)

高精度磁力仪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等领域。近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高精度磁法资料在解译断裂构造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虽然灰岩的磁性相对较弱,但当发生断裂形成断层及破碎带后,由于断面两盘发生了长度几十米较为明显的相对位移以及破碎带的存在,会产生磁异常及电阻率的变化。使用分辨率达 0.1 nT的高精度质子磁力仪,可以有效地记录

磁异常的微弱变化,甄别出3000米深度以上30米断距的断层,对于埋藏深度较小的断层,高精度磁力仪探测资料解译断层的能力会更强。高精度磁法的优点是轻便、快速、成本低,在给定区域内寻找 “ 靶子 ”(断裂及其破碎带)效果的明显;缺点是对宽度大的断层构造异常反应明显,对于小的断层构造异常反应模糊,容易引起误判和漏断,而且还不能清楚确定断层的具体深度、破碎带宽度、断层走向和倾角等信息。

2、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在第四纪与灰岩之间以及第四纪内部地层间普遍存在着速度差异和波阻抗差异,地震勘探就是以这些不同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研究人工激发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二维以及三维地震剖面。高分辨率反射波法地震勘探的优点是:可以高精度地连续追踪标准反射层,细致反映构造,不仅能够探测断裂的确切位置,而且还能反映断裂的产状、形态、断距、破碎带宽度等一系列重要参数。缺点是若没有较多的钻孔地质资料作为参考进行矫正的话,在地震资料的处理 、解释过程中难免出现技术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产生三维地震偏移速度百分比难以界定、片面强 调信噪比造成的小断层反应模糊以及地震时一维转换速度不准等问题。

3、大功率瞬变电磁法

大功率瞬变电磁法又称瞬变电磁测深(TEM),它是通过研究瞬时变化的电磁场在地球导体中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电性分布的,即研究在断电后大地二次场随时间的衰减特征以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特点是有较大的探测深度和对低阻体有较强的分辨率。TEM系统由发射和接收两部分组成,发射部分是有限长度的接地导线,发射波形为阶跃状方波,根据法拉第定律,该脉冲在地下激发二次涡旋电流,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流的极大值向地下深处移动并向外扩散。由发射所激发出的随时间变化的感应电流,又引起了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可以在接收部分的磁探头(线圈或磁棒)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电磁测深的接收信号,这一过程类似于地震勘探中用检波器进行信号接收。在横向均质的地球中,感应电流是水平的闭合环,在电流极性改变之后,接收的感应电动势先反映浅部地层信息,随着感应电流的移动、扩散,接收到的感应电动势逐渐包含深部岩层的信息,通过在时间域的测量,可以得到随时间衰减的信号曲线,从而获得在测点处由浅至深的地电信息。

大功率瞬变电磁法在地热勘探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应用:(1)构造勘探:瞬变电磁法勘探对于复杂的断裂构造、火成岩构造、岩溶构造具有反应灵敏、不受高阻屏蔽影响的优势;(2)岩性勘探:由于地层完整性、矿物质量与类型、空隙度发育情况等是决定深部地热资源情况的关键因素,它们与岩层的电阻率有密切关系,因而可以通过探测出的电阻率分布分析得到地质岩性特征;(3)地热资源勘探:因在热藏内外所探得的电位差和相位都有明显的差异,不同供电频率所产生的变化也不尽相同,利用这种差异和变化的不同, 能准确地确定热藏的范围和边界及相邻区块的含水性。

由于大功率瞬变电磁测深法的勘探深度和精确度主要取决于场源强度、仪器灵敏度及抗干扰能力、地电断面性质、岩层电阻率、工业干扰电平等多种因素,若是发射功率不够、收发距太远,就会影响有效勘探深度和准确度;大功率瞬变电磁测深法对于单测点垂直测深的分辨率很高,但是在探测大范围的目标体时,由于信号强度和地电结构变化,分辨率会降低很多。另外,由于大功率瞬变电磁测深法的勘探设备价值远高于普通瞬变电磁法仪,国内现有设备有限、勘探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一般地热资源勘探推广使用。

4、可控源大地电磁法勘探(CSAMT)

电法勘探是通过观测和研究天然电磁场和人工电磁场在不同岩矿石间的电性差异进行地质勘查和找矿的一种物探方法,因电法勘探具有简捷、准确的特点,在地热勘查中应用最为广泛。应用电法勘探可以探测与地下热水有成因关系的断裂构造位置,圈定地下热水分布范围,确定覆盖层厚度热源的位置以及隐伏基岩岩性等。就国内目前较为普及的电阻率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仪而言,由于放电量和拉线长度有限,不可能用于深层地热勘探;天然场选频仪的频点有限(3—5个)、探测深度不够(约400米),也不能用于地热勘探。

就适合深层地热资源的电法勘探方法来看,只有频率域大地电磁勘探法的应用效果相对最好。比较来看,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CSAMT)原理与大地电磁法(MT)原理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大地电磁法的场源是天然的、即被动场源,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的场源是人工发射源、即主动源。天然场源的频带极宽,从10000Hz-10000秒或更宽,所以勘探深度极大;而人工场源限于发射技术限制,频带范围一般为 8192Hz-100秒或略长,所以勘探深度一般在3000米以内。天然场源信号来自太空,可视为垂直于大地的平面电磁波,符合大地电磁法对场源的要求;而人工场源发射的是非平面电磁波,传播一定距离后方可视为平面电磁波,该距离为勘探深度的 3-5 倍,所以CSAMT方法的发射—接收的距离一般为 10-15km。MT场源是不同频率简谐波组成的连续复合波,CSAMT 场源一般是谐波丰富的、不同频率的方波序列,两者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但反演解释方法相同。CSAMT方法除场源发射设备外,其接收设备与 MT 法相同。由于目前进口的MT勘探设备不能有效克服电磁噪声干扰、所得探测结果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深层地热资源勘探中的使用效果。从目前可查到资料介绍情况来看,已有地热勘探项目中常用的电法勘探方法多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国内地质、煤矿、石油等系统省级物探单位均配有可做CSAMT法的进口V8或GDP-32综合电法仪,但由于设备价值一二百万元、需要十几个人配合操作,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CSAMT方法的激励场源为可以人工控制发射电流及其频率的电偶极子或磁偶极子,测深点位于距场源较远地段,通过观测不同发射频率下电磁场的正交电磁分量及其相位差, 计算出不同频率下的视电阻率;由于不同频率的激励场具有不同的趋肤深度, 因而观测结果可以反映测点下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各测深点数据进行汇总、

处理及反演计算, 则可得到整个测区内电阻率的空间分布状态,为进一步的地质解释提供详实可靠的深部资料。

CSAMT方法的最大优点是:1)发射频率和强度可控、可进行多次叠加,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强,因而在电磁环境噪声大的地区也能获得高质量的视电阻率曲线和相位曲线;2)CSAMT方法是利用改变频率进行不同深度的电测深,垂直分辨率最高可达勘探深度的5%;3)可以同时可以完成7个探测点的电磁测深任务,可以通过改变接收点距离来控制横向分辨率,由于是同时完成了多探测点剖面和测深双重任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4)高阻屏蔽作用小,可以穿透高阻层。

由于受设备性能限制,应用CSAMT法仍要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和影响:1)一般要有地质勘探资料证实勘查对象与周围地质体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确保勘查对象产生的电性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分辨出来,否则会影响分析结果,易产生误判;2)当勘探区域内外来电磁噪声干扰较严重时,勘探效果将受到影响,明显降低可信度;3)其纵向分辨率满足不了需要,特别是深部频点很稀,分辨能力较差,若是勘探区域内勘查对象与围岩之间电性差异较小,或勘查对象的相对规模不大、埋深较大,则无法肯定能否测出异常响应;4)其等电阻率彩色剖面图是通过Suefer软件绘制的,输入数据的留用或剔除全靠人工判定,会形成主观的判定结果,仅靠过于稀少的频点数据连接起来的等电阻率曲线图看起来过于抽象不真实。另外,从一部分地热井的测井电阻率看,CSAMT确定的电性层与实际地层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

开凿地热井有四大风险:地质风险、深度风险、温度风险和水量风险。

1)地质风险:假若勘探区域内不存在断裂或岩溶裂隙等地热发育的地质构造,就不可能找到并打出地热水,首要任务是要确定是否存在地热资源的地质构造。

2)深度风险:对于存在岩溶裂隙发育的区域,若是所定打井深度不到裂隙发育层的实际所在深度,就会打不出地热水;对于断层构造型地热井,若是打井与断层破碎带不相交或相交点深度很浅,就不会打出地热水;即使打出的地热井,若定井位不准、与断层相交点以下所打深度就是多打浪费的。

3)温度风险:对于存在断层构造型地热井,所定井位与断层破碎带相交点的深浅决定了打出地热水温度的高低,按照地层增温率原理,相交点以下因没有地热水和破碎带,其深度与地热井出水温度基本无关,准确选定地热井在深部与断层破碎带相交是地热井定井的难点和关键。

4)水量风险:最大风险莫过于水量风险,如果所打地热井基本无水就等于是凿了口废井。因此打井前必须知道井位下水文地质情况,探明含水层的数量、深度、含水量,确定固井深度和要保留的含水层,在精确勘探结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凿井施工方案。

地热资源勘探的具体任务为:①查明目标区域内是否有断裂或岩溶裂隙存在,并确定其大致产状;②了解该地区地层的发育特征,寻找地热构造,确定断层构造的位置、

走向及倾角;③查明含水层的数量、层深、含水量,精准确定地热井的位置、打井深度,科学预测出水温度和出水量。

由于目前国内物探单位拥有的各种物探设备各有所长,但都不能完全满足地热资源勘探的要求。即单一物探方法有时具有多解性,如高温热水和蚀变矿物都能引起低阻,高温热流体视电阻率低、但视电阻率低的地方不一定都有高温热流体。而通过综合物探可以避免采用单一方法在深度广度精度方面的不足,获得地质构造条件地热赋存范围地下水补给关系及空间位置等资料,因此为了更好地查明地热资源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和地热资源储量,一般都采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地热资源勘探工作。由于综合物探方法组合中的每一种物探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无论是在勘探的精度还是勘探的范围上都有差别,一般是要根据地热资源的实际情况、自身物探能力和条件,选取合适的物探方法。

对于缺乏百万元以上的V8、GDP-32、GSM-07等综合电法仪、无法进行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的物探项目,通常采取以高精度磁法在工区扫面找到靶区、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重点地段做剖面定位、再使用瞬变电磁法在重点部位测深和确定富水性的综合物探工作模式,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物探方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避免受单一方法多解性的影响,提高查找地热资源的成功率。由于这几种探测仪器的定位、定深精度有限,这种普通物探方法组合的探测效果一般,只能定性的找到地热资源,不能够精准确定地热资源的各种参数,据此确定地热井位的成功率不高。

随着对深部地热勘探需求和地热井投资的不断增长,对地热勘探的准确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兴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的引入和研发将成为必然。根据以往经验来看,磁法中的高精度磁力仪与电法中的可控源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先利用高精度磁力仪具有的直观、快速、对线性异常和断层构造反应灵敏的特点,在目标区域进行普查式的勘探,找出有可能形成深部地热构造的靶区;然后再利用可控源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CSAMT),对确认目标靶区进行重点勘探,从而得到详实、可靠的勘探结果。

由于这两种勘探方法所用的都是价格不菲的进口设备,勘探时间较长、占用人工较多,用其勘探地热资源、定地热井的费用自然也就较高。而近几年研发成功的富士达VCT大地电磁场成像探测仪,经过不断探索和积累地热资源勘探经验,实践证明完全可以替代高精度磁力仪和可控源大地电磁法、独立承担地热资源勘探定井任务,勘探密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关于富士达VCT大地电磁场成像探测仪与可控源大地电磁法(CSAMT)在地热井勘探中的效果对比,将另撰文分析。

关于地热资源勘查及评价方法的讨论

关于地热资源勘查及评价方法的讨论 科学勘查和评价地热资源是合理规划和开发地热资源的基础,没有开展勘查和评价工作就投入开采的地热田,必然会产生开采盲目和管理混乱的问题。我国较大规模的开展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地热勘查工作基本经历了普查、详查、勘探、开发和商业开发五个阶段,走了一条较科学的发展道路(如天津、北京的部分地区)。为全国地热资源的勘查评价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近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迅速形成高潮。许多地区只开展了地热普查工作之后,便进入了商业开发阶段,有的地区甚至没有进行任何正规的地热勘查工作,就直接进入商业开发阶段,经过一段开发后,出现许多开发和管理上的问题,这时会回过头再进行普查或详查工作,核实地热资源量,制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这种地热勘查,虽起步过晚,但可以充分利用商业开发资料,降低地热勘查投资。以上两种地热勘查阶段的模式,各有利弊,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国内地热资源勘查和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笔者就自己实际工作的感受,浅谈地热资源的勘查、计算和评价,与同行讨论,希望有利地热资源勘查和评价方法的统一和提高。 1 地热资源的勘查方法 1.1 区域地质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地热资源的埋藏分布大多与区域构造断裂,基底埋藏分布,深部地层岩性等密切相关,广泛搜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及已有石油,煤炭的勘查资料,是开展地热勘查的必备工作,进而确定地热勘查区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基底埋藏特征、地层岩性特征、地热水储存和运移特征等,为地热勘查提供基础地质条件。 1.2 航卫片解译 航卫片的解译可以判断地热勘查区地质构造基本轮廊及隐伏构造;可以显示泉群和地热溢出带位置,地面水热蚀变带的分布,热红外解译可判断地表异常分布等。在勘查面积较大,已有地质资料较少地区,该方法可提供较多的地热地质信息。 1.3 地热地质调查 应在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航卫片解译资料基础上进行,实地验证航卫片解译的重点问题,寻找地质露头,观察地热田的地层及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岩浆活动与新构造运动情况,分析地热勘查区地热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 调查勘查区地表热异常分布特征及与构造的关系。 调查勘查区温泉出露及分布特征、泉水温度及流量变化特征及开发利用历史,调查勘查区内已有地热井水温、水量、开采层段及地层岩性特征,地热水开发利用及动态变化特征。 对不同精度和工作目的的地热地质调查,其工作内容可以有所侧重。 1.4 地球化学调查 对土壤中砷、汞、锑的探测,可以帮助判定深部隐伏断裂的展布情况。地热井岩芯中水热蚀变矿物鉴定分析可以推断地热活动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对地热水中氟、二氧化硅、硼等组份的测定,可以帮助确定地热异常分布范围。 测定代表性地热水,常温带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中稳定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推断地热流体的成因与年龄。 1.5 地球物理勘查 采用地温测量可以圈定地热异常区,分析热储空间分布特征。 在较大的地热勘查区可以采用重力法确定勘查区基底起伏及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利用磁法确定火山岩体的分布及蚀变带位置。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及氡气测量等方法可以判定断裂构造展布特征及地层富水情况。

温泉小镇地热水资源勘查施工方案设计

贵州省道真县温泉小镇(暂定名)地热水资源勘探开发工程施工方案 重庆比特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九月

目录 一、前言 (1) (一)任务的由来 (1) (二)工作目的及任务 (1) (三)设计原则 (1) (四)设计依据及执行规范 (2) 二、钻井设计基本数据及要求 (2) (一)设计基本数据 (2) 1、基本数据 (2) 2、地层岩性 (3) (二)钻井结构设计 (5) (三)钻井水文地质要求 (6) (四)钻井技术要求 (8) 三、钻井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8) (一)钻探设备配置情况 (8) (二)井身结构设计 (10) (三)井身质量要求 (10) (四)钻井工艺设计与技术措施 (11) 1、复杂情况预防及处理措施 (11) 2、施工重点及注意事项 (13) 3、钻具组合设计 (13) 4、钻头选型及钻井参数设计 (17)

(五)固井设计 (18) 1、基础数据 (18) 2、套管串设计 (18) (六)钻井事故预防处理 (19) 1、起钻中遇卡 (19) 2、井漏判断处理 (19) 3、键槽卡钻特点、预防及处理 (20) 4、侧压力黏吸卡钻预防预处理预防措施: (20) 5、沉砂卡钻的预防处理 (21) 6、卡瓦打捞筒使用 (21) 四、工程进度计划 (22) 五、工期保证措施 (24) 1、施工组织管理 (24) 2、工期保证措施 (25) 六、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 (26) (一)组织管理 (26) (二)项目管理机构人员组成 (26) (三)管理措施 (27) 七、质量保障措施 (28) 1、质量目标 (28) 2、质量保证体系 (28) 3、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30)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作者: ————————————————————————————————日期:

本科生课外研学任务书及成绩评定表 题目__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____ 黄邦毅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严家斌____________ 学院____ 地信院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地科0901_______________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一、引言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着很多宝贵的资源,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进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目前都在积极寻求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的勘探开发中离不开物探,而且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 二、海洋地震勘探 在茫茫大海里寻找石油最有效的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其中主要是地震勘探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资料不仅能确定地下的构造形态、断裂分布,而且能了解地层岩性、储层厚度、储层参数甚至能直接指示地下油气的存在。在油气开发中,地震资料同测井、岩芯资料以及其它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能对油藏进行描述和监测。地震技术远远超出了石油勘探领域,已向石油开发和生产领域渗透。 用于寻找海上石油的地震反射法,和陆地的地震反射法相比,在方法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 测量原理 在这类方法中,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从震源O激发出的弹性波投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其条件是:入射角α等于反射角β。能

温泉勘查有关技术流程

温泉勘查有关技术流程 温泉勘查,投资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规范温泉勘查有关技术流程,对控制成本风险是有益处的。根据国家标准《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11615—2010相关要求,一个完整的温泉资源勘查,工作包含:航卫片解译、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地球物理调查、地热钻探、地热井产能测试、地热流体与岩土实验分析、动态监测、地热回灌试验等共9个方面的内容。 温泉勘探,主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温泉资源可行性研究,进行基础地质勘察,搞清楚地质单元与构造逻辑关系,首先判断温泉的赋存基本条件,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环境,温泉不可能存在;二是利用地球物理(电、磁、地震、地温等)和地球化学的方法,圈定地下深部构造关系及其成矿区域;三是钻探与综合分析,获取地下水温度、压力、流量、流速、补给条件、岩石热物性等参数,最后做出综合评价。流程简述如下: 一、温泉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 1、主要目的是:为设置资源勘察许可提供科学依据。 2、主要的内容是:查明项目区有无温泉生成条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判断项目区温泉的温度、水量、埋藏深度、水质类型,得出勘查靶点。 3、工作步骤是: A、开展已有的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工作:在勘查项目确定后,根据项目需要,进行项目前期资料收集(收集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的地质、地热地质、物探资料,重点收集工作区附近的水源点、单井勘查成果资料),目的是为了初步了解该项目区的区域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为项目区地质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B、开展地热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在对已有成果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地质调查工作计划,围绕项目区域范围及周边地热井、油气井、农用井、饮用水井等水文地质、地热地质、油气点、地质点的调查、GPS定位、人工调查等方式,结合项目资料研究,分析项目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地质构造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分布、富集、迳流、排泄规律。从而,就项目工作区内的地热地质条件,达到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物理化测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C、开展地球物化探测试: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工作区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物化探测试工作计划,来实施本阶段工作。通过本阶段工作,可以进一步就深层可能构成温泉储层的地质构造的形态、大小、深度和其他重要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D、编制可行性报告:根据前面各步骤的情况,编制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全面阐述地热地质基本情况、勘探可行性和风险等。 E、专家审查:邀请行业内权威专家,对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评审,得出结论。 4、工作成果是:形成全面、系统的温泉资源勘探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编制勘查实施方案: 1、主要目的是:为科学施工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是:在资源管理部门同意设置勘查区块的情况下,结合前述可行性论证报告的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 一、反射波 (一)反射波的形成 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 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如图所示 2、物理地震学观点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

地热资源勘查实施方案

一、绪言 (一)基本情况 1.探矿权申请人基本情况 2.勘查单位基本情况 (二)勘查目的和任务 1.本次地热勘查目的 2.本次地热勘查任务 (三)勘查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 二、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三、勘查区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 (二)勘查区地质构造特征 1.勘查区结构 (1). 断裂 (2). 褶皱 2.勘查区地层 (1)蓟县系(Jx) (2)青白口系(Qn) (3)寒武系() (4)第三系(R) (5)第四系(Q) (三)高精度重力工作成果 1.重力勘探方法技术 (1)工作原理和部署 (2)野外工作方法 2.重力资料计算处理 (1)固体潮校正 (2)零点位移改正系数 (3)正常场校正 (4)布格校正由下式计算 (5)布格重力异常由下式计算 3.重力资料解释 资料解释遵循的原则: (1)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2)定性解释和半定量解释相结合原则。 (3)单一物探方法与多种物探方法向结合原则 (4)认识再认识,不断提高的原则 资料处理及解释方法: (1)压制和消除原始资料中的干扰因素,消除浅层不均匀体对重力异常的影响。 (2)线形信息及位场图像解译技术

(3)LCT剖面反演解释 4.地质综合推断解释 (1)重力局部异常特征 (2)断层解译 (3)地层认识 1)2剖面重力地层推测 2)1剖面重力地层推测 (四)地热井成井可能性及环境影响分析 1.勘查区地热地质条件 (1)导热、导水通道 (2)地温场特征 (3)热储盖层 (4)热储层 2.地热井的成井地质条件分析 (1)井位选择 (2)地层及井深预测 (3)出水温度预测 (4)出水量预测 3.成井参数初步设计 (1)地热井成井参数设计 (2)地热井井深结构设计 4.风险预测及环境影响 (1)地热井成井风险 1)地质风险 2)施工风险 (2)风险对策 1)正确选定井位 2)合理选择钻井设备 3)优化选择钻井设备 (3)环境影响 5.本次勘查工作意义 四、勘查工作部署 (一)总体工作部署 1.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2.技术路线 (1)收集现有资料 (2)开展补充物探工作 (3)根据已有资料及物探成果进行地质设计 (4)地热井钻探设计 (5)钻井工程野外施工

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

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大纲本大纲主要适用于申请探矿权新立、延续、变更(扩大勘查范围、变更勘查矿种)时固体矿产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实施方案的编制。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应根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及相应矿种的勘查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 水气及地热矿产可参考本大纲进行编制。 一、绪言 (一)基本情况 探矿权申请人基本情况; 勘查项目基本情况:包括申请探矿权类型(新立、延续、变更)、区块位置(图幅号、拐点坐标)、面积、矿种、勘查年度(期限)、矿权历次转让情况; 勘查单位及资质情况等。 (二)勘查目的和任务 (三)勘查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 二、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工作程度、地质工作成果、矿产开采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申请延续、变更的项目,须简要介绍自首次登记(受让)探矿权以来地质工作概况,重点反映探矿权人前一勘查期内的工作情况,包括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地质勘查投入、成果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三、勘查区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概况,以及区域物探、化探等地质工作成果。 (二)勘查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 勘查区内与成矿有关(特别是与勘查主矿种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选冶性能等情况,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四、勘查工作部署 (一)总体工作部署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以及矿床勘查类型、工程布置原则和依据。涉及多矿种的,要进行综合勘查。 (二)年度工作安排 依据总体部署,提出分年度目标任务、工作量及年度经费预算,第一年度的工作安排应详细表述。 五、主要工作方法手段及技术要求 根据工作目的任务要求,分别说明所采用各项工作方法手段(测量、地质测量、槽探、井探、坑探、钻探、物化探、采样和样品测试、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和综合评价等)的基本任务及工作量。 具体的技术质量要求参照相应的勘查规范和技术标准。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修订稿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地热田地质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与勘探工程控制、勘查工作技术及质量要求、地热储量分类、分级、计算和评价,地热流体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地热资源勘查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基本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地热资源的地质勘查,作为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设计书编制、各项勘查工作布置、勘查报告编写和审批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J4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 J8 放射性防护规定 DZ 4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TJ 35 渔业水质标准 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 总则 本规范所指地热资源是在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地质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类(见表1);按地热田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级(见表2)。 表1 地热资源温度分级 表2 地热田规模分级 地热田勘查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按规定的勘查阶段循序渐进,对地热地质条件简单或现有资料较多的小型地热田的勘查,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或合并上述勘查阶段。

在勘查程序上必须严格遵循在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先进行航卫片解译、地面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项工作,然后再上钻探的原则。没有上述工作的综合研究成果,不得盲目布置钻探工作。 勘查工作内容和投入的工作量应根据勘查阶段、勘探类型和工作区地热地质复杂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应选择经济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手段和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达到工作阶段的要求。 由详查阶段转入勘探阶段,一般应与使用部门对口,应具有使用单位的委托书或与使用单位签订的承包合同书或省、市、自治区厅(局)级以上(含厅局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任务书。 各阶段的勘查工作,必须按本规范要求编写勘查设计书,经主管部门审定后严格组织实施。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目的、任务、地理概况、研究程度、区域地质、地热地质条件、工作布置及工作量、地热流体的动态观测、储量计算与评价方法、人员组成、设备、工作计划、钻探施工设计、经济预算、预期成果和提交报告时间等。 3. 4. 6 各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后,应编写阶段报告,按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查,供建设使用的勘探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或省(区、市)矿产储量审批机构审批。未提交上一阶段报告和未经技术经济论证的认可,不得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4 地热田地质勘查研究程度要求 地质勘查研究内容 地热田地质 a.研究地热田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出)活动及地热显示等特点,以阐明控制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确定热储、益层、导水和控热构造。 b.对于受断裂按制的地热田,要着重研究断裂的形态、规模、产状、组合配套关系等特点,阐明断裂系统与地热的关系。 c.对于层控的地热田,应详细划分地层,确定地层时代,区分储层和盖层。着重研究热储结构、热储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范围,以及热储的孔隙、裂隙或岩溶发育情况等影响地热流体储存、运移、富集的地质因素。 d.对地热田的外围有关地区应进行必要的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探索地热田的形成,地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和循环途径。 4. 地温场 查明地热田内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的空间变化,圈定地热异常范围、计算热流密度,推算热储温度,并对地热异常的成因、热储结构特征、控热构造及可能存在的热源做出合理的分析推断。 热储 查明热储分布面积、岩性与厚度变化、埋深及边界条件,查明热储结构、各热储间的关系及热储内的渗透性能、地热流体的温度、压力、产量及其变化规律,测定热储的孔隙率、渗透系数、传导系数、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和压缩系数等,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 地热流体 一般应测定地热流体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有用组分以及有害成分等。分析地热流体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常温地下水的关系,查明地热流体的来源及其补给、储集、运移、排泄条件;对高温地热田还应查明地热流体的相态、地热并排放的汽水比例、蒸汽干度、不凝气体成分,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不同勘查阶段研究程度要求 普查阶段 a.主要是寻找地热异常区或对已发现的地热异常区开展地热地质普查。 b.初步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研究它们与地热显示、地热异常的关系,推断地热田的热储、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 c.初步查明地热田的地表热显示特征,测定地热流体的天然排放量及其化学成分,估算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和地热田的天然热流量,初步圈定地热异常的范围,提出热储概念模型。 d.探求D+E级储量,估价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提交普查报告,为是否须进行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详查阶段 a.在初步查明地热田的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及热储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对地热田是否具有开发价值以及近期内能否被开发利用,进行详查工作。 b.基本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情况,初步查明地热田内的断裂及其产状、各地层的孔隙、节理裂隙、岩溶及水热蚀变发育情况,划分热储、盖层、导水与控热构造。 c.基本查明地热田内地温及地温梯度和空间变化,进一步圈定地热异常的范围,计算热储温度,分析推断地热异常的成因。 d.基本查明热储的岩性、厚度、埋深及其边界条件,各热储内地热流体的温度、压力、产量及其变化关系,热储的孔隙率及渗透性能,圈定地热流体富集地段。 e.基本查明热储中地热流体的相态、地热井排放的汽水比例、地热流体的化学成分、有用组分和有害成分以及地热流体的补给、运移、排泄条

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附件1 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大纲本大纲主要适用于申请探矿权新立、延续、变更(扩大勘查范围、变更勘查矿种)时固体矿产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实施方案的编制。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应根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及相应矿种的勘查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 水气及地热矿产可参考本大纲进行编制。 一、绪言 (一)基本情况 探矿权申请人基本情况; 勘查项目基本情况:包括申请探矿权类型(新立、延续、变更)、区块位置(图幅号、拐点坐标)、面积、矿种、勘查年度(期限)、矿权历次转让情况; 勘查单位及资质情况等。 (二)勘查目的和任务 (三)勘查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 二、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工作程度、地质工作成果、矿产开采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申请延续、变更的项目,须简要介绍自首次登记(受让)探矿权以来地质工作概况,重点反映探矿权人前一勘查期内的工作情况,包括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地质勘查投入、成果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三、勘查区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概况,以及区域物探、化探等地质工作成果。 (二)勘查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 勘查区内与成矿有关(特别是与勘查主矿种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选冶性能等情况,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四、勘查工作部署 (一)总体工作部署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以及矿床勘查类型、工程布置原则和依据。涉及多矿种的,要进行综合勘查。 (二)年度工作安排 依据总体部署,提出分年度目标任务、工作量及年度经费预算,第一年度的工作安排应详细表述。 五、主要工作方法手段及技术要求 根据工作目的任务要求,分别说明所采用各项工作方法手段(测量、地质测量、槽探、井探、坑探、钻探、物化探、采样和样品测试、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和综合评价等)的基本任务及工作量。 具体的技术质量要求参照相应的勘查规范和技术标准。 六、经费预算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1. 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2?均匀、理想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 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6.几何地震学原理 7.地震波速度及地震地质条件 1.1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1.地震地质模型 2.固体成为弹性介质的条件 3.人工激发震源与岩层的弹性 4.常用的弹性介质模型 1.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3.1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平面波 1.3.2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球面波 1.3.3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 1.3.4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 小结: 1、动力学特征(动力学参数) 2、运动学特征(运动学参数) 3、动力学特征的体现:远近震源处的位移波形变化 球面扩散、振动图和波剖面谱分析 4、运动学的原理和定理:Huygens、Fermat、Snell 5、时间场和射线的关系

6、基本概念:射线、视速度、频波关系、波数、波长动力学信息(反映动力学特征的信息)振幅、频率、波形、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等特征。 运动学信息(反映运动学特征的信息) 传播时间(旅行时间)、传播时间-空间距离的关系、波的传播路径、地震速度等特征 1.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1.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 2.弹性分界面上的波型转换和能量分配 3?球面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4.地震面波 小结 1、斯奈尔定理(包括反射定理、透射定理) 2、波的转换(同类波、转换波) 3、能量分配Zoeppritz方程 (法线入射、入射自由表面、反射产生条件) 4、倾斜入射及折射波的产生(产生条件、原因) 5、折射波的特点 (波前为圆锥台、射线为直线、能量扩散比反射波慢、折射盲区、屏蔽现象) 6、AVA曲线 (临界入射前、临界入射、过临界入射) 7、面波的特点 (传播速度、质点位移、频散现象) 1.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和大地滤波作用 2.多层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 3.地震波的簿层效应 4.地震绕射波 5.地震波的波导效应 6.反射波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 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基本概念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摘要:地热资源勘查有很多常规方法,比如说高密度电法、联合剖面法等等,它们在某些地方受布极的限制束手无策,亦受到功率的限制在勘探深度上也不是很理想,这就在一些地热赋存较深的地方就无法使用常规方法探测到,本文通过列举应用CSAMT法在广东某度假村探测深部地热资源勘查的例子,实现了寻找深部地热资源的目的,进而更广泛的将CSAMT应用于地热资源勘查中。 关键词:CSAMT,电阻率,深部地热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geothermal resource exploration, for example, high-density power law, the joint profile method, in some places by the cloth restrictions helpless, are also subject to power constraints in the exploration depth is not very satisfactory, whichwhere some of the ground heat occurrence deeper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o detect this article by List application CSAMT method in Guangdong a resort probe deep geotherm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of example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ooking for deep geothermal resources, and thus more widely the willthe CSAMT us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Key Words: CSAMT, resistivity, deep geothermal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地热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于是寻找地热资源已经成为公益性的项目,于是在部分城市或休闲度假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城市地热资源勘查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还有利于节约能源,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CSAMT方法简介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简称CSAMT法)是以有限长接地电偶极子为场源,在距偶极中心一定距离处同时观测电、磁场分量的一种电磁测深方法。本次采用赤道偶极装置进行标量测量,同时观测与场源平行的电场水平分量Ex和与场源正交的磁场水平分量Hy;然后利用电场振幅Ex和磁场振幅Hy计算卡尼亚电阻率ρs;观测电场相位Ep和磁场相位Hp,用以计算阻抗相位差φ。用卡尼亚电阻率和阻抗相位差联合反演计算反演电阻率,最后利用反演电阻率成图并进行地质解释。 CSAMT标量测量方式是用电偶极源供电,观测点位于电偶源中垂线两侧 各30度角组成的扇形区域内。当接收点距发射偶极源足够远时(R>3δ,δ为趋肤深度),测点处电磁场近似于平面波,由于电磁波在地下传播时,其能量随传播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当电磁波振幅减小到地表振幅的1/e时,其传播的距离称为趋肤深度(δ),即电磁法理论勘探深度。实际工作中,探测深度(d)和趋肤深度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因为探测深度是指某种测深方法的体积平均探测深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地热田地质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与勘探工程控制、勘查工作技术及质量要求、地热储量分类、分级、计算和评价,地热流体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地热资源勘查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基本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地热资源的地质勘查,作为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设计书编制、各项勘查工作布置、勘查报告编写和审批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J4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 J8 放射性防护规定 DZ 4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TJ 35 渔业水质标准 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 总则 本规范所指地热资源是在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地质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类(见表1);按地热田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级(见表2)。 表1 地热资源温度分级 表2 地热田规模分级

地热资源助查工作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勘探阶段之后,为地热田开发地质工作。 地热田勘查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按规定的勘查阶段循序渐进,对地热地质条件简单或现有资料较多的小型地热田的勘查,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或合并上述勘查阶段。 在勘查程序上必须严格遵循在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先进行航卫片解译、地面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项工作,然后再上钻探的原则。没有上述工作的综合研究成果,不得盲目布置钻探工作。 勘查工作内容和投入的工作量应根据勘查阶段、勘探类型和工作区地热地质复杂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应选择经济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手段和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达到工作阶段的要求。 由详查阶段转入勘探阶段,一般应与使用部门对口,应具有使用单位的委托书或与使用单位签订的承包合同书或省、市、自治区厅(局)级以上(含厅局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任务书。 各阶段的勘查工作,必须按本规范要求编写勘查设计书,经主管部门审定后严格组织实施。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目的、任务、地理概况、研究程度、区域地质、地热地质条件、工作布置及工作量、地热流体的动态观测、储量计算与评价方法、人员组成、设备、工作计划、钻探施工设计、经济预算、预期成果和提交报告时间等。 3. 4. 6 各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后,应编写阶段报告,按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查,供建设使用的勘探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或省(区、市)矿产储量审批机构审批。未提交上一阶段报告和未经技术经济论证的认可,不得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4 地热田地质勘查研究程度要求 地质勘查研究内容 地热田地质 a.研究地热田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出)活动及地热显示等特点,以阐明控制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确定热储、益层、导水和控热构造。 b.对于受断裂按制的地热田,要着重研究断裂的形态、规模、产状、组合配套关系等特点,阐明断裂系统与地热的关系。 c.对于层控的地热田,应详细划分地层,确定地层时代,区分储层和盖层。着重研究热储结构、热储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范围,以及热储的孔隙、裂隙或岩溶发育情况等影响地热流体储存、运移、富集的地质因素。 d.对地热田的外围有关地区应进行必要的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探索地热田的形成,地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和循环途径。 4. 地温场 查明地热田内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的空间变化,圈定地热异常范围、计算热流密度,推算热储温度,并对地热异常的成因、热储结构特征、控热构造及可能存在的热源做出合理的分析推断。 热储 查明热储分布面积、岩性与厚度变化、埋深及边界条件,查明热储结构、各热储间的关系及热储内的渗透性能、地热流体的温度、压力、产量及其变化规律,测定热储的孔隙率、渗透系数、传导系数、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和压缩系数等,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 地热流体 一般应测定地热流体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有用组分以及有害成分等。分析地热流体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常温地下水的关系,查明地热流体的来源及其补给、储集、运移、排泄条件;对高温地热田还应查明地热流体的相态、地热并排放的汽水比例、蒸汽干度、不凝气体成分,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不同勘查阶段研究程度要求 普查阶段 a.主要是寻找地热异常区或对已发现的地热异常区开展地热地质普查。 b.初步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研究它们与地热显示、地热异常的关系,推断地热田的热储、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 c.初步查明地热田的地表热显示特征,测定地热流体的天然排放量及其化学成分,估算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和地热田的天然热流量,初步圈定地热异常的范围,提出热储概念模型。 d.探求D+E级储量,估价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提交普查报告,为是否须进行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详查阶段 a.在初步查明地热田的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及热储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对地热田是否具有开发价值以及近期内能否被开发利用,进行详查工作。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复习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 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 3.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波前 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 不相同 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 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 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 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 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 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 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 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 在自相关性 20. 离散互相关 21. 离散自相关 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 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3.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24. 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25.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26.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要求规范2010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 2010-04-27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1 主题容与适用围 本规规定了地热田地质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与勘探工程控制、勘查工作技术及质量要求、地热储量分类、分级、计算和评价,地热流体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地热资源勘查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基本要求。 本规适用于地热资源的地质勘查,作为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设计书编制、各项勘查工作布置、勘查报告编写和审批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J4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 J8 放射性防护规定 DZ 4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TJ 35 渔业水质标准 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 总则 3.1 本规所指地热资源是在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地质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3.2 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类(见表1);按地热田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级(见表2)。 表1 地热资源温度分级 温度分级温度t界限,℃ 主要用途高温地热资源t≥150发电、烘干 中温地热资源90≤t<150工业利用、烘干、发电 低温地热资源 热水60≤t<90采暖、工艺流程 温热水40≤t<60医疗、洗浴、温室 温水25≤t<40 农业灌溉、养殖、土壤加 温 注:表中温度是指主要热储代表性温度。 表2 地热田规模分级

规模分级 高温地热田中、低温地热田 电能 MW 能利用储量 计算年限 年 热能 MW 能利用储量 计算年限 年 大型>5030>50100 中型10~503010~50100 小型<1030<10100 3.3 地热资源助查工作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勘探阶段之后,为地热田开发地质工作。 3.4 地热田勘查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3.4.1 按规定的勘查阶段循序渐进,对地热地质条件简单或现有资料较多的小型地热田的勘查,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或合并上述勘查阶段。 3.4.2 在勘查程序上必须严格遵循在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先进行航卫片解译、地面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项工作,然后再上钻探的原则。没有上述工作的综合研究成果,不得盲目布置钻探工作。 3.4.3 勘查工作容和投入的工作量应根据勘查阶段、勘探类型和工作区地热地质复杂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应选择经济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手段和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达到工作阶段的要求。 3.4.4 由详查阶段转入勘探阶段,一般应与使用部门对口,应具有使用单位的委托书或与使用单位签订的承包合同书或省、市、自治区厅(局)级以上(含厅局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任务书。 3.4.5 各阶段的勘查工作,必须按本规要求编写勘查设计书,经主管部门审定后严格组织实施。设计书的主要容应包括:目的、任务、地理概况、研究程度、区域地质、地热地质条件、工作布置及工作量、地热流体的动态观测、储量计算与评价方法、人员组成、设备、工作计划、钻探施工设计、经济预算、预期成果和提交报告时间等。 3. 4. 6 各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后,应编写阶段报告,按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查,供建设使用的勘探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或省(区、市)矿产储量审批机构审批。未提交上一阶段报告和未经技术经济论证的认可,不得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4 地热田地质勘查研究程度要求 4.1 地质勘查研究容 4.1.1 地热田地质 a.研究地热田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出)活动及地热显示等特点,以阐明控制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确定热储、益层、导水和控热构造。 b.对于受断裂按制的地热田,要着重研究断裂的形态、规模、产状、组合配套关系等特点,阐明断裂系统与地热的关系。 c.对于层控的地热田,应详细划分地层,确定地层时代,区分储层和盖层。着重研究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