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
1、技术标准
160km/h及以下区段:
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
1、技术标准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
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
1、技术标准
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
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
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
导高h a;2、测出B点的导高h b;3、测出或计算出A、B之间的距离H;4、计算出A、B两点之间的导线坡度P ab=(h b -h a)/H×1000‰;5、将P ab记入定位点B的导线坡度P b,即P ab=P b。
3、导线坡变率计算方法
导线AB与导线BC之间的坡变率V abc=P b-P C的绝对值,记入V b,即V b=V abc。
四、定位器(定位管)坡度的测量与计算
1、技术标准
标准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5。
16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5;160km/h~200km/h区段1/10~1/5。
20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限界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3;160km/h以上区段与安全运行值相同。
对于限位、弓形等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及设计的要求。
反定位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
反定位器主管两侧拉线的长度张力应相等,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
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
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
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2、测量与计算方法
(1)、在定位器靠定位线夹侧取低点A,测出其导高h a;2、校准此时检测仪对应的位置a,3、在检测仪找到距a点200mm 的点b,4、从检测仪上的点b校准定位器上的点B,并测出B点的导高h b;5、计算出定位器坡度P=(h b-h a)/200;
(2)、在定位管靠碗臂侧取低点A,测出其导高h a;
(3)、校准此时检测仪对应的位置a,在检测仪找到距a点200mm的点b,
(4)、从检测仪上的点b校准定位器上的点B,并测出B点的导高h b;
(5)、计算出定位管坡度P=(h b-h a)/200×1000‰;
五、支柱侧面限界
1、技术标准
支柱的侧面限界是指轨面连线中心处,即线路中心至支柱内缘的水平距离。
⑴支柱的侧面限界应符合规定,允许误差+100mm、-60mm,但最小不得小于《技规》规定的限值。
⑵每组软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3°;每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2°。
⑶支柱应尽量设在侧沟限界以外,若客观条件限制必须设
在侧沟中,则应留有排水通道,支柱根部应用砂浆砌石加固。
支柱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100mm。
2、测量方法
使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侧面限界的测量:1、将检测仪卧放于线路中心处,使红外线发射口对准支柱;2、调整检测仪水平调节杆使检测仪处于水平状态;3、测出此处与支柱间的距离即为侧面限界值。
六、支柱定位点处两导线(承力索)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的测量
1、技术标准
(一)、电分段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5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⑴垂直距离
标准值:等高(设计值)。
安全值:20mm(设计值+50mm)。
限界值:20mm(设计值+50mm)。
注: 扩号外为接触线的值, 扩号内为承力索的值。
⑵水平距离:同转换柱。
⑶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二)、机械分段锚段关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
(2)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50-250mm。
限界值:50-300mm。
(3)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垂直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4)中心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为设计值,误差不超过30mm;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误差不大于20mm。
2、测量方法
(1)、使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水平距离测量:先将检测仪校准导线A,并读取校准点至检测量仪中心的距离a;再将检测仪校准导线B,读取校准点至检测仪中心的距离b;如A、B同侧,则两线水平距离为a-b的绝对值,A、B不同侧,则两线水平间距为a+b。
(2)、使用DJJ 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垂直距离测量:分别测出两支导线的导高,两导线的高差即为垂直距离(注意可忽略外轨超高造成的误差)。
七、接触线平顺性及弓网受流性能指标 1、接触线平顺性指标
160km/h 等级线路 200km/h 等级线路
序号 项目 1类 2类 3类 1类 2类 3类 1 硬点(g ) 30 40 50 40 50 60 2
一跨内接触线高差(mm)
-
150
200
-
-
150
2、弓网受流性能指标
序号 项目 1级 2级 1 弓网接触力
>200N 或<40N
>250N 或≤0N
2
离线
参考项目、不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