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外包到反向服务外包_一个文献综述_唐华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dus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

2014年10月

195

从服务外包到反向服务外包:一个文献综述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唐华明 吴凤羽

摘 要:

跨国反向服务外包理论是跨国服务外包理论的前沿理论,该领域是我国服务外包理论研究的创新领域。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本文主要结合跨国服务外包理论和跨国反向服务外包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动因、关键研究领域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评述,以期为该领域建立研究理论框架。

关键词:

跨国服务外包理论 跨国反向服务外包理论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10(a)-195-021 从跨国服务外包理论到跨国反向服务外包理论的发展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外包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大大提高了行业服务流程的生产效率,成为推动当代经济产业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全球化新浪潮的重要力量。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跨国投资的持续增加,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已参与到全球制造产业价值链生产活动中去,并且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由于跨国服务外包理论自身的局限性,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的全球制造生产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不仅缩减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企业的经营利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发展补充跨国服务外包理论,并通过积极地实践来改善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跨国分工中的地位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2 从服务外包理论到反向服务外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所谓跨国反向服务外包,即指发包企业在本土内部将自己的

一部分核心业务外包给跨国服务外包提供商(接包方)的一种业务行为,其主要包括跨国信息技术外包(RSOSITO)、跨国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RSOSBPO)和跨国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RSOSKPO)三种类型。对比跨国服务外包,跨国反向服务外包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发包方一般是在技术和资本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二是所外包的业务一般是企业的核心业务。由于跨国反向服务外包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跨国外包和跨国服务外包,据此本文认为跨国反向服务外包的成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跨国物质外包为重点的跨国外包理论发展阶段,以跨国服务外包为重点的跨国服务外包理论发展阶段和跨国反向服务外包理论阶段。2.1 以跨国物质外包为重点的跨国外包理论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跨国物质外包为重点的跨国外包理论发展阶段。跨国物质外包理论提出最早源于西方学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国家间关税壁垒的研究,如Balassa(1967)在讨论如何避免工业国家关税保护时认为,外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一国的工业关税保护,从而促进该国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Finger(1975)在研究离岸装配对贸易壁垒的作用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影响时也提出了外包理念。但是这些学者仅仅是从一种贸易手段的角度对跨国外包进行了界定,并没有从理论角度对跨国外包进行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跨国外包理念的持续发展,许多学者开始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跨国外包进行界定分析,将跨国外包看成一种增强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如Prahalad and Hamel(1990)在分析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时认,为外包就是把企业中一些必不可少的非核心业务转移给跨国企业外部的专业化承包商,集中企业内部所有人力、物力等资源在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核心业务上,实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最大化。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跨国物质外包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很多。所以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跨国外包以物质外包为主体,跨国外包方向不仅包括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外包,而且还存在着发达国家之间的外包行为。如美国向中国进行棉纺织半成品外包,以及日本向美国进行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外包。这不仅为跨国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发达国家之间的物质外包也为后来的跨国反向服务外包埋下了伏笔。2.2 以跨国服务外包为重点的跨国服务外包理论发展阶段

随着跨国外包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服务业外包为代表的跨国服务外包的逐渐兴起,并成为目前全球产业化转移的主流方式。跨国服务外包的提出最早源于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的研究,如Coase(1937)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相互替代的手段,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化的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在市场购买和内部化生产两者之间的选择。随着交易成本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逐渐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学者结合两种理论对跨国服务外包进行了研究界定,如Poppo and Zenger(1998)以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服务业外包为对象,认为跨国服务外包是企业创造企业知识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创造能力的大小和外部获取企业知识成本的高低;Ang and Straub(1998)研究发现,跨国服务外包的程度与通过跨国服务外包支付的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对于交易成本来说,生产成本对外包决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在跨国服务外包理论的不断完善下,国外学者对跨国服务外包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研究方向是由成本理论转向生产率提升理论,即通过将生产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来研究和界定跨国服务外包。其中,Fixler and Siegel (1999)通过研究制造业服务外包和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服务外包可以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但短时期内却降低了服务部门的生产率;长期内,服务业自身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的逐步调整,可以使其满足由制造业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服务需求,最终服务业部门的生产率也将得到提高。另外一个方向是深入分析三种服务外包模式(ITO 、BPO 和KPO)每一种的特点和性质。如Miles 等(1995)认为KPO 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的企业核心业务,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

作者简介:唐华明,男,硕士,上海理工大学国际贸易学在读硕士,主

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吴凤羽,男,硕士,上海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主要从

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4-11-12 15:16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3443.F.20141112.1519.25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