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戏》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大抵:大概,大都。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怠慢:冷淡;客套,招待不周。
驳回: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
凫水:游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船篷:小林船上的覆盖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赤膊:光着上身。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
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
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国民党官方文人及其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
这时期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2、相关知识:
这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关于社戏:
社戏的时间《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又说,赵庄之所以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课文注释云: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
据此,一般人认为,看社戏的时间是在春天。
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
其理由有三:
第一,《社戏》中说,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扫墓完毕之后”。
那么,浙江绍兴一带的扫墓是在什么时间呢?据《越谚·风俗部》云: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一是“拜坟岁、上元之前,儿孙数人,香烛纸锭谒墓”;二是“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数人而已。
”《越谚》的作者范啸风,别号扁舟子,绍兴城附近皇甫庄人。
鲁迅的外祖父鲁晴轩中举后迁居皇甫庄,租赁的就是范啸风的房屋。
他的话是可信的。
另据周作人回忆:“周家墓祭的规矩,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坟,规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妇女同去,还因为要举行三献礼,有些旧排场。
”把以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分析,《社戏》中所说的扫墓,是指清明上坟无疑了。
又据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云:所谓清明上坟,并非仅仅指清明节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
那么,小说中所说的“在扫墓完毕之后”,当然应该是在
夏初了。
第二,从《社戏》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
“碧绿的豆麦田地”,“罗汉豆正旺相”,这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
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当然是在初夏了。
另外,小说中还写道,看社戏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们,“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水果当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第三,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地方戏》中明确写道:“本文(指《社戏》引者注)中说:‘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这是题目的说明,但实际上这种演戏大抵是在夏天。
”
根据以上理由可知,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小说中是这样记述的:首先是“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几个赤膊的人翻了一阵筋斗,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然后是“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最后是老旦出台慢慢地唱。
这究竟是一出什么戏呢?据徐淦《鲁迅和绍兴戏》一文考证,这是绍兴戏《游园吊打》。
该戏叙述的是唐朝宰相卢杞陷害忠良,纵子作恶,终于被惩的故事。
卢杞的儿子(剧中称为恶少)带了帮闲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抢亲,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顿,直到写了服辩(悔过书)方才罢休。
服辩词云:恶少抢姣姣;家丁惹祸苗;恶少下遭再来抢姣姣;家丁变猪变狗变阿猫。
小说中被绑在台柱上的红衫小丑就是卢杞的儿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据周作人回忆,小说中所写的社戏的内容,“是绍兴戏中精彩内容之一”,“帮闲引了公子去抢姣姣,结果吊打了写服辩了事,……看过的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他不曾说出是什么戏文来”。
这段回忆,与《游园吊打》的情节也是完全吻合的。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篇小说写了“我”十一二岁时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獐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
㈠环境:(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㈡伙伴:伴我游戏。
㈢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祛工的全过程。
(4-9)看戏前的波折。
(10-13)看戏途中见闻、感受。
(14-21)在赵庄看戏。
(22-30)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写作方法
⑴成功地刻画了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
“最聪明”的是双喜当“我”看戏不成,“急得要哭”时,他马上想出“好主意”,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他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安慰“我”;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他如大哥般体贴,如小领袖般善组织。
其他如桂生,看戏时殷切地为“我”买豆浆舀水;阿发在月夜归航路上,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六一公公是乡民形象的代表。
对孩子们偷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不少”,听说是为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又来亲自送豆,并夸奖“我”。
多么淳朴善良的品质啊!绝不虚伪的原始的本能的人性美!
总之,美景养育了美人,这一方“乐土”又怎能让“我”忘怀呢?
⑵景物描写很有特色
作者善于用简洁明快的笔调,去描写江南水乡的美景,给人留下江南水乡不仅人美,景也美的美好印象。
具体说,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远山,皎洁的月光,白色的航船,远处的渔火和红红绿绿的戏曲人物;听觉方面写了孩子们的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横笛声,唱戏者的“伊伊呀呀”声;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还有那神秘的夜气和湿润的水气。
真是有声有色、有香有味,勾画出一幅情景晚融的江南水乡美景画。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来状物抒情,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如写船行之快,用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又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些都十分生动传神。
有的景物描写还为小说情节发展起了铺垫作用,如写两岸的豆麦,就为归途中“偷”豆吃做了交代。
⑶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的带过而已。
四、重难点导析
⑴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⑵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
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
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⑶通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回忆的是怎样一群童年伙伴。
作者回忆的是一群质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
“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切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跑上阿发以“我们的大故里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样,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能举出让“外婆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能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似的亲切关怀;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已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时,他果断提议回家;回家途中,大家偷阿发家的豆,他劝阻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挺善于为别人着想。
【练习解答】
一、1、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过程:时间是夏天的一个晚上;地点是赵庄;过程是坐船去看戏——观看社戏——返家摘豆煮豆。
2、参与看社戏的人物:“我”、双喜、阿发、桂生等。
3、看社戏的感受:感觉很扫兴、没意思。
4、看社戏前发生的事情:月夜行船。
看社戏后发生的事情:摘豆煮豆。
二、从全文看,“我”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的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与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力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懂得了这一点,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回忆、寻找、交流同课文中的“我”类似的感受。
三、如“于是架起两支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表现了“我”看戏的愿望在双喜等10我个小朋友的帮助下即将实现的兴奋和愉快。
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水乡夜色使人心旷神怡,继续表现“我”心情的愉快,“以为船慢”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们盼望早一点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如“月还没有落,……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表现虽然“我”认为戏并不好看但仍很留念演出的心情。
如“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一方面表现了孩子们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农家少年的聪明能干、驾船技术高超。
四、“迅哥儿”体会出了平桥夺农民的淳朴好客,农村小朋友的淳朴、无私、憨厚以及充满无限快乐的儿童自由乐园。
【类文品读】
游戏
①老家的屋子后面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街,很窄,平时挺冷清的,只有几个卖菜的小贩一边叫卖一边沿着街走,坐在屋子里,就可以很清楚地听见他们的吆喝声。
但是一到过年,就不样了,街上变得热闹起来了,有卖年画和对联的,红红绿绿摆出一大摊,还有各式各样的糕饼,最令人兴奋的是,街上会有许多小孩子喜欢的东西。
在我十岁以前,我是每年到过年时都要回老家的,奶奶让我睡在里屋,床就在墙边,隔墙就是街了,每晚睡觉前喝下一大碗热乎乎的泡炒米,钻进厚实的棉被里,一伸脚就有一个热乎乎的用毛线套子装好的暖炉,伸出手来摸一摸身侧的墙,再把耳朵贴在墙上,就可以听到冷风窜过街的“呜呜”的声音,再往被子里缩一缩,周身暖烘烘的,于是便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快就睡着了。
②比我小一岁的弟弟总是一大早把我叫醒,接着我到街上逛,虽说早,但是往街口一站,朝远处望去,就已经能看见卖五花八让小东西的摊子都摆出来了,花花绿绿一大片,还有不少小孩子已经出来了,他们走到摊子前就不肯再挪步,他们蹲下来摆弄那结塑料小手枪、摔炮,用竹子做的小刀小剑以及那些看上去很好吃的糖,它们五颜六色的被放在一个大大的玻璃瓶子里,很便宜。
我们边走边看,最后在一个老头的摊子前停住了,他不卖玩具也不卖零食,他手拖出几张大椅子,上面架着一个椭圆形的桌面,这个桌面上有很我槽和孔,每个孔旁边都有一样东西、桌面上还覆着玻璃,玻璃被擦得极干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桌面的一个角上有个可以拉出来再弹回去的装置,你只要付一角钱,就可以轻轻拉出它,再猛然一松手,装
置前的小铁珠就弹出去了,在槽里转来转去,最终落到一个孔中去,孔旁边的东西就归你了。
我们玩过许多次,从来都没有得到过香烟、水果糖和橡胶做的小恐龙,总是用力一拦,再松手就成为粉末的花生糖或是一颗谷料大小,扔在地上"啪"一声响的摔炮。
我和弟弟总是很小心地拉到那个装置的手柄,那个手柄是木制的,因为有无数人摸过而变得很光滑,手握在上面很舒服,我们拉动手柄再松手,银色的小铁珠很快地滚出去,于是我和弟弟便会很紧张地瞧着,但总是令人失望。
我们又不甘心,又总要去玩,于是在家里搜寻零钱,去翻洗过衣服的口袋,有时候运气好,摸到一个硬硬的,结成一块的纸团,掰开一看,里面有个硬币,我们便会很开心,或者去厨房,在奶奶的菜蓝子里或厨房桌子抽屉里找,总会有些收获。
③钱总会用完,于是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呆爷爷身上。
他是爷爷的哥哥,小时候得了脑膜炎没有治好,变呆了。
他总是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袍,长可过膝,脚上套着青灰色的老棉鞋,鞋里的棉絮厚厚的,走在泥土地上踢踢踏踏,带起一团灰尘。
呆爷爷棉袍口袋里是很有些钱的。
我们听见他走路时发出“叮当”的响声时,便这样想。
甚至有一次,我们还看见他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晒太阳时数这些钱,都是硬币,有一声的,但大多是一角和五分的。
呆爷爷从来不许人碰他的东西,除了我之外,否则就会被打。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我想,或者是我给他饼干和糖吃,要么是我帮他烧火吧。
但听奶奶说,从小他就对我很好,我可以睡在他床上,甚至五六岁时因为顽而把一大瓢冷水泼在他头上,他都不计较。
有一次弟弟放跑了我的兔子,他捉住弟弟打两巴掌,之后几天,见着弟弟还絮絮叨叨地骂。
因为呆爷爷对我好,所以弟弟就怂恿我把他身上的钱要过来。
一天中午,我看见呆爷爷坐在太阳底下,他一瞧见我,就一副很开心的样子,我走到他身边。
他爬起来,坐在门槛上,又接着我坐下。
他笑眯眯地叮着我看,满脸的皱纹都拢在一起。
我拿出一块糖,放在他手上,他更开心了,剥了就放在嘴里,然后把糖纸很小心地揩平了,叠好,放进口袋里。
呆爷爷因为牙都掉光了,所以嚼不动糖,于是把糖含在嘴里,一副很有滋味的样子,然后又很心满意足地看着我。
我趁机伸手到他的另一个棉衣口袋去抓硬币,他没有发火,只是含着笑看着我。
我把硬币塞进口袋,他突然大声笑出来,伸出手摸了摸我的脸,拍了拍自己放糖纸的口袋,又拍了拍我放硬币的口袋。
我也笑了,拿出硬币在手上晃,硬币哗哗响,发出挺好听的声音。
此后的每个中午,呆爷爷都会把手缩在袖子里,坐在门口等我,一看见我,就会笑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当呆爷爷一个口袋里的硬币没有的时候。
他另一个口袋却放许多叠得很整齐的花生糖糖纸。
这时候已过完午,我也要回南京了。
④从此我就再也没回老家,前些日子,老家来电话说呆爷爷去世了,我心里一阵难过。
想起呆爷爷棉衣口袋里的摸上去很温厚的花生糖糖纸,不知道在不在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小贩()吆喝声()椭圆形()膝盖()
2.孩子的幸福其实很简单,第⑴段,我的幸福究竟是什么?你有过怎样的简单的幸福呢?
3.你认为游戏真正吸引孩子的是什么?
4.文章是怎样引出呆爷爷的,你认为引入得是否太慢,为何?
5.呆爷爷为什么喜欢"我"?我是否也喜欢呆爷爷,为什么?
6.第⑶段的划线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7.结尾没有像一般文章那样大肆升华,而是淡淡的结束,请问,给你的感觉淡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略2、幸福于温暖的被窝,这是奶奶给我带来的温暖;要求:你的幸福不但写出来,还要写出你的感受。
3、是投机性、冒险性,结果的不确立性符合孩子爱好新奇,追求刺激的性格特点。
4、我们需要钱去游戏,到呆爷爷那去寻钱,不慢。
后一问自圆其说就行。
5、我懂事、天真、可爱、真诚、活泼、善良、喜欢,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爱意,尤其结尾。
6、有种悲伤的感觉,老人历尽风雨,可能他再也不能给什么了,他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可同时,他也收获很多,收获了我对他的爱,收获了人生的甜蜜和幸福。
7、一点都不淡,在少年游戏中我对老人积累了那么多感情,会对他牵挂一辈子,怀恋一辈子,孩童时的情感是最真的,淡中的浓情。
)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归省()挖掘()弥散()支撑()缥渺()凫水()皎洁()2.说说下列句子各表现了文中人物怎样的性格。
①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地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
②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给你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③双喜拔前篙……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忽而大声的说。
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课文最后一部分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5.双喜是这篇小说中刻画得比较生动的一个形象,分析双喜的言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了双喜的。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了双喜。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又表现双喜。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哪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
最后六一公公上门责怪,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又表现了双。